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兴祖 姓名 的人

《明史.列传》的人物姓名?王保保为什么一辈子打不过徐达,最后却扳回了一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8 03:46:48 浏览1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史.列传》的人物姓名

姓名是一把钥匙,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明史•列传》所载众多的百官姓名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承载了丰富厚重的文化内涵。分析和研究这些姓名密码不仅可以了解明人的价值取向,而且对于深入理解明代社会文化自有其独特的意义。

俗话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姓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姓名所承载的文化含量和信息容量是颇为深厚的。姓名不但可以回答诸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自我认知和定位的本体问题,而且也是了解一个人基本信息的必要途径。面对一个人,我们可以不了解他的性格、喜好、身份、民族、学历、工作、家庭等等信息,但却不可不知道他的姓名。对于素有“正名”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姓名显得尤其重要。人们相信,取个好名字是人生中头等重要的大事,小孩子未出生时,家人就在为取名而绞尽脑汁了;人们还相信,一个响亮好听、独特合适的名字可以带来好运,助力学业、事业的发展。家人的期盼,时代的烙印,历史的沉淀,文学的追求,总之,姓名包含了太多的文化信息。

《明史•列传》中所载的成百上千个百官姓名有很多独特、有趣和富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值得我们了解、分析、研究和品评。

⒈姓氏稀有:

⑴单姓:喜宁,蹇(jiǎn)义,解(xiè)缙,练国事,况钟,佀(sì)钟,原杰,应履平,仇(qiú)钺,神英,杭雄,萨琪,强(qiáng)珍,吉人,铁铉,暴昭,崇刚,火真,闻渊,宗礼,吾绅,桂萼,席书,申时行,海瑞,邝埜(kuàng yě),山云,危贞昉,门克新,青文胜,景清,兴安,巫凯,竺渊,逯(lù)中立,继晓,南居益,权谨,都任,仝(tóng)寅,倪敬,来知德,哈铭,雒(luò)于仁,姬文胤,谌(shèn)若水,龙文光,仲于陛,戚继光,司五教,濮英,道同,开济,堵胤锡,瞿(qú)式耜(si),揭重熙,党还醇,羊可立,邹师颜,米寿图,麴(qū)祥,归有光,滑寿,勒(jìn)圣居,明睿,郎敏,楼琏,巨敬,连楹,卜万,牟鲁,狄斯彬,龚恺,祁彪佳,虎大威,猛如虎,仰瞻,虞谦,郁新,端复初,师逵,麦而炫,达云,乙邦才,聊让,岑用宾,弋(yì)谦,轩輗,和勇,公鼐(naì),浦鋐,雍泰,闵珪,舒芬,畅亨,商輅(lù),丛兰,尤时熙,莫如忠,贝琼,繆(miù)希雍,冒政,翁万达,鲍象贤,臧应奎,伍文定,茹太素等;

⑵复姓:欧阳旦,司马恂等。

⒉数字入名:沈一贯,周二南,李三才,张四维,司五教,汤九州,朱万年等。

⒊动物入名:张鲸,沈鲤,贺虎臣,李攀龙,林鹗,张鹏,萧鸣凤,尹梦鳌,叶梦熊,唐梦鲲,王应蛟,刘天麒,唐鹤徵,齐之鸾等。

⒋动词、介词、连词、副词入名:

⑴常遇春,方从哲,陈豫抱,邝曰广,王在晋,程接道,唐顺之,徐有贞;

⑵陈于陛,雒于仁;

⑶朱与言,吴与弼;

⑷席上珍等。

⒌谐音:甘霖,洪钟,彭程,粱才,钱唐,瞿唐,古朴,林材,姜汉,萧汉,彭泽等。

⒍寓意、用典:

⑴寓意:屈伸,白圭,高明,石璞,牟俸,凌云,凌云翼,赵庭兰,年富,安国,安然,平安,曹吉祥,常存畏(长存敬畏),梁廷栋(朝廷栋梁),吴时来(时来运转),吴甘来(苦尽甘来),满朝荐(满朝举荐),官惟贤(任官惟贤),米万钟(粟米万钟),万象春(万象更新);

