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备

如果刘备不死,三国会怎样?刘备为何逆袭成功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17:49:24 浏览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如果刘备不死,三国会怎样

刘备如果不死,三国很可能提前统一,当然统一全国的不是刘备,而是曹丕。

夷陵之战后,吴蜀的仇恨到了顶点,刘备只要还活着,他不太可能一百八十度转弯与孙权和好。只要吴蜀之间仍处于敌对状态,吴国就要防备蜀国,应付魏国。曹丕本来没有介入夷陵之战就后悔莫及,吴蜀持续交恶最利于魏国,时间一久,魏国统一的机会很大。

当然,如果真的出人意料的与孙权和好,那么三国鼎立仍然延续。至于刘备北伐,由于魏国更忌惮刘备,就不会发生类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促不及防的情况。话又说回来,刘备指挥的北伐比诸葛亮的北伐机会更大,因为刘备可以激发将士的巨大激情,而且有诸葛亮在后方搞保障。

刘备的年龄终归是大问题。

刘备为何逆袭成功

谢谢邀请!

刘备的逆袭,与他的艰苦奋斗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他从一个卖草鞋得人,到成为蜀汉的皇帝,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可以说,刘备前半生一直是在流浪,努力使自己和团队生存下来。他投公孙瓒,救陶谦,留吕布于徐州,投靠曹操,又投袁绍,奔刘表。没有一个安身的地方,全是寄居依附于别人,只能说是为了生存下来。

公元207年,刘备的人生,与以前依附别人一样,又一次遇到了瓶颈。刘备寄居新野几年,慢慢的养兵,也结交了不少荆襄得贵族,却不能进去荆州刘表的权利中心,甚至被人排挤。
而这一年,刘表病重。刘备意识到自己又要面临选择。因为刘表一死,荆州的权利自然会落在他的次子刘琮手里。刘琮的母亲蔡氏于舅舅蔡瑁实际掌握着大权,刘备与他们的关系并不好,甚至他们是排挤刘备的。

刘备自然也不甘心,就这样等刘表去世,自己被蔡瑁等人赶走。同时,他也感到荆州的权利变化,也意味着机会。因为,他与刘表的长子刘琦友好。

刘备在感到荆州将面临变革时,不知何去何从?这是他想到了诸葛亮。应该说,刘备的逆袭,诸葛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在《隆中对》里阐述的战略思想,就像大海上一座灯塔,把刘备引领上一条真正的创业之路。之前,刘备好比一只小船,没有方向,在海上摸着黑只是打转而已。

尽管,刘备得到诸葛亮之后,荆州的时局发生了刘备没有想到的结果。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琮投降的曹操。但是,刘备在诸葛亮的的协助下,与东吴合作形成了背靠背的战略联盟。

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后。刘备趁机南下,攻取荆州南部,并进一步与孙权合作借得南郡。与曹操,孙权在荆州,形成了相对平衡的鼎立之势。

刘备在赤壁之战中,辗转腾挪,终于捞到人生得第一桶金——荆州。使刘备再不用东奔西跑的依附别人,有了自己的地盘。接下来取益州,打汉中,虽然也很曲折,却都是主动进攻的,是为了发展《隆中对》的战略,而做出的努力。这与赤壁之战前为生存,是截然不同的。

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刘备得以翻身逆袭成功的关键。当然刘备逆袭成功,与他的隐忍,他的艰苦卓绝,他的奋斗精神是分不开的。

正如有名言说: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刘备经历了多次的失败,从不放弃,不忘初心,时刻都在努力,成功就成了必然了。

刘备摔阿斗,为什么摔给赵子龙

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这条歇后语是说刘备为了笼络赵云摔孩子,一来收买赵云,二来显示自己公私分明。

为什么是赵云那?

俗话说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刘备虽得人心,但是兵微将寡,而且这之前已经对赵云很是看好,借着摔孩子收买赵云不仅得一将领,还能表现自己。

其次,赵云能文能武,又是刘备的贴身保镖,关系虽然不如关张,但是也是一般人所不能比的。再说关张对赵云也是相当的认可,不收买赵云还会收买谁。

还有赵云的出生也是底层阶级,再加上刘关张也不是统治阶级,团结在一起做大事也很有必要。同命相怜,志同道合。

刘备真的手长过膝吗

引言:历史上关于帝王都有一个奇怪的描述,《明史》里描述朱元璋的长相时说:“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刘邦的长相: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72黑子。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描述刘备: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意思是刘备耳垂比较大,双手长,面貌俊美得有如镶饰在帽上的美玉,嘴唇好像画上了胭脂一样红润。是不是每一个出身不凡的人,都有独特的长相,要么以丑独特,要么以美独特,那到底刘备的手会不会过膝呢?

