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王

草莓有多少品种,口感有区别吗?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13:39:57 浏览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草莓有多少品种,口感有区别吗

草莓有多少品种,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根据资料显示,草莓品种大约有两万多个,我国自己培育和从外国引进的新品种有三百个左右,大面积种植的有六十多个品种。

其中口感比较好的有达娜,宝交,明宝,密保,大将军、草莓王子、红玫瑰、甜查理、土德拉、达赛莱克特、卡麦罗莎、法兰地、钙维他、丰香、幸香、日本99、新明星、红实美、红颊、佐贺清香、章姬、枥乙女、安娜、以斯列二号、美六、美十三、戈雷拉、哈尼、红宝石、宝交早生、钻石、哈尼、森嘎拉、红花草莓、美德莱特、赛娃、全明星、女峰等。

被架空的洪秀全,为何能灭掉实力派的杨秀清、韦昌辉

洪秀全之所以可以接连干掉杨秀清和韦昌辉,这和太平天国势力的最底层的架构分不开的。

太平天国说到底是两广地区遭受当地人排挤客家人村社集合,而把这些客家人村社集合在一起的就是以洪秀全、冯云山所代表的的宗教信仰。

众所周知,太平天国最初起义时主要有三股客家人村社势力:

第一,也是势力最大的是以杨秀清、萧朝贵为首的烧炭工人,他们一方面人数众多,另一方面因为经常在山中烧炭,养成吃苦耐劳和遵守纪律的特点,成为了太平天国军事主要骨干。

第二,则是韦昌辉为首的韦氏宗族势力,相关史料表明韦昌辉直接动员了他家近亲100多人,远支宗亲和客家佃户一共1000多人加入了太平天国势力;而这一批人也借着太平天国早期军事活动,成功成为了“天京事变”以前第二大军事势力,以至于杨秀清根本不不愿意将韦昌辉外放,必须让韦昌辉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让他负责天京城防。

第三,则是石达开为首的村社势力,不过石达开这一股势力相比韦昌辉宗族要差很多,这也是杨秀清为何启用石达开作为西征主将的原因。

洪秀全虽然自己在“天京事变”前没有确切的军事势力,但是他作为精神领袖和图腾的意义不可小觑;当然,杨秀清虽然也有“天父下凡”的把戏,但是那是对太平天国高层有威慑力,在中下层依然是洪秀全是唯一精神领袖。

而太平天国“客家村社集合”性质,让太平天国高层即使已经进入南京,依然保持早期诸王都保持了相当数量的直属部队。

比如杨秀清的“东殿”就有至少6000只接受他指挥的军队;而韦昌辉也有3000只接受韦昌辉指挥“北殿”军队,军官都是韦昌辉族亲。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遭受最重大的损失是北伐的失败,无论是北伐军还是以林凤祥、李开芳为首的北伐军军官团,都是杨秀清和萧朝贵的心腹。

这批军事骨干的损失,使得杨秀清在指挥上捉襟见肘,在西征连续失败情况下,杨秀清万般无奈只能开始重用石达开,总不能重用宗族势力更强大的韦昌辉。

可以说北伐失败不仅是太平天国的失败,更是杨秀清本人的重大失败,他最核心的骨干军事力量损失惨重。

而21世纪历史学界从英国发现了20多封涉及杨秀清以及太平天国早期政治事务的“东王圣旨”。

通过对这些“圣旨”的研读,学者们发现进入天京后,杨秀清的生活和洪秀全并没有特别大的差别,他也和洪秀全一样,被各种女官包围,尤其是到了“天京事变”前,即使杨秀清的心腹将领要想直接见到杨秀清都不是那么容易,杨秀清也通过东王府的女官和女丞相遥控指挥。

杨秀清这种脱离指挥一线的举动,当然为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反杨秀清势力串联大开方便之门。

