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城

有哪些朝代在西安定都?西安多次当过匈奴鲜卑氐人羌人的都城,西安人是这些民族的后代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9 03:28:00 浏览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有哪些朝代在西安定都

谢谢邀请!简答:说法很多,我认为十三朝古都比较靠谱。

西周、秦、西汉、新、东汉、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200余年之久。

1、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武王姬发定都镐京。

2、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秦始皇定都咸阳。

3、西汉(公元前206-公元前25年),汉高祖刘邦定都长安。

4、新莽(公元8年-23年),王莽建立的新朝,定都咸阳。

5、东汉(公元25-220年),190年,汉献帝被董卓挟持长安,建安元年(196年)汉献帝东归至洛阳。

6、西晋(265-316年),313年,晋惠帝愍帝称帝长安达七年。

7、 前赵(304-329年),308年刘渊正式称帝,改元永凤。309年迁都平阳。

8、前秦(公元350-394年),苻健攻入长安,在此建都。

9、后秦(384-417年),羌人姚苌称帝于长安。

10、西魏(535-557年),元宝炬在长安建国。

11、北周(557-581年),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西魏,在长安建立北周。

12、隋(581-618年),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立隋,立都长安。

13、唐(618-970年),唐国公李渊反隋,扫清诸反王,建唐于长安。

西安多次当过匈奴鲜卑氐人羌人的都城,西安人是这些民族的后代吗

既然当过胡都,胡人后裔一定不会少。

我查了一下,在西安定都的前赵是匈奴人的政权,前秦是氐人政权,后秦是羌人政权,西魏北周是鲜卑人,加上关中之前一直是犬戎的地盘,甚至隋唐的皇帝也带有胡人的血统,所以说陕西人是胡人的后裔是不争的事实,无需怀疑,当然了,现在大家都属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不应该有地域歧视或种族歧视,但是做人是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的,既然汉化了,就得尊从同化了的民族习惯,要牢记祖宗,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西周的都城到底在洛阳还是西安

关于西周的都城在西安还是在洛阳的问题我来作答,相信初中历史课本早就给出了答案,再有《新华字典》也有简单的图解,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有专业解读——。现在是网络时代,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我是来看评论的。”。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丰镐遗址”文物保护碑在我的家乡随处可见,以至于影响了我们村乃至我们街办的拆迁开发等工作。如果河南洛阳朋友要争,建议先去国务院,先摘掉我们这里的帽子,然后爱谁谁去。官方的解释西安,古称长安,丰镐等,其中丰又作沣,大部分在今陕西西安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马王街办,位于沣水(河)西岸。镐在沣河东岸,归沣东新城斗门街办辖。咸阳是秦都,汉隋唐叫长安,西安是明朝以后的称呼。西周王朝是奴隶制国家,在现在看来,可以是一个大的部落群体,以农耕文明为主,兼有游牧性质的群体,在建国以前,在今甘陕境内经历过不下四五次大的迁徙,同时那时候的城市有市无郭,城市布局可以是方的,也有可能是圆的,真正意义上的都城受人口的限制,不可能达到今天一个县城的规模。如果你是不友好的朋友,整天这个戎那个戎的,只说明在周以外还有很多别的部落,这几点也是大家以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原因,就是把原来文明夸大了,放大了。

教材上唐代都城明明是长安,为什么洛阳人说洛阳也是唐代京城

首先不否认长安是唐代的都城,但实际大部分时期唐代的政治文化中心是洛阳,甚至李家几代人也是长期在洛阳执政,武则天时期也明确改洛阳为都城。所以不论是实际都城,还是名义都城,洛阳也是唐代的都城之一。

商朝有几个都城

商朝大规模迁都是前八后五,但是在这之外还有几次迁都。祖乙就有是个都城,相-耿-邢-庇;而盘庚有两个,亳-殷;最后是帝乙迁都到朝歌

历史上,项羽作为楚王,定的都城怎么是在彭城(今徐州)

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于是就把都城放在了故乡彭城。

那么为何自称为西楚霸王呢?那是因为楚国之大,可分为三楚。而彭城属于西楚之地,故此,项羽称霸王,国号西楚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问题来了,在先秦之前并没有“西楚”之说,而上述的讲法是《史记》的最早提出。

难道西楚霸王这是司马迁封的不成?