刘备的特殊之处

古代帝王总是被神话的角色,朱元璋的出身,刘邦的出身都被过度神话,既然他们的身世都能衍生出这么多奇怪的传说来,长相的奇特也不足为奇了。

刘备最特殊的两点就是胳膊长、耳朵大,动画片里的夸张可以理解,但是真人有这样的长相,还是很惊人的。

1、首先说说他的胳膊,据说刘备手臂垂下来能够超过膝盖,根据史书记载,刘备七尺五寸,那么换算一下,差不多是173cm的样子,这个身高要能够够到自己的膝盖,手臂的长度不可小视,就算一米九的人,好像也没有手臂超过膝盖的。

一般来说正常的亚洲人差不多算是身高在六至八个头之间,一般来说膝盖差不多是第五个头的位置,而从肩膀到膝盖就是接近四个头的长度,按刘备的身高来说差不多也要有将近一米,可见刘备的胳膊到底有多长。当然这是一个数学题,不能当做真的来看,毕竟谁也没有见过手臂到膝盖的人。

我们来看看自然界,什么物种手臂可以到膝盖吧,那就只有黑猩猩了,如果刘备身高一米七三,这样的长相加上大猩猩般的体型,你说他帅,我是说什么也不信的。

2、我们来说一说刘备的耳朵,据说他的眼睛可以看到自己的耳朵,有这样的功能,这不是人类,确实应该被称做神仙。但是有一条特别的是,刘皇叔的耳朵垂到了肩膀,如果是这个垂度,看得到是正常的。

而且要看到耳朵,眼睛要360度旋转,这个不太科学,就算尽力斜视也达不到看到耳朵的程度,都是普通人,不要太为难自己去做这个科学实验。

那么只有两种可能,刘备的长相要么被夸张了,要么就是他真具备某种未知的特异功能。

古代帝王为什么都会被描述成奇怪的长相

首先,古代有“君权神授”之说,所谓的真龙天子都具有不一样的身世,才可以显示出他的特别。

帝王的面貌描述,史官惯用手法有两个手法,一种是拟物化、一种是贴牌化。这是源于最早的图腾崇拜,这样思维惯例下,那些统治者的面貌就被描述得与众不同了,日角龙颜、剑眉虎目、蜂目豺声……反正和普通人不一样就对了。

如果较个真,你画一副素描出来,长得像龙的脸,像老虎的眉毛,毒蜂的眼睛,这个人是有多畸形,所以古代对于人物的描述,不能去较真,这只是一种表现手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象而已,用西方的表现手法来说,就是蒙太奇。

古代只要形容帝王或者某些了不起的人,都是用的这种表现手法,要具体的说出什么样子来,也并不容易,后世流传下来的绘画也是真假难辨,《论衡·骨相》主角的体貌特征都是一样的,皇帝必然是龙睛凤目,那么到底有什么细化特征,说得很模糊,这手法让人觉得中国帝王千人一面,只是用的游戏皮肤不同而已。

刘备为什么会被描述成”“耳大垂轮”、“手过膝盖”呢?也很符合后世拔高身份的特殊描绘。

总之,古代帝王,或者做出大事的人,都被后世描述成不一般的样子,只是为了突出此人的身份,特别是在“君权神授”的封建王朝,与众不同就会得到大家意识深处的认同,刘备绝对不可能具有如此怪异的长相,他被后世这样描述,只是一种夸张的表现手法而已,他只是一个长相普通的凡人而已,在群雄逐鹿之中,他又具有非凡的领导能力。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刘备摔阿斗使得赵云更加忠心肝脑涂地,这是不是攻心术

刘备摔孩子,巧买人心。这是流行于民间的一句俗语。意思是说,刘备摔阿斗是假,笼络人心才是真。

至于这种方式是不是攻心术,就看站在哪个角度来考量。

站在赵云的角度考量,对刘备的大义凛然,他当然要感激涕零

刘备兴复汉室的事业刚刚起步,势单力薄,被曹操大军追得精疲力尽落荒而逃。两个夫人在混战当中也被冲散了。

刘备有两个夫人,一个是糜夫人,一个是甘夫人。阿斗是糜夫人所生,也是刘备当时唯一的骨血。

当时关羽去江夏搬救兵,张飞负责断后,赵云负责保护家眷。赵云见到糜甘两位夫人都不见了,只好回头去乱军之中寻找。

在一堵断墙后边,赵云终于找到了糜夫人,当时糜夫人已身负重伤,无法行走。赵云要把糜夫人扶上战马,他牵马而行。糜夫人说,你一个将军没有战马怎么行呢,何况我既便骑在马上咱们也冲不出包围圈。但赵云又怎么可能丢下糜夫人不管呢。两难之下,糜夫人把阿斗交给赵云,自己返身跳进了身旁的一口枯井而死。

此时的赵云只好把阿斗裹在怀里,推倒断墙,掩埋了糜夫人,上马杀出一条血路,追上了刘备的队伍,亲手把阿斗交到了刘备手中。

由此可见,如果站在赵云的角度考虑问题,他的职责就是负责保护家眷,困此他拼死救出阿斗是理所应当的份内之事。而此时刘备接过阿斗却摔在地上,大声说:

为汝这孺子,险些损我一员大将!

