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青帮最尊敬的六位祖师,“前三祖、后三祖”,是哪六位呢
- 杜月笙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把所有的别人借他钱的欠条都烧了呢
- 民国上海青帮是怎么样形成的
- 杜心武到底有多能打武艺有多高
- 晚清民国大帮会青帮究竟有着怎样的双面人生
- 杜月笙晚年为何囚禁沈月英
-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青帮是怎样的存在,都有哪些帮规
青帮最尊敬的六位祖师,“前三祖、后三祖”,是哪六位呢
说起青帮可能最让人熟知的就是民国时期的青帮三大佬也就是上海滩三大亨,分别是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三人,但是在青帮历史上最受门下弟子尊崇的其实是青帮开山立派的六位祖师爷,江湖上称之为青帮六祖,而青帮六祖又分为前三祖和后三祖,下面就来详细说一说青帮六祖的传奇故事。
后三祖创立青帮
其实青帮六祖还得从后三祖说起,不过不要误会,后三祖可不是大家熟知的上海滩三大亨黄金荣、杜月笙和张啸林啊。青帮的后三祖实际上是青帮的创派祖师,关于后三祖创立青帮的事情还得从清朝雍正时期说起。
雍正皇帝是清朝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上承康熙盛世,下启乾隆盛世,对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其实历史上康熙晚年弊政很多,皇室内部有康熙诸子争位的事件发生,朝廷外部又是生平日久,官员开始堕落腐化,各地方政府亏空很大,国库空虚,康熙晚年面对这些国家矛盾是有心无力,因此实际上康熙交给雍正并不是一个盛世江山,而是一个承平日久弊政频生的江山。
雍正继位时江南地区就已经人心不稳,反清复明组织的天地会在江南地区频频爆发小股的起义,虽然天地会领导这些小股起义对清朝根基没有造成动摇,但是长此以往下去国困民乏必定会造成更大的起义,雍正深明此理,因此雍正继位后在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在政治上雍正积极命各地官员填补亏空,并能对亏空进行追缴,并在地方推行火耗归公,在少数民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实行改土归流,在社会上雍正废除了贱籍制度,把贱籍改为良民,有效提高了原来贱籍人群的生产积极性,在朝廷上雍正强化皇权,革除了八旗旗主的权力,在农业上也是最重要的,雍正取消了人头税,改为摊丁入亩,并且取消了地方士绅的特权,要求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雍正的这些改革史称雍正新政。
在雍正新政中,雍正极为重视农业生产,摊丁入亩、火耗归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等政策都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重视农业的政策,在农业产量提升上来之后,雍正就要在天下大设粮仓,还要保证粮道畅通。
然而运输粮道在雍正之前都是以走旱路为主,但是旱路的路程远不说,风险还很大,况且运输成本也比较高,因此雍正就想改走水路开启漕运。
