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话 方法

想学东北话,有什么方法?为何在我国东北话成为流行语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7 02:41:51 浏览1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想学东北话,有什么方法

要想学好东北话,你就学普通话吧,东北话最接近普通话。但是你要是专门学习东北话,恐怕不那么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东北话也不一样,一个地方一个样,有句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音”。

就拿辽宁省来说吧,朝阳人说话最接近普通话,但也有个别地方有方言色彩,尾音高,说话像唱歌。有的地方翘舌音掌握不好,如鞍山人,我的亲家是鞍山人,语速快,把热说成夜,一般时候,我听不清他说的啥。

但是东北人大多数地方的语音都是普通话,只有极个别的地方属于方言,而且是个别音调不准,所以说,你要想学东北话,你就学普通话吧。

为何在我国东北话成为流行语

在教育“熊孩子”方面,东北家长独树一帜。东北人民“损人不绝”的独门话术裹着大碴子味扑面而来,自带笑点,绝对硬核。

▲来源:微博截图

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一种可乐叫做“东北人民一开口,我就可劲儿想乐这家伙,东北人可坐不住了:虽然俺们那旮个个都是段子手,讲话粗犷又狂放,但实际上俺们东北话精致着呢!


在东北人心里,东北话就像是一锅东北乱炖。外人以为这是一道粗鄙乡土菜,无需技巧;但行家自然知道这里头名堂大着呢,从选材起锅到下筷的情绪,每一步都很讲究东北话也是如此。

▲来源:微博截图

于是,在说东北话的道路上,遇到懂行的东北人,他只会撂下一句:俺们那旮的优雅,你不懂!


Part.1 不是大碴子味,是节奏感!

优雅的东北人说话,自带律动话里埋上一些精哏儿,说话带弯儿,恰到好处的儿化音,活泼的叠词,搭配上有灵气的轻声,常常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东北方言总是自带音效:

你咋地啦?打出遛滑儿把跛了盖卡秃了皮了,闹心!

你能干点家务活不?总整的屋里屋外皮儿片儿的,墙上也魂儿画儿的!

不懂行的外省人总是觉得东北话有股大碴子味,是锻炼笑肌的一等一好材料。对此,东北人嗤之以鼻:拿东北话当笑话,那是因为你对“大碴子”的神秘力量一无所知,我们东北话一出,全国方言跟后边跑。

▲来源:微博截图

但你要以为东北话毫无门槛可就错了。

东北话的内涵在于不经意的流露,只有把细微之处掌握了才能领略优雅的精髓声母、韵母、音调、句调、重音、停顿,一处不对,那就变了味儿。

东北话的优越根植于东北的黑土地。如果你想迅速提升东北话口语等级,建议在零下的东北户外练习,保准能由衷体会到东北话发音的真谛。

连读和省略,是东北话省时省力的两大诀窍。这大概是优雅的东北人在长年累月的天寒地冻中琢磨出了最优雅的说话方式。——当你已经冻到脸蛋发麻舌头打结,发音简单节省时间的东北话依旧不影响交流的准确性。

普通话:在做什么呀?东北话:噶哈呢?(gàá né)

普通话:那谁知道呀?东北话:谁道?(séi dào)

普通话:寻(xún)思

东北话:寻(xín )思普通话:我妈不让(ràng)早恋

东北话:管她样不样(yàng)!

总之,能一个字儿的咱不废俩,能连读的咱不分家,能扁口说的咱绝不张口。东北话,绝对优雅

Part.2

东北话,气势第一!

▲上流君的东北土味情话

在东北话里,有一个字占据核心地位,那就是“整”

▲东北话十级选手福原爱深谙东北话核心—”整“(来源:微博截图)

据说把你认识的动词都换成“整”,你就会了一半东北话了。一个“整”字带出的是东北话气势与境界,带出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壮阔。

普通话:我给你打个车吧!

东北话:我给你整个车吧!