意思是说,为了救你这小屁孩,几乎损失我一员大将,太不值得了。赵云见到刘备如此舍己为人的器重他,当然会感激涕零。立刻跪拜在地,抱起阿斗再次交给刘备,哭着说:

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意思是说,主公的恩德,我赵云就是肝脑涂地也难以报答。

可见刘备摔孩子这个典故,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站在刘备的角度考量,无疑是一种高明的领导艺术,使两方面都满意。

刘备把阿斗摔在地上,显然不是真心实意的摔,否则岂不把孩子摔坏了。虎毒不吃子,自己的亲骨肉,好不容易死里逃生,怎么可能下得去手真摔呢。

但如果只顾着亲热自己的骨肉,忽视了血战沙场九死一生救出阿斗的赵云,则显得太自私了。所以他才来了摔孩子这一出戏:即对孩子没啥伤害,又博得了赵云的感恩戴德死心塌地的效忠,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而赵云岂能不知,他如果丢失了阿斗,则属于失职行为。不管情况如何险恶,毕竟也和他有脱不掉的干系。而如今刘备整这么一出,对赵云无疑是莫大的安慰,起码说明他的努力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他的流血牺牲拼死救人得到了回报。

由此说明刘备确实具备一个政治家的谋略和胸襟,在大事大非面前能够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对赵云来讲,确实对刘备的举动感动得五体投地。哪怕这里有虚假的成分,毕竟也是受宠若惊。

对刘备来讲,把此事做得天衣无缝。虽然有巧买人心的虚假噱头,但毕竟在场面上让人说不出什么来。

总而言之一句话:刘备摔孩子尽管是一种攻心术,但做得却比较高明。

请问刘备有哪些优点

外君子而內小人,素無信義可言。昔曰曾借荊州棲身,孫權屢次催討不得,最後智取荊州,而關羽卻付出一條性命的代價。

如果徐庶不去曹操那,刘备会统一三国吗

在刘备的一生中失去的谋士里,对他影响最大的就是徐庶。在刘备来到荆州后,徐庶便主动投入他的阵营。徐庶不但为刘备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在长坂坡之战后,徐庶因为母亲落入曹操之手,被迫离开了刘备。如果徐庶不离开刘备,三国的形势会变成怎样呢?

一、对刘备发展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徐庶。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化名单福担任了刘备的军师。在徐庶的指挥下,刘备的军队脱胎换骨,打得来犯的曹军丢盔卸甲,狼狈逃窜。曹操在得知是徐庶为刘备出谋划策后,把徐庶的母亲骗来,模仿她的笔迹召唤徐庶。为了对母亲尽孝,徐庶离开了刘备阵营,在临去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在现实中,徐庶的离开并不是中了曹操的奸计,被骗离开的。他是在长坂坡之战后,母亲被曹操所俘虏离开的。在离去时徐庶还向刘备辞行,说自己为刘备效力靠的是自己的智谋,可是母亲被俘,自己心乱如麻,无法再为刘备效力。因此向刘备辞行,去找寻母亲。刘备理解徐庶的心情,放他离去了。

在现实中,诸葛亮确实是徐庶推荐的。在徐庶推荐的情况下,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了诸葛亮。在现实中徐庶的作用要比《三国演义》中重要得多。在现实中,并没有水镜先生和其他人的推荐,完全是靠徐庶的一己之力。这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徐庶在刘备阵营中深得大家的信任,他的推荐才得到了刘备等人的重视。

更重要的是,就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的第二年,曹操的大军就南下了。在曹军的凌厉攻势下,刘备被迫南撤。我们可想而知,如果刘备错失了请出诸葛亮的时机,那么他与诸葛亮可能就此错过了。那么,三国的形势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很可能就不会有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

二、如果徐庶没有离开刘备集团。

如果徐庶没有离开刘备集团,他将是刘备集团中作用仅次于诸葛亮的谋士。在刘备集团中,由于人才匮乏,使得刘备的人员使用捉襟见肘。诸葛亮长于治国理政,庞统长于战略战术指导,在入川后,得到擅长奇谋的法正辅佐,却失去了庞统,这种情况让刘备十分头痛。

在刘备实施《隆中对》时,由于把控制区分为相对独立的蜀中和荆州两部分,这种人员调配的难题更是严重。如果徐庶没有离去,刘备手下的人才就会有更多的组合。尤其是在留守荆州的人员中,徐庶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庞统战死,诸葛亮要和刘备一起入川,法正则是夺取益州时加入的,也留在了益州。这样荆州就只能依靠关羽独力镇守,身边没有得力的谋士辅佐。这一点给荆州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直接导致了荆州的丢失,关羽的败亡。

