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对汉朝乃至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因为告密仓促起事,黄巾起义能够成功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07:33:37 浏览20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的爆发,对汉朝乃至后世有着怎样深远的影响

张角领导的黄金起义军失败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一、黄巾军领袖开始利用宗教来组织农民群众,这比以前有所进步,但道教徒内部阶级成分是比较复杂的,起义的准备工作虽然做的比较细致,但最后还是在教徒中出现了叛徒。马元义在洛阳牺牲,举义日期仓促提前,这对此后起义的成败有一定影响。二、起义除了主力在河北发动以外,还开辟了南阳和颖川,汝南两个战场,这三个战场本来可以相互配合,但实际上却缺乏联系,以致官军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很快就次第被镇压下去了。三、农民军人数虽然达数十万,战斗意志也很旺盛,但平日缺乏训练,装备不良,尤其缺少有经验的军事指挥人员,在战略战术上都不能化被动为主动。而汉政府却动员可以动员的武装力量,包括地主武装在内,抓住农民军的弱点集中攻击,反而暂时得手了。

黄金起义最后失败了,全国各地人民再度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在过去已经被榨取的几乎一无所有了,他们被抛出农村,失去了土地,到处流亡。流民问题构成汉代最大的社会危机,这个问题不解决,农民起义还会继续发生。

黄巾起义首先达到了摧毁东汉王朝的最终目的。尽管在灵帝以后,汉献帝还充当了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但东汉王朝的大权实际上已经落到曹操的手里。

伴随着这个腐朽的东汉王朝而存在的外戚也好,宦官集团也好,在黄金起义之后不久,也都被清洗出政治舞台去了。只有士大夫官僚和地方豪强,他们在农民战争的结局中得到利益,他们中间有很多人本来是被宦官集团排挤在政权之外的。黄巾起义后东汉政权为了要集中统治阶级力量来镇压农民运动,不得不下令解除“党锢“,同时还启用一些“党人“来镇压农民起义。从这些士夫阶级的本身利益来讲,为了要共同对付更可怕的敌人起见,也是迫切要求参加政府并组织地主武装来镇压农民起义的。何况他们还想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出任地方州牧、郡守,积蓄力量形成一种割据的势力,以便等待时机进而分割汉室的江山。

如果没有因为告密仓促起事,黄巾起义能够成功吗

我感觉很难,从黄巾起义整个运动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仓促而没有长远计划的,并且远远没有元末红巾军起义,清末大顺军起义等有组织有规模。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单分析下后可以得知,哪怕没有提前泄密,黄巾起义,想要成功也是几乎不可能的。

第一、领导集团不够强大,无谋士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再加上天灾,百姓庄稼颗粒不收但赋税不减,所以走投无路的农民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揭竿而起,起义军特点是头扎黄巾,他们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

虽然起义军数量越开越多,但属于兵多将寡,没有形成一个强大的领导集团,更不用说稳定的决策层。带兵的将军还好说,在当时,只要勇敢一点,多打几次仗,经验也都慢慢有了。

但是因为参与者多半是农民,所以缺钱谋士,上阵杀敌的多,出谋划策的少,加上起义领导人也不是很厉害的军事家,所以哪怕没有告密,再让张角多准备几年,结果还是一样的。

第二,运气不好,到处是英雄豪杰

虽然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军队也是涣散,但是当时其实已经是军阀割据,东汉朝廷内真正能打的是各地诸侯以及豪强。

虽然他们平时各自占地为王,但是在当时封建社会以正统为上,出师有名的大环境下,他们表面上还是尊于东汉朝廷。于是,当东汉政府组织兵力镇压黄巾军时,他们或为表功,或为趁机扩大地盘,实打实的去围剿黄巾军。

这其中最著名的将领就是以后三分定天下的一代枭雄曹操,你想黄巾军遇到曹操这样的军事家,能有几分胜利的把握,其他的厉害的有刘备,有袁绍袁术集团,所以,失败是迟早的事情,与告密关系不大。

