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从情同父子到永不叙用,光绪帝与翁同龢是如何闹掰的
- 中国书法分几大类,各有什么说法
- 如何评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书法成就
- 为什么刘墉翁同龢等历史上有名书家的书法初看都平淡无奇,而现代一些书法却很养眼
- 翁同龢后人把祖传的书画等文物183件捐献给美国,你赞扬还是责备呢
- 清代翁同龢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 翁同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红学研究者论证说翁同龢撰写的巜红楼梦》,有这种可能吗
- 如何评价翁同龢
- 翁同龢为什么与李鸿章为敌,是私怨还是公心
从情同父子到永不叙用,光绪帝与翁同龢是如何闹掰的
(翁同龢)
不是光绪帝与翁同龢“闹掰”了,是翁同龢自己故意触怒光绪帝,在戊戌变法前离开了京师,光绪帝给他的处分其实是很轻的,而真正给翁同龢“永不叙用”处分的是慈禧太后。
而以光绪帝对翁同龢的信任,以及翁同龢为了自保辜负了光绪帝的信任,慈禧太后给与翁同龢“永不叙用”处分我个人觉得是恰当的。
首先,光绪帝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当然有许多毛病,翁同龢日记里披露光绪帝暴躁易怒,容易轻信别人,这些缺点光绪帝都是有的。
但是光绪帝对于翁同龢这个老师确实也是有几分真感情的,毕竟光绪帝三岁就进宫,而皇宫里他唯一能长时间接触到的年长非宦官男性只有翁同龢,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讲,光绪帝对翁同龢产生了“移情效应”,把对父亲和亲人的感情投射了一部分在翁同龢身上也是可以理解的。
有一次翁同龢请长假,年轻的光绪帝想念翁同龢,想得不行,读着读着书就哭了,后来翁同龢销假回来继续给光绪帝上课,幼年光绪帝说,翁师傅你去哪儿了?我好想你啊。
而翁同龢不一样,他是子女双全,拥有健全家庭的成年人,而且也深知“帝师”的身份在光绪帝亲政后意味着什么,所以在对待光绪帝上,他是三分真心掺杂着七分功利心。
翁同龢更多是把光绪帝当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一个工具或者说一个途径。
(光绪帝)
这就为后来“师徒决裂”埋下了伏笔。
光绪帝与翁同龢之所以“决裂”,起因源自翁同龢“吃醋”。
甲午之战后,清帝国越发暴露出老旧帝国行将就木的面目,朝廷上下都知道政治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但是怎么改,谁来改,这里既有着绝大的风险也有着绝大的收益。
翁同龢满心以为这个人会是自己,但是光绪帝却选择了做过驻美大使,会流利英文,并且深谙西方内情的户部侍郎张荫桓。
这在当时官场并不是秘密:
“南海张侍郎曾使外洋,晓然于欧美富强之机,每为皇上讲述,上喜闻之,不时召见”。“启诱圣聪,多赖其力”。
“(张)久游西国,皇上屡问以西法新政”。
“张荫桓蒙眷最隆,虽不入枢府,而朝夕不时得参密沕,权在军机大臣以上。”“是时德宗(光绪帝)亲信之臣,以张荫桓为第一”。
但是张本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他不是科举出身,是捐班出身。
