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恰克图条约 界线

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在哪里?求教:这两张清朝地图哪一张才是正确的!区别在哪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4 00:36:54 浏览6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在哪里

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应该在乌拉尔山脉。

这是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长达2000公里的南北走向山脉,是东欧和西北亚洲的天然分隔线。

俄罗斯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国家。

俄罗斯民族是起源于东欧平原的斯拉夫白色人种,俄罗斯国家是起源于东欧平原的基辅罗斯→莫斯科公国→俄罗斯帝国。俄罗斯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欧国家。

直到1581年,俄罗斯人才翻越乌拉尔山脉向东武力扩张,用不到两百年时间攫取了亚洲北部广袤的西伯利亚(鲜卑利亚)。把俄罗斯国界线拓展到中亚草原—蒙古高原—外兴安岭一线。

这条线是人为划定的,并不是俄中天然分界线。

西伯利亚属于亚洲板块,是古代亚洲少数民族的游牧地,总体由中国中原王朝(其中含蒙古王朝)控制。

这片土地昔日的主人华夏族(汉人旧部)、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鹘(维吾尔)、羌藏、女贞、契丹、蒙古、党项、满人等,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千丝万缕联系,其中一些少数民族甚至曾问鼎过中原。

今天他们或仍然存在,或已融入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血液中。

以史为证;中俄地理天然分界线显然应该以乌拉尔山脉为界。

这就是俄罗斯面临的一大尴尬。俄罗斯发展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世界第一土地大国过程并不光彩。所以在今天,亚洲人只愿意承认俄罗斯是东欧的“老毛子”国家,而欧洲人固执认为俄罗斯就是亚洲(蒙古人种混血)国家。

百年以后,中俄人为划线是否会向地理天然分界线靠拢?

这个问题现在不好判断。但俄罗斯国土不会再向亚洲膨胀是肯定的!

求教:这两张清朝地图哪一张才是正确的!区别在哪

都是正确的。年代不一样。

皇太极在1635年前后北上扫荡了野人女真部落地区,收服了很多北方部落和民族,如达斡尔人、鄂伦春人等。不过南方的战事紧急,皇太极并没有安排在当地驻军,而是满足于当地人服兵役、称臣纳贡。几乎与清军入关的同时,俄罗斯也在西伯利亚开疆拓土。他们沿着黑龙江一直深入到内东北地区,建立了城寨,向当地人强行收取赋税,并宣称是他们占有并发现的土地。

清王朝一直忙于南方的战事,即使有北方的民族前来北京报告事变,清朝也一直没有抽出兵力来扫清边患。当清朝平定了三藩之乱后,终于可以抽出时间击退沙俄侵略者了。康熙命令将军彭春带着3000士兵北上围攻雅克萨,后来又陆续增兵,终于将沙俄击退。

清朝正处于强盛期,沙俄自知不是对手,已经有放弃西伯利亚的打算了。正当康熙要与沙俄签订和平条约时,喀尔喀蒙古三大部落都来到北京向康熙告状。原来,清朝皇帝已经继承了蒙古大汗的法统,是蒙古各部的共主。他们这次来到北京,是要报告卫拉特蒙古的准噶尔部出兵进犯外蒙古,兵锋已经前出到漠南地区了。

沙俄见到有机可乘,因此与噶尔丹做起了交易。为了尽快解决西北事变,康熙皇帝派遣了15000名士兵震慑心怀不轨的俄国使者,双方在尼布楚地区签订了条约,规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的划界问题。清朝和俄罗斯都认为这个条约是不公平的,尤其是俄罗斯人,他们认为这个条约是在清朝炫耀武力的背景下被迫签署的。

因此,图2上的版图疆域,实际上是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清王朝认为自己的疆域划界。实际上,清朝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边界究竟能到哪里,这张图是把布里亚特蒙古的驻牧地给划进来了。因为清朝皇帝是蒙古共主,因此布里亚特蒙古人放牧的地方自然也是清朝的领土了。

