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安

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为何放掉了高句丽俘虏,单单坑杀了靺鞨战俘?关于安全的诗歌短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5 14:11:02 浏览4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为何放掉了高句丽俘虏,单单坑杀了靺鞨战俘

太宗皇帝发动的东征高丽之役,以安市城之战打得最激烈。当时高丽出动十五万大军,以高延寿为统帅,援救高丽。太宗皇帝采取围城打援之战术,大败高丽援军,俘虏三万多人。后来,太宗皇帝把三万名高丽战士遣返回国,却把三千多名靺鞨战俘全杀掉。那么,靺鞨与大唐有什么恩怨呢,竟让太宗皇帝要痛下杀手。

在大唐建国之初,靺鞨是归附突厥。当年突厥处罗可汗曾经想调用奚、契丹、靺鞨等军队进攻幽州,只是由于处罗可汗突然去世,未能成行。后来,突利可汗归降大唐,靺鞨部落也遣使入贡。但是,靺鞨并未真心归附,突厥被李靖所灭后,北方的薛延陀部落乘机崛起,成为北亚之一大势力,靺鞨便依附薛延陀。

后来,唐太宗打算让阿史那思摩重建突厥,以作为拱卫大唐北疆之屏障。阿史那思摩对大唐颇为效忠,他北渡黄河,在定襄设立牙帐。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当然不想阿史那思摩北进,遂率靺鞨、回纥等部落共计二十万人,把阿史那思摩赶回长城以南。此举大大激怒了唐太宗,大举出兵讨伐薛延陀,并派宇文法到靺鞨部落。靺鞨人见风使舵,转而投靠大唐,进攻薛延陀。

在高丽权臣泉盖苏文发动政变杀死高丽王后,唐太宗考虑对高丽动武,当时他的想法,是征召契丹与靺鞨的部队,进攻高丽。然而,靺鞨人一直首鼠两端,在关键时刻,又倒向高丽一边,与大唐对抗。

在安市城之战中,高丽援军统帅高延寿麾下十五万大军,除了本国军队外,还有靺鞨的军队。这十五万大军,有两万多人被唐军杀死于战场,另有三万六千八百人沦为战俘,其中靺鞨人三千三百人。

由于战俘太多了,养活这些人要消耗大量的粮食,这对唐军的粮食补给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如果把三万多战俘全部处死,又实在太残忍。于是唐太宗采取一个折衷的处理方法,他留下三千五百名高丽官员,将三万名战士悉数遣返回高丽。这在古代战争中,确实非常少发生的,因为战俘都是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战争尚未结束时,将士兵遣返回国,无疑是加强敌军的力量。但是唐太宗很慷慨地将他们释放了,这些高丽士兵都跪倒在地,连呼万岁,欢呼声在数十里外都可以听到。

但是对于三千三百名靺鞨部落的战俘,唐太宗却丝毫不怜悯,下令集体坑杀。为什么唐太宗放过高丽人,却不放过靺鞨人呢?因为高丽人好歹是堂堂正正的战士,而靺鞨人在唐太宗眼中,是不折不扣的投机分子,屡降屡叛。皇帝认为,必须要给予惩戒,杀鸡骇猴,故而将靺鞨战俘全部坑杀。

关于安全的诗歌短诗

生命是一次旅行

路途上景色诱人,

但踏上征途便不能回返,

生命是那么美丽,

请不要让它沾染鲜血和眼泪,

它是那么脆弱,

在安全事故面前,

轻易的就烟消云散。

有关消防安全的诗歌

小学生防火安全知识小诗歌

一、防火常识

突遇火灾莫惊慌,心定方能有主张。

能扑救时快扑救,呼喊他人离火场。

扑救不及快撤走,报警拨打“119“。

火场地址要讲清,区县街路及楼层。

有无爆炸危险品,有无人员困其中。

报警之后莫耽搁,迎候消防伏火魔。

二、初期灭火

火初起时扑亦易,全力扑打莫迟疑。

就地取材用水浇,正确使用灭火器。

油锅起火别浇水,被毯浸湿覆盖之。

电器起火勿蛮干,先断电源是关键。

衣服起火赶紧脱,或就地滚压灭火。

头发着火莫乱跑,衣服包头用水浇。

三、火场逃生

火场逃生要镇定,急寻出口保性命。

浸湿毛巾捂口鼻,弯腰靠近墙边行。

困在屋内求救援,临窗挥物大声喊。

床单结绳栓得牢,顺绳垂下亦能逃。

遇火电梯难运转,高层跳楼更危险。

生命第一记心间,已离火场勿再返。

安全征文500字关于生产安全的征文

安全是一种尊严,它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尊重。安全是一种文明,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安全是人生幸福的港湾,是爱护和保护人的生命不受损害。有了安全,才有欢乐和温暖,有了安全,才会拥有美丽的人生。