由于关羽心高气傲,对手下目高于顶。他盲目地迷信自己的武力,不屑于使用计谋。这样,当关键的时候,关羽身边没有智谋之士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比如在湘水之争时,面对东吴三万人的袭击,拥有三万多精兵的关羽,竟然不对东吴发动反击,白白错失战机。

在荆州之战时,在面对越来越多的敌方援军,已经没有可能夺取襄樊的情况下,关羽还贪恋战果,淹留不去。甚至在曹军把孙权要袭击荆州的迷信射进关羽大营的时候,关羽依然不采取断然措施,撤军回荆州,错失了最后挽救荆州的机会。

与关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时候,曹操想要迁都躲避锋芒,遭到了司马懿、蒋济的劝阻。在曹仁失去信心,想要放弃樊城撤走的时候,也遭到满宠的阻止。这说明再英明的主帅也有错判的时候,这就需要手下明智的谋士纠正了。

可是关羽自始至终就没有得到过任何有用的建议,只能依靠他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行事,不亡何待?缺乏明智的谋士是关羽败亡的主要原因,不过为关羽选择谋士也是一个难题。关羽此人熟读《春秋》,文武双全,而且自视甚高,看不起同僚。就算是为他配备像潘濬那样的明智之士,也难以左右关羽的行动。

如果徐庶没有离开,他将是辅佐关羽镇守荆州的最佳人选。在刘备阵营中,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的态度是尊敬但不亲近,而对徐庶的态度则是亲如一家。这与徐庶的出身经历有关,他们都拥有共同语言。

关羽早年因为打抱不平,杀人后流亡到涿郡,投入刘备的部下。徐庶则也是因为为人报仇,险些因此丧命。他们经历相同,脾气相似,自然能够和睦相处。在《三国演义》中,关羽、张飞并不挑剔徐庶的指挥,在徐庶的指挥下破敌也不是虚言。

如果徐庶辅佐关羽镇守荆州,就会补足关羽的短板。在关键时刻,徐庶就可以为关羽出谋划策,让关羽做出正确的选择。关羽也会虚心采纳徐庶的建议,让东吴没有可乘之机。更重要的是,徐庶出身荆州士族,在荆州有着自己的关系网,能够获取各方面的情报,不让关羽遭受东吴的暗害。

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荆州内部完全被东吴渗透。荆州从上至下,几乎都成为东吴的内应。作为镇守荆州的主帅关羽,对此竟然一无所知,可见他被部下蒙蔽到了何种地步。正是因为荆州的世家大族完全抛弃了关羽,才造成了这种情况。如果徐庶在荆州的话,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如果徐庶辅佐关羽留镇荆州,就可以保证荆州万无一失。东吴想要渗透荆州,袭取荆州的计划也难以实现。如果荆州不失,在曹操去世后,天下就可能发生对蜀汉有利的变化,实现《隆中对》的计划,夺取天下也是有可能的。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如果法正不死,能够劝刘备不伐东吴吗

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曾经感慨的说,如果法正还活着,就能够制止刘备,不让他向东攻打孙权。即便是刘备发动了对东吴的进攻,也不会遭受这么惨重的失败。那么,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真如诸葛亮所言,能够阻止刘备东征吗?

一、深受刘备和诸葛亮器重的法正。

从诸葛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刘备对法正的器重。这种器重是大家公认的,刘备也从来没有掩饰过这种感情。在法正去世的时候,刘备为他的死十分痛心。刘备痛哭流涕了好几天,并且亲自给了法正翼侯的谥号。这在刘备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一次,连关羽的死都没能得到他的谥号。

法正之所以能够得到刘备的器重,是因为他的才能弥补了刘备的欠缺,他的志向与刘备相符合。法正是张松、孟达的朋友,他受张松委托,借刘璋迎接刘备入川的机会,和孟达一起带兵迎接刘备。刘备见到法正和孟达后,将孟达留在荆州,只带了法正入川。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和法正一见如故的感情。法正见到刘备后,就向刘备献上夺取益州的建议,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在随同刘备进行夺取益州的战争中,法正立下了汗马功劳,得到了刘备的嘉奖与重用。

法正在刘璋的手下一直不得志,在得到刘备的重用后,有了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他向刘备建议夺取汉中,发起了汉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法正的计谋大放异彩。他在双方陷入相持状态后,向刘备建议插入敌军纵深,夺取定军山要地。在夏侯渊率军前来争夺的时候,在法正的策划下,黄忠斩杀夏侯渊,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夏侯渊一死,曹军在汉中的防御陷入崩溃。曹操见势不妙,只得亲自率军来救援汉中。在刘备的凭险防御的战术下,曹操无法取胜,只得承认失败撤出汉中。曹操在得知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的时候,说就知道刘备想不到这样的妙计,肯定是有人为他出谋划策。他还感慨的说自己收揽天下英才,为何单单遗漏了法正呢。