这在老旧的清帝国就是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如果张荫桓站在台前主持变法的话,那么他的出身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所以光绪帝的方案是翁同龢出面做这个“幌子”,而实则由张荫桓操盘。
但是这和翁同龢的设想不一样,翁同龢与张荫桓交好的目的其实是想向光绪帝表示自己手下也有精通西学的人才,搞“洋务”并不一定要依靠北洋和李鸿章,他翁同龢也可以。
但是没想到光绪帝根本没考虑过让翁同龢主持变法,而且还想让翁同龢做吸引“攻击“的幌子。
在光绪帝看来,他与翁同龢“亲若父子”,翁同龢肯定愿意为光绪帝做出这样的牺牲;然而翁同龢用实际行动表示自己不愿意为光绪帝做这样的牺牲。
翁同龢之所以不愿意做“幌子”原因有二:
第一, 翁同龢已经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就算光绪帝与张荫桓变法成功,他本人得到的好处并不多,而且还会因为张的重用逐步边缘化。
第二, 以翁同龢对自己学生性格了解,他不看好光绪帝变法能获得成功,而一旦失败,不管怎么样,翁同龢作为名义上的变法总指挥肯定会受重罚。
翁同龢不愿意做这样收益小损失大的事情,所以他故意激怒自己学生,在许多小事上和光绪帝顶牛,他知道以光绪帝“操切”、“急躁”的性格一定会对他有所处置的。
比如翁同龢自己日记里就记载了他与光绪帝的冲突:
“(四月)初八日:上又问康书,臣对如昨,上发怒诘责。臣对:传总署令进,上不允,必欲臣诣张荫桓传知,臣曰:张某日日进见,何不面谕?上仍不允,退乃传知张君,张正在园寓也。”“上皆驳之,盛怒”。
就这样,到了6月15日,也就是戊戌变法开始后的第四天,对翁同龢忍无可忍的光绪帝终于做出裁决,让翁同龢“革职回家”:
“协办大学士翁同龢,近来办事多不允协,以致众论不服,屡经有人参奏。且每于召对时,咨询事件任意可否,喜怒见于词色,渐露揽权狂悖情状,断难胜枢机之任。本应察明究办,予以重惩,姑念其毓庆宫行走有年,不忍遽加严遣。翁同龢著即开缺回籍,以示保全。钦此。”虽然光绪帝盛怒,但是对翁同龢还是留有情面,清代所谓的“革职”其实并不是特别大的处分,只要有人保举,立刻就可以“恢复原官”,也就是只要一道旨意,翁同龢就会立刻恢复“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的身份。
清代真正重大的处分是“降级”,凡是被降级的官员要想升回原官,那可得一级一级的报送,也就是说会多花不少钱。
翁同龢尽管被“革职回家”,但事实上他也并没有真江苏老家,他直接住到了担任江西布政使的侄子家,之所以住到侄子家,是这样方便他随时掌握朝廷信息,翁同龢当时还做着随时回京的准备。
没想到戊戌变法最后的结果是光绪帝被软禁,慈禧太后重新上台。慈禧太后不是光绪帝,她当然清楚翁同龢玩的是什么把戏,不管慈禧太后内心多么痛恨光绪帝,但是翁同龢这种“侍上不忠”的行为是每一个上位者都不能容忍的,翁同龢对光绪帝的背叛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翁同龢对清帝国的背叛,所以慈禧太后给了翁同龢一个“永不叙用”的严厉处分:
“翁同龢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不准滋生事端,以为大臣居心险诈者戒。”
慈禧太后上谕里明确指出翁同龢“居心险诈”,可见慈禧太后知道翁同龢玩的把戏。
综上所述,光绪帝也许不是一个英明君主,但是他对得起翁同龢;而翁同龢作为“帝师”,作为“士林领袖”,以儒家不齿的诈术权谋对皇帝,实在对不起光绪帝。
中国书法分几大类,各有什么说法
这个问题提法不确切,回答时没有切入点,也可能提问者不属于书法圈内人,希望今后提的问题更准确点!
