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檗山 就是 是否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黄岗山在什么地方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4 19:20:49 浏览9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不周山是否就是发鸠山

当然不是,因为它根本就不一座山,其实是西伯利亚高原。

不周山是《山海经》神话中的山,并且,这个神话其实不靠谱,被创造出来也很晚,是在战国末年才有的,与更早的神话有所冲突。

但是,这些神话有很多是有历史原型的。

“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神话是借了共工氏的名,原型则是洪水。

共工,加上三点水就变成了“洪江”,这连傻子都知道,就不用多说了。

关键在于,不周山的位置是在哪。这要看古代人的地理观念。

这个神话诞生于战国末年,战国末年的地理观念是什么?就是二维观念和九州大地模式。邹衍的著作是流传到了今天的,这个就很容易看到了。

二维观念是什么?古代方向,东与南、西与北,是混淆的。所以你看《山海经》《淮南子》,对太阳起落的描述,有的时候说太阳升起在东方,有的时候却说太阳升起在南方;有的时候说太阳昧落于西方,有时候却又说昧落于北方。

在不周山神话里,西与北就是混淆的,当时就这么个观念。但是,在其他神话里,比如三面的神话里,也有提到不周山,这就可以拿来参考。

三面神话里,三面害了鲧,也就是大禹的父亲,迫使鲧变成了蚩龙,他们的兄弟仓舒,从幽都借来“不周风”要杀死三面替鲧报仇。不周风,那就出于不周山,特点就是冷,冰风,能冻死人。

所以,说不周山,肯定是在北方,而且必然能吹得出冻死人的冰风。这是其一。

其次,邹衍,这个人应该没人不知道吧?

汉代的纬书《河图括地志》与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还在说“九州”这个事,说明当时的地理观念跟邹衍那时候没什么变化,什么“地南北三亿三万五千五百里,地部之位起形高大者有昆仑山,广万里,高万一千里”等等,昆仑山还是在大地中央,所以共工撞的不周山肯定不是昆仑山,因为位置不是那个位置。

神话里,共工撞完不周山以后,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可是根据“大九州说”,如果共工是往中央方向撞,那应该是“天倾东南,地陷西北”才对,但是很明显,这跟神话描述的方向恰恰相反。

更何况,共工是把不周山撞塌了的。他的能力有限,真的奔着中央区玩命,没用,他撞不动。

而在“大九州”里,中国是处于东南部分,对于中国方向有影响,但又没真的往西去,还能造成“天倾西北,地陷东南”的,那就只有一个方向,就是北。

这也符合当时的人的二维地理观念状态,西与北混淆。

北边是哪?看看天气预报,影响我们的冷空气什么的,这些玩意哪来的?除了海上,就剩西伯利亚高原了。

西伯利亚发洪水吗?很正常呀。去年贝加尔湖还大涝呢,淹了俄罗斯数座城市。而且,西伯利亚那边一变天,我们这边就必然也跟着变。

不然的话,你以为今年北方的洪涝灾害是哪来的?就现在,还有地区的水灾没闹完呢。

而且受影响最大的地区,是哪?——限你1秒钟之内回答,回答不上来说明你没捐款。

而在下古时代,我们的文明根基,那个发祥地在哪?

一目了然的事啊。

所以你看现在这个情况,跟下古时期也没什么变化。

共工怒触不周山——洪江,也就是洪水肆虐于西伯利亚——天候变化——我们的中原地区跟着遭灾,也是洪涝灾害。

并且,这既符合神话里对共工的描述,也跟史实贴合。

神话里,水神共工不是本土神,是外来神祇。西伯利亚那边,那当然是“外来”。

史实中,我们的老祖宗是颛顼,他偷袭共工氏,以部族势力论吗,共工氏不一样还是“外人”吗?

这个就是神话的真相,诞生于史实,经过改编,凝练成神话。只不过,神话里没人捐款,没什么齐心协力救灾,全靠女娲补天,就练她一个人了。

黄岗山在什么地方

黄岗山,位于福建省与江西省交界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介于北纬27°33 -27°54ˊˊ ,东经117°27 -117°51ˊˊ之间。其最高峰海拔2157.8米,为大陆东南第一峰,是整个华东六省一市地区的最高山峰,号称“华东屋脊“、“武夷支柱“。黄岗山将与井冈山、炎陵桃源洞捆绑申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黄岗山(黄冈山)是闽赣两省界山,山顶立有两省界石,至高点2160.8米位于福建境内。距南平武夷山市区约40公里,距离上饶铅山县约60公里。因山顶生满萱草(俗称黄花菜)八九月开花时节,山岗遍染金色,故名黄岗山(黄冈山)。1979年,国家将黄岗山周围保存完好的林地列为武夷山自然区,是地球同一纬度上仅有的一片生物多样化绿洲,其价值弥足珍贵。

