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祖善待赵普

宋太祖善待赵普(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8 11:43:34 浏览7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宋太祖是如何对待后周的后人的

一、《水浒》里的柴家,日子过得不错。

看《水浒》其实就能看得出来,赵匡胤对后周柴氏一族,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老柴家没有断后,而且生活水平是相当高的。

小旋风柴进,被大家称之为柴大官人。这哥们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撒几两碎银。偏偏就是这几两碎银,救了不少英雄好汉的性命。

他们家实在是有钱,毕竟老赵家罩着他们,所以日子过得不错。柴进家里有赵匡胤御赐的丹书铁券,就算是造反,家里人也可以免死罪。所以柴进才愿意跟着宋江他们混日子。

显德七年春正月辛丑朔,文武百僚进名奉贺。镇、定二州驰奏,契丹入寇,河东贼军自土门东下与蕃寇合势。诏今上率兵北征。癸卯,发京师,是夕宿于陈桥驿。未曙,军变,将士大噪呼万岁,擐甲将刃,推戴今上升大位,扶策升马,拥迫南行。---《旧五代史》

柴进在家里有一个大山庄,山庄中所住着的,全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英雄好汉。但凡手里有点本事的,都可以到柴进这里混口饭吃。所以柴进被大家称之为宋朝的孟尝君。

既然有丹书铁券,便可以推测,柴进不光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子孙后代,而且还是嫡系后代。也就是说,如果他们家的江山没有被篡夺,柴进还真的有可能做皇帝。

由此可见老赵家,对柴氏一族管吃管喝管安全,算是比较不错了。换其他篡位的皇帝,前朝的皇子龙孙基本上都是要被宰掉的。

柴进这号人物可以说是作者用心良苦打造出来的,他的身份特殊,所以他所联系起来的人物也是相当多的。

首先柴进的山庄里,就有林冲、武松、宋江等人来过。此后为了救柴进,全梁山的兄弟也都出马攻破高唐州。再者为了平定方腊,柴进卧底前去方腊军营,还不小心做了方腊的女婿,娶了方腊的金芝公主。

他是后周皇室后裔,又联系上了宋江和方腊这两方面造反的力量,可见作者的目的似乎在暗示着,就算柴进造反成功了,其实也只是夺回自家的江山而已。

二、柴宗训莫名其妙早亡,不得不让人联想。

赵匡胤本来是后周世宗柴荣非常信任的猛将,他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那就是禁卫军的最高统帅,这职位不比清朝的九门提督差多少,手握皇城内的实权。

柴荣39岁就去世了,儿子柴宗训才不过7岁大,根本不能主持政务。当契丹人南下以后,柴宗训立刻把兵权都交给了赵匡胤,让他去对付契丹人。

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奉皇太后为周太后。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今上闻之震恸,发哀成服于便殿,百僚进名奉慰,寻遣中使监护其丧。以其年十月,归葬于世宗庆陵之侧。诏有司定谥曰恭皇帝,陵曰顺陵。---《旧五代史》

这哥们走到陈桥以后,让人给他披上了一件黄袍,一不小心就造反了。被逼无奈从而造反的赵匡胤,果断折返回来,夺取了柴宗训的皇位。

此后柴宗训的下场如何呢?其实赵匡胤还算厚道,他并没有把后周柴家给灭了,反而给了非常优厚的待遇。

赵匡胤表示,有我老赵家一口吃的,就有你们柴家一口汤喝。赵匡胤曾经在石碑上留下一条关于柴家的遗训,意思就是柴家的子孙后代就算犯了法也不能动用刑罚,就算是要造反,也只能在监狱里赐他自尽,不能拖出去狗头铡,也不会连累其他柴家的亲属成员。

  1. 此后老柴家在宋朝的日子算是过得不错了,不管宋朝发生多大的震荡,只要还是老赵家坐天下,那么老柴家就完全不用担心富贵的问题。
  2. 柴宗训被赵匡胤封为郑王,被迁徙到了房州,也就是现在的湖北十堰市房县。柴宗训20岁的时候,突然暴毙,这件事倒是值得怀疑。
  3. 因为柴宗训死的太早了,不过历史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这件事跟赵匡胤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下定论,说这是赵匡胤做的事情。

