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发兵征讨安南
- 彝族南诏国在攻占成都时,为何要割去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 唐朝建国后周围的异族很多,为此建立了哪六大都护府
- 宋元久攻不下的安南,为何被明朝轻松打败
- 唐朝的安东、安西、安南、安北等六大都护府的确切疆域是什么
- 深圳南山古时候叫
- 唐朝时期的南诏是如何建立,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束寿命的呢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发兵征讨安南
谢谢悟空的邀请啊!
明成祖朱棣发兵征讨安南其实主要还是解决朱元璋所遗留的历史问题。
朱元璋在洪武四年(1371)便制定了明确的对外政策,主要是严防北方蒙古人卷土重来,对于南海诸国,则“其不为中国患者,朕决不伐之”。 在此后的二十五年里,安南先后出现篡夺、侵邻、扰边事件,对明朝时常表现出不恭与傲慢。虽然朱元璋气愤时也在给安南的诏书中说过:“十万大军,水陆俱进,正名致讨,以昭示四夷”,但实际上其最严厉的惩罚也仅仅局限于断交绝贡。洪武二十八年(1395)九月,朱元璋在明、安关系日渐恶化的情况下,仍然毫不迟疑地将安南收入十五个不征之国,并将这一策略列之于祖训之中: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度量来扰我边,则彼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以干天和,此甚不可。
但安南人却不知好歹,认为是明帝国软弱可欺。
他们于建文二年十二月发兵十五万大举伐占城,因军粮不继引还。建文四年秋七月,再度大举伐占城,占城王巴的赖(阁耶僧伽跋摩五世)大惧,遣舅布田前往安南献占洞(今越南广南省升平府)之地,安南人又强行索取了古垒洞(今广义省)之地,分其地为升、华、思、义四州。于是占城北部膏腴可耕之地,尽入安南之手,仅剩南方山岳贫瘠之地。永乐元年,安南复命水步军二十万征占城,围攻阇盘不下而引还。占城王不甘割地侵掠,于永乐二年(1404)八月一日,遣使趁入明朝贡之机,控诉安南侵掠,甚至表示“乞隶版图,遣官往治。”朱棣闻之大怒,发敕谕指责安南对占城“越礼肆虐”,并“肆无忌惮”侵夺思明府,警告说“宜速改过,不然非安南之利也”。但因南侵占城、以拓疆土为安南历代王朝固定国策,所以安南人对朱棣的敕谕未加理会。
之后,安南权臣黎季犛父子,还袭击了护送安南王室血脉陈天平回国的五千明军,明兵伤亡被俘者颇多。
为了维护宗主国皇帝的至尊地位以及大中华朝贡体系,朱棣决定兴师南征。
其实这次安南与大明的冲突,真的有点像几百年后,越南入侵柬埔寨和袭扰我国边境而引发的中越战争。
当时的安南和后来的越南都是想确立东南亚霸权,而且对明帝国和我国进行袭扰和侵蚀,更把中国人的克制与忍让当成了软弱可欺。
其结果自然就是挨揍了。
另外,野史里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当安南权臣黎季犛废原国主陈少帝,并大杀陈氏宗室而自立时,朱棣曾经派遣御使李琦、行人曾欢出使安南,责问其篡杀之罪。当时已经改名为胡一元的黎季犛则满不在乎地回答:“天下且有大不顺事,独我乎?”隐隐点出朱棣也得位不正。正所谓“龙有逆鳞,撄之则必杀人!”黎季犛的这番话深深地触犯了朱棣的忌讳,成为日后朱棣出兵问罪安南的真实缘由。
彝族南诏国在攻占成都时,为何要割去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
是的,确实有这回子事情。八万成都老百姓的鼻子和耳朵被南诏国人割掉了。
要问南诏国为什么做这种“不可理喻”之事,需要先研究南诏国是一个什么国家!
南诏国不大,其最巅峰的时期,也就一百万人口。
但是呢,这个小国家如同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战斗力惊人。大唐帝国和吐蕃帝国持续一两百年的战争中,南诏国一直是一个搅屎棍一样的存在。
一度,南诏国连续击败了大唐帝国与吐蕃帝国。
曾经歼灭唐军十三万人;
曾经在战斗中打死了吐蕃的国王赞普,俘虏了吐蕃五名亲王和士卒十万人;
曾经两度进入越南,杀戮越南军民十五万多人;
曾经打垮骠国(缅甸),收他们为附庸国。
厉害吧!