所以,因为黄巾起义本身没有形成强有力的领导集团,尤其缺乏据有战略眼光的大谋略家,再加上,那个时代曹操,刘备,袁氏等英雄豪杰辈出,张角领导的黄巾军最终失败是必然的,起义被告密提前展开,只能说加速了它的失败。

如果没有黄巾军起义,会有后来的三国演义吗

这个是肯定无疑的。

桓帝驾崩,灵帝继位;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汉室衰微,诸侯割据;群雄并起,虎视眈眈。内无贤能强臣统领朝纲,外无忠君良将护国勤王。旦夕争权夺利,日夜吞并扩张。两汉四百年基业已经摇摇欲坠,成强弩之末;二十二代帝王宗室权威,已经名存实亡。危机四伏,危如累卵。即便没有黄巾起义,随便一根火棒,就会引起熊熊烈火,天下大乱已不可避免。

何进是也,张让是也;董卓是也,王允是也;李傕,郭汜是也,董承,韩暹是也;袁绍袁术是也,吕布是也,曹操是也,刘备孙权是也。奸寇想争权夺利,枭雄欲成王霸业!任何有点势力的人,整天想的不是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

胜者王侯败者寇,汉家小皇帝除了封官拜爵,别无一辙。

社会动乱,生存艰难。你不犯人,人家犯你。活着不易,剩者为王。

在残酷的对杀中,魏蜀吴最终活了下来,开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是各个集团争斗的结果,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黄巾起义,昙花一现。根本而言,还是底层阶级,与豪强世族的对决。面对底层的抗争,豪强世族缓则内斗,急则联合镇压。作为执掌乾坤的汉室,却毫无权威,没有任何作为。似木偶,是傀儡,任由他人凌辱,摆布。这样的朝廷,留着也没啥子意思。本来嘛,天下本不是天生姓刘,不说有德者有之,起码是有能力者该有之。

势力决定一切。

喜欢就点赞,不喜就来喷,一概欢迎!

三国时期黄巾起义席卷全国,为何不曾去益州发展

应该说黄巾起义还没有来得及去益州发展,就失败了;又或者是益州地处偏远,张角等人认为没有必要去益州发展。

黄巾军的创始人是张角三兄弟,张角是冀州钜鹿(今河北宁晋)人,因信奉《太平经》而创立太平道,最开始传道就是在冀州,经过十多年的传道,信徒遍布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主要还在中原及周边地区传道,东汉十三州中只有益州、凉州、交州、幽州、并州等偏远荒凉的五州没有张角等人的太平道活动。

张角以传道为名,组织信徒,将整个天下为分三十方,大方有万余人,小方有六七千人,起义时以头缠黄巾以示区别,所以称为黄巾军。

公元184年,由于叛徒的告密,黄巾起义被迫提前举行,由于行事仓促,战略不发,再加上张角年事已高,于黄巾起义中病逝,从起义到被东汉政府军剿灭,只持续了十个月时间。

黄巾起义时,主要战事集中在南方的荆州和北方的冀州一带,大大小小的战事遍布冀州、青州、徐州、幽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八州。在荆州南阳、宛城一带,东汉政府军在皇甫嵩、朱儁的带领下平定黄巾军,在冀州一带,东汉政府军在卢植及后来北上的皇甫嵩带领下,平定了黄巾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张角三兄弟。

184年当年,黄巾起义的主要战事已经结束,之后零星的小股起义时有发生,一直持续了好几年,188年,还有黄巾军的余党在太原郡、河东群、汝南郡起义,而正是这个时候,汉灵帝在刘焉的请求下,将刘焉任命为益州牧,前往益州任职。

刘焉于是从洛阳出发前往益州,先南下荆州,再向西沿长江准备进入益州。

就在这个时候,益州传来所谓的马相之乱。马相自称为黄巾军,带领一群农民在益州作乱,先是杀了官府任命的绵竹县令,进攻雒县(今四川广汉北),杀了益州刺史郗俭,又率军攻打蜀郡、犍为郡,一时益州战火四起。