普通话:吃点啥啊?

东北话:整点啥啊?

普通话:这事儿归我管。

东北话:这四儿我来整!


类似于“整”这种的集合词在东北话里有不少,比如瞅”。“瞅”字一出,相信全国人民都会会心一笑,“你瞅啥?”“瞅你咋地!”东北话的气势不言自明。

再看音调,东北话里许多二声词发四声。“你biè整没用的!”“让你biè说你hài说!”一张口,气势值唰唰上升。

能动手绝不吵吵,即使吵吵也得是有气势的吵吵!这,就是东北式的优雅信条

Part.3 最精致的,是东北话的特有名词


要想跟上东北话的节奏不是难事,hold住东北话的气势也不难,难的是掌握东北话的精髓。

东北人在讲话这件事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以至于东北话有大量其他官话方言中没有的词汇、俗语、俏皮话,这些就是东北话的精髓。要想学起来,只能拉着东北人多唠嗑,别无他法。

在优雅的东北人看来,万物有灵,有灵就得有名儿。普通话的名字太普通,有板有眼忒乏味,既然号称“优雅”,不用上个比喻夸张借代象征,哪里算是优雅呢?

于是,在东北,万物都有了形象又别致的花名。


一大早,东北姑娘们若是摆弄头发,总会翘起兰花指拈起一缕刘海,娇羞道上一句:“哎呀,今天这头帘儿咋整好看捏?”额头上的帘儿,那可不就头帘儿呗,形象传神好理解,没毛病!

骂人,自然也有优雅的骂法。对各类畜生习性了如指掌的东北人最喜欢指桑骂槐,给厌恶之人起花名,一个个的,溜到飞起——土豹子、猫驴子、白眼狼、傻狍子、兔崽子、黄皮子、熊瞎子、大马猴子、王八犊子……

东北人取花名,除了讲究传神,在传承中淘洗出来的那一层沧桑感也是不可或缺。历史的厚重感,为优雅代言。


在历史长河中,东北人民曾与俄罗斯人、日本人共处长达半世纪之久。再加上东北原是蒙族、满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东北话自是兼容并包,成为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

肉和油变质在满语里头称“哈喇”,东北人就把口水称作“哈拉子”“咔咔地”也和满语里形容果断的“kas kis”相似;下小上大的水桶是“畏大罗”、面包叫“列巴”,这些都是出自俄语。


这些用最简单的字组合杂糅而成的东北新词汇,俨然赋予了万物更加璀璨的灵魂。

Part.4 东北话里,从没有随便二字


不要以为东北话自带幽默技能点,就把它归进不入流的行列。

江浙人:我们家乡话你们听不懂,上流

东北人:说实话,我们家乡话你以为懂了也不一定真懂,真·上流

不信看看这些你都知道吗:破马张飞、武武铉铉、磕了吧碜、杨了二正、鸡头白脸、提溜算卦、五脊六兽、五迷三道、二虎吧唧、稀里马哈……

在东北,说话不撂四字词语,都属于没文化

东北话讲究的就是“齐整”。说话的时候,若要讲出“少扯犊子多办事,废话多了没有味”、“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这种押韵的语句要求太高,至少也得能冒出几个四字成语来体面体面。

东北人能轻轻松松把任何一字二字三字词语统统扩展成四字,这里面诀窍有仨,一靠重复,二靠衬词,三靠数字

▲来源:微博截图

要是哪个小伙子看上东北姑娘不好意思说,反倒是咱东北姑娘直接:瞅你一天天假假估估,扭扭捏捏,唧唧歪歪,吭哧瘪肚的,是不是稀罕俺?

你瞅瞅这可不就是借着“反复”的神功,于细微处现大优雅,把东北人立立整整的优雅劲儿体现得淋漓尽致吗?