为什么南诏国区区一百万人口这么厉害呢?
因为他是一个穷兵黩武,以战养战的奴隶制国家,和那些游牧民族文明差不了多少,他们的“生产活动”很大一部分就是——去抢劫。
其国中也并没有常备军,南诏国人凡丁壮者必须当兵,有马的当马军,器械武器自备,吃穿粮秣自筹——也就是自己去抢。
各级地方政府其实都是军政府,每年的农事完毕后,由政府出面集合军队,地方政府官长摇身一变也就是军官了。
每年出发去抢掠的时候,每名士兵只准携带粮米一斗五升,鱼干若干,此外别无给养,抢的着就吃,抢不着?奋勇去抢呗!
南诏国军法规定:如果士兵前面受伤,允许随军医生(巫师)治疗,如果后背受伤,斩无赦!
就是这么蛮勇(野蛮)。
这蛮勇来之于他们的文化传统。
因为南诏国除了少数上层阶级信仰西藏的那种佛教外,人民信仰的都是些“原始宗教,”并不以人命当做人命的,其行为逻辑也难以为“文明世界”所理解。
比如他们的丧葬习俗就“原始”的很:
南诏国人其亲人死后三日,先割下两个耳朵,再焚烧尸体,把灰烬随便挖土埋了,把耳朵风干了,有钱的人用金瓶,无钱的人用铜瓶和铁瓶,郑重其事把耳朵收好了,找专门的房间藏起来,然后“四时将出祭之”。
南诏国人每逢祭祀的时候跪拜的是一瓶一瓶的耳朵。
就是说,这些彝族南诏国人认为“耳朵”很重要,割下人的耳朵就是杀了人了,没有耳朵的人都是死人。
如果让敌人的后代在敌人死的时候,竟然没有耳朵去祭祀,简直是从精神上打败了敌人,彻底的打败了敌人。
我们要知道,越是原始人越在乎祭祀。
答案来了:
南诏国人割去八万成都人的耳朵是一种文化心理促使下采取的别样征服手法。
本来,南诏国每逢出军战斗,获得的战俘从来是当做奴隶使用的,也许这一次进入成都后,得到的战俘太多了,带不走,也就割耳割鼻以示已经把人彻底征服了吧!
南诏国这么“厉害”!他的结局是什么呢?
当然是亡国了,区区一百万人口,没事就去找大唐打仗,不亡国就没有天理了。
唐朝建国后周围的异族很多,为此建立了哪六大都护府
唐朝前期,随着军事行动的一次次胜利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归服,疆土大增。为加强对新增之地的管理,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于正式行政区外,先后在边疆地区设置了安西、安北、安东、安南、单于、北庭六大都护府,用以行使对这些地区的管辖权。
“都护”为官名,意即“总监”,是驻地的最高军政长官,“都护掌统诸番,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职权甚重。
都护府为边疆最高军政机构,设有大都护、副大都护、副都护长史、司马等官员,管理辖境内的边防、行政和各族事务等。
六大都护府中,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负责管理西域,安北、单于两大都护府负责管理北疆,安东大都护府负责管理东北,安南大都护府负责管理南疆。
◆安西都护府(640~791)
安西都护府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负责管理西域军政事务。
640年八月,唐军击灭麹氏高昌国(都城高昌城,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高昌故城),得其3郡5县22城。唐太宗于其地置西州(治高昌城),并于西州设安西都护府。
贞观二十二年十二月(649.1).唐军攻取龟兹国(都城在今新疆库车县东皮郎旧城),安西都护府治遂自西州移至龟兹。
为控扼西境,保护商路畅通,唐廷又设置龟兹、于阗(今新疆和田市)、疏勒(今新疆喀什市)、碎叶(有时为焉耆;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阿克·贝西姆)四大军事重镇,由安西都护府统辖。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十二月,唐军平灭西突厥,设置濛池(辖境相当今中亚楚河以西至咸海〈一说里海〉一带地区)、昆陵(管辖碎叶以东五咄陆部落,辖境约当今巴尔喀什湖东至新疆准噶尔盆地及伊犁河流域一带)二羁縻都护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六月,于阗以西、波斯(今伊朗)以东十六国归附唐朝,唐廷于其地设置16都督府,督89州、110县、126军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唐玄宗开元六年(718),朝廷升安西都护兼安西四镇经略大使,置安西节度使,驻军二万四千,战马二千七百匹,用以控制西域。
安西都护府辖境东起阿尔泰山,西达西海(今咸海;一说里海),包有葱岭(旧时对帕米尔高原与喀喇昆仑山脉诸山的总称)东西和阿姆河两岸诸城国。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析安西都护府分置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辖境缩小,仅及天山以南、波斯以东诸城国。
八世纪中叶,即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廷抽调西境大部驻军东赴中原内地平叛,导致西线防务空虚。吐蕃、大食(阿拉伯帝国)乘虚而入侵,葱岭以西为大食所有,葱岭以东归属吐蕃。由是,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同中原阻隔,必须假道友好的回鹘汗国向朝廷奏事。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回鹘败于吐蕃,安西都护府东路断绝,音问遂绝,不知存亡(据《元和志》言,安西都护府治于次年陷落),安西都护府遂废。