但是即使赵匡胤做了这件事,我们也应该可以理解。毕竟柴宗训也长大成人了,他也知道自己家的江山被人篡夺了,自然是有遗恨的。

三、柴家世代与赵家荣辱与共,这只是面子工程。

从历史角度来看,老柴家在宋朝的待遇的确是非常不错的。每一代皇帝都没有违背当年赵匡胤立下的遗训,对柴家的待遇都不错。

可是问题在于柴宗训年仅20岁就去世了,他的几个儿子寿命也不长。柴永崎继承了郑国公的爵位,可是宋仁宗时期,柴宗训这一脉就断了,没有一个子孙后代。

为了让老柴家的香火延续下去,宋仁宗特地从柴家找了一个被封最大的人来继承爵位。由此可见,保住柴家香火,是为了保住老赵家的面子。

到了南宋时期,这可了不起了,当时老赵家自身难保,宋高宗赵构还没忘了把老柴家的人给挖出来。他找到了柴家的后人柴叔夏,把他奉为崇义公,继承柴家的香火。

可以说老赵家,对老柴家的这一系列操作,虽然都是无奈之举,可是的确做到了照顾到底,算是比较厚道了。

总结:有老赵家这么仁厚的篡位者,历史上真不多。

第一个权臣篡位的就是王莽,这大兄弟并没有诛杀刘家子孙,因为太多了,杀不完。第二个权臣篡位的,就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了,他也没有杀刘家子孙,甚至汉献帝他也没杀。

这两位算是开了一个好头,可是后面就一塌糊涂了,司马昭杀了魏帝曹髦,刘裕杀了司马德宗、司马德文两兄弟,杨坚弄死了9岁的宇文阐,王世充杀了杨侗等等。

自从司马昭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后,篡位杀前朝皇帝已经成了一个惯例。赵匡胤能够做到不杀前朝皇帝,反而优待他们家族,这一点算是相当厚道了。

参考资料:《宋史》

发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为何善待前朝柴氏

很多皇帝在成为帝王之后,都会杀掉一些前朝的人,尤其是那些开国皇帝。他们如果不杀掉前朝的人,很有可能会有造反的事情发生,然而有这么一位帝王,他却从来不杀前朝的宗室,并且把这一点作为了祖训,他便是赵匡胤。他曾经派人打造了一块石碑,在太庙之中,这块石碑上面写着的就是,绝对不可以伤害柴氏子孙,要对他们厚待。还有士大夫,也不可以多加为难。

很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赵匡胤要这样去做?柴氏可是前朝的人,为何赵框胤会对他们非常的厚待呢?有这样的原因所在,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当时柴宗训想要谋反,赵匡胤只是把他远离了朝政,虽然有人在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可并没有把他杀掉。就是因为赵匡胤想要做到不杀前朝柴氏的人,原因自然是和柴家对赵匡胤有恩了。

当时,赵匡胤就是碰到了柴家,柴家对他也是有知遇的恩德,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可以成为帝王,自然是有伯乐举荐,而他的伯乐就是柴氏的人。因此,他的对柴氏多有感激,柴氏也给了他足够的军权,他肯定不会杀掉对他有恩的人,以及那些人的子孙后代了。再者,也和当时的局势有关。

要知道,赵匡胤是篡位成功并且成为的帝王,他竟然可以这样做的话,很多前朝的遗民都会觉得,这种皇帝既然可以谋权篡位,他也会杀死更多无辜的人,所以,他这时就算柴氏一家犯错,也依旧放过柴氏的人,并且借此立为祖训,也是想让百姓们看到,他是一个懂得知恩回报的人,并且也有足够的仁慈之心。就算这个人对我有威胁,但他曾经对我有恩,就不会杀他,这样也是有助于稳固民心。

他作为一国之主,肯定是要给所有的百姓树立榜样。他声称不会杀任何前朝的人,还把这立为祖训,自然是要做给敌国的人来看。意思就是说,只要你们肯投降,我们也不会把你给杀了的,就连我篡位时候的那些前朝遗民都还留着,不管他们犯了多大的罪,依旧没有死掉,所以足够证明赵匡胤这位皇帝,是懂得以仁爱治国的了。

以上所说的就是,赵匡胤为何没有杀掉柴氏之人,也把这样的话当作祖训的原因了。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明白了呢?不知道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关于赵匡胤的那段历史呢?

宋太祖是一个怎样的人

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政治家。赵匡胤出生于军人世家,高祖赵眺曾任唐朝幽都县令,曾祖赵珽任唐朝御史中丞,祖父赵敬曾任营丶蓟丶涿三州刺史,父亲赵弘殷是后周护圣都副使,母亲为杜夫人。赵匡胤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武术家。赵匡胤在乾祐元年(948年)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赵匡胤作战勇敢,有很高的军事才能,在讨伐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战争中,屡建战功,深得郭威赏识。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了后周,赵匡胤因为战功显赫补任东西班行首,滑州副指挥使,开封府马直军副使。郭威登基没几年,就驾崩了,郭威无子,立养子柴荣为储君。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年轻的柴荣即位,赵匡胤被任命执掌禁军。柴荣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登基不久,契丹联合北汉大举进攻后周,柴荣御驾亲征,双方在高平展开战场,在此关键时刻,宁江军节度使樊爱能临阵脱逃,赵匡胤临危不惧,身先士卒,指挥若定,拼死力战,大败敌军,虽身中流箭,仍勇往直前,后周军大获全胜。柴荣论功行赏,升赵匡胤为殿前都虞侯、严州刺史。

