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部尚书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5 12:13:28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吏部尚书、兵部尚书、户部尚书,谁的地位更高

六部有流传一个排序,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关于六部这个排序比较早的依据应该是,唐代杜佑所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汇编《通典》。

但是从地位来说,其实是平级的,没有先后区别的。

这里面我们要理清楚一个概念,这几个部是从属于尚书省的职能部门,而从隋唐开始,中国古代王朝的中央决策部门一般是和尚书省统称三省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这三个省最早都是皇帝的秘书机构,简单来说,中书省负责政策文件的研究和制定,门下省负责政策的顾问和传达,而尚书省负责执行。

在中国的官僚系统中,为了保证政策的执行程度和效率,从唐宋开始,就开始尝试由中央决策机构的成员来兼任六部尚书,这样来保证政策的执行效率。而其中吏部掌管官员升迁问题,成为官僚系统中权力最大的部门,在历史上也往往多由第一宰相兼任。

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代隆庆三年的内阁首辅其实是李春芳,但因为皇帝比较信任高拱,高拱以内阁次辅的身份兼任吏部尚书,在权力上就全面压过了李春芳。但论地位先后,却是李春芳在前的。

清朝的兵部尚书是什么官职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无数辛勤的劳动人民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许许多多辉煌的文明成果。不过,庞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也显而易见的导致了管理的困难,我国古代的帝王,许多都因堆积如山的大量政务而心力交瘁。其中,有些君主干脆把政务全权交给大臣或宦官来处理,这就导致了皇权被侵犯,乱世往往由此开启。

除了上述那种自暴自弃的君主,还有许多主动谋求解决之道的帝王,如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废相之苦的明成祖朱棣,便设立了“内阁”作为自己的顾问机构。不过,诞生于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或许更加著名。其中,“六部”的每个部门最高长官被称为“尚书”。关于尚书的职能,历朝历代各有变迁,兵部尚书在不同时期的职能也不尽相同。

其实,早在三省六部制被设立的三百多年之前,“兵部尚书”的前身“五兵尚书”便被三国时的曹魏所设置。所谓的“五兵”,指的是“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这五类兵种涵盖了领兵作战的所有兵士,所以掌管这五种军队,也就相当于掌握了最高军事权。

隋唐时期,随着六部中兵部的设置,“五兵尚书”一职成为历史。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换句话说,兵部便是掌管所有行军作战、将领选拔相关的事务,而它的最高长官自然就是实际的管理者。

到了明朝,随着丞相制度废除、内阁只能起辅助作用,兵部的职权进一步扩大。据《大明会典》记载,原本正三品的兵部尚书跃升为正二品,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这样曾经的荣誉官职平起平坐。在权力运用上,兵部尚书不但能够管理军队事务,还能够就对外战略方针提出极具话语权的意见,民族英雄于谦便是其中的代表。

皇太极天聪五年(1631),后金铸造出红衣大炮,开启了自主铸造火器的历程,也是这一年,后金内部召开会议,就官制的设定问题进行了商议,并最终决定仿照汉制设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由贝勒执掌各部事务,不过,后金各部的长官并不叫“尚书”、“侍郎”,而是“承政”和“参政”。

顺治元年(1644),这一年先是明朝被李自成率领的大顺攻灭,再是多尔衮率清兵攻入北京,后来顺治帝迁都北京,短短数月,风云数次变幻。也是在这一年,顺治帝停止以贝勒管理各部事务,又将各部长官名改为尚书、侍郎,以示对中原文化的继承,此外,清朝的兵部尚书品级又升为从一品,地位达到了封建时代的顶峰。

顺治五年(1648),清廷开始起用汉人当尚书,为了加强控制,清朝采取满汉尚书各一人,共同管理六部的制度,不过,实际上权力还是由满尚书行使。直至雍正元年(1723),汉尚书才总算在朝中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兵部改组为陆军部,兵部尚书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古代兵部尚书有权利调动全国兵马吗

