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二十四节气农谚
- 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
- 农谚“大寒一日晴,明春暖得迟”,说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 今日出伏,俗语农谚“冷不冷,就看出伏天”,2022年冬天冷吗
- 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是什么意思
- 农谚“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 “立冬萝卜,小雪菜”这句农谚是指的什么意思
- 今年冬天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农谚看七月二十七的天气,怎么看法
- 老祖宗留下来预测年景的农谚,从正月到十二月你知道几个
- 谷雨节气到来,节气事关收成,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和习俗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农谚
今天是六月二十一日,农历五月十九日,是“夏至”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入夏以来的第五个节气,夏至标示着“夏天”真正的已来临。夏至这天虽然是白天昼最长,夜晚短,太阳角度最高,但是,并不是一年当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本点来计算的。大约要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到40度左右的。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昼日渐缩短,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期发育很快,生理和生态需要水份比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也。《荆楚记时记》之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我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糜与鹿虽然属于同类科,但是,古代人认为,二者一属于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于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丌始脱落。糜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半夏是一种喜阴药草,因为,在仲夏的沼泽地或者是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见,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且,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民既感谢天赐丰收,以祈求获得“秋报”。夏至前后,有的地方举行办隆重的“过夏麦”。总之,夏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确定的节气日,也开启古代智慧先民对传统农耕节气的探索,由此形成的二十四节气传承至今。
写两句你知道的农谚
对于农谚,知道三两句,与君共赏:
①“过了清明是谷雨,一年之计在于春“。意思是清明节后,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出勃勃生机;再过一个节气,就是谷雨,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这时田中秧苗初插、作物新种,雨生百谷由此而来;清明、谷雨勾勒出春景图,一年之际在于春。
②“冬不坐石,夏不坐木,春秋不躺地“。意思是冬季严寒,久坐石凳,寒气入侵,伤害身体;夏季酷湿,久坐木凳,湿气太重,可致伤病;春秋不躺地,也是说春季仍有寒气,秋季寒气上升,躺在地上,会给人造成伤寒之害,不利于身体健康。
农谚,是老百姓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岀来的最朴素的人生道理、处事之道,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以上,释义如有不妥,敬请赐教!
农谚“大寒一日晴,明春暖得迟”,说的是啥意思有道理吗
谢谢邀请。
大寒寄怀
唐广才
岁终节气已收官,转眼时光又大寒。
玉蝶纷飞妆绮丽,玲珑绽放夜阑珊。
举杯赏雪珠玑赋,煮酒吟梅淡雅观。
美景怡人迎瑞梦,春风扑面贺年欢。
一首小诗奉上,再来回答问题。农谚“大寒一日晴,明年暖的迟”有没有道理?笔者认为还是有道理的。相似的农谚还有不少。例如“小寒大寒寒得透,明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大寒不下雪,明年夏天田开裂”等。这些农谚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与二十四节气一样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全国大多数地区比较准确。
象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小寒大寒都是一种节气,而且从字面的意思就知道,这两个时节都是非常寒冷的,不过对于这一点,很多农民都喜欢在这两个时节,天气最好变得非常寒冷,即使下雪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对于老人来说农作物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天气寒冷的话,就意味着在来年的春天,天气是比较暖和的,不容易受到倒春寒的影响,这样农民就不用担心农作物冻死了。