如何评价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的书法成就
先说说在下的观点,翁同龢个人实力着实厉害,换言之,单打独斗甚是强悍,但是将翁同龢放于这个日垂西山的大清帝国的历史漩涡之中,我对此人没有一丝的好感,每每看到于甲午战争有关的历史资料我都会咬牙切齿的问候几句翁同龢。
翁同龢生于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卒于清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一生的主要成就就是在同治皇帝年间书法缕缕第一,人是复杂性的动物,不管翁同龢书法第一还是各项成就都第一,都弥补不了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所犯的错误。
古人言,学而优则仕,翁同龢可谓是少年得志咸丰六年,即公元1856年,殿试一甲一名,考中状元。
身为两朝帝师,却是甲午罪魁,要不怎么说书生误国呢,翁同龢属清流派,与李鸿章有隙,其实质是政见不同。
帝师帝师,没错就是皇帝的老师,既然是皇帝的老师,处处要为这个皇帝学生争取权益,与李鸿章的政见为什么相悖呢,答案当然显而易见,阵营不一样,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人。慈禧太后和光绪的关系形同于水火,在下不在啰嗦。
帝党和后党之争,也为后来的甲午战败埋下了伏笔,当时李鸿章是全权负责北洋水师,而翁同龢当时是主管户部的,不用多说,打仗得要银子啊,李鸿章由于急需军费扩充武器装,这不得还得靠人家翁师傅吗?俗话说得好,做人留有三分余地,日后好见面嘛!
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翁师傅会给拨银子吗?显然不会。顺带提一下,当时李鸿章想避日本锋芒,想拖死丫的,而翁同龢极力主战,哈哈,我就要你打,我还不给你拨钱,打赢了功劳有我的,打败了全是你李鸿章的责任。够狠、够辣、够阴的……
为什么刘墉翁同龢等历史上有名书家的书法初看都平淡无奇,而现代一些书法却很养眼
既然书法早已经演变成了艺术,那就不应该是写给别人看的,而是抒己之情性而已。
翁同龢后人把祖传的书画等文物183件捐献给美国,你赞扬还是责备呢
我很遗憾翁同龢后人翁兴庆(万戈)先生把183件中华古文物捐赠给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同时,我更反感在此之前2000年,翁兴庆卖给上海图书馆一批宋明古籍,总价450万美元。
但是,遗憾归遗憾,反感归反感,这批文物毕竟是翁兴庆以及翁氏家族所有,是他们的私人物品,既然是私人物品,而且这批文物还不在国内,所以我觉得也无可厚非。
我看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翁兴庆如此差别对待中国和美国:把大批文物无偿捐赠过美国的艺术馆,而给中国的宋明古籍还要收钱。
还有人指责他“厚此薄彼”,甚至还有人骂他是“黄皮白心”。
当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翁兴庆先生究竟出于什么理由这么做,但是这里我可以披露一件事情,这件事情也许是促使翁兴庆这么做的原因。
尽管在1982年常熟市就已经把翁同龢墓作为了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了,但是非常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我个人觉得就是经费不足导致的管理松懈),1990年翁同龢墓被盗掘了。
根据资料显示,这伙盗墓者非常粗暴,翁同龢的尸身被拉出棺外,骨殖四散,身上的衣履碎片也散乱丢在地上;幸亏有关部门发现的早,赶紧派人来把棺木和残存骨殖重新放入墓穴内并填上封土。
这件事情对翁氏后人的刺激肯定是非常大的,这某种意义上等于把翁同龢挫骨扬灰,虽然这件事是盗墓者所为,事发后相关部门也极力补救,但是说到底,翁家后人心里的不舒服是肯定的。
这件事在我们外人看来,有关部门已经做的不错了,至少事后极力补救,而且也赔礼道歉了;但是对于翁家后人来看,这无论如何不是道歉可以解决的,而且也不可能是赔礼道歉就能解决的。
将心比心,无论谁得知自己曾祖父尸体被“拉出棺外,骨殖四散”,现在墓里面都不是完整的尸骸而是残存骨殖,谁心里都会不舒服,有一根刺的。
“我曾祖父的墓,还是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都能让盗墓者把墓给盗掘了,我怎么能相信你们会好好保存我捐赠的文物?”
“因为你们的失职,害得我曾祖父被‘挫骨扬灰’,你们还想我把我家的文物捐给你们?”
