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
- 二战时期,备受中国士兵喜爱的捷克造,性能究竟如何
-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 机枪手隔几发子弹就装一发曳光弹来指示目标,这样做难道不会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吗
- 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 捷克式机枪是中国无奈选择:更像自动步枪
- 二战中,一直被诟病的日军轻武器,究竟有没有值得称道的一款
- 金三角民间武装,比正规军战斗力还强,民间武装的武器从哪里来
-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 木柄手榴弹便于投掷为何会被无柄手雷取代
二战的时候士兵在地上挖散兵坑来躲避炮弹有用吗
“新兵怕炮,老兵怕枪”。根据老兵讲述,在战场上一般死亡的,大多数都是刚上战场的新兵蛋子,而其之所以会死,主要是因为不会躲避炮弹,当敌人的炮弹打过来时,新兵只会怕的乱叫乱跑或是一动不动,即便是机灵的新兵也只是在他们喊趴下的时候,就地卧倒而已。然而,这种方法并不能避免被携带强大杀伤力的武器染指。所以,多数时候,当敌人的炮弹轰炸几次后,大多数新兵都会成为一具尸体,只有少数新兵会存活下来。但老兵由于战斗经验丰富,一般都不会阵亡。其主要是因为,当敌人的炮弹轰过来时,他们会知道躲到哪里去。炮弹只会对一片区域简单轰炸的情况下,躲到散兵坑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散兵坑被人们称为是战场上最安全的地方!
其实炮弹炸裂的时候伤人并不是像我们平时想象的那样把人炸成肉酱,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么“荣幸”地被炮弹直接命中的,而是炮弹的战斗部的触发或近炸引信(不少高射炮炮弹都有无线电近炸引信)被激发点火,引发战斗部的爆炸,通过爆炸产生的飞溅的碎片来伤人,达到消灭和削弱敌方有生力量的目的,而飞溅的碎片都是朝天上飞的,就好象我们把石头扔水里飞溅的水花往上走而不是往下走一样,从没听说过几块飞溅的破片能像穿甲弹一样深深钻入地下,所以说这个时候你跳在散兵坑里会躲过飞溅而起的破片,尽管未必能免受伤害,但事实上生存几率会比站在地面上高70%上。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战争,也没有上过战场但是我感觉挖散兵坑十分有用,他可以在对方炮弹洗地时极大地减少士兵的伤亡。但是如果离得太近就算没被弹片炸到也会被冲击波震死或者震伤。
二战时期,备受中国士兵喜爱的捷克造,性能究竟如何
标题所说的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
这款枪实话实说并不是一款性能很优良的枪械。
但这枪胜在省子弹,制造简单,对于抗战时期我国薄弱的工业基础来说,并不是这枪有多优秀,只是能够仿制而已。
而且说捷克式轻机枪就不能不说英国仿制版的布伦机枪。
既然提到了这两款枪械,那么我们就来分别说一说吧。
(捷克式ZB-26轻机枪)
一、捷克式ZB-26轻机枪
捷克式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兵工厂1920年研制的一款轻机枪。
其口径7.92mm,表尺射程一千五百米,装弹方式为顶装式弹匣,储弹量为二十发,理论射速500发一分钟,战斗射速40~80发,气冷式散热,每发射100发子弹需要更换一次枪管,训练有素的老兵在副射手的配合下更换枪管需要15秒左右。
看数据的话,捷克式轻机枪的性能在二战机枪中也就中等左右。
捷克式轻机枪,最大的缺陷就在于它可怜的载弹量,顶装式弹匣最大载弹量也就不过三十发,而且这还是改进之后的,原版弹匣也就二十发子弹,这就造成了,捷克式轻机枪有很严重的火力支援空档,不能有效的提供良好的火力支援。
作为一种火力支援武器,却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援效果,这本身就是很严重的缺陷。
虽然捷克式轻机枪火力输出上有缺陷,但良好的精准度弥补了弹药不足的问题,二战时期我国喜欢捷克式轻机枪的原因也在这里,打的准省子弹。
(捷克式ZB-26轻机枪)
二、英制布伦轻机枪
我国仿制的捷克式轻机枪,其实是改进版的,很多枪械部件是参照英制布伦机枪为原形仿制的。
捷克式轻机枪结构复杂,不利于包养这是捷克式另外一个缺点,而作为英国仿制版的布伦机枪,结构就要简单的多了。
英制布伦机枪与捷克式最大的区别就在枪管上,捷克式是散热片式枪管,而布伦机枪则舍弃了这个设计改用直体枪管,主要就是为了节省制造成本。