所以才会出现“天京事变”前一年,洪秀全已经和韦昌辉等人联系,但是杨秀清居然毫无察觉的情况。

而杨秀清对自己骨干军事力量损失惨重,骨干军事力量元气大伤的情况似乎并不在意,而他启用石达开,并且石达开获得一系列对外作战胜利也大大削弱了杨秀清在军中的威望。

更为重要的是杨秀清屡次借“天父下凡”打击洪秀全威望,固然在上层造成洪秀全威望的下降,但是目前史料看,各地太平军似乎并没有受到“天父屡次责打天王”的影响,杨秀清想削弱洪秀全影响力的做法至少在中下层并不成功。

这也是当韦昌辉受命返回南京诛杀杨秀清以及杨秀清势力时,洪秀全以处罚韦昌辉、秦日纲为名让杨秀清残余将领放下武器进入天王府,这些东王残余将领完全照办的真正原因。

而洪秀全之所以之后又能干掉韦昌辉,也是因为韦昌辉长期被杨秀清压制,他在天京城外并没有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支持,唯一可以依仗的是堂弟韦俊,但是韦俊营力量完全没办法和石达开、杨辅清等统领大军的在外将军抗衡,所以当石达开回军天京后,唯一支持韦昌辉的秦日纲又领军在外,而洪秀全精神领袖地位此时依然没有动摇,韦昌辉当然没办法在内与洪秀全,在外与石达开抗衡。

归根结底,洪秀全之所以能接连干掉杨秀清和韦昌辉,根本原因就是太平天国运动一开始就是“二元政治”,信仰力量和军事力量相辅相成,而军事力量最底层的架构是两广客家村社集合,使得太平天国从来没有真正整合过统一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说在“二元政治”下,信仰力量一直是一元的,只属于洪秀全;而军事力量则是多元的,并不完全属于杨秀清,或者说杨秀清只是军事力量第一,但是第二、第三、第四都是独立存在,并且和杨秀清有矛盾。

那么,洪秀全只需要联合第二、第三、第四军事力量统帅就可以干掉第一的杨秀清,紧接着又联合第三、第四干掉第二即可。

太平天国为何要封两千多个王

太平天国封两千七百多个王,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得已而为之。

太平天国前期,对官爵的管理十分严格。无大功不得封侯,更不要说封王了。封的王也就是那五个王,后来陆陆续续封了几个王。这样,虽然太平天国的官爵繁复,但还是井井有条的。

在提拔选用人才方面,杨秀清是很重视的。即便是北伐军深入敌境,提拔官爵还是要穿过敌境,上报杨秀清批准后才能实行。这就使得太平天国上下,对官爵十分敬重。当时的清朝官僚评价说:

(太平天国)赏功课职,颇协众情,初无依达,故其党争为致死,虽屡至蹙而不舍焉。

但是,由于权力过于集中在杨秀清的手中,后来酿成了天京事变。洪秀全过后,对此痛定思痛,决定从此再不封王,决定从根源上结束这一切。

但是,天京事变过后,朝野一片混乱。大批的优秀骨干死于非命,人心浮动,太平天国的事业处于危急状态。洪秀全为了提振士气,又不得不采取过去出广西时候的旧策略,滥封官爵。

由于不再封王,所以,这次大规模的封赏集中在王爵以下的爵位。

当时,太平天国在侯爵和王爵之间加设了五级爵位,分别是义、安、福、燕、豫五爵,而后才到王爵。但是,由于滥封,这六等爵在用字作封号都用尽后,居然又用数字编排,以作无限制的封赏。这就造成了“举朝内外,皆义皆安”。

这种滥封,虽然暂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它破坏了太平天国的官爵制度。虽然一时还没有触碰到王爵的底线,但是终究不可避免。

后来洪仁玕归来执政,洪秀全为了增强他的威望,破坏了他不再封王的诺言,封洪仁玕为干王。随后为了平息不满情绪,又陆续封了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开启了封王的道路。