象“大寒一日晴,来年暖的迟”,“大寒天气暖,寒到二月满”等农谚,都是这样的道理,也就是说该寒的季节不寒,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对于人类、动物和农作物来说,在一定生育期内需要有适当的低温。冬性较强的小麦、油菜,通过春化阶段就要求较低的温度,否则不能正常生长发育。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常年冬暖,过早播种的小麦、油菜,往往长势太旺,提前拔节、抽苔,抗寒能力大大减弱,容易遭受低温霜冻的危害。可见,因地制宜选择作物品种,适时播栽,并采取有效的促进和控制措施,才能取得好收成。
所以,该冷的季节冷,该热的季节热,才符合自然规律,才有利于自然界万物生长。
今日出伏,俗语农谚“冷不冷,就看出伏天”,2022年冬天冷吗
今天是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加长版”的三伏天正式结束了。出伏时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时间都是一样的,到了秋后第二个“庚日”都出伏。但是,可不是这一天都“入秋”,都变凉爽。按气象学的说法,当平均温度连续5天达到22℃以下就是入秋了。所以,明白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每个地方的“入秋”时间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每年的入秋时间也不一样。由于今年处暑和出伏离得很近,所以,出伏之后阳气开始收敛,温度开始降低,慢慢从热变为凉,再由凉变为冷。那么今冬会很冷吗?大概率来看,凡是夏天酷热都将会是冷冬。古人云:大热之年,必有大寒。毫无疑问,今年是百年不遇的酷热天气,高温日,有些地方达到20多天,极度温度44度以上,所以今年的冬天必冷无疑。
农谚“头伏萝卜二伏菜”是什么意思
农谚都是农村人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总结的一些生活中各个方面的谚语,有的是关于天气的,有的是关于种植的,也有的是关于收获的。总之,这些谚语是长期以来人们的经验总结,对于后人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有着借鉴作用。就像“头伏萝卜二伏菜”说的就是农村人种植萝卜和大白菜的时间,和“立冬萝卜小雪菜”是相对应的。“头伏萝卜二伏菜”说的是萝卜和大白菜的种植时间,而“立冬萝卜小雪菜”则是指萝卜和大白菜的收获时间。
不过,农村的一些农谚也有地域性,像南方与北方的一些农谚肯定就有所不同。因为南北地域不同,所以这温差自然不一样,南方可以种植蔬菜的时候,而北方的气温还没有达到蔬菜生长的基本要求。所以说,有一些农谚具有地域性,不能一概而论。
像我们北方农村还流行一种“头伏萝卜二伏芥”的说法,因为北方人过去在冬春季节的时候,储存最多的就是萝卜、芥菜、大白菜等蔬菜,所以种植这几种冬季易储存的蔬菜,是每年家家户户必须要提早准备的。而入伏之后的第一个10天为头伏,第二个10天则是二伏。而伏天过后,就到了立秋季节了,到那时秋风一凉,正是萝卜、大白菜生长的最佳季节。所以,掌握好种植时间十分关键。种的早了的话,夏天温度过高,蔬菜也很容易因为高温的危害而出现根腐病等。而如果种植过晚,则会在后期因为温度下降影响蔬菜的正常生长。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变暖,所以在种植萝卜、大白菜的时间上,比起以前人们种植的时间偏晚。有的时候,能推迟个十天半月的。像如今人们种植大白菜,都是在立秋以后种植,因为这样能够避开三伏天里的酷暑,使大白菜在合适的温度和环境下生长。
时代在变化,生活环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所以这句“头伏萝卜二伏菜”的农谚放在当今,时间节点上就有些不是十分吻合了。人们种植萝卜、大白菜的时间也都往后推迟了半个月左右。所以有的时候,过去的农谚我们只能借鉴,万不可生搬硬套,要根据变化及时作出调整,这样才能合理掌握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使其达到高产丰产的目的。
农谚“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含义
农村有很多的谚语,也有很多的俗语, 基本都是农耕传统留下的顺口溜。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点芝麻”。这是一句关于四季农耕种植的农家谚语(因地理气候的差距,有些地方性俗语和谚语的意思也有不同之处)
在我的老家蓝田是这样说的: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前后,下秧种花。而立夏前后该种的农作物必须子种入土。秋季收获一年的农产作物。
清明麻:以前,麻是农民生活必用之作物(拧绳子用的麻,麻子可压油食用)。麻的最佳种植期就是清明前后,成熟期在秋季。
谷雨花:棉花(花生)适谊播种期就在谷雨前后,还有,谷雨前后必须播种秧苗(水稻的幼苗),生长到立夏左右就能插栽稻秧了。
立夏前后也是芝麻种植的最佳时期,问题里只说了~麻,花,稻,芝麻,其实:夏季是所有农作物播种的最后一季,也是农民最辛苦的一个季度。对农民来说,一年四季在于秋!因为秋天才是真正收获的季节,接下来就到金秋十月秋播期,冬小麦开始播种了。
“立冬萝卜,小雪菜”这句农谚是指的什么意思
对于农谚“立冬萝卜,小雪菜”,其实就是关于大田菜地里种的萝卜和大白菜收获的季节。不过,由于咱们国家地域广阔,并不一定适合各个地区哦!但对于山东等北方一些地区还是适用的。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立冬萝卜”的理解
对于萝卜来说,也就是咱们常见的青萝卜和白萝卜了,一般来说,萝卜会在夏天中伏前后进行播种,然后在冬初立冬前后进行收获!为此民间便有“中伏萝卜”和“立冬萝卜”等农谚俗语。
对于萝卜的最佳种植时间,应该是在夏季中伏时进行播种,比白菜要稍早一些,这是因为萝卜比较耐高温、抗病能力强一些。
而对于萝卜的收获时间,一般最晚应该是在立冬前后进行收获,然后放在地窖等地方贮存或者进行腌制储存,这样可以防止萝卜受冬天冻害影响而烂掉。就拿今年来说,今年立冬天气降温将影响全国八成的地区,足见到了立冬已经很冷了!