⑵用典:武德(唐高祖年号),张贞观(唐太宗年号),熊开元(唐玄宗年号),陈泰来(否极泰来),孟养浩(孟子养浩然之气),秦三辅(秦地三辅),马经纶(满腹经纶),郑洛书(河出图,洛出书)等。

⒎儒家思想:

⑴仁义礼智信:王守仁,顾存仁,罗复仁,单安仁,孔克仁,王得仁;蹇义,袁义,杨思义;杨守礼,傅好礼,喻希礼,骆问礼,孔闻礼,罗以礼,钱习礼;方以智,郑公智;李怀信、杨信民、罗亨信,程信;

⑵温良恭俭让:温纯,温体仁,许思温;魏良弼,沈良才;苏恭让,崔恭,万恭;胡克俭;邢让;

⑶尊儒尊孔、仁义道德、师道好学、敬祖崇古、孝悌友善、宽容和合、修身自省、正直勤勉、祥瑞合仪、谦逊重文、敬心诚意、三思纳言、端庄贞节:袁宗儒,涂文儒,方国儒,童汉儒,方孝孺;傅友德,赵德胜,滕德懋;程接道,章存道,阮弘道,王就学;朱亮祖,汪兴祖,陈敬宗,王崇古,卢学古;姚广孝,包孝,陈友谅,陈友定,李善长,徐善述,陈性善;祖宽,刑宥,汤和,郑和,张美和;周是修,辛自修,萧省身,于慎行;王直,张居正,曾秉正,阮勤;宋端仪,高仪;刘惟谦,杨守谦,于谦,高逊志,倪孟贤,叶希贤;周敬心,张士诚;王纳言,王九思;王化贞,孙原贞,郑居贞,包节;

⑷忠君爱国、辅弼佐邦、扶保社稷、纲常礼教、成才建功: 廖永忠,李文忠,魏忠贤,官秉忠,张献忠,金忠,罗秉忠,吴克忠,侯君擢;熊廷弼,魏良弼,王弼,邵经邦,宋邦辅,徐甫宰,韩邦靖;贺虎臣,朱继祚,张稷,曹良臣,童汉臣;史五常,纪纲,练纲,徐朝纲;吕大器,吴成器,叶向高,萧近高,张神武,康茂才,沈良才,高弘图,冯国用,方逢时等。

⒏趣味:方法,羊可立,戴冠,汤沐,蓝田,练纲,柴车,马足轻,史记言,张正常,刘黄裳,刘球,耿定向,耿定理,耿定力,李原名,郭应聘,黄正色,王应电等。

⒐古今、中外重名:

⑴古今:陈寿(晋有陈寿),魏源(清有魏源),吴广(秦有吴广),戴德彝(唐有封德彝),卫青(汉有卫青),蒋钦(三国有蒋钦),周尚文(当代历史学家),李广(汉有李广),韩政(现任上海市委书记),潘庭坚(宋有黄庭坚),马云(当代企业家),陆树声(著名演员),李达(近现代革命家),张昭(三国有张昭),刘荣(汉有刘荣),王英(《水浒传》人物),花云(《水浒传》人物),孙文(近代革命家),张震(著名主播);

⑵中外:桑乔(《堂•吉诃德》人物)等。

王保保为什么一辈子打不过徐达,最后却扳回了一局

你这个说法有点问题,王保保军事素养比徐达高,应该是元末明初的第一用兵高手,这是当时公认的,连朱元璋都认为他是一代奇人,军事、政治均行,是元朝末期的柱石。徐达用兵第二。王保保为什么失败,一是元朝内斗,限制了其才能的充分发挥,多次被防范罢免,不能充分实现抱负,给南方割据起义军喘息发展的机会。二是元朝末期皇帝昏庸无道,整个统治阶层极度腐朽无能,帮倒忙,王保保独木难成林。相反,徐达就没有这些顾虑,后方支持有力,内部高度团结一致,兵强将勇。王保保的失败,应该是大环境下的必然,主要是元朝政治上的失败,个人无法回天。三,如果皇帝对王保保充分信任授权,皇帝再英明点,君臣一心,王保保后方有充分支持,无后顾之忧,王保保充分整合帝国资源,南方起义军是有可能被扑灭的。

