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拉曼战役 的是

二战期间德军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曾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获全胜扭转北非战局的是?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是输在了战略上的吗你怎么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0 10:03:59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二战期间德军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在北非的主要对手,曾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获全胜扭转北非战局的是

二战中隆美尔在北非的敌人主要是是蒙哥马利,巴顿是美国的...

1941年2月,希特勒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阿拉曼战役,隆美尔是输在了战略上的吗你怎么看

阿拉曼战役不同于以往的几场沙漠战役,作战双方都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而且由于南面是盖塔拉洼地,机械化部队无法通过这片区域,自然也就无法实施之前常见的任何侧翼机动。北面就更不用说了,是大海,双方的防线都延伸到了海边,所以阿拉曼战役极大的限制了作战双方的战役机动,任何突破对方阵地的企图都必须在正面展开突击。而坚固的防御阵地会让进攻一方蒙受巨大的损失,这实质上已经退化为一种消耗战、物资战,谁能承受正面进攻所带来的严重损失,并坚持到最后谁就是最后的胜利者。鉴于轴心国并不占有地中海的制海权,所以在物资补给方面轴心国根本无法和盟军相比,这场战役在一开始就已经胜负已分,唯一的区别就是轴心国的非洲军团是全身而退还是全军覆没!

以往的沙漠战役中,隆美尔的军团虽然一直没有数量优势,但是可以通过大胆的机动迂回绕过英军的正面防线,集中装甲部队对散布在防线上的英军实施逐个击破,所以虽然在总数上隆美尔的兵力占劣势,但在具体作战中德军往往占据着数量优势。现在在阿拉曼,隆美尔的装甲部队已经没有这种迂回机动作战的可能,只能被迫和英军进行一场正面的决战,而其后勤补给线显然难以承受这种激烈的消耗战。从战略上来看,德军并不应该在阿拉曼和英军展开决战,德军几乎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而且德军也承受不起失败,防线上大部分都是缺乏机动能力的步兵单位,一旦防线被突破,这些步兵单位不可能在沙漠逃脱,只有少数的装甲部队能够脱离战场,这也是为何隆美尔的步兵单位几乎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

英军在对阿拉曼防线的进攻性同样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进展非常缓慢,但是英军有足够的预备队,以保持进攻的强度。而德军在消耗战中的损失同样也很大,而他的预备队却寥寥无几,当最后的预备队用光后,英军的突破将无可避免,隆美尔除了撤退别无选择。有的人可能会批评隆美尔对装甲部队的分散部署,使其无法对突破的英军发起强有力的反击,歼灭英军的突破部队。隆美尔此前是最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阿拉曼战役中他一反常态分散部署装甲兵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燃料,他没有燃料让他的装甲部队在战线上实施大规模的战役机动,他只能将装甲部队分散部署在战线上,降低燃料的消耗,这也再一次证明,后勤补给问题对于军事行动的影响有多大。

阿拉曼战役之后,隆美尔曾反思过这场战役,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无论如何德军也不可能取得阿拉曼战役的胜利,唯一可能改变的就是尽可能的避免他的军团的覆灭。他指出解救他的军团唯一的方法就是在英军即将发起进攻的前夕,将防线上所有无法机动的步兵单位撤回后方,由装甲部队实施机动防御,掩护步兵部队的撤退,一直撤退到补给大大改善的新阵地后,再实施顽强的防御,同时利用增援的新锐装甲部队或者对原装甲部队实施再补充,使隆美尔重新获得一支强大的打击兵力,对已经过度扩张的英军实施反攻,这可能是德军当时唯一的出路。可惜无论是希特勒还是墨索里尼都不会同意这种大规模的主动撤退的,在他们眼里,撤退则意味着失败,他们看不到军事上撤退也往往孕育着胜利!

