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汗马功劳 汗马

魏延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最终反叛,这与诸葛丞相对他的打击与敌视是否有关?赵云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刘备不给他实权,只让他做个警卫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8 20:08:31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魏延曾为蜀汉立下汗马功劳,可最终反叛,这与诸葛丞相对他的打击与敌视是否有关

有关,正是这关系,魏延压根就沒打算造反。诸葛亮死后,当他知道兵权己交给杨仪了,而只安排自己在撤兵中断后时,很不满意。沒办法,费袆就安排姜维断后,把魏延凉起来了。于是魏延就邀约马岱投魏,马岱说,投魏不如造反。魏延信以为真,就跟马岱造反了。没想到马岱是诸葛亮安排在他自边的杀手。

赵云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刘备不给他实权,只让他做个警卫员

赵云,字子龙,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军,他武超群,追随刘备后,就对刘备忠心耿耿,并且在《三国演义》中,赵云亦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并称为五虎大将。

赵云虽然追随刘备的时间没有关羽、张飞早,但是赵云还是属于较早追随刘备的。他曾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等,并且他在这样战役中亦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赵云虽然立功不少,但是他却很少像关羽、张飞、魏延那样而独挡一面,多数的情况下,赵云都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在刘备和诸葛亮身边的。

那赵云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不让他独当一面,只让他做保镖的身份呢?

首先,赵云虽然立功不少,他也曾冲锋陷阵、亲自作战,但是他独当一面的次数却不多,也可说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或许是刘备心里多少是这么这么认为的。

所以刘备会让赵云参战,但是却不让他作为主要的独当一面的人员。

其次,赵云不仅武艺超群,而且他处事素来小心谨慎而得当,同时他对刘备忠心耿耿,是适合做保镖的工作。

最后,自来都是生死人大事,一个人志向在大,若性命都没有了,一切都没了。刘备也是一样,他虽然很有志向,但是他一旦出现闪失,那一切对他来说都将是泡影。

赵云武艺超群、又素来谨慎,对刘备亦忠心,刘备让赵云做他的保卫工作,就是把自己的身价性命交给了赵云。刘备能这样做,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不然也不会放心让赵云保护。

所以,赵云虽然立下汗马功劳,但他还是多数是以保镖的身份出现。赵云去世后,在后主刘禅时期,赵云被追谥号为顺平侯。

刘伯温为朱元璋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为何只被封为伯爵

刘伯温能封个伯爵都算朱元璋开恩了,抛开刘伯温之死的阴谋论,朱元璋对刘伯温的封赏算是合情合理,另有照顾的成分。因为封赏的背景是大业初成,国家框架已经建立,朱元璋需要进行统一战线,善治者、善征者才是这个阶段的主角,刘伯温属于善谋者。而且封赏都是有理有据的,功劳的大小、资历的深浅、阵亡将领的子嗣安抚都在考虑范围内。所以刘伯温作为一个元朝旧僚,非淮西嫡系,功大掩盖不了资浅,健存无需安抚,给个伯爵,又任过最高监察长官的实职,“名分”上无可挑剔。

洪武分封的规则定律

“以师直取元顺帝,扩廓帖木儿失势,可不战而降。”——《明太祖实录》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的背景是远征西北,当时北元的扩廓帖木儿率军攻打兰州,朱元璋便问将军们这仗该如何打,众将一致认为直捣黄龙就能解决兰州问题。所以当年正月初三,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大漠。这场仗打到六月份结束,众将凯旋后才开始的对号封赏。

这次封赏只有公、侯、伯三档,子、男二档不置,一共封了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六公之中除了文臣之首李善长,其余分别是徐达、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也就是说远征漠北的几位大将里,汤和未封公爵,常茂受父亲常遇春的恩荫得了开国公爵。常遇春的战功恩荫到子弟不足为奇吧?他于前一年北伐中原时暴毙军中,怎么说也算个“工伤”,既然只封六个公爵,总有一个牺牲品,那就是汤和,前边几个他也挤不掉啊!朱元璋找个理由说他“与朕同里闬,结发相从,屡建功劳,然嗜酒妄杀,不由法度。”所以给了个侯爵之首。

开国二十八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 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赵庸、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铎(康茂才子)、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 臣、梅思祖、陆聚。