◆北庭都护府(703~790)
武则天长安十二月(703.1),朝廷将安西都护府一分为二,于庭州(治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共同管理西域。
北庭都护府统辖伊(治今新疆哈密市)、西、庭三州及天山以北西突厥诸羁縻府州,相当今阿尔泰山、巴里坤湖以西至咸海(一说今里海)一带地区。
北庭都护例兼北庭节度使,有兵二万,战马五千匹。
八世纪中叶后,北庭都护府辖地为回鹘、葛逻禄两汗国所有。
790年五月,北庭都护府治庭州为吐蕃攻陷,北庭节度使兼都护逃奔西州。不久西州亦为吐蕃所破,北庭都护府遂废。
◆单于都护府(664~843或845)
唐初,北疆居住着东突厥、铁勒、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唐廷设置单于、安北两大都护府,管辖这些边疆民族。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正月,朝廷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治云中古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
单于都护府统领碛南(漠南)突厥诸部、狼山、云中、定襄3羁縻府和苏农等24羁縻州,辖境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黄河以北与宁夏回族自治区交界处贺兰山西北地区。
唐高宗末年,后突厥兴起,唐朝失去了对突厥旧地各羁縻府州的控制,遂于垂拱二年(686),将单于都护府改置为镇守使。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安北都护府移治于此。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三月,唐朔方道大总管张仁愿在黄河北岸津要筑东、中、西三受降城。安北都护府移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西南乌加河〈古黄河〉北岸;一说即今临河丰收村古城);712年又移治中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南黄河北岸;一说即今包头市南敖陶窑子古城),因境内突厥、铁勒部落增多,复置单于都护府,统辖河套以东突厥府州。719年罢,翌年复置。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振武军移治于此,置附郭金河县。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后,单于都护府或隶朔方节度使,或隶振武节度使。
唐武宗会昌三年或五年(843年或845年),朝廷将单于都护府改为安北都护府。
◆安北都护府(669~784;843或845~五代初)
安北都护府原名燕然都护府、瀚海都护府,是唐太宗灭东突厥与薛延陀之后,为安置铁勒诸部于647年所设置。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八月,唐廷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治回纥(后改称回鹘)部落(今蒙古国哈尔格林西北)。
安北都护府统辖漠北铁勒、回纥等族各羁縻府州,辖境相当今蒙古国及俄罗斯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上游、贝加尔湖、安加拉河周围地区。
682年,后突厥兴起,扰乱漠南,进而占据铁勒故地,安北都护府遂废。686年复置安北都护府;687年,唐军平碛北同罗、仆骨诸部,移治于居延海南之同城(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绿园附近);不久又移治西安城(今甘肃省民乐县西北)。
698年移治云中古城,管辖河套东北及套内突厥、铁勒诸部羁縻府州。708年移治西受降城。714年移治中受降城,管辖河套中部迤西铁勒、突厥诸部羁縻府州。749年移治横塞军(今乌拉特中旗西南、后旗东南阴山南麓);755年复移治于大安军(后改称天德军,今乌拉特前旗东北梁古海)。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改称镇北都护府。758年后军马权置于永清栅(今乌拉特前旗东北古城),又移治西受降城。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唐廷废安北都护府。
843或845年,唐廷改单于都护府复置安北都护府。五代初,其地入契丹,废。
◆安东都护府(669~761)
安东都护府设置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十二月(669.1),为管辖东北边疆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
668年九月,唐军平高丽。十二月,分其地为9都督府、42州、100县,于平壤城(今朝鲜平壤市)置安东都护府,用其首领为都督、刺史、县令。
安东都护府辖境约当今辽宁省辽河以东、吉林省松花江与头道江西南、黑龙江下游以及朝鲜北部与西部地区。