而且两者另一个不同之处就在弹匣上,捷克式ZB-26的弹匣是直的,而布伦是弯的,这种改进设计其实就是为了增加弹容量,所以布伦机枪的弹容量在30发。
布伦机枪的改进可以说有利有弊,增加了弹匣容量舍弃了成本较高的散热片式枪管,但同样的,也造成了精度下降,枪管使用寿命缩短的弊病。
但对于中国来说,布伦机枪才是最适合的枪械,省钱、省弹药,容易仿制。
(英制布伦机枪)
总体来说,捷克式轻机枪并不算优秀,只能说是比较成功的一款枪械,如果非要比一下的话,德制MG34、美制勃朗宁m1919A4,不管是战斗射速还是火力支援能力,捷克式比这些优秀机枪都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而且射击精度上,这两款机枪都不算差。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92式步兵炮为什么性能平平但名声很大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 8806条回答。
92步兵炮没有什么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日军的一大败笔。
92步兵炮其实就是一种可以曲射的步兵炮。
该炮同其他步兵炮一样,可以直瞄炮击,摧毁敌人野战工事、机枪阵地等等。
同时,该炮也可以曲射炮击,类似于迫击炮,射程为2800米。
92步兵炮最大的优势,就是重量轻,且可以跟随步兵前进。
92步兵炮只有200多公斤,可以拆卸成很多部分,有10名炮兵或者骡马扛着走。
到了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将火炮组装起来,就可以炮击了。
所以,该炮可以跟随步兵部队到达任何战场,是一线步兵可靠的直瞄支援火炮。
在实战中,日军经常使用此炮在一线攻坚。
比如抗战淞沪会战中,国军德械师的阵地上层设有36挺重机枪,其中32挺都被92步兵炮打掉了。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重机枪射程有限,比92步兵炮差多了,后者可以专门用来打机枪。
另外,一些国军的土木工事,遭遇92步兵炮也很危险,很容易被摧毁,而碉堡内机枪又打不到。
在抗战中,国军也大量使用缴获的92步兵炮,八路军也是一样。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有时候也用缴获的92步兵炮用于一线攻坚,很有效。
解放军曾大量使用这种炮:1948年12月2日高岗上报中央军委的《1949年军工生产计划报告》中,“制九二步兵炮二百门,炮弹二十万发”。1949年12月13日,东北军区上报中共中央军委的《一九五零年生产任务请示》中,更将九二式步兵炮生产数量提高到500门,炮弹24万发。
表面上似乎很牛,但实际上确有问题。
具体如下:
第一,92步兵炮的直瞄缺陷。
92步兵炮最大问题是威力不够。
该炮是70毫米口径,炮弹仅有3公斤多,而75毫米山野炮弹一般是6公斤多。
所以,92步兵炮的破坏力不够,只能对付简易土木工事,遇到较为坚固的半永久性和永久性工事,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92步兵炮的曲射缺陷。
92步兵炮虽可以像迫击炮一样曲射,但射程仅有2000多米,迫击炮则有3000多米射程,差了整整1000米。这对于射程不算很远的炮兵来说,是致命的。
另外,92步兵炮的射速太慢,每分钟最大射速只有10发。
相反,82迫击炮每分钟有30到35发的射速,双方相差太远。
一旦炮战,92步兵炮完全被压制,根本不是迫击炮的对手。
第三,92步兵炮的编制问题。
92步兵炮是大队配属的火炮,而日军大队兵力1100人。
而美军一个营大约是800人,大体差不多。
但美军1个营配备9门60迫击炮,还有6门81迫击炮。
而日军1100人,只有2门92步兵炮。
日军大量掷弹筒,可以勉强冲抵60迫击炮,但区区2门92步兵炮,难以和6门81迫击炮对抗。
双方真正炮战,日军步兵炮迅速会被压制。
日军唯一的优势,是大队一级有2门直瞄火炮可以攻坚。
但是,美军营在实际作战时,往往也会配备一个由3门57毫米反坦克炮的反坦克排,一样具有直瞄攻击火力。
另外,美军支援火力主要是团一级。美军的团有7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榴弹炮),57毫米反坦克炮,都是支援火力。
其实营毕竟只有几百人,在当年不需要在营一级配备榴弹炮,进行压制,根本没这个必要。团一级配备压制性火炮,也就足够了。
那么,92步兵炮可以作为平射炮吗?当然可以,但效果很差,使用穿甲弹100米也只能射穿30毫米装甲。
大家知道,坦克靠近100米是什么概念,等于开到你面前了,这还需要火炮吗?
