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汉朝的郭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一. 年少轻狂 名声初起
他就是郭解(音xiě),轵县一名普普通通的小青年,长得不帅,还是个五短身材。他父亲是一位游侠,因为行侠仗义高调过头而被汉景帝处死。或许是家族遗传的侠客基因,或许是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他从小立志做一位名震江湖的游侠。
和所有的大佬一样,郭解是从一个小混混一步步摸爬滚打上来的。想做老大嘛,第一位肯定是要狠。郭解就够心狠,脾气还不好,不仅经常因为一些小矛盾和别人打架,出手还没轻没重,一不小心就把对方打得一命呜呼。小混混成天就是不务正业,干些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什么私藏逃犯,制造假钱,挖别人祖坟之类的。但这一步步的,家底慢慢积累了起来,在江湖上也小有名气。
电影《教父》海报
古人云“盗亦有道”,在江湖上混也需要讲究规矩,明白最基本的事理。一次,郭解侄儿在酒桌上喝醉了,不仅辱骂客人,还强行灌了客人一杯酒。这客人也是个热血汉子,顿时心中火起,当场拔剑刺死了郭解侄儿。要不说有家族遗传呢,郭解的姐姐也不是个好脾气,她把自己儿子抛尸街头,等着郭解为她报仇。郭解虽然气愤却没有失去理智,他抓住了凶手,问清楚了来龙去脉,发现是侄儿有错在先,于是恭恭敬敬地给客人松绑,把他放了。如此一来,大家都知道了,郭解虽然心狠手辣,但却是个讲道理的人。于是争相投靠,还有人默默地做“好事”,背着郭解去刺杀他的仇人。
电影《东邪西毒》剧照
二.功成名就 名满江湖
随着门下小弟越来越多,他也像“教父”一样,开始了自我洗白的历程。他做事越来越低调,越来越讲求礼数,脾气也渐渐好转,不像以前那样一有矛盾就拼个你死我活,还常常以德报怨,显示自己的气度。这不,有一次他出门,街上的人都恭恭敬敬,唯独有一个人胆子大,翘着个二郎腿,还不用正眼看他。这下手下小弟不乐意了,争先恐后要去“干掉”这个人。郭解这时候却很大度,认为有人不尊重他,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开始了深刻的自我反省和批评,并且嘱咐小弟,以后政府的徭役就不要征发他了。果然这招欲擒故纵好使,那个人几次都没服徭役,觉得十分疑惑。询问众人后他才知道是郭解帮自己免除了,顿时心生愧疚,学了一回廉颇,上郭解家去负荆请罪,请求原谅他的无礼。
在本地当大哥可不是郭解的终极追求,他的目标是称霸江湖。正巧,他一个洛阳的朋友和人闹了矛盾,洛阳本地的老大、大佬怎么调解都没用,只得郭解自己亲自出马。趁着夜色,郭解独身一人赶到朋友仇家,充分发挥个人的魅力,三言两语就化解了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临走时还告诫那家人说,别说我来过,要给足当地的各位大佬面子,你就装作是他们给你们调解好的,说完又连夜赶了回去。这下,郭解的名气更大了,大家都争着拜见他,甚至每天半夜,他家门口都停着几十辆豪车,各种有头有脸的人都等候着拜见他呢!
三.震惊武帝 无奈冤死
当时,正值汉武帝大展宏图之时,他可不允许他的国家里还有说话比皇帝还好使的人。元授二年,武帝一纸令下,把郭解和各个地方的豪富一起,迁徙到茂陵去,在自己的眼皮底下,便于管理控制。郭解魅力确实够大,朝堂里都有自己的粉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卫青也替他说情,卫青说:“郭解家中贫困啊,钱财远远没有达到迁徙到茂陵的数量。”汉武帝一听更不开心了,心想:“连堂堂大将军都为你说情,更不能放过你!”