马相只是个反贼,并不是张角部下的黄巾余党,而是因为黄巾起义的声势浩大,而借用了黄巾军的名号来起兵造反,在攻下一些益州的地盘后,马相就自称天子,从这种作为来看,也不是黄巾军所为。黄巾军称首领为渠帅,领导人是天公将军、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

之后马相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马相被杀,益州之乱平定,然后刘璋就进入了益州任职。

从黄巾军的发展轨迹来看,益州确实没有黄巾军发展,而马相只不过了借用黄巾军的名号而已。至于黄巾军为何不去益州发展,有以下原因:

1、益州地处偏远,当时交通不便,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说的就是益州,路不好走。

2、张角等人精力有限,东汉有十三个州,被张角已经发展了8个州的势力,等到黄巾起义迫不得已发动时,张角没多久就病死了,可见张角年纪也不小了,没有太多精力再向外发展了。

3、张角等人认为没有必要。东汉十三州中原及核心的8个州,张角已经建立了自已的势力,只要能在这8个州站稳,击败东汉政府军,那么建立政权就能够成功了,至于那偏远的5个州,已不足为虑。

黄巾军人数众多,起义之势如滔滔江水,为何还是以失败告终

黄巾军、黄巢起义和后来的李闯王很象似,都是平民出身,对证治没有弯弯道,对军事打,没有过多的谋略和战略远光。等对复杂的人和事处理不当所造成的悲剧。

黄巾起义的影响,如何评价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汉王朝外戚、宦官争权,买卖官爵,朝政日渐腐败,加上地方豪强大量的兼并土地,农民民不聊生。多次爆发过小规模的起义,但均遭到东汉王朝的无情镇压。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角组织了这场黄巾起义。

黄巾农民起义战争,爆发于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它是东汉末年农民与地主之 间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的结果,是一次经长期酝酿的、有组织、有准备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虽然在东汉王朝及各地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遭到了失败,但却给了腐朽的东汉王朝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它的崩溃;同时,它也不同程度地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为改变东汉后期土地兼并等状况,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东汉晚期,宦官与外戚两大集团交替专政,政治腐败,土地兼并加剧,赋税日趋沉 重,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流离失所,阶级矛盾高度激化,小规模的农民战争此落彼起,连绵不断。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就在这种背景下逐渐酝酿成熟了。 时势造英雄,冀州巨鹿人张角,目睹广大民众在东汉王朝暴政 统治下的悲惨境况,义愤填膺,决心通过武装起义的途径,来改变这一局面。于是,他 积极展开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从而成为这场伟大农民起义当之无愧的领袖人物。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创立了太平道,以画符诵咒行医治病,在贫苦农民中宣传 原始道教的平等思想,鼓动民众起来反抗暴政统治。在宣传发动群众的同时,张角还利 用宗教从事起义的组织准备工作,派遣骨干信徒到各地聚集力量。经过十余年的秘密宣 传和组织,张角已拥有徒众数十万,遍布于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在 此基础上,张角又将信徒按地域组织分为36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设“渠 帅”,统一节制,为起义做好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在起义即将爆发的前夕,张角根据斗争的需要,及时用谶语的形式提出了“苍天 (指东汉王朝)已死,黄天(黄太一神,即指太平道)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 战斗口号和起义计划。一场在宗教形式掩护下的农民大起义至此已是呼之欲出了。

为了实现起义计划,张角派遣大方首领马元义往来于洛阳和各州之间,准备调集荆、 扬两州的道徒数万人潜赴邺城,并积极联络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信徒充当内应,确定三月 五日在洛阳和各州同时起义。可是正当起义即将发动的关键时刻,太平道内部却出了可耻的叛徒,济南人唐周向 朝廷上书告密,使得起义计划全部泄露。东汉王朝闻报后,即行严厉镇压,收捕起义领 袖人物。这一突然变故打乱了起义部署,张角为了扭转被动不利局面,当机立断,决定 提前举行起义,星夜派人通告各方同时行动,并规定起义军以黄巾缠头为标志。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正式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声势十分浩大,史称“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黄巾 军主力分布在三个地区:义军首领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弟弟张宝号称地公将军,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率领义军主力,活跃于冀州地区,在北方形成革命中心。张曼成自称“神上使”,带领黄巾军战斗在南阳地区,形成南方地区的起义中心。各路黄巾军所到之处,烧官 府、打豪强、攻坞壁、占城邑,给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以沉重的打击。

