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刻入门

篆刻印章篆刻初学该怎么选择?篆刻怎样上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3 16:46:38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篆刻印章篆刻初学该怎么选择

如果真心想学好篆刻,个人分享一些学习总结,仅代表个人意见,不足之处请哂之而过:

背、摹、临、刻

背篆字(说文解字),勾摹印花,临习印花,上手习刻。后总结、仿作、临创………

1、玺印体系(包括三晋玺印、战国玺)——《中国历代篆刻精粹·官玺、私玺》;参考字典《说文古籀三补》、《金文编》;了解书目《古玺通论》

2、汉印体系(白文、朱文),汉官印、私印——《石钟山房印举》、《上海博物馆藏印选》;参考字典《汉印分韵合编》

3、流派印——《中国历代篆刻精粹·4、5、6、7、8、9》都是,而且流派印原印印谱也有很多,各个博物馆也有展览,所以接触机会很多,能近距离去观展或者有能力收藏原印印谱一定受益非浅;参考字典《说文解字》

4、秦印;玉印;将军章;鸟虫印;唐宋官印;元押;近代大写意印,个人认为乃小道,仅了解即可。

前三大类能吃通一类受益终身,已可谓大师也?

另附近日新作几枚,权当为前文扯淡做些总结?

篆刻怎样上稿

毫无疑问,必须是水印上石!

这是最简单易行的上稿方法,可以最大程度再现印稿原貌。其操作过程十分简单:

一、材料

印章、设计好的印稿、10×10cm宣纸一张(亦可用连史纸)、毛笔、清水少许、抽纸纸巾一张

二、方法步骤

1、先用签字笔在普通白纸上画好印稿,将宣纸覆盖在印稿上、用细锋毛笔蘸墨描摹;

2、将描摹好的宣纸反过来盖在印章章面,注意与章面中心、边缘对齐,并将宣纸固定使其不可移动;

3、注意:用“干净毛笔”蘸少许清水,在固定好的宣纸上轻刷两下、浸湿即可(水不宜多);

4、将对折几下的纸巾盖住印面(吸取多余水分),然后用指甲盖(或毛笔笔杆)压紧纸巾反复磨压几个来回即可。

5、约1、2分钟后揭掉宣纸(确保多余水分被吸干),印稿便清晰复印在印面了。

6、若对上石后的结果不满意,可用橡皮擦掉印面,重新上石即可。

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请在评论中留言,本人将逐一解答。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您的关注就是我的动力

我的头条号:大相无形

想学篆刻,该如何入门

学习篆刻,都会遇到入门的问题。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成,也无论个人偏好风格取向,因为无论未来准备刻怎样的印路,师法秦汉,学习古印,绝对是不二法门。

印章发展称为独立艺术门类,发端于宋元的文人书画用印,盛于明清。整个明清篆刻创作风格史,也正是在“印宗秦汉”这一理论的支配之下逐渐展开的。“印宗秦汉”本身也是经历了产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只是一个残缺的概念。直到朱简,独具慧眼,才道破了“印宗秦汉”的言之所指。周铭《赖古堂印谱·小引》说:“论印法必宗秦汉……学印者不宗秦汉,非俗则诬。”所以,“印宗秦汉”不是某一个体的艺术主张,而是经过几代人的推求探究,历经几百年历程的验证,古今印人共同认可并遵循的金规玉律,虽然中间不断有新的理论如“印外求印”、“印从书出”等的出现,但都是建立在以“印宗秦汉”为基础之上的出新理论。就学习而言,尤其入门学习,还是应当遵循“印宗秦汉”的法则。

在开始学习篆刻,方向确定后,还有应注意这些方面。

一、材料工具书籍等相应的准备工作。

这些相应的准备工作,还是必须的,个人觉得,首先购买一两本入门学习的指导书籍,如邓散木的《篆刻学》、孔云白的《篆刻入门》及现代人的一些入门书籍,都可以。在这些书籍里,都有关于篆刻石章、刻刀、印泥等相应工具材料选择的叙述,内容大同小异,可以参照着做好准备工作。