东北人对衬词的喜爱,如同鱼之于水、鸟之于风、人之于饭菜。加了衬词后缀,讲起话来如高山流水,抑扬顿挫,优雅立现。


你可以说这饭很软、很馊、很酸,可东北人不,他们偏要说这饭是软了吧唧、馊了吧唧、酸了吧唧,你这人说话忒不讲究了吧唧。当然除了“吧唧”,他们还有咣唧、嘎叽、八叉、嘎登、当啷、咕咚等一串儿衬词。

东北的肥宅们从不直呼“好无聊啊”,他们往往小啜一口快乐肥宅水,摸一摸浑圆的肚皮,感慨道:“在家呆得我五脊六兽的,闹停死了。”


遇上马马虎虎的闺蜜,东北人总会数落一句“天天二虎八鸡、五迷三道的,钱包丢了都不知道,毛楞三光得让人不放心”。

觉得晕头转向吗?那可就是不上道了。东北话里的这些词可是大有来头。


“五脊六兽”,指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上的瑞兽,吉祥、装饰、保护建筑,三重功效傍身。但想想人若是像屋顶上的神兽一样,整天闲呆着啥也不干,可不就是闲得难受、无聊至极吗!

▲故宫的五脊六兽

“二虎八鸡”还被明明白白记载在《说文解字》里头。鸡,为“知时畜也”,能报时;虎,山獸之君,山林的兽中之王。拆开来看都不错,可惜二分虎加上八分鸡,混合一起就成了个“傻乎乎”的四不像,丢三落四,没头没脑。

再看看埋了八汰(脏)、七拧八挣(不整洁)、杨了二正(不干正事)这些词儿,你会发现,在东北话里从没有随便二字。


一如利利亮亮的东北人,从不随随便便。优雅,才是东北人的最佳注脚。

留言里整几句东北话

从此就是一家银!

.东北史地,2008(01):73-77.

.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0(06)

.2016(10).

.亚太教育,2015(26).

.吉林日报,2010-05-20(014).

.吉林日报,2005-09-29(013).

.新华每日电讯,2004(02).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有哪些东北话是外地人根本理解不了的

我是地道的辽宁人,但是一晃离开东北都十几年了,嫁了个四川老爷们儿,不过现在这个四川老爷们儿跟我回辽宁生活有一年多了,想想刚结婚那会儿,他初来东北,也是挺晕乎的。

有一次他跟我舅舅聊天,问我舅舅大车好学不?我舅舅开的是那种重型大卡车,我舅跟他说,你要是脑袋转磨磨(我舅说的音是 zuan四声 mo一声 mo 轻声),学的就快!

我老公就蒙了,他不明白转磨磨是啥意思,我舅舅又不太会解释,俩人一直在那就 转磨磨,比比划划的,后来我舅一拍大腿,说,就是你得脑瓜子得灵巧点。

脑瓜子,一时又让我老公有点晕乎了。

还有一次,我俩在那嫌逗,我说看你那 老么卡尺眼 的样不。他说,你才 老么卡尺眼 呢,我问他知不知道这话是啥意思?他说不知道,反正听着不像什么好话。

还有“旮瘩”,他问什么东西在哪?我告诉他,在那旮瘩呢,他就蒙了,问什么旮瘩?

我老叔以前跟他说过一个“把钉子”,刚才想起来,我问他,他说现在他也没整明白“把钉子”到底是啥意思,哎,这是我失职,这么多年了,都没给人家解释好这个“把钉子”。

其实东北话大多数都还是比较好明白的,但是有很多地方土话还是比较有特点的,同是辽宁人,也有好多人听不懂辽宁话,像我们这里一个小县城的,跟市里说话的味儿就有不同。

我们现在结婚十多年了,我老公在这边生活,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是遇到像我爸那样上了岁数的,偶尔说点老土话的,他就得想一会儿,连蒙带猜的,就像我到四川的那感觉一样。