同时江浙地区天地会领导的起义不断,雍正任命心腹重臣李卫成为浙江总督,专门负责剿灭江浙地区的反清组织天地会,李卫虽然尽职尽责,先后抓捕了包括江南大侠甘凤池在内的不少江浙地区天地会领袖人物,但是天地会成员大多是贩夫走卒身份驳杂抓之不尽,因此雍正就想到天地会的人反清无非就是因为生活不下去,收入不够,既然如此不如就给他们创造就业岗位,让江浙地区的贩夫走卒都有了稳定收入,这样不就减少了天地会起义的爆发。
因此在雍正需要漕运畅通同时还想要稳定江浙地区的贩夫走卒,减少天地会起义事件,所以雍正就派心腹重臣田文镜为钦差,并公开贴出皇榜,想将朝廷的水路运粮以官督民办的形式承包给民众。
当时杭州武林有一位名叫翁岩的人就想揭皇榜揽下这笔公家买卖,这个翁岩原籍山东聊城人,后来落户江苏常熟,年轻的时候曾考中秀才,由于屡试不第,因此弃文习武,在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武艺,是少林俗家弟子,后来在武林同道的影响下,加入了天地会。
翁岩还有两位结拜兄弟,分别是钱坚和潘清,老二钱坚也是原籍山东聊城,落户河南开封经商, 也是少林俗家弟子,后来跟随翁岩一起加入了天地会,老三潘清是浙江杭州人,一身武功均传承自两位结拜义兄。
三兄弟之所以揭下皇榜就是为了谋一条生路,他们虽然是天地会中成员,对清廷不满,但是反清的前提也得让自己先能生存下去,因此他们揭皇榜挣清廷的钱也是为了生存。
揭下皇榜之后,三兄弟就着手组织人手帮助朝廷兴起漕运运粮之路,由于聚集人数越来越多,因此就形成了帮派势力,这就是后来的青帮,由于最初的时候青帮中人都是以码头漕运为生,所以最初也叫漕帮。
因此翁岩、钱坚、潘清三兄弟也被青帮后人尊为后三祖,称之为翁祖、钱祖、潘祖。
青帮创立不久,翁岩和钱坚就先后去世,此后青帮一直由潘清负责管理并壮大,由于三兄弟一身武艺均传自于嵩山少林寺,因此潘清后来管理帮会都是以少林禅宗教义约束帮众,佛教本身就是导人向善,因此佛教教义很适合约束帮众。
在青帮中都以入帮字辈师徒相称,帮规第一条就是不能欺师灭祖,青帮内部设立了四庵六部来管理帮众,四庵分别是朱寺庵、刘寺庵、黄寺庵、石寺庵,六部则是仿照朝廷的六部而设立,也就是礼、吏、户、兵、刑、工六部。
朱寺庵本是翁祖讲学之地,后来成为青帮负责讲授禅学和武学的机构;刘寺庵是钱祖讲学之地,后来成为青帮负责讲授商道和财道的机构;黄寺庵是潘祖讲学之地,后来成为青帮中讲授帮派管理理论的机构。
石寺庵其实很有说法,潘清大概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跑漕运的途中去世,当时青帮中一位都是潘清的徒孙辈的第五代弟子王培玉一路从直隶帮助把潘清的遗体运回杭州老家安葬,并且王培玉对于祖师爷潘清去世十分悲痛,回到杭州还为其守墓,整日悲痛不已,不思饮食,不久之后王培玉在潘清墓前去世。
青帮的帮众感念王培玉对待潘祖如此忠诚孝顺,因此尊其为护法小爷,并特意为其开设了石寺庵,而石寺庵则成了青帮后来专门为帮众讲授帮规和江湖道义以及忠孝理论的机构。
六部则是由四庵管理,并分理帮中大小事务。六部中兵部负责组织人手护卫帮派总坛,一旦有江湖纷争,兵部就可以调派帮中人手护卫帮众和总坛;刑部则是青帮的执法机构,负责监督维护帮派纪律,对违反帮规的弟子进行惩罚。兵部和刑部都由翁祖的朱寺庵统管。
工部则是负责管理青帮的船只打造和营运以及维护,同时还要负责帮派中的财务支出和运营。工部由钱祖的刘寺庵直接统管。
吏部则是负责统筹协调管理帮中的大小事务,还要负责编写帮中的历史传承;户部则是负责管理帮中人事方面事务,比如拜师、开香堂等等事务,还要负责统计每年新加入帮派人员花名册,到年底交由吏部统一归档。吏部和户部则是由潘祖的黄寺庵负责统管。
礼部则是负责青帮中各项礼仪活动,协调统筹以及邀请各方大佬参加帮派的重大典礼等活动,比如主持拜师礼等等事务。礼部则是由护法小爷王培玉的石寺庵统管。
这些就是青帮的创始祖师翁祖、钱祖、潘祖创立青帮的事情。由于翁、钱、潘三人只被称为后三祖,那么前三祖又都是谁呢?