显德三年,赵匡胤随柴荣征伐南唐,涡口之战打败南唐万余人。清流关之战,南唐军号称兵马一十五万,赵匡胤一马当先,杀入敌阵,擒获敌方奉化军节度使皇甫晖和常

州团练使姚凤。赵匡胤又奉柴荣之命,兵援扬州,在六合东面斩杀南唐齐王李景达,破敌万余。被柴荣升为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

显德四年,赵匡胤随柴荣征伐寿春,克连珠寨,攻占寿州,官封义成军节度使丶检校太保。后随柴荣又征濠州丶泗州,赵匡胤身先士卒,率兵克泗州、占楚州,平定了淮南。南唐中主李璟用离间之计,以三千两白金赠于赵匡胤,赵匡胤识破此计,将钱上交于内府。

显德五年,赵匡胤改任忠武军节度使,显德六年,柴荣北伐,赵匡胤

任水陆部都署,兵行莫州,平瓦桥关,兵定关南。行军途中,据说柴荣得一皮口袋,内有一木板,上书“点检作天子”。柴荣疑惑不已,此时柴荣染病,回师京城,此时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遂让赵匡胤替换下张永德任殿前都点检,并任检校太傅。不久柴荣英年早逝,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继位,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朝廷风闻契丹、北汉再次南犯,宰相范质慌忙令赵匡胤领兵御敌。大军行至京城附近的陈桥驿,赵匡胤的亲信在兵士中散言:“皇上年幼,不能亲政,不如立点检为帝,再行北伐。”一时军心浮动。正月初三,赵匡胤的亲信们,弟弟赵匡义丶亲信赵普趁赵匡胤假装喝醉将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山呼万岁。赵匡胤假意被迫,对众人言道:“善待周室和朝堂公卿。”遂引大军回城,守城的将士石守信丶王审琦等人皆为赵匡胤心腹,唯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欲领兵抵抗,仓促间被军校王彦升斩杀,范质见事已至此,率百官归附。赵匡胤接受柴宗训禅让,封柴宗训为郑王。赵匡胤所任归德军节度使藩镇地为宋州,定国号为“宋”,都城开封,年号改为建隆。赵匡胤后世被称为宋太祖。

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

血刃夺了后周江山,建立了宋朝。

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先后平定了昭义节度使李筠丶淮南节度使李重进的叛乱。宋太祖改革军纪,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制定了“先易后难,先南后北”的统一全国政策。宋太祖建隆三年出兵荆丶湖,平定了湖南。后又灭亡了后蜀,南唐丶吴越暂时臣服,遂兵发南汉,南汉大败,宋军俘虏南汉皇帝刘鋹,南汉灭亡。

平定南汉后,太祖又派曹彬兵进南唐,双方大战,南唐大败,后主李煜投降,被押解进京,后被毒死。南唐灭亡。

一年之后,天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招弟弟赵光义(赵匡义)宫中饮酒并留宿宫中,第二天突然驾崩,享年五十岁。其弟赵光义依所谓金匮之盟,登基称帝,赵光义就是后世的宋太宗。赵太祖离奇死亡,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谜案。

赵匡胤登基后,各地政权林立,连年混战,赵匡胤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逐步实行国家统一。他亲历五代十国各藩镇自立为王,尾大不掉的弊端,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策略,有效地消除了藩镇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世人皆知。宋太祖还实行”削弱相权”丶“罢黜支郡”丶“强干弱枝”丶“内外相维”丶“三年一易”丶“设置通判”

“差遣制度”丶“扬文抑武”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丶消除了自唐中后期以来的藩镇军阀割据干政丶宦官干政的局面,巩固了宋朝统治。宋太祖改革了科举制度。二府制度,枢密使掌管军权,能调动军队,但不能直接统领军队,统兵将帅则正好相反。使其互相牵制,最高军权在皇帝手中。中书省掌管国政,立“后世不得杀士大夫及言事人”,主张“文以靖国”丶“右文抑武”,文武制衡,发展农业,赋税专收丶减轻傜役,并做到皇权真正至上。宋太祖为人宽厚,厉行节俭丶勤政爱民丶不近声色,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

宋太祖的“强干弱枝”的国策,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但以后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虽然使宋朝经济丶文化空前繁荣,但也造成了宋王朝在众强环伺的环境下,军事上一直处于弱势的地位,是个倍受外敌侵扰的王朝。(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身为一个“学渣”,赵普是如何帮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

谢小蜜邀



赵普其人

赵普书读得不多,《宋史》评价他“少习吏事,寡学术”,因为学问不精,他做宰相时还闹过不少笑话,比如把后蜀曾经用过的“乾德”年号直接用在大宋身上。赵普很明智地放弃了走科举这条路,很早就凭自己灵活的脑瓜子到州、府去做幕僚混饭吃