我觉得如果翁兴庆先生有以上两种情绪,完全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的;他这么做很有可能不是“厚此薄彼”,更不是“黄皮白心”,只是单纯的心有恨意。
清代翁同龢的书法成就与特点是什么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晚清书法大家。
翁同龢自幼受家庭熏陶,父亲翁心存,历官工部尚书,曾授读同治皇帝;其长兄二兄均为朝中重臣,家富藏书,是清末中国著名藏书家。良好的家学渊源及社会地位,为翁同龢早年学书和文化积淀提供了保障。致力于碑学,潜心揣摩北碑及秦汉碑,博采众长,并渗其意,书法点画上讲求厚重,藏头护尾,力在字中。翁书用笔收敛之时亦有纵势,运笔时多取直势。书作起笔时逆入、调锋之后顺势直下,笔意舒展,至收笔处戛然而止,干脆利落,力到笔到,斩钉截铁。作品中重笔与轻笔交相互映,折射出他驾驭毛笔的高超技艺。在他的晚年书札中,行笔参入隶意,笔画古趣盎然,苍老雄浑,有碑帖互参的妙处。翁同龢早年从习欧、褚、柳、赵,书法崇尚瘦劲;中年转学颜体,取其浑厚,又兼学苏轼、米芾,书出新意;晚年得力于北碑,平淡中见精神。他博采众长,对唐代颜真卿和北魏碑版潜心揣摩,参以己意,并吸收刘墉、钱沣、何绍基等人之长,将赵子昂、董其昌的柔和流畅溶入其中。他深得颜真卿书法之精髓,写出具有自己个性的书法艺术作品,从而形成了翁字的独特书风,成为晚清颇具影响的书法家。
在翁同龢书法作品中,墨色的不同也使得书作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翁书浑厚、稚拙,极有份量感。他用墨浓重,这与清代有“浓墨宰相”之称的刘墉接近。翁书行书用墨由浓到淡的变化清晰,晚年书札中还出现了枯墨,使其书法更添苍老雄浑之势。
晚清书法受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碑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书家在取法和书风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帖学为主,融合碑学,走帖碑相融的道路;另一类以碑学为主,兼顾帖学,书法富雄强、浑厚、苍茫之气。而单纯以帖学为宗、排斥碑法的书家几乎成为当时“不入流”的书家了。翁同龢属于前者,他从帖学入手,中晚年融入碑学,是晚清书坛碑帖结合十分成功的政界书家。
翁同龢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总体上说,翁同龢是一位以传统清廉为基础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大臣。从能力上说,在晚清财政入不敷出总体情况下,基本可以最低限度应付复杂经济形势的能臣。
(1)他的一生有两大政治事件之甲午战败
关于甲午之战,谁也不会在1887年预计1894年会有中日一战,要不然李鸿章也不会自夸自己打造的两大基地是固若金汤、足以自保,一二十年内无忧了。因为,“九年未添一舰一炮”是北洋海军在完成了“防御”政策下出现的“资金转移”。
从上到下包括李鸿章都认为北洋海军足以自保,海军是很费钱的,不可能为了海军长期延误陆军、延误享乐、延误民生。
(2)批评翁同龢忙着慈禧过寿、光绪大婚,那属于欲加之罪。
李鸿章主管各类洋务企业,要想给海军添置武器很容易。但他没有,反而却让轮船招商局准备七十万元给慈禧过寿。过寿、大婚那是政治,谁敢耽搁,又谁敢不积极
大凡是了解过这件事来龙去脉的人也都不会拿此事攻击翁同龢,因为他干了件别人不敢的好事儿,敢从除了慈禧、光绪外口袋掏钱。晚清能有这个胆量的人不多。
打败仗是因为北洋系统内部人浮于事、后勤不畅且没有战斗意志导致。
(3)戊戌变法中作为“守旧中的革新派”,本可以成为这次改革平稳发展的稳定剂,但因其本质特点,反而造成慈禧和光绪都对其不满
翁同龢在晚清官场混迹几十年,深知慈禧掌握大权,对光绪激进式改革并不认同,光绪对其不满。
慈禧则认为,我搞政变四十年,对你翁家父子四人天恩,你翁同龢还要帮光绪。因此,其“保守派中的改革精神”使其两面不讨好。又使得后人为了保李鸿章将其打造成“守旧派”。
这就好比早期左宗棠反对修建铁路,但“中法战争”后积极支持建造铁路是一样的,有些人不就是因此就说左宗棠是保守派而不是改革派的嘛。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是变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正如李鸿章和汪精卫年轻时写的诗都很豪迈、男人,但久而久之都成了汉奸、美国贼。这就是思想变化的结果。