武则天后期,渤海(古国名,698~926年,为唐代粟末靺鞨部首领大祚荣所建)兴起后,安东都护府辖境东部、西部缩小,东至今吉林省白山市、辉南县,北至辽源市。736年后,辖境南部缩小,浿水(今朝鲜大同江)以南为新罗所有。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安东都护府移治辽东;676年移治辽东城(今辽宁省辽阳市);677年移治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698年降为都督府;705年复为都护府,移治幽州(治今北京市西南隅);714年又东移治平州(今河北卢龙县);743年再移治辽西郡故城(今辽宁省义县东南王民屯)。
唐玄宗开元七年(719)后,常以平卢节度使(治营州,今辽宁省朝阳市;743徙治辽西郡故城)兼领安东都护。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营州陷于契丹,平卢节度使南迁,安东都护府遂废。
◆安南都护府(679~939)
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唐廷改交州(治今越南河内市东天德江北岸)都督府置安南都护府,简称安南府或安南,治宋平城(今越南河内市),由交州刺史充任安南都护,负责管理南疆。
707年改名镇南;766年复改安南。
安南都护府所领州、县时有变化。崔致远《桂苑笔耕》:“安南之为府也,巡属十二郡,羁縻五十八州。”《新唐书·地理志》载属州十二,羁縻四十一州。
其辖境约当今云南省红河、文山两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靖西、龙州、东兴等市县边境及越南高平省广渊以西、以南地区,南抵今越南广平省横山与林邑(环王)接界,西界约在红河与黑水河之间,西南在今老挝北一带界陆真腊。
唐朝后期,安南都护府北境渐入南诏(唐时以乌蛮为主体,包括白蛮等族建立的政权);唐末,约以今云南省与越南边界为界。
861年初,安南都护府治为南诏攻陷;862年收复;翌年再陷,都护府遂废。旋复置,与交州寄治于海门镇(今越南海防市安阳县北)。866年收复旧治,置静海军节度使,以节度使兼领安南都护。
907年四月,朱温篡唐称帝,建立后梁政权。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唐亡,安南都护府尚存。五代初,节度使由当地首领充任,臣属南汉政权。今广西南部为南汉所有,大致以今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与越南边界为界。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938)十月,南汉静海军节度使杨廷艺女婿吴权(越南吴朝创建者)起兵为岳父报仇,击败南汉叛将,于次年称王,建立吴朝。安南都护府遂废。
唐朝拥有的疆域,最西曾达到咸海,最北曾到达西伯利亚最东曾经到达萨哈林岛(库页岛),最南达于北纬18度,远超前代。
唐朝六大都护府的设置,对巩固、管理边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图片皆选自网络。
宋元久攻不下的安南,为何被明朝轻松打败
在中国汉唐时期,安南(今属越南)是领土的一部分。早在秦朝,这里就成为了秦帝国的一个郡县。秦末,赵佗在中原战争中趁机割据,自称南越王。后来,汉武帝灭了南越,在越南北部和中部建立了交趾、九真等三个县。此后,交趾地区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直接统治的领土,长达一千多年。然而,在五朝十国时期,由于中部平原地区的混战,大家都没有时间关注这一地区。使吴权趁机夺取这一部分,独立了出去,建立了政权。此后,宋元两代、安南之间发生了多次纷争,也爆发了一些战争。特别是元朝多次进攻安南,但都被击败,没有取得任何成果。
然而,在明朝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征伐安南。虽然安南曾经击败过蒙古的大军,但是面对明朝军队的强大攻击力度,安南并没有再次展现奇迹。在明军的全力作战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捕获了安南的“皇帝”父子,使安南重新变成明朝的领土。安南从中原王朝分离400多年,从其可以多次与宋、元对抗可以看出,它是有着一定的实力的,那么在面对明军时为何就没有抵抗能力了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被明军迅速打败了。为此,我们首先要简要地探讨一下战争的背景和过程。
明朝攻打安南,不是侵略战争,明朝建立初期,也就是朱元璋的时期,明朝就与安南成为宗法关系。但是之后安南国内权力斗争加剧,宰相黎季犛篡夺了王位,并且屠杀原王族陈氏,将国名改为“大虞”,说自己是舜帝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胡一元。后来,他的儿子胡汉苍继承了他的皇位,他成为了太上皇。
然而,陈有一个后裔叫陈天平。当时,很多效忠于陈的在安南的军队都听从陈天平的率领。陈天平在胡一元的赶尽杀绝的威逼之下,只能到明朝避难。明成祖相信了胡一元说要归还王位的话,他还多次称赞胡一元的“高风亮节”。但是,胡一元这样做并不是所谓的高风亮节,仅仅只是为了杀死陈天平,而想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他要把陈天平骗回安南,明朝护送陈天平的军队对这没有防范,最后陈天平刚回到安南就被胡一元杀死了。
这消息传到了明朝。明成祖大怒的时候,于是他就打了这一场征南之战。永乐四年(1406年),明朝的军队开始进攻安南,30万明兵总共分了两路。一路由总兵朱能率领,朱能从广西入境,另一路由沐晟率领,他从云南参战。明军于七月入军,鸡陵关和多邦城被轻松地攻破了。五个月后,黎的主力部队被摧毁。次年5月,胡一元和他的儿子被俘。明军赢得了安南战役的胜利。