阿拉曼战役盟军在那种物资充足的情况下是不是无论谁指挥都能打赢隆美尔

蒙哥马利看来是被黑的太厉害了。
蒙哥马利由于性格的问题,在英美军界人缘不佳,特别是美国人对他抱怨颇多。
隆美尔的指挥风格比较诡异大胆,其实是隆美尔的本钱小,要想打胜仗,就只有富贵险中求,不断的冒险才能成功。
阿拉曼战役的地图,下边这张可能是从香港或者台湾那边翻译的书上边照下来的,阿拉曼是译作艾拉门。

隆美尔是一个十分狡猾的指挥官,他十分善于发现对方的弱点,然后集中全力去打击这个弱点,不但是发现,更多的时候隆美尔有点是那种买个破绽的人,他露出来的破绽不是破绽,而是陷阱,之前的英军将领之所在被隆美尔打败相当程度上都是吃了隆美尔善于设置陷阱的亏。同时,这些英军将领还是被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逼的要趁早发动进攻,这一点丘吉尔和斯大林有点相似,都是像一个不成熟的拳击手一样,想着趁早投入交战。

而蒙哥马利则是首先是仔细研究了隆美尔,知道隆美尔善于设置陷阱让自己钻,所以蒙哥马利宁可放弃一些可能的战机,首先追求不打败仗,稳扎稳打,充分利用自己补给占优势的特点,迫使隆美尔投入对于德军最为不利的消耗战中,而且由于稳扎稳打,隆美尔设置的陷阱英国人不去钻,隆美尔也没有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硬拼。
英军在阿拉曼战役之前,首先是集中了优势兵力兵器,这个居然被很多人认为是不追求公平较量,但是战争玩的就是不公平,战争不是体育,在战争中追求公平是另一种不公平,智商的不公平。

而为了实行自己的计划,蒙哥马利甚至敢和丘吉尔顶牛,丘吉尔让他打,但是蒙哥马利没有准备就绪,他就是不打,并不屈从于首相的政治压力,这一点十分不容易,他的前任大都没有顶住丘吉尔的压力。
德军在阿拉曼是自己的战线拉的太长,已经超越了自己补给能力的极限,打败仗不奇怪。

如果换一个没有顶住丘吉尔压力的人来,在英军还没有准备就绪的时候就和德军动手,那么这是隆美尔求之不得的事情,时间对于隆美尔不利,时间拖的越长,隆美尔的补给越困难,但是如果英军贸然发动进攻,在阿拉曼消灭了英军的有生力量,那么埃及就空了,而德军就有了从地面上攻占英军海军基地的可能,当亚历山大这种港口被德军攻占以后,英国的地中海舰队没有了基地,那么对于德军海路的封锁就不会那么有力了,同时苏伊士运河就被封闭,英国和印度的联系就要通过好望角,这个时间成本是英国付不起的。

而英军中,能够顶住丘吉尔压力的人不多,蒙哥马利是一个脾气有点各色的人,这个各色的脾气,在对付丘吉尔这样强势的领导时派上了用场,这样就使阿拉曼战役的整个进程按照蒙哥马利的计划进行,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了英军在数量和补给方面的优势,能做到这一点的将领,当时英军中并不多,蒙哥马利就是一个。

图片来自网络。

隆美尔撤退阿拉曼,是因为蒙哥马利厉害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完全是实力碾压的结果。