更多的关于翁同龢的问题,参见:“翁同龢算不算奸臣”“为什么有人吧甲午战败的责任全算在慈禧、翁同龢、光绪身上,难道李鸿章一点责任都没吗”“为什么北洋舰队在1888年以后,未添一舰一炮”“翁同龢和李鸿章的恩怨,是否直接导致了日后甲午战争的失利”“晚清发展海军是不是错误的战略决策”五个问题地回答。
红学研究者论证说翁同龢撰写的巜红楼梦》,有这种可能吗
没听说过也没看见过翁同龢的红楼梦,我看过张之补写的后三十回红楼梦,张之补写红楼梦10年才完成。补写的也很好。
如何评价翁同龢
翁同龢并不是一个故步自封而又虚幻矫饰的顽固守旧派。
1856年,翁同龢状元及第跻身政坛,开始了其40多年的宦海生涯,他是旧时代地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人物,而他所处的时代,却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艰难过渡、由洋务思潮向维新思潮递相流转的重要时期。
对于兴起于19世纪60年的洋务思潮,翁同龢有他认识上逐步演化的一个过程,也即从最初漠视到后来重视的思想转变。
1867年,主持洋务的恭亲王奕䜣奏请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聘请外国教习,招取科甲正途出身的京内外官员,包括进士、翰林院成员等入学。这一要求改革传统教育和文官体制的主张,被保守派视为离经叛道之举。
当时,顽固派内呼外应,满朝上下集结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此间正入值弘德殿的翁同龢,应顽固派急先锋倭仁之请,与徐桐等协助修改奏折,甚至在倭任受命总理衙门上行走后,又建议他请太后收回成命,劝其不要到总理衙门任职。
在这场争论中,翁同龢看似并未直接卷入,但他与倭仁应声附和,对奕䜣等人的洋务主张明显持有不同意见。当时的翁同龢对西洋新学知之甚少,其思想倾向与倭仁等守旧官僚见解并无二致。
这其实是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在变革时代认识不足导致的正常反应。但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翁同龢给与的关注却越来越热心。
1873年到1889年他先后两次赴沪参观,通过对江南机器制造局、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的实地考察,他为此深感眼界大开,增加了对引进西艺西技的理解。
他和丁日昌相交,支持郭松涛出使英伦,扶持轮船招商局,与文祥、左宗棠、张树声等多有交谊等,都说明了他对洋务事业有了日益开明的态度。
尤为注目的是,1889年2月翁同龢向光绪帝进呈的《校邠庐抗议》。这部由冯桂芬结集于1861年的论著,总40篇,提出了公黜陟、汰冗员、许自陈、易吏胥、省则例、兴水利、改土贡、筹国用、收贫民、改科举、采西学、制洋器、善驭夷等主张,被视为洋务运动的精神论纲。
1889年2月,翁同龢在养心殿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谈及洋务时,认为:“对此第一急务,上宜讲求,臣前日所进冯桂芬《抗议》内有谈驭夷数条,正是此意。”
当年12月25日他写道:“看《抗议》,昨言此书最切时宜,可择数篇,另为为一 帙。今日上挑六篇,装订一册,题签交看,足征留意讲求,可喜。”
他抄录成册后送呈光绪,则时其中汰冗员 、许 自陈 、省则例 、改科举 、采 西学 、善驭夷等六篇,将改革思想灌输于年轻的光绪,并引导他走上变法图强之路。
1895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惨败。真正促使翁同龢思想急剧转变的契机,也正在这个时候。
对此前坚持主战的翁同龢来说,目睹战争以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无疑使她陷入创巨痛深之中。跳跃签订前,他就“自念以菲材而当枢要,外患日迫,内政未修,每中夜彷徨,憾不自毙。”
战后,翁同龢有感而言:“士大夫立身不能济天下之变,徒以区区苟免为幸,亦可耻矣。”他认为“不变法,不大举,吾知无成耳。”事实上,早在1895年初他就与盛宣怀、伍廷芳等一起共商“自强善后之道”。
作为战后督办军务处的会办大臣,翁同龢积极倡议兵制改革,主张裁撤旧军,编练新军,一次为雪耻自强之首要。同时,他又竭力支持、拨款赞助盛宣怀于1887年在上海开办中国通商银行督办芦汉铁路,一次捍卫国家权益。
以1895年春“公车上书”为标志,一场颇有声势的政治改革运动跃腾而起,宣传变法,讲求维新为群趋所向的社会风尚。“望治心切”的翁同龢虽已年过花甲,但给门生的信中说:“试想今日不行变法,又有何术以挽危亡?”
