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 为何有人说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
-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 中国名园有哪些
-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评价明武宗,他是个好皇帝吗
- 明朝有昏君吗
- 明朝大部分皇帝都不怎么上朝,都喜欢干什么呢
被《明朝那些事》称为昏君的朱厚照为什么在国家大事上的行为更像一个任人唯贤的明君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朱厚照是位不学无术、昏庸无能,只知道声色犬马的皇帝。事实上,朱厚照虽说算不上一个贤明之君,但其身上仍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跟那些史上真正的昏君不可同日而语。
一、处死刘瑾
朱厚照还在做太子之时,刘瑾就在旁侍奉,跟朱厚照还是有一定的感情的。朱厚照继位后,刘瑾逐步爬上高位,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宦官,和张永、谷大用等人,被称为“八虎”。
这事情很好理解,王振、魏忠贤都是由此发迹的,跟太子处好关系,那么等太子成为皇帝,自然就能获得最大化收益。
在皇帝的宠信下,刘瑾开始胡作非为,铲除异己、贪赃枉法,还实行高压统治,甚至还搞出了个内行厂。如果说只针对官员可能还有情可原,而刘瑾同样侵扰到百姓的生计,比如驱逐京城的佣人,命令寡妇嫁人,不及时安葬的被命令焚化尸体,一时间街市之上是人心惶惶。
史料记载:
“瑾复立内行厂,尤酷烈,中人以微法,无得全者。又悉逐京师客佣,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辇下汹汹几致乱。”
俗话说得好,善恶到头终有报,人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在杨一清、张永的策划下,给刘瑾编织好了无法宽恕的罪行,便是谋逆之罪,这下朱厚照才下令诛杀了刘瑾,为天下除掉了一害。
朱厚照智商不低,他对刘瑾的所做作为当然是有所耳闻,但随着弹劾信件的增多,舆论的压力,朱厚照也意识到刘瑾不得不除。就算杨一清、张永策划得天衣无缝,只要朱厚照不同意,那么刘瑾就死不了,所以处死刘瑾,朱厚照也是有意为之,杀掉刘瑾也是做了一件好事。
二、将国事依仗重臣
朱厚照不是个坐得住的皇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算朱厚照有意识去处理政务,但他实在没有太多耐心。但国家不能倒在他的手中,于是朱厚照将重要国家事务委托给了杨廷和等人。
杨廷和原本就是朱厚照的老师,刘瑾发迹之后,曾有和杨廷和产生过矛盾,刘瑾私自将杨廷和贬了南京。但没有多久,朱厚照得知消息,马上又将杨廷和调回中央,进入内阁,从此刘瑾再也不敢和杨廷和为敌。
纵使朱厚照再糊涂,他也知道朝廷要正常运转,就必须有几位重臣坐镇。而杨廷和不仅是他信任的人,也同样是治世之臣,将军国大事交给杨老师,那自然不会出问题。
杨廷和经常劝朱厚照要有个皇帝的样子,劝他每日加强学习,勤于政务等等,朱厚照有的听有的不听。杨廷和父亲去世,请求回家奔丧,朱厚照不同意,多次申请才获得批复,可见朱厚照对杨廷和的重视程度。
正是由于杨廷和等人的存在,国家机器才能正常运转,专业的人才能干专业的事,朱厚照自知没有那个能力,就交给有能力的人,这一点他做得十分出色。
三、做事有度,不滥杀无辜
喜欢玩是朱厚照兴趣所在,但朱厚照不是个弑杀的皇帝,固然做事随性而来,却知理有度。明朝的言官大多不怎么怕死,就算是皇帝也经常被骂,朱厚照整天不务正业,当然也难免被人指责。然而,朱厚照对此并不在意,他贵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他也清楚那些官员的良苦用心。
如果把这些官员们都杀了,那谁给他干活,所以有时候,朱厚照也不太在乎面子问题,只要能满足其兴趣所需,国家正常运作,其他的都事都好谈。
最让大臣们郁闷的是,朱厚照竟然在宫内玩腻了,还想出宫玩,皇帝是一国的核心,如果皇帝出个大事小情,那么国家就可能受到巨大影响。不过,朱厚照实在克制不住内心的好奇,三番五次偷摸地往宫外跑。