“小雪菜”的理解
这里的“菜”其实就是冬天常见的大白菜,毕竟过去冬天基本没有啥别的菜可吃了。对于大白菜来说,相比萝卜更耐寒不耐高温,因此一般是在夏天末伏至立秋前后播种,然后会在冬天小雪节气前后进行收获。为此,农村老话也有说“末伏菜”、“立秋前后大白菜”和“小雪菜”的农谚俗语。
对于白菜来说,现在的品种比较多了,使得具体的种植时间可以根据品种抗性进行选择,如果抗热性的可以早播种,而对于抗寒性的则应该晚播种,一般主要会在中伏至立秋为最佳播种时间!
而对于白菜收获时间往往可以比萝卜晚一个节气,也就是可以到冬天小雪节气时,也就是11月22日感恩节那天,一般对于白菜也是最晚的收获时间了。一般收获后的白菜可以进地窖、腌制以及盖草席等方式储存!
不过,现在由于蔬菜品种非常繁多,对于节气的把控没有以前那么精准了,毕竟现在可以进行人为调整,不是只靠天吃饭了!所以说,这句农谚应该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了!
以上仅为个人见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继续补充观点看法!
今年冬天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农谚看七月二十七的天气,怎么看法
今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七,今年冬天冷不冷?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七月二十七的天气就知晓
“乍暖还轻冷,风雨晚来方定”,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已经到秋天了。咱们国家幅员辽阔,东北的小伙伴已经穿上秋天的衣服了,四川以及长江以南一些南方地区人们还在承受高温炽烤和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影响。
按理说,秋天作物即将成熟,对雨水的需求并不高,高温反而有利于促进籽粒成熟,对产量的提升有帮助。但,前提是前期必需雨水充足,而今年长江流域显然没有按“规矩”来,干旱严重,人们都盼望着快点下雨。
我国从古代开始就是以农耕生产为主,粮食就是农民的命,是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在古时候没有天气预报,天气阴晴冷暖,全靠人们长期与自然相处总结出来的经验判断。
因此,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开始记录天气,总结出来很多俗语农谚来预判后期的天气情况。例如,俗语农谚“八月初一晴,冬天暖”,是通过八月初一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冬天的冷热情况的。再比如,“寒风迎大雪,三九天气暖”,这里的大雪指的是“大雪节气”,意思是说,如果大雪节气当天迎来寒风,寒冷来的早,到了三九天可能就不那么冷了。再比如,“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这里的中秋就是中秋节,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古人是通过中秋节的天气情况来判断,正月十五的天气情况。
看到这有朋友可能会说,只是古人随口一说,巧合罢了,但是,你没发现一些规律吗?但古人已经发现了,就是当天的天气情况,在之后的30天或30天的倍数会有与之对应的天气情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找一些关于天气的俗语农谚,看看是不是30天或30天的倍数。所以,既然有规律,就不是古人瞎说的,还是有一些经验在里面的。
当然,农谚是有地域性,这个地区总结的农谚只适合这个地区,拿到别的地区可能就不那么准了。并且,现在的气候条件已经的过去大不同了,还是随时留意天气预报更准确。毕竟,农谚那么久远了,当参考就可以了,别纠结准不准。
今天是农历七月二十七,古人也留下了很多俗语农谚。今年冬天冷不冷呢?古人留下的俗语农谚,看七月二十七的天气就知晓。我们接下来看看都有哪些!