黄庭坚是黄峭山的后人吗

赣南支派

赣南客家黄姓(属邵武分支),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黄峭)。黄姓在赣南人数众多。黄姓子孙一代又一代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辛勤劳作,用自己的双手为开发赣南、建设赣南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间,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历史人物。如明代中叶于都县的黄宏纲,就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又如清朝的黄世成(今信丰县新田乡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登二甲进士,一生著述甚丰,被誉为桐城派在江西的代表人物。当代赣南黄姓人物更是群星荟萃。

黄姓是赣南大姓,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大姓。

南康黄姓的根在中原在南康市,黄姓人口5万多,占全市人口的百分之七左右。

查阅有关的资料得知,南康市黄姓分三大世系:一是金华黄庭坚世系;二是邵武黄峭山世系;三是香公后裔黄傲世系。

一些黄姓的谱牒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略定塞北,复思征服岭南,强迫驱使战败六国的士兵、百姓(其中有大批黄姓)约50多万充军南移,分别驻扎在大余岭等南方各地。在这之前,黄姓一宗支的二十三世祖黄渊从河南潢川(今河南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古隆集)迁湖北江夏。当时,有一部分住江夏的黄姓也加入了南移行列,其中不少黄姓人移居梅岭(属南野)。这说明在2千多年前,就有一些黄姓人从中原来到了南野(今南康市境内)居住。

唐末已从江北迁福建邵武禾坪的黄锡,生有五子,其中长子叫黄峭山。黄峭山生21个儿子。黄峭山的后裔众多,分布在闽、粤、赣、浙、湘等地,后来又扩展到四川、西南诸省及东南亚各国。黄峭山的17代孙黄伯、黄僚由福建邵武迁广东兴宁一带。现居住在南康市境内的大多数的黄姓都是由广东兴宁、河源、龙川迁入南康的。黄峭山的另一支后裔由湖北徙居金陵(南京),后辗转入居南康。

黄庭坚(其先祖由湖北江夏迁入江西修水)的曾孙黄藻由分宁(修水县)双井村徙遂川县禾源川坳。黄藻11代孙黄文端、黄文宠、黄彦道由遂川迁上犹木砦定居。黄文端的后裔由上犹迁南康北乡土桥牛坪,后迁龙华田头。黄文宠后裔则由上犹木砦迁南康十八塘塘、木山下等地居住。

黄香(居湖北江夏)后裔黄傲,于唐末五代时任通判驻守虔州(今赣州),在后唐同光二年及清泰年间(公元934至936年)隐居信丰。其后裔黄王廷从信丰小河迁入南康,先在赤土居住,后迁至镜坝城埠定居。其后又有黄日辉、黄文勋、黄文孝等从信丰迁入南康的城埠、樟边、蛇背、城区东门坝等地居住。

从上述可知,南康市境内黄姓的根是在中原,绝大多数黄姓是客家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黄姓人在这块土地上自强不息,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一代一代地繁衍生息,为南康的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5闽粤支派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姓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姓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姓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上杭黄姓

(属邵武分支)

上杭黄姓是黄峭山后裔在宋、元、明、明清时期先后从福建宁化、长汀,江西的南丰、石城等地迁徙而来,人口近4万,分居全县各乡镇,由于时代变迁、年代久远。根据1995年版黄佳章主编的《黄氏笔谱》记载:上祖福建邵武市黄峭,第九子黄化、第十二子黄福、第二十子黄井三房之裔孙念一郎(黄天禄)、三二郎、松山先后于南宋、元、明时分别从宁化县石壁村、长汀县濯田镇水口村、江西省樟树市迁来上杭县定居。黄姓现为上杭县第一大姓,近半数是黄天禄一脉。

永定黄姓

永定县抚市镇协兴村久紫冈组。该自然村黄姓开基始祖134世黄志安(黄天禄之孙万四郎次子),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移居虎岗汉洋再转迁久紫冈开基,现已繁衍22代。

永定县凤城镇东坊居委会黄姓是黄天禄之孙黄筠山(号千三郎)从芦丰安乡移迁永定城开基,为永定城区黄氏的开基始祖(永定城关一世)。黄筠山传下第八世黄玉珍字南峰之长子黄予靖(九世),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城关开基,现已繁衍25代28户约150人。

永定县虎岗乡灌洋黄屋,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虎岗乡虎西村田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黄思宝,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0代20余户60余人。

永定县高陂镇坪在村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均政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