“老鼻子了”,“卡秃噜皮”,“赛脸”、“咕拥”、“瘪犊子”、“完蛋玩意儿”、“来回撕吧”、“捅咕”等等,对于刚到东北那会儿的我家四川老爷们儿来说,就像是我到了四川,听他们说的那些话的感觉是一样的。

“买孩子去”、“过来耍哈儿”、“你在爪子”、“啷个多!”、“耍个锤子”。。。

以前在北京工作的时候,邻居家是一家三口的安徽人,孩子是个五岁的小女孩儿,大人会说他们家乡话,但是小孩儿不会,不过总跟我们玩儿,玩儿习惯了,有一次她爸爸来家接她,走的时候不小心撞到她了,她一抬头,来了一句:“你嘎哈呀?”,把他爸吓了一跳。

虽然在我家都尽量说普通话,但是我家大宝现在在辽宁这上小学,还是已经满嘴的大碴子味儿了,时不时的还会冒两句四川话,哎,异地结合的,真是难为孩子了。

东北话的由来和历史

历史悠久:明朝开始形成了汉语方言中的东北话

  说起东北话的起源和形成,东北话主要是它受到河北话和山东话的极大影响。因此,东北话的形成要有两个比较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汉族人口要在东北地区占到人口比例的大多数;二是在东北地区出现河北话与山东话的接触融合。

  从这两个条件出发,不少学者对东北地区的人口变迁做了细致的研究。

  很多研究者认为东北话在辽金元时期已经粗具雏形,而其真正的形成是在明朝时期,其后经过不断发展,变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东北话。

是“混血儿”:经过了几个朝代、民族的融合

  崔蒙说,东北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人口占优势的地区。到了辽代统治时期,辽屡次对宋发动战争、劫掠人口,使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增加,人数已经超过了东北地区人口的一半,但当时东北地区的汉族人口大多来华北地区,使用的方言是“幽燕方言”,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河北话。

  在辽代之后的金代、元代,东北的人口和语言情况并没有太多变化,汉族人口超过一半,同样使用是幽燕方言。

  进入明代以后,随着辽东驻军的进入,东北汉族人口开始迅速增加,达到东北人口的大多数。而在驻军当中,绝大多数军户都来自山东。在日常生活中,驻军的山东话与此前汉族人的河北话接触融合,也就形成了汉语方言中的东北话。

贼拉权威:康熙爷就是操着东北话口音的皇帝

清代的康熙皇帝是一个高大威猛的帝王形象,你能想到康熙讲话就是操着东北口音的皇帝吗?

   这句话,相信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 

   但确实是有历史根据的,而且,我们现在从康熙奏折的批示中也能看出痕迹。康熙的乳母是曹门孙氏,来自八旗汉军旗。康熙跟自己的乳母长大,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的奶兄。当时清朝入关时间不长,汉军、包衣、内务府汉人等大多出身明代辽东汉族,使用明代东北话。

  康熙自学说话开始,就学习满汉两种语言,他自幼学习的汉语就是这些汉军、包衣、内务府汉人使用的明代的东北话。从康熙的一些奏折批示中能看出康熙使用东北话的痕迹。

  康熙在一奏折的批示中写到“此事要密,倘有人知,尔灾非潜矣。”这里的“非潜”本应是“非浅”,“潜”本是二声字,在明代东北话中读成三声。 

但是方言一致也不代表没有差异,东北方言在区域内部越往南越浓重,越往北越接近于普通话。对于这种现象,网上流传有一个段子:

如果一个人操着一口很浓烈的东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辽宁人。

如果一个人非说自己是东北人,可是没有一点东北口音,那么他一定是黑龙江人。

剩下就是吉林人。

今天的东北三省绝大多数的汉族人口都是来源于清末发端的“闯关东”,这一移民运动前后持续了数十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移民从山东,河北等中原省份迁移到了东北。在这批移民的影响之下,东北的人口和语言又有了新的变化。