《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后,清朝让出了尼布楚至于额尔古纳河一带的大片土地,并且也让出了贝加尔湖北岸的土地。

在中段边界,中俄双方都没有明确下来。俄罗斯人因此频频搞一些小动作,逐渐蚕食着未划界地区。同时,准噶尔帝国还在顽强地生存着,并且长期与清朝进行战争。准噶尔帝国的枪械多数都来自俄罗斯。为了切断敌人的国际援助通道,清朝以停止双方贸易来逼迫俄罗斯签订中段界约。在雍正5年,签署了《布连斯特条约》;在雍正6年,签署了《恰克图条约》,两个条约关于边界的内容基本一致,并且约定了一些贸易、宗教、越境人犯等事项。

雍正年间的界约,基本是按照俄罗斯人提供的方案来议定的,因此照顾到了俄罗斯人的利益。边境的俄罗斯人获悉条约内容很是高兴,因为条约约定划给俄罗斯的土地,要比他们占据大很多,有的地方增加了几天的路程,有的地方增加了几个月的路程。贝加尔湖南岸,就是《恰克图条约》中被划给俄罗斯的。

这个条约签订之后,中俄边界问题一直维持了100多年,直到1858年《瑷珲条约》的签订,改变了中俄东段边界的条约。

怎么看待清朝于1727年和沙俄签订《恰克图条约》,放弃贝加尔湖的主权

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康熙年间的《尼布楚条约》,但是对于雍正年间的《恰克图条约》不够了解,或者说不知道的也是大有人在。《尼布楚条约》的内容是划定中俄东部边界,而《恰克图条约》则是划定中俄中部条约,正如题主所说,在《恰克图条约》中,中国给予了沙俄大片领土,并放弃了贝加尔湖的主权。看起来这很像一个对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清朝自身状况来看,却又是个必然的结果。

雍正五年(1727年)冬,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位后,在沙俄支持下,继续侵扰大清的西北边境。这对当时的清帝国来说是个很棘手的问题,因为自康熙晚年开始,大清的吏治愈发的腐败,军备也稍有废弛,而雍正的改革才刚刚开始,成果还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在这个环境下,雍正皇帝只能一件事一件事的处理,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眼下处理好内政是雍正的第一要务,可如果外界环境带来的压力太大,就会严重干扰雍正皇帝改革的进行。因此为自己创造一个相对消停的国际环境就显得格外重要。

(得到俄国军事援助的准格尔军)

再说当时的俄罗斯,经过彼得大帝的改革,俄罗斯各方面实力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就综合军事实力而言,已经超过了清军的实力。北方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俄罗斯对瑞典的劣势,并获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西部战略的成功进行使得俄罗斯有了更多的精力来投入到远东战线。出于雅克萨之后对清国实力的了解,俄罗斯采用不直接交火,而是通过拉拢蒙古部落和准格尔汗国来对抗削弱大清的实力,以谋求最大利益。因此在噶尔丹策零继位后,俄罗斯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支援,并不断挑拨清准之间的矛盾,同时不断侵扰边界待定的喀尔喀蒙古区。

出于西北压力和国内压力过大,雍正皇帝决定跟俄罗斯在桌面上解决中俄中部边境问题,来给自己省省心。于是雍正六年六月二十五日,中俄两国全权使臣在恰克图正式签订了两国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总协议《恰克图条约》。期间还有个特别复杂的过程,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总体而言就是清方一直在有条件让步,除了限制俄罗斯在喀尔喀的军事入侵以外,还要求俄罗斯断绝对准格尔的军事支援。而俄罗斯一贯的在得寸进尺,并最终成功的索取了大片领土。条约具体内容是:①边界,其内容与《布连斯奇界约》相同;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关于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地区暂行存放的规定;②贸易,规定俄国商队每三年来北京一次,恰克图为边界贸易地点;③允许俄国在北京俄罗斯馆内建造东正教堂;④交换越境人犯。(其中《布连斯奇界约》于雍正五年签订,条约规定东起额尔古纳河,中经恰克图附近的楚库河(赤奎河),西迄唐努乌梁海地区西北角的沙毕纳伊岭(即沙宾达巴哈)的边界走向,中间树立界碑,以南属于中国,以北属于俄国。)