永定县湖雷镇罗滩乌石下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黄吉甫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黄坑,再迁下岗背开基,后吉甫传下黄前塘第四子(八世)黄历塘迁乌石下开基,现已繁衍27代50余户200余人。

永定县堂堡乡香溪村上黄、下黄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天禄脉下上杭县第六世黄洪忠,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武平县象洞乡,后再迁上杭县安乡(今芦丰乡),又迁上杭寨头鸭妈坑,转迁香溪开基,属黄天禄(第一百三十世)后裔。现已繁衍23代70余户300余人。

永定县城郊乡中坑村坑头黄屋。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化脉下第七世黄天禄念一郎后裔,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4代32户138人。

永定县峰市镇黄寨村(即彩霞村)。该村黄姓开始祖系黄化脉下第三世黄文进,从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迁入开基,现已繁衍27代143户521人。1999年,因建设棉花滩水电站,移民至城郊乡龙门岗。

永定县大溪乡大溪黄屋坪(含黄屋窠)村。该村黄姓开基始祖系黄化脉下黄氏第一百三十世黄均仲,从湖坑奥杳村迁居上杭县念田镇石牌村(旧称石牌前),后率子黄仕清迁回永定大溪黄屋坪居住开基,并拓展至黄屋窠。其后裔有从上杭茶地石牌前迁往虎岗。

诏安秀篆支派

秀篆黄氏源于黄夷氏族,赢姓,自陆终公之子南陆公受封黄,以国为姓。兴于夏商周,望于江夏,鼎盛于唐宋。峭山公生廿一子,呤诗作别,居各胜地,我乃峭祖吴氏妣之裔,绵绵如瓜瓞。化公迁于石壁,六传至潜善公生九子,十传至均仲公乃生九子,宋末第九子徙居秀篆,复生九子,开今九房也。开基创业以来,历时六百余年,传二十余代,枝繁叶茂,子孙遍及闽粤台海。

诏安县秀篆镇黄氏家族,主要聚居在焕塘村周边一带,其始祖是黄化公脉下一百三十七世黄镇秀 (按《闽粤谱、客家谱、潮汕谱、秀篆谱》峭山公为黄氏119世),黄镇秀是黄均仲的第九子,均仲公为奥杳小五公之子,妣蔡氏、江氏生九子。自象牙迁居上杭后迁居永安金丰里大溪后居北山。九子各有远志,分别创居各地。其子黄仕清,迁居上杭石牌前,后迁金丰太溪黄屋坪(坝),落居北山。其第九子黄镇秀,于宋末自北山徙居饶平伯嵩岩下村,后徙居篆山,为秀篆开基始祖。娶邹氏,生下九子,开创九大房,今派下昌盛。

黄峭公像

九子黄公祠(黄镇秀及派下九子),又称黄氏家庙,为秀篆黄氏大宗祠。坐落于焕塘村,落成于公元1703年,堂号“燕翼堂”,内供奉:大始祖峭山公、一世秀篆开基祖黄镇秀、二世九兄弟、黄辟山等神主。其派下各房均有私宗,如“功德堂、炽昌堂、盛昌堂、衍庆堂、祖德堂等等”。

过山黄真的存在吗

神农架林区只有3000多平方公里,塞了这么多神秘动物,野人、棺材兽、驴头狼、巨蟾、过山黄,神农架可真热闹!

野人和巨蟾听起来就不吸引人,暂且先不说,来谈谈这个棺材兽、驴头狼和过山黄。这三个名字起的真不错,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关键是对于这三种怪物的描述,更加吸引人。

棺材兽,相传这怪物长的甚是吓人,全色灰色,有一个大头,尾巴特别长,跑动的时候泥土飞溅,声音很大。据专家分析,这个棺材兽很可能是当地的一种珍稀动物鬣羚(苏门羚),或者说是中国已经灭绝的犀牛,专家说,中国其它地方的犀牛都灭绝了,但森林茂密的神农架还藏着。

▲沙犷

驴头狼,相传是神农架一种驴头狼身的怪物,外型和毛驴差不多,但长着四只狼爪,是一种食肉动物。专家研究后直接将时针拨回七百万年前,说这驴头狼就是已经灭绝的沙犷(按描述来看,我觉得更像中兽),它和犀牛一样,也藏在神农架。可这沙犷太大了,明显藏不住啊!没关系,专家不是没发现它吗,说明它藏住了,而且藏得很好,也许人类永远也发现不了它!

最后来说说这过山黄,不用说,这很明显就是剑齿虎嘛!既然沙犷都能藏在里面,藏个剑齿虎还不是轻轻松松。过山黄类似的生物很多地方都有,有些地方叫“麻老虎”或者“马老虎”。我就疑惑了,为啥不大不小的华南虎都快野外灭绝了,半吨重的过山黄却在里边藏了这么久?

