×

吴承恩

怎么理解吴承恩眼里的孙悟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才华横溢,晚年为何因贫困而死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0 18:07:35 浏览1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怎么理解吴承恩眼里的孙悟空

西游记不是神话小说,是内丹著作,作者不是吴承恩。

欲知详情,去当当网看王宏伟《正解西游记》!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才华横溢,晚年为何因贫困而死

自古以来,文学水平和经济收入不一定成正比。

吴承恩中年考中贡生,老年才做个小官。因为他看不惯官场的形形色色,而愤然辞职回家专心著书。因为他做官时间很短,而且不是主要官员,肯定也不是贪官,所以没有钱是一定的。

再说,过去写出小说或其它文学作品,又不能和现在一样,可以出书卖钱,或者挣稿费,因此,他晚年穷困潦倒就是必然的了。

以前,只有当官的或干生意的,才是有钱人,有点文化的知识分子都是穷人。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经历了什么

一位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吴承恩

公元1510年左右,在当时现如今的淮安楚州区地界,有一个“不师而能”、天赋异禀的小孩。有一天,村里邻居想考考他,便让他画一只鹅。熟料,这个小孩竟画了一只会飞的鹅。邻居笑问,鹅怎么会飞呢?小孩答道,因为这是天鹅!

画这只天鹅的小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能够看出来,小承恩在幼年时期,就已经树立了远大理想,他想振翅高飞,自由翱翔,实现心中的梦想,颇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韵味。那么事实又如何呢?他一生经历了什么?我总结概括了一下,那就是:少年时扬名一方、鸿鹄之志、胸怀天下;青年时屡试不第,刚正不阿,初心不改;老年时看透官场,专心写作,凄凉离世。

一、承恩身世,言传身教

吴承恩,大约出生于公元1500年左右,活了80岁左右。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为什么叫承恩呢?当时明武宗朱厚照大赦天下,他老爸吴锐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上承皇恩,下泽百姓。说白了,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当大官,不受欺负,脸上有面。

吴承恩的曾祖父吴铭、祖父吴贞都是学官,芝麻点的小官,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勉强混个温饱。到了吴锐这一代,依然贫困潦倒,好歹娶了徐氏以后,继承了岳父的家业,才有所改观,只不过徐氏给吴锐生了个女儿,叫吴承嘉。以前都是重男轻女的,也理解,所以吴锐又娶了一个老婆,叫张氏。张氏很给力,很快就给生了一个大胖儿子,这就是吴承恩了。只是吴锐没有什么经商头脑,坐吃山空,家道很快就彻底败落了。吴锐受够了官吏和地痞流氓的欺负,因此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希望将来能出人头地,做个大官,也是家族荣光,只可惜到死之前都没有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吴承恩的老爸吴锐有一个特点,虽然经商头脑不行,可是读书头脑非常好,特别喜欢历史、传记之类的书,还经常给小承恩讲些鬼怪、野史之类的故事,一有空就带着小承恩遍访名胜古刹,这就潜移默化、深深影响了年幼的吴承恩。比如吴承恩非常爱读《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非主流小说。吴锐的谆谆教导,让吴承恩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锻炼了意志,这就为后来吴承恩撰写《西游记》打下了非常良好的基础。

话说,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买不起纸张供吴承恩练字。有一天,吴锐捡到了几块蒲根,可以理解为类似竹笋或者大葱状的东西,于是晾干了就让吴承恩练字。承恩一看就不乐意了,怎么让我用这个东西写?!吴锐就苦口婆心、循循善诱的说:你看看宋代的大文豪欧阳修,连笔墨都没有,小时候是用芦苇杆练字的,还有抗金英雄岳飞,小时候是用树枝在地上练字的,相比较而言,你有笔墨,就应该感到知足了。小承恩听了以后,十分惭愧和感动,于是就勤学苦练,写的一手好字。

可以说,吴承恩的家庭,是从一个落魄的小官家庭,迫不得已转到了商人家庭,虽然家境不富裕,但是吴锐清醒的认识到,要想改变自己的家庭处境,就必须言传身教,好好培养小承恩,让其考中进士,得到功名,只有这样,才能光宗耀祖。

二、少时扬名,雄心壮志

吴承恩,小小年纪,就天资聪颖,博闻强记,闻名一方。可以说,一目十行,背诵能力超强,同时还擅长围棋、绘画、书法等,后来经常与围棋高手鲍景远和李釜相互切磋技术,真可谓是才华出众,人中翘楚,成为街坊邻里经常说的“人家的孩子”,也都颇为羡慕吴锐有这么一个聪明而又乖巧的儿子。