前三祖其实是青帮精神上的祖师爷
其实说起来青帮的前三祖有些神话,青帮的前三祖分别是金纯、罗清、陆飞。但是这三个人和创立青帮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青帮弟子给自己找的前辈祖师爷。
金纯号碧峰,是明初时期的著名清官,金纯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曾出任江西布政司右参政之职,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登基后,为官清廉的金纯获得朱棣重用,北京的紫禁城就是金纯负责调运统筹修建。
元朝时期以走陆路和海路进行运输,运输成本比较高,因此朱棣登基后决意疏通运河河道改走漕运,因此金纯又被朱棣派去疏通运河河道,金纯疏通了会通河的运河河道,使得南北漕运通畅起来。
此后金纯又负责治河,修筑堤坝,帮助百姓抵御水患。金纯最后官至刑部尚书,历仕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五朝,在官场呆了这么久,还多次负责巨大的工程建设,但是金纯从来不以权谋私,从来不在其中牟利,甚至朱棣曾想荫恩他的子孙入锦衣卫,享受锦衣卫世职待遇,都被金纯所拒绝,金纯不想让自己的子孙依靠自己的功劳享受高官厚禄待遇。
金纯晚年退休还乡之后,没有了朝廷俸禄,他的手头很不富裕,只能依靠变卖田产度日,金纯去世后,田产变卖殆尽,他的子孙连安葬他的钱都没有,多亏了明宣宗朱瞻基念在五朝老臣的份上,赏赐了一大笔丧葬费,金纯才得以入土为安。
可见金纯一生为官有多么清廉,而金纯由于为官过于清廉在民间口碑极好,尤其是他疏通运河和治理水患,着实是有恩于民,因此民间在金纯死后都开始供奉纪念他。
也因为金纯疏通运河,保证了漕运畅通,加上他在穷苦百姓心目中极受爱戴,因此青帮就认金纯为祖师爷,尊其为前三祖中的金祖。
罗清是明朝中期的人,他本是明朝卫所军籍家庭出身,但是由于自幼父母双亡,非常孤苦无依,青年时期又被征调到密云当兵,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因此罗清逃离军籍,决心隐居起来。
在隐居期间罗清萌发了对宗教的追求,他先后接触佛教,兼修了佛门净土宗和禅宗,后来罗清又闭门苦读道教经典和儒家经典,最后罗清认为现有的宗教不足以满足自己的信仰,于是他融合了佛教净土宗和禅宗的教义,又融合了道教的正一派和全真派的教义,还融合了儒家的经典,最终自创出无为教,后世又称之为罗教,尊其为罗祖。
青帮的创派祖师翁岩从少林寺下山之后就曾信奉罗教,因此青帮创立之后,就尊罗教的祖师罗清为青帮祖师爷,尊其为罗祖。
陆飞是明末清初时期的人,陆飞也是属于佛道双修的武人,他自幼习武,曾想报国,可惜明朝很快就灭亡了,明朝灭亡后他曾隐居茅山修习道法,后来又曾上五台山修习禅宗法门,是五台山禅宗武学的俗家高手。
在康熙时期陆飞曾下山帮助清朝处理西北边境的回民和汉民的宗教信仰问题,由此受到康熙的赞誉。晚年陆飞隐居浙江杭州传道,青帮的创派祖师翁岩曾在杭州听陆飞传道,因此也算是陆飞的门徒,所以青帮尊其为祖师爷,称其为陆祖。
金纯、罗清、陆飞就是青帮的前三祖,但是实际上三人与青帮成立没有任何关系,不过是青帮弟子给自己找了三位在民间影响力比较大的冠名祖师爷而已。
青帮的传承
别看青帮的创始祖师翁祖、钱祖、潘祖都出身于天地会,实际上在清朝中期江湖上主要瞧不起青帮的人就是天地会成员。
由于后三祖揭了雍正的皇榜,为朝廷进行漕运业务,在潘祖执掌青帮时期,基本上反清思想已经被淡化掉了,而青帮弟子也从不积极参与天地会的反清事业,虽然青帮不再反清,但是帮内也是以替天行道和扶危济贫为宗旨。
而天地会认为青帮不再从事反清大业,还甘愿替朝廷进行漕运业务,属于是朝廷的鹰犬走狗,一度将青帮认为是叛徒,严禁天地会成员转投青帮,凡是天地会成员转投青帮,天地会就会将该成员视为叛徒,下达追杀令。
天地会也被称为洪门,因此当时江湖中有言:由青转洪,披红挂彩;由洪转青,剥皮抽筋。
直到晚清时期,青帮的成员也开始逐渐反清,至此天地会才和青帮化解,才有了青洪本一家的说法。
虽然青帮和天地会渊源很深,但是二者之间制度并不同,天地会讲究凡入我洪门皆为异姓兄弟,帮众之间以兄弟相称,而青帮则不同,青帮讲究拜师入帮,帮众之间以师徒相称,如同父子一般。
而且青帮的拜师极为繁琐,凡是进入青帮的人都要经过重重考核,先要给师父上拜帖,在拜帖中写明自己的家世背景,还要写上生辰八字和职业工作,然后师父再上报礼部请开香堂举行拜师仪式。