通过对战争背景和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明军在安南战役中获得伟大胜利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点。
首先,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明朝原来的安南陈氏有“兴灭继绝”的责任。胡一元通过对篡位上台了。这对安南士大夫和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人民来说是不被认可的。早在明朝出兵之前,许多安南士大夫就请求明朝这一宗主国能够出兵。因此,明朝对黎的征服在道义上是有利的,这是一场为了正义而战的战争。
在进攻安南的过程中,对于安南士大夫和人民来说这是为了解救民众,使他们摆脱黎的残暴统治。于是,许多安南百姓自觉跟随明军讨伐黎。整个安南的各县都见到明军就投降。可以说,明军的胜利首先要归功于它的道德优越性。
第二,明军战斗力强,军纪优良。
当明军出发时,明成祖亲自到龙江送军队出行。历史上记载,当时明军的强盛,在古代都不常见。明成祖还下令不能伤害安南人民,军队回来的那一天,他们将得到国家的奖励。这鼓舞了明军的士气,战士们英勇战斗。
战争开始两个月后,成祖还命令如果那些被胁迫的安南官员投降并表明明军是道德之师,就放过他们。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拥有着良好的纪律并且战斗力强大的明军受到了安南人们的支持。这对维护战争胜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最终,在安南的残酷统治使得黎不受人民欢迎,而黎在的周边的扩张,导致他与周边的势力有了很大的矛盾,并且他对陈氏和其他反对势力进行屠杀这一残暴的行为,使得大量安南的高级官员敌视黎的统治或直接抵抗。黎有很大的扩张野心,为了发动侵略战争,黎氏再次向安南人民施压,国内人民没有办法正常生活,国内矛盾加剧。
因此,从整体上看,安南在文化传统上深受中华的影响,而明朝作为它的上国对它有着很大的影响力。明军行军过程中的良好作风,使明军安南国内民众都乐意于去帮助明军,而黎氏的残酷统治引起了全国各界的反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明军成功地收复了400多年从境内分离出来的汉唐故地,重新并入中原王朝。
唐朝的安东、安西、安南、安北等六大都护府的确切疆域是什么
唐朝的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北朝鲜,西达中亚咸海,南面包括了现在的越南北部,北面则到蒙古高原的北部。唐王朝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不仅改郡为州,对地方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还逐步确立了府制。
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由于数百年间民族联系的不断加强,唐太宗将治理内地的经验推广到周边,在少数民族地区列置州县,使各部首领管理本部。为管理这些州县,唐王朝又仿汉代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在民族地区设置都护府。
从太宗至高宗,唐建立了安东、东夷、安北、单于、安西、北庭、昆陵、蒙池、安南九个都护府。到武后实际执政至玄宗开元天宝时,只剩下安东、安北、单于、安西、北庭、安南都护府,这就是著名的六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自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起,到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止,共存在约170年。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哈萨克斯坦东部、东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东部、阿富汗大部、伊朗东北部、土库曼斯坦东部、乌孜别克斯坦大部等地。安西都护府是唐朝设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
唐贞观十四年(640),侯君集平高昌,在其地设西州都护府,治所在西州。同年9月,朝廷在交河城设安西都护府,用以针对西突厥。安西都护府第一任都护为乔师望,后由郭孝恪接任。贞观二十二年(648),郭孝恪击败龟兹国,把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
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其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
安北都护府也是六大都护府之一,是总章二年(669)改瀚海都护府所置的,治所在今外蒙古杭爱山东端,统辖漠北铁勒诸部府、州。辖境约当于今外蒙古全境及前苏联西伯利亚南部一带。垂拱元年(685)安北都护府移置漠南,后治所屡徙。
调露元年(679),朝廷以交州都督府改置安南都护府,为岭南五管之一,治所在宋平(今越南河内)。其辖境北抵今云南南盘江,南抵越南河静、广平省界,东有广西那坡、靖西和龙州、宁明、防城部分地区,西界在越南红河、黑水之间。
一开始,都护由交州刺史兼任。至德二年(757),安南都护府改名镇南都护府,永泰二年(760)又复名安南都护府。自天宝以后,南诏强大,云南南盘江以南地区渐为其所有。到了开成、大中年间,南诏即大致以今云南省界与安南都护府分界。