天启《淮安府志》卷十六序载云:“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

《中国文学史》也这样描述吴承恩:“他从幼年起,就爱好神奇的故事传说,‘在童子社学时,每偷市野言稗史,惧为父师呵夺,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

少年时代的小承恩,壮志凌云,光芒四射,成为了颇受夸奖的大明星,信心爆棚,此时的他也相信将来必然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一展抱负。

三、屡试不第,伤心至极

志得意满的吴承恩,饱读诗书,准备考取功名。同时也情窦初开,所谓成家立业,两不耽误。何况找个淮安望族,说不定对自己的仕途也有帮助。于是,在吴承恩26岁的时候,与当地望族叶氏结婚了,只是叶氏属于望族旁支,也没帮上什么大忙。还有也不知道什么原因,两人并没有一儿半女,一生没有孩子,想必也是吴承恩心头上的一道伤疤。

结完婚,就可以更加好好学习了。在嘉靖八年的时候,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就十分欣赏吴承恩,让他在自己的龙溪书院学习,学的差不多了,就去科考吧,于是在公元1531年,也就是嘉靖十年的时候,吴承恩得到了科举生员的资格。因此,吴承恩开开心心地跟好朋友朱日藩、沈坤一起去南京考试,结果好友都考中了,自己却败北。这次考试对自己打击非常大,没想到自己的一世英名就这样被毁了。连才华不如自己的朋友都考中了,自己怎么有脸回家?回到家以后,街坊邻里都嘲笑他,父亲吴锐也相当郁闷,不久于第二年春天就撒手人寰。应该说,此时的吴承恩遭遇了一生中第一次这么严重的打击,科考失意、邻里嘲笑、父亲去世、无子无女,还有生活极度困难。父亲去世以后,每月只能从学府里领取六斗米,很快就吃完了,实在是贫困潦倒、无力支撑。

不甘心的吴承恩总结失败教训,继续勤学苦读,在嘉靖十三年秋天的时候又去考试了,结果还是不中。此时的吴承恩羞恨交加,感觉愧对祖宗先人,无颜面对亲人朋友,郁郁寡欢,最终生病不起,可以说,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但是看着老母和妻子,自己不能病倒,还要坚强的活下来。

没办法,继续努力吧,吴承恩就是不死心啊!毕竟“泓治七子”的朱应登,认为我“可尽读天下书”,“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毕竟父亲也一直指望我光宗耀祖呢!我就不信了,为什么朋友能考上,我就考不上,继续考!于是在嘉靖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537年的时候,吴承恩带着一股倔劲,又一次来到南京赶考,可万万没想到,再次失败!苍天啊!大地啊!为何如此折磨我!

三次科考失败,常人都难以接受,何况还是大才子吴承恩!何况还是身负家族荣耀使命的吴承恩!南京,成了吴承恩的最大伤心地。

虽然之后的南京国子监祭酒马汝骥想让吴承恩跟着他干,但还是被拒绝了。吴承恩回复他说:

“狗有三升糠分,马有三分龙性,况丈夫哉!富贵无心,只恐转相催。虽贫杜甫还诗伯,纵老廉颇是将才。漫说些痴话,赚他儿女辈,乱惊猜。”

毕竟我吴承恩还是要点面子、要点尊严的!不用可怜我!

话虽如此,但是吴承恩还是想当官、想有所作为的,毕竟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嘛。于是十年以后,吴承恩又“厚着脸皮”来到了南京,以“岁贡”的身份,当起了“太学生”,因为毕竟年近半百了。除了听听课之外,就是跟一帮文人如潘埙、朱大韶、何良俊、黄姬水、文嘉等人,成天聚会,搞派对,喝酒吟诗、游山玩水,好不快活。

没有多少钱怎么办?一是卖文、卖书法;二是蹭吃蹭喝;三是实在不行就AA吧,或者我少出点,意思意思,你们有钱的多出点。

年过半百的吴承恩,此时已经有点看开这个官场了,既然春风不得志,就活的潇洒、随性一点吧。可谓: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那么吴承恩为什么老是屡次落选呢?先看看明朝的科举制度吧。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下令设科取士,明朝的科举分为乡试和会试两级。子、午、卯、酉之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乡试,也叫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辰、戍、丑、未之年,各地举子会集京师举行会试,也叫春闱,考试合格者称做贡生。“贡生再经过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试合格者统称进士,分三甲张榜公布:一甲三人,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所有进士均由朝廷委以官职。”