史料记载:
“秋八月甲辰,微服如昌平。乙巳,梁储、蒋冕、毛纪追及于沙河,请回跸,不听。己酉,至居庸关,巡关御史张钦闭关拒命,乃还。”
正德十二年,朱厚照换了普通人的衣服,跑出了宫,内阁大臣梁储、蒋冕得知消息,也不敢惊动他人,只能亲自去追。一帮老头骑着马,去追逃出宫的皇帝,这场景着实令人啼笑皆非。
等追上了朱厚照,接着便是苦口婆心的劝谏,希望皇帝能尽快回宫,朱厚照玩心已起,自然不会轻易罢手,于是他不同意回去。等到了居庸关,朱厚照却被巡管御史张钦给拦住了,张钦明知下面就是皇帝陛下,但他的职责告诉他不能开门。就这样,朱厚照被个小御史给怼了回来,而朱厚照并不生气。
朱厚照心里很清楚,如果他因为出去玩,就杀掉边防的官员,这样做的后果有多严重。张钦恪尽职守,不仅是为了国家,也是为了他这个皇帝,所以朱厚照不会惩罚张钦。
四、御驾亲征,有国君担当
除此之外,朱厚照最令人崇拜的,便是他敢于御驾亲征,而且还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男孩子心中总有个英雄梦,驰骋疆场、战鼓齐鸣,纵刀御敌那是何等的威风,在朱厚照心中同样有个榜样,那就是永乐大帝。
为了他的爱好,也为了保卫边境,朱厚照毅然决定常驻边塞,来个真正意义的“天子守国门”。朱厚照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正德十二年,鞑靼小王子,进犯明朝边境,朱厚照率兵亲自指挥战斗。
别看朱厚照没有丝毫作战经验,他却可以制定周密的计划,从容地分兵派将。双方总兵力近十万,经过多日惨烈厮杀,在朱厚照指挥下,最终明军在应州击溃了来犯的敌军。
纵然史书有抹黑朱厚照的意图,但我们不能否认,朱厚照在这次战争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军事天赋这东西真实存在于朱厚照的身上。倘若朱厚照不是皇帝,他也可能会成为名噪一时的大将。
作为守成之君,朱厚照做得也算是不错了,固然他犯下很多错误,但在他在位期间,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他还击败了强悍的小王子,于情于理,我们都应给朱厚照点个赞!
至于说他昏庸,这真的是冤枉他了!
为何有人说明朝是最黑暗的朝代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满清上台以后,系统和完整的篡改了明朝历史,以证明自己上台的合法性。
大家都知道明史案,仅仅因为“书中仍奉尊明朝年号,不承认清朝的正统,还提到了明末建州女真的事。”就被满清朝廷株连一千多人,庄家被满门抄斩,连为书作序的、校阅的、刻书、卖书、藏书的人均被处死。
另外,大家看看朱元璋的画像就知道。明代朱元璋的画像绝对不是这个铁铲脸,事实证明明代无数对朱元璋的相貌描述都没有提到相貌丑陋,而且朱元璋的儿孙颇多帅哥。
但满清连朱元璋的相貌都给予胡编污蔑,历史被篡改的可想而知。
事实证明,明代谈不上黑暗,相反还颇为强大,是世界第一流的强国。
大家注意,明朝在灭亡前不过40多年,还在朝鲜击败了入侵的日本几十万大军,日本鬼子灰溜溜的逃回日本。
我们对比满清灭亡前40多年,也就是1870年前后,满清刚被英法联军杀入首都北京,一把火烧了圆明园,皇帝带着老婆逃到热河向敌人屈膝投降。
明代黑暗时期,其实也就是最后二十多年,内忧外患,一塌涂胡。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封建王朝都是自己的规律,到了最后时期基本都是这样。
明朝统治接近300年时间,灭亡其实是客观规律,最后时期的混乱也是必然。
其实,无论唐宋元明清,最后也都是这样天下大乱,满清干脆被一群没怎么摸过枪的文人革命党,稀里糊涂的推翻了。
不能以最后阶段的混乱和黑暗,来概括整个王朝时期。
其实,明朝北伐消灭了元朝,终止了蒙古人的暴政,尤其是种族压迫和歧视政策,对中国人民是有极大贡献的。
至于明朝的先进,别的不说,就说说最高政治制度。
可以说,明朝中后期的最高政治制度是颇为先进的,同今天很多国家的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明朝自朱棣以后,基本是司礼监(皇帝)、内阁、六部三家制约。
其中六部是执行部门,掌握实际执行权力。
内阁是议政部门,是皇帝决策前的部门,负责对政务进行审阅和给出处理意见(票拟)。