周显德元年,赵普在永兴军节度刘词手下做从事,小伙应该表现不错,显德二年冬刘词病死前上遗表向朝廷推荐赵普,但是没有下文。赵普一生气,便去了当时属于南唐的滁州乡下做了一名光荣的乡村小学教师

~《宋史》.赵普..//..《旧五代史》周书列传四.刘词


赵普自己都没想到,这次任性出走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显德三年赵匡胤随柴荣征南唐打到滁州,在这里碰到个硬茬,周军刚败了一局,南唐皇甫晖还放话第二天要给那黑胖子好看。赵匡胤急得到处寻访高人求问破敌之计,淳朴善良的村民隆重向他推荐了赵学究

问诸村人,云有镇州赵学究在村中教学,多智计,村民有争讼者,多诣以决曲直。太祖微服访之。~《默记》卷上

赵普指了一条鬼都不知道的小路给赵匡胤,赵匡胤顺着小路冲进滁州城活捉了皇甫晖。从此,小学教师赵普重操旧业在赵匡胤手下做了幕僚


这个故事的不同版本互相有抵触,按《宋史》太祖一记载,赵匡胤与皇甫晖两军在滁州城外摆开阵势后两位主帅当众决斗,赵匡胤把皇甫晖打成了重度脑震荡导致南唐军大败

但赵普与赵匡胤相识相知相亲相爱的地点是滁州,这事没什么争议

太祖拔滁州,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

赵普做滁州军事判官时,赵匡胤的爸爸赵弘殷在滁州养病

宣祖卧疾滁州,普朝夕奉药饵。宣祖由是待以宗分。

赵普把赵匡胤的爸爸当作自己的爸爸照顾,把赵弘殷、赵匡胤感动得眼泪哗哗的,认赵普作了一家人。赵匡胤做宋州节度使时让赵普做了霸府掌书记

~《宋史》赵普



赵匡胤的妈妈铁娘子杜太后也没拿赵普当外人

后聪明有智,尝与上参决大政,犹呼赵普为书记,常劳抚之曰:“赵书记且为尽心,吾儿未更事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赵书记的地位曾经一度高到不管有理无理谁弹劾他谁就倒霉。例如判大理寺雷德骧当面向赵匡胤告赵普

(大理寺)官属与堂吏附会宰相,擅增减刑名……并言赵普强市人第宅,聚敛财贿。

赵匡胤闻言大怒,把雷德骧痛斥一顿还不解气,还亲自下场替雷德骧做了拔牙手术

上怒,叱之曰:“鼎铛犹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引柱斧擊折其上腭二齿,命左右曳出,诏宰相处以极刑。既而怒解,止用阑入之罪黜焉。

雷德骧被吓了个半死,牙也被误拔了两颗,然后被赶到商州去做了个罪官。这倒霉催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






浅析陈桥兵变



赵普在赵匡胤陈桥兵变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应该是比较高的。比如《长编》卷一写到,大伙纷纷哭着闹着要拥立奉命出征却醉成一滩烂泥的赵匡胤做皇帝,是赵普与赵光义勇敢地站出来连哄带吓地安抚人心

普及匡义各以事理逆顺晓譬之,曰:“太尉忠赤,必不赦汝。”

诸将散后复集,提着刀强烈要赵匡胤做皇帝时,又是赵普与赵光义出面与大伙讲道理、谈条件,被逼无奈替赵匡胤同意按群众的呼声办


第二天黎明,宿醉未醒的赵匡胤被部下强行穿上黄袍,在稀里糊涂中就开创了大宋朝



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黄袍加身”都是相同版本——将士们拼命推戴,赵普、赵光义拼命推辞,赵匡胤烂醉如泥毫不知情。总结起来就是:

这是一场将士们临时起意的激情兵变




然而,历史记载中仍有许多蛛丝马迹可寻


“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宋史》.昭宪杜太后

有人跑来告诉杜太后“点检已作天子”。杜太后淡然一笑,如是说道。

老太太很是率直坦诚可爱



960年春正月初一,为了不让中原人民过一个喜庆和谐的新年,契丹人决定联合北汉大举南侵。这个消息由镇、定二州传回朝廷。得知赵匡胤做了皇帝后契丹和北汉吓坏了,立马头也不回地就跑回了家。这个时候赵匡胤的手下兼兄弟慕容延钊已经到了真定,赵匡胤的发小韩令坤驻守在镇州,赵匡胤即位后立马给两位升了官,并“遣使谕延钊与令坤各以便宜从事”。

宋辽双方都没有在建隆元年春交战的记录,辽史中更没有出兵的记录。这个“便宜行事”是针对谁自然不言而喻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959年六月柴荣驾崩,七月和八月后周经历了一次异乎寻常的人事大调整。其中与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一起玩尿泥长大的韩令坤当时作为“北面兵马都部署”升为侍卫马步都虞侯,而侍卫司名义上的最高长官李重进被调去了扬州。