法正的智谋连诸葛亮也十分佩服。诸葛亮在治理蜀中时,他崇尚从严治理。可是法正在得到刘备重用后,对于自己过去遭受恩仇都予以回报。史书说连一饭之德、睚眦之怨都不放过。有人将这种情况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却说法正对刘备劳苦功高,适当放他一马算了。实际情况是诸葛亮知道刘备对法正的器重,不想去对法正治罪罢了。

二、法正阻止刘备东征的可能性。

既然法正受到刘备和诸葛亮的器重,那么如果他还活着,能否改变刘备的决定呢?如果从当时的情况来看,确实是存在这一可能性的。我们看当时刘备选择东征之前,和部下进行了长时间的争论。有很多人都反对发起东征,这些人的幕后指使者就是诸葛亮。

在诸葛亮的战略中,联吴抗曹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这也是当时蜀汉最正确的选择。面对最强大的曹魏,弱小的蜀汉和东吴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抗曹魏才有生存发展的机会。因此,在刘备选择东征的时候,就遭到了诸葛亮的反对。

不过诸葛亮深谙为臣之道,他身为丞相位高权重,再加上哥哥诸葛瑾在东吴任职,因此诸葛亮不能公开的表达反对意见。因此,诸葛亮一方面采取消极的态度,让刘备知道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让所有能够向刘备进谏的人员,劝说刘备放弃东征。

这些人的代表就是赵云、黄权和秦宓。但是这些人的劝说都遭到了刘备的拒绝,而且秦宓因为言辞恳切还引起了刘备的大怒,险些遭到不测之灾。多亏诸葛亮等人的营救,才被关押起来,留了一条性命。

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当然会想起法正。因为无论法正是否和诸葛亮的战略观点一样,他在这次选择作战目标上是和诸葛亮一样的,那就是指向秦川方向。我们如果看法正向刘备提出的建议来看,他的观点和庞统差不多,都是建议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依托它来争夺天下。

并且法正比起庞统,在战略上更进一步。他不但劝刘备以益州为根据地,还劝刘备北取汉中,作为下一步出兵秦川的根据地。这种选择与法正的出身有关,他原本是汉朝右扶风郿县人,也就是秦川人士。北出秦川既能够让法正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发挥熟知战场的人文地理的优势,又可以让他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对于恩怨分明的法正,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如果法正还活着的话,他肯定会支持诸葛亮,倾向于北出秦川的选择。相比那些荆州出身,急欲夺回家乡的人士,法正更占有益州本土人士的优势。如果法正出面向刘备劝说,刘备肯定会认真考虑。这样,诸葛亮劝阻刘备的一派就有可能占据上风。

而且法正和憨厚朴实的赵云、黄权、秦宓不同,他不但和刘备关系密切,而且两人志趣相投,有着许多共同语言。法正能够运用自己的智谋,让刘备听从自己的意见。比如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在一次战斗中因为战局不利,气得坚决不撤退,也没有人敢劝谏他。这时法正不顾矢下如雨,走到在刘备的前面。

刘备对法正说,你赶快躲避敌人的箭雨。法正回答说,你身为至尊,还亲冒矢石,更何况像我这样的小人呢。于是刘备对法正说,好了,咱们一起撤退吧。就这样,法正在无形之间就解决了刘备的难题。相比赵云的直来直去,黄权的花言巧语和秦宓的犯颜直谏,法正的办法要高明百倍。相信如果法正还活着,他一定能够想出巧妙的办法,让刘备放弃东征的选择。

三、法正若在,夷陵之战可能的结果。

在诸葛亮评论法正的话里,还有一句话,那就是即便是法正不能打消刘备东征的念头,也不会让刘备遭受惨重的失败。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东征的执念之深,黄权的劝谏里也说,如果刘备非要东征的话,自己甘愿担任前锋。法正如果要劝阻刘备,虽然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也有失败的可能。

不过,如果刘备要发动东征,肯定会带上法正。因为法正是刘备阵营中不可多得的智计之士,连诸葛亮都对他感到佩服。我们看蜀汉的战争,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蜀军擅长打运动战、野战,他们强悍的战斗力,让对手感到惧怕。但是,这么强悍的蜀军,却每每受挫于敌人的坚强防御之下。

