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北宋的节度使是个什么官
- 唐代的节度使、北宋的太守,谁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依据是什么
- 古代中国的节度使是什么官
- 唐宋时期的兵节度使是个什么官职,它和制置使有什么不同
- 节度使是干嘛的
- 唐代节度使留后是个什么官职其来源是什么
北宋的节度使是个什么官
节度使作为官名起始于唐朝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对隋朝中央官员设置体系进一步完善,为了保卫边疆,拱卫京师,设置节度使,即藩镇的军事长官。
唐睿宗景云元年,大将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的身份,兼幽州都督,节度使的名字开始使用。景云二年,第一个正式的节度使是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唐天宝年间,唐朝共设有十个节度使,著名的有安禄山、史思明。
宋朝节度使名存实亡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分裂,节度使成为一方诸侯,集军政于一身。作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任归德军节度使。当上皇帝后,摆在宋太祖面前的头等大军就是消除藩镇割据,削弱武将权力,上演了一幕杯酒释兵权,把各节度使的权力削弱,集于君权,此后节度使之名不符实,名存实亡。
宋朝初期形成尊崇文人士大夫,贬低武官的风气。对于节度使采取架空,把军权、财政权、行政权架空,给以高待遇软权力,其中军权直接夺走,把各地节节度军中精锐直接调走编入禁军,归皇帝统领;行政权通过让各州刺史直接向中央汇报架空,并把节度使限制在州府之内,不能跨州;财政权又被各周转运使分去,至些节度使实权被彻底剥夺。
唐代的节度使、北宋的太守,谁的官职更高权力更大依据是什么
这两个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唐代节度使是代表天子出镇地方几个州,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地位非常之崇高。唐朝有出将入相的惯例,也就是节度使是可以直接调到中央来当宰相,宰相也可能外调藩镇节度使,也就是使相。宋朝的太守实际上就是知某某州事,有宋有几百个这个级别的,上面还有转运使、制置使。
古代中国的节度使是什么官
谢制造精英师友邀!
中国古代只有唐朝有节度使这一官称。玄宗朝在边疆五个总督(都护)之外,增设十个军区,军区司令官称节度使。但其权力却比今天的大军区司令大得多,今天或其它朝代的司令只负责自己辖区的军事,而唐代的节度使除军事外,还掌握行政权、财政权、人事权,军区所辖各州,州长(刺史)以下官员,节度使都有任免权,税收田赋也不向中央政府缴纳,留下来作为军费。最初的目的在于集中力量,统一领导,发挥高度战力,结果却弄成了尾大不掉,独霸一方,军队私人化,职位父死子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藩镇割据”,一如近代的军阀割据。至于唐玄宗是一时糊涂下放了权利,还是无奈的选择,这既牵扯当时的兵制,也关乎整体国运,我在以往的答题中有较详尽的分析,内容较长,不再重复。节度使割据的负作用一一“安史之乱”,军阀混战,直至唐庭瓦解,进入黑暗的五代十国。
唐宋时期的兵节度使是个什么官职,它和制置使有什么不同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大唐盛世就是我们今天想恢复的中国梦。不过,唐代有个节度使的武官职位!是个很牛逼的官职。
唐朝很多叛乱都是这个官职的人干的。最著名的是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他辖三镇兵马节度使,统兵20万,权利十分大。还有黄巢起义的发起人朱温,都是担任过节度使职位的人。
兵马节度使,武官名称,他是唐朝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节,是朝廷赐予的旌节,是节度使官职的印信,可以全权处理地方上的军政大事,他所辖区内的文武官员都要听他节制调动。有些节度使领有十多万兵马,可以威胁中央政府。
宋朝建立以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本人经历过这些节度使的厉害。所以他把节度使的兵权收了,杯酒释兵权就是他的杰作!节度使成了一块空招牌。
为了防止武将叛乱,两宋一直重文轻武,武将一直受文官压制,因此造成了后来的军队软弱,没有什么战斗力,一直被外族欺负。西夏、辽、金等外族政权,屡屡犯边也无力抗击。最后,北宋被金人灭了,南宋却被蒙古灭了。
宋朝军队中后来也设置有制置使之类的武官,但他们只是边疆地区临时性的军事将领。统领兵力不多,战事一旦结束,制置使一职随时取消,这就跟唐朝的节度使完全不同了。制置使没有节度使的权力大,而且还是个临时性的。