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更是涉及职工生命安全的大事。“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是我们每一天上班时恪守的信念。但是如果失去了安全也就失去了保障,极易出现安全事故。

对于安全生产,我一直以为安全和生产是同等的,但现在知道,更重要的还是安全,首先应该是安全的生产,然后是生产的安全。生产与安全对于我们来说,对于我们的国家来说,都是一样的重要。

责任重于泰山,安全生产关系到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生产和安全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许多企业不重视安全带来的结果带来的是血的教训,是停产和关门的结局,可以说,安全保障是搞好生产的首要前提,搞好安全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为了和谐美好的明天,为了整个社会少一点悲哀,多一份欢笑,更是为了个人的安全,家庭的幸福,母亲的微笑,爱人的牵挂,儿女的祝愿,请绷紧“安全”这根弦,让我们以事故教训为戒,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克服侥幸心理,真正做到安全生产,从我做起。

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样解读它们的辩证关系

我对古人讲的话,是这样理解的:

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其意思是指人的欲望而言。人有一定的欲望,对生活有合理的需求,是没有错的。是知足范畴之內的。在自已能力的许可情况下,容易知足而得到快乐。相反,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那种超出自已的能力,不可企及的欲望,为追求更多而给自已带来的巨大压力,能让自已快乐起来吗?

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在忧患之中,头脑是清醒的,亦是冷静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之思,并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迷失自已,轻易犯错而损害自巳。死于安乐,是指人生顺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对自已不设限。客易盲目乐观,迷失自已,乐极生悲,闯下难以挽回的损失及灾祸。不入死局而何为?

所以,古人云,知足常乐也好,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罢,是古人通过自已和他人的人生的遭遇,挫折与失败总结出来的人生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加以借鉴和采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有历史和现实意义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两句话出子《孟子.告子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下面列举古代两个正反的实例更有说服力:

一,生于忧患——勾践卧薪尝胆:

越国的国王勾践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国王夫差率领军事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结果是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包围。

勾践觉得已经没有退路,他准备杀妻和吴军决一死战。他手下有两个高人,一个叫范蠡,一个叫文种。他们觉得应该冷静一下,不能硬拼。文种说吴国的太宰伯嚭特别的贪财,可以互从他身上找到办法。于是文种带着大量大美女和奇珍异宝送给了伯嚭,伯嚭在吴王夫差面前劝吴王和越国议和。

夫差是个不爱动脑的人,他不顾大臣伍子胥的反对同意了。勾践把国家的大事交给文帝管理,带着夫人和大臣范蠡到吴国于,给吴王当奴隶去去了。勾践夫妇和范蠡都穿上囚衣,去给吴王喂马做苦役。吴王夫差每次坐车出去,都叫勾践牵马,然后踩着跪下范蠡的后背上车。

就这样过了两年,文种选了越国的美女西施送给吴王夫差,又选了一些美女和金银财宝给太宰伯嚭。伯嚭对夫差说,是时候应该让勾践回越国了。夫差看勾践这两年的表现很满意,于是就同意了。

勾践回国后,他号召全国上下艰苦奋斗。他自己穿粗布衣服,不吃大鱼大肉,住在陋室里,睡在没有席子的柴草上;在吃饭的地方悬着一个猪苦胆,每逢吃饭时,先尝一尝苦胆,然后大喊一声:勾践,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这就是*卧薪尝胆*故事的由来。

公元473年,勾践再次率领大军攻打吴国,是一鼓作气把吴军打败,吴国夫差羞愧的自杀身亡。

二,死于安乐——宋徽宗玩物丧志,北宋灭亡:宋徽宗赵佶是一位才子,每天在后宫众多嫔妃的陪伴下,是谈琴作画练习书法,就是不愿意治理国家,不爱上朝理政。后来金太宗派宗望率领大军攻打都城汴京。宋徽宗吓得是魂飞魄散,急忙写下了*传位东宫*的诏书,自己退位做了啥事不管的太上皇。

太子赵桓即位,就是宋钦宗。他也是六神无主,他听信奸臣宰相白时中、杨邦颜的馋言,主张议和。把金国害怕的大臣主战的李纲罢了官,他他贬到几千里的南方去了。李纲被贬到遥远的边疆,金太宗马上就派宗翰、宗望率领两路大军又向东京进犯。

公元1127年,金军俘虏了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宫皇族、官吏三千多人,满载掠夺的金银财宝几十大车,回到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耻*。从此北宋王朝宣告灭亡。

为什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之于个人而言,忧患精神代表着一个对未来目标的追求,它能够激励人不断进步,进而取得更好的成果,实现个人价值。而安乐是一种安于现状的保守主义,有不思上进、不求进取之意,重于享受生活,无长远规划。