在夷陵之战中,在诸葛亮的五次北伐中,这种场面屡屡出现。面对采取坚强防御战术的对手,蜀军取得的唯一一次胜利,就是汉中之战的定军山之战。在这场战役中,法正针对曹军的坚强防御,采取了迂回包抄,反客为主的战术,抢占了要地定军山,斩杀了曹军主帅夏侯渊,为汉中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如果法正跟随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可以预期的是,蜀军绝对不可能会被陆逊的防御所阻止的。法正可以针对陆逊的缺点,或者水陆并进,冲入吴军纵深。或者迂回包抄,从武陵直出荆州南部。这样就可以打破东吴的防御,逼迫陆逊与刘备决战。如果这样,没有威望,军心不稳的陆逊,不会是刘备的对手,蜀军很可能会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这也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法正即便是不能阻止刘备东征,也不会让刘备遭到惨败的含义。如果法正随同刘备出征,蜀军就不会被陆逊死死挡住形成相持。刘备对于这种局面无计可施,他的诱兵之计被陆逊轻易识破。如果法正来指挥蜀军,会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攻敌所必救,迫使敌人出来决战。

即便是无法战胜吴军,法正也不会被陆逊的行动所迷惑,识破他的火攻之计,蜀军也就不会遭受那么严重的惨败。可惜的是,法正的英年早逝,让刘备失去了唯一一个能够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谋士,也决定了夷陵之战的命运。

结语:

法正是刘备最器重的谋士之一,他出奇制胜的计策,让刘备屡屡获得辉煌的胜利。如果在夷陵之战前法正还活着的话,他的意见肯定会受到刘备的重视。法正是坚定的北出秦川的支持者,他的出面会大大增强反对伐吴者的力量。再加上他智计百出,能够让刘备听从自己意见。在他的努力下,刘备很可能会放弃伐吴的选择。

如果法正不能阻止刘备东征,他也会在战场上为刘备出谋划策。面对陆逊的坚守不出的战术,法正是蜀军中唯一一个能够打破它的谋士。如同在定军山一样,法正会指挥蜀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术,调动吴军出战。这样蜀军就可能在野战中击败对手,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

即便蜀军不能击败吴军,法正也会识破陆逊的计谋,不会让蜀军遭受惨败。可以说,法正的英年早逝,让蜀汉的命运蒙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是在夷陵之战失败后,诸葛亮感慨法正的根本原因。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刘备有多看重法正,法正和诸葛亮谁地位更高

刘备有多看重法正,法正刘备围攻成都法正在劝说刘璋投降上起了大作用,后来刘备就把成都交给法正管理,是个大管家。诸葛亮只是人家法正的付手。

刘备带军去公安讨伐孙权,要抢回江南四郡,关羽又不听刘备指挥,要谈判解决荆州问题,诸葛亮在谈判中,又把荆州江南四郡都让孙权,孙权反而大度地,回礼才退回零陵郡。刘备带诸葛亮回来成都,哪能不憋气,把诸葛亮调整到征集粮草兵员的任务,而让法正却全面负责统御外军,内为谋士的心腹大臣。此后法正屡献奇谋邦刘备杀了夏侯渊,夺取汉中,深得刘备敬重喜爱。

刘备拿下益州就顺流而下率领五万精兵到荆州公安后,就听到曹操出汉中。下令黄忠去接管张鲁,结果慢了,人家张鲁很快投降曹操,留下夏侯渊和张郃,徐晃,郭淮守汉中,张郃还出兵进军巴西,与张飞激战对峙百日后。刘备领兵一万精兵回来,在瓦口打溃张郃的军队,一路追击张郃,赶回阳平关。

过三年,到218年,法正认为曹操夺取汉中,没有夺取成都。一定是内部出了问题,(发生淮南十万人家渡江投奔孙权,扬州动乱)。所留下的夏侯渊,张郃都是不足担当重任的人。未必能守住汉中,应该乘机夺取汉中。法正告诉刘备,可以讨伐国贼为口号,蚕食雍凉两州,夺取汉中以便长期坚守,有巩国成都战略意义。刘备立即发兵进攻汉中。

当时法正是忙着治理成都军政事务,交权给付手诸葛亮的,才到刘备军中,结果刘备军队己经被曹休趁刘备立足未稳之机,先发制人歼灭先锋将吴兰,雷铜二部。吴兰战死,张飞和马超失败后败退,军事十分危险,刘备又派陈式去打马鸣道,想截断曹军与许都联系,也徐晃识破痛击死伤众多。刘备才想自己无能,219年才调来法正到军中,法正建议刘备南渡沔水。驻扎到定军山,兴势山与夏侯渊对峙,采取声东击西之计,以万人攻打张郃,在广石日夜激战,引得夏侯渊分兵前来增援,结果法正令黄忠前去偷袭夏侯渊的大本营走马谷,斩杀夏侯渊。曹军败退,刘备从而一举扭转战略败局,掌握战争主动权。