我们看看阿拉曼战役是双方实力对比。

英军总兵力为19万5000人,拥有坦克1029辆。

轴心国则有11万6000人,拥有坦克559辆。

看起来双方差距似乎不是太夸张,然而,这559辆坦克中,只有220辆是德国坦克,其余339辆都是非常垃圾的意大利坦克。

意大利人是不堪一击的,也就是说德国要用220辆坦克,对付1029辆英军坦克。

而英军坦克都是比较先进的坦克,第八集团军有五百多辆格兰特坦克和谢尔曼坦克。相反德军坦克则多为二三型坦克,只有极少数的虎式坦克。

现在数量是1:5,德军根本就不可能胜利。

更倒霉的是,即便是军队中,德军数量也不多。

11万6000人的轴心国部队中,大半是意大利人,德国人只有3万多人,却要对付19万英军。

更可怕的是,德军也没有制空权。

英军共有1200架可以使用在埃及和巴勒斯坦,而德军和意军在非洲大约总共只有350架可以使用的飞机能支援装甲部队作战。

所以,开战后没多久,制空权就是英军的。英国战机肆无忌惮的四处轰炸扫射,德军坦克连长距离行军都很困难。

德军还极度缺乏补给,尤其油料奇缺。因为德军无法控制地中海,所以运输船队经常被炸沉或者击沉。在战役开始前三周,隆美尔几乎没有得到物资补充,几乎崩溃。

这种情况下,隆美尔的失败也就是正常。即便如此,隆美尔还是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尽力消灭敌人。

在这次战役中,隆美尔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战车,他的部队只剩下80辆战车堪用。盟军的损失也很惨重:有23500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军团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道格拉斯·温伯利将军向英军第9装甲旅的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剩余的部队,他指着12辆战车说:“他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 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阿拉曼战役以英军的实力无论谁指挥肯定都能打败隆美尔吗

当然不是!“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羊能打败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盟军在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取得了在北非最辉煌的胜利,这也是让蒙哥马利将军功成名就的一役。蒙哥马利准确预判了战役的持续和盟军的损失情况,这让他得以很好的应用炮火支援。此外蒙哥马利还向美方强力施压,要求其提供大批装甲武装和后勤保障,这也让盟军方取得绝对的制空权和压倒性的武器装备。

阿拉曼战役同样凸显出隆美尔的巨大作用,虽然轴心国部队损失惨痛,但其中大部分是有“拖油瓶”之称的意大利军队。而且生存下来的德国装甲兵,在此后的战役中保持了1:4的战斗交换比,不得不赞叹德军强大的战斗力。

实际上阿拉曼战役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阿兰曼战役。在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之间是第一次阿拉曼战役,这是隆美尔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和英国中东战场司令克劳德·奥金莱克之间的较量。这是一场拉锯的消耗战,英军在僵持中获得上风,但整个有生力量消耗巨大,并迫使奥金莱克下令进入防御状态,而这一切随着蒙哥马利的到任而逆转。第二次阿拉曼战役中从1942年10月23日持续到11月3日。

蒙哥马利指挥下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闯入、分散、反击、增压行动和突破。盟军从10月23日晚上10点开始发动进攻,直至11月4日上午7点,盟军将轴心国彻底击败。阿拉曼战役也标准这隆美尔在北非战场上的大势已去,很难想象盟军没有蒙哥马利的指挥会打成什么样。

二战阿拉曼战役中蒙哥马利是如何声东击西,战胜德军“沙漠之狐”的

在阿拉曼战役中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确实使用了“声东击西”的策略来迷惑德军,蒙哥马利决定将主攻方向放在北边,为了让德军误认为英军将会从南边发起进攻,蒙哥马利下令让其第10军(辖2个装甲师,是英军最主要的机动部队)大张旗鼓的进入南面的阵地,以让德军情报机关能够发现。而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蒙哥马利利用黑夜的掩护又突然将第10军调回了南线,同时制作了400辆假坦克和2000辆假卡车以及各种假的军事设施,还留下了一些电台以第10军的名义频繁的收发电报。这一欺敌行动无疑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德军也没能识破,但是它确实没有影响到德军的防御部署,德军并没有因此而将防御重点放在南线。