一、雨打七月廿七,连绵细雨滴到冬
这句农谚比较好理解,是通过农历七月二十七这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后期的天气情况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二十七这天下雨了,那么接下来的降雨的天气就会比较多,可能会断断续续的下到冬天。冬天还下雨,冷空气来的晚,是个暖冬。
另外,农历二十七一般在“末伏”、处暑和农历八月初一附近。晴天既然预示冬天不冷,那么下雨呢?老话有“处暑雨淋淋,百日就见雪”、“末伏尾秋雨不断,八月仲秋寒天来”,“末伏多酷热,三九多雨雪”,“处暑伏不消,冬天雨雪浇”,八月初一热烘烘,六十日无霜”,“雨淋八月初一,连绵细雨滴到冬”,“八月初一晴,百日无霜”,“八月初一晴,冬天暖”等等。
其实,按古人的经验冬天不冷,来年的年景通常不会太好,粮食可能会出现欠收的情况。因为,冬天寒冷能够冻死地下的虫卵和病菌,春天返青的时候病虫害就少。并且雪多氮就多,有利于冬小麦开春返青。还有,大雪覆盖还能使小麦安全越冬。老话“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我们现在的农业科技手段要比古时候高明得多。例如,增强冬小麦的抗冻在低温来临之前喷施磷酸二氢钾+胺鲜酯或三十烷醇等等。
二、雨落七月尾,冬天冻死老黄牛
这句农谚我们现在来看是有些夸张的,虽然老牛怕冷,也不至于冻死。古人是想表明,农历七月尾下雨的年份,通常冬天会比较冷。类似的农谚还有“雨落七月尾,冬季冻死鬼”,说明天气寒冷刺骨。
三、七月廿七热死狗,百日不见霜
这里的“热死狗”,说明天气比较炎热。意思是说,如果七月二十七这天天气晴朗酷热,那么百天之后也不会下霜。类似的农谚还有“处暑雨淋淋,百日就见雪”,八月初一晴,百日无霜”等。
百日之后,就是3个月以后了,到了农历十月份,北方地区本应该早已下霜了,没下霜,说明是个暖冬。
另外,农历七月底,八月上旬是秋季收获作物生长最后的关键时期,天气热一些,有利于籽粒饱满和增加千粒重。农谚“七月廿七热烘烘,谷仓里都是米”,表明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是,今年有些反常,长江流域太旱了,农民种点地真不容易!
写到最后:
今年四川、河南等一些地区出现了干旱的情况,玉米生长受到了影响,当地人们盼着多降一些雨,来缓解旱情。老话说 “大热之年,必有大寒”,夏天过午炎热,到了冬天通常也会很寒冷。
老人的经验,正常的年份“该热就热,该冷就冷,才会有好的年景”,希望下半年风调雨顺,粮食能够获得大丰收。
今天七月二十七,您那下雨了吗?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了!
老祖宗留下来预测年景的农谚,从正月到十二月你知道几个
老祖宗留下来预测年景的农谚,记住了,你就是村里的“神仙”!看看你知道几个!
再过几天就是元宵节了,在古代元宵节是非常隆重热闹的,全城都会张灯结彩,全民一起欣赏圆月、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去百病、送孩儿灯,舞狮子等,是非常热闹的一个晚上。
这天天气如何呢?老祖宗早已经告诉我们了,老话说“中秋云遮月,雪打上元灯”,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我们今年可以验证一下老辈人说的对不对。那么正月十五这天天气情况对年景有什么影响呢?老话有“上元无雨多春旱,清明无雨少黄梅;夏至无云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的说法,具体什么意思,我之前文章详细讲过,就不在这里重复讲了。
元宵节一过,很快就到雨水节气了,这里的雨(yu)读四声,是动词,也就是从天上落下来水的意思,如果读三声就是名词了。“雨水”顾名思义就是到了这个时候该下雨了,但是,我们知道老祖宗发明的二十四节气是在黄河流域,那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会春旱,那么为什么老祖宗要把下雨很少的这段时间称为“雨水”呢?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期待您的分享!