明朝西征用了哪些将领你怎么看待这些将领

元顺帝自洪武元年八月,撤离大都北遁后,仍滞留近塞,不时进攻大都一带,以图恢复,频繁袭扰西北边境。为此,明太祖朱元璋总共进行三次西征,派出的将领主要有:徐达、汤和、李文忠、冯胜、傅友德,蓝玉、王弼等。

第一次西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洪武三年正月,“上以王保保为西北边患,复命右丛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汤和为右副副将军,往征沙漠”。

徐达率冯胜、邓愈、汤和等为西路军,自撞关出西安直捣定西,以征扩廓帖木儿。

李文忠出居庸关入沙漠,以追元主妥灌帖木儿。同时以北平守将华云龙及大同指挥使金朝兴、大同都督同知汪兴祖等先期进攻云中地区,以吸引元朝的注意力并策应两路军作战。

四月,徐达进至安定,扩廓退守车道现今甘肃定西县北,达遣冯胜率军趋沈儿峪今甘肃定西县北车道叹南,双方隔沟对阵,一日数战,难分胜负。

五月,徐达分遣左副将军邓愈招谕吐蕃,右副将军汤和进军宁夏,己则引兵而南取兴元。左副将军邓愈由定西引军而西,自临挑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市,招谕吐蕃诸酋,故元陕西行省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纳印请降。追元豫王至西黄河,斩其大将于黑松林。明军此次西征大获全胜

第二次西征,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

在洪武三年击退扩廓帖木儿后,边境稍安。但是,朱元璋深知北元势力并为完全消灭,塞外辽阔,北元势力在整顿生息后,仍将会东山再起,所以他在洪武四年命将赴北平、陕西等地训练士卒、修缮城池,以加强防御。

洪武五年初,北元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于元主的策划下,各地势力又开始在塞外活跃起来了。元将扩廓帖木儿因北元皇帝的支持和重用,势力逐渐恢复,不断南犯,又为甘肃边患。

于是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曹国公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宋国公冯胜为征西将军,分路出征。

大将军徐达由中路出雁门关趋和林,左副将军李文忠由东路自居庸出应昌,征西将军冯胜由西路出金今甘肃榆中县、兰今甘肃兰州市取甘今甘肃张掖市、肃今甘肃酒泉市。明朝的这次北伐,中路军徐达战败,东路军李文忠杀伤相当,只有西路军冯胜获胜。

第三次西征,中山侯汤和,颖川侯傅友德,金都督蓝玉、王弼等。

第二次北伐失败后,朱元璋进一步认识到北元一蒙古势力决不可轻视,所以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对北部国防进行积极部署,不提北伐,如洪武六年年命徐达、李文忠往山西、北平练兵防边。

在西北,为了防御伯颜帖木儿对陕北西侧的威胁,朱元璋命“中山侯汤和,颖川侯傅友德,金都督蓝玉、王弼,中书右垂丁玉率师往延安防边”,临行前朱元璋告诫诸将曰“今延安地接西北,与胡虏接境,虏人聚散无常。若边防不严,即入为寇,而后逐之,则塞上之民必然受害。联尝救边将严为之备,复恐久而懈怠,为彼所乘。今特命卿等率众以往,众至边上,常存戒心,虽不见敌,常若临敌,则不至有失矣”。

同时还不断展开南寇明朝北部边境的活动,单在西北就有,洪武六年寇宁夏、河州今甘肃临夏县等,洪武七年年寇兰州,洪武九年寇延安。所以,明太祖在洪武十二年平定西番以后,于洪武十三年开始了第三次西征。

哥窑和弟窑有什么区别

感谢邀请!我是——遇鉴熊影收藏,一名资深古玩收藏爱好者。点击右上角关注我,在古玩这个行业希望与你为伴!

在古玩行业,我一直秉承一个宗旨:“宁散千金收稀有珍奇,不图贱价买一般平凡”

要说两者之间的区别,现在考古界和瓷器的专家目前多数认为南宋时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浙江建窑,兄建的窑为哥窑,弟建的窑为龙泉窑,但是,哥窑和弟窑的名称来源一直到现在都有诸多争议!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紫口铁足,器型多仿制青铜器,造型古朴典雅,有尊、瓶、炉、洗等。

在鉴定时,哥窑的这些特点是一定要注意的!