咸通元年(860)十二月,都护府治所为南诏攻陷,未几收复。咸通四年(863)二月再失,六月废都护府,置行交州于海门镇(今越南海防西北),七月复置都护府于行交州。咸通七年(866)复克安南旧治,都护府移故地,并于都护府置静海军节度,重筑安南城,由节度使兼领都护。
为遏制后突厥西侵的势头,唐廷册封非阿史那氏的异姓突厥---突骑施首领乌质勒为瑶池都督,利用其实力抵御后突厥的西侵。突骑施汗国建立后,夺回碎叶城,并将其归还给唐朝。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唐朝将安西都护府分出另立北庭都护府,取代金山都护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但北庭都护府仍隶属于安西都护府。景云二年(711),北庭都护府升为大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山和巴尔喀什湖以西的广大地区归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直至葱岭以西、阿姆河流域的辽阔地区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永徽元年(650)唐平突厥车鼻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以其地置狼山、云中等三都督府、苏农等十四州,设瀚海都护府以统之,与燕然都护府壤地交错。
龙朔三年(663),朝廷移燕然都护府于碛北,并改名为瀚海都护府,原瀚海都护府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遂以碛为界,碛南诸都督府州隶云中。麟德元年(664),瀚海都护府改名单于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
六大都护府的出现,是唐初边疆地区民族关系发展的客观需要。许多部落自武德起就主动内附。自太宗年间起,唐朝先后平定了突厥、薛延陀等部,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降附。唐王朝面临着如何处置众多归附民族的课题,而都护府正实现了中央政府对民族关系的调整和对边疆的统治。
深圳南山古时候叫
南山,古称南头。先秦时期属百越,秦汉之时,南山属南海郡辖;汉代南头为盐官驻地;三国时设置司盐都尉所,并在南头城修筑司盐都尉垒,称“芜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析南海郡,置东官郡,辖宝安、兴宁等六县,宝安县治、东官郡治均设于城子冈(今深圳南头)。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设屯门(军)镇,隶属安南都护府,镇治设在南头城;至德二年(757年),宝安县更名东莞县,属广州都督府,县治从南头迁到涌(今东莞县城)。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置东莞守御千户所,并在南头修筑所城(即今存之南头古城)。万历元年(1573年),析东莞县,置新安县,设治所于南头,属广州府。
清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县并入东莞县,八年复置新安县,属广州府。
民国二年(1913年),新安县恢复古名宝安县,至建国前县治均设在南头。
1949年10月,南头为宝安县人民政府所在地。
1953年,宝安县府迁往深圳蔡屋围,南头设区,隶属宝安,下辖石岩、蛇口、南头、西乡、沙河等地。
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建置,南头区改名为超英人民公社,属宝安,辖区同前。
1959年,改称南头人民公社,西乡公社、西海(蛇口水产)公社分出。
1961年,宝安县划分为5个大区,南头区辖深圳、附城、沙头、蛇口、南头、西乡、石岩7个公社和国营沙河农场、地方国营铁岗林场。
1963年,撤区并社,为南头公社和蛇口(水产)公社。
1979年1月,撤销宝安县,成立深圳市,南头区为深圳市属六区之一。
1981年8月,起南头区属罗湖区管辖。
1983年6月,设县级建置南头区,行政管理设办事处,隶属深圳市。
1984年5月,办事处改称管理区。
1984年8月,分南头区,增设蛇口区,行政设管理局。
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南头管理区和行使地区级地方政府职能的蛇口管理局,组建成立一级地方政府南山区人民政府。
唐朝时期的南诏是如何建立,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束寿命的呢
蓉儿就是云南大理巍山人,巍山正宗的南诏国发源地。
诏就是国的意思!在南诏建国前西南地区是群雄争霸。
先看下南诏前的云南
三国时,将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称为南中。
约在2世经未至4世经,西南夷各民族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西南夷地区出现了两大政治势力夷帅和大姓。
夷帅是少数民族中的贵族,大奴隶主的集团。
大姓是自秦汉以来不断进入西南地区的汉族官吏,商人和移民,中分化出来的统治阶级。在汉朝移民屯垦的政策下,有不少民屯和军屯的官史及其士兵在西南地区安家落户。经过不断的民族融化和阶级分化逐渐形成雄踞一方的豪族大姓。
这个当时中原地区的情况完全一样,也是门阀制度为主。这个云南也不落后,时尚一样要赶!