司礼监则代表皇帝,对内阁提交的奏折进行分类,挑选重要的给皇上处理,然后记录皇帝的建议进行批准(披红)。次要的奏折则由皇帝许可后,司礼监直接根据内阁的意见处理,不需要皇帝亲自过目和处理。
这种制度在今天看来,具有很大的合理性。
相比满清中后期的军机处,明朝高层政治制度是更为合理的。
在满清中后期,军机处逐步沦为一个秘书处,议政和决策权力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军机处沦为,根据皇帝的旨意进行草拟文书的机构。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会出现权臣勾结篡权,但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对于皇帝个人的能力和身体要求很高。
因为中国很大,每天各种大事就多如牛毛,往往还是十万火急。满清皇帝掌握议政权和决策权,就必须以非常大的工作量来工作,还要精确处理复杂的事务,不能出错。
皇帝无论身体还是能力,往往不堪重负。
一说雍正就是活活累死的:他在为12年,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睡眠时间不足4个小时。一年之中只有生日那天他才会休息。仅仅在数万件奏折中他所写下的批语,就多达1000多万字。
人毕竟不是铁打的,这样迟早会累死的。
另外,这种制度,对于皇帝的能力要求极高。一旦遇上草包,那么国家就完蛋了。
大家可以看到,康熙、雍正还算能力不错,乾隆就差了一大截,而后面的嘉庆、道光、咸丰都是平庸的皇帝,国家衰落的不成样子。更夸张的是,慈禧太后虽弱,多少还是有能力的,但她死后根本没有人还能够胜任这个位子,几年后满清就灭亡了。
谁都知道,从一个家族,无论是朱家还是爱新觉罗家,想要世世代代挑选出顶级政治家,根本是不可能的。
所以,满清的最高政治制度是有极大缺陷的。
相反,明朝的制度更为合理。
因三权互相制约,避免了权臣把持朝政。因为内阁没有决策权,六部没有议政权,司礼监虽有决策和部分议政权,但牢牢保持在皇帝手中。
说通俗点,司礼监其实是皇帝的缓冲。通过司礼监,皇帝可以平衡内阁的权力,必要时可以借助司礼监打压内阁,以保持路线的一致性。
如果司礼监不存在,皇帝等于直接和内阁对战,就算搞垮了内阁也等于自我毁灭。
自然,司礼监的存在也有协助皇帝决策的意思。司礼监的太监也并非都是草包,颇有一些精通政务的人,等同于决策是由皇帝一个人变为集体。
司礼监的存在,让内阁无法篡权。
除非内阁能够勾结司礼监,这才能够把持朝政。但司礼监的太监并没有后代,可能篡权的可能性几乎没有(篡权以后传位给谁?),所以并不容易和内阁勾结。
更重要的是,无论内阁还是司礼监其实都是皇帝的手下,皇帝是可以将他们废除的。
这套制度的最大好处是,即便皇帝是窝囊废甚至病秧子,只要内阁和司礼监还能够正常运行,国家就不会乱。
事实上,万历这么多年不上朝,换在满清早就亡国了,但大明仍然能够坚持运作多年。
皇帝个人能力因素,被降低很多。
另外就是,这套制度其实是精英治国。
内阁掌握主要的议政权,包括首辅在内基本都是全国官员的精英人物。
而内阁首辅大多是皇帝的亲信甚至老师,皇帝大体上是批准内阁的议政的。
这样一来,国家的事务其实就掌握在一群精英手中,属于集体议政和决策。
谁都知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别说这群国家的精英。
精英集体治国,远远胜过靠一个皇帝。
比如首辅张居正时代,就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为明朝延长了几十年阳寿。
更夸张的是,甚至如果司礼监中存在颇有能力的太监,也能对国家有很好的帮助。
甚至连大太监刘瑾,也借助皇帝的力量搞过新政。
而明朝这套制度,在古代来说是比较先进的。自然,这同后来的欧洲那种君主立宪不是一回事,因为权力还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只能算是封建时代的顶峰了。
其实,这套制度很大程度上符合现代一些国家的政治制度,大家可以想一想。
明武宗率几十万人与蒙古小王子领的军队砍杀一天,为什么双方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谢邀!
这明显是后世文人抹黑明武宗的杰作,几十万人在战场上对砍一天,怎么可能只有几十人的伤亡?