曹操带领几十万大军前来,听到法正出策,也赞他高明,量刘备也不会想出来这种办法来。

刘备在法正的参谋规划下,凭险拒守,长不出兵,曹操积年累月不得胜利,又因为许昌,宛城都发生大叛乱,关羽出兵北伐襄阳。只好退军回都。

刘备成为汉中王。立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诸葛亮接管成都军政大权。对法正十分敬重,在代理成都军政大权时,很多人都说,法正恩怨分明,睚眦必报,握权在手,就对他有恩德的加以重用,对有仇寃的人,加以报复打击,擅自杀戮毁灭多人。但诸葛亮深知法正,是刘备的心腹股肱,不能侵犯,人家劳苦功高,也不去过问。但刘备回来,法正却死在汉中,才45岁,因该说,诸葛亮在荆州谈判时。真得不明事理,把江南四郡全部让给哥哥,给予孙权,刘备虽然宽宏大量,也是非常生气的。这样孙卖爷田不心痛的人,当时是不会有好感地,又让他去教儿子刘禅四书五经去了。

汉中之战中,诸葛亮积极筹粮集兵支援前线,应该是立下大功的人。可刘备反而把成都的权力,交给那个有名无实的白痴许靖,都没有给诸葛亮。至到大家劝刘备坐皇帝不成后,诸葛亮以刘秀当皇帝故事,劝刘备为帝,如果他不再当皇帝,大家都有散伙危险,才使刘备改变思想,当上皇帝。封诸葛亮为丞相。行尚书事。还是没有给办公府治。更没有一卒一兵给他。可见刘备眼中法正地位,远远高于诸葛亮直到刘备在夷陵之战,战败传来。诸葛亮想起法王活着,随刘备出征一定不会失败,也能早就劝刘备出征。出征不会打夷陵险恶之地,一定再次下公安,决战湘淮战场的,想到刘备夺益州胜利后,刘备把最高之奖,金五佰斤,银干斤钱干万,锦干匹先给了法正,关羽,张飞和自己,现在只有自己活着,眼泪不由流淌下来。也想扬武将军法正,和军师将军自己,是内外配合和偕相处。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刘巴,兴业将军李严,共同制定《蜀科》规划未来蓝图,是多么齐心协力,现在只有自己和李严存在,别人都己作古,命运不公呀。眼泪长流不止。

如果夷陵之战时法正没死,刘备能赢吗

刘备在称帝之后,为了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发动了夷陵之战。在战役中,刘备被孙权新起用的统帅陆逊打败,损失了几乎所有的军队。消息传来,诸葛亮不禁长叹说,如果法正还在的话,就能够阻止刘备东征。即便不能阻止,也不会让军队遭到如此惨败。那么,如果法正尚在,真的能够如诸葛亮所言吗?

一、最受刘备器重的谋士法正。

在刘备的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战争。刘备武艺出众,还在大儒卢植门下学习过,有着一定的文武才能。刘备十分善于团结手下,选拔将领,在他的军中不乏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魏延这样的猛将。但是,刘备的手下缺乏智谋之士,这严重影响了刘备的事业发展。

直到刘备得到庞统之后,他才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军师。在入川的时候,法正奉刘璋之命前来迎接。由于有张松的推荐,法正加入了刘备的阵营,开始为刘备出谋划策。在夺取益州之战中,尤其是庞统战死后,法正的才能得以崭露头角,得到刘备的器重。

在刘备阵营中,诸葛亮的才能偏重于治国理政,庞统则为刘备在战争中出谋划策。但是庞统此人喜欢冒险,经常为刘备出一些难以实现的奇谋。比如在刘璋迎接刘备的宴会上活捉刘璋,进而夺取益州。因此他的计谋让刘备放心不下,总是要反复斟酌。

相比起庞统,法正的计谋就要让刘备放心多了。法正和刘备脾气相投,对刘备的心理把控得当。他总是能够从刘备的立场出发,让刘备采纳自己的建议。比如说在一次战斗中,由于作战不利,刘备十分生气,坚决不撤退。

当时敌人射来的箭如同下雨一样,法正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劝说,而是站到刘备的身前,用自己的身体来遮蔽保护刘备。刘备见了对法正说让他躲避一下。法正回答说主公尚且暴露在矢石之中,我有什么可惜的呢?刘备听了以后,便欣然和法正一起撤出了危险地域。

正是法正的才能和善解人意,使得他得到了刘备的器重。在夺取益州后,法正得到的奖赏和那些刘备的老部下一样,是最高一级的奖赏。法正在得志之后,对过去的那些得罪过他的人睚眦必报,诸葛亮得到举报后,因为法正功高也不予理会。

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的奇谋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曹军统帅夏侯渊不是等闲之辈,连马超都是他的手下败将。在接到曹操的告诫信后,夏侯渊死守不出,让刘备处境艰难。此时法正献计,从夏侯渊防守的间隙中突破,夺占定军山要地,使战局反客为主。

夏侯渊为了夺回定军山,只得亲自率领军队出战,结果战死在黄忠的刀下。曹军主帅被杀,军心混乱,只得撤退自保。这样一来,曹军大势已去。曹操在得知情况后,亲自前来也无济于事。刘备说,曹操虽来但也无能为力,我一定得到汉中了。

曹操在救出汉中的残兵败将后,只得撤军。曹操在得知是法正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不无心情酸涩地说,我就知道刘备想不出这样的计谋,是有人为他谋划的。还感叹说,自己将天下人才收罗一空,怎么却漏掉了法正呢?