在这次调整中,忠于后周柴氏的将领绝大部分被调到运离汴梁的节镇,相对殿前司本就处于弱势的侍卫司被拆分为李重进(挂职出镇)、韩通(留守汴梁)、韩令坤(主力巡边)

~《旧五代史》周书.恭帝纪

造成的后果是在禁军两大系统中,殿前司完全掌握在赵匡胤和他的义社兄弟慕容延钊、石守信等人的手里,侍卫司主力也掌握在倾向于赵匡胤的韩令坤手里。换句话说,赵匡胤实际掌握了禁军绝大部分兵力

高平之战后柴荣便着手削弱藩镇加强禁军,在高平之战中立下大功的殿前司受到重点照顾,殿前司的人员拣选工作就是由赵匡胤负责。后来李筠和李重进用事实证明,以藩镇的力量不要说改朝换代,就连依靠外援搞割据都坚持不了两个月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大调整是由枢密使魏仁浦实际主持。魏仁浦跟赵匡胤又有什么关系呢?

初,太祖在潜邸,昭宪太后尝至仁浦第,咸信方幼,侍母侧,俨如成人。太后奇之,欲结姻好。~《宋史》卷249魏仁浦

赵匡胤还没做皇帝时,有一天杜太后到魏仁浦家串门,见到魏仁浦的小儿子魏咸信幼年老成能干大事,便与魏家定了娃娃亲


事实证明老太太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咸信颇知书,善待士,然性吝喜利,仁浦所营邸舍悉擅有之。既卒,为诸侄所讼,时人耻之。《宋史》卷249魏仁浦子咸信

魏咸信没干过什么大事,名声也不是很好,老太太见他时他还很小。或许老太太看中的并不是刚上幼儿园小班的魏咸信

右仆射魏仁浦死于开宝二年闰五月伐晋途中,死后获赠侍中,谥宣懿。赵匡胤也没食言,开宝五年七月把永庆公主嫁给了魏咸信



赵匡胤霸府幕僚阵容强大,除赵普外,知名能干人还有沈(义)伦、吕馀庆、王仁瞻、楚昭辅

赵匡胤率兵刚出汴梁,军中就有天将降大任于点检的舆论

军校河中苗训者号知天文,见日下复有一日,黑光久相磨盪,指谓太祖亲吏宋城楚昭辅曰:“此天命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

出征那天,有特异功能的人可以看到天上挂着两个太阳,两个太阳之间闪耀着黑色的光芒。苗训告诉楚昭辅,这种天象预示着真命天子即将降临人间

苗训这家伙胆子不小,他居然无视赵匡胤的赤胆忠心,公然在太祖亲吏面前鼓吹造反有理





综合来看,赵匡胤黄袍加身是包括赵普在内的霸府幕僚团、准亲家公魏仁浦、铁娘子杜太后、义社兄弟、发小世交、亲信将校们共同努力的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赵书记具体出过些什么妙计早已不可考


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后善待柴荣的后人了吗

五代时期形势图

五代时期的后周国祚虽然短暂,但出现了两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分别是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荣,可惜这两位皇帝都英年早逝,“陈桥兵变”之后,两位英主创建的基业都交到了宋太祖赵匡胤手中。同时,这两位皇帝也都是不幸的父亲,郭威的两个亲生儿子都被汉隐帝刘承祐所杀,故将皇位传给养子(柴皇后的侄子)柴荣,而柴荣的前三个儿子也都被刘承祐所杀,临终传位给四子柴宗训。他另外的三个儿子则有着曲折而动人的人生经历。

柴氏孤儿

后周地图

柴荣一生共有七个儿子,长子柴宗谊与尚未取名的二子(郭威给他赐名柴宗诚)、三子(郭威赐名柴宗)都被后汉隐帝刘承祐所杀,第四子柴宗训在七岁时继位,是为周恭帝。史书记载柴荣另外三个儿子分别叫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赵匡胤称帝之后,柴熙让不知所终。在宋朝文人笔记中,我们可以大概知道柴熙谨和柴熙诲的结局。

此复何待?

后周世宗柴荣

北宋末年学者王铚曾经在《默记》中记载了柴荣两个幼子的命运:赵匡胤陈桥兵变之后回到宫中,周恭帝柴宗训随即禅位,并移居到天清寺。赵匡胤有一次到天清寺看望柴宗训,后周后宫之人全都在一边跪拜,他发现有两个宫女分别抱着襁褓中的婴儿也跪在一侧,询问之后才知道他们俩是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于是:“艺祖顾诸将云:‘此复何待’?”意思是“留着他们干什么?”手下侍卫随即将这两个孩子“提去”。