《卫子夫》中卫青形象
到了关中,郭解做事更加的低调,出门不坐豪车,做事也是随时保持恭敬。但毕竟侠客出身,关键时刻还是没能克制自己的脾气,居然把当初建议迁徙他的人给杀掉了,还在官府衙门门口将去告状的人给打死。汉武帝这一次勃然大怒,马上派人去追查抓捕郭解。无奈之下,郭解开始了逃亡生活,躲到临晋,再次发挥人格魅力。他说服了当地素不相识的大佬籍少公,帮助自己秘密逃到了太原。当官兵追查过来时,籍少公为了不留下口供,竟然举家自杀,帮助郭解逃过一劫。当官府再次找到郭解时,发现他杀人的罪都是在大赦天下之前犯下的,无可奈何,只得再次放了他。
《天龙八部》中大侠乔峰
经历这次事件,郭解也就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但他自己万没想到的是,他会死于自己“小迷弟”的一次不理智。在他故乡轵县,一个儒生说了郭解两句坏话,说他专做奸邪之事,不是个好人。此话一出,他的一位小弟气不过,当即杀了那个儒生,还把舌头割了下来。但郭解这次确实不知道是那位小弟干的“好事”,凶手也没有站出来主动承认。地方官只得如实报告汉武帝,认为郭解没有参与,应该无罪。这时大儒公孙弘上奏说,“郭解虽然没有参与,但因为别人说了他一句坏话,就有人去帮他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更是大逆不道。”汉武帝正愁找不到借口杀他,于是顺水推舟,重罪处死了郭解,还灭了他的族。
影视剧中郭解形象
一代“教父”郭解就这样冤死在了自己小弟的一片赤诚和汉武帝的小题大做上,这样不符合侠义的死法对于郭解传奇的一生,可真是虎头蛇尾。
文史君说:
郭解一生行侠仗义,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名满天下的侠客,但他一辈子也不断地违反法律,以江湖上的“侠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处事的原则。虽然他在社会上有着极大的号召力,但其性质终归是地方恶霸。像他这样的人是不会被皇帝所容忍的,最终冤死在汉武帝的刀下也许正是他的命运归宿吧。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彭卫:《游侠与汉代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秋山散人)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汉朝“大侠”郭解,如果不被汉武帝杀死,会怎样
有一种异想天开的观点,认为郭解是“东方教父”所以有好事者认为,郭解不死,或许中国两千多年前的政体就会翻天覆地。玩笑开得有点大!在中国帝制文化下,郭解这种游侠,逃不出被诛杀的命运,即便汉武帝不杀他,他也会被其他社会力量干掉。
郭解的身份,决定了他难容于利益阶层
郭解的身份是西汉的特殊群体——游侠。游侠是战国时期“士族”的一个分支,他们往往依附于权贵,既行侠仗义,又作奸犯科,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无视法律,任侠行事,让他们成为官府的打压对象,依附权贵,充当帮凶,又让他们成为上层社会利益的棋子,纵横江湖,快意人生,使他们变成社会盲流仿效的对象,带坏了社会风气。
这些特性,决定了游侠这个群体,必然会牵扯进利益集团的纠葛,处于漩涡中的他们,极少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以郭解为例,他有个大名鼎鼎的外婆,叫许负,人称中国第一女相师,与西汉皇室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郭解出生在这样的环境里,必然与上层社会发生交集,甚至直接参与到政治集团的利益斗争中去。
本质上,游侠是权贵阶层的工具,一旦形势所迫,游侠往往成为利益的牺牲品。所以,一旦游侠踏入豪门势力范围,基本离末日就不远了。
郭解当初被迁茂陵,虽有大将军卫青替他求情,但是也经不住更多对他怀恨在心的利益集团对他的打压。郭解被处死的理由其实很滑稽,公孙弘一句:郭解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别人就能替他杀人,这比他自己杀人还要严重!
世上恐怕没有比这个更蛮不讲理的定罪方式了,但是汉武帝竟然批准了。因为汉武帝从公孙弘的话里,感觉到了郭解的巨大的影响力,他已经走向了顶层利益集团的对立面!
