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修之死的原因

杨修之死的原因(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死杨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15:16:34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曹操为什么非要杀死杨修

曹操决定立曹丕为嗣的时间在建安二十二年(217).而曹操杀死杨修,却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不仅如此,杀死杨修后不过100多天,曹操也一命归西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后汉书》对此的说法是,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担心他日后为患。曹操是在剿灭群雄后统一北方的。在被灭群雄中,袁术固然是曹操最重要的强敌之一,然而袁术早就于兴平二年(195)败死,距离杨修之死已经过去24年了。若只是担心杨修的这层亲戚关系,何不早杀?可见杨修身为“袁术外甥”,只不过是一个托词而已。

从根本上说,在封建时代,统治者往往会在“接班人”问题上出现反复或摇摆不定,但一经确定,他唯一考虑的就是确保自己树立的“接班人”掌权后能否稳定政局。

杨修的存在,对曹丕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因为他有可能赞助曹植颠覆曹丕。曹操害怕自己死后两个孩子会像袁绍的两个孩子那样自相残杀,让别人渔翁得利,为了曹家天下的稳固,必须在临死之前消除这个隐患,砍掉曹植的羽翼,也就是杀掉杨修。

杨修一介文人,如何会有如此能量?这就不能不提到他的出身-“弘农杨氏”。东汉王朝本身是在南阳及河北豪族拥戴下建立的,世家大族也一直是这个政权的社会基础。

据《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列传》记载,杨彪(杨修的父亲)的曾祖杨震为“弘农华阴(今河南灵宝”人,是经学大家,被人们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杨震的儿子杨秉,也是“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后来为汉桓帝师;杨秉的儿子杨赐继续“少传家学,笃志博闻。常退居隐约,教授门徒”,后来为汉灵帝师;到了杨彪,也是“少传家学”“博习旧闻”。所谓“四世三公”便是指杨震、杨秉、杨赐、杨彪四世出现了两代帝师、四世太尉的局面,成为东汉晚期与“汝南袁氏”齐名的顶级士族。

偏偏地位崇高的“弘农杨氏”对曹操这个“赘阉(宦官)遗丑”极不买账。建安元年(196),身为太傅的杨彪在曹操将汉献帝迎接许都(今河南许昌)时就极不赞成,为此还被曹操下了大狱。在孔融、荀或等人的营救下,曹操终究顾虑到弘农杨氏“四世清德,海内所瞻”的影响力,担心“横杀无辜”会让自己失去“海内观听”者之心,把杨彪放了出来。

日后,曹操在稳固掌控朝政后,希望得到以弘农杨氏为代表的世族人士对自己的支持,在这方面,他任丞相后就以杨彪之子杨修为丞相主簿,便充分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问题在于,尽管经历了牢狱之灾,杨彪始终坚持忠汉的气节,“以累世为三公,耻为魏臣”。从建安元年差点被曹操杀头,到建安四年“复拜太常”,到了建安十年(205),杨彪又一次丢掉了官职,第二年,干脆连侯爵也被免去了。

以此可见,他与曹操的矛盾一直没有化解。之后,杨彪宁愿借口“脚挛不复行”,闭门绝户达十余年,也不愿意同曹操合作。

当时江东的孙氏集团仍以汉朝廷为名义上的效忠对象,而巴蜀刘备集团则更是以复兴汉室作为存在的基础,也就是曹操自己所说的“中国虽靖,方外未夷”。在这种情况下,在士人中颇有影响的杨彪拒绝合作,就变成曹操无法容忍的事情。

既然杨修“恃豪父之势”,常与自己对着干,曹操在临终之前痛下杀手,借杨修“薄过”加以处死,以摧折弘农杨氏,这就可以看作曹操为抑制汉廷势力可能复兴的一种断然举措了-杨修是杨彪唯一见于正史记载的儿子,其死必然对杨氏家族的发展造成重大打击。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修之死,实是一个曹魏政权各种矛盾复杂演化的无奈结局。

三国时期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以前豹眼回答过类似的问题,主要是多从杨修自身的作为,来说明其被杀的原因。

现在,豹眼抛开杨修自身主观的原因,从客观上说一下杨修之死,曹操应该承担的责任。

对待历史问题,除了娱乐,还有就是感悟,汲取经验教训,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

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三言两语说得清楚的。豹眼之所以有时会重复类似的问答,就是想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或者说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感悟。

只有这样,才能品出味道。友情提醒喜欢历史的友友,完全没有必要去探寻唯一、正确的答案。因为很多时候,是不存在这样答案的,但这不妨碍从中得到教益。

01

曹丕被立为魏太子的过程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

十六年春正月,天子命公世子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为丞相副。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献帝命曹公世子曹丕为五官中郎将,设置官属,作为丞相的副手。