况且区区30毫米级穿甲能力,只能对付轻型坦克。
所以,92步兵炮其实不伦不类。
作为迫击炮来说,它压制性不够,不是对手;作为榴弹炮来用,营一级其实不需要这种武器;作为直瞄火炮来看,它反装甲能力太差,只能打打简易工事而已。
朝鲜战争以后,92步兵炮就被淘汰了,以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武器。
机枪手隔几发子弹就装一发曳光弹来指示目标,这样做难道不会暴露自己所在的位置吗
曳光弹是一种在子弹后方填充发光材料让子弹弹道可视,方便射手修正射击的子弹。
既然如此,使用曳光弹就有暴露位置的潜在危险。
所以在实际使用中,曳光弹并不是一定要隔几发就装一发。
曳光弹一般分为3种:
1,明亮型:亮度较高,子弹出膛后就会一直发光。
2,低亮型:亮度稍微低一些,并且子弹出膛后飞过一定距离才会发光。
3,微亮型:专为配合夜视仪使用,肉眼看亮度很低。
美国人还搞出了一种高端的曳光弹,在子弹尾部加装LED灯和电池,让子弹的轨迹只能从放射方向看到,其他位置看不到。
其中二三种是步兵常用的,并不是那么容易暴露目标,而第一种是飞机机炮,坦克机枪常用的。另外,如今的很多班用轻机枪其实不怎么用曳光弹,部分射手会喜欢将弹匣的最后几发子弹换成曳光弹,提醒自己换弹,这是因为班用机枪和突击步枪的攻击距离并不是那么远,曳光弹能起到的作用相当有限。
曳光弹最广泛的作用其实是给12.7mm以上的重机枪,机炮测距,观察弹道。
比如英国的酋长Mk3,它就装备了专门的测距机枪,通过机枪发射曳光弹,通过子弹命中地面的时间计算距离校准主炮,提高主炮命中率。
F-15,Su-27,F-22这类战斗机的机炮也广泛采用曳光弹,提高命中率,而A-10这样的攻击机的机炮反而是不使用曳光弹的,因为在现有火控系统下,空对地机炮设计不需要曳光弹。
另外,通过隔几发装填一发曳光弹的方式并不能精确校准弹道:因为曳光弹的曳光剂会燃烧,这会造成弹道畸变,发射后的子弹实际上是越来越轻的,和普通子弹的弹道有一定区别。
所以真正需要曳光弹指示弹道的场合,一般使用的都是纯曳光弹。
日军掷弹筒一发炮弹报销一个机枪阵地,为何到了太平洋就没用了
问题只对了一半,实际上“八九式”掷弹筒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让美菲军印象深刻,在日军横扫菲律宾和马来半岛的战役中,掷弹筒曾经让盟军大吃苦头,毫无作战经验的盟军机枪手,由于不善于转移阵地,被掷弹筒攻击的首发命中率依然高达85%,在武器装备上一向比较“壕”的美军对它的评价是:“日本陆军唯一值得评价的武器”。
(这军装明显就是南方军的)