不过不要以为这就算是拜师成功了,这次拜师仪式之后,只算是半个青帮中人,属于一脚门内一脚门外,师父还得考察弟子三年,这三年内要看看弟子的人品如何,天资如何,所以第一次拜师上香也叫小香,也叫师访徒三年。
三年期满之后,师父还得再报请户部和礼部,重新再开一次拜师仪式,这回户部就会把徒弟的姓名登记到花名册上,徒弟才算正式成了青帮的人了,因此这也叫大香。
但是徒弟上完大香之后却不能收徒弟,还得继续经常去找师父学习帮规、盘口还有帮派的管理制度,还得需要三年,这也叫徒访师三年。这三年期满之后徒弟还得再学习一年的帮规和礼仪以及江湖道义才有资格成为正式的青帮成员,并开设香堂再收徒弟。
看一看青帮入帮麻烦不麻烦,师访徒三年,徒访师三年,再学一年规矩,也就是说想入青帮就得需要至少七年的考察和学习时间。虽然到了民国时期,像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他们这些青帮大佬已经不再严格执行这些入帮规矩,只要拜了师徒帖就算是师徒了,但毕竟是后话。
因此青帮入帮极为繁琐还秘密,远比天地会得入我洪门皆兄弟麻烦多了,所以江湖中人称青帮一条线,洪门一大片,就是形容入青帮不好入,入洪门却很方便。
不过即便入帮如此繁琐,青帮在鼎盛时期实力也不容小觑,青帮在鼎盛时期曾有九千九百多艘运船,掌控着七十二个半的码头(徐家口码头由于是民用杂货码头,因此青帮内部算其为半个码头),可以说当时天下的漕运工人基本都出自青帮。
但是随着晚清时期近代化的兴起,漕运逐渐没落,海运则兴盛起来,因此曾经在运河沿岸靠着漕运讨生活的青帮成员,则逐渐开始到上海这些沿海码头讨生活,故此在晚清民国时期上海青帮非常红火,远比其他地方的青帮更加兴盛,而随着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兴起,更使得上海青帮名声大噪。
写在最后
所以青帮中人最尊敬的六位祖师就是前三祖金纯、罗清、陆飞,但是前三祖没有参与青帮创立,只是他们的精神祖师而已,后三祖是翁岩、钱坚、潘清,这三人才是共同创立青帮的祖师爷。
青帮创立之初以替天行道和扶危济贫为宗旨,帮派规矩也是传承的佛教教义,本身都是好的,都是引领帮派弟子向善的,只不过到了民国时期,随着青帮制度松散,黄金荣等上海滩三大亨带着青帮专干一些不法勾当,才弄臭了青帮的名声,使得青帮在民间成了一群地痞无赖拉帮结伙的形象。
杜月笙为什么在临死之前,把所有的别人借他钱的欠条都烧了呢
1951年8月的香港,一代枭雄杜月笙哮喘病加重,他知道自己即将油尽灯枯,加紧料理身后事。
他将财产分配完毕,又做了一件令子女瞠目结舌之事。他令女儿取来银行保险箱只有一张张借条。
这些借条最少的5000大洋,最多的竟然是500根金条。如果将钱全部拿回,那将是巨款。
可是他却看一张,撕一张,将所有欠条全部销毁。别说其子女不理解他的行为,相信很多人都会感觉诧异。
杜月笙只给家人留下微薄财产,却将巨额外债一笔勾销,到底为了什么呢?
有书君觉得,杜月笙此举毁掉的是钱,留给后人的是人脉,是无形资产。此乃有大格局之人,才有的大智慧。
且随有书君走近中国式教父杜月笙。
一,人生逆袭的杜月笙。
杜月笙,1888年出生于江苏。其4岁时就父母双亡,应该说,他自幼就是苦孩子,受尽歧视。
苦难就是最好的老师,杜月笙通情练达的处事能力,也许就是磨难中淬炼而成。
杜月笙,14岁独闯上海滩,后得缘做了黑帮老大黄金荣的手下。
他先给黄金荣夫人林桂生当差。他靠其聪明才智,办理了几件棘手帮务,她不打赏,他亦无怨言,更不邀功请赏,居功自傲,甘心做她手下小弟。
杜月笙就是这样不急不躁,用一颗诚挚之心得林桂生赏识,并被推荐给黄金荣,从此开启了他人生逆袭之路。
一次杜月笙因功得赏钱二千大洋,他并未将其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分给手下小弟。
由此可见,钱在杜月笙心中并不重要,他用钱买下的是以后舍命相随的小弟。
杜月笙用诚心换机会,用钱财换真心,其不拘于眼前小利,会做人的大格局,为其赢得了人面情面场面。
他亦咸鱼翻身,一步步走到了,足以与黄金荣抗衡的大佬位置。
二,不留祸患只留人脉的杜月笙。
终观杜月笙一生,真的是人脉极广,黑白通吃。
无论是前朝遗老,还是达官贵人,亦或文化界名流都能被其征服。靠的不只是心狠手辣的霸气,更多的是其仗义疏财的侠气。
杜月笙为人之道就是,锦上添花之事别人做,雪中送炭他来做。
比如张学良、黎元洪被人人唾骂之时,他倾力收留;黄炎培生活窘迫,他每月送钱。