到了太平天国的后期,封王越来越滥。这里有因为战功封王的,有因为行贿封王的,也有为了光宗耀祖封王的,最后达到二千七百多王。

这些王分几等,一等为干王洪仁玕,执掌朝政,二等王为陈玉成、李秀成,方面大帅,三等王为战将,直至最低级的列王。最低级的列王不用「王」字,都用「坣」字, 以区别于有名号的王爵和列王。这种所谓「坣字之封」者,它的意义是「小王」。

这种滥封,对太平天国运动造成的破坏很大。比如,李秀成手下的大将陈坤书,他违反李秀成的军令,李秀成要处罚他。陈坤书一看不妙,就走门路给自己弄了个护王的爵位,李秀成居然对他无可奈何。

到了后期,由于遍地是王,洪秀全又不理朝政,使得太平军各自为战,被清军各个击破。

所以说,太平天国滥封爵位,在刚开始一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实质上来说是饮鸩止渴,最终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业造成了更大的损害。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日本有哪些地方可以为了美食,专门去一趟的

美食,日本以好食材著称。

以我个人经历说一说吧,日本列岛由北到南我去过四十几个县,大致也了解一些每个地区的美食。下面我列举一些,仅提供参考。

第一:海鲜食品,新鲜美味。

海鲜市场:

1.二条市场、中央市场(北海道札幌)

这里必吃的是海鲜丼,以海胆最为还吃。

2.角类鱼类市场(新泻县寺泊)

这里的烤海鲜特别棒,吃得过瘾。

3.七尾食祭市场(石川县七尾市)能登半岛

这里的海鲜非常多,想吃什么都有,新鲜的不得了,味道极其棒!

寿司:

大众的,全国连锁的回转寿司。

スシロー

はま寿司

かっぱ寿し

回転寿し

还有一些日式料理店,也做寿司,那里的价格比回转寿司贵一些,我觉得味道没太大区别,就是海鲜肉厚一些。

和食:

和食,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店。也有全国连锁形式店铺,比如比较好吃一点的和食店。简单列举几个。

いっちょう

華屋与兵衛

藍屋……

第二:拉面

日本的拉面每个地方的口味都极具特色,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尝一尝。

北海道拉面共和国

京都的黑白拉面

富山县的海鲜拉面……

连锁的拉面有:丸源、一蘭、花月、来来亭……

第三:点心

日本的点心非常好吃,品种太多。

白色恋人各式点心,最好吃的是冰激凌。

花式糕点每个地方都有早自己的特色,漂亮又好吃。

比如信州的苹果点心

地瓜膏点心

人形点心……

第四:肉食

牛肉,以神户牛最好。

九州牛也很不错。

仙台的牛舌头

再就是大众喜欢的猪排饭非常棒。

第五:水果

北海道夕张的哈密瓜(夏季)

枥木县的草莓(冬季到春季)

长野的苹果

鸟取的梨……

第六:果味啤酒

由于篇幅过长了,就暂时说到这儿吧。

唐朝封号,甘王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李世民为半汉人半胡人血统,昭仪娘娘欧阳飞燕为突厥血统。∴他们的儿子李牧是三种血统混合而成的婴儿。∵欧阳飞燕是宝康王的独苗,李牧是欧阳飞燕的独苗。∴李牧是稀有生物。∵唐太宗为了使李牧在自己退位后能够生存下来,保持稀有血统。∴将李牧封为甘王。∵甘州处于关中和陇右的要塞。∴李牧称王后进可图中原,退可取陇右。∴李牧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自身安全。

隋唐英雄3里李世民要封李牧为甘王,甘王意味着什么

唐太宗李世民为半汉人半胡人血统,昭仪娘娘欧阳飞燕为突厥血统。

他们的儿子李牧是三种血统混合而成的婴儿。

欧阳飞燕是宝康王的独苗,李牧是欧阳飞燕的独苗。

李牧是稀有生物。

唐太宗为了使李牧在自己退位后能够生存下来,保持稀有血统。

将李牧封为甘王。

甘州处于关中和陇右的要塞。

李牧称王后进可图中原,退可取陇右。

李牧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自身安全。

朱元璋儿子的藩王王号和封地都一致吗

明太祖朱元璋,一生共有皇子二十六人,其中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出生逾月即夭折,未来得及受封。其余二十四子,均被册封为亲王,绝大部分在洪武、永乐年间先后出镇藩地,为王室屏藩。