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将“楚地”给搞错了。

楚,并非源于湖北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楚国就是今天的湖北荆州一带。这其实不正确,

《淮 南 子 · 兵 略 训》中这么写的:

昔者,楚人地 南卷沅湘,北绕颍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溪肆无景;地利形便,卒民勇敢。”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地盘,并且内部系统也是多重性的存在,所以很难说清楚,到底哪些是楚国之地。到了汉代,楚约等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这个概念之下,才有了司马迁的“三楚”之分。

当然,后来的考古学中也发现春秋到战国时代也曾用过“西楚”这个词,也从另外一个方面验证,司马迁的分法还是靠谱的。

西楚包括徐州

因而三 楚 之 分,史 料 很 少 提 及。历史上留下的三楚之分,随时 代 不 同,而 各 有 所 异。因而争论不休。

但是《史记》中给出一个概况:则西楚是 由 沛、陈、汝 南、南 郡 四 个 区 域构成。

这种分法对于项羽称之为西楚霸王提供了佐证。

西 汉 扬 雄 在《方 言》中 三 次 提 到西楚方言区,“楚东海”之 间,“青徐淮楚之 间”的 区

划而形成的方言区。这也说明了西楚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是存在的。

定都彭城就是为了显摆

项羽人就有一点毛病,喜欢显摆

彭城的地理位置都算不上好,无险可守,但是他一定要选择这里,毕竟是自己的出生地

可最终的结果告诉他,这样的选择是失败的,

五年的楚汉相争最后失败告终,定都问题也是其中关键一点

但是谁能说他的这种衣锦还乡是错误的呢?

元朝有几个都城

元大都遗址,又名汗八里,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城及其以北地区,是中国元代的都城遗址。

元朝有两个都城

元朝的首都应该说是有两个,一个叫上都,一个叫大都。上都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大都在燕京,就是今天的北京。

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首都, 突厥语称为“汗八里”,意思是“大汗居住的地方”。 突厥是早些时代中国北方出现的一个部落联盟国家,他们以游牧为主,主要在中国北方的漠北一带。突厥不是少数民族,而是特定时期一群人的称谓。突厥的最高首领被称为大汗,或者可汗。后来,突厥这个部落国家消亡了,但突厥人的后裔还在,他们继承着前辈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

元朝,唐宋元明清,在我国朝代更迭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而清晰的节点,但细究起来,也有一些奇葩。

元朝的前身就是蒙古帝国,创建者叫成吉思汗,地域包括今日的蒙古本土以及中国大部地区,统称为大元帝国。

大元帝国实行的是分封制,到忽必烈1260年即位时,除了主要的元朝外,还有四个面积小一些的汗国。

这个时候,忽比烈的都城还设在上都(锡林郭勒)的。

元朝皇帝忽比烈再建了一个都城

几年之后,忽比烈干脆解决了那四个小汗国,向南又把宋朝皇帝一路追赶到浙江杭州,最后彻底把南宋给灭了。

宋朝的灭亡和元朝的兴起,在中国的朝代更替过程中,是别具一格的,它不是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争的结果,而是外族“入侵”取胜造成的。在中国的大部分朝代更替都是“农民起义”,被压迫者推翻统治阶级这种模式来完成的。

忽比烈完成“统一”大业后,感觉原来的元上都位置偏北,不好控制广大的中原及南方地区,就决定把都城迁到燕京地区来。

忽比烈有一个伟大的工程师刘秉忠,是他完成了主子交代的这一宏伟任务,把都城迁到了北京,称为元大都。而原来的上都就变成了陪都了。

大都城呈长方形,由宫城、皇城和外城组成。城墙为夯筑而成,有城门11座。全城的总体规划设计,均遵循“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原则。

元大都的城市街道的布局,基本奠定了今日北京城的格局。

元大都的现存遗迹

时间过去了这么些年,元大都的遗迹已变得越来越少了,好在人们还在努力地开发保护之中。

元大都的土城现仅存在北段和西段有部分城墙遗迹,以及护城河(小月河),肃清门瓮城的土墙南半部分遗迹也还算是清晰可见的。这些地方现已被开辟为遗址公园。

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分为海淀和朝阳两段,全长十余公里,是北京市城区内最大的带状公园。公园共有“元城新象”、 “龙泽鱼跃”、“大都鼎盛”三个一级景区, “双都巡幸”、 “海棠花溪”、“四海宾朋”、 “水街华灯”、 “安定生辉”和 “角楼古韵”六个二级景区。

商朝的都城不是“殷”吗,为什么《封神演义》上说是“朝歌”

商朝最后都城是殷,朝歌相当于副都或陪都。如果商朝不灭亡,应该会迁都到朝歌。

商朝最早定都在亳,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商丘。由于商朝对王位的继承,没有明确的规定,有时候是儿子继承,有时候又是兄弟继承,所以内斗不断。史书记载,商人有九世之乱。再加上当时黄河/水患频发,所以你会惊奇地发现,商朝人特别喜欢迁都,前前后后一共迁了13次,称为前八后五。《竹书纪年》记载,到了第19代商王盘庚的时候,“自亳迁于北蒙,曰殷”。就是商人把都城迁到了北蒙,被称为殷。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商,地点在今天河南省的安阳。“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273年,更不徙都”。就是说,商朝的都城,自打迁到北蒙以后,就再也没有动过。据考证,甲骨文中并没有出现过殷字,出现的大多是“大邑商”。所以说,北蒙、大邑商、殷、安阳是同一个地方,是商朝最后的都城。