节度使是干嘛的
节度使是唐朝为了守卫边疆设立的官职,但是因为不断放权导致各节度使做大不收中央控制,造成唐末后期藩镇割据。具体为:
节度使出现的原因
唐朝每个州(县)的最高军政长官被称为都督或者总管,其办公的地方叫都督府,其中一些比较大的州又设立大都督府(手底下管着好几个小州),这些职位通常是朝中忠臣或者皇亲国戚担任。
因为唐太宗开疆扩土,唐朝的疆域很大,唐太宗在位时周边的国家惧怕唐太宗所以俯首称臣,唐太宗就把内地的都督府全部都撤掉了,只留下边境的都督府。
等唐太宗去世以后,周边的国家开始不安分起来,不停地袭扰唐朝的边境,唐朝为了守住疆土不得不改变军事策略,改以前的军事进攻改为军事防守,在边疆地区设重兵把守,被称为军镇,其最高长官为都督。
节度使出现在历史舞台
唐睿宗景云二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这个职位正式走入历史的舞台。而节度使及所统领的军队被称为藩镇。
这个时候的节度使只是中央用来抵御外敌的作用。但是因为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造成均田制的崩溃,建立其之上的府兵制也紧接着废除。为了抵御外敌,朝廷改府兵制为募兵制允许各节度使自行招募兵马。因为天高皇帝远,朝廷不清楚各个节度使手上到底有多少兵马,节度使有了兵权。
节度使权力进一步扩大,形成藩镇割据
起初,藩镇节度使只有军权,后勤供给需要中央提供。这就让藩镇节度使不听命于中央的话就没有足够的财力组织作战,可是因为军队数量的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无力为各藩镇提供及时、充足的供给,导致战斗力急速下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无奈之下把部分财政大权也交给了藩镇,这样藩镇就有了军权和财政大权,权力进一步扩大。
到了唐玄宗时期,唐玄宗为避免地方官对节度使军事行动的影响,又一次扩大了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将州刺史设置成了藩镇节度使的下级,这样来一样,权力大的藩镇节度使就掌管了数州的军权、财政大权和行政大权,藩镇节度使有了和朝廷抗衡的力量,这也是唐末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
唐代节度使留后是个什么官职其来源是什么
“节度使留后”关键在于“留后”二字,也简称为“节度留后”。简单理解,节度留后,就是代理节度使。
1、什么节度使
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解释什么是节度使。唐代的节度使是藩镇首长,在安史之乱后坐大,全面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按今天的眼光看,节度使是“管理多个地级市的军阀”。因为唐代一个藩镇下辖多个州,一个“州”大致相当今天一个“地级市”。
譬如河朔三镇之一魏博镇。在公元784年,它下辖五州,魏、博、德、沧、瀛、澶六州。按六个地级市的范围理解,就明白它的范围为什么是“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了。
(魏博镇的管辖范围 图片来自网友“碧云城”)
2、再说节度留后、留后。
唐玄宗后,节度使权力很大。如果其出征、入朝,留下权力真空,藩镇需要有人暂行其职权,称为“节度留后”;另外,对于遥领节度使的情况(遥领就是不实际到任),藩镇也需要“节度留后”。
深究“留后“,到唐朝制度的源头——南北朝,就已成为官名,指留守、留台。还能指帝王离京后,留在京师总摄政事之官。如:
《北齐书·鲜宇世荣传》:“﹝ 武平 ﹞七年, 后主 幸 晋阳 ,令 世荣 以本官判尚书右僕射事,贰右 北平王 北宫留后。”《北史·齐北平王贞传》:“位 司州 牧、京畿大都督、兼尚书令、録尚书事。……令 冯士干 劾,繫 贞 於狱,夺其留后权。我们回到唐玄宗时,节度留后的存在,也侧面说明了节度使权势之大,毕竟之前“留后”可用在首都官员!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们开始公然违逆朝廷,抗拒中枢任命,让子弟或亲信担任节度留后。更进一步,骄兵悍将们甚至反叛,驱逐节度使,自为节度留后。如:
《旧唐书·卷十九》:忠武大将鹿晏弘陷兴元,逐节度使牛勖,自为留后。(嚣张的军将们)
即是说,安史之乱后,自为节度留后,开始成为军队哗变的借口,成为篡夺权力动力!到了五代十国,不服中枢,自为留后的现象更加常见、更加猖狂!直到宋太祖、宋太宗时期,这一现象才被扭转。
3、结语:
“节度使留后”、“节度留后”在唐朝、五代十国屡屡出现,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从代理节度使,到最后兵将哗变的借口、动力,背后反映的,是唐宋几百年政治、军事、经济制度的深刻变化,是一幅幅中古到近古变化的真实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