老祖宗留下来关于判断年景的农谚很多,分享几个给大家,我们一起来交流学习一下,看看有几个是您听过的!
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飞是旱年,但得立春一日晴,农夫不用力耕田。
“岁朝”指的是农历新年交节,也就正月初这段时间。“蒙黑”好理解,指的是阴天或者雨雪天气,“四边天”就是四面八方,指的是天空四面八方的意思,也指天空被阴雨雪天。“立春”指的是立春节气。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正月里下雪下雨天气多,比较寒冷。早春降水比较多,预示着后期可能就变少了,会出干旱的年景。但是,如果“立春”节气这天要是一个晴天,这一年还会是风调雨顺的,农民劳作也不费力。
今年“立春”这天是晴天吗?这句话也是有地域性的,不是每个地区都准的,简单了解一下就行。
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好。
“惊蛰”指的是惊蛰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出现在每年的公历3月5-6日之间。到了这个时候天气已经暖和了,下雨的时候时常也会听到雷声了,这个时候入土越冬的动物听到雷声而惊醒,已经到了春耕的季节了。
“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的意思是说,惊蛰节气这天听到雷声,说明大地阳气按时节正常启动了,也就预示这年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里的春指的是“春分”节气,意思是说春分时节下雨,空气比较滋润清新,人的身体就会少得病。
“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好。”,这里的“卯日”是用古代用来记录日期的“干支历”中十二地支中的一个。天干共有十个会和十二地支循环对应来记录日期和时间,而“卯日”就是地支为卯的日子。我们可以查一下,每隔12天出现一个卯日,每隔60天会出现一个天干地支都相同的日子,所以,每年有5-6个相同的卯日。
明白这点,这句话就好理解了,月中指的是“二月份”,意思是说二月份要是出现三个“卯日”,那么这年就会丰收,棉花、豆麦都会过得高产。如果,没有三个“卯日”,粮食可能会欠收。
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延春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这里的“初一 ”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一,风就是刮风,雨就是下雨的意思。 但是,这里的“瘟疫”可不是指疾病,而是指天气寒冷。清明指的是“清明”节气,南起就是刮南风。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三月初一这天刮风下雨,把行人的头都淋湿了,那么这天就会比较寒冷。三月份还比较寒冷,说明可能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农作物受到低温侵袭,可能会发生冻害,影响后期产量,所以农民很忧愁和担心。但是,如果“清明”节气这天刮南风,气候就会比较温暖,那么,就不用担心了,肯定会是一个大丰收的年景。
四月:立春东风少病遭,时风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害虫成灾损稻禾。
立春就是“立春”节气,这句话的大意是说,立春节气这天要是刮东风,作物就会少有病害,作物就会多结果实。如果,春雷响在“甲子日”或者“庚辰日”,那么这一年就会遭受虫害,庄稼受损,造成减产。
五月:芒种闻雷意美然,端阳有雨是丰年,夏至风若从南起,瓜果院内受熬煎。
端阳就是“端午节”,有雨就是下雨的意思,芒种就是芒种节气,闻雷就是听到雷声,夏至就是夏至节气。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是“芒种”节气这天下雨打雷是好的象征,有雷的雨下一阵就停了,不会阴雨绵绵,既能给农作物补充水份,又不影响后期劳作。端阳节这天要是下雨,预示这年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粮食会获得丰收。但是,如果初夏刮南风,可能后期雨水就比较多了,瓜果可能会出现病害减产。
六月:三伏之中逢苦热,五谷风和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古代把农历十月称为孟冬,十一月称仲冬,十二月称为季冬,这三个月就是“三冬”,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冬季。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三伏天应该是很热的,如果不太热,说明天气比较反常了,庄稼长势不好。如果,没出现灾害的情况,那么这年冬天就会降水比较多。