仔细观察哥窑金丝铁线明显,泡泡似小小的鱼籽,这点要注意。其次,纹路方面,有蟹爪纹,俗称百级碎;胎体厚薄都有;从釉色方面,有色粉青、月白、米黄等。釉面有皮肤出汗的感观。现在仿制品很多,在鉴定时候,这几点要注意!

华为B计划领导者4亿年薪——何庭波,能否帮华为突出重围

有志者事竟成,华为一定能突出重围。

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能在面临困难时不会束手无策。

困境中要么生存下去,要么只有等待死亡。华为绝不会坐以待毙,一定会想出办法,突出重围。

华为之所以启动B计划,其实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正所谓没有计划的行走,生存不久。近年来,美国启动对华为技术封锁以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华为却依然能后屹立不倒,就是因为华为是一家有远见的公司,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的状况。

在科技领域的竞争,只有真正的过硬的技术才能走的更远。芯片被断供,从美国最初对华为打歪主意的那一刻起,华为就已经开始为未来做好布局了,因为芯片问题,华为催生了B计划,加大技术投入,自主研发生产芯片成为华为当下最紧要的事情。

现在华为的“痛”就在于芯片,华为把这个“制造芯片”这个重任交给何庭波,说明她有这个能力,并且每年会给她4亿美元的研发经费。

何庭波是谁?能力怎么样?

何庭波,女,出生于1969年,湖南长沙人,北京邮电大学通信和半导体物理硕士。现任华为2012实验室总裁、海思总裁,华为董事会成员。

搞科研的,还是海思总裁,那说明在科研成果上她是最出色的。B计划本身就是搞自主研发的,那么何庭波当这个领导者就理所当然。我相信,华为的付出一定会有回报的,在国内科技行业里,华为是在科研领域投入最多的企业。美国能断供华为芯片,但是阻止不了华为搞研发。

为什么在可借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情况下,朱元璋依然要除掉几乎所有的将领

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属于人事调动性质。

也就是,皇帝削了武将权力,转给了文臣。

然后,皇帝重武轻文,与文官们共治天下。

虽说在这个权力调整的过程中,武将的利益被严重侵害。但文臣的权力加强了。文臣武将作为一个整体的权力,并没有被削弱。

臣子仍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皇权,为自己谋利。该有的“臣权”也仍然有。如“封驳谏争”权。

因此,赵匡胤的改革,实际上是让大部分统治阶级都受益了。阻挡改革的力量小,改革过程中也几乎未遇到流血事件。

相比于宋朝改革,朱元璋的操作,胃口就大了很大。

对付文臣,他想废掉丞相,将皇权和相权合二为一。

如此一来,文官就变成了皇帝的咨询顾问或秘书了。

对付武将,他让自己儿子外出坐镇,担任北方各边塞实际上的总兵。

如此一来,武将都变成了藩王的参谋。大明的军权,将牢牢把控在老朱家人的手中。

试想,这么大的胃口,明朝文臣武将能不跟朱元璋闹吗?

而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扫清阻碍,自然也是要杀人的。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朱元璋就一定要杀得鸡飞狗跳吗?他就不能少杀人?