对于清王朝而言,这次条约的损失并不大,因为喀尔喀蒙古本就不是税收区,没什么生产力,还要靠长城内的经济去补救,而对喀尔喀的削弱可以很好的保证大清对漠北蒙古的控制力度。而且这次条约之后,清国通过中俄贸易获得了不少先进的军火装备,这在和伯通之战后清军军事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而俄罗斯虽然没有断绝对准格尔的战略支援但是力度明显减小了,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效果,但是十几年后,清准之间的军事实力便有了明显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乾隆就可以比较容易的消灭准格尔汗国。因此说这个不平等条约并没有那么不平等,而清国也只是丢了面子。

乾隆帝一生最强大的对手是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吗

这是我挖的坑,我自己来填。

是的,乾隆帝一生最强大的对手就是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因为乾隆帝自始至终没有遇到过与大清同量级的对手,无论是准噶尔、缅甸、廓尔喀,还是金川土司、大小和卓、林爽文,都无法给他带来观念上的冲击,即从内心开始正视并认同自己已经落后于时代的事实。

而在当时,唯一有可能做到这一点的潜在对手,或许就只有俄国和英国了。而英国远在千里之外,陆地上又不与清朝接壤,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足以让英国人从海上对清朝形成实质的威胁。

所以,对于乾隆帝来说,真正强大的对手可能也只有俄国。确切地说,是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

而且,虽说两人之间从未直接交过手,但事实上,双方的暗战其实一直在进行,战争也一度险些爆发。

康雍年间,清俄签署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等条约,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直至库页岛的广大土地被划入清朝疆域。

这一度使得沙俄东扩并夺取亚欧大陆东端出海口的计划被搁浅,但两国之间以恰克图为中心的双边贸易也逐渐如火如荼起来。

但在18世纪中叶,两国之间的暗战再起波澜。

早在康熙年间,清朝北部的诸蒙古势力便成了沙俄手中的搅屎棍。比如让清廷头疼了八十余年的准噶尔,之所以始终屹立不倒,除了自身实力之外,背后有沙俄撑腰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18世纪中叶,清朝趁准噶尔内乱之际,一举荡平了这个宿敌。但西域局势未定,沙俄又看上了在清朝和准噶尔之间多次见风使舵的野心家阿睦尔撒纳。阿睦尔撒纳之所以投靠清朝,是因为他想借清廷之力称霸西域。所以,当阿睦尔撒纳阴谋败露,被迫叛逃时,沙俄适时伸出橄榄枝,对其予以收留,其意在于利用他去染指伊犁河谷地区。

《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规定,双方不得收容对方的要犯逃人,一经发现即须严行查拿,并送交对方。清廷多次援引该条约,要求沙俄交出阿睦尔撒纳,但沙俄拒不交出。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睦尔撒纳病死。清廷仍旧在坚持向沙俄追索阿睦尔撒纳的尸首,要求验明正身,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沙俄见阿睦尔撒纳已死,再无利用的价值,也只得将尸首交出。

见沙俄多次违约,乾隆帝愤而关闭了位于恰克图的两国互市。

这一年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也正是在这一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宫廷政变推翻了他的丈夫彼得三世,继俄罗斯沙皇位。她自幼笃信开明专制思想,与伏尔泰、孟德斯鸠等思想家通信,主张用西欧的武器、技术和思想去武装国家。