裴松之在此作注:封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

在这里,陈寿将曹丕称为世子,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正如这里说的曹公一样,这时曹操还不是魏公,这出于对曹操的尊敬。

世子是对王公侯嗣子的称谓,曹丕是嫡长子,一般应该作为世子继承曹操爵位。但都清楚,曹操迟迟没有确立世子。陈寿这么记载是不准确的,也恐怕是出于对魏文帝的尊重。

但献帝以曹丕为五官中郎将,为丞相之副,没有封爵。这很明显,就是以曹丕作为第一继承人,不封其爵,就是将来继承曹操的爵位,这是惯例。

大家也清楚,如果没有曹操的首肯,献帝是不会如此封爵的。

按照一般的游戏规则,曹植等人都封了县侯,作为嫡长子的曹丕,就是作为继承人来对待的。这一点是一个明确的信号,曹丕就是将来大家的主人。

五月丙申,天子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命公为魏公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献帝派遣御史大夫郗虑持节册封曹操为魏公。之后,开始设置魏国社稷宗庙,置尚书、侍中、六卿。

建安十九年(214年),天子又令魏公位在诸侯王之上。

二十一年春二月,公还邺。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献帝进封曹公为魏王。

冬十月,天子命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以五官中郎将丕为魏太子。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立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太子。

到这时候,曹操才算正式确定了曹丕为继承人。这离曹丕被任命为副丞相已经六年的时间,离曹操被封魏公也过去了四年的时间。

02

曹操迟迟不立太子的原因

从曹丕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丞相之副开始,曹操就有意立曹丕为继承人。

如果曹操真的想立曹植为继承人的话,还会如此安排吗?

在之前的历史中,有许多的官吏作为丞相的副手从事职责,但很少有明确的副丞相职位。曹操的丞相官职也已经是被废除的职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废掉了三公,恢复丞相制度,曹操自任丞相。

之后,曹操授意献帝封曹丕为副丞相,这是有很明确目的性的。

但是,狡猾的曹操却放出了烟幕弹,几次想立曹植为继承人,这迷惑了很多的人。其中,经不起考验的就包括杨修。

杨修是犯了为臣的大忌,一是揣测主公的心思,二是无原则地卷入了立储之争。

说起来是杨修自己不知深浅,根本原因还是曹操的责任。

曹操的意图很明确,一是想看一下大臣们如何站队,二是考验一下曹丕的政治智慧。

在豹眼看来,给曹丕一些压力是必须的。具备先天优势条件尚且不能取得太子之位的话,将来如何能够掌控朝臣,如何能够征服天下?

但是,让大臣们选边站队似乎是有些太过。曹操不能尽早确立太子,才导致了大臣们不得已而选边站。每个人都希望为将来寻求出路,这没有错。

如果曹操早一点确定了继承人,大臣们也需要选择。但选择的原则就不一样了,要么是拥护,要么是反叛。

但在继承人未确定以前,从道义上说,支持任何人都没有错,潜规则是另一回事。

曹操的策略,看似为曹丕的将来清除敌对势力,实际上削弱了曹魏集团本身的势力。

就杨修来说,如果曹操没有立曹植的意思,他绝对不会进行惊天豪赌。即便不能全力辅佐曹丕,起码不会选择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在曹植身上。

因此,杨修之死,主观而言是咎由自取,但客观而言,是因为曹操迟迟不立太子导致的。曹操杀掉杨修,有一千个理由,但曹操自身依然存在责任。

这是杨修之死,留给后世的教训。

爱才的曹操杀掉很多谋士,为什么杨修被杀司马懿确安全避险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段话应该是杨修的取死之道的精准描述。

杨修数犯曹操之忌,三国演义中都有精彩描述,最该死的有三条:

1、明目张胆参与立储之争。一直力挺曹植。曹操问贾诩,贾诩处理就很智慧:思刘景升故事耳。曹操决心立曹丕之后,清理敌对势力自在情理之中。

2、利用小聪明数次欺瞒曹操。

3、鸡肋事件。军机大事,贵在于密。犯时之忌,罪不在大。曹操此时杀他,已经是颇有胸怀了

从司马懿接受孔明女人衣衫,扮猪吃虎扳倒曹爽,就知其隐忍深谋功力当世一流,绝对不会到处显摆智商,犯人忌讳,而应保持一副,在魏国,人畜无害纯绿色无污染的、安邦济世的仁慈的面孔,这对仲达来说不是难事,当然是在曹操在世时。

杨修被杀前感叹:“我早知会有今日,只是没想到会这么晚”那既然早知道,为什么不改呢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

每个人不论家庭背景、个人性格、人际关系等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勉强能改的比如性格、学识等等叫做缺点,不能改的比如父母家庭等叫做弱点。