所以,郭解之死,不是死于法律,而是死于利益集团对他的绞杀,死于他的身份。
郭解早期横行社会,有特殊的环境因素
那么,郭解横行天下几十年,为何又能屡屡逃过制裁,进而建立了个人的威望呢?是不是说,郭解这样的群体,有适应社会存在的理由呢?
首先,郭解屡屡作奸犯科,又屡屡逃脱制裁,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按照史书记载,郭解总是能在被逮捕归案前逃脱,或者被抓捕后遇上大赦。估计跟郭解得到了部分利益链的关照,有人暗中相助有关。不过,像他这样的巨奸,落入法网几乎是必然归宿,他的父亲当初就是这么走向法场的,运气不可能总是光顾一个人。
郭解后期及时的改变,才是他没有早早归案的最主要原因。年轻时候血气方刚,无法无天的事做多了,总会心有余悸。后来的郭解,摇身一变,成了致力于“修德”的长者。虽然还会偶然干点坏事,但肯定不会干千夫所指,明目张胆的恶事,这个变化,让他得以自我保护。
除了偶然因素,和自身的变化外,与社会环境有没有关系呢?有。
我们知道,游侠这个群体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战国末年的遗风。游侠的形成其实西周分封制的产物,按照分封制,宗室后人的庶支们,政治待遇逐代降格,到了最末端,就形成了一群光有贵族空头衔,却没有任何实际待遇的“士族”,游侠就是士族的一个分支——武士。
这些游侠为了生存需要,只能凭自己的本领,依附于权贵阶层。良好的家族背景和个人出色的能力,让士族阶层在战国末年蓬勃发展,也给游侠的兴起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西汉初年游侠的流行,就是秉承了战国末年的遗风。客观讲,这个群体的存在,也不完全是负面的,他们也在特定时期,为国家利益做出过贡献。比如著名的游侠剧孟,曾经在吴楚七国之乱期间,给了大将军周亚夫很多帮助。
从当时的环境,明显可以看出,作为尚未形成政治势力的个体,游侠这个群体,在当时鱼龙混杂的环境下,还没有达到被必然清除的地步。
这就是郭解早年能够在江湖得以生存的原因。
从“游侠”到“豪强”,郭解越过了红线
郭解必死的理由,不仅仅在于他游侠的身份,更在于他已经越界,从“游侠”向“豪强”跨越。
豪强跟游侠有本质区别。如果说游侠是个体,豪强则是利益集团,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可以参与政治角逐的利益集团。
西汉中期,随着土地兼并的兴起,权贵集团利用自身的优势,大肆兼并土地,侵吞国家利益,形成了强大的农庄经济。这些新兴的利益集团,又通过联合方式,渗透到政治领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链,豪强集团形成了。
很显然,豪强集团对帝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为皇权所不容,是必然受到打压的一个利益集团。
游侠后来受到打击,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变成了豪强集团的帮凶,或者自己变成了豪强集团中的一员。
郭解就越过了这条红线,他能让权倾一时的大将军卫青替他向汉武帝说情,他的侄子胆敢在皇宫门前杀人,这一切清晰无误地表明,郭解的势力范围,已经不是他个人行为能达到的了,而是一个利益集团。
对致力于皇权独裁的汉武帝来说,郭解这种豪强势力,必除之而后快!即便汉武帝不杀他,豪强集团中其他派系,也必然将郭解列为危险分子。走到这一步,郭解其实已经到了悬崖边缘。
郭解另一种活法的假想
按照题干说法,假如汉武帝真的对郭解睁一眼闭一眼,任他逍遥,郭解会不会变成大怪兽呢?