可惜的是,在刘备夺取汉中进位汉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就去世了,时年才仅仅四十五岁。刘备为此十分痛惜,为之流泪多日。在法正死后,刘备追谥他为翼侯,这也是刘备在生前唯一一次追谥。如果法正能够多活一段时间,他就肯定会出现在夷陵之战的战场上。

二、法正如果活着,夷陵之战的走向。

我们可以从上面法正与刘备的事迹中,看到法正对刘备的影响力。以诸葛亮的看法,如果法正不同意东征,他是会有办法让刘备改变主意的。法正生前的目光一直注视在益州北方,因为他本来就是从雍凉来到益州的,对收复故乡有着自己的渴望。

因此,如果法正还活着,他肯定是北伐秦川的坚定支持者。在他和诸葛亮、赵云、黄权等人的劝阻下,刘备很有可能会放弃讨伐东吴的战略,转而攻打秦川。这样一来,夷陵之战就可能不会发生,刘备自然也不会遭受惨败了。

如果刘备一意孤行,非要发动讨伐东吴战争的话,作为刘备最得力的谋士,法正肯定是要跟随刘备出征的。在这场战役中,法正会为刘备出谋划策,制订符合实际的计谋。这样,刘备很可能会取得战役的胜利。

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时候,东吴的处境十分困难。孙权为了免除后患,向曹丕卑躬屈膝,俯首称臣。曹丕虽然没有出兵伐吴,但是却依然对东吴虎视眈眈。他早已准备了三路人马,准备在适当的时机加入战场。

东吴深得军心的统帅吕蒙在夺取荆州之后便病逝了。孙权没有听从吕蒙的建议,让朱然担任接班人,而是起用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陆逊以书生的身份担负重任,得不到下属的信任。如果此时刘备与陆逊决战,陆逊很可能会凶多吉少。

因此陆逊才会迅速撤退,选择险要地形扎营,尽力与刘备转入对峙状态。一方面巩固军心,一方面消耗刘备的实力,选择有利时机转入反攻。对此陆逊十分清楚自己的弱点,他向孙权说自己害怕刘备水陆俱进,逼迫自己早早进入决战。这也是刘备能够战胜陆逊的关键。

但是刘备由于谋略不足,手下也没有得力的谋士,结果没有能够逼迫陆逊出战。为了引诱陆逊出战,刘备采取了平地立营的诱兵之计。可是这种拙劣的伎俩,让陆逊一眼就识破了。陆逊根本就不上当,还压制手下出战的请求。刘备在无奈之下,只得撤出伏兵。这一计的失败,反而让陆逊赢得了军心。

如果法正尚在,他是不可能为刘备出此下策的。其实夷陵之战的双方态势,与当年汉中之战的双方态势相似。刘备想要取胜,就必须逼迫对方出战。在汉中之战中,法正献计夺取定军山,攻敌所必救,取得了汉中大捷。那么在夷陵之战中,法正也会故技重施,再次击溃陆逊的防御的。

在当时刘备占据上游之利,法正会建议刘备水陆俱进,直接绕到陆逊的后方。这样,陆逊如果不继续撤退,就只能与刘备决战,这正是陆逊最害怕的蜀军战法。法正还可以建议刘备利用武陵地区百姓的拥戴,直接从武陵山区杀出,直取荆州南部。这样也可以逼迫陆逊与刘备决战。

可以想见,在法正的周密谋划下,刘备的这些策略都是很可能会成功的。作为优秀的统帅,陆逊自然不会打必败的仗。陆逊会保存自己的实力,步步撤退,甚至会把荆州让出来。这样,刘备能够夺回荆州,至于下一步形势的变化,就要看曹丕的选择了。

结语:

夷陵之战后,诸葛亮说如果法正尚在,就能够阻止刘备东下。即使阻止不了,也不会让刘备遭此惨败。诸葛亮的这个判断是中允的。作为刘备最信任的谋士,他对法正可谓言听计从,如果法正当时尚在,以法正一心北伐的意愿,刘备很可能会转变战争的方向。

同样,如果刘备一意孤行攻打东吴,法正也会有办法让刘备取胜。因为夷陵之战和汉中之战的形势差不多,法正能够帮助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也能够帮助刘备打破僵局,夺回荆州。可惜法正的英年早逝,让这一切都化为了泡影,可谓时也命也运也。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