古代共分为六部,每个部门设置尚书一人,为最高长官。明朝时尚书品级为二品,清朝时为从一品。六部之中名义地位最高的是礼部尚书,但因为吏部尚书主管天下官吏选拔任用,所以实际上实权最大的是吏部尚书,各级官员见了吏部尚书甚至要叫一声天官老爷。

到了兵部权力就相对较少了,至于调动全国兵马的权力,兵部尚书根本就没有。其原因就在于明朝有内阁和清朝有军机处。

明朝时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所以也在蚕食了六部的权力。就连吏部四品以上官员的任选也要通过内阁,其余五部的权力更是大部分落于内阁之手。

兵部的权力也不例外,兵部尚书作为文官,没有军队的统领权,而军队的调动权是由内阁决议,皇帝批准。比如明朝为抗击北方鞑靼人入侵调动军队,由兵部拟定,然后送至内阁,内阁决议之后由皇帝批准。

到了清朝时,虽然军机处代替明朝内阁成为了权力中枢,但是兵部权力依然没有变化,而且设置了满汉两名尚书,所以兵部尚书的权力进一步分散,各地的督抚大臣因为要管理当地的军队,所以经常加衔兵部尚书,所以全国各地有十几名兵部尚书。权力就更是微乎其微了。

兵部尚书多为军队辅助,管理军队成员的记功升迁、发放饷银、运输粮草、拟定战略等等。

实际来说,军队是皇帝的命根子,最重要的就是统领权和调动权,而军队的统领权交给了军队的将军,那么调动权一定得由皇帝本人实际掌控,兵部只能是辅助皇帝。

关于明朝兵部尚书于谦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在上中学时就学过于谦的两首诗,通过这两首诗都可以表现出他的高风亮节。

咏煤炭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两首诗吟咏的事物放在一起,给我的感觉就是于谦大概是个矿工出身。这两样东西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出身荒野;二是为人类作出突出贡献;三是受尽磨难,化成灰烬最后归于无形。而且一黑一白,非常纯粹耀眼。

这都象说于谦自己一样,出身贫寒心思纯洁,功勋卓越,非黑即白,只顾埋头拉车不知抬头看路,最后被政敌算计,死于非命。

我最想对于谦说:你歌颂的这两样东西都不吉利,算一语成谶,如果有来生,希望咏点别的吧。

清朝为什么同时存在多个兵部尚书,到底谁才是真正掌权的

严格说来,清朝只有两个兵部尚书,一满一汉。

清朝在内阁之下设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分设尚书和左右侍郎,而且都是满汉双配,即尚书一满一汉,官阶为从一品:左右侍郎各一满一汉,官阶为正二品。

由于清朝为少数民族政权,所以对汉族官吏多少有提防心态。满汉兵部尚书虽说都是从一品,但真正掌权的应该是满员,汉员主要负责执行层面的事情。

除此之外,清廷在地方设总督作为地方军政主官,管辖一至三省民政和军事。总督为正二品,虽然是文官,但在其辖区内不光管民政,亦兼管军事。

而为了能够在特定时刻节制辖区内驻防的绿营兵,清廷规定地方上的总督一般都加兵部尚书衔,官阶即变为从一品,这样就可以兵部的名义,顺理成章地节制辖区内的从一品军事主官提督,以及正二品的总兵,并有资格与辖区内掌管八旗兵的从一品驻防将军相互配合,联衔奏事。

可无论是兵部尚书还是领兵部尚书衔的地方总督,都没有独立的统兵权和调兵权,一切都要以皇帝的决策为准。

“九门提督”和“兵部尚书”谁的权力大兵权掌握在谁手中

论实权,当然是九门提督更大。但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兵部尚书的地位更高,这其实是因为兵部尚书早期权力的确很大,但后来慢慢被架空了。借此机会,我尽量全面地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职位的由来,以及其之间的对比。

兵部尚书是怎么来的?