但她也同样是一个战争狂人,虽为女主,但雄才大略,野心不小。在位期间,俄罗斯四面出击,不仅在欧洲蚕食波兰、瑞典和土耳其,打通了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而且还十分垂涎黑龙江流域,妄图重新进军黑龙江流域,进而控制远东,打通亚欧大陆东端的出海口。

对于乾隆帝悍然关闭恰克图互市的举动,她立即着手进行反制。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收到了俄国圣彼得堡皇家科学院院士米勒尔起草了一份《关于对清作战的意见》,对方建议应通过策反蒙古王公,重新夺取黑龙江流域。事实上,这份意见基本代表了包括叶卡捷琳娜二世在内的沙俄中上层贵族的看法。转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亲自召集格里岑公爵、潘宁伯爵等7位重臣参加特别会议,讨论入侵黑龙江流域的问题,并装备了六个师的兵力,随时准备出征。

乾隆帝也没闲着,他经常通过服务于宫廷的西洋传教士,了解俄罗斯在欧洲的情况,尤其是俄罗斯与欧洲诸国之间的关系。乾隆帝还曾通过一位法国传教士带去了国书,这无异于向法国伸出了橄榄枝。

此时的法国对中国也颇有好感,以伏尔泰为代表的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将中国视为文化高贵的典范,中国的瓷器、丝绸等奢侈品流行于法国的宫廷和上流社会。于是,收到国书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很快于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派遣特使来华,双方着手构建旨在防备俄国的“凡尔赛——北京”轴心。

这应该是自康熙年间的雅克萨之战后,清俄最接近战争的一次。

但突如其来的第五次俄土战争打乱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在远东发动战争的部署,她只能把精力全数放在欧洲战场。也正是因为俄土战争,又再次引发了清俄之间几年后的另外一次外交冲突。

位于伏尔加河一带的土尔扈特部是卫拉特四部之一,明末因躲避日渐强大的准噶尔部,只能举族西迁至伏尔加河一带,并在此建立了盛极一时的土尔扈特汗国。但不久之后俄国占领了这片区域,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土尔扈特部进行压迫,而最让土尔扈特人难以忍受的,就是每逢战争便要被抽丁。一场战争下来,能活着回来的,不过十之一二。

于是,为了躲避第五次俄土战争被抽丁,渥巴锡决定带领土尔扈特部举族东归。叶卡捷琳娜二世得知此事,一方面命哥萨克骑兵追击,另一方面致书清廷,要求清廷不要接纳土尔扈特部东归。

乾隆帝断然回绝:“尔等若要追土尔扈特人可于俄罗斯境内追之,我等决不干预,然其已入我大清,则尔等不得任意与我界内追逐,若尔等不从我言,决然不成,必与尔等交战。”

很快,乾隆帝通过哈萨克人的情报,了解到土尔扈特部是为了躲避抽丁才决定东归。后来乾隆帝与渥巴锡在承德避暑山庄会晤,了解到了土耳其的相关情况。此举进一步深化了乾隆帝对于土耳其以及俄土关系的认识。

第五次俄土战争结束后,叶卡捷琳娜二世又重燃对华作战的念头,但由于俄国连年扩张,经济负担沉重,需要依赖恰克图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乾隆帝便以恰克图边贸作为杠杆,使对方始终不敢彻底与清朝撕破脸。终其一生,她与清朝一直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友好关系。

事实上,除了对中国有领土上的欲望,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实倒也不怎么太厌恶中国,反倒是十分推崇中国品味,以至于她的宫廷中到处充斥着大量中国艺术品,她还曾组织人手翻译了《大清会典》等中国的法律典籍加以学习。

不过,她也曾写信给伏尔泰,向对方大倒苦水,抱怨俄国在阿睦尔撒纳问题上被中国人欺负,以至于吃了大亏。由此,她在信中认定中国人粗鲁野蛮,就连外交信函都不会写,甚至是不知所云。不过,伏尔泰并没有听信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一面之词。

毕竟伏尔泰那也算是国际闻名的铁杆清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