潘氏养子

潘美雕塑

面对这种场面,所有人都眼睁睁看着这两个孩子远去,不敢做出任何反应。只有大将潘美在旁边用手掐着宫殿的柱子,低头不语。赵匡胤便问他:“汝以为不可耶?”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于是赵匡胤命侍卫将那两个孩子送回来,并把其中之一交给潘美收养,终生再未过问这个孩子的下落。这个孩子后来改名为潘惟吉,曾经被宋真宗派往辽国给辽圣宗祝寿,但病逝在途中。

另一版本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诗人王巩在他的《随手杂录》中则有另一个版本的记载,他说也是在赵匡胤刚刚入住皇宫之时,看见了宫女抱着周世宗的孩子,于是问左右官员应该怎么处置。赵普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去之”,而潘美则低头不语,赵匡胤追问他,他始终没有回答,赵匡胤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此时潘美才发言:“臣与陛下都曾经侍奉周世宗,我要是劝陛下杀此幼子,便是有负于世宗;若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然怀疑我不忠。”于是赵匡胤说:“周世宗的儿子认你为父不太合适,你就认他们为侄子吧!”于是潘美便将这两个婴儿带回家,“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

北宋地图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自从南朝宋武帝刘裕开杀前朝皇室先河之后,数百年间,亡国之君几乎都没有好下场,赵匡胤以仁义取天下,能够善待后周宗室已经实属不易,对于两个襁褓中的婴儿,他放心地交给大臣抚养,并且终生不再过问,也真是宽洪大量了。

赵匡胤为什么赶走赵普

因为权利让人膨胀。

赵普是北宋的开国功臣,早在后周之时,赵普从担任赵匡胤的幕僚和掌书记开始,一直到开国后的官至宰相。赵普一直手握大权,他一手策划了“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四年后拜相统领百官,协助赵匡胤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力劝宋祖裁抑武夫,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国策,可以说北宋后来的繁华,很大一部分是赵普政策打下的根底。

但赵普久居相位,对于权利带来的好处,让赵普迷失了自我。他把自己的功劳以及赵匡胤对自己的信任,当作自己耍弄特权的本钱,肆无忌惮的损公肥私,大搞特殊化。

自古皇帝最痛恨者莫过于部下结党营私,但赵普推荐之官员,如太祖不用,第二天,普又荐,还不用,第三天,普又呈上了推荐其人的奏疏,太祖大怒,把奏疏撕碎,摔在地上。普面不改色,跪着拾起碎纸,揣起来回了家。隔了几天,普把撕碎的奏疏粘贴成形,再次呈上。如此再三,太祖终妥协,只能准奏完事。又有记载:某人,太祖素来反感,但赵普却偏要他升职,不准,普仍执意请求。太祖怒曰:“朕就是不升迁他。你打算怎么办?”赵普回答:“奖赏与惩罚,是天下的事,不是陛下一个人的事,怎能以陛下的喜怒为唯一标准!”说完,赵普站后宫之外,逼迫太祖同意之后才离去。这些记载虽然从一方面说明了赵普当时的刚正不阿,但同样也犯了君主的忌讳。

赵匡胤根据五代时期的教训,规定重臣之间,不得通婚,而赵普身为文官之首,却和武官之首枢密使李崇矩结成儿女亲家。作为皇帝来说,如何能不防备,所以,赵匡胤下令:宰相、枢密使在皇帝于长春殿召见议事之前,只能在两房分别侯见,以免沆瀣一气,欺蒙君上。

私通外国也是皇帝所忌讳的,可赵普就敢收人家吴越王钱俶送的十瓶“瓜子金”,被赵匡胤当场撞破,为了避免尴尬,赵匡胤选择让赵普不要有心理压力,收下何妨?但赵匡胤还是酸溜溜的说了一句,:“彼谓国家事皆由汝书生耳!”(吴越王还以为国家之事都由你们这些书生做主呢。。。)

一个王朝,开国之际,正是整肃政治、塑造清明政治的关键时期,但久居高位的赵普却没有这种觉悟,因为吴越之事的先例在前,赵普有恃无恐。他开始了结党营私、贪赃枉法。当时,国家禁止贩卖秦、陇一片特有的大型树木。但赵普根本不把禁令放在眼里,他派亲信去两地收买巨木,用于建造府邸。上行下效,底下之人以赵普之名,大肆购买大木,然后在汴梁出售,用以获取巨利。主管财税的“三司”代长官赵玭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向太祖告状,太祖大怒,当时就想将赵普逐出朝廷,经过王溥求情,才免此一劫。

但赵普没有丝毫收敛,他胆子大到敢用贫瘠边角之地强行换取给皇宫提供特供食品的肥沃之地,用来建造府邸和经营市场客栈获利,也敢克扣地方贡品为己用,并且包庇贪官打击异己。

