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公刘为什么要从邰(陕西武功)迁到豳(陕西彬县)呢
古代有些字可谓不得其解 怪里古董的,比如邯郸,为什么那么写呢?
其实这些字在古代都是常用字:
邯郸 ~甘单
鄘 ~ 庸
郕 ~成
邰 ~就是台
据说黄帝生于武功,为了显赫黄帝的武功,黄帝在此搭建轩辕之台,为了纪念黄帝,这里的族群被称为有邰氏。
豳 又叫做邠,周武王登邠之埠,以望商邑,不知道豳跟三原什么关系,括地志记载,商汤葬在三原县,竹书纪年记载,商汤葬于商邑。从彬县能看到三原县吗?
陕西省武功县的老县城在哪里
我出生在陕西省武功县的老县城——武功镇。那里有深刻厚重的历史印痕,也有我忘记不了的青春记忆。
武功镇塬缓,地坦,土肥。公元574年 (北周建德三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废武功郡而立武功县,武功镇即为治所,到1958年12月底武功县与兴平县合并前夕,武功镇作为的县城历史达1384年。
交汇于武功镇的漠谷河,漆水河,苇河等三条河流,四季清透,温美蜿蜒。武功古镇拥水居阳,形胜绝美。我现在还能记得起漠谷里小鱼游动的样子,那时候八拃长的鱼游动起来都有闺秀的矜持。
说武功老县城,话得由商时说起,周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定居,其生活范围就包括我们的武功镇。周祖姬弃(后稷)就在武功镇弄事。至后,《说文》里面也说“黄帝居姬水”,这姬水就是今天的漆水河。黄帝把姬作为姓氏,其实是周人一脉。武功镇可以说是《诗经》的源地,周礼的故乡了。
至今,我的判断倾向仍然是,姜嫄乃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因踩巨人足迹有孕生一男孩,取名“弃”。天帝让弃于武功镇教民稼穑。后被尧帝举为农师,号“后稷”,别姓姬氏。
武功人骨子里有硬气,西汉苏武牧羊是感动历史的一段故事。他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的气概影响了近两千年的中国风气。
风一吹,世事就变了,但武功镇的山水没变。生在建子沟的李世民把大唐操持成了盛世。我想这不是偶然的,是他小时候受到的风气好,是他的格致高。
张载在武功镇创绿野书院,定不是偶然的。张载是知道周礼大道,也熟知李皇在武功镇念书的事情。
关于这一点,后来状元康海在《武功县志》里说的明白。绿野亭始建于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故址汉义勇武安王庙(今武功关帝庙)后稍北原崖下,有古洞。
康海梳理了绿野书院的脉络:
明成化(1465-1487)末年,犹传有石刻亭记。
明弘治八年(1495)巡按御史李翰谋于提学副使杨一清,嘱知县宋学通扩亭建之。
明弘治九年(1496)六月动工修建,工毕于次年十二月。逾年乃成,名绿野书院。
相比较而言,我喜欢明人赵文杰的《谒绿野亭诗》:
城南步百路西村,四五常开小洞门。
绿野有名亭已没,荒碑少字石犹存。
经霜柏老乾坤影,绕带河流今古痕。
仰止横渠寻未得,日中立马到黄昏。
其实,赵文杰所说的荒碑不见了。前几年,我专门寻找过的横渠先生也不见了,我理解赵文杰当时的落寞。
日子往前走着,1921年,杨虎城率靖国军进驻武功老县城后,对沧桑的武功镇古城进行了补休。
1958年底,因为县域撤并,武功镇不再是武功县的治所了。可当时的九街十八巷还在,只是多了些现代的元素。每当有了倦意的时候,我就会回到武功镇去。听听上阁寺的钟声,看看漆水河的水,吃几碗飘满油花花的旗花面,心劲就有了。
陕西武功县富裕吗
武功县
武功地处关中平原西部,东迄兴平,西邻杨凌、扶风,北接乾县,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全县共有 8镇4 乡, 262 个自治村, 6 个社区居委会, 41.14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37.4 万人。全县总面积 397.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 42.5 万亩,人均 1.1 亩,是我省人均土地面积较少、人口密度较高的县区之一。境内以汉族为主,还有回、满、白、壮、蒙古、侗、傣、朝鲜、土家、锡伯、土族等11个少数民族。陇海铁路、 西宝高速公路、 西宝公路中线、北线和 107 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城区东距古城西安 70 公里,咸阳国际机场 50 公里,西距工业重镇宝鸡 80 公里,地势平坦开阔,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关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2006年,武功县辖8个镇、4个乡:普集镇、苏坊镇、武功镇、游风镇、贞元镇、长宁镇、小村镇、大庄镇、代家乡、河道乡、南仁乡、普集街乡。