洪武十七年(1384)三月,由礼部奉命颁布了科举成式,规定乡试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每道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三百字以上,“《四书》义主朱子集注经义,《诗》主朱子集传、《易》主程朱传义,《书》主蔡氏传及古注疏,《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胡氏、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第二场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章表内科一道;第三场试经史策五道。”

这样看来,科举考试的思想、形式、风格已经被限制住了,毕竟当时是严嵩父子把持朝政,朝廷选拔出来的也大都是奴才和溜须拍马之人,也就难怪这么一身正气、针砭时弊、主张王化和德治的吴承恩老是屡次落选了。毕竟王权和相权博弈,你居然还敢提王化,不PASS你PASS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吴承恩没有什么大关系,自身又没有什么大背景,所谓的欣赏他才华的人又说话不顶用,因此落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虽然这个时候的吴承恩心情郁闷,但是爱国杀敌之心还是很强的。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入侵南京,吴承恩发出“红尘内翻翻覆覆,孰为豪杰”“学剑不成,请缨有志”的豪言壮语,誓死奋勇杀敌,以身报国,足见其大丈夫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四、老入官场,凄凉离世

吴承恩的一生入仕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嘉靖三十年,也就是吴承恩已经50多岁了,才第一次当官!时任河南新野知县,体恤民情、关心民生、兴修水利,造福百姓。第二次是任浙江湖州长兴县丞,经常深入民间调研,改善民生,颇有威望。不过,长兴在遭遇大旱时,吴承恩因忙于救灾,对前来按察使招待不周,没有及时迎接,同时语气估计也不大好,于是按察使罗列罪状,使吴承恩含冤入狱。后来在朝廷吏部,也就是最高组织部好友李春芳的帮助下,才官复原职,沉冤得雪。通过这次牢狱之灾,吴承恩看透了这个官场的黑暗,也觉得自己与这个官场格格不入,于是愤然离职。不久自己老母也病逝,内心极为痛苦!第三次是隆庆二年时,任“荆府纪善”,也就是现在的老师,任务就是“掌讽导礼法,开喻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 隆庆四年以后,大约公元1570年左右,吴承恩就彻底告老还乡了。

纵观吴承恩的官场,实在是位卑言轻、崎岖坎坷。在南京国子监混了十多年,才换回来一点芝麻小官。一个小小的按察使就可以轻易编织罪名,将其下狱,实在是黑暗至极。要不是吏部有好友,估计自己就死在监狱里了。吴承恩细思自己的一生,怀才不遇,科举不中,官场黑暗,人性复杂,还是解甲归田,平安落地吧。

吴承恩辞官以后,回到杭州呆了一段时间,人生地不熟,不好混,还是回故乡淮安吧。就这样,一边继续卖文养家糊口,一边写着传世之作《西游记》。吴承恩少年受到的教育、看过的稗官野史以及后来游山玩水听到的奇闻趣事,都是撰写《西游记》时极为宝贵的素材。

贫病交加之际,吴承恩回想起自己的一生,百感交集上心头。少年意气风发,却报国无门;为民请命,刚正不阿,却含冤入狱;无儿无女,一生清贫,有愧家人。

吴承恩的一生,是一个天才少年的悲催人生史,虽然在明朝那个黑暗的时代这样的结果也是一种必然,但没有发挥吴承恩的才能和抱负毕竟是那个时代的损失。但这些都不要紧,我相信吴承恩老人家必将会像他的《西游记》一样流芳百世!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目的是什么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很多人童年的偶像,根据《西游记》拍摄的影视剧不断霸屏,热度不减。然而《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却少人问津,门可罗雀。这一热一冷的现实犹如一黑一白的棋子,是吴承恩和命运对弈的写照。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江苏淮安人。他的生卒年龄不详,据专家考证,具体年份应该是公元1506年-1583年。吴承恩的父亲叫吴锐,豁达乐观,喜好史传,是个小本经营的商人。吴锐先娶了徐氏为妻,生有一女,名叫吴承嘉,中年时,又娶了张氏,生了吴承恩。中年得子的吴锐,十分宠爱吴承恩,常带着儿子,游遍淮地古刹名胜。