有难度!其一就是前面所说,他还需要躲过其他利益集团的追杀。
郭解有一个无法回避的劣势:他虽然跻身于势力集团,但是由于他的家族,及其个人,并没有官员身份,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游侠,不像战国时期,郭解失去了士族身份的护佑。
这个劣势决定了,郭解充其量只是豪强势力的边缘人物,他还没有资本跟其他豪强势力平起平坐,很容易遭受被清除的命运。
其二,整体来说,当时的历史环境,还不具备豪强集团唱主角的条件。
我们知道,豪强集团在历史上扮演主角,得益于他们与士族集团的“联姻”,形成了强大的士族豪强集团。这个变化是在新朝末年完成了,是在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环境下催生的,并且在拥立东汉新政权的过程,确立了牢不可破的政治地位。
在汉武帝时期,郭解无论有多牛,他都无法跨越历史条件的束缚。靠个人能力把自己塑造成“教父”,那纯粹是无厘头的搞笑说法!
如果郭解想翻身,除了上述条件,只要他能做到一点,或许有机会——努力把自己活到东汉开国!比如他的玄孙郭伋,虽然名气远远没有郭解大,但是遇上了好时候,在东汉做了高官,去世的时候,光武帝刘秀亲自上门吊唁。
汉武帝为何非要杀游侠郭解
按照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游侠列传》的记载,大侠郭解是许负的外孙,提到许负就不得不说起神算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之后,所封的侯爵中只有一位女性就是许负,许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相术。而且这位相士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神棍,他曾准确预测了名将周亚夫、汉文帝宠臣邓通的结局,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他在很早的时候就预测刘邦将夺得天下,成为大汉天子。
因此对于自己这个外甥,她也早有预言。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对这些游侠是极尽的歌颂之能,非常崇敬或者说赞许他们的事迹,认为他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是社会的正气。
郭解的能力有多大?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但凡对郭解有所危言的,在年轻时郭解会亲自动手将其了结。而郭解年龄大了之后,已经不再出手,但他的门徒和朋友会帮他摆平一切。很多地方官员无法处理的问题,只要他出面便能调停,因为大家都要给他几分面子。据说有个书生,曾经公开骂过郭解,结果第二天便横尸街头死因不明。
有两个人在郭解被杀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大将军卫青。当时汉武帝要迁豪强到茂陵附近居住,主管迁移的官员因和郭解有仇,将郭解的名字也写了进去。郭解尽管是游侠,但却没有那么多钱家贫,为此大将军卫青在汉武帝面前替他求情说:“郭解并没有什么钱财,不符合迁移标准。”
汉武帝大怒:“一个平民老百姓,居然会有将军为他说话出头。”于是郭解只好迁移到茂陵附近居住。风波虽然结束了,但郭解的名字却深深的印入了汉武帝的脑海中,汉武帝知道他和卫青有勾搭,这是外戚所仰仗的一股势力。
第二个重要人物是公孙弘,当汉武帝要抓捕郭解并要判处刑罚时,本来是不打算处死他的。但公孙弘说:“郭解一介平民,竟然能决定人的生死,这样的人就算自己不出手,但有人替他出头,他的影响力能超越法律、无视朝廷吗?”就是这句话要了郭解的命,在汉武帝心中,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无视君权,况且这个人还和外戚势力有所勾结,这样的人不仅要杀而且要灭族。于是大侠郭解也只能凉凉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谁知道郭解刎颈之交的故事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历史上关于“刎颈之交”一般是指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蔺相如因为完璧归赵的故事名声大涨,而且官位也升到了廉颇之上。为此廉颇很不满意,处处刁难蔺相如,但蔺相如却避其锋芒,不与他计较。有门客对蔺相如的行为表示不满,问其缘由,蔺相如表示自己并不是怕廉颇,而是不想引起将相不和。
廉颇知道后负荆请罪,两个人从此成为好朋友,《史记》记载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郭解又与谁刎颈之交呢?