由于“八九式”掷弹筒小巧玲珑,全长608毫米,全重4700克,完全是按照日本士兵的身高体重设计的,所以人高马大的美军士兵缴获后,用标准的跪式射击姿势非常难受,遂命其名为“膝盖迫击炮”,也就是架在大腿上开炮。结果纷纷大呼上当,因为这玩意后坐力极大,如果错误地用大腿作为射击支撑的话,肯定伤筋动骨,不养几个月都走不了路。
为什么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掷弹筒还有用武之地呢?因为日军掌握了空中优势和炮火优势,所以盟军地面部队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其实与我们抗战初期的淞沪会战情况类似,在陆空火力的掩护下,日军步兵有条件抵近射击,九二步炮、迫击炮和掷弹筒一起招呼,一旦机枪阵地被全部或大部摧毁,盟军士兵的抵抗意志也就崩溃了,1941年的美菲军,用的许多还是一战时的武器,远不是我们想像那般装备精良。
(脚下的姿势不正确)
换句话说,如果太平洋战争初期美军的装备能够达到后来一半的水准,日本人也不可能那么快就逼降10万美菲军队,后者的作战经验、战斗意志和武器装备,没有一项能超过日军,因此被数量少于自己的日军击败,也就不足为奇了。所以日军掷弹筒的威力发挥,基本跟中国战场没有什么区别,机枪一响,炮弹就到,美国人当然闻风丧胆。
但是到了1943年美军大反攻以后,掷弹筒就不灵了,首先是美国人已经了解这种武器的优缺点,尤其是对其500到620米的有效射程有所警惕,轻易不会跟鬼子进行近距离阵地战,掷弹筒的杀伤力也就有限了。“八九式”掷弹筒日本人生产了12万具,装备数量还是非常大的,盟军也缴获了不少,战争后期它的战场效果不佳,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太平洋日军的掷弹筒)
1、美军地面部队的综合火力已处绝对优势
其实从1942年瓜岛反攻开始,美军的火力优势即已逐渐占据上风,美军的舰炮火力、B17空中打击和谢尔曼坦克的三位一体火力,彻底压制了日军的抵抗,海军陆战队和陆军的步枪、机枪、81毫米迫击炮、榴弹炮和37毫米反坦克炮的直接霰弹射击对日军“带来了可怕的大屠杀”。美军步兵只是在火力扫荡后才发起冲锋,基本就是扫尾工作,此时日军表面阵地的各种轻重武器被摧毁殆尽,不光掷弹筒,连机枪都基本哑了。
2、日军南方军已经大量装备九七式迫击炮
掷弹筒这东西经常被称为“轻型迫击炮”,尽管射击原理跟迫击炮有一定区别,但是战场应用方式基本相同。而掷弹筒的射程和精准度远远不如迫击炮,就算加装膛线的“八九式”掷弹筒,有效射程也不过620米,也就是一里地的样子,抗战初期鬼子的步兵伴随火力之所以特别依赖掷弹筒,那是因为迫击炮质量和数量都不满足需要,“有骆驼谁愿意使牛啊”?