在翁同龢的努力下,以他为首的帝党中坚力量,与维新志士互相推引,共商变法事宜,结成了携手合作的政治同盟。
以修齐治平的入世精神为取向,以关涉国计民生的实学为依托的儒学经世传统,包含着忧患、变易等关注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的思想潜能和动力,尤其是在民族面临危机乃至深陷危机之时,就会产生革新社会政治的愿望,这就是有担当的儒学士大夫们的天下家国精神。
翁同龢其实也是这样的人,他想做的事情,尽管都以失败而告终了,而他本人在实学上面,所能体现出的价值有限,但是他一直都在世界潮流变化中,试图找到那条可以“兼济天下”的路。
虽然今日儒学已经不是时代潮流的主题,但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家国情怀,无论是那个时代,都有其积极向上,令人动容的一面。
翁同龢为什么与李鸿章为敌,是私怨还是公心
翁同龢和李鸿章是有极大的私仇的,翁同龢的哥哥翁同书在太平天国时期是清朝的安徽巡抚,他被太平军屡屡打败,致使定远县,和寿州失陷,后来又中了太平军借刀杀人的诡计,被曾国藩弹劾,弹劾的奏章就出自李鸿章之书,翁同龢的父亲被气死,哥哥被判斩监侯,后来被发配到新疆充军,你说翁同龢气不气,估计要把李鸿章恨死。
这是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一段对话:
李鸿章:翁先生,以后,这北洋水师还要多多仰仗您啊。言外之意,便是希望翁同龢能帮他保住北洋水师,尤其是在经费这一块。
但是,翁同龢却回复说,事关国家,翁某敢不殚精竭虑。只是翁某有一事不明,这北洋水师已经兴办了6年,耗费的银子也有三千万两。李中堂你屡屡说明,北洋水师已经是世界第一水师,可是,如今你却总拿小邦威胁为借口,屡屡向朝廷要银子,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言外之意,翁同龢以为,李鸿章指不定拿着银子,做了别的什么事。
可是李鸿章却笑了,说,北洋水师是强大水师不假,可是想要保持这份强大却十分不易,我屡屡向朝廷要款,为的就是保持水师之强大,使其成为猛虎,震慑小邦豺虎,形成不战而屈人之兵之势。
但翁同龢这时候却不乐意了,他说,猛虎既然不战,那就让他歇歇吧,也省点食儿。
所以后来当户部尚书,光绪帝的师父翁同龢在甲午战争中公器私用,为了泄私愤,处处针对李鸿章,把北洋海军每年的五百万两军费给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这些钱是北洋海军购买枪炮弹药的,就是为了限制李鸿章,不顾国家利益,结果缺乏弹药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日本人占了台湾和辽东,赔偿白银两万万两,枉顾国家利益,只为报私仇,和汉奸何异。后来翁同龢又举荐了康有为,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开缺回籍,永不叙用,也算是罪有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