杨修之死,不仅仅死于恃才放狂的缺点更多的还是死于家庭背景、政治站队的弱点。

杨修当主簿的时候很聪明,也很得曹操欢心。杨修经典的轶事什么:一人一口酥、门内添活字嫌门阔等等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要是曹操嫉恨杨修才华,要杀的话早就杀了。

但是曹操最后以什么理由杀的杨修呢?当曹操准备确定继承人问题的时候,曹植因为醉酒误事,耽误了领兵救援被关羽围困的曹仁。曹操才痛下决心,立曹丕为继承人。

曹操肯定不会杀自己儿子,但是为了魏国集团的稳定,剪除曹植羽翼是必须的脏活。而杨修作为曹植麾下头号谋士,自然是首选了。

三国志中记载,曹操考虑到未来政权的稳定,又考虑到杨修还是袁绍亲戚,最终决定杀了杨修。一来是打压、警告曹植;二来是消除袁绍遗留问题的隐患。

那么杨修如此一位聪明人,为何单单这件事情没有揣摩到曹操的心思呢?

其实杨修早就知道了,但是杨修和曹植不仅仅是普通的上下级关系,俩人都是极有才华的文人,更多的是文人墨客之间互相欣赏、心有灵犀的知己。

当曹丕一步步领先于曹植时,杨修已经准备退出这场争夺继承权的危险游戏了。但是杨修又无法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知己曹植一步步落入陷阱,于是每次打起退出的心思马上又被曹植的所作所为而改变,最后还心怀侥幸。

如此优柔寡断,也难怪明明可以看清楚自己的结局,就是无法抽身,最后身死也是必然的结局。

曹操其实是给过杨修机会的,可惜明知是死,杨修也改变不了文人的弱点。这就是命啊。

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舞台,欢迎关注。

杨修是因为什么死的,有依据么

楊修指点退兵,遗到曹操不满,尚有许多事情加起来,只有使曹操的内心不满。楊修只有死路一条。

曹操杀杨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曹操杀死杨修的原因如下:

一、杨修牵扯到了曹操的家事,也就是介入了曹氏家庭内部争宠夺位的斗争,这是曹操不能容忍的。因为曹操要巩固太子曹丕的位置,就必须剪除曹丕最大对手曹植的势力,而杨修就是曹植手下的重要人物,所以杨修必须死。

二、杨修恃才放旷。曹操的所有心事都被杨修看穿(从鸡肋事件可以看出),而又不给曹操留一点面子,弄得曹操在手下面前失去了神秘感,曹操担心被杨修搅和的失去威信,所以杨修必死。

三、曹操妒贤妒能,心胸狭隘,他最反感文人恃才傲物,从先他杀孔融,后杀杨修,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记恨。

杨修之死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是:才与财一样,是双刃剑,既能征服世界,也能毁灭自己。

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杨修,都是从《三国演义》的故事或者电视剧中了解的。

而历史中的杨修真实面目是这样的:

杨修,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出生于公元175年,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来做了汉相曹操的主薄。因言行失当,有大错,被曹操杀害。杨家世为汉名门,祖先杨喜,汉高祖时有功,封赤泉侯。后高家祖上至杨修之父四世历任司空、司徒、太尉三公之位,与东汉末年的袁氏世家伯仲之间,声名显赫。

关于他的死因,结合史书专家给了俩个推测的理由:第一,参与了政治上臣子最为避讳的宫廷政治斗争;第二与曹氏政治集团有利益、理念冲突。这个答案有些模糊,有待发现更多历史记载与考证。

现在我们就《三国演义》的故事来说说我们应该受到的启示。

第一,别帮亲哥俩打架,输赢你都是外人。这是个典型费力难讨好的活。杨修的小主曹植在诗书上聪明,在政治上无进取之心。杨修小事赢了,大事输了。曹操不杀他,以后曹丕也会杀他。在曹氏集团的内部倾轧中,他就是马前卒!唯有一死。

第二,帮儿更应讨好爹。对小主曹植忠心没错,更应该体察老主子心思。老主子曹操得意,小主子才有更大的升值空间。杨修应该自己努力做事,照看好曹植,讨曹操欢喜。

第三,有才气别作弃才。“杨修之死”中的小故事,如“院门阔”“一口酥”都显示出杨修机智聪明,反应快,但这并不代表能做大事“梦中杀人”故事尤其不讨人喜欢,看出来的人肯定不少,能说真话的只有他了吧!杀鸡儆猴,也应该杀他一次了。如此不讨喜,还作鸡肋之解,不死何为。

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是:

最聪明的人应该在合适的时间,地点说该说的话;宁把自己的才华看低些,也决不能高估了。如若不信,只能吃亏长见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