朝歌是第22代商王武丁修建的,当时被称为沫(mèi)邑,就是今天河南省鹤壁市的淇县。由于沫邑有朝歌之山,所以在商代末期,就把沬邑改成了“朝歌”。经过以后几代多次扩建,到了商纣王的时候,朝歌已经是十分繁华了,呈现出“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的盛况。后来,考古人员在当地发掘出了商朝宫城的遗址,以及大量的商代墓葬,证明当时的朝歌城已经是相当繁荣了。所以说,朝歌、沫邑和淇县是一个地方。

从地理位位置上看,殷也就是安阳在北面,朝歌也就是淇县在南面。两者相距不过40多公里。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商朝末年,随着朝歌的不断扩建和繁荣,商朝就把经济和政治中心由殷转移向了朝歌。商纣王自己搬到朝歌办公,相当于陪都,让太子留在殷都监国。

所以,殷是商朝最后的都城,朝歌是陪都。武王伐纠攻打的是朝歌,商纣王也死在了朝歌。

唐朝为什么有两个首都

两都制与陪都制最大的区别就是看所在城市有没有宗庙祭坛即国家太庙。

两城皆有就是两都制,一城有一城无,则没有的为陪都。如东汉的洛阳与长安,洛阳有长安无,则长安为陪都。如北宋的东京汴梁与西京洛阳,汴梁有洛阳无,虽北宋皇陵位于洛阳巩县,但洛阳仍为北宋陪都。

唐朝长安与洛阳两都均有李唐太庙,故唐为两都制,不分主次。

作为都城,最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天子王宫与宗庙祭坛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只有两样齐备才能被称之为都城,缺一不可。洛阳作为大唐帝国首都自然两样齐备。

第一、天子王宫。

唐太宗时,洛阳天子王宫叫洛阳宫。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时叫太初宫。武则天、唐玄宗直到唐末唐哀宗时叫紫微宫。

第二、宗庙祭坛。

唐高宗之前,洛阳确实没有李唐太庙,但从唐高宗起,洛阳就一直拥有李唐太庙,遗址现位于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西北角,洛阳李唐太庙在安史之乱中被安禄山焚毁,后唐肃宗续建直到唐朝灭亡。

第三、洛阳除了这两大最重要的都城标志之外,还有皇帝圣旨为证。

唐太宗: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

唐高宗:两京朕东西两宅,来去不恒,卿宜善思修建。 洛阳长安两京都,朕东西之宅也。

唐玄宗:三秦九洛,咸曰帝京。

第四、洛阳当然还有唐代文字证明。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首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做《赏牡丹》诗,创作地点在洛阳伊水上归仁里的牛僧孺别墅,所以,此京城指的是东都洛阳。其他如:《唐会要》中“开元二十六年六月。幽州节度使副大使张守珪。大破契丹林胡。遣使献捷。择日告庙。”“寻卒,弟登利可汗立。庚戌,来告丧。禁京城匄者,置病坊以廪之。”(值时帝于洛阳,此京城亦为洛阳)。唐《朝野佥载》载:”神龙之际,京城正月望日,盛饰灯影之会。“这描写的也正是中宗时期京城洛阳灯会的盛况。

第五、还有大唐神都称谓。

大唐文明元年,唐睿宗下昭书亲封洛阳为大唐神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由国家意志皇帝亲封的神(州大地之)都!

第六、唐朝皇帝登基大典。

唐朝皇帝中,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唐肃宗、唐昭宗、唐哀宗等登基大典在洛阳举行,试问,天子登基之处,不是首都是什么?

受篇幅所限,这只是一小部分证据,但仅此就已经完全能够证明洛阳为大唐都城无疑,故,一切说洛阳为唐朝陪都的行为,都是极不负责的行为,必将受到道义的谴责!

