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的明王朝的不治之症是什么呢
- 明朝万历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有些很火的史书有涉及
- 公元1587年初春,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严惩全体官员,为什么
-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万历皇帝为什么长达28年不上朝,你怎么看
1956-1957年国家批准开始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玄宫,1958年,郭沫若、吴晗等打开了定陵,里面有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以及随葬物品,随葬品众多震惊世界。专家们对万历皇帝的尸骨进行整理时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特征,万历皇帝的右脚明显比左脚短不少,万历皇帝的有严重的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万历皇帝骨架图)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批斗“牛鬼蛇神”,万历皇帝和他的两个皇后的尸骨被焚烧,金丝楠木棺材烧不坏,被扔到了山沟里面,是国家的重大损失。
万历皇帝28年不上朝是不是因为足疾?
通过考古挖掘,直接证明了万历皇帝有足疾,不能走路,这是他不愿因上朝听政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也促使万历皇帝不上朝的,足疾并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万历皇帝像)
一、张居正后时代,万历帝怅然若失。
万历皇帝少年登上帝位,前十年主要是张居正主持朝政,大太监冯保和皇太后支持监控。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是“一条鞭法”:赋税和徭役进行合并,化繁为简;统一役法,摊丁入地;田租征银;官收官解。这一措施缓解了明朝前两代皇帝时期产生的弊端。在军事上已经基本消灭倭患,调戚继光在北京的正北方,李成梁在东北方向,国家形式一片大好,史称“万历中兴”。(张居正剧照)
1582年,张居正病死了。万历皇帝亲政,张居正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团,他们弹劾张居正,同时万历皇帝长期在张居正的阴影下生活,需要建立自己的君权威望。他先后查抄了大太监冯保和张居正,在冯保家查抄了大量的财富,在张居正家里也没有得到多少银两,万历皇帝怅然若失,长期依靠张居正,现在依靠也没有了。
二、文官制度和“国本之争”。
张居正在位时,文官们都在他的把控之中。万历帝亲政了,要自己面对。明朝的文官制度,在封建道义上牵制皇帝,对万历皇帝的事情管得很宽,万历皇帝也比较和善。最后发展到在朝堂上与万历帝吵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申时行著有《召对录》,里面记载,万历皇帝身体不适,不适宜参加众多的朝政活动,言官和大臣大臣指责万历皇帝,万历皇帝曾经做过解释,但是仍得不到文官们的谅解。一个大臣指责万历贪酒好色,万历皇帝也就是免了他的职务,让他回家而已,碰上一个稍微厉害的君主估计差不多处死了。(郑贵妃像)
万历皇帝打算立郑贵妃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为太子,主要考虑是太子朱常洛为宫女所生,在朝堂上也没有什么势力支持他,万历皇帝担心一旦朱常洛登基,恐怕把控不了朝政,对大明王朝发展不利,其中也有宠幸郑贵妃的关系在内。而福王朱常洵在外廷的支持势力比较大,继承大统好控制朝局。
万历皇帝这个想法主要是从国家的大局出发,立太子。朝堂上的文官们抱着“立长不立幼”的封建道统,与皇帝进行力争,太子之争长达15年,这也直接导致万历皇帝开始不上朝了。
三、军权、财权和用人权控制在手。
因为立太子的事情,万历和内阁争执了15年之久,万历皇帝开始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别以为万历皇帝什么都不管,军权、财权、用人权这些主要的权利万历皇帝都控制在自己手上,别人根本不能插手。至于朝堂上的鸡毛蒜皮小事,由文官们打理就行了,他也懒得理会。
万历年间的三大征。万历皇帝也是亲力亲为,1592年西北的宁夏之役、1599-1600年西南的播州之役、1592-1598年东北的朝鲜之役都取得了胜利。有人说花了很多钱,损失了很多人,伤到了明朝的根本,这样说是不负责任的,三大战役的钱都是万历皇帝搜罗的私钱拨发的,没用户部的钱。此外,内忧外患来了,不打肯定亡国更快。日本的丰臣秀吉,就是知道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以为万历皇帝是个菜鸟,没想到是一条猛龙,当头一棒,直接导致日本200多年没敢侵略朝鲜和中国。(朝鲜之役图)
万历皇帝大局把控还是非常好的,萨尔浒战役失败,也是晚年的万历不能掌控的了。
万历28年不上朝的明朝。有人曾经说,明朝亡国实际上是亡于万历,我看不然。立太子这样一件事情,万历皇帝的眼光绝对要比大臣们的眼光要长远,文官大臣们极力拥立的朱常洛,做了一个月皇帝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自己的儿子朱由检即位,魏忠贤掌握朝政专权,这也应了万历帝当时的担忧。