(澳军士兵缴获的掷弹筒)
但是日本1937年研发的“九七式”迫击炮性能非常优良,该炮口径90.5毫米,有效射程高达2850米,最大射程可达3800米,与美军大量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性能相当,1938年定型,1939年开始批量列装,并且大多优先配备了南方军的“重装备师团”,中国战场只有“甲级师团”得以换装。由于“九七式”的硝烟以及炮声比九二步炮小,重量也比轻于原“九四式”迫击炮,射速亦高,所以评价非常良好,因此在太平洋战场上,掷弹筒被逐渐边缘化了。
3、能够熟练操纵掷弹筒的老鬼子越来越少
“八九式”掷弹筒虽然有膛线,却仍然没有瞄准具,也就是能够打准完全凭借训练有素和操作经验,这是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大量的炮弹才能“喂”出来的,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初,日军现役士兵当中能够熟练操纵掷弹筒的不在少数,首发命中率高打85-95%,自然杀伤力很强。然而在美军的陆海空火力优势下,太平洋战场那是日军的“绞肉机”,仅阵亡就超过了150万人,经常是一个大队甚至一个联队被团灭。
所以自1943年以后,南方军部队中也充斥大量的后备役、第一补充兵和第二补充兵,他们对于掷弹筒的操纵水平大大下降,而如果首发不中,必遭美军火力反击,连人带炮就都得上了西天。这也是“八九式”掷弹筒在太平洋战争后期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武器和人的结合是才是关键。
4、南方军战术的窘迫使掷弹筒使用条件受限
1944年6月的塞班岛战役,5000多日军在机枪、迫击炮和掷弹筒的火力掩护下进行“板载冲锋”,结果在美军的火力“犁杀”下当场阵亡4000余人,这基本就是一边倒的大屠杀。日本人再傻也知道这么打下去就是送死,所以其后的守岛战斗,开始改变战术进行“坑道防守”,从硫磺岛到冲绳岛莫不如此,这种洞穴式打法最有效的武器是机枪和直射的步兵炮,而迫击炮和掷弹筒就非常的不方便,需要从洞里拽出来发射,必然极大影响其战场使用。
谁能告诉我,在藏兵洞和坑道口里面,曲射的迫击炮和掷弹筒怎么有效射击?
(盟军测试九二重机和掷弹筒的性能)
捷克式机枪是中国无奈选择:更像自动步枪
世界上装备捷克ZB-26轻机枪最多的国家就是中国,据此枪生产厂家捷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的历史资料记载,1927年-1939年间,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
此外,加上中国各地兵工厂的高仿版本,捷克ZB-26轻机枪在抗战时期的拥有量不亚于10万挺,是缺乏步兵自动枪械的中国军队能够抵御装备远在自身之上侵华日军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由于日军步兵装备有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掷弹弹,中国军队的重机枪包括射手,是战场上战损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只要阵地上的重机枪一发射,枪声响起,用不了多久,日军部署在前沿的九二式步兵炮,以及随分队作战的八九式掷弹弹,就会火力全开,集中针对的就是中国军队笨重且转移阵地不便的重机枪。
因此,使用相对灵活机动,重量9公斤有余,不足10公斤,一名射手端起就能转移阵地的捷克ZB-26轻机枪,就成了中国军队包括无处不在的游击队最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成了抗战中步枪枪械的中流砥柱,死于此枪的侵华日军超过10万人以上。
捷克ZB-26轻机枪,是缺乏冲锋枪、半自动步枪等步兵枪械,重机枪战损率极高的中国军队必然的选择,而不是无奈的选择,正是依靠ZB-26轻机枪远射程、精准的点射、必要时猛烈的持续火力,才挡住了日军的疯狂进攻。
战争打到后来,一听到ZB-26轻机枪清脆的射击声,进攻中的日军都会条件反射地就地卧倒,等候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掷弹筒,对ZB-26轻机枪的定点清除。