这次黄巾起义在战略部署方面,张角吸取了以往起义被统治者各个击破的教训,采 取了“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同时出击的计划,即在京师洛阳内外同时起事,在地 方各州一起暴动。在作战行动方面,各路义军虽缺乏周密的协同配合,但是从其活动形 势看,起义军显然是以洛阳为主要进攻目标的,自东、南、北三个方面包围威胁洛阳。所有这些,均反映了黄巾起义战争表现出一定的战略决策经验和较好的作战指挥艺术, 一时间造成“遐迩摇荡”、“烟炎绛天”的巨大声势决不是偶然的。

八州并起的黄巾大起义极大地震撼着东汉朝廷,统治者在惶恐不安之余,急忙调兵 遣将镇压起义:任命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屯兵都亭,以保卫京师;在函谷、 太谷等八个险隘要冲设置八关都尉,以加强洛阳外围的防御;下诏解除“党禁”,以缓 和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出宫中藏钱收实官兵,用西园马匹装备军队,扩充骑兵,增设西园八校,以加强军队实力,尔后,东汉王朝调集军队,开始向起义军进行反扑。

当时,活动于颍川一带的波才起义军对洛阳构成直接的威胁,所以汉廷委派中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统率主力投入这一战场。对于起义中心地区的河北一带,则任北中郎将卢植率北军五校尉和当地郡国兵前往镇压。对于南阳地区的张曼成部义军,则 加强防御,暂取守势。东汉统治者实施这种先防后剿、攻守皆备、重点进攻、逐个击破 的战略方针,表明他们具有老练的统治经验和军事素质,是黄巾起义军所面临的一伙凶 狠狡猾的敌人。

颖川、汝南黄巾军的失败,使东汉朝廷摆脱了京师之危,得以腾出力量来对付其它 地区的起义军,至此,双方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东汉朝廷已占据了主动和优势。东汉王朝旋即将皇甫嵩调赴东线,镇压东郡卜已黄巾军; 调朱儁开赴南阳,镇压张曼成义军。皇甫嵩进攻很顺手,仓亭一役,就将卜已起义 军残暴地镇压下去。于是,南阳一带成为双方第二个战略会战的场所了。

义军缺乏经验,中计出城追击,结果在中途遭到伏击,损失惨重,统帅韩忠降被杀。黄巾军余部在孙夏带领下退保宛城,但因众寡悬殊,无法固守,于十一月撤出宛城, 退向西鄂精山(今河南南召南)。朱儁跟踪追击,孙夏战死,义军牺牲者达万余人,南阳黄巾军斗争到此归于失败。

此后,战争的中心转移到河北地区。河北是黄巾农民大起义的中心地区,张角在巨鹿发动全国起义后,即率军攻克广宗,并命张宝北上占领下曲阳 ,控制河北腹地,与张角、张梁军形成犄角之势。东汉王朝先后派遣卢植、董卓进剿河北义军,但旷日持久,无所进展。八月间,皇甫嵩接任官军统帅,率 主力扑向河北战场。

这时,其它地区的义军已遭失败,战局对黄巾军日益不利。屋漏更遭连夜雨,就在这紧要关头,黄巾军首领张角又突然病逝。但即便是在这种困难的形势 下,义军在张梁、张宝率领下,仍坚持着同官军浴血奋战。在广宗一带,义军与汉军皇 甫嵩部激烈交战,数次挫败敌人的进攻,追使皇甫嵩“闭营休士,以观其变”。可是这 时义军又犯了轻敌的错误,误以为敌人已停止进攻,以至于松懈了戒备。