专家您再好好找找吧,说不定神农架还藏着诺亚方舟呢!

如果大家真的相信上面这些东西的存在,那就当我胡言乱语好了。

求重庆黄氏字辈

重庆(彭水) 黄氏认祖诗 本人姓黄 年代久远传译有误 大致意思相同  骏马堂堂出异乡 男儿随地立纲常  身在外境尤吾境 心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 晨昏常念祖宗堂  但愿苍天垂庇佑 三七孩儿个个昌  如对得上这首诗 相传有误但大概 意思相同主要是三七 二十一子 则为黄崤公后裔( 以下为复制)  姓名:黄崤山  性别:男  民族:汉  籍贯:福建邵武人  别名:黄崤山  职业:祖先  生辰: 0926-11-27  出生地点: 后晋石敬塘天福  忌日:1002-01-02  安葬地点:鹤薮黄家林今邵武市和平乡顶坎头村  峭山公,字岳,号实郎,福建邵武人,生于后晋石敬塘天福元年,岁次丙申公元926年十一月廿七日辰时。三十岁登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乙丑科进士。官授江夏太守,封千户侯,巡抚吴粤等处。至咸平四年辛丑岁(公元1002年)二月十九日,迁奎章阁侍制直学士,兼刑部尚书。官、吴、郑氏三太君俱封一品夫人。各生七子,计二十一子。至六十六岁,公谢职归林泉,辛丑年正月初二日,设筵邀诸亲及召诸子训曰:余年既迈,未免有九泉之虞。吾自承上祖春申君之下及鄂州之派,至今日,子孙二百余人,供给浩大,吾虽官途数十年,家业亦无多,何以为子孙长久计?事勿临期贻悔,尔等听命,吾曾经过闽粤等处,地方山环水秀,田地饶沃之所指不胜举。兹将铜钱八百万贯,纹银八百秤作二十一份均分。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侍奉,其余吾录诸处,各宜自立开基,而效上祖承接,尔等诚有孝心者,虽分居别处,何异以在乎?  是时诸子跪而听从,禀求指示。即收拾行装,择吉登程,拜别时,公亲自吟诗八句,以为后世各处子孙相亲证据,能念诗符合者,及系脉之传,即升堂以亲属之谊,勿以客礼相待,致失一派之本源也,无诗亦是歇公流裔,不可简慢待之。  二十一子次第名录歌  和梅荀盖楚龟洋, 政瞿化福卢林塘,  发井永延城潭层, 二十一子共雁行。  峭山公遗子诗  骏马登程往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健他乡则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春秋须荐徂豆香。  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峭山公三位夫人,各生七子,他们后裔又如何辩明出自那一位夫人?说起来充满诗情画意。当峭山公分授遗子诗时,官、吴、郑三位夫人,同时各自吟成一首七言绝句,分别赠送自己所生儿子,以为日后子孙辨别。这三首诗被后世子孙尊称为太诗。  官妈太诗  吾年八九难相会,奕世分支为汝题。  倘有贪富与贵贱,相逢须念共根蒂。  吴妈太诗  才郎峭老有三妻,官吴郑妣七子齐。  创业兴家离祖地,归来报命省亲仪。  郑妈太诗  祷告苍天往各乡,官吴郑妣三七郎。  奉奏分命吾儿去,投辙绵绵奕世昌。  摘录诏安高坑三妈诗  峭老原来娶三妻,官、吴、郑妣廿一儿。  兴家立业各离去,回猷报命省亲仪。  吾年八九与期会,叶茂九州同根枝。  不论贫富与贵贱,相逢当念初分时。  摘录黄元谷依韵敬和诗  慕祖客光焕始疆,三婆廿一贵超常。  启观嘱赞禾初境,睹录源流识故乡。  上佐朝邦轰烈宪,下垂繁衍集书香。  峭公神鉴如而在,满架儿孙奕世昌。  摘平和霄岭峭公遗子诗  骏马登程往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异境犹吾境,身健他乡即故乡。  旦夕莫忘亲命语,春秋时荐徂豆香。  愿言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廿十一子和诗一则以步之诗曰  策马登程出外疆,任从随地置纲常。  平生屋漏无愧事,睹录源流识故乡。  上佐朝班轰列宪,下垂繁衍集书香。  峭公神鉴如而在,满架玄孙奕世昌。  峭山公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岁次癸酉,二月十八日辰时,享寿九十八岁,葬于鹤薮黄家林(今邵武市和平乡顶坎头村)辛山乙向,御制碑文曰:\“宋赐进士太子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