吃过日军九二式步兵炮和八九式掷弹筒大亏的中国军队,在战斗时学乖了,会经常转移阵地,有时甚至一个20发弹匣未打完,端起ZB-26轻机枪就换一个阵位,步兵也竭尽全力开火,掩护机枪手的安全,各班排只要有ZB-26轻机枪在,士兵们就会有安全感。
二战时期,捷克ZB-26轻机枪,本身就是一挺妥妥的轻机枪,枪长1.16米,采用机匣上方20发直弹匣供弹,发射7.92×57毫米毛瑟步枪弹,与中国军队的中正式步枪子弹可以通用,因此战场上子弹来源不成问题,是此枪大量装备中国军队步兵班排的最主要原因。
据参与抗战的国军老兵回忆,ZB-26轻机枪弹道性能极佳,有效射程在900米开外,基本上能做到瞄到哪里打到哪里,在射击比赛中,一些射手可以击中百米外电线杆上的茶壶,一枪击落远处的飞鸟。
参与过侵华战争的日军老兵史东朗在其回忆录中提到,其中,在一次对国军占领的一座小山坡的冲锋中,捷克轻机枪一个20发弹匣的射击,就击毙了数个冲锋的日军,他本人由于及时躲进了一个弹坑才保住了性命。
史东朗在侵华期间,亲眼目睹有死于捷克式轻机枪之下日军就有20余人,许多日军官兵对捷克式轻机枪都心有余悸。
在回忆录中,史东朗还提高,在从上海到南京的一路战斗中,经常彻夜不停地遭到捷克式轻机枪扫射,一般两艇轻机枪交替射击,就可以保持持续的火力。
捷克式轻机枪杀伤力远在侵华日军装备的6.5毫米的歪把子轻机枪之上,在实战中,日军吃足了捷克式轻机枪的苦头,在日军一线官兵的强烈要求下,日本军工很快就仿制成功了96式轻机枪,发射7.7毫米子弹,此枪尽管外形和捷克式轻机枪非常象,但其作战性能要差一些。
事实上,美军装备的勃朗宁M-1918轻机枪,才是真正的自动步枪,设计时就是一把采用20发机匣下方供弹的自动步枪。
由于美军一直以来没有一把真正装备的制式轻机枪,二战时期,将勃朗宁M-1918装上了两脚架,就貌似一挺轻机枪了,美军还真将其当成了轻机枪,每个步兵班配一挺,重新命名为M-1918A1/A2轻机枪。
二战中,一直被诟病的日军轻武器,究竟有没有值得称道的一款
如果说二战中日本值得称赞的武器我会说“零式战斗机”,这玩意前期几乎无敌。如果只是说轻武器我选择二战日本的掷弹筒,在抗战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日本动不动就拿掷弹筒朝中国军队轰,给我们的战士,尤其是机枪手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在淞沪会战中18军 42旅的36挺重机枪就被日军的掷弹筒打掉了32挺,所以没办法只能打几百发子弹,就得把重机枪挪动一个位置,不然一会日本的掷弹筒榴弹就会准确到降落到重机枪的位置。
二战期间日本步兵普遍装备89式重掷弹筒,不占编制,口径50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全炮410毫米,重2.7千克。最大射程700米,有效射程500米,是日军行之有效的火力支援武器。
89式重掷弹筒,可发射91式手榴弹,89式发烟弹以及89式榴弹,造价低,重量轻,便于携带,熟练的步兵一个一分钟可以发射20发,若由两人操作一分种可发射40发。
至于说精度这玩意很玄学,熟练的老兵400米的命中率可以达到85%以上,新兵可达到1%以下,精度还可以,但是对于新手特别不友好。和他当时盟友用的MG34/42通用机枪差不多,对新手不太友好。
1937年我八路军115师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千余人,其中就缴获了日军掷弹筒20余具,但是由于没有使用掷弹筒的经验,没有及时的用上,后来可能是由于良心发现,也可能是八路军优待俘虏的政策发挥了作用,一名名叫中西的日军俘虏主动担任掷弹筒使用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日本的这种国火力支援的强有力武器。
金三角民间武装,比正规军战斗力还强,民间武装的武器从哪里来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基本就是这几种。
第一,大国武器援助。
这是以前的事情了,比如当年缅北孤军,从中情局和台湾处得到很多空投的武器。