针对篆书文字的参考工具书,有些是必须的,如《说文解字》、《汉印分韵合编》等,虽然现在有很多APP软件具有字典功能,但不能一律视为正确,最正确的还是要查询正规出版的书籍。关于印稿上石,这些书籍里介绍了很多方法,水印法、复写纸、反写法等,最新的还有用复印机复印印稿,然后蒙在石上,用指甲油卸妆油来溶解复印油墨的方法,本人觉得,这方法不足取。这样的操作,印人真的就沦为了刻字的机器,而失去了对印章的艺术了理解。主张反写上石,写的过程就是临摹的过程之一,是更仔细观察体悟原印的过程,所以,尽量不要依靠外力帮助印稿上石。虽然,可能会和原印不贴近,但每次临刻,都会学到更多的内容,而不是简单的刀法练习。

二、掌握学习步骤和路径,不能图快求成。

所有的艺术的学习,都是学习、提高,然后有所理解感悟,然后再学习提高感悟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的累积,需要大量的练习,篆刻的学习亦然。

在初学篆刻的时候,和我们学习书法时很相像。如果一上来就临帖,一下子需要注意笔法,点画形状、结构章法,墨法等这么多的内容,学习者很难照顾全面,所以一般还是先从点画学习,练习笔法。篆刻始学,还从线质开始,先不用过多地学习其他方面如字法、章法布局等,专注于通过单刀或双刀的运用,刻出不同形状的线条,并感悟到不同线质所带来的不同审美趣味。

例如上图中,我选了三方印,我们在初学的时候,临印的过程中首先感受时第一方圆厚的线条所带来的厚重感,第二方方质的线条所带来的硬朗感,第三方尖锐的线条所带来的爽利感。这是为我们能在未来创作出高质量的作品必须打造的基础。

在学习线条的同时,越过初学阶段,开始逐步学习篆法、章法等内容,逐步去感受一方印里的各种呼应对比关系,同时也得学习和了解印章发展的历史,对古玺、汉官私印、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流派、近代篆刻等有你所涉猎。

三、尽量同时学习书法,尤其是篆书。

对线条的学习和感悟,是篆刻学习的基础,篆书的学习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今人常讲篆刻要“见刀、见石、见笔”,古人金光先这样说:“凡刀法贵明笔意,盖运刀如运笔,意在笔先,则心手相应,风力有神。”清许文清也这样讲:“篆刻名曰铁笔,虽以刀成文,要存笔意。”

以篆籀笔法为核心的篆书学习,可以帮助我们篆刻的提高,更快地理解深层的审美意趣。

四、关于师承和坚持的建议。

自己初学篆刻,对知识内容还不了解,避免走弯路,走错路,建议能找一个老师为最好。手上的功夫,需要自己磨练,而方向由老师指明,会事半而功倍。

学习篆刻和学习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不会一蹴而就,都是需要磨练积累,才能学到更多更深层次的内容,所以不可因在一定时间内看不到自己的进步而中途放弃,或许也就在这个时候再坚持一下,就有本质的飞跃了!

自己的不成熟想法,仅供参考,祝篆刻学习顺利!

学篆刻需要买好的印床吗是不是用印床太外行了不利于篆刻

谢谢您的邀答。个人觉得用不用印床,因印风因人而不同,可以概括成“两用两不用”。

首先是风格的不同,对印床应用不同。写意印风,尤其大写意印风,用刀爽利,用手握石,能够以刀就石,以石迎刀,刀石双畅,如果架到印床上,势必受到影响,所以尽量不用印床!这是第一个不用。如当代篆刻家陈国斌、朱培尔、李强等都很少用印床。还有一个篆刻家也不用印床刻印,结果一天伤了两次手,有照片见证,不信可以看看我的微头条!