辽宁作为跨过山海关的第一站,是众多移民的首要目的地,这里在清末民国时代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移民,方言也是五花八门。相对于现在的吉林、黑龙江两省,辽宁话内部的差异相对更明显

辽东、辽西、辽南的方言有着明显差异。“闯关东”的移民中山东籍占了大部分,但由于东北本地的方言已经基本定型,因而在漫长的移民过程中并没有对整个东北方言产生影响,但是诸如大连等辽南地区,在短时间内集中了大批山东移民,因而辽南地区的方言整体上更与山东话接近。

辽南聚集了大量山东移民,方言更接近于山东话

东北北部的黑龙江大部分地区,是在解放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开发。比较重要的历史节点就是从一五计划开始的工业化运动,以及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这些开发运动都为东北的北部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移民。(ss)

东北话究竟有多具有“传染性”

东北人热情好客,说话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经典影视、小品数不胜数,东北二人转家喻户晓自成一派……其实各地都有各地的方言,只有不懂哪有可怕之说呢?假若你认为东北话可怕,那么日本话“八格牙路”你听了感觉如何呢?!

南方人听东北话是种怎样的体验

首先我先说明一下,我是东北人的媳妇儿,我来自福建福州。

在认识我老公之前呢,我确实很少在现实中听到东北话,一般也就在电视节目中能看到很多东北人演小品。印象最深的还是:你瞅啥?瞅你咋地?你再瞅一个试试?试试就试试!

感觉东北话都特别逗,说出来一段儿一段儿的,东北人似乎天生自带幽默感,个个都是段子手 !

我第一次真正听到东北人说话的时候,还是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教计算机的老师,他人高马大,说话也是浓厚的东北口音,比如说爬山,他就会说爬三。经常会说:你咋回事儿?儿字音挺多。南方人一般就会说:你怎么回事呢?反正一听就知道他是东北来的,说话发音方式跟南方人完全不一样。

后来我大学实习,在网页上投出了一份简历,紧接着就接到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字正腔圆的,跟我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来面试 。当时我在的地点是福建福州——我的家乡。我还以为是10086呢!这口音太标准了!在福州,即使是10086,口音都可能会带点福州腔。

因为对方的声音特别的低沉好听,我还想象着对方是一个大帅哥!结果第二天面试,到地点了才知道,对方就是一个东北人!

因为我是个路痴,找不到面试的地点,他亲自出来接我。我上了他的车,接着被他教育了一顿。因为我到处跑,他找不着我,他教我该如何等他的车,他好接我 。当时就觉着这个人太啰嗦了,也怕他把我骗了。因为我不知道,他要把我运到哪儿去?而这个人这个东北人,后来竟然成为了我的老公!

后来我莫名其妙的就通过了面试,和一群的东北人在一起上班,每天听着一群东北人调侃。当时感觉特别有意思,每天听人家演小品讲相声的感觉!

因为东北话和普通话非常相似,南方人的口音有特别多种。因为南方的方言是非常多的,基本每隔一个市区或者一个县都有可能说着不同的方言。

但是南方的方言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和普通话不是特别相似,所以南方人的很多发音跟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东北人一说话,南方人一下就能听出来。因为咬字特别重,儿化音也比较重。就像东北人也能很快听出南方人口音一样。

当然和东北人在一起,也有一些南方人听不懂的东北方言。比如后来我听我婆婆说的:搁楞搁楞、扑棱扑棱、波棱盖……还有经常听卖肉的广播里面放出来的:卖五花右。

东北人还特别热情,也自来熟。管人都喜欢叫哥、姐。有次有个人知道我的年龄,就一直喊我姐,我还有点不好意思,毕竟自己个子小,人家个子都比我高,我那时候还没结婚生子,人家娃都上幼儿园了。喊我姐,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不过大部分不熟悉我的人会喊我丫头,我还欣然接受了!