两个伯爵是刘伯温与汪广洋,公伯八人其实还体现不出分封法则,二十八候才能体现朱元璋的分封思路。按照朱元璋自己的话说“凡今爵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无私。”那么朱元璋是怎么至公无私的呢?在谈及明朝的开国功臣时,少不了淮西二十四将的概念,即元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初一,朱元璋离开濠州独自奔赴定远发展时,带走的二十四人。

淮西二十四将: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淮西二十四将中,徐达功高封公,其余人等除了阵亡的如花云、耿再成、耿君用等,和一些战功平平的将领外,基本上都拜为侯爵,与开国二十八候重合人数达到了十一位,还有恩荫的子弟封侯者如耿斌文恩荫父亲耿君用。这些重合的人都排在侯爵较前的位置,说明朱元璋分封的时候非常看重跟随他的时间先后,也就是我们说的资历。

洪武三年九月,朱元璋在分封宴上钦定了朝廷“宴飨乐章”,以《起临濠之曲》、《开太平之曲》、《安建业之曲》为首三曲,分别对应了朱元璋起义的不同阶段。对号入座,二十八候的前十四位皆是《起临濠之曲》阶段跟随他的老资历或子弟恩荫。

而在谈及资历这一块,也出现一个不正常的现象,即巢湖水军的位次偏靠后。按理说,巢湖水军是至正十五年攻克南京的重要力量,从跟随朱元璋的时间,到立下的战功,都不逊色于唐胜宗、陆仲亨等。而在封侯时,仅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四人入列。且在分封的解释上,朱元璋说汤和、赵庸、廖永忠、郭兴本可封公,但都存在劣迹,才止于候。这说明朱元璋心里很清楚,巢湖水军将领赵庸、廖永忠的资历和功劳掩盖不住,存在刻意打压之嫌。

这里汤和、郭兴很有可能是当做打压巢湖将领的工具,朱元璋将发小汤和、妻舅郭兴刻意贬低,然后顺理成章的降低巢湖将领的位次。之所以刻意打压,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 第一、朱元璋对巢湖水军的归属感存疑。

巢湖水军当时来投时,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也就是说巢湖水军投靠的过早,朱元璋只是个三当家,人家主要是奔着郭天叙去的。他们与朱元璋的从属关系并不如淮西二十四将。

  • 第二,巢湖水军在分封时的战略地位下降。

当时巢湖水军投奔红巾军时算是雪中送炭,其实力雄厚,在天下未定时,于江淮一带的战略作用无人能比。但到大业初成,朱氏政权的战略目标发生偏移,徐达等人领导的野战部队战略地位更加突显。反而是巢湖旧将已经形成小集团式的利益组织,在战略地位下降时,这种小团体更会引起朱元璋的忌惮与打压。

以上就能说明,朱元璋最认可的人,就是在独立发展时期跟随他出生入死,最好是没有任何实力的小白。比如常遇春,以盗匪头子的身份投奔朱元璋,只带去十来个强盗入伙。换个方式理解,就相当于朱氏集团独立上市融资,朱元璋最喜欢小股东融入,因为他们不掌握话语权,而且会为公司发展尽职尽责。大股东的进入,必然带有强大的资金做保证,在企业起步的时候,朱元璋欢迎你,但到了分红阶段,对不起,朱元璋要稀释他们的股权,减少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刘伯温的分封合情合理

从上述就已经能够看出,朱元璋对功臣的分封保持了几个原则:首先是资历与功劳并重;其次是现实主义的重武轻文;最后是立场的洁白无瑕。

  • 刘伯温的功劳与资历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这种评价虽然夸张,但也突出了刘伯温对朱元璋政权的贡献。尤其是他的“时务十八策”,为朱元璋规划了各个击破的争霸战略,对朱氏集团战胜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奠定了战略基础,被朱元璋称为“吾之子房”。

与功劳相比较,刘伯温吃亏在资历上,他是于至正十九年(1359年),才被朱元璋礼聘而至的。这个时期的朱元璋早已占领了南京,且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宴飨乐章”首三曲刘伯温是一曲都未赶上。如果放在今天,可以说公候爵位都是跟着朱元璋白手起家的创业团队,刘伯温算是帮助朱氏集团公司做大做强的职业经理人。朱元璋能给刘伯温一个伯爵,算是上市成功后的特别感谢了,那些公候才是原始股份的持有者。