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说,不行。

因为朱元璋他最忌讳的,就是大臣。尤其是有本事的大臣。

虽然我们经常把刘邦和朱元璋划为一类人。

觉得他们都是天选之子,天生就是大哥大。

但实际上,老刘和老朱的成长轨迹并不同。

刘邦拿得是天选之子剧本,但朱元璋不是。

刘邦早在沛县担任亭长时,就有大哥风范。

诸如卢绾、樊哙、夏侯婴、周勃,甚至还包括当时是刘邦上级的萧何、曹参,都承认他的领导力,并奉他为大哥。

后来,他斩白蛇起义,自立山头,带着大家逐渐壮大,并推翻秦朝、打败项羽。也证明了他确实有领导人的实力。地位非常稳固。

在丰沛集团内,从来没人能撼动他地位。

即便是把他丢进一堆秦末诸侯王中,他也是出类拔萃的那一位。

项羽不死,他或许不是天下之主。

但如果项羽死了,丰沛集团赢了。那他刘邦就是当仁不让的皇帝。谁都不配跟他争。

而也正是因此,刘邦对臣子,也就是西汉开国功臣,就显得比较宽容。

在他看来,都是一帮小跟班,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

相比于刘邦,朱元璋的成长轨迹就差远了。

他最早时,只是红巾军中的一个普通士兵。

也就是那种战死沙场,留不下名字,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炮灰士兵。

他从一出道,就缺乏刘邦那种出道前就已经是大哥的基础。

朱元璋后来能从士兵升为军官,又从军官逐步升为军事集团领袖、吴王、大明皇帝。这中间固然少不了他个人的努力。但诸如郭子兴等贵人对他的提携,也不能视而不见。

所以,如果我们把小明王韩林儿比作昔日的楚怀王。

那朱元璋扮演的角色,其实并不是刘邦。而是韩信。

最直观的一个例子。

正如楚怀王从来不可能从刘邦手里要到一兵一卒一样,小明王也从来不可能从郭子兴手里要到一兵一卒。

因为小明王和郭子兴并没有依附关系。

但如刘邦轻易就能收缴韩信兵权一样,只要郭子兴感兴趣,朱元璋不敢不把自己招募的部队交给郭子兴。

因为朱元璋和郭子兴有依附关系。

所以,虽然说朱元璋和刘邦的成长轨迹有一定相似性。但朱元璋在红巾军中的地位,并不似刘邦在秦末义军中那么高。

他一开始并不是独立的“主公”。

他是郭子兴这个弱化版的刘邦死后,接过了权柄,凭借实力继续带领大家打天下。才晋升成了主公。

而也正是因此,虽然咱们总说“朱元璋是造反界的祖宗,他活着,其它人就不敢反”。

但平心而论,如果把朱元璋视作是元末明初的韩信,把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比作元末明初的萧何、周勃、曹参后。再想想看,萧何他们会不会造韩信的反?

说不好,是不是?什么可能性都有。

退一步说,就算他们都是老实人,绝对不会造反。可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他心里也未必踏实呀。

这正如刘邦以诸侯王身份上位后,对功臣比较宽容,却对异姓诸侯王严防死守。

也正如赵匡胤以武将身份篡位后周,对文臣比较宽容,却对武将严防死守一样。

朱元璋是以功臣身份起家的。他心里最提防的人,不是什么投降来的蒙古首领,而是自己每天上朝时面对的功臣。

不把那帮老资格的大臣全弄死,他睡不着。

并且,明初的功勋集团,也真的是会作死。

官员向李善长汇报了工作,李善长不是每一件都再汇报给朱元璋。

胡惟庸更作死,任丞相时,外番朝贡,他居然都不报告给朱元璋。

这种事,换做是宋朝,赵氏皇帝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但搁在明朝,在朱元璋这个工作狂看来,丞相们就是在架空自己,是在作死。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然如此,那就废掉丞相制度吧,让文官只负责顾问或秘书工作。

同时边缘化武将,让他们成为藩王的参谋。

只有如此,朱家的江山才可能世代传下去。

如果臣子敢反对,那就大开杀戒。反正也不愁找不到理由。

比如贪污。“空印案”和“郭桓案”就是按贪污处理的。这两个案子,把全国文官杀得鸡飞狗跳。

比如,造反。“胡惟庸”和“蓝玉案”就是按造反处理的。这两个案子,把文武勋贵杀得鸡飞狗跳。

有些人,如李善长。既没有明显贪污,也没有明显造反。但这也不妨碍朱元璋扯正当理由干掉他。

别看李善长被杀时,已经70多了。

可是在朱元璋看来,司马懿当年架空曹魏皇帝时,也是70多岁。

谁说古稀老人就不能参与造反了?

总言之,赵匡胤和朱元璋,是两类人。心中的那个“疙瘩”,不一样。

他们要处理的问题,也不是一码事。

所以,我们不能觉得赵匡胤当年可以杯酒释兵权,就要求朱元璋也如此。这中间是没有必然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