〔位置境域〕
历史沿革
武功建县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王莽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5年),改为新光县。东汉初,废入眉县。永平八年(65年),复置武功县。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武功郡。建德三年(574年),废郡设县。五代后晋时,置武功郡,后周改郡为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县名为武亭。元代复名武功县。
1958年12月,武功县并入兴平县。1961年9月武功县制恢复。1983年10月,本县由宝鸡市改属咸阳市。
武功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4°12′-34°26′,东 经 108°-108°26′之间。东邻兴平,西靠杨凌、扶风,南隔渭河与周至相望,北与乾县接壤。面积392.8平方公里。东距咸阳市50公里,距西安市87公里。
〔行政区划〕
1949年5月19日武功解放,废保、甲制,设区公署、乡人民政府。全县划分为城关、杨陵、大庄、普集、薛固、长宁、贞元、魏公、三厂等9区,76 乡。9月将渭河三厂区(共5乡)划归盩厔县。1951年5月,将杨陵区湋河以北的上营、新寨两个乡,大庄区的南、北庙底、毛家嘴、赵家崖、王家窖5个村和贞元区的麻西寨两堡划归城关区。1952年6月,将原71乡缩编为64 乡。1955年8月,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乡人民政府改称“乡”。将第八区(魏公)的贾晁乡划归第一区(城关)。1956年3月,撤区并乡,全县设城关、杨陵、普集三镇;上营、杜寨、李台、大庄、张寨、南仁、普集、薛固、北营、长宁、河道、戴家、贞元、蔚村、周村、牛台等16乡合并为7乡。1958年10月,成立人民公社,将7个乡改为7个人民公社,上游(城关)、红旗(杨陵)、跃进(普集)、卫星(薛固)、东风(长宁)、火箭(贞元)、中苏(苏坊)。同年11月,又将7个人民公社改设为武功、杨陵、普集、长宁、贞元5个人民公社,辖27个管理区。原改称生产大队。 1961年8月1日,武功县建制恢复,将原5个人民公社划分为14个人民公社,辖244个生产大队。1964年,将扶风县五泉公社的官村、周家村划归武功县杨陵公社。1965年4月设杨陵、普集、小村三个镇。1984年5月,撤销公社、大队建制,全县设三镇12乡,辖365个村民委员会(511个自然村),4个居民委员会。并改车站公社为北营乡;武功公社为武功镇;原车站公社的田家、桂家、东李家大、小堡和屈家划归普集镇;原薛固公社的仁村、成家、小村和薛村归小村镇。2001年11月,全县8镇7乡合并为8镇4乡,撤消原观音堂、薛固、北营三乡,分别并入大庄、小村、普集三镇。
〔自然资源〕
武功县地形由山前洪积扇前缘地带和黄土台原、河漫滩及河谷冲积阶地三种类型构成。耕地中川、塬平地占97%,士娄土和黄土等优质土壤占94.3%,全县土地总面积589252.1亩,其中耕地面积434741.1亩,水浇地面积395784.5亩,占耕地面积的91.02%。境内有三条河流,均属渭河水系。水资源可利用总量26553.8万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17169.8万立方米。干旱年亩均灌水253立方米,总计1.27亿立方米,加上工业用水共计1.34亿立方米,已开采1.6亿多立方米,总水量收、支平衡有余。地下水年均可利用量1.5988亿立方米,已开发利用量为9924万立方米,占可开采量的62%。地下水中有丰富的肥水资源,主要成分为硝态氮、亚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少量磷、钾,分布在14个乡(镇)120个行政村,面积2.258万亩。已开发利用的有肥水井含氮量为30克/立方米~100克/立方米,个别井含氮量最高达1200克/立方米~1500克/立方米。全县水利设施面积 43.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6%,有效灌溉面积39.36万亩,占耕地的89.4%,人均 1.05亩,其中旱涝保收田172576亩,人均0.46亩。
