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松杜荀鹤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松》什么深意?小松,杜荀鹤,译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11:38:15 浏览1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首《小松》什么深意

首先这首七绝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小松出于深草,凌云蓝天。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这首《小松》出自唐代的杜荀鹤。原诗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自小刺头深草里”,一语道出了小松刚出生时的悲惨境遇,竟然还没有路边的野草高。虽然被“埋没”深草里,但却自小“刺头”,一个劲的向上生长,锐不可当。小松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境遇而随波逐流,放任自我。刺头的“刺”是点睛之笔,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其顽强的生命力、坚韧不拔的品质。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光易逝,小松渐渐暴露出了其原来的面貌,初露锋芒,小松自小被埋没在深草里,到现在历经千险终于踏出它人生重要的一步。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小松生于深草,甚至不及深草之高,而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肤浅的发觉原来它是凌云松。诗人竭力讽刺了时人的目光短浅,也表达了诗人虽才华横溢,却遗世独立,由于出身贫穷被不被赏识的极度愤懑之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生难得一知己,遇则人生一大幸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且去烹羊宰牛为乐,明朝归来深巷又是一片杏花。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看那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只需一日,便可踏遍长安花”。

悲也罢,欢也罢,千古兴亡又有多少被埋没在滚滚长江中?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我是玉海棠诗,诗词兴趣部落圈主,如果您对诗词感兴趣,欢迎关注并相互交流,谢谢!

小松,杜荀鹤,译文

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全诗译文如下: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全诗原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诗人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大顺进士,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锐不可当。“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写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杜荀鹤的《小松》成长过程中有怎样的经历

《小松》是杜荀鹤的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松写人,托物言志,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尝自谓“天地最穷人”,却很有政治抱负,“男儿出门志,不独为身谋”,“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四十六岁终举进士,才华始为人知,人生经历和小松何其相似 ,咏松明之。

一 心有凌云志,不慕蒿离离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出土小松,与蒿为邻,小而不弱,志在凌云;蓬蒿眼拙,嘲笑奚落,年年凌云,高不及我;小松刺头硬又直,不遗余力朝天刺,日月精华雨露滋,蓬蒿唯有避不迟。

二 渐觉出蓬蒿,一览众草低

次句“而今渐觉出蓬蒿”,突出重围超过蓬蒿,小松由小转大,头顶一片阳光,感谢冰雪,感谢雨露 ,感谢蓝天,感谢白云,感谢蓬蒿,感谢自己。人生自己选,何需怨苍天。

三 昨天爱理不理,明天高攀不起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奉劝世人,眼界高远,关心人才,保护培养,爱人者,人恒爱之,在一个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奉上爱心,锦上添花终不如雪中送炭。昨天你对我爱理不理,明天你给我转发锦鲤,端底不能算是真正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