之于一个民族而言,忧患精神代表追求中国复兴梦的早日实现,虽然中国经济已经取得进步,但同比世界发达国家而言,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按照十三五规划,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这是对民族发展的一种规划。如果我们只是单纯享乐,安于发展现状,中国将快速走向衰落。

您怎么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与乐观快乐生活的关系

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风雨,更长不成参天大树,这是人们的共识,比喻一个人只能在磨砺中才能成长,所以孟子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上在忧患中成长起来的“大树”太多了 ,如忍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当过和尚,讨过饭的朱元璋,在外逃亡十几年的晋国公子重耳等等。不过,死于安乐的人也不少,如能说出“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昏庸无能的蜀汉后主刘禅,“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他们三个安于享乐,不思进取,都葬送了继承的祖业,自己也没有好下场。

既然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为什么还要乐观快乐生活呢?因为乐观快乐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一个人来说,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以应对一生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时甚至会面临“山穷水尽”的局面,但我们绝不能放弃,要依靠优越的社会制度,勇于解决问题,保持乐观精神,才能冲过一个又一个险滩,到达成功的彼岸。“莫道浮云终蔽日 ,严冬过尽绽春蕾。”要保持乐观,不在逆境中倒下,才会迎来人生的春天。

快乐生活是人们的普遍追求,因为我们的“中国梦”就是让祖国强大,也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但对个人来说,幸福的生活是靠努力打拼得来的,“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春暖时节,可爱的小燕子辛辛苦苦地构筑香巢,在柳荫花丛下演绎动人的风景,同样,我们也要依靠自己的双手,精心建设自己的家园,有那么一天,风和日丽,美景如画,我们也悠闲地徜徉在花海柳堤,尽情享受劳动的果实,深刻领悟奋斗的意义,此时此刻,即使无缘豪车别墅,不是一样很快乐吗?

在忧患中保持乐观,保持“定力”,努力奋起,迎接光明的到来,享受人生的快乐,向古今“大人物”学习,才能活的充实,对得起上天赋予我们的锦绣年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哲理为什么

浅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于《孟子-告子下》。是传承几千年的人生励志名篇。给于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启迪,又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哲理,一个人,不管你忧国忧民也好,或处事忧心也好,都应有担当。如事到其身,天必先降大任于身,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所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知于人。人,在做事前,应敢于担当,承受苦于事物未获得成功前的一切磨难。只要有担当,重任就会降临你的身上,必先心意苦脑,痛于筋骨,忍饥挨饿,使之受尽贪困之苦,受于做事不烦之心,慢慢煎熬你,使你成熟坚韧起来,别人没有你的毅力,你就能勇于向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不会乐于活在安乐和怡悦的环境中。

这样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你便是人生的成功者,不会枉然活了一生。

乌克兰的安-225战略运输机到底能不能恢复生产

安-225运输机理论上是可以恢复生产的!

上世纪80年代,苏联为了便于发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决定有安东诺夫设计局开发出一款超大型运输机,但由于时间太短,安-225运输机的设计概念大多直接来自安-124运输机,原计划生产2架!

在仅用时3年之后,1988年12月第一架安-225运输机就首飞成功了,半年之后成功完成背负“暴风雪号”航天飞机飞行。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资金短缺导致“暴风雪号”整个项目被迫停止,而安-225运输机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完工70%的第二架也直接停工,开始躺在机库里!

虽然安-225没有了存在的意义,但安东诺夫航空设计局保留着该运输机的全部建造技术,苏联解体之后,安东诺夫包括两架安-225都被分到了所在地乌克兰。乌克兰一直对安东诺夫保持着特有的情感,中间艰难度日的时期也一直没打算出售两架安-225运输机。后来,安-124的民用化成功让乌克兰看到了希望,2001在西方国家的帮助下强化机身之后第一架安-225成功复飞!

第一架安-225的成功复飞也让乌克兰政府看到了续建完成70%第二架的希望,但受限于资金原因一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在2001年5月份的时候安东诺夫设计局CEO表示,技术不是问题,只要有至少3亿美金的资金支持,就有望在3年时间内建成并复飞第二架安-225运输机。从这里来看,乌克兰还是拥有安-225的生产技术的。

但是,乌克兰拿不出3亿美元闲钱,我国看上了安-225运输机的技术表示愿意出资续建,前提是在我国的车间内完成,而乌克兰则不愿意坚持在其国内完成,后来事情就不了了之,所以现在第二架安-225还躺在机库里!

总之,安-225的技术主要依赖于安-124运输机,如今安-124已经恢复生产,而且乌克兰还保存有安-225的全部技术,如果愿意接受我国的资金支持,并分享核心技术想要恢复生产安-225超大型运输机并不难。

但是,安-255本身是为了发射航天飞机而存在的,没了航天飞机这种超大型的运输机存在的意义并不大,我国也只是想得到它的技术不是要买回来几架,这也是安-225没有恢复生产的原因。而且我国真正需要的是安-124这种400吨级的战略运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