七月:立秋无雨甚堪忧,庄稼从来一半收,处暑若逢天下雨,尽管结实也难留。
立秋指的是“立秋”节气,无雨就是不下雨,处暑指的是“处暑”节气。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如果“立秋”节气这段时间不下雨,天气还晴朗,农民就比较担忧了,因为这样的气候,向来都会减产,只有往年一半的收成。如果,“处暑”节气禾苗急需雨水时不下雨,就算结了籽实也没有收成。
八月:秋分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最怕此日雷电闪,冬来米价道如何。
秋分指的是“秋分”时节,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秋分时节是丰收的时节,到处都是秋收劳作的农民,大家欢声笑语,非常热闹。但是,这个时候最怕刮风下大雨,造成作物倒伏,影响收割,要是稻米被水浸泡,就会影响收成了,也会影响后期粮价。
九月:初一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冬晴,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遭雷声菜价增。
初一指的是“农历九月初一”,飞霜就是下霜了,重阳就是我们说的“九九重阳节”,月中就是农历九月中下旬这段时间。“火色”指的是气温高,天气热。
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初一这天下霜了,对农民是百害无一利的。要是重阳节这天没下雨,那么接下来整个冬天都将会是晴天,降水会很少,冬天就会出现干旱的气候。
“月中火色人多病,若遭雷声菜价增”,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当中天气还比较酷热,那么人就容易生病。如果,出现打雷、下大雨的天气,那么蔬菜可能会被水淹,出现减产的情况,老百姓就要高价买菜了。
十月:立冬之日怕逢壬,来岁高田枉费心,此日更兼壬子日,遭殃预报损人民。
“立冬若逢壬,来年高田枉费心”,壬指的是干支历记年法里的“壬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立冬”交节这天,如果碰上“壬日”,就预示来年会比较缺少雨水,地势高的地块,就会缺水影响作物生长,农民就白忙乎了。
十一月:初一东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魔,冬至天阴无日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农历十一月初一这天刮东风,冬天就会比较寒冷,人们容易生病,如果这天不仅刮风还下了大雪,那么得病人就会增多,仿佛有灾魔出现。
如果,冬至节气这天阴天或者降水预示明年会风调雨水,不用担心庄稼长势,会有好的收成。
十二月:初一东风六畜灾,淌逢大雪旱年来,若然次日天晴好,来岁农夫发大财。
这句话比较容易理解,大概意思是说农历十二月初一这天要是刮东风,那么六畜容易生病折损。并且,这天如果下大雪,那么来年可能会出现旱情。倘若这天天气晴朗没有风,来年一定会是一个丰收年,农民就能获得好的收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了,您认为这些农谚还有道理吗?期待您的评论。
全文完,麻烦您帮忙转发一下,帮助更多的农民朋友,谢谢您!
谷雨节气到来,节气事关收成,老祖宗留下的农谚和习俗有哪些
今天已时10点24分7秒交谷雨,有关谷雨的农谚不少,试列举几句,如:
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谷雨无雨,交回田主。
谷雨栽秧,一棵一筐。
过了谷雨,百点近岸。
过了谷雨,不怕风雨。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谷雨前后,撒花种豆。
谷雨麦挑旗,立夏麦头齐。
谷雨麦挺直,立夏麦秀齐。
谷雨前十天,种棉最当先。
谷雨下谷种,不敢往后等。
谷雨栽早秧,节气正相当。
谷雨阴沉沉,立夏雨淋淋。
清明爆半笋,谷雨成半林。
清明一尺笋,谷雨半丈竹。
谷雨麦怀胎,立夏长胡须。
谷雨在月头,秧多不要愁。
谷雨在月中,寻秧乱筑冲。
谷雨在月尾,寻秧不知归。
谷雨种棉花,不用问人家。
习俗主要有:张贴谷雨贴,消灭害虫,盼望丰收与安宁;爱花的赏牡丹,祈盼天遂人愿;渔民海祭,望海神保佑;农家走谷雨,望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洗桃花水,消灾避祸;喝谷雨茶,清火、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