太祖以诸藩地名为王号,分别于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三次册封诸皇子。

前期所封诸王,基本王号与地名一致;后期诸王,因有横跨靖难之役原因,原藩地被改封或者移藩,造成王号与藩地不相符,下面详细叙述。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已经三年。为稳固社稷,国本有序,于是在这一年,太祖将膝下已经出生的十子一一赐封,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皇太子,以诏告天下、大明后继有人外,其余九子均受封亲王,各择藩地,以备日后就藩,拱卫皇室。

太祖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陕西西安;西安,即秦汉时的长安,秦国国都咸阳之东。陕西为古秦地,朱樉“秦王”封号,实至名归。

太祖第三子朱棡,受封晋王,藩地山西太原;太原故称晋阳,山西为春秋晋国之地。朱棡据太原封晋王,名副其实。

太祖第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旧元国都北平;北平,春秋燕国国都蓟城所在,后世辽燕京、金中都、元大都,世称燕地。朱棣燕王封号,完全符合因地封王原则。

太祖第五子朱橚,先受封吴王,藩地苏州。但是太祖后来考虑到自己当过吴王,而苏州为畿内重镇,确实不方便册封朱橚在此地,于是改封朱橚为周王,移封河南开封。开封,五代之时曾经为后周国都,朱橚周王封号,算是王号、封地一致。

太祖第六子朱桢,受封楚王。朱桢出生时,太祖正统兵讨伐陈汉残余势力,大军包围武昌城,预备一举攻克之。就在破城前夕,太祖接到第六子出生的消息,大喜,于是许下诺言“儿及长、即以此城封之!”武昌即古楚疆土,所以朱桢长大后,便因此被册封为楚王,封藩于武昌。爵号、藩地一致。

太祖第七子朱博,受封齐王,建藩山东青州。按理说,朱博受封齐王,藩地应该是济南府。但是当时济南为山东首府,地位重要,暂不宜封王。而青州紧靠故齐国国都临淄,所以朱博就藩青州,也不算爵、地有差,其齐王封号,基本副实。

太祖第八子朱梓,受封潭王,藩地湖广长沙府。长沙,隋唐时称潭州府,所以朱梓因其藩地旧称,封号潭王,王号与藩地一致。

太祖第九子朱杞,原封赵王。但是朱杞命薄,三岁时就因病夭折,还来不及就藩。以太祖册封其赵王王号来看,朱杞如果不死,将来很大可能是就藩邯郸、或者河间等地(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赵国疆域所在。)

太祖第十子朱檀,受封鲁王,藩地山东兖州。兖州紧邻曲阜,即古鲁国国都。朱檀因鲁地而为鲁王,名副其实。

以上诸王,均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其时,年纪最长的秦王朱樉不过十五,最幼的鲁王朱檀还不满百日。

此后,年长的秦、晋、燕诸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率先就藩,周、楚二王就藩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齐王就藩于洪武十五年(1382年),潭、鲁二王则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至此,太祖第一次分封诸王全部就藩于封地。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太祖后续诸子已陆续出生。所以就在秦、晋、燕三王出外就藩时,太祖第二次册封皇子,这一次受封的共有五位皇子。

太祖第十一子朱椿,受封蜀王,建藩四川成都府。四川,为古蜀地。成都则是天然的四川首府。蜀地政权,无一不以成都为国都。所以,朱椿封号蜀王,藩地成都,高度一致,爵、地相符。

太祖第十二子朱柏,受封湘王,但是藩地却是湖广荆州府。荆州为古荆楚之地,楚国古都在此。朱柏封号湘王,应该建都长沙,但是长沙已封赐与潭王朱梓。所以朱柏要不然建藩岳州府、衡州府(都毗邻湘江),要不改封荆王,以符合王号。但是朱柏还是以湘王爵号,建藩荆州,所以其王号与藩地不一致。这是太祖诸子中,第一个爵号、藩地不符的亲王。