可以说上海滩只要认识他的人,未得过其钱财相助的人很少。别人向他借钱,他很少让第三人在场,他顾得是欠钱人的颜面。
我们试想锦上添花容易,当时热闹,可是转瞬即逝,很难让人记住。而雪中送炭却会令人一生记住恩德。
他花钱如流水,他花的是钱,存的是情义,得的是人脉。
就如杜月笙存了一辈子的欠条,他存的都是别人欠他之情。
他临终前将其撕毁,就是因为他明白,欠钱之人也非等闲之辈。比如欠500根金条之人,就是原上海保密局特务头子,这些人也不是一般的心狠手辣。
他知道这些人都是欠自己之情,只怕自己走后,人走茶凉,家人的威望不足以震慑这些人,空惹杀身之祸。
反倒不如将欠条撕毁,将其积攒一生的人脉情义,转赠给后人,令欠债之人继而感念其后人一生。
杜月笙纵横驰聘一生,洞晓人生百态,知晓人性险恶。他做人自有大格局,眼前利益不足虑,他更看重未来。
他撕毁欠条,以诚待欠债之人,破的是财,为后人留下的是“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尺五天”的人脉资产。
他亦想告诉后人,钱财是有价的,人脉情义才是无价之宝。
三,注重家风传承的杜月笙。
杜月笙出身贫寒,没有进过学堂,可以说是胸无点墨的粗人。
可是他渴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他不但听评书,从历史故事中学习做人,他更礼贤下士,结交文化界名流。
就连国学大师章太炎都被其打动,时常为其讲学布道,并将其原名“月生”,改为文雅之名“月笙”。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自幼大字不识的杜月笙,竟然练就一手漂亮的小楷,其签名都是那么潇洒飘逸。我们可以想见,他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真的下了苦功夫。
他人前的形象亦是斯文儒雅,一年四季皆是长衫,不管天气多热,领扣绝不解开。他与纹身、大金链子痞痞的黑帮大佬形象有天壤之别。
有书君觉得,如果杜月笙不是自幼人生坎坷,他更想成为文人,而非打打杀杀的黑帮教父。
因而,他严禁子女涉足黑帮,更注重子女文化教育,他见到子女的第一件事,就是问询学业成绩。其子女因荒于学业,都曾受过重罚。
有书君觉得,他临终撕毁欠条,也许不想将沾有血腥味的钱财留给子女。他更想告诉子女以后要靠自己打拼,挣干净钱,走文化路线。
杜月笙家教是成功的,其子女都学有所成,旅居海外,发展良好。其子杜维善更是将其收藏的无价古钱币,捐赠给国家,钱财对其子女来说亦是过眼云烟。
杜月笙传奇人生,无论功过,他视钱财如无物,令子女独立奋斗的家风传承,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斯人已逝,功过是非已如烟,任由他人说吧。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民国上海青帮是怎么样形成的
说起青帮,它与一个是古老而又重要的行业“漕运”有关。
中国古代王朝的南粮北运,从一个始发地到目的地,途中要行程数千里,最关键的就是安全问题。粮食经过沿途的各省各地区时,组织者要共同负责运输粮食的重任,粮食事关国家和百姓,负责运输的人自然深知关系重大。所以,他们往往会雇用镖局,帮会等来保驾护航。
到清朝,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漕运管理的粮帮组织,随着漕运业的盛衰兴败,这个粮帮的命运也一度出现逆转,最终在各种原因的共同作用下,演变为中国历史上一大帮会组织--青帮。
漕运是历代皇帝贯通物流稳定社会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在困难时期他们可以用来赈灾和救济,具有良好的杠杆功能。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漕运消除天灾人害,解决人为因素所造成的不安定状况。正所谓沟通东西南北物流,疏通全国各地道路,从而使得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能够稳定。从这点来说,漕运是封建王朝的命脉。
到了清朝的道光皇帝的时候,由于朝廷管理混乱,对于中国土地和水利缺乏了解,京杭大运河年年淤塞,已不能像过去那样顺利的承载粮食运输的重任。道光年间,大运河又因洪水过多,泥沙不断堵塞了河道从而变成了一条死河。