先说一下“尚书”。“尚书”这个官职很早就有了,大约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朝建立之后,宫中不仅有“尚书”,还有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称“六尚”,都是属于很低级的官员。“尚书”的主要职责是在殿中发布文书,和权力二字根本不沾边。

事情的转机突然出现在汉武帝时期。大家都知道,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想将权力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不允许别人分享。但汉朝的制度是沿用了秦朝的官制,采用的是三公九卿制,所以丞相的权力非常大,汉武帝当然就很不满意,于是进行了改革。

怎么改呢?汉武帝除了正常的上朝议事之外,又设立了内朝,也叫中朝,而参与内朝议事的人,则都是由皇帝挑选出来的,并不以职位高低为标准。而这帮人参与朝廷大事,总得有个名目吧,于是汉武帝就任命这些人为尚书,意思大约相当于皇帝身边的高级秘书。在汉武帝的亲自加持下,尚书因系近臣,地位渐高,成为实际上的中央决策者。

东汉时更进一步,汉光武帝刘秀成立了“尚书台”,成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尚书令,下设两个副职叫做左右仆射,再往下就是六个分管的尚书。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只有尚书才能参与朝廷机密大事,就算是执政重臣,也必须加一个“录尚书事”的官衔才能参与机密政事。

到了三国时期,曹丕篡汉称帝之后,他觉得尚书们的权力又太大了,于是提拔身边的另一个服务职位“侍中”参与机密,以分掉尚书们手中的权力,这就是中书省的前身。这样,中央就有了两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同样在皇帝的亲自加持下,中书省的权力慢慢大过了尚书台。而到了西晋时,晋武帝又因为同样的原因,设立了门下省,这样中央有了三个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并且门下省的权力又慢慢超过了中书省。尽管“长江后浪推前浪”,但在名义上尚书台还是最高的。

三国之后,就是两晋南北朝,这是一段长达数百年的乱世,期间建立了无数的小政权,各个政权的制度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势却是尚书台渐渐式微,而门下省、中书省则渐渐壮大。

隋文帝杨坚代周建隋后,实行了新的官制,叫做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就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中书省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有封驳之权,而尚书省就负责具体执行。但一个帝国的事务何其繁复,执行起来难度很大,于是尚书省根据分工不同,下设了六个部门,即所谓的“六部”。

“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六部的最高长官称为尚书,吏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吏部尚书,兵部的最高长官就叫兵部尚书。但这里的“尚书”和两汉时的“尚书”可就不是一回事了。不少朋友在看史书时,经常会将两者搞混,所以在此作详细说明。

兵部尚书的地位

从兵部尚书的由来,我们可以看到,兵部尚书其实是尚书省的一个下设部门,那么自然归尚书省的长官管理。尚书省的最高长官成为尚书令,这个职位由于太过重要,所以一般由皇子兼任,比如隋文帝时的尚书令是杨广,唐高祖时的尚书令是李世民,这两位后来都做了皇帝。唐太宗之后,干脆就不设尚书令了,而是以尚书省的副职——左右仆射为最高长官,尚书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尚书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

左右仆射,再加上中书令(中书省最高长官)、侍中(门下省最高长官),并为唐初宰相,比如房玄龄就是左仆射。但为了保持权力的平衡,唐朝又搞出了一个叫“政事堂”的机构,要进了这个机构才能和皇帝一起讨论国家机密大事,而进这个机构必须加“同平章事”的官衔。刚开始尚书省的左右仆射都是要加这个官衔的,但后来就看皇帝的心情了,到了唐朝后期,也有贵为尚书省左右仆射,但却进不了政事堂的,十分尴尬。就这样,尚书省慢慢地不再参与决策,而只负责执行,权力大幅度缩水。

尚书省权力缩水,就意味着“六部”的权力也要缩水,本来应该交给六部办理的具体事务,皇帝偏偏不交给他们办,而是临时成立一个机构,或者设立一个职位来负责此事,比如唐玄宗设立的劝农使、度支使、营田使……就是分走了本是户部的工作。那么,至于负责军事的兵部,皇帝就更信不过,新设的职位更多,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到了“一饭而归,竟日无事”的地步,几乎沦为闲职。