太祖第十三子朱桂,起初封豫王,建藩江西南昌府。这个起初的封号其实是不符合封地的,朱桂豫王封号,应该封藩河南诸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为太祖要选年长皇子驻守北方边塞,统管地方,拱卫大明,于是豫王朱桂被改封代王,移藩山西大同府,驻扎北疆,成为九边塞王。大同为古代地,所以朱桂的代王爵号,和藩地一致。

太祖第十四子朱楧,起初受封汉王,预备建藩于陕西汉中。后来与代王朱桂一样的原因,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被改封为肃王,移藩甘肃甘州卫(今甘肃张掖),驻防西北。但是朱楧封号肃王,应该是建藩肃州卫(今甘肃酒泉)才对;或者要与地名相符的话,那就是改封甘王。为什么朱楧王号肃而建藩甘州,这个百思不得其解。这也是太祖诸子中,第二个封号藩地不一致的。后建文年间,朱楧上书建文帝,经过批准后,移藩兰州府,就更加王爵、藩地不符了。

太祖第十五子朱植,起初受封卫王,预备的藩地是河南濮阳(古卫地)。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因与朱桂、朱楧的原因一样,朱植被改封为辽王,移藩辽东广宁镇(今辽宁北镇)。广宁为故辽中京显州所在,所以朱植的辽王封号与地名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朱植受建文帝诏令,自海路返回京师(南京),被建文帝改封于湖广荆州府,成祖靖难后,也没有让朱植返回广宁旧藩地。于是辽王藩封自此改驻荆州,这也造成了辽王爵称与地名不符。

以上所封皇子,蜀、湘二王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就藩,代、肃、辽三王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藩,各镇一方,拱卫大明。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太祖因不断生下皇子,所以第三次册封皇子。此时太祖已先后有二十五子(太祖共二十六子,长子朱标为皇太子、而此时第二十六子朱楠尚未出生),于是除第一次、第二次已封诸王外,剩余九子全部册封为亲王。

太祖第十六子朱栴,受封庆王,建藩宁夏镇(今宁夏银川),为九大边塞亲王之一。宁夏镇为旧西夏国都,古称兴庆府。所以朱栴的庆王封号算是与地名一致。不过朱栴封地有多个名称、故称,所以其实他被封为宁王、夏王、朔王,都是可以的(宁夏旧朔方之地)。

太祖第十七子朱权,受封宁王,建藩大宁卫。大宁,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与古时传统中原相隔甚远,所以太祖因地授封,策命其为宁王。朱权不是因爵号而得号封地,而是先定封地,之后因地而建王爵,自然是爵、地一致。

太祖第十八子朱楩,受封岷王,建藩甘肃岷州卫,也是和朱权一样,因地而得赐王爵名号,起初算是王号与封地一致。但是之后朱楩先是被改藩于云南,又在建文时被削爵,迁移至福建漳州,靖难后成祖再次改封其至湖广武冈府。所以最后朱楩的岷王王爵与实际藩地风马牛不相及,王号、藩地不一致。

太祖第十九子朱橞,受封谷王,建藩于宣府镇。宣府古时旧名为上谷,所以朱橞的谷王封号与藩地一致。建文四年(1402年),被建文帝召回京师勤王的朱橞,在成祖大军围攻南京时,开金川门放燕军入城,因此立下大功,所以被成祖论功行赏,改封朱橞于湖广长沙府,由此使得谷王朱橞的王号于藩地不一致。之后朱橞居功自傲、骄横不法,乃至生出作乱之心,成祖粉碎其阴谋,废朱橞为庶人,其谷王爵位被削去,此后也不存在王爵、地名的关系了。