不过东北话还有一个更魔性的地方,那就是和东北人在一起久了,你原来的口音就会慢慢跑偏。就像我现在,来东北一年多了,但是我和家里这个东北人相处了有十年 。

回到南方,肯定很多人以为我是东北人。我现在说话也字正腔圆的,儿话音特别重。还会说一些东北口头禅,比如:哎呀妈呀,你干啥玩意儿?所以南方人听东北话,对我来说已经不是什么体验了。

这就是一个潜移默化,慢慢被东北话同化的过程呀 !

哈尔滨、长春、沈阳究竟哪的人说的才是最正宗的东北话

首先,有个事实大家都不要忽视了,就是:中国没有现实地区的标准普通话,就是说,没有一个地区和广播电视台那样说话!普通话完全是规定出来的!目前的北京、河北大部、长春、哈尔滨是最接近普通话的地区,原因是普通话就是这么规定的:这是满清的官话!满族人生在东北,发展在北京,明白吗?唐朝官话是闽南语,宋朝是粤语,明朝是吴语,只有清朝官话才是现在普通话。你们笑话人家广东话,但新中国差点儿把广东话规定成普通话你知道吗?只是北方地区人多,普通话就成了现在的模样。

言归正传,三省哪个更东北?腔调都是东北,南方人根本区分不清楚,我来区别下:

我觉得辽宁很特殊,看辽宁地图。辽宁实际分三种以上口音,第一种是沿海的胶东官话,主要是大连,接下来是辽东口音,沈阳、鞍山、锦州、营口、葫芦岛,就是本山乡村爱情的那种口音,尾音上挑,第三种是辽西口音,典型的是朝阳,并包括内蒙古的赤峰(原属辽宁管辖),就是范伟卖拐系列的口音。
辽宁话的共性是大多地区不分平翘舌音,有些地区甚至发反平翘舌音!但朝阳地区分很好,却鼻音偏重。吉林、黑龙江两省腔调基本一致,因为两省太近。吉林平翘舌音区分普遍很好,但黑龙江却分两种发音,一种是平翘舌音分的很清楚,包括哈尔滨、吉林、齐齐哈尔、半个牡丹江(这个城市很奇怪,一市两种口音)黑河、大庆、大兴安岭、伊春等,发音非常标准,而黑龙江东北部却完全平舌音,包括佳木斯、鹤岗、双鸭山、鸡西、七台河等,为什么呢?我告诉你,移民源头不一样!西部多为山东、河北移民,东部多为辽宁移民就这么简单。

以上纯属个人摸索总结出来的,不对的地方请指出。

你都知道哪些东北话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东北话,跟着我一起说:“嘎哈呀!咋地了!败吵吵!一天闹心巴拉滴”。

长春人最常说的东北话是什么

那可太多了,来咱们分类数一数,缺少的 朋友们给补充下 。

——口头禅系列——

1【嗯呐】

2【咋地】——怎么的?

3【噶哈】——干什么

4【哎呀妈呀】——表示惊讶

5【爱咋咋地】——就这样了,咋地都行

造句儿:我就这样婶儿的了,爱咋咋地。

6【必须地】——肯定语气

7【那都不是事儿】

8【贼毙】——形容极好的

9【咋整】——没办法,犯愁时候的口头禅

10【滚犊子】——此犊子不是小崽子,是让人滚开的意思

11【呜呜喳喳】——闹闹腾腾

12【你瞅啥】——和下句是个组合

13【瞅你咋地】——全国人民都懂

14【凭啥呀】——不服气,想要个说法

造句儿:给他们家分那么多粮食,凭啥呀?

15【妥妥的】

16【管不着】

17【我乐意】

18【得瑟】——形容人很骄傲很得意。

造句儿:你老在那儿得瑟啥?

19【快拉倒吧】

20【够呛】——承受不起

造句儿:瞅这天儿,够呛能下雨了。

21【扯淡】——胡说八道

造句儿:听他在那儿扯淡吧,其实根本没这回事儿。

22【膈应】——形容烦人

造句儿:这种人真遭人膈应。

23【肝颤】——害怕,胆儿小

24【损色】——小样儿

造句儿:瞅你那损色!