历史的真相我们现在已难以去彻底还原,但还是能通过一些历史的残片来看出应州大捷绝对不是一场闹剧,而是一场战术运用得当的围击战。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小王子率五万大军进犯明朝边境,于是,明武宗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号,调集长城一线的明军主动出击鞑靼军队,应州之战就此打响。
其实,过去明军之所以屡屡败于蒙古部落的军队,主要原因并非因为明军战力低下,而主要是因为各处要塞守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调配,一出战就会被鞑靼军逐一击破。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敢出城御敌,处处被动挨打。
然而,皇帝亲自调动就不同了。各处要塞军事将官无不奉调,而且都拼死一战。此外,朱厚照个人其实也有些军事天赋。此战中,他首先派少量部队引蛇出洞,牵制住敌军主力部队,再不断增加兵力来消耗敌军的锐气。整个战事持续了好几天,最终以小王子败退告终。
然而,后来的《武宗实录》,却写道“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居然将这场明朝中叶难得的大捷,硬生生的写成了一场闹剧。
但是,我们从后来鞑靼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敢进犯明朝这点可以看出,此战对鞑靼的打击或是影响,应该是相当大的。如果他们只损失了十几人,而明军还损失比他们大。占了这么大的便宜,还不大举进犯捞上一笔?
实情应该是鞑靼军队由于不知道明武宗的真实身份,也不料到明军居然会接二连三的出城野战,最后被打个措手不及,其伤亡应该比明军惨重。因此,后来惧怕明军而不敢再轻易南下。
但是,由于明武宗一贯离经叛道,屡屡突破传统,不为手下的那些老儒臣所认可。加上后来即位的嘉靖皇帝与正德皇帝,有不是直系,根本不会给他的功绩作定义。所以,他死后就被文人抹黑……
中国名园有哪些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宝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中国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他们代表着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
苏州、上海园林别具一格、独树一帜。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和总成。
本文只讲讲上海的五大名园。
1、秋霞圃
秋霞圃,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修建于南宋时期。园内环境优雅、布局精致、小巧玲珑,深受到广大游客喜爱。
秋霞圃全园面积45亩,是由三座私家园林合并而成。
秋霞圃分为四个景区:桃花潭景区、凝霞阁景区、清镜塘景区及邑庙景区。秋霞圃布局精致、环境优雅,小巧玲珑,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让人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遐想。
2、醉白池
醉白池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民南路,占地5公顷,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上海的旅游胜地。
醉白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上海地区五大古典园林中最古老的园林。园内古木葱茏、回廊曲径、亭台密布、古色古香。
3、古猗园
古猗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原名“猗园”,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更名为“古猗园”。
古猗园由四面环水的两块岛地组成,有五座平桥与两岸连通,以一座曲桥使两岛相接。
古猗园共分为戏鹅池、逸野堂、青清园、松鹤园、南翔壁、鸳鸯湖6个景区。
4、曲水园
曲水园位于上海青浦区公园路。初建于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当初修建此曲水园时,曾向每个居民征收募集一文钱,故又称为“一文园”。
公元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在园内增建楼台,前后共经历40余年,建成24景, 30余庙。
公元1798年(嘉庆三年)改园名为曲水园。
光绪年间 又 用时20年相继修复园、庙,添建了花神堂、放生池。
1927年增修了假山,修筑九峰一览亭,游人可以登高远眺松郡九峰。
5、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东北部,与上海老城隍庙毗邻,始建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占地30余亩。