宋朝时也有兵部尚书的职位,但宋朝的官制有个特点,那就是官名和职位是分离的,所以兵部并不管军事,管军事工作的机构叫做枢密院,兵部本部就只剩仪仗、武举以及义勇弓箭手名籍。兵部尚书也不管兵部事务,具体由“判兵部事”负责,兵部尚书唯一的意义就是代表了官员能拿多少俸禄而已。

兵部尚书的春天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之后,让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六部的权力就又大了起来,尤其是明初对外战争不断,兵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仅次于吏部。然而很快,明朝的皇帝们就对繁重的工作表示不堪重负,组建了内阁帮助处理具体事务,因此兵部的地位又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兵部的权力并没有被分掉,内阁也只是做出决策而已,具体执行还是要靠兵部。

清承明制,所以清初的兵部和明朝差不多,但雍正时期,因为对青海用兵,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特别设立了军机处,从此之后兵部甚至内阁的权力,都被军机处架空,兵部又沦为一个纯粹的执行机构了。到了光绪年间,彻底裁撤了兵部,分为海军部和陆军部。

兵部尚书的权力

兵部的权力很大,依照《大清会典》记述,兵部尚书“掌厘治戎政,简核军实,以整邦枢。”兵部下设的四个组织 ,有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各自解决不一样事务管理。

武选清吏司主要负责武职官员的人事任免升迁。清朝的时候,武职官员的任免退休不是由吏部负责,而是交由兵部负责。兵部会考核武职官员在任时的功绩,确立他们退休后可以享受到的相应待遇。

职方清吏司主要负责对绿营军武职官员进行功过赏罚。如果绿营官兵出现伤亡,职方清吏司照例要进行抚恤。

车驾清吏司掌管全国的马政和文书传递工作。马匹除了对国防战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外,在平时的时候,主要还是用来做驿站传递文书等事务。

武库清吏司主要负责掌管全国的兵籍、武器,以及选拔武举,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有机会直接送到皇帝身边当侍卫。

兵部四个清吏司所处理的事务,全部由兵部尚书统一审批负责。不过,清朝的六部尚书都是设两个,一个满人,一个汉人,而汉人兵部尚书位在满人兵部尚书之下,其权力还要大打折扣。

如此看来,兵部尚书的权力还是很大的,但是也看得出来,清朝的兵部尚书只负责和军事有关的后勤工作,手中是没有兵权的。那么兵权在哪呢?在皇帝手里!如果要调动军队,那么通常的做法是皇帝下命令,地方上的将军负责执行,而兵部只是按例发一道文书而已,只不过是一个中间环节而已,最重要的两头都没兵部尚书什么事。

那么,为什么大家印象中,会觉得兵部尚书的权力很大呢?这是因为,明朝的兵部尚书权力很大!

按照明朝的权力分配设计方案,明朝的兵部尚书其实也是没有兵权的,虽然可以调动军队,但必须要经过内阁同意才行,不过在明英宗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导致兵部尚书的地位大大提高。

大家都知道,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俘虏了,朝廷紧急立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登基,而朱祁钰登基之后,为了打退瓦剌,保卫京师,于是立即提拔当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为兵部尚书,并一改兵部尚书是不能直接指挥军队的祖制,授予于谦“提督各营军马”的重任,命在京的各营将领皆接受其节制。最后,于谦不负众望,打赢了京师保卫战。

从此之后,明朝的兵部尚书就有了兵权,成为六部之中地位最高的一个,由于类似西汉时期的大将军、大司马一职,所以别称“大司马”,地位显赫。明朝的军队之中,往往有一支军队,比如提督团营,就是交给兵部尚书掌握的。即便到了明朝后期,兵部尚书也往往被授予另外的职务,实际上掌握兵权,至于兵部的具体事务,则一般交给兵部侍郎负责。比如明朝末年的袁崇焕、洪承畴都是手握兵权的重臣,他们都兼任着兵部尚书的职务。