第一个用印床就是刻工稳印风的,要求走刀的准确性,用印床相对稳定,适合精雕细琢。

第二个就是因人而异了。比如篆刻初学的人对刀的掌控力没有那么精准,用印床会让注意力集中到走刀上来,避免跑刀伤害到手,像上图中的我一样,这时候可以用印床。用印床是可以有安全保护作用的,以免伤到手。反之,刀法纯熟,运刀自如的,控刀能力已经够强的可以不用印床,以求心手双畅。这是两用两不用。


如果要用印床。现在市面上,种类也不少。有木质的、金属的。建议使用如下图带有转轮平台的印床。一些不带有这个转轮的印床,在篆刻过程中,调整方向需要调整整个印床,所以很不方便,而这种印床可以轻松地把所刻的印章石材调整出自己想要的方向。

至于用印床就太外行了的说法,是因为一些搞篆刻的人认为用印床就有工匠制作气,同时似乎也显示了自己对刀掌控力还不够的弱点,其实根据上面两用两不用的原则,用印床也是很正常,这个说法有些以偏概全了。以上是自己的体会,仅供参考。

哪种石头适合篆刻入门时使用

印章材料,有石、玉、铜、金、银、铁、牙、木、砖等,而篆刻艺术用材多取石材。因其细腻脆爽,易于镌刻,易于表现“金石气"。

石料品类极多,常用者如下 :

1、青田石

产于浙江省青田县东南,石质温润细爽,易于镌刻。

其中石质细膩、晶莹透明而无杂质的冻石如灯光冻、鱼脑冻和封门青等为名贵印石。

普通青田石虽不比冻石,但也价廉物美,堪称印材中的佳品,是理想的印石。

2、寿山石

产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的寿山县,石质较青田坚实,微膩而无过脆之弊,便于掌握运刀,也是较理想的印石。

寿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别,其中田黄、田白、鱼脑冻和牛角冻最为名贵。

3、昌化石

产于浙江省昌化县,石色较丰富,以“鸡血石”最为有名。

昌化石分水坑、 旱坑。水坑质地细膩,旱坑则坚顽多砂钉和石筋,易伤刀刃,选购时要仔细审察。

4、巴林石

产于内蒙赤峰,石色丰富,石质较松脆,近于寿山石和昌化石,价格逐年上升,其一般的也可用于创作或练习。

另外,福建的莆田石、湖北的楚石、宁波的大松石、山东的莱石、 西的煤精石等,只要易于奏刀而不伤刃,尽可根据实情就地取材。

我所知道的初学者,大多选用普通青田石。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篆刻入门的篆刻工具有哪些

现在淘宝等很多的网店都有成套的篆刻工具套装销售,价格几十元到百元,经济实惠,适合初学者。

篆刻初学者可以去哪里交流篆刻经验

我刚学时,自己买了一些篆刻入门之类的书籍,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流程。后来又深入学习了邓散木的《篆刻学》和浙江大学出版的《篆刻艺术》,使自己有了初步的理论认识。后来机缘巧合,在火山小视频看到不少篆刻老师发布视频,学到不少知识。现在有时在头条里也有不错的视频教学,都挺好的。希望对你有用。

篆刻应该学谁的字有何建议

要学篆刻,记住两个字,就基本不会有大的问题,并且很快就能走上篆刻的“正道”。这两个字分别是“宗”和“本”。

第一个字:宗

这个“宗”,很大程度上首先是“印宗秦汉”。因为“印之宗汉,如诗之宗唐,字之宗晋”,基本已经是篆刻界认可的篆刻学习的门径,秦代以短短的15年时间以强有力的国家法令确立了印章制度及初步的印章样式,同时初创了“摹印篆”文字样式(秦印),而两汉及魏晋南北朝则使印章发展至成熟、圆满并在这一时期呈现出至今无所不备的印章样式,并且发展出更适合印章的“汉篆”(缪篆)文字样式(统称汉印)。秦汉印中,包含了篆刻形式语言的基本要素和印章的精美典范,古貌、古意、古体无所不备,足够篆刻初学者临摹学习和创作借鉴。

(汉白文印的印面及印蜕)

也就是说,初学篆刻,在练好冲、切基本刀法,学会刻直、曲、圆线之后,找出汉印临摹样本,踏踏实实地先临个几百方,方法简单粗暴,但进步却一定真实有效。为此,我们已经整理了汉印的作业120方(前一百方是批量练习,后20方是细致的重点单印分析),在所有接触的人群中,真正把这些作业做完的朋友,不说成为水平多高的篆刻家,入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注意,仅仅是120方作业,实际上,如果认真去做,坚持得好,只需要3个月的时间,篆刻就可以入门。当然,也有跟着学习了近两年而未入门的朋友,原因基本上是同一个,就是两年下来,他所做的汉印作业不到50方,天天立志,却总是坚持不下来。不做练习,不要说做为篆刻的艺术门类,就算是骑个自行车,不练习,也无法熟练。