豫园原是明代的一座私人园林,始建于嘉靖、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园内有江南三大名石之称的玉玲珑、小刀会起义的指挥所点春堂,园侧边有城隍庙。
豫园景色佳丽、规模宏伟,古人称赞其为 “奇秀甲于东南”,有“东南名园冠”之雅号。
从一个男人的角度评价明武宗,他是个好皇帝吗
朱厚照办了很多让世人感觉不是一个皇帝能干出来的事情,反而是一个纨绔子弟才干的事情,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首先我们先看这个哥们谥号,朱厚照死后的谥号是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一看,这都是什么啊,这么长读着都费劲,看人家汉武大帝,汉孝武皇帝,史称汉武帝,多简单。这个已经不能成为评价他的标准了,从唐朝的时候就有只有美谥不能丑谥的习惯了,我们不看他的谥号,看他的庙号,明武宗。这个就值得考究了,毕竟是后世对他的称呼。
他叫明武宗,“明”就不用说了,大明朝的意思,我们知道“武”这个字对于皇帝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字,能称为武宗的皇帝只有三个,朱厚照就是其中一个,“宗”是后边皇帝的历代称呼,一般刚刚开国后有大作为的皇帝称“祖”,比如朱棣就叫明成祖。朱厚照就不用想了,没有生在那个时代,但是从庙号上来看,可见他还是有一点好的作用的,首先朱厚照对自己的先祖朱棣非常崇拜,想学习先祖那样征战沙场建立一番伟业,但是当时的明朝对蒙古的兴趣并不大,除了蒙古来犯才出兵,一般不会主动。
但是朱厚照为了这个梦想,就偷偷跑出去宫,走到边关,放下这点不说,后来的朱厚照在京城中强抢民女当妃子,这点影响还是很不好的,毕竟是个皇帝,怎么能跟一个流氓一样,然后就是让刘瑾变着花样玩,刘瑾为他建造了一个房子,在里边玩动物,有美酒有美人,从那以后就是不上朝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皇帝不上朝死朱厚照开创出来的,但是他和后来的万历皇帝不一样,万历那是扎到深宫中不上朝什么都不管,很多情况都是大臣商量着来的,人家万历就是没事修修仙,听听道。
朱厚照虽然不上朝,但是国家大事上还是很清楚的,都是会亲自过目并决定,包括最后权倾朝野的刘瑾在弹指飞灰间就被他灭了,这一点上说明他虽然懒,但是不傻。还有他说的一句话“欲将朕比晋惠乎“,这是一件小事情,一起命案,受害者身中五刀死亡,结果县令说是自杀,上报之后觉得很奇怪,就让朱厚照看看,朱厚照当时觉得智商收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自杀给自己五刀,还是刀刀致命,你当朕是晋惠帝么?晋惠帝就是一个痴呆,跟傻子差不多。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朱厚照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做。
从整体上来看,朱厚照并不像书上写的那样不堪,只是他想作为一个自由的皇帝,该办的事情我会办,但是我要怎么玩我说了算,至于为什么朱厚照被后世评说的那样荒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驾崩后没有留下子嗣,玩了一生,妃子无数,却没有儿子,继承皇位的是近亲,还不喜欢他,对于他的评说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只夸大缺点对优点闭口不提。
明朝有昏君吗
谁敢说有,谁敢!我大明怎么可能有昏君,谁敢说有我们明粉跟谁急,谁敢说有谁就是满遗,谁就是汉奸卖国贼,我们骂臭他祖宗十八代。夺命皇帝洪武叫乾纲独断,玩命皇帝永乐那叫开疆拓土。短命皇帝洪熙那叫天不假年,蟋蟀皇帝玄德那叫天真淳朴,俘虏皇帝正统那叫威加四海,情圣皇帝成化那叫爱情至上。玩乐皇帝那是保持童年的天真。木匠皇帝天启那叫爱好劳动。宅男皇帝万历那叫修身养性。道士皇帝嘉靖那叫追求境界,红丸皇帝泰昌那叫魅力无边,暴戾皇帝那叫勤政爱民,哪有?我们那明朝哪有昏君!
明朝大部分皇帝都不怎么上朝,都喜欢干什么呢
答:明朝皇帝的一大槽点,就是“不上朝”。特别是从明宪宗朱见深开启“不上朝”工作模式后,后面的明朝皇帝,除了明孝宗明思宗等少数几位外,都是一个赛一个“爱旷工”。他们“不上朝”后的私生活,也惹来各种热议甚至猜测。比如喜欢“出去疯”的明武宗朱厚照,不但被后面很多帝王当做“反面典型”,其“微服私访”“逛青楼”“大战小王子”等典故,还被加工出一票野史,带火多少“文艺工作者”。
而比起“疯得全世界都知道”的明武宗来,刷新“不上朝记录”的明神宗朱翊钧,私生活就神秘多了。由于他“宅”的比较彻底,几乎就是窝在深宫里不见人,碰上“揍日本”这类大事才难得亮个相。所以他的“私生活”,也从此被外界各种猜。《蓉城闲话》等野史甚至认为三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在深宫里抽了三十年鸦片。
当然,对这类传言,明神宗本人是坚决不认账。在他看来,自己虽然“不上朝”,但其实生活还是很健康。万历四十八年(1620)四月十一日,也就是距离他去世还有三个多月时,明神宗突然把首辅方从哲召到自己病榻前,然后絮絮叨叨讲自己的健康状况,重点是讲自己“每日文书具朕亲览”的勤劳。讲完了还特意嘱咐太监,自己每天有多勤奋工作,一定要详细讲给方从哲听……
但是,就算他真的如此勤劳又如何?他治下的明王朝,在他“亲政”前明明是国富民强的好景象,却被他用三十年的时间,“作”成了动乱四起的模样,直接给明朝国祚挖了坑。如此业绩,“私生活”再健康,又有何用?