这些大姓,占据了大量的土地。还拥有有盐,铁等物资的权利,这就为大姓发展政治实力提供了物质基础。大姓还将大批要求庇护的流民和各族人民沦为部曲,是大姓的私家武装,
平时为大型定期服劳役,战时组成军队,为大姓之间扩大政治势力进行频繁的战争,大姓就抑仗其物质基础和夷汉部曲称雄一方!
5世纪,爨氏大姓控制云南大部分地区,孟氏也控制了部分地区,势力仅次于爨氏!
爨氏源爨氏源出河东大姓班氏家族,是班超、班固的同族,从晋到唐长达数百年的割据下,和当地土著的通婚混居中,成了“爨人”,在随后的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这些爨人和内地人演变成“乌蛮”和“白蛮”!
隋初,爨氏割据南中,曾派兵进攻爨氏。但未解决豪酋势力!
唐初释放了被隋嘲关押在长安的爨玄达,命为昆州刺史。接着,唐朝在西南设置羁縻州县。
在隋唐治理滇东之时,滇西洱海地区的乌蛮,河蛮侈社会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乌蛮,社会发展更快,并在洱海地区形成的六个强大的奴隶主集团,历史上称为六招。
蒙嵩诏,在今巍山县北至漾濞江。
浪穹诏,在今洱源县一带。
越析诏,在今宾川县宾居街一带
邆赕诏,在今洱源县南部的邓川一带
施浪诏,在今洱海,邓川之间
蒙舍诏,在今巍山县南,位居五诏之南,故叫南诏
现在坐车也就是几个小时跑个来回。还分成六个国家,太大了点!
蒙舍诏的始祖舍龙起源于巍山,经过舍龙,细奴罗父子在巍山的开发,势力迅速增长,迫使当时蒙舍川地区白子国王被迫将王位禅让给细奴罗,拥之为王,使蒙舍诏日趋强盛。
正当唐朝程极经营云南地区时,西南边境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的西邻吐蕃迅速增大,统一了青藏高原,并不断向唐朝西南边境,云南洱海地区扩展,直接影响了唐朝在云南的统治。
于是唐朝从洱海各族中选择了南诏加以扶持,是之能控制洱海地区的局势,又能遏制吐番势力南下,以减轻吐蕃对西南边境的压力。
这样皮逻阁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建立了南诏地方割据王朝。
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南诏王之下各种政府的职官有清平官、酋望和大军将。
其中相当于唐宰相之位的清平官,主理朝政国事。
与清平官等列的是大军将,参与议定国事,到地方治军则为节度,下役六曹。
而后由于生产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南诏经济出现繁荣景象,其政治制度也有了相应的变革,“六曹” 被扩为“九爽”。
由清平官,酋望或大军将兼任这些部门的首领。
九爽之上设有类似唐中央尚书省长官的督爽总领。 南诏政权对其辖内各族人民实行军事统治。
地方各府的主将同时又是地方行政长官和奴隶生产的总监督。 自由民则实行军事编组,凡百户有一总佐,千户有一治民官,万户有都督一个。
每个壮丁都要服兵役,称为“乡兵”。 其中被选出勇敢善战的称“罗直子”,南诏王和大军将的卫队成员就是从罗直子中选出的,称为“负排”。
每逢农闲时要集中训练,根据所居远近分为四军,各守一方。 有战争时,文书下到村邑治国官手中,壮丁要被征召从军。 而国家不提供后勤物资,军队所需富的是出境之后的枪掠。
由于南诏是在唐政府的扶持下建立国家的,所以立国后就接受了唐的册封,确立了对唐的依附关系。
但是 南诏自皮逻阁始,虽向唐称臣,接受唐之册封,但并不甘心受制于人,每有分庭抗礼之念。
苍山会盟之后,寻阁劝自称“骠信”(其义与“君”同),显示其并不满足于云南王之封号。 这种野心到世隆时终于登峰造极。
传说中的世隆天生是一奇人,他握着双拳来到世间,手拳七岁始开,掌心里却赫然有“通番打汉”四字。他来这世上似乎是专与大唐作对的。 果然,世隆一即位,麻烦就来了!