图1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在古代,受“士农工商”的影响,商人的地位低下。春秋时期,商人甚至要穿黑白两色的鞋,以示区别。到明朝,商人的地位虽有提升,依然受到歧视。吴承恩出生于商人家庭,注定了他必须依靠自己出人头地。对弈之前,吴承恩已失先机,执白后行。

吴家祖上曾经做过官,因此,吴锐很重视吴承恩的文化教育,在学习之余,他还会给幼儿讲一些神怪故事。吴承恩从小好学,聪颖勤奋,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在家乡文才出众,小有名气。他和命运的棋局,在定式布局中拉开了帷幕。

吴锐为了让吴承恩练好字,让他在晾干剥开的蒲根上写字,以此锻炼他的意志和笔力。在吴锐的督促下,刚刚成年的吴承恩精于绘画书法,擅长填词度曲。据《淮安县志》记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可见这个年轻人是妥妥的文艺青年。

吴承恩有三大爱好。一是受父亲的影响,他爱读《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非主流小说,为写作《西游记》积累了素材。二是喜欢下围棋。平时以棋为乐,与明朝围棋国手鲍景远和李釜交情深厚。三是爱好收藏名家法帖,这与他的多才多艺有关系。

图2 明代西游记插图

“泓治七子”之一的朱应登,恃才傲物,格调高古,对吴承恩的才名赞赏有加,认为他“可尽读天下书”,“以家所藏图史分其半与之。”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淮安知府葛木赏识吴承恩的才气,将他召入自己创办的龙溪书院学习。开局之初,黑白分明,白棋占优。

黑棋不甘寂寞,很快展开反击。吴承恩尽管满腹才学,奈何考运不济,屡试不中,直到44岁才以贡生的身份,在北京当起了北漂。吴承恩既没有强硬的权力作靠山,又没有雄厚的金钱来打点,只得被动等待朝廷分配官职。

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吴承恩任河南新野知县。上任后,他为官清廉,修缮基础设施,鼓励教育,兴修水利,成为造福一方的地方芝麻官。在明朝中后期的腐败官场中,吴承恩依然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黑棋攻势咄咄逼人,白棋转攻为守,实力不减。

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由于母老家贫,吴承恩在浙江湖州的长兴当起了县丞。在照顾老母的同时,他还和朱应登之子朱曰藩、嘉靖状元沈坤,诗人徐中行等人交往密切,众人纵情诗酒,在贫乏的物质条件下,享受丰富的精神财富。

图3 吴承恩故居,坐落在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河下古镇

在长兴期间,吴承恩上走箬溪,下涉太湖,私访暗察,了解民情,体恤百姓,在当地深有民望。在调查民情的同时,吴承恩对箬溪西端方山的清风洞印象深刻。他在写《西游记》时,将清风洞改名为黑风洞,作为黑熊怪的住处。

不久,长兴遭遇大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吴承恩忙于筹粮赈灾,疏忽了官场潜规则。前来视察旱情的按察使,因为未能及时得到吴承恩的迎接,怀恨在心,指使他人捏造受贿罪名,设计诬陷,将吴承恩投入牢狱。黑棋突下断招,深入白棋腹地,局势对白棋不利。

吴承恩含冤入狱,百姓自发到县衙集会请愿,他在吏部任职的好友李春芳也赶到长兴,与按察使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因查无实据,吴承恩出狱复职。不过,他心力交瘁,厌倦了官场的权力斗争。在处理完赈灾济民的事务后,吴承恩愤然辞职,远离官场。不久,吴母在长兴病卒,吴承恩接连遭到打击。黑棋中盘得势,白棋苦苦支撑。

隆庆二年(1568),吴承恩补了“荆府纪善”的缺。荆府是指荆宪王府,属于藩王府,位于蕲州(今湖北黄冈)。纪善类似于王府教师,职责是“掌讽导礼法,开喻古谊,及国家恩义大节,以诏王善。”两年后,吴承恩告老还乡。

图4 清代西游记插图

荆府纪善是吴承恩人生中最后一个官职,他病逝后,棺木上写“荆府纪善射阳吴公灵柩”。射阳正是吴承恩的自号,以荆府纪善的名义入殓,说明他对这份官职的认可。另外,《西游记》中有个玉华国,当地的城市样貌、风土人情、方言俚语等和荆王府、蕲州颇为类似。可见,荆府纪善对吴承恩影响巨大。白棋逐步扭转颓势,绝地反击。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吴承恩搜罗各种奇闻逸事,加上游历各地,有了丰富的素材。其实,除了《西游记》,吴承恩还有《射阳集》、《春秋列传序》等作品,也有《杨柳青》、《一轮明白满乾坤》、《舟行》等诗作流传于世。