阿拉曼战线不同于以往北非战场的任何战线,以往的地段进攻方都可以利用机动部队从南面实施侧翼的迂回,从而绕到敌军防线的后方,从而在一场运动战中决出胜负,决定胜负的是拥有机动能力的坦克部队和摩托化部队,徒步的步兵、炮兵以及精心构筑的阵地都难以发挥作用,这也是为何隆美尔的非洲军团总能够以少胜多。而阿拉曼战线则完全不同,其北面是大海,而南面是巨大的盖塔拉洼地,机动部队难以在这种地形上通过,而再往南绕又太过遥远无法达成战术突袭,而且后勤补给也难以维系,也就是说,阿拉曼战线是无法通过战术机动绕过去的,无论是德军还是英军要想突破对方的防线就只能发起一场正面的进攻,只有在防线上打开一个突破口后才能取得战役自由,向敌军的大后方发展。

德军非洲集团军采取了典型的线式防御战术,步兵沿整个前线展开,构筑最大纵深的防御阵地,以尽可能延缓英军的突破,而德军装甲部队则均匀的在步兵防线的后方展开担任机动预备队,随时赶往英军的突破地点实施强有力的装甲反击。不同于以往隆美尔总是喜欢集中使用他的装甲部队以形成一股强大的突击力量,以在局部作战中占据兵力优势,这次隆美尔选择了将他的装甲部队分散在整条战线上,隆美尔固然知道集中兵力的好处,这也是他最擅长的战术,但是他别无选择,他的燃料储备不足以支撑他的装甲部队实施大范围的机动作战,一切的战术选择都要让位于现实的后勤补给能力,隆美尔只能将他的装甲部队分散在整个防线上实施短距离的装甲反击,以尽可能的节省燃料。德军的装甲部队部署的特别靠前,几乎可以用坦克的火炮直接为步兵防线提供火力支援,这样的部署原则是违背了装甲兵的使用原则的,但是他们别无选择。

所以蒙哥马利的“声东击西”策略并没有发挥作用,并不是说隆美尔识破了蒙哥马利的“诡计”,而是隆美尔实在没有足够的燃料集中部署他的装甲部队,按照隆美尔的说法,他的燃料储备只够他的装甲部队集中从一个方向转移到另一个方向,也就是说无论隆美尔把他的装甲部队集中到北边还是南边,那么在实施完一次大规模机动后,整个装甲部队就会由于缺乏燃料而陷入停止,从而彻底失去战斗力。英军的主攻方向到底在北边还是南边已经不再重要,无论在哪边英军都要从正面强行突破,而德军的步兵防线会为装甲部队的赶到争取到必要的时间,这就是隆美尔的“后发制人”。不可否认英军最终取得了阿拉曼会战的胜利,但这一胜利和蒙哥马利的“声东击西”策略毫无关系,它对于战役进程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阿拉曼战役中擅长机动作战的非洲军团为什么选择了静态的阵地战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在进攻英军的阿拉曼防线无果后,随即也在阿拉曼一线构筑工事准备长久的防守,并没有采用德军擅长的机动作战方式。显然英军更加适应这种静态的阵地战式的作战,而德军之所以采取这种相对劣势的作战方式显然是无奈之举。

决定性性的因素在于德军的兵力构成上,不同于以往,德国非洲军团中的非摩托化部队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单位在开阔的沙漠中基本上没有任何价值,只有在坚固设防的阵地上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德军要想守住现有的阿拉曼防线就必须利用这些非摩托化部队,也就只能为他们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使他们能够抵挡住英军的进攻,或者迟滞英军的突破,争取时间让后方的德军摩托化预备队赶来封闭缺口。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德军后勤补给的恶劣,尤其在燃料上的缺乏,以德军现有的燃料储备和供应的数量不足以支持德军的摩托化部队做长时间的大范围的机动作战,这极大的限制了德军摩托化部队的战斗力。在后来的作战中,德军甚至无力在防线上进行横向的机动,他们的燃料太缺乏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机动中耗费燃料,德军不得不将它的摩托化部队均匀的分布在防线后方,已经完全违背了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原则。而且由于燃料的限制,德军摩托化部队都尽可能的接近前线,这使得谈的饱受英军空军的打击。