文官们结党营私,什么东林党、浙党、昆党等,都对明朝国家的发展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实际上和阉党专政没有多大区别,只是更加隐晦罢了。朝廷官员结党是国家政局的不稳定因素,自古以来都是有据可考察的。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指出的明王朝的不治之症是什么呢
以道德代替法律。中国是个农业社会,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乡村,德治比法治更优越。关于这点可参考《大明权力场》。
明朝万历十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现在有些很火的史书有涉及
题主想说的大约是万历十五年吧?因为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以及《人民的名义》里对这本书的推崇,导致万历十五年大火。不过,万历十年也确实发生了不少事,我在这把这两个年份的事儿都说说:
万历十年:死了两个重要的人,来了个日食,又生下了一个孩子,还贬了一个太监,总共四件大事。
万历十五年:死了两个重要的人,有个人罢工了,还和一堆人吵了一场架,还放了一个俘虏。
万历十年死的那俩人,年初的那个叫俺答,是和明朝干了几十年、折腾了三代皇帝的家伙,他死了算是大明一大幸事;年中又死了一个,他的死不啻是对帝国的巨大损失,因为他叫张居正。因为他的死,他的老战友冯保也被贬官,最后郁郁而终。至于生下来的那个孩子,叫朱常洛,是皇长子,后来的皇太子,但是为了他的储君之位,一堆大臣和他亲爹干了几十年的仗。
万历十五年死的那俩人名气更大,一个戚继光一个海瑞,都不用多介绍。至于罢工的那哥们,就是万历皇帝本人,吵架也是因为谁当太子的事和手下大臣吵的。至于放的那个俘虏,他的汉文名字叫野猪皮,女真语则是努尔哈赤。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公元1587年初春,万历皇帝龙颜大怒,严惩全体官员,为什么
这是一件乌龙事件,明朝上下所有的官员脸都被丢尽了。
很多人说到万历皇帝,就会提到万历15年。那么万历15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其实根据历史记载,这一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但是仔细回味,到处都充满了诡异。因为这一年发生的诸多事情,都或多或少的推涨了明朝的灭亡。
荒唐的午朝大典
今天所讲的是叫做“午朝大典”的故事,也是发生在了万历15年。由于这件事情实在是太过戏剧性,而且也丢了皇家的脸面,万历皇帝侍候罚了所有人的俸禄。
时间回溯到1587年,在历史长河当中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年份,也被叫做万历15年。在当年3月2号的中午,春天的气息还没来到,街道两边还有冬天留下的痕迹。
不过在中午午饭的时候,不知道从哪里传来了消息,万历皇帝要举行午朝大典。有关于午朝大典要解释一下,其实是明朝时期的一种习惯,皇帝要在中午登朝议事,所有文武百官必须全到。
结果不知道从谁开始传出来的,所有的官员都急匆匆的赶往皇宫。由于消息来得太过突然,有的人还在家里面休息。但是被朝中好友拉着,连衣服都来不及整理妥当。
不仅是他们,当时在大明门前面的守卫军也懵了,他们并没有接到朝会的消息。但是看到所有官员全部盛装出席,就不得不放行。
所以当时的情况就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开会的消息,唯独万历皇帝这个正主不清楚。当所有百官就位之后,发现并没有朝会的迹象,桌子也没摆,板凳也没有放。常常早就到了的御史大人,也没有出来点名。
这时候有人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场讹传?最后经过万历皇帝的贴身侍卫传话,才知道并没有这件事情。但是到底是谁先穿出来的呢?由于当时实在是太乱,谁也说不清楚。
如此大的事情,怎么可能不传到万历皇帝的耳中?在得知事情的原委之后,可谓是龙颜大怒。全城上下成百上千的官员,竟然全都被骗,实在是太过荒唐,于是就下达了圣旨。
今天中午发生的这件事情,利部和鸿肿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利部掌拟具仅注,鸿肿寺掌领督演习。你们明明知道午朝大典已经很久不再举行,竟然匆忙传话文武百官,最后造成以讹传讹。
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你们两个部门就应该立刻出面制止。如今落到这个局面,实在是玩忽职守。你们两个部门所有人罚俸禄两个月,并且查明到底是谁先传出来的?
但是在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是口口相传,并未能找到罪魁祸首。为了让这些人能够引以为戒,万历皇帝把罚奉的范围扩张到了全部的京官,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也只能说是万历皇帝非常生气了,皇家的脸面也全部丢光了。本来一直讲究礼仪的朝臣,竟然能做出如此荒唐的事情,罚他们几个月的俸禄都应该。
万历几十年不上早朝,如何维持朝纲?