  • 现实主义角度

刘伯温的才能在于谋,这与李善长不同,朱元璋将李善长称为“吾之萧何”,在天下初定的时候,善治之臣当然是帝国最需要的人才。而善谋之臣的作用就相对下降,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初,以刘伯温为御史中丞,这是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前身,掌监察一职。也就是说朱元璋有意识的让刘伯温干得罪人的事儿,因为他善于谋划,鬼点子多,又恰好不属淮西派,对于制衡官僚队伍具有现实意义。同时期任命李善长为左丞相,这是最高行政长官,朱元璋可以依靠他进行建国初期的行政机构搭建,由军事形型权向治理型政权转化。

正因为朱元璋需要这样的政权转型,所以洪武三年的分封中,李善长以文人的身份位列开国六公爵之首,这也是向天下传达一个信号,宣传明朝的治世愿望。若从政权的稳定性讲,刘伯温正是因为善谋,且在战争时期献过“遣使试生死”的毒计,朱元璋对其是有忌惮的。为何西汉开国时,萧何能够安安稳稳的做官,张良却要功成身退呢?因为在和平时期,善治的作用大威胁小,善谋的作用小威胁大。就好比一个公司,创业时市场开发部门最受重视,稳定时运营部们最受重视。

  • 立场问题

“昔在民间时,见州县官吏多不恤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善,视之漠然,心实怒之。”——《明太祖实录》

朱元璋在用人上是有“洁癖”的,他在创业时期就有一个规定,即每次战胜元朝军队后,所有曾在元朝为官的降臣不准参与庆功宴。可以说朱元璋对元朝旧僚是持有偏见的,毕竟他认为爹娘都是死于元朝官僚的腐败上。洪武四大案中的“空印案”从本质上讲,主要就是对元朝降臣的一次清洗。所以曾在元朝为官的刘伯温本身就有“污点”,而且刘伯温有一个特质更加放大这个污点,即对小明王的鄙视!

朱元璋对小明王其实是比较尊敬的,在受吴国公后,朱元璋在元帅府摆上御座,每天议政前都要领下属跪拜这个空座位。而唯独刘伯温不拜,并说“牧竖耳,奉之何为?”意思是一个放牛娃,拜个屁啊!这句话体现了元朝旧僚心中的等级观念,这个观念朱元璋虽慢慢接受,并成为金字塔顶端的那个人。但在吴国公阶段,他仍然没有忘记自己也是个放牛娃出生,正是元朝旧僚的“狗眼看人低”,才放纵了贪腐和不作为,导致这些放牛娃成了孤儿。

“永忠战鄱阳时,忘躯拒敌,可谓奇男子。然使所善儒生窥朕意,缴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明史.廖永忠传》

所以这件事情让朱元璋与刘伯温心里的隔阂越来越大。后来小明王在廖永忠的护送下,翻船落水而死,成为一桩迷案,朱元璋在分封时为影射过这件事,说廖永忠本可封公,但曾经和亲近的儒生窥探他的意思,所以只给个侯爵。这个窥探圣意就是指小明王被廖永忠故意害死于湖中,这里的儒生虽未点明,但通过所善二字大致能猜出是杨宪,而杨宪的资格与地位根本指挥不动廖永忠,从派系上讲,杨宪的背后很有可能是刘伯温在指点,毕竟刘伯温才是那个最不喜欢小明王的人。

综上,刘伯温能够得一伯爵,已经算是朱元璋开恩了,这里的用意还包括制衡权势滔天的淮西官僚集团。刘伯温属于浙东体系,汪广洋属于中立体系,除此之外,汪广洋算是文官集团里治理能里拔尖的官员,洪武三年李善长因病修养,所以汪广洋得伯爵也沾了这个光,否则伯爵甚至可以不置。刘伯温获封诚意伯,意思很明显,表达了朱元璋邀请刘伯温出山的诚意满满,并不是表彰刘伯温的功绩,这就是意外的恩典!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狡兔死走狗烹,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怎样做才能不死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自古以来都是这样。既不能说明当老板的有多残忍,也不能说被坑害的打工仔有多冤枉。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在利益集团里,无论是当老板的,还是打工仔都是因利益而结合在一起的。当集团外部矛盾已经解决时,利益纷争的矛头就会指向集团内部,这就是所谓的三天没生意,伙计吃伙计。因此争斗的各方,无论谁输谁赢都不值得赞美,也不值得同情。