因为李弥将他们编组为云南反共救国军,而当时又是朝鲜战争时期,美国给与秘密支援,试图牵制解放军。
美国人表示可以援助武器,但必须反攻进入中国云南境内,他们才会空投。
李弥也不是傻蛋,知道解放军惹不起。
所以,李弥于5至7月正式反攻云南,先攻克沧源、耿马、后攻下澜沧、双江等14个县市乡,并且在沧源建立国民政府云南人民反共救国军军事指挥所。
其实这些都是虚的,在得到美国1个师编制的空投武器以后,李弥就撤军。
除了美国以外,还有中国。
中国长期支持缅共,援助大量武器帮助他们组建上万的部队。
后缅共垮台以后,这些武器基本流散到缅北各军阀手中,比如果敢同盟军、克钦独立军。
克钦独立军曾宣布,他们主要的轻武器,来自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制造的AK47冲锋枪、65式步枪、班用轻机枪和少数经过改动的81式步枪。
这些轻武器很多都是是缅共武装分离出来时的遗产,少部分是缴获缅甸政府军的装备。
第二,走私购买。
《战争之王》的男主说过,哪里需要有武器,武器就会来到哪里。
国际军火商多是神通广大的角色,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将武器设法卖给你。
缅北的武装主要装备轻武器,很多都是通过走私的。
但这些走私往往不是通过尼古拉斯凯奇这种军火走私商人,而是腐败的老挝、缅甸、泰国的将军。
坤沙曾经说过,他和政府军将军们有默契,用毒品换取武器弹药。
在国际封锁严密的时候,武器价格猛增,一发子弹就要1美元。
不过,以坤沙为例,1992年坤沙集团鸦片产量约为1500吨,销至美国的海洛因56%来自金三角地区。所以,坤沙不缺钱,总会有人将武器走私给他。
第三,自己制造。
因泰缅两国都是军事落后国家,缅北武装有轻武器就足够了。
这些武装基本都有自己的轻武器工厂。
其实轻武器的山寨,难度并不大,阿富汗山区的作坊也可以制造。
比如克钦独立军就有自己的轻武器工厂,有很多机器,80%的轻武器是该厂生产的。
这些工厂的材料都是从东南亚地下军火黑市购买的,有时候还高薪聘请一些别国的军工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掷弹筒发射需不要要瞄准
鬼子的掷弹筒为什么让国军头疼无比?
89式重掷弹筒,此型号相对于前级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增设了膛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旧日本帝国对中国悍然发动侵略,犯下了滔天罪行,中国军民为抵挡日寇侵略付出了巨大牺牲。侵华日军的装备尽管在同时期列强中难言精良,但掷弹筒作为侵华日军陆军装备序列当年少有的亮点却得到了美军的称道。而在中国战场上,这种短小精悍的武器更是让国府官兵尤其是移动不便的火力点单位头疼无比。
89式掷弹筒所使用的榴弹
掷弹筒本质上是一种轻型迫击炮,发射榴弹以实现面杀伤。在作战中由经验老道的士兵操作,通过下部的调节刻度设置射程,行军时可拆卸成上下两部分装于装具中单兵携带。
在淞沪会战中,国军某师某旅的36挺重机枪有32挺毁于掷弹筒的突然袭击。出现这种局面,最主要原因便是掷弹筒的作战机动性极其强大,而国军一挺重机枪连带附属弹药等设施往往重达100公斤,重机枪火力点开火后便会暴露位置,这时日军便会集中掷弹筒对相应火力点予以打击,调动不足5公斤的掷弹筒极其容易,但是上百公斤的机枪实施转移何谈容易?在这种境况下国军便不得已得处于被动劣势下。
但是掷弹筒也绝非没有缺陷,其结构的简陋则要求操作人员的技艺高超,在战场上一旦老兵战损,新兵很难短时间内学会并接手这个装备。这也是其在战争后期影响力日渐下降的原因。
操作掷弹筒的日军
我军也曾缴获过日军的掷弹筒,并在黄崖洞兵工厂实现了仿制,在抗日军民的手中,这款短小精悍的装备也成为了打击日寇的利器。
木柄手榴弹便于投掷为何会被无柄手雷取代