其实从万历15年开始,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面,万历皇帝都没有上过早朝。难道是和这次的午朝大典有关吗?其实谁也说不清,毕竟我们都不是当事人。 郭沫若先生在上世纪的时候,曾经极力主张挖掘万历皇帝陵。其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万历皇帝本人的骸骨以及他的两个妃子,在挖掘之前被保存相对完好,后来毁于一场大火当中。
研究万历皇帝骸骨之后发现,他的两个腿并不一样长。尤其是他的右腿,已经有了明显的萎缩现象。因此时人推测,是不是因为腿疾,上早朝不方便,也有损皇家颜面,才会有如此情况。
也有人说是万历皇帝对于明朝文官、言官的一种报复,相对于其他朝代来说,明朝还是一个相对言论自由的朝代。
在朝堂之上,言官可以自由的发表个人意见。有时候话语实在是太直接,也会让皇帝下不来台。但是很少有人会把这些言官拖出去砍掉,最多的也只不过是廷杖。
有人猜测是因为万历皇帝实在是受不了,所以干脆早朝都不上了,你们想说也没有地方在说。
总之有关于为何不上早朝的事情,历来都是众说纷纭,唯一能够解释此事情的,也就只有万历皇帝自己一个人了吧。
不过也有人提出了疑问,万历皇帝不上早朝,究竟怎么维持的朝政?其实提出这个疑问的人有点狭隘,所有的事情并不是说只能在早朝才能商议。
在私底下面,万历皇帝也可以召集群臣商量事情。再加上明朝各种机构复杂,他们之间互相倾轧、对抗,不知不觉中也维持了另外一种平衡。所以说想要维持朝政不乱,并不是靠早朝一种手段。
万历十五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黄仁宇写了本书,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简单的说是一部改变中国人阅读方式的经典。让我们知道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丰富。作者以自己所提倡的大历史观,以万历十五(公元1587年)为断面,讲述了包括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人物的前因后果。用黄仁宇的话来说,他们或是身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够功德圆满。 并且从这本书里我们才知道:原来所谓的“昏庸的万历皇帝”的二三十年不理朝政是为了赌口孩子般的恶气;“一条鞭法”张居正的生前背后的悲剧;申时行的抓阄居然也是好办法;海瑞居然是个“无用“的人;民族英雄戚继光打仗还得靠行贿;李贽一个被忽略的人的悲剧也是我们的悲剧。
这本书让我们发现历史原来是由人构成的,历史人物也是有七情六欲,而不是教科书那种理所当然的、善恶分明扁平化的纸片人。从字里行间,我们发现我们的困惑来自于他们那里,再看评书时、演义时就可以平静的看待问题。历史就不再是西宫娘娘和八王千岁的对立了。他们和咱们普通人一样。
读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书中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当时的明朝,社会发展到那种文明程度做事情必须有法可依、管理国家事务必须有完整系统的一套措施,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运行起来有效率,而在当时没有基础和准备去做这样的法律条文、管理等技术性工作。判断一切事务的标准也仅仅依据的是“四书五经”。所以有些根本不是一个人品质道德的问题,到最后也因为此人“道德”不好遭到清算,文官集团总是拿着“四书五经”里要求的东西来做幌子达到自己私心里想达到的目的。
万历十五看似以非常简单通过很像小说的来写大明王朝的困惑,但实际想用大历史观来对整个中国文明的发展规律的进行总结,用现代化的视角来看待中华文明的得失。 后来又看了黄仁宇先生的多部作品,有些论点学术上是有争议,是值得商榷。但万历十五年所用到的方法和视角,已经深远的影响了我们的看问题的视角。无论你相信与否,其实最近几年文史上所有有影响的论著包括百家论坛中都有黄先生深深的影子;从文史界开始慢慢对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影响。要知道这本书其实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很火。
很多事件能成为影响历史的大事,就是在事件背后有着很大的争议,无论对错,大家都在讨论,赞同和反对的争成一片,最后有些都不惜刀兵相见。这类事才能被记录下,有些的确很无聊,就比如万历的争国本事件。这类事当时的官僚可是看成可以和天塌地陷相比的大事。但实际我们看来很无聊的一类事。但就是这类事反而反应出我们文明的厚重和千年积累下的弊病。文学艺术已经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社会已经到了必须要突破的地步了。
相比同时期文艺复兴,人的重新发现,导致随之而来经济文化、而后是工业革命。而我们依旧在程朱理学里禁锢着。这种禁锢其实依然在影响着我们,我们的变化是被动的,我们没有从根本上走出我们自己的文明之路。 对比万历十五年中的人物,大家对其中的人物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可以感受出他们的困惑也是我们现代依然的困惑,做事的泛道德,技术问题道德化,我们现在社会的管理,小到小区物业管理、大到国家政策依然有这其中的困惑和为难。 通过这本书依旧体会到鲁迅先生的说所的中国改变之难。
看了对这本书很多读后感,发现很多人依旧停留在明史研究,换一种方式对人物评价的史论上,这依然是传统中国教化、正人伦的道路。大家其实很新鲜于作者对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的观点。但对李贽这个人反而感觉很无足轻重,仅仅是一个对儒学的一个批判性人物,有些怪诞、迷茫。我倒认为黄先生把他放在最后是有深意,这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只是他没引起巨大的争论,逐步就淡化了,最起码现代的普通老百姓是不知道这个人物,老百姓只知道类似的唐伯虎。
为什么说李贽是一个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人物,他论点或者做法不见得对,但他是中国文化“文艺复兴”的先驱,是最早意识到人性解放的古人。如果这个按照他的想法并争论下去,会开拓出中国的文艺复兴,西方的进步会在我们的后面。但可惜中国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反而依着巨大的惯性沿着孔孟、程朱理学、王阳明的路走着。直到近代依旧没有摆脱,要不曾国藩就不会那么崇拜王阳明了。但这条路是需要改变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