境内生物种类繁多,品种资源丰富。已被利用的植物中,农作物58种,果树10种,林木68种。农作物中,粮食作物11种,以冬小麦和夏玉米为主要品种;经济作物18种,以油菜为大宗;果树以苹果为主;林木树种有针叶用材树5种,阔叶用材树40种,庭院风景树7种,灌木11种。已被利用的动物中,饲养畜、禽15种,50多个品种。大家畜以奶牛、黄牛为主,小家畜以猪为主,奶山羊次之。家禽有5种,以鸡为主。鱼类有10种。
〔人口分布〕
武功是个农业县,人口分布以农村为主,城镇人口所占比例很小。1956年城镇人口25106人,占总人口的12.01%;农村人口183894人,占总人口的87.99%。1982年城镇人口31673人,占总人口的8.1%;农村人口359322人,占总人口的91.9%。1990年城镇人口 31530人,占总人口的8.46%;农村人口341174人,占总人口91.54%。
武功县各乡(镇)人口密度也有较大的差异。小村镇、普集镇、大庄乡、北营乡人口密度最大。据1990年统计,每平方公里分别为4436.1人、 2502.3人、1202.3人、1161.5人。河道乡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
为什么陕西武功县人爱吃旗花面
关于武功人为啥爱吃旗花面,民间流传有多个版本,但最多的还是“状元康海”这个版本。
明朝孝宗皇帝有位正宫娘娘,很得皇帝喜爱。有次,娘娘大病一场,茶饭不思,众太医无计以施。宫中有位厨师,农家出身,知晓娘娘是山珍海味、肉食过剩所致,于是便在清凉的鸡蛋汤内下了几根手工面条,伴有臊子、葱花、姜丝、鸡蛋饼等,调味以陈年老醋出头,正宫娘娘连吃几碗,觉得味美可口,皇帝闻喜,亲口品尝,边吃边赞。
当时,孝宗皇帝看到碗内臊子菜和菜油黄白绿,色彩分明,挑起面条形如小旗,放进碗内状似花朵,遂起名旗花面,列为宫廷御饭。
明弘治年间,武功人康海被钦点头名状元,官居翰林院修撰,喜食面条,让自己的厨师向御膳房学会作旗花面的方法。康海被罢官后,带厨师回故里,常做常食,于是旗花面便在武功流传开来。七百多年来,旗花面一直在武功流传至今。
旗花面选用精粉制作,面条细而长,以大肉、鸡肉婉汤,蛋饼、黄花、葱白为佐料,酸味出头,是武功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食品。据说,武功人爱吃旗花面,多为纪念康海刚正不阿、清正廉洁的品德有关,这也就是武功人为啥“性刚烈、好诉讼、习农耕”的原因吧。
陕西武功县什么特产最出名
武功县位于关中平原腹地,隶属于咸阳市,东接兴平,南临周至县,西靠杨凌、扶风,北与乾县接壤。武功县的特产有辣椒、大蒜、土织布、晒烟、普集烧鸡和旗花面。
武功的辣椒亦称“秦椒”,属武功县特产,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早在前多年,武功县就被省政府确定为辣椒种植基地县。
建国前,武功境内种有生产蒜苗或早蒜薹的。现在,种植大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涉及普集、大庄等乡镇,而且每年贮存不少,待到市场货源短缺时再出库销售。
说起武功的土织布,那真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有名要数“苏绘”土织布了。含棉量度100%,它选用全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不上桨工艺,没有人为的污染,纯手工制作,用脚踏木制斜梁织布机加工而成。
武功烟叶种植及烤制加工技术,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民国期间,上下塬均有种植,多以自食为主。其品种主要有“落地黄”“黑大汉”等,古老的烟种“小兰花叶”偶有种植。
武功普集烧鸡以色亮、肉烂、味香、百食不厌,历史悠久,远近闻名。
武功的旗花面那真是西府一绝。据传明孝宗的正宫娘娘不食,张榜招厨,烹煮鸡汤伴以鸡蛋饼,切成菱花状,佐以香料,鸡油上飘葱花,细面些许,后即食。具有薄、劲、光、稀、煎、汪、酸味出头等特点,风味独特。武功京官传至乡间,流传于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