从地形上来看,阿拉曼防线无疑是一个适合防守的战线,它处在海岸和盖塔拉洼地之间,一般的车辆纵队无法通过这个洼地,这使得对手无法从内陆迂回攻击,只能通过正面的强攻来突破阿拉曼防线,当然了沿海岸线发起两栖登陆也是可以的。这种特殊的地形使得德军可以对阿拉曼防线进行长期的防守,静态的固定防线最害怕的就是被侧翼迂回,就像马奇诺防线那样。

最终,即便是像隆美尔这样以擅长机动作战而出名的装甲兵将领迫于摩托化部队和燃料的缺乏也不得不采取这种静态的阵地战,这也证明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基本前提是后勤补给,而不是战略战术。

曼施坦因Vs朱可夫,隆美尔Vs蒙哥马利,谁更厉害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中最后都失败了

曼施坦因是德军里最出色的元帅,他不仅是位战术大师,更是位战略家。在德军在东线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他是唯一能指挥部队有组织的撤退的统帅,胆大心细兵法娴熟,行动上雷厉风行,每次都能以少胜多,他本人最经典的就是哈尔科夫战役,单从指挥艺术上说比奇袭法国还要精彩,具体是怎样的过程我就不码字了。

朱可夫元帅也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更擅长临场发挥,毕竟他可以调用资源是庞大的,他的胜利是建立在庞大的人员储备与物资的基础上。

至于谁强谁弱,单从指挥艺术与战损比上看,毫无疑问,拥有战略眼光大局观的曼施泰因更胜一筹。

蒙哥跟隆美尔,我觉得就不是一个等级的较量。隆美尔并不是输给了蒙哥马利,隆美尔一样是输在了资源补给。在北非战场前期,德军在隆美尔的指挥下,打的是风生水起,后期的阿拉曼战役在英军强大的海空军优势下,德军的补给线被切断,盟军越打越多人,德军越打越少,还有个扶不起的小弟弟在拖后腿(意大利)。在后面越发证明蒙哥马利的指挥很臭,在欧洲战场频频送人头。我相信相同的战争物资条件下,蒙哥马利打不过隆美尔。

阿拉曼战役后隆美尔已经对北非战场失去信心,为何希特勒还是让其出任非洲军团司令

阿拉曼战役之后,隆美尔对于北非战场已经不抱任何的幻想了,靠德国和意大利的海空军无法保证北非战场德意联军的后勤补给,英美盟军迟早会以绝对的数量优势压垮德意联军,所以隆美尔认为应该把放弃非洲战场作为一个长期的政策,南欧的防御重点要转到欧洲本土海岸线上,在突尼斯的坚守不过是为意大利本土防线的构筑争取时间。不得不说,隆美尔对非洲战场的局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只可惜清醒的只有他一人,而隆美尔无权决定战略问题。

1942年11月28日,隆美尔亲自前往元首大本营,想当面劝说希特勒同意他自己对于北非战场的战略主张,结果遭到了希特勒的严厉斥责,希特勒早已经从墨索里尼那里听到了隆美尔关于撤出非洲的主张,在希特勒的眼里,隆美尔已经是一个失败主义者,他严令非洲军团必须坚守突尼斯这个最后的桥头堡。至于补给问题,希特勒表示将尽全力为其解决,他让帝国大元帅戈林和隆美尔一道去和意大利当局做必要的谈判,以期解决补给方面的问题。这次会见,希特勒对隆美尔相当冷淡并且发了很大的火,这主要是由于东线的严峻局势所致,德军第6集团军刚刚被苏军所包围,东线整个南翼战场呈现崩溃的趋势,这让希特勒显得焦头烂额,他自然不允许北非战场也出现根本性的失败。