同样是“健康私生活”问题,明神宗的老爸明穆宗朱载垕,也是相当“坦诚”。他即位的时候,大明朝正是国事举步维艰的时候,以内阁大学士张居正的话说“岂有异于汉唐末世乎”?当时的明朝,太仓只剩下三个月的粮食,北方鞑靼不停侵扰,南方的叛乱也不消停,但登基后的明穆宗,却是该玩照玩,上朝不积极,日常却“密集宠幸嫔妃”,以至于“后宫日为娱乐,游幸无时”。
壮年登基的明穆宗,为何在位仅仅六年,这“无节制”的私生活,关系其实不小。
但即使这样,明穆宗也有一点比他儿子明神宗强:玩归玩,事儿不耽误。就是在他“无节制娱乐”的六年里,由于他很会看人用人,对高拱张居正戚继光谭纶等能臣,都敢放手任用。于是虽然他“不上朝”,该办的事儿一条没耽误:国库充裕了,动乱平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开起来了,叫明朝昔日头大的鞑靼首领俺答,也乖乖做了大明“顺义王”了,甚至一支战力满血复活的明军,也高调重建起来了……
当然,好些人说起这业绩,也都说他是运气好,但只看一个小事,就知道这不是运气的事儿:大英雄戚继光在明穆宗在位时,调任蓟镇总兵,然后就大刀阔斧整顿,也不出意外招来了各种阻力。由于阻力太大,戚继光也就给明穆宗小心翼翼上奏折,想修改自己的练兵军备计划,没想到就是奏疏里的几句话,就让明穆宗看出了问题,直接回复一句“如有造言阻挠者,奏闻重治”——你该怎么干怎么干,有敢给你捣蛋的,朕治他!
以这个意义说,“玩过头”虽然是明穆宗的缺点,但这番“抓大放小”的操作,以及“不耽误事”却是亮点。如此表现,也正如《明实录》对他的评语: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
而要以“不耽误事”为标准,同样“会玩”的,就是开启明朝皇帝“不上朝模式”的明宪宗朱见深。这位天子在位二十三年,大多数时间也是蜗居深宫。由于他宠信太监遭人诟病,还成了《龙门客栈》等武打片的“背景人物”。但他真这么昏?不妨看看他“私生活”都干啥,众所周知的就是他崇信佛道,一直求长生。而叫明朝中期以后诸多艺术家们服气的,却是他的书画造诣。
“蜗居”的二十多年里,明宪宗一直醉心于书画创作,其创作造诣更是奇高。代表作《一团和气图》公认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精品。明朝万历年间学者顾起元,一次偶然看到明宪宗绘制的韩愈,竟当场惊呼“真天人也”。单以书画艺术论,明宪宗至少在明清诸帝里,算是独占鳌头。
但如果“只会画画不会治国”,明宪宗充其量也就是宋徽宗这样的人物。但他比宋徽宗强的正在此处。他在位时期,虽然自己成天“歇班”,可他提拔的人才,比如吊打鞑靼的王越余子俊,治理地方的王恕,都是一等一的人才,所以才有了“主昏于上,臣奋于下”的奇特模式。而且明代历史上重要的漕运改革和商税改革,也都是在明宪宗时期完成,成功充实了国库。
尤其重要的是,他在位时期,也是明朝自然灾害的高发期,甚至经历过明末大灾荒的学者们都认为,论自然灾害的烈度,还是明宪宗时期更严重。但就是在这样的困境里,“不上朝”的他却做出正确应对,明朝累计减免民间田赋三百多万石,且国民经济没崩,老百姓生活“幸斯小康”,顺风顺水度过了灾难。足见这位“懒帝王”的厉害。
其实,私生活健康不健康是一回事,用对人,做正确的事才最重要。明朝皇帝“私生活”的问题,留给后世的正是这样的思考。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曹国庆《万历皇帝大传》、方志远《成化皇帝大传》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