对科举不中、黑暗官场、怀才不遇的深刻认识,促使吴承恩有创作志怪小说讽刺严酷现实的冲动,他坦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于是,吴承恩参考了《酉阳杂俎》、《玄怪录》等唐代志怪作品,写了短篇志怪小说《禹鼎志》,这为《西游记》的写作积累了经验。可惜《禹鼎志》除序外,原稿十数篇因战乱失传。

图5 吴承恩墓位于江苏省淮安市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在大运河东堤东的南干渠东边

吴承恩五十岁左右,开始写作《西游记》,中途因蒙冤入狱、母亲病故的原因,中断了写作。告老退休后,他先到杭州,后回故里,一边以卖文为生,另一边续写《西游记》,生活环境的困顿,并不能阻止他的创作热情。收官阶段,白棋步步为营,黑棋被动防守。

吴承恩和命运的棋局收官告终。对个人而言,吴承恩饱受命运捉弄,满腹才情,屡试不中,为人正直,遭诬入狱,施惠百姓,官运不济,最终贫病交加,凄凉去世。双方对弈,互有攻守,命运执黑终盘胜半子。

对影响而言,棋局的结果恰恰相反。《道德经》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中最受欢迎。他死后近五百年,依然影响着小伙伴们的生活,胜天半子,毫无争议。

文:计白当黑

参考文献:《淮安县志》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孙悟空从师菩提,是道教,取经后入佛教,不知吴承恩怎样想的

谢邀!《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神话小说中的得意之作,里面的人物,只有唐僧是真实存在的,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都是虚构的,他们西行取经,一路历经艰难险阻,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后成为“五圣成真”。这就是主要的故事情节。如你所说:孙悟空原来师从菩提,信奉道教,这也可能,因为道教在佛教没有传入我国之前是我国的国教。西游记是吴承恩的得意之作,里面的孙悟空是他刻画出来的,该小说是以唐朝皇帝亲点大和尚“玄奘西天取佛经”为蓝本,证明国家对佛教的重视程度,如果取经的孙悟空都不信佛教,也就是说自己取回来的经自己不信,还有谁能信哪?所以,他必须信佛教,这也许是咱吴大哥当时所想的吧。

吴承恩简介50字数

吴承恩(1506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现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者署名,提出《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的首先是清代学者吴玉搢,吴玉搢在《山阳志遗》中介绍吴承恩:“嘉靖中,吴贡生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吾淮才士也”,“及阅《淮贤文目》,载《西游记》为先生著”。

吴承恩喜读稗官野史、志怪小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髫龄,即以文鸣于淮”,颇得官府、名流和乡绅的赏识,《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或野史。

扩展资料:

明朝嘉靖四十五年,吴承恩六十三岁了,他和当时著名学者归有光,几乎同时被朝廷委任。归有光任长兴知县,吴承恩任长兴县丞。这一年的秋天,吴承恩拜别了老母和妻子,背上了《西游记》手稿,到杭州谒候。

一则是手头并不宽裕,二则是留恋西湖湖光山色,所以一直住在吴山脚下的玄妙观里,到第二年也就是隆庆元年,有幸为巡抚浙江的军务提督刘畿代写了《诸史将略序》,才结束谒候,于正月中旬正式得到训谕,离开杭州,到长兴去赴任。至今,在长兴县不但还留有归有光撰文、吴承恩书写的《圣井铭并序》、《梦鼎堂》碑,而且还留下了吴承恩的故事。

知县,官居七品,是一县之长;县丞呢,官居八品,辅佐知县并经管粮、马税征方面的事情。吴承恩到任后,簿书满案,亟待他审核处理;而税粮却又年年征不上来,州县诸官都很恼火。吴承恩没有埋头公文,却是上沿太湖,下走苕溪,在民间私行察访,了解下情,体恤百姓。

本来,长兴征粮也和湖州府一样,实行里长、甲长制,百户为一里,十户为一甲。办税粮时,里长、甲长负责督促征收,是份苦差使,大多是由田多、粮多的大户充任的。可是吴承恩通过私行察访,弄清了这些年税粮征不上来的来龙去脉,主要是狡猾的大户人家在作怪。