以上四王,均于太祖生前被安排出外就藩,前往封地,算是实封亲王。

而自太祖第二十子朱松起,至第二十五子朱㰘止(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生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不满月即夭折,未封王),因为年纪幼小,暂时不能承担镇守藩地、拱卫皇室的重任。所以仅仅受封王爵,而没有出外建藩,一直被留在京师。期间度过了太祖去世、建文削藩、成祖靖难等大事,直到永乐年间,才逐一被允许就藩。

太祖第二十子朱松,受封韩王,但是太祖给他安排的藩地却是辽东开原卫(今辽宁开原)。朱松的王爵与藩地毫无相关之处。之后朱松留居京师,度过诸多大事,一直没有外出就藩。永乐五年(1407年),朱松在京师去世,他至死也没有能够前往自己的藩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松的嫡长子朱冲或(火旁),才被成祖改封于甘肃平凉府(今甘肃平凉)原安王朱楹藩地(朱楹已经去世),而韩王封爵与甘肃平凉没有任何关系,王爵、地名不符。(其实将韩王封于河南新郑,那才是符合王爵名称的)。

太祖第二十一子朱模,受封沈王,预定的藩地是辽东沈阳府(今辽宁沈阳),确实是名副其实。但朱模与朱松的原因一样,也没有出外建藩,而是一直留居京师。知道永乐八年(1410年),成祖才遣朱模外出就藩,但是藩地改为山西潞州(今山西长治)。这样,朱模的王爵与实际藩地也不相符,也不知成祖是怎么想的(如果朱模改封潞王,那倒是名爵符合了)。

太祖第二十二子朱楹,受封安王,藩地甘肃平凉府。这个安字王号,不知道和平凉府有什么联系,所以王号与藩地不符合(如果朱楹封凉王的话,那就符合了)。和朱松、朱模一样,朱楹也没有在洪武、建文年间出外就藩。直到永乐六年(1408年),朱楹才在兄长兼连襟身份的成祖安排下,前往平凉府藩地。不过九年后,朱楹就在平凉藩地去世了,才有前面所说的:平凉藩地被改赐于韩王之子的事情。

太祖第二十三子朱桱,受封唐王,藩地河南南阳府。按道理,朱桱王号唐,那么即使不在西安建藩,也得在洛阳就封。但朱桱不过太祖庶二十三子,基本不可能占据天下有数的大城,成为强藩。所以虽然封号唐,也只能于永乐六年(1409年),出外就藩,在南阳这样的府城就封。南阳,在宋元时期称唐州,明初于此建唐县,所以朱桱的王爵和封地一致(其实要是按照古地封王制度,朱桱最好是按爵号就封山西翼城,因为那里才是正儿八经地古唐国所在地)。

太祖第二十四子朱栋,受封郢王,建藩湖广安陆府(不是今天的湖北安陆市,而是钟祥市)。安陆,即古楚国国都郢都,所以朱栋的王爵与封地一致,正经的郢王。但朱栋在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后,不过在位六年即去世,也没有儿子继承爵位,郢王王爵被除封,此后安陆府虽然陆续就藩过数代皇子,但再也没有以郢为王号的亲王了。

太祖第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受封伊王,预备的藩地是中原富庶大城---洛阳。朱㰘是太祖实际上最小的儿子(第二十六子朱楠不满月夭折),老皇帝喜爱幼子,所以才越过他的诸多兄长,把洛阳这个富藩封给他。洛阳南龙门又名伊阙,伊水穿洛阳城而会合洛水,所以洛阳也叫伊洛。朱㰘的伊王封爵,名副其实。

以上,就是太祖二十四子的王号和藩地对比细述。

总体来说,前期所封诸王,基本上王爵和藩地一致,也是以历代封爵中,名号显贵的王号来册封的。中后期册封诸王,因为显号、美号王爵俱已封授,所以不得不因地建立名爵,名号制度上稍微有不符实际的情况。

而经历靖难之后,若干亲王需要移藩、改封,更加造成太祖诸子藩地与国号不符,这也是太祖诸子中有相当一部分藩地与王号不相符合的原因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