殿中侍御史雷德骧弹劾其官属与堂吏皆附会宰相赵普“擅增刑名”,用以敛财,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其长子雷有邻认为其父是受宰相赵普的排挤。开宝六年,雷有邻到登闻院击鼓告状,告发赵普庇护胡赞、李可度等受贿作弊,证据确凿。赵匡胤大怒,涉案人员各抵其罪,主簿刘伟斩首,秘书丞王洞被下死牢,胡赞与李可度被杖打籍没。

八月,赵普被罢相。但赵匡胤性格宽厚,扔安排他做河阳节度使,享受宰相级待遇,相对于赵普所犯之错来说,算得上是皇恩浩荡了。但已经对权利知髓食味的赵普来说,却不亚于掉入谷底。

但转机很快来临,赵匡胤突然早逝,其弟赵光义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宗皇帝召赵普回京,任太子少保、太子太保等闲职。可赵普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优势,他是金匮之盟的直接参与者,赵匡胤临死之前,将皇位传给了弟弟赵光义。按“金匮之盟”的约定,宋太宗赵匡义应该将皇位传给其弟赵廷美。

赵光义登基不久,太宗前府邸刀笔吏柴禹锡、赵镕告发赵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太宗为表光明正大,特意请金匮之盟当事人之一赵普问策,普答:“需居相位以调查奸谋。”退朝后又上书宋太宗,自陈参预知道宋太祖、昭宪皇太后临终顾托之事,太宗即位天子,实属义之所在。”太宗深为感动。

又有天上朝,太宗当众臣之面直言要传位赵廷美,赵普答:“太祖误,陛下岂能再误邪!”太宗大为感动、深深醒悟。不久任赵普为司徒兼侍中,封为梁国公。而赵廷美遂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举家迁至房州,忧惧而亡,年仅38岁。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之后,如何对待柴荣的妻子呢

陈桥兵变是在没有喋血宫廷,没有对旧政权遗老遗少的迫害杀戮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政权的交接,在历史上确实是少见的。陈桥兵变后赵匡胤改国号为宋,并把禅位的周恭帝柴宗训封为郑王,柴荣妻子符太后为改珵为周太后,赐予荣华富贵,并柴氏“丹书铁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免死金牌”,保证柴氏子孙永享富贵, 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宽厚仁德。

其实在如何处置柴荣子嗣及其眷属的问题上,赵匡胤并非没有犹豫过,毕竟周世宗柴荣雄才伟略,四海臣服,而作为后周大将的赵匡胤只是趁柴荣新丧,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江山,难免有些心虚,一旦柴荣后人长大成人,振臂一呼,柴荣旧部应者云集,要赵家还社稷于后周也并非没有可能。有一件事足见赵匡胤的疑虑,他在兵变之后第一次进入皇宫,见到有个宫女抱着一个小孩子,问是谁,宫女回答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赵匡胤曾问身边的几个心腹,而首席幕僚赵普的态度很明确:“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杀之……”而另一位心腹重臣潘美则一言不发,赵匡胤问其原因,潘美说:“臣与陛下曾都是周世宗的臣子,如果劝说陛下杀掉这个孩子,则辜负了周世宗,劝说陛下不杀,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潘美的一席话终于让赵匡胤动了恻隐之心,赵匡胤叹了口气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我不忍也……”然后就让潘美收养了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潘惟吉,后来官至刺史。

赵匡胤登基不久,就把柴宗训母子迁往房州,赐予荣华富贵,让他们做个富贵散人,柴宗训20岁那年因病亡故,赵匡胤悲痛欲绝,素服发哀,辍朝十日,并定柴宗训的谥号为“恭皇帝”,归葬于周世宗的陵寝旁,也算是足够大度了。 不管怎样,周世宗柴荣的眷属得以保全和赵匡胤的仁厚是分不开的,相传赵匡胤在一块石碑上留下三条遗训,其中有一条就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条遗训。

杯酒释兵权中,赵匡胤为何留下了张永德

张永德,字抱一,汉族,并州阳曲人。侍奉后周、北宋两朝,后周太祖郭威、后周世宗柴荣、后周恭帝柴宗训、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真宗赵恒六位帝王,历任殿前都点检、侍中、东京内外都巡检使等职,参与了对北汉、南唐、契丹的战事并率立战功,在后周和北宋都受到礼遇。

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被部下黄袍加身后,避免类似的事件重演,开始采取措施要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最终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禁军职务,任为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

张永德之所以不在释权之列,因为此时张永德出任武胜军节度使,此时节度使已经没有唐末时期那么大的权利了,基本成为荣誉职务。而此时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人不但拥有节度使荣誉职务之外,还有手握兵权的禁军职务,如石守信为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高怀德为检校太尉、王审琦为殿前都指挥使、张令铎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这些职务都是实权的禁军职务。