太湖湾李家庄有个叫李田的大户,他有好田好地几百亩,可他却搞孙悟空的“分身术”,他把家庭来个明分暗勿分的“分家”,还让亲友挂名分担些庭业。征粮时,能逃征就逃征,能少征就少征。他还串通衙役,把两家贫户推到里长、甲长的位置上,使他们挨打受罚,典妻卖儿

吴承恩了解到这些下情后,决心和归有光一起改革时弊,颁布了《长兴县编审告示》,实行里长、甲长制,并规定里长、甲长一职由大户析田者的子户担任,迫使大户带头纳粮。

李田等一伙得知这一告示是针对大户人家的,就勾结在一起,采取了“软攻”的办法,拿了很多绸缎、布匹和黄金,分送到归有光和吴承恩的家中。归有光、吴承恩哪里肯受?反而把他们当面斥责了一顿。大户人家见“软攻”碰了壁,就纠集一伙地痞、流氓,殴打办税粮的人。

吴承恩气愤异常,便将李田抓起来关进了监狱。李田有个叔叔在浙江察院做官,几次派人来暗示吴承恩放人,吴承恩在归有光的支持下,不加理睬。这才打击了大户、富户的嚣张气焰,只好按田亩纳粮,长兴县这才顺利完成了当年的征粮任务。

此外,吴承恩还与归有光一起,为民申冤,改判罪犯,一次就释放了三十多名冤民,并将原来错判的死犯量刑改轻。一时间,长兴百姓对归有光、吴承恩赞口不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吴承恩

西游记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3年),男,字汝忠,号射阳。汉族,淮安府山阳县 人。祖籍安徽 ,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

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 《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殊途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

2004年,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政府决定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施耐庵和吴承恩的简介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吴承恩(1510?——1582?)明代小说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历史上的吴承恩是怎样一个人

吴承恩这个人,最早是明朝天启修的地方志《淮安府志》卷16人物志、卷19艺文志里面有详细记载,清朝咸丰修的《淮安府志》卷30艺文志,同治时修的《山阳县志》,均有记载,下面引用咸丰1852年刊刻《淮安府志》卷22文苑志的描述。

吴承恩,1500-1583年,淮安府山阳县人,《西游记》作者,但有争议。

吴承恩,字汝忠,山阳人,嘉靖中岁贡生,官长兴县丞,英敏博洽,凡一时金石碑版嘏祝赠送之词,多出其手。家甚贫,又老而无子,遗稿多散逸失传,承恩谓:文自六经以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时作者,徒谢朝华而不知畜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官长兴时,与徐子善,沔阳陈玉叔守淮安,子与过淮,三人呼酒韩侯祠内,酒酣论诗,终日不倦。时又有吴万山者,善诗及草书,玉叔皆折节交之。得《婆罗树碑》旧拓本于承恩家,即属万山双钩刻诸石。子与尝与玉叔书云:二吴高士,咄咄仲举,设榻侍之可也。万山名从道,沐阳人,世居山阳。

图为吴承恩故居。

说白了,吴承恩是明朝中期不得志的一个文人,本应该淹没在浩海中,但从1923年上海亚东图书馆印刷的《西游记》,第一次作者署名为吴承恩,从此以后再印刷出版的《西游记》,都署上吴承恩的名字,于是他一跃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小说家,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

清代《西游记》插画。

在1923年以前,《西游记》已流传数百年,上面的作者一栏均为空白,没人知道作者是谁,直到上世纪20年代,上海亚东图书馆请求郭沫若先生为《西游记》作序,郭沫若考证了其作者,发现明朝天启和清朝康熙修的《淮安府志》,记载了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于是有了其署名,后世效仿。

李春芳,嘉靖年间状元,官至内阁首辅,因弄不过张居正而辞官回乡,有人考证他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而且1910年蒋瑞藻先出作的《小说考证》,也指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但这里面有个问题,当年鲁迅也对西游记作者进行过考证,发现虽然前朝的地方志记载西游记作者是吴承恩,但同治以后的《山阳县志》和《淮安府志》描写吴承恩时,并没有记载他是《西游记》的作者,另外地方志虽著录《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但并没说明是什么类型的《西游记》,因为以西游记这三个字命名的有戏曲、杂剧、文章、版本繁多,不能肯定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就是吴承恩写的,后来考证其作者另有其人,至今有争议。

西游记的作者是谁,不一定是吴承恩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作者简介:吴承恩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扩展资料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

《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

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

《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