韩信作为军人,是踏着千军万马的尸骨登上高位的,可以说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汉高祖刘邦也是孤家寡人。说穿了这君臣两人本是同路人。他们眼中只有利益,他们不会在乎他人的生死。

当汉朝一统中原,天下归于平静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纷争就开始了。有人可能认为韩信没反心,但是韩信手握重兵,他不反刘邦,不等于将来不反刘邦的接班人。韩信不造反,也不等于他的子孙继承他的爵位后,不造反。例如唐高祖李渊没有反隋文帝之心,却最终还是称帝。晋文公的亲信忠臣是很忠义,但是他们的子孙继承了爵位后,却来了个三家分晋。因此刘邦想杀韩信,并不是完全没理由,韩信之死也不是绝对的冤枉。

韩信功高震主,汉高祖如果不杀他,就只能将天下赏给他了。韩信肯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愿放弃兵权。因此他要么只有死路一条,要么造反成功当上皇帝。

如果他两条路都不想选,就得主动向刘邦表示忠诚,主动放弃爵位丶放弃权力,而只索要金钱财富,换来一世逍遥。但是韩信肯定是做不到的。因此一个视权如命的人,而且还是手握重兵,名震天下的人,显然是一个危险人物,也就不能怪刘邦起杀心了。

因此韩信必须死,也必定会死。一个不知进退,不知分寸的人,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现实社会与古代其实也区别不大。一些大公司对待创业时的重量级元老,也与古代帝王的做法差不多。如果老家伙知进退,就给他们一个高级顾问的职位,让他们拿着钱只顾不问。如果老家伙不知进退,就将他们赶出公司。如果还不服气,还想拼命抗争,那被坑得家破的情况也是有可能。

儿媳妇生了孩子感觉给婆家立下了汗马功劳对吗

是不是得了产后抑郁症呀!这反差太大了!理解这位妈妈,每个父母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孩子转,小时盼望儿子长大,长大了又盼着结婚,结婚了又盼着抱孙子!有了孙子,做父母别提多开心了!如今媳妇又不让看,不让动!确实挺难受的!既然她这样,你就放手吧!让她们自己过吧!看不到自己的孙子确实难受!但也是没办法的事呀,什么也别说!这个时候只有躲开他们,给点时间大家静静再看看吧!

《红楼梦》中屡次提到给小厮们娶妻,焦大年轻时为贾府立下汗马功劳,却为何不曾娶妻

焦大当然有家业、有妻儿孙辈了,而且家业很大

焦大是贾府中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正是通过他的口,捅破了宁国府最后一层遮羞纸,将高官贵勋们丑陋的面孔暴露无遗。

那么,焦大这么大年纪了,身老体弱,为何还要在贾府中当下人呢,为什么没有提到他的家人呢?

一、焦大不可能没有妻儿

焦大是贾府的四朝元老,没有焦大,就没有贾府今天的富贵满门,更不会有什么贾宝玉,有什么大观园了。

宁国公是开国元勋,当年,焦大跟随宁国公外出打仗,在残酷的战场上,拼死把陷入绝境的宁国公救了出来。他自己饭着肚子偷东西给主子吃,找到半碗水全给了主人喝了,自己喝马尿解渴。

没有焦大,就算将来贾府因功承荫,子孙都能够得到恩泽,但绝对没有人活着那么煊赫,毕竟人在和人不在,完全是两回事。

对于焦大这样一个忠仆,以贾府的排场和讲究,绝不可能亏待他!就连赖大这样的,儿子都成了知县了!何况是焦大呢?

如果贾府亏待了焦大,未免寒了人心,也让别的勋贵说贾府刻薄。对贾府来说,给焦大几千两银子,刚他一座宅院,再找个俊俏丫环嫁给焦大,根本就是一句话的事。

场面上的事情,以老太太的心计和精细,绝不会让人说闲话。以此推断,焦大肯定是有妻儿的!

二、从焦大的立场看,他绝不可能不娶妻生子

焦大拼死把主人从战场上背出来,他图的个啥?毫无疑问,其中必然有忠义的因素,但何尝不是为了将来的回报。

焦大是奴仆,也可能是当年贾老爷子的亲兵,他冒着生命危险、九死一生把主人背出来,又受尽苦楚,心里何尝不是想着能够靠这个搏一场富贵!