皇甫嵩瞅准机 会,乘黑夜发起突然袭击,起义军仓促应战,惨遭败绩,张梁英勇捐躯,广宗失陷,是 役,义军阵亡和投水自尽者达八万余人。而皇甫嵩在进剿广宗张梁部义军得手后,则迅速调转兵锋,于十一月攻打下曲阳。经过激烈交战,起义军战败,张宝牺牲,十余万起 义军壮士惨遭屠杀,河北黄巾军也被扼杀于血泊之中。

官军攻陷下曲阳,标志着张角等人所领导的黄巾起义军主力,在东汉王朝的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武力镇压下,悲壮地失败了。然而农民起义的火仍在坚持斗争,他们前仆后继,百折不挠,给东汉王朝的统治 以新的打击。这一斗争前后延续了二十余年之久,给黄巾大起义添上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尾声。

这一次大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在其后数十年间影响仍长期存在,各地不断有黄巾余部在活动。这一起义对于其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东汉朝廷虽然成功的镇压了起义,但力量被严重削弱,为了镇压义军,朝廷不得不给予地方守牧更多的军事权力,为以后东汉的衰落,军阀割据战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为什么不是红巾、绿巾、兰巾呢

这问题提的,元未农民军起义为什么叫“红巾军?”而不叫绿巾军蓝巾军?因为头上罩一块红头巾嘛。

古人留长发,有身份的人戴冠束发,没身份的人戴一条头巾以免长发碍事,所以古代平民人人戴头巾,而组成军队后就要统一头巾颜色以区分敌我。元未刘福通的农民军统一戴红头巾,所以称为红巾军。

而东汉未年的张角起义,农民军统一戴黄头巾,所以称为“黄巾军。”这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倒是西汉末年的绿林军没有称为“绿巾军”,恐怕是嫌戴“绿头巾”的名声不好听吧。

东汉为何会出现各方势力乱斗的政治生态黄巾起义因何爆发

汉光武帝刘秀在统东汉的过程中,由于初期自身实力较弱,借助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势力,建国后分别赋予了要职,这就为东汉时期世家大族左右朝堂埋下了伏笔。刘秀统一全国后撤裁了各地郡县兵马,只保留了边军和中央军。在刘秀的设想中,边军负责抵御外族,中央军维持皇权统治,可以随时支援边军,以及平息地方叛乱,理想很丰满,可实际上造成了地方军事力量薄弱的隐患。

刘秀去世后,随着世家逐渐做大,皇帝不得不扶持外戚势力,来获得朝堂的平衡,而所谓的外戚势力也只不过是初级阶段的世家大族,只不过相对而言可是算是皇权另一种形式的延展。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是人就有私心,东汉第四位皇帝汉和帝时期,外戚架空皇帝,把持朝政。汉和帝利用宦官推翻了窦氏外戚,自此,宦官正式成为东汉政治舞台上的一股势力。

一、东汉末年,因皇权、士族、外戚、宦官乱斗,吏治、军事荒废

汉和帝十岁登基,在位仅17年,27岁去世,在位期间,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本是中兴之相,但他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宦官干政的问题,就英年早逝了。汉和帝后继位的几任东汉皇帝都天资愚钝,且在位时间不长。汉和帝到汉灵帝的五十年间,朝堂上皇权、士族、外戚、宦官各自忙于政治斗争,人祸不断,天灾亦不断。汉灵帝时期,官员的选拔任命已经被士族牢牢掌握,天下官员基本都是士族的门生故吏,为了加强中央财政收入以及给自己造园林享乐,汉灵帝开始明码标价的出售官职甚至爵位,同时也准备建立新军,以维护皇权,但此时的东汉已积重难返。

在这种政治生态下,皇帝一会利用宦官收拾下外戚,一会利用外戚对付下宦官,或者利用外戚加宦官打压下士族,小心翼翼的维持着朝堂的平衡。于是这四方势力忙于朝堂的斗争,阶级矛盾一点点的被积累,吏治、军事长时间的被荒废,贫苦百姓大面积的被剥削。皇权旁落,外戚争权,宦官干政,军队废弛,士族做大,豪强林立,天灾不断,东汉集齐了这么多“尽早要完”的要素,早晚是要出来一个黄巾起义的。光和七年,张角黄巾起义,虽然因为叛徒告密而不得不提前举事,但也同样四方响应,震动京师。