赵普是如何赢得宋太祖信任的

赵普得到宋太祖赵匡胤信任的过程,真的可以写一部传奇。这一方面说明赵匡胤知人善任,另一方面,也说明赵普确实与众不同。

赵普进入赵匡胤的权力核心,不是通过科举,他是先做幕僚,再迁为朝官,先在幕后策划,再到前台亮相,有一个“潜伏”到公开的过程。

赵普小吏出身,曾被后周时期的永兴军节度使刘词聘为从事(郡长官的僚属),由于赵普有能力,刘词去世前,向朝廷推荐了他,被安排到当时还是后周禁军首领的赵匡胤军前效力,任军事判官,亦是幕僚。

当时,后周进攻南唐,赵匡胤攻下了滁州,然而,正在战事紧迫之际,赵匡胤父亲赵弘殷大病不起,为了让赵匡胤专心战事,赵普主动去照顾病中的赵弘殷,侍汤弄药,尽心尽力,让赵匡胤一家很是感动,从此,赵匡胤一家把赵普当作家人看待。

而赵普之所以得到赵匡胤的信任,还是因为赵普的能力,他为赵匡胤登上帝位出计设谋,劳苦功高。他立的头功就是策划了“陈桥兵变”。在兵变之中,无论是契丹南侵、大将劝进,还是“禅让文书”、“黄袍加身”,均是赵普精心策划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赵普出主意,想办法,斡旋上下、鼓动将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风声鹤唳之间,政变稳妥而相对温和的进行,使这一夺人江山、改朝换代的惊天之举,以不损一兵一卒而和平过渡。能在惊涛骇浪中指南,说明赵普不但具有把握全局、运筹帷幄、协调关系的能力,而且具有强大执行力和落实力。于是,在赵普的帮助下,赵匡胤如愿以偿,当上了皇帝。

然而,坐上了龙椅,但这把椅子还不牢靠。所以,赵普随后又为赵匡胤策划了“杯酒释兵权”,实现了消隐患、稳皇位的目的。

可以说,赵匡胤当皇帝之所以这么顺利,当了皇帝以后之所以能够稳住局势,巩固政权,与赵普的参谋密不可分,这就是赵普赢得赵匡胤信任的根本原因。

哪个朝代的皇帝功成后最善待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我认为,如果是大一统的王朝的话,很明显,是李唐王朝。我们可以来看一下:

1、秦朝。秦始皇虽然没有打杀功臣,但是也没听说王翦和王贲在秦朝建立之后有多大的官,应该是归隐了。

2、汉朝。刘邦就不说了。斩杀韩信,烹煮彭越,杀死英布,张良隐退。刘邦的功臣,命运比较好的就算萧何了。其他的就一个字,惨。东汉的刘秀可以说是对功臣不错了,基本上没有打杀功臣,而且给他们封了高官,但是在新政权的建设班子里面就没有多大的发言权了。如果没有李唐王朝,应该算刘秀对待功臣最好的了。

云台二十八将

3、西晋。看看邓艾和钟会的结局就知道了。不过西晋对待禅位的曹魏宗室,投降的刘禅和孙皓还算不错。

4.隋朝。隋朝天下不是打来的。不过隋文帝对待功臣不错,只是杀死了史万岁。但是可惜的是有个坑爹的儿子,很多功臣在文帝死后命运不怎么好。

5.宋朝。严格来说,宋朝不能算一个大一统的朝代。虽然太祖杯酒释兵权,但是这些将领也就没有权力了,只有陪伴良田美宅和美女的份了。

6.元朝。元朝对待他们蒙古族的还不错,但是对待投降并帮助他们打江山的汉人,却不怎么样。

7.明朝。这个不用说了。朱元璋对待百姓不错,但是对待曾经一起打天下的将领,只能用呵呵来形容了。徐达,常遇春,蓝玉,刘伯温,哪个得善终了?

8.清朝。看一下三藩之乱,就知道了。满清对待那些沾满汉人鲜血的旗人,比如多铎等等还行,汉人,一直提防着。

只有唐朝,没杀害一个功臣(侯君集反叛除外),在唐朝建立后,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唐朝还仿照汉朝,把他们列入凌烟阁功臣庙。之后,他们不是被雪藏起来了,而是能够人尽其才,这些功臣大多数在朝代建立之后仍然能够大权在握,并且流芳千古的。其中一些更是在灭突厥,征朝鲜,平吐谷浑中立下赫赫战功。徐世绩、陈咬金等还活到唐高宗执政时代。

而唐朝皇帝为什么能够这样善待功臣,而不担心他们造反呢?

1.李渊、李世民本身能力出众,能够镇压群雄。也能收服人心。反叛领导,立刻会死,因为领导能力比你强,而跟着领导,你会得到重用。是你你也不会造反。

2.唐朝建立之后周围强敌环伺,根本上不能“杯酒释兵权”。就在李世民登基不久,突厥的军队就来到渭水边,破李世民签订城下之盟。这时候杀害功臣,或者让功臣在家赋闲,等于找死。

所以,要论善待功臣,很多朝代都能做到,但是要论做得最好的,还是唐朝。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定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