首先引起麻烦的是他的名字,大唐君臣对世隆之所以叫世隆极为不满,他们说没两个字犯讳,我大唐太宗皇帝叫李世民,玄宗皇帝叫李隆基,你岂能以他们的名为名?
于是唐人对世隆不称世隆而称酋龙,并坚持不行册封这事。
这件事在我们今天看来满无聊的,但在当时大唐君臣的心目中,却是不可动摇之基本原则,因为它显示着皇权天威,它的意义大概略同于皇帝坐的位子你不可去坐,皇帝喜欢的女人你不可去碰!有辱皇权天威之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这件事却也怪不得世隆,名字是先王劝丰佑所取,劝丰佑因仰慕汉文化,竟一改蒙氏传统的父子连名之俗,至于碰巧将儿子取名世隆,恐怕也不见得含有什么大不敬之意。
不料这样一件事情竟使得唐与南诏的关系由紧张而至又一次的断裂。
世隆一怒之下,“乃自称皇帝,国号大礼,遣兵陷播州(今广西)。”
自此之后,南诏与大唐多次因争所谓“相见之礼”而至兵戈相向,世隆为唐边患近二十年,“中国虚耗,南诏亦疲″公元902年(唐天复2年),南诏政权走到了它生命的尽头。(为个名,两败俱伤)
虽然说这是每一个专制王国必然的归宿,但南诏的覆灭在传说中更具有戏剧的色彩和强烈的讽刺意味。
直接推翻南诏蒙氏政权的人物是郑回(唐人)的子孙郑买嗣,不过这郑买嗣可不是什么善良之辈,他也想当下皇帝(谁不想)。
丢了蒙氏江山的倒霉鬼叫舜化贞和他的不满一岁的儿子。
无论是说南诏理该灭亡而让这两人来承担其先辈的罪过,还是说南诏本不该灭亡,而由他们来负这历史的责任,都让人觉得天理不公。 他俩都是孩子!
据《僰古通纪浅述》所说,他登基时只有10岁,郑买嗣作为国老摄政。 10岁登基的小皇帝到15岁时就一命呜呼了,死因不明,却留下个不满周岁的龙种。
郑买嗣先是让皇姐抱了小儿坐在皇位上听政,后来又说这工作实在太辛苦,让皇妃回后宫去过安乐的日子而由他代抱小儿。 而抱着小儿发令施政的郑买嗣暗中将那婴孩的阴囊掐破,婴孩号哭不已,不一日而天折。
随后,郑买嗣杀蒙氏800人而篡位。 在大长和国建立后36年,权臣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了郑隆旦(大长和国三世国王),灭了大长和国,拥立清平官赵善政为国王,国号“大天兴”。
过了10个月,杨干贞又废赵善政而自立为王,国号“大义宁’”。
在南诏灭亡后短短的30多年间,这里像走马灯一样先后发生了三个短命政权的交相更替。
南诏兴圣元年(930年),杨干贞的位置被其弟杨诏所篡,杨诏得位后,改元大明。
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随后 南诏派往通海的节度使段思平(白族,大理喜洲阁洞垮村人,为南诏开国功臣段俭魏之后)把持地方势力,以“减尔税粮丰,宽尔诺役三载”的诺言,与滇东“三十七部”的贵族反抗武装在石城(今曲靖)会盟。
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会盟。 公元937年率军到达洱海,攻破龙尾城(今下关),打垮了杨干贞,占领了羊苴咩城(今大理县城地区),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号称“大理国”的新政权!
南诏彻底完了!我杨家江山被段家代替了,呜呼!
蓉儿总结一下。
每一个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有规律,之所以灭亡,便与他灭亡的原因。
南诏很多制度仿效唐朝,也设有六个节度使,但和唐朝一样悲催,南诏境内各路节度使各自坐大,南诏国内实际上各地节度使割据之势已经形成,南诏王基本上沦为了傀儡。
所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而每个看来不起眼的地区,都有过各自辉煌的历史。所以每个国人都会为自己的家乡,自豪!
头条的友,有空到我老家去旅游吧。大理巍山等着你!
别忘了!那还有个美丽的白族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