郭解是《史记》中的游侠人物,此人是西汉时期的一个混混,但太史公司马迁给他封了“侠”的称号,而且评论还不低。
郭解的刎颈之交故事其实与蔺相如是没办法相比的,他一直就是个混混,年轻时候干了许多违法的事情,而且还背负着几条人命。成年后浪子回头,经常做一些行侠仗义的事情,但因为他的暴脾气依然没有改变,所以他出门的时候大伙都躲着他。
有一天,郭解从外面回来,周围的人都躲闪开,唯有一个非常傲慢的看着他。郭解派人去打听此人的底细,他手下的门客也想把这傲慢之人杀了,被郭解制止,他说:“我住在这里却得不到别人的尊敬,是我不会做人,与他无关。”
后来,郭解暗中找尉史,把傲慢之人的名字报给他,骗尉史说此人是自己的朋友,请求免除他的服役。就这样,这个人的服役被免除了,他自己感到奇怪,问尉史是何原因?尉史告诉他真相,他顿时感觉无地自容,光着膀子去找郭解负荆请罪了!
这就是郭解所谓的“刎颈之交”故事,但与前面的廉颇与蔺相如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郭解脾气暴躁,经常一言不合就打人,他做事从来不管什么法律法规,也不管什么仁义道德,完全按照自己的标准去做,他认为对就是对,他认为错就是错。当傲慢者出现的时候,就因为看了他一眼,他身边的门客就要杀此人,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门客都如此,郭解本人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从郭解的故事里,我只看到了他流氓的一面,而傲慢者面对此流氓也不胆怯,甚至用目光去藐视人家,此人也非等闲之人。最后郭解通过关系帮傲慢者免去服役,此人马上就改变初衷,决定投入郭解的门下,因此可以看出,他们也是一类人。
郭解与傲慢者的故事根本算不上是“刎颈之交”,这就是大流氓见到小流氓后发生的故事!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评论留。
汉武帝时期的郭解怎么死的
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个非常厉害、天下闻名的关东大侠,叫郭解,因为一次全国大迁徙活动,成功引起了皇帝的关注,再经历一系列交锋中,落得全族被灭的下场。今天我们就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吧!
郭解(jiě),字翁伯,河内轵(今河南省济源东南)人,西汉时期游侠。
汉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父偃说上曰:“茂陵初立,天下豪杰,并兼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上从之,徙郡国豪杰及訾(zī)三百万以上于茂陵。
轵(zhǐ)人郭解,关东大侠也,亦在徙中。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解,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卒徙解家。解平生睚眦杀人甚众,上闻之,下吏捕治解,所杀皆在赦前。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
这段古文叙述,大体意思是这样的: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向汉武帝建议说:“您的陵墓刚刚开始兴建,天下豪杰人物,富有的大家族,还有蛊惑煽动百姓的不安分的人,都可以迁徙过去,一方面充实京师人口,另一方面可以将地方上的奸猾势力连根拔除。”汉武帝就听从了他的建议,下令将各郡国豪杰及家产三百万以上土豪迁移到茂陵。这其中就有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郭解。
轵县人郭解,号称关东大侠,是函谷关以东、今河南省一带有名的江湖“大佬”,也在迁徙名单上。卫将军就替郭解求情,说:“郭解家贫,不符合迁徙条件。”汉武帝说:“郭解,一个贫民百姓,居然能让将军在皇上面前替他说话,这就证明他家不穷。”于是下令郭解家也要迁徙。
要说这个郭解,平时睚眦必报,杀人很多。汉武帝听说后,下令有司逮捕郭解治罪。审问下来,他所杀的人,作案都在大赦之前。轵县有一个儒生,听到有宾客称誉郭解的贤德,便说:“郭解专门作奸犯科,怎么能说贤德!”郭解一个门客听到,把那儒生杀死,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郭解确实不知道是谁杀的,凶手也绝没人知道是谁。于是官吏奏报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说:“郭解,一个布衣百姓,为任侠横行乡里,好像官府一样行驶权力,谁得罪他,他就要杀谁。这个儒生虽然不是郭解亲自杀的,其罪行更甚于他亲自动手。应当处以大逆无道之罪。”于是郭解全家被灭族。
为何汉武帝会因为卫青替郭解求情而暴怒
谢邀,他是担心卫霍集团的势力过大自己不好控制,他时时在敲打有功之臣,防止他们翘尾巴,有的时候本来就是顺水人情也是不能给你的,帝王的心思你不要猜,猜了也白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