25【扯犊子】——不说正经话

——日常用语系列——

26【备不住】——可能、没准儿就

造句儿:他没回你电话可能是开会呢,备不住没带电话。

27【别介】——不要那样。

造句儿:别介,瞧你那眼瞪的,我不说了还不行吗?

28【白瞎】——浪费,可惜了

造句儿:那么好的姑娘嫁给他了,真是白瞎了。

29【邪乎】——厉害

造句儿:这事真邪乎!

30【贼】——与很、特别一个意思

造句儿:隔壁那小姑娘,长得贼漂亮!

31【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

造句儿:你沙棱儿的,一会赶不上车了。

32【捣扯】——收拾,整理。

造句儿:闺女啊,一会家里来客人,赶紧捣扯一下

33【刺挠】——痒

造句儿:手上长了东西,可刺挠了!

34【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造句儿:刚才走街上卡了!

35【唠嗑】——谈话,聊天

36【五迷三道】——一般形容人喝多酒了

造句儿:别理他!五迷三道的,没句真话!

37【撕巴】——打架,在特定语境里还表示互相推脱

造句儿:

1、那俩个娃正在胡同里撕巴呢!

2、别撕巴,这吃的是给孩子的!

38【忽悠】——蒙骗

39【干吧拉瞎】——形容某种东西很干的

造句儿:这包子干吧拉瞎的,吞都吞不下。

40【四仰八叉】——摔倒或绊倒,四脚朝天

造句儿:冬天在东北要注意防滑,别摔得四仰八叉的!

41【档害】——碍事

造句儿:你杵在这,档害!

——器官系列——

研究表明:东北人的“器官”和全世界都!不!一!样!

42【眼珠子】——眼球

43【奔儿喽】——脑门

44【波棱盖儿】——膝盖

造句儿:波棱盖儿卡马路牙子上,蹭秃了皮了。

45【肚脐眼儿】——肚脐

46【胯骨轴子】——胯骨

47【脚趾盖儿】——脚趾甲

48【肩膀头子】——肩膀

49【牙花子】——牙龈

50【脸蛋子】——脸

51【扎儿】——胸,此处省略

辽宁有城市不说赵本山式东北话的吗

谢谢邀请,赵本山的小品中普通话大家都熟悉,基本和老家普通话相似,辽宁的城市中东北话语音大概分五种,以沈阳为中心,还有辽北,辽南,辽西,辽东等,而以铁岭为中心辽北口音又分五种,各有不同,只有相对应的土著人听出不同,赵本山早期曾经为赶场走遍了老家周边的乡镇与县城,直至各大城市,又用心学会其它地方方言,在适当场合应用自如,除了土著人,不是一般人能听出来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口音十里不同,赵本山是吃百家饭长大的,走南闯北,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方言,能到那山,唱那山唱,遇到那人,说那话,他的语言艺术造诣是登峰造极的,无与伦比的,是经过社会实践长期积累的,是那些所谓校院派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学不来,假装不了的,他的肢体语言是社会实践中沉淀的发自肺腹的内心声言,让人一目了然,通俗易懂很接地气,乡间“卓别林“幽默风趣,堪称一绝,没有谁能超越,当之无愧的民间艺术家,小品王,语言类的典范,无论是口头语言与形态语言,真正的达到了大师水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运用自如,火候拿捏无不见其及如火纯青,谁能与之争锋?

扯远了,辽宁的东南西北大中城市很多,东北话语言口音各有不同,外地人听不出,相对应土著人一听遍知,辽宁境内各地各城市的语音和赵本山平时讲的东北话也不相同,有细微差别,说出来,话就长了,恐怕千八百字讲不透彻,略去_

辽宁有很多人,与赵本山的东北话口音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