(汉朱文印的印面和印蜕)

这个“宗”,其次还需要宗古代玺印(主要指战国玺)和元明清乃至近现代的成功的篆刻作品。除了战国玺印外,还有自元代赵孟、吾衍之后,经过明代文彭、何震、苏宣、汪关、朱简为代表的篆刻家的努力与探索,到清代与民国所涌现的“西泠八家”与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赵叔孺、王福厂、来楚生、陈巨来等的优秀作品。通过这些重要的篆刻家们的努力,篆刻在清代到近现代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初学者选择向他们学习,基本是印风的分野,这些篆刻家大都有强烈的个人面目或称艺术个性,这些个性化的印风,适应于不同的篆刻学习者,我们已经整理过大部分印人的印人传,并在印人传文章中列出了他们的代表性作品,近期还将整理出统一的秦印经典作品50方和战国玺印经典作品50方以及明清印人经典作品180方供大家学习临摹。以上几方面的学习作业加起来是:

(汉白文印作业举例)

战国古玺50方+秦印50方+汉印220方(会陆续再补100方)+明清印人180方=500方,有这500方有经典意义的作品做为宗法对象,一般的初学者,学习完毕之后,当有一定的创作水准。

(汉朱文印作业例)

为什么要“宗”,在于知晚篆刻的源流正变,在于“入古”,一般来说,不“入古”就没办法出新,入古的深浅决定了出新的程度。中间又有偏师与兼通的问题,就不展开讨论了,他们的辩证关系是:专师某家某法,容易偏胜,但很容易印路狭窄;兼通诸家诸法,虽然印路宽阔,但有可能难于镕铸自我。属于进阶课的内容,先缓一缓。临摹这些古印,其实遵守的是“印中求印”的学习和创作原理的。

(汉朱白相间印作业举例)

引用赵之之谦的一段话:“刻印以汉为大宗,胸有数百颗汉印,则动手自远凡俗。”(赵之谦《苦兼室论印》)。临摹古印和名家印是为了打好基础。

第二个字:“本”

所谓的本,指篆刻的根本,在于篆刻学习者的书法水平,书法好,篆刻才可能会好,这基本也是篆刻界公认的原则,前面的文章说了好多次书法与篆刻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武断一点说,初学者请毫不犹豫地坚持练习书法就好了。甚至普遍的说法是: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但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

(邓石如和他的书法)

篆刻被书法强烈影响是在邓石如创立“印从书出”理论之后,自邓石如出,后世的篆刻家往往都能写一手自成风格的篆书。比如、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等等。书法是尺幅之间主要通过书写来完成的文字造型艺术,而篆刻是在方寸之间在书写之外还综合了其他制作工艺的文字造型艺术,因此,书法对篆刻的作用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基础的。学篆刻要从书法的练习入手,其实是基于“印从书出”创作理论的。

关于书法这一点,有两个相应的做法:(1)干脆先放下刻刀,练一年左右的书法,然后再开始篆刻的学习;(2)一边临印,一边学习书法,即所谓的“书印同参”。

后续也会陆续推出书法的相应课程。

(赵之谦和他的书法与篆刻)

这里的“宗”和“本”是学习篆刻最重要的两个字,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学业习要素,初学者一定要理解清楚。

当然,有了这里“宗”和“本”之外,如赵之谦所言,还有:“然后随功力所至,触类旁通,上追钟鼎法物,下及碑额造像,迄于山川花鸟, 一时一事,觉无非印中旨趣,乃为妙悟……印以内为规矩,印以外为巧。规矩之用熟,则巧生焉。”(《苦兼室论印》)。嗯,就是在“印中求印”,“印从书出”之后,还有“印外求印”不过,这是初学者基础打好以后的事情了,不在今天的讨论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