随着第5装甲集团军的到来,加上原来的非洲军团(后改称意大利第1集团军),轴心国在突尼斯已经有两个野战集团军了,此前的卡塞林战役中暴露出两个集团军协调上的困难,为了统一指挥突尼斯的轴心国军队,决定成立一个非洲集团军群司令部。最初希特勒并不想任命隆美尔担任非洲集团军群司令一职,他认为隆美尔的消极思想已经无法胜任这一重任。希特勒想任命新到突尼斯的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阿尼姆上将为总司令,但是由于隆美尔刚刚在卡塞林攻势中重创美军,再次显示出出色的指挥能力,而阿尼姆将军虽然指挥过装甲部队,但是并没有沙漠战场作战的经验,此外隆美尔的大名还可以对盟军形成有效的震慑力,最终希特勒还是决定任命隆美尔为新的非洲集团军群司令。

正式的命令到来之前,希特勒曾委托凯塞林元帅询问隆美尔是否愿意出任此职,遭到了隆美尔的明确拒绝,隆美尔表示不愿意同时此后元首大本营、意大利最高统帅部、德国空军这三个上级。但是意大利最高统帅部还是下达了任命隆美尔为总司令的命令,不过隆美尔这个总司令更像是一个虚职,因为不久隆美尔即被希特勒所召回,突尼斯的战事实际是由阿尼姆上将负责。这可能和隆美尔一直试图劝说意大利当局和德军最高统帅部放弃突尼斯有关,在他们眼里隆美尔已经彻底成为了一名失败主义者。

当阿拉曼战役战局不利时,隆美尔在撤退时为什么不通知友军,带着非洲军先走了

根据隆美尔本人的回忆,撤退行动的开始非常仓促,情况已经到了非常危机的时刻,英军在德意联军的阿拉曼防线上达成了决定性的突破,尤其是歼灭了非洲军右翼的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这意味着南面的德意联军的步兵单位已经无路可退了,他们已经不可能到达北面的沿海公路了,而在没有补给的情况靠步行穿过沙漠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北面的摩托化部队也面临着被英军侧翼包围于海岸的危险,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已经顾不上南翼的那些步兵单位了,唯一有希望救出的就是北面的摩托化部队,即非洲军。

不过并没有相关能够直接证明隆美尔没有通知其他单位进行撤退的证据,隆美尔肯定是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但是这些命令是否已经通知到了所有单位则值得怀疑。毕竟当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混乱,即便是非洲军军长托马将军也亲自率领警卫连去阻挡英军的突破,最终被英军俘虏。英军都是摩托化部队,一旦突破防线挺进速度会非常快,所以根本没有前后方之分,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很难保证对所有部队的通信畅通,所在通知不到的情况是存在的。

另一种对隆美尔的批评就是他的非洲军跑的太快了,完全没有对后撤的德意步兵单位进行掩护,这使得那些步兵单位根本无法逃脱英军摩托化单位的追击,只能是全军覆没。隆美尔确实曾做出上述的尝试,只不过最终失败了,他的摩托化部队在撤退后后面的“富凯防线”后,曾试图守住这个防线,以等到后面的步兵能到撤完。但是英军并没有给隆美尔这个时间,已经开始对富凯防线的德军发起了进攻,摆在隆美尔面前的是如果再不撤退可能连这最后的摩托化兵力也要损失掉了,所以只能是放弃那些步兵,继续撤退。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救出剩余的摩托化兵力,要么全军覆没!

如果隆美尔能够早早得到撤退的命令,可能那些德意联军的步兵单位都可以挽救出来,当时英军的进攻暂时被阻住,隆美尔准备趁夜色将前线的步兵单位撤出防线,用运输单位的卡车将这些步兵运走,然后以当时还算完整的德意摩托化单位在后面实施机动的防御,迟滞英军的追击,从而使大部分兵力能够安全撤退。但是希特勒明确拒绝隆美尔做任何的撤退,坚守阵地,直到防线发生崩溃,局势无法挽回才最终同意撤退,此时局势已经无法挽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