所以,从历朝历代来看,唯有明朝的兵部尚书是有兵权的,也可以调动一部分的军队,权力非常大。由于大家相对对明朝的历史比较熟悉,所以就有了兵部尚书权力很大的印象。

九门提督的是什么职位

相比较于兵部尚书的历史,九门提督就简单多了,因为这个职务是清朝才设立的。

所谓“九门”,就是指北京内城的九道门,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安定门、德胜门、东直门、西直门、朝阳门和阜成门,在此代指“京城防务”。

所谓“提督”,就是管理、督管的意思,你不要把它看成名词,而是要看成一个动词,所以九门提督应该读作“提督九门”,也就是“管理京师防务”。

“提督九门”,那手底下得有兵啊,清初这支军队为八旗的步兵营,清朝军队的长官叫做“统领”,所以最早的时候,这个职位官方称呼为“步军统领”。

康熙年间,人员增加为满、蒙、汉军八旗步兵和京师绿营的马步兵,于是把原本属于兵部的稽查城门、缉捕盗贼、申禁巡夜等职能,加到了步军统领身上,又兼管巡捕三营事务,于是职务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三营统领”。

乾隆时期,又增加了两个营,于是又变成了“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这就是“九门提督”最后的官方称呼。

九门提督之所以地位高,是因为他手里有一支长期保持在三万人左右的军队,且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按说对动辄百万的国家军队来说,三万人不多,但可别忘了,这是在京师,三万人的军队足以左右京师的一切事务,甚至包括皇权的更替,雍正继位时就是靠着九门提督隆科多的支持,才在众多兄弟们的虎视眈眈下,顺利登基。后来八阿哥胤禩搞八王议政,打算逼雍正下台,也是靠了隆科多的支持。

兵部尚书和九门提督谁的权力大

说实话,这是一个无法比较的命题,兵部尚书在清朝为从一品,九门提督也是,但兵部尚书负责的繁冗的具体事务,且没有决策权,只有执行权,而九门提督手中有一支足以左右皇帝宝座的军队,地位自然要比兵部尚书高得多。

甚至到了嘉庆时期,皇帝认为九门提督权力过大,严重威胁到了自己的安全,所以增设了左翼、右翼总兵各一人,作为九门提督的助手,实际上是分化了九门提督手中的权力。相比之下,兵部尚书则对皇权没有丝毫威胁,因为他完全不能调动军队。

但从社会地位上来说,兵部尚书依然代表着极高的荣誉,清朝地方官最大的就是总督,而总督往往会领兵部尚书衔,当然不用具体处理兵部事务,只是挂个名。但这也从侧面证明,兵部尚书在名义上还是一个极高的职位,只是实权不大罢了。

然而,如果拿九门提督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那可就不行了,明朝的兵部尚书不仅地位高,而且手握重兵,实权极大,远远超过九门提督以及类似的职务。因为虽然明朝没有九门提督这个职位,但有类似的官职,通常由宦官担任,叫做内官提督九门,是没有品级的。随便举几个明朝的兵部尚书,于谦、夏言、胡宗宪、孙传庭、史可法……哪个不大过所谓的九门提督?

综上所述,我最后给出结论:在清朝,九门提督的实权大过兵部尚书,社会地位上略有不如,但如果和明朝的兵部尚书比,则远远不如。

宋朝时的兵部侍郎是几品

宋朝基本承袭了唐朝的三省六部的政治体制。设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后来实行“两府三司制”,就是皇帝管“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设宰相,管理行政及其官员。“枢密院”设枢密使管军事,为了不使军权独掌,枢密使军权两分。

六部基本上都已经权利被转移,除了刑部判案缉拿以外,其它都归“三司”管理。但是,六部的尚书官职都有。

比如北宋时包拯曾任“三司使”,是主管宋朝财政的,后来又任枢密副使(相当于副宰相级别)。

宋朝时兵部尚书应该是从二品官(每一级别都有正副之分,从即是副),那么兵部侍郎应该是三品官或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