兔哥回答;木柄手榴弹曾经的传统型手榴弹,以其方便,投掷距离远,安全可靠倍受推崇,应该说和卵型手榴弹(手雷)比,除了投掷距离远,还具备落地不容易滚动,战场环境下不容易脱手,可以在挂上拉火环的情况下手持进行任何单兵动作,这一点是卵型手榴弹所不具备的。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左撇子照样能够投掷,而卵型手榴弹由于需手握保险片式的保险装置,并不适合左手握持,这也是出现了训练中,左撇子甚至不被允许投掷手雷的情况。既然如此,为什么木柄手榴弹正逐步被淘汰呢?兔哥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战方式发生了改变;过去手榴弹是重要的单兵投掷武器而存在,手榴弹在战场上的作用非常的广泛,不仅用来杀伤步兵,同样也用于对付碉堡,对作战车辆进行打击,还可以设置成地雷,绊雷,而这些是卵型手榴弹不能比似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作战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各种榴弹发射器,单兵火箭筒,甚至单兵便携式的导弹相继进入步兵班组,使步兵班组的武器装备的火力打击能力有了本质性的提高。而且,随着武装直升机,各种火炮的弹种越来越齐全,使得战场上的武器使用也出现了变化,手榴弹能做到的,榴弹也能做到,而且是即打即爆,不怕滚动。而对于手榴弹不能对付的仰角目标,榴弹也是运用自如,并且精准度是手榴弹无法达到的,因此,手榴弹也包括卵型手榴弹都不会像以前那样的大量装备了。
(二)木柄手榴弹的缺点决定的;木柄手榴弹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这是任何武器共性的问题。木柄手榴弹由于采用单兵投掷,所以不能重量很大,而且,战场上容易出现误炸的现象。手榴弹包括手雷都有这样的情况,特别是激烈的战斗中,有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而且投掷时没办法顾及到同伴的情况下很难掌握投掷的节点和距离。这样的情况在战场上并非是以个案的情况存在的。
(三)木柄手榴弹携带不方便也是一个原因;木柄手榴弹的木柄是它优势所在,也是因为有木柄的存在使木柄手榴弹的携带不方便,必须用专用的弹袋,这一点手雷就方便的多,不需要专用弹袋,钢盔上,肩带上,子弹袋装油壶的小兜里都可以塞进去。这样的携带方式是木柄手榴弹所不具备的。
(四)目前木柄手榴弹并不能彻底脱离战场,就两种手榴弹而言,并不能说哪个落后,哪个先进,木柄手榴弹的缺点主要是质量大,体积大,而木柄浪费了宝贵的弹头装药,制造环节也多。卵型手榴弹把全部重量都可以用在弹体装药,省去了木柄所占用的宝贵体积和重量,爆炸的全向性能也好。但实战中卵型手榴弹脱手的机率远高于木柄手榴弹是不争的事实。这两种类型的手榴弹都参加过实战(我们而言),在两山轮战期间就开始使用两种手榴弹,但从使用上来看,并不认可卵型手榴弹。一是传统习惯,二是投掷的不安全性,一但解除拉环保险即便是用手握持保险片也必须出手,否则战场环境下很容易脱手,而且投掷距离并不远,投掷的方向很容易改变也不好掌握,需要用时训练。另外就是仰角情况下绝对不敢用,滚落的情况很高。其实,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卵型手榴弹使用的多,但美国因脱手造成的误伤事故也很多,这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五)任何武器都有优缺点,能用,好用,管用的武器就是好武器。手榴弹这种武器并不是木柄的要淘汰,卵型的也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许你不会想到,真实的战场上的误伤率是所有武器中最高的,这一点是两种手榴弹都存在的问题,而且卵型手榴弹更是高出木柄手榴弹很多。观念也是一个因素,没有大规模的战争,对一款武器的检验缺乏理解,这山望着那山高也是一个因素。再逼真的演习也永远比不上真实战场的百分之一甚至是万分之一,战场环境下改变的不仅是武器的使用,最重量的是人的思想,如果说平时你可以用心去投手榴弹,那么,战场上你的举动只不过是一个本能的反应而已,甚至是在没有思考中你已经开了枪,投了弹。由于储备的因素,目前来看两种手榴弹还需要共同走一段路。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探讨评论。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