楚国早期都城研究,最近进展谁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下

楚国都城最新的学术研究,全部都是基于《清华简.楚居》做出的分析和考据。《清华简》是由清华校友于2008年在海外拍卖所得,然后捐献给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其中的《楚居》篇是由战国时期楚国史官所写的一篇,记载楚王世系以及居住地的文章。

因此,通过《楚居》对照史料,来分析楚人早期迁徒路线以及活动区域,就成了当代楚学研究最新的学术方向。

一、《清华简》考释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李学勤教授的观点。可总结为:

《世本》记载:“鬻熊居丹阳”是准确的,确实是在丹水之阳,也即淅川地区。

而《史记》记载:“熊绎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李学勤教授原文中说:“熊绎所居丹阳就是夷屯,而夷屯当在汉水以南,跟宜城古鄀国是近邻。”基本确定了第一代楚王,熊绎所居“丹阳”在蛮河流域的大致方位。

《史记》之所以将熊绎所居记作“丹阳”,是由楚人地名使用习惯造成的,就跟后来的楚国都城郢都一样,自从楚武王将正式筑城后的楚都称为郢开始,后来的楚都不管搬到哪里都叫郢,以至于后来的史书上出现了樊郢、鄢郢、鄂郢、湫郢等十几个叫做郢的都城。而楚国的人文始祖鬻熊,确实曾经在丹水之阳的淅川地区居住过,因此先秦史书《世本》就记载:“鬻熊居丹阳”,丹阳地名第一次出现在史书之中;而等到鬻熊的曾孙熊绎,得到周天子的分封,成为第一代楚王的时候,他已经迁徙到了“夷屯”,也就是蛮河岸边。由于楚人习惯带着故都地名迁徙,所以,第一代楚王熊绎的居住地,也被司马迁在《史记》中记作“丹阳”

蛮河区域图

二、国家社基金项目——《清华简《楚居》与楚国都城探研》,于2022年2月正式结集出版。

项目负责人武汉大家笪浩波教授,再次确认《楚居》记载第一至第六代楚王居住地“夷屯”,所指为古夷水附近,也即蛮河流域。

但他将“夷屯”位置定在蛮河上游南漳与保康交界的大山里;而将古鄀国所在,确定在宜城与钟祥交界的胡集区域。两点之间按当代交通图查看,距离也在130公里以上,与史料中楚鄀比邻而居的记载不附。

《楚居》记载,楚人移居夷屯建立宗室之后,没有牲畜祭祀,与是前往鄀国偷来小牛,怕鄀人找上门来,连夜杀牛举行了祭祀仪式。照此记载,楚鄀两国的空间间隔,当不超过30-40公里,因为当代野外军事行军的日常行军最大距离也即40公里(笔者当兵16年,军内教材标准答案),古人营养不足造成的身高体力差距,不可能超过今天军事人员的这个标准,更何况还牵着一头小牛?

因此,当代最新史料研究,关于《史记》所载:“熊绎所居丹阳”,千百年来,史学界难得达成了一致结论,在南漳的蛮河流域。

三、关于第六代楚王熊渠势力范围已可确定

熊渠是楚国早期的一代雄主,就是他喊出了那句响彻华夏三千年的荆楚名句:“我蛮夷也,不与中原之号谥!”也是他最早封子为王。我想后来的楚武王熊通,肯定视这位先祖为精神偶像,因为他也跟别人说:“我蛮夷也”,并且“自尊王号”,自已给自已封了王。

《史记》记载:“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

,千百年来没有争议,在竹山县境内;

杨粤,业内专家意见也较为一致,例如石泉先生和张正明先生,都认为杨粤指的是杨水一代的越人。古杨水在荆门和荆州之间,连通长江与汉水之间的一条古水道。

而关于鄂地,千百年来众说纷纭,传统有西鄂与东鄂说,据文献记载在现在的南阳区域有西鄂城,而东鄂指的是今天的鄂州地区。按传统说法,熊渠时代的楚国势力范围已经至达武昌周边(张正明《楚史》),但这明显与新出史料所记载客观事实不附。《楚居》记载当时的熊渠还住在第一代楚王熊绎的始封之地“夷屯”,还是那个五十里的地盘。或许有人会说到他这里第六代楚王了,地盘都翻了多少倍吧?但看《左传》记载,熊渠身后一百多年,其后代楚王鄀敖的地盘也不过是“土不过同”,也就是不过百里,这是周尺的百里,比今天还要小一截。那么,按史料记载,熊渠身前百来年,楚国地五十里,他身后百来年楚国“土不过同”,夹在中间的他,我们算他八十里吧,也就四十公里左右的土地面积,相当于一个镇长,说他能从蛮河打到武昌、鄂州去,你信吗?凡正我不信。

而2007年随州羊子山古鄂国墓地的挖掘为我们揭开了迷底,原来古鄂国所在与曾国故址就隔20公里的距离,他们隔江而居。

至此,熊渠时期的讨伐路线、势力范围就大致清楚了。

西到竹山县古庸国、南到沙洋到荆州区域的古扬水,东到随州古鄂国。

熊渠势力范围图

四、关于武王都“郢”之郢都所在

武王之郢,情况太过复杂,我只是脑袋里转一遍,都感到头大。

等我梳理好了再发上来吧,涉及到的人物事件、文物铭文,情况太多!!

等我稍晚梳理清楚再发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