在古代人的观念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焦大怎么可能打一辈子光棍呢!也许是家里给说了媳妇,也许是贾府里赐下的丫环,绝不可能单身一辈子。

甚至,焦大娶妻生子之后,靠着贾府的赏赐,很是过了几年逍遥日子!

三、焦大为何又要回到贾府呢

既然自己成家立业,家境富裕逍遥,焦大为何又要回到贾府呢?

首先,焦大对贾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看着贾府一辈又一辈地成长、当官,看着贾府枝繁叶茂,那份感受肯定跟后来进贾府的奴仆不一样,这里面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啊!

再者,焦大好酒如命、言语无忌,很有可能被家人嫌弃,闹得鸡飞狗跳,无奈之下又求主人回到了贾府,求得个眼不见心不烦吧!

但是,焦大一直呆在贾府,最大的可能性是:因为呆在贾府里面,即使是个奴仆,也比一般的七八吕官要强得多。

贾府是当朝最煊赫富贵的顶级勋贵啊!宰相门前七品官啊!就算是个奴仆,去地方办点事,还不是一句话的事!想想贾雨村当年判案就知道贾府有多”嚣张“了。

有多少人想要进宁国府、荣国府当奴仆都进不了这个门呢!只要焦大呆在贾府,他的财富、子孙都会得到保障,没有人敢动他们,贾府就是焦大一家最大、最硬的靠山啊!

对于贾府来讲,府里多个焦大并没有什么,只当多养了个老人而已,支领一份工钱,做点闲散活计,显得贾府不忘旧情。

结语:焦大为什么混得这么惨呢?

他这么大年纪了,不仅还要出门送人,还被人捆起来灌了一嘴马粪,下场如此凄凉!这只能怪焦大太不识时务了。

总结一下四个字——恃功自傲!

奴才的功劳再大,也是奴才!焦大自恃有功,把贾府那点破事翻了个底朝天,把主子们的脸面踩到了泥里!甚至还想去家庙对着国公爷的牌位痛斥这些不肖子孙!完全是把自己当主人了!能不被人嫌弃吗?

所以焦大混得人人嫌弃、下场悲惨是咎由自取!这还真怪不得贾府刻薄。

但是,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焦大说得没有一点错!当一个大家族纸醉金迷、贪图享乐、不思进取,道德沦丧时,那么这个家族就已经走上了下坡路!

这些安享富贵的二代、三代,失去了精进勇猛的锐气、生机勃勃的活力、居安思危的远虑,衰败是不可避免的!

焦大没有骂醒贾府。最后,他可能被贾府送回了自己家,或者是庄子上,在愤愤不平和忧虑重重中,看着贾府渐渐衰败!

“汗马功劳”这个词有什么特点

汗马功劳:成语,原为“汗马之劳”,今俗为“汗马功劳”。出典:《战国策·魏策》:“张仪说楚曰:‘不费汗马之劳,不费十日。而拒扞关’。”(扞,扞关,地名。)注释:古代战争以马为脚力,战况激烈,马奔行疾远,出汗就多,出力就大,故称“汗马之劳”。现特指亲自出力立下功劳。

汗马功劳的意思还有屡建奇功

汗马功劳汗马:马累了出了汗,比喻征战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大功劳.现泛指大的功劳.屡建奇功很多次创造了非同寻常的功劳.

人们耳熟能详的“汗马功劳”一词,其典出何处其意又作何解释

“汗马功劳”,太熟而没有多少典故的成语之一,可以说是“一目了然”。

据目前正规记载出自《韩非子·五蠹》中有“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意思也简单得很,就是军人战士踦马打仗,把马跑得大汗淋漓,原先用来比喻军功,现在也指其它工作做出的贡献。

“汗马功劳”一词其实还含有两层意思在里面:

一是“参与”过某些活,跟随过某个成功人士。但功劳一般般,与劳苦功高得利之人比,只是当时参加了,而没多少建树。因此说起来就有“想当年老子跟**立下汗马功劳”云云。

二是摆老资格时的常用词,尽管可能早年也就是一个懒汉,或者就是一个捣乱的人。但到了后来自己混的这个集团成功了,尽管自己屁也不是,但好歹也是“群”里的吧?于是谁若怠慢不恭便会说“老子可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你算老几也敢狗眼看人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