二、黄巾起义爆发源于底层人缺乏上上升通道

黄巾起义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中的苍天是指六天中的上方昊天,黄天是指六天中的中央黄天。此意即为不再奉祀昊天为天帝,改为奉祀黄帝为天帝,在天界层面是一次对人间控制权的争夺,在人间层面是对昊天所安排的宿命制度和星官体系的一次反抗。其内涵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由于底层大众缺乏上升通道,加之生活所迫,无以为继,不得不走上揭竿起义的道路。

《三国演义》中说张角是个不中第的秀才,因为科举是隋朝才有的东西,导致许多人说罗贯中用明朝的笔写三国的事,难免脑子不清楚。但其实在东汉时期,除了孝廉之外还是有茂才的,所谓茂才是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讳,原本也是叫秀才,罗贯中没有必要避讳就写成秀才,也没什么不妥。东汉时期“州举茂材”,说明茂才的选拔级别是州,是比孝廉高出一个等级的,只是由于选拔的人少,世人不太所知。孝廉主要侧重品德,茂才主要侧重知识。虽然察举制在后期被士族把持,但也由此可见张角可不是什么不学无术之人。

东汉总共一十三州,黄巾起义使得其中九个州都出现了反叛势力,由于地方军事薄弱,所以汉末三杰卢植、皇甫嵩、朱儁只能率领中央军和边军四处灭火。奈何这种不事生产的流民队伍,在初期会以几何级数爆炸式的增长,汉灵帝于是下令各地自行募兵守备。幽州太守刘焉发榜招军,这才引出了刘关张三人结拜投军的故事。

三、刘关张借平叛出现在历史舞台,其实三人都不是赤贫阶级

刘备虽然家贫,但是由于和卢植是同乡的关系,又有贵人相助,得以求学拜师在卢植门下,学习还不太好,基本就和一一个同学关系好些,这个同学叫公孙瓒。在三国前期,刘备有三大利器,一是师从卢植的经历,二是汉室宗亲的身份,三是忠勇无双的义弟。关羽离开家乡后的五六年间,完全一个人浪荡江湖似乎有些艰难,而且从他将张飞的猪肉分与众人来看,似乎对钱财也不甚看重,那么他终归是要有些谋生的手段的,所以很可能关羽和刘备张飞结拜之时,自身也是个有“队伍”的人。

张飞虽然是个卖酒屠猪的,但是远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般不堪,那边黄巾军因为吃不上饭都造反了,张飞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以酿酒呢。古代人基本只能吃些主食,主食上能有一些浇头已经是不错的人家,可以说能吃盖浇饭就已经是东汉的中产阶级了,更别提隔三差五的吃些猪肉了,而张飞是个卖肉的,说明张飞的财力水平已经相当于一个县级市里开发了一两个楼盘的小房地产商。

结束语

黄巾起义被扑灭前,卢植因为不肯向前来监军的宦官行贿,被进谗下狱,刘备自是不敢四处宣扬自己是卢植的弟子。黄巾起义被扑灭后,刘备因战功被封为安喜县县尉,相当于一个县级的公安局局长兼武装部长。战后有许多人冒领战功,从而获得官职封赏,所以朝廷派各级督邮进行巡视核对,凭借平定叛乱的战功,同时在老同学公孙瓒的表奏下,刘备得以被赦免鞭打督邮之罪,就任平原县令。

黄巾起义筹划十余年,仅仅九个月的时间,主力就被平定。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农民起义大都不肯团结土族阶级,迫使地方豪强建立武装,进行自保和打击。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仓促起义造成几个主要战区各自为战,相互之间缺乏协同配合,没有稳定的战略后方,执着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没有利用好农民起义流动作战的优势。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突发,为何主力被瞬间扑灭

导语:

黄巾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型农民起义。它是一场有政治主张有主要领导人,并有组织有计划的一场农民起义。公元184年东汉汉灵帝在位,天下干旱,农民饥饿交加,民不聊生。官府剥削年复一年加重,地主阶级兼并土地扩大化,东汉老百姓食不裹腹。以是张角兄弟以行医济世扩大影响,成立太平道组织。终于喊出苍天巳死!黄天当立的口号造反起义。

黄巾起义军开始因为东汉政府措手不及,被打了个突然。所以黄巾军很快占领了很多的州郡。但是因为黄巾起义军都是农民,一,准备不足,叛徒出卖,仓促起事。二。武器装备不行。缺少铁甲和弓箭。三,没有远大的战略布局,进行的流动作战。最终起义失败了。

一,起义准备不足,叛徒出卖计划,仓促发动。

张角本来密谋公元184年3月5日起义,并准备聚众攻占洛阳城,来一个斩首计划,一劳永逸先占领京城,占据天下制高点。所以联系京城内应宦官封胥,徐封里应外合共同发动。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张角门下有弟孑唐周入京城告密。从而让擒贼先擒王斩首计划泄露,只好提前一个月仓促起义,准备不足。

二,武器装备简陋,没有铁甲和弓箭,没有军事训练,战斗力低下。

黄巾军起义后,挟持流民作战。并没有什么武器装备。缺少战斗需要的铁甲和弓箭,刀枪盾也一样缺少。更重要的是农民军根本没有骑兵。加上只是一帮老百姓拿杆木棍冲锋陷阵,所以农民起义又称揭杆而起,足以证明武器只能是木棍。这样的装备,面对东汉军队武装到牙齿的力量,一触即崩溃,屡战屡败。

三,没有根据地,流动作战,缺少粮草和兵员,必然失败。

黄巾起义军并无根据地,他们只是一群流民,走一地抢一地。到处流动游击。没有稳定的后勤粮食补,农民军的持续作此能力很弱。有军事素养和训练的兵员也得不到补充。只能是失血丧失元气。面对兵精粮足的东汉军队,只能任凭屠杀。

最后总结:

黄巾起义因为上面三大缺陷,虽然在初期挟裹老百姓几十万,攻占州郡数十个。看起来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其实外强中干,在真正知兵法皇甫嵩,朱㑺,卢植镇压下,很快烟消云散。



“黄巾起义”发生的原因和意义

黄巾起义,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是由张角三兄弟带领的农民军反抗朝廷的行为。这次农民起义的原因就是朝政不兴、宦官弄权、士族争名夺利、赋徭沉重、土地兼并、百姓无依等。东汉末年是卖官鬻爵的,而且是公开拍卖官职,士族为了自己的利益只能多捞钱多取盘剥百姓,这种事在中国现代也有,只不过做的委婉间接而已,政府实行的制度让百姓无可奈何,税赋沉重,徭役不止,百姓是食不果腹,曹操的属下毛玠就说过:饥则扣掠、饱则弃余。饿了就去抢,吃饱了就把多余的扔掉,说的就是典型。黄巾起义是必然的,就跟陈胜吴广起义一般,中国是一个民生大国,是以民为主的国家,哪个统治者忽视这点谁就会输,哪个统治者专治这点谁就赢。秦统一六合就是的,所有人民都希望早点统一结束战乱,而之前的秦国内部人民是没什么饥饿安全隐患的,所以百姓都选择了秦国,统一后的秦始皇是无奈的等人民来反他的统治,因为人民都不理解秦始皇为什么如此代价去修长城、建灵渠等等,而且秦始皇在统一后没有迅速在民生制度上做出调整,但是他没办法,他必须修长城才能保境安民,只能选一样。回过头看黄巾起义,那就是地地道道地统治者作死的,怨不得外族人,居安思危都没有了,东汉士族人、地主都过的太安逸了所以这个起义是必然出现的,是东汉末年历史必然的,也是历史车轮必去的。黄巾起义就可以告诉现在的统治者:别忘了人民是你们的真正的衣食父母。黄巾起义告诉现在的人民:统治者只不过是你们雇佣来的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