这时海运开始兴起,海运的成本要比漕运低,在江苏的漕运先改为海运。海运之后又出现了火车,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愈发减弱,最后淡出历史舞台。
漕运的衰败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清王朝对于漕运的失误判断应该说是青帮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满族的皇权目空一切,藐视所有和皇室家族对立的人。清政府认为漕运行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威胁,所以决定废除漕运,这导致了中国南部将近4万多从事漕运的水手,纤夫,搬运工失业,也彻底断送了大大小小依靠漕运维持生计商贩的生活来源。
如果把这些人数加起来,可以达到百万。也就是这一后果让这些无路可走的人选择了秘密结社,组织人马由漕河向陆地沿海城市转移,可如此大的人口迁移并没有出现像现代社会农民进城打工这样的趋势,恰恰相反,他们形成了另外一种激进的帮会,就是后来大家耳熟能详的上海滩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所演绎的青帮。
杜心武到底有多能打武艺有多高
杜心五,清末武术家,老家是湖南的。
俗话说:富不学文,穷不练武。杜心五原是个官二代,他爹曾是清军都司,家中田产又多,是故,能有钱财支撑他任性的学武术。
他七岁跟人学扔石头,说丢中远处目标就能丢中目标,没有失手过。十二岁,向道士学内家功,就是需要运气吐纳的功夫。
到他十三岁的时候,这小子在村子里,在镇上,人流量多的地方挂个牌子,上面写着:我愿意出大价钱,请能打败的我高手,做我的师傅。后面是他的地址。(这个牌子仿佛在说,不好意思,我没有看不起各位跑江湖的,只是在座的各位都垃圾)
杜心五:
武林人士们纷纷被他的牌子侮辱了自尊心,上门挑战的人络绎不绝,可惜全部输给了这个十三岁的孩子。
后来,他的朋友赵玉山推荐了身材矮小的武林奇人——徐师。教杜心五学习自然门的功夫。(这个徐师,小子猜测应该是跟杜心五打了一架,杜心五被打服了才拜师,可惜无史料记载)
保镖生涯
他学成武艺后,先后做过镖师,皇宫守卫。到1905年,经人介绍开始担任孙中山的保镖。
一次,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开会,慈禧派了刺客欲刺杀他们。在会议室附近,杜心五发现了三个刺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打倒了这三个刺客,刺客连带在身上的手枪也没有机会开。可想而知,有多牛!并不是有枪就能解决问题的。
击杀刺客:
还有一次,孙中山在东京留日学生中举行演说,到达会场的学生达到1300余人,其中有革命派和保皇派,当孙中山先生怒斥满清鞑子卖国签条约时,保皇派学生开起起哄,并动乱。杜心五大马横刀的站在保皇派学生中间,大声怒骂这些学生。保皇派们看到只有杜心五一个人,众人一拥而上,开始拳打脚踢,想让杜心五认识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好个杜心五,被几百学生围攻,仍然面不改色,撩阴腿,龙爪手等等各种招式使出。那堆保皇派们被杜心五打得屁滚尿流,喊爹喊娘,纷纷逃离会场。一对几百,杜心五眼睛都不眨一下。
留日学生:
高手过招
有名的华北武林高手赵金彪,想谋害杜心五而出名。他在北京一间饭店,邀请杜心五过来喝酒吃饭。杜心五知道是鸿门宴,提前在胸部夹块钢板。吃吃喝喝间,好不快活,赵金彪过来向杜心五敬酒。当杜心五喝酒时,赵金彪猝然发难,一拳重击在杜心五的胸侧,肋骨当场被打断了几根。好个杜心五,剧痛之下,反手一啄,戳中赵金彪的天突穴。赵金彪立马狂吐鲜血倒地,不久就挂了。
一九二八年,杭州举行武术考试,杜心五受邀上台表演。杜心五边打拳边用步法行走,后来越来越快,观众们只见一团黑影在台上移动,并伴随着呼呼响的拳风。不久后戛然而止,观众又看到了杜本人,脸不红、气不喘。轻功高绝,惊得观众们拼命的鼓掌叫好。
后来,日寇入侵,他和门徒都积极奔走抗日。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武术家。
晚清民国大帮会青帮究竟有着怎样的双面人生
众所周知,青帮是上海滩民国时期最大的帮派,不仅帮众多达万人,甚至一度影响到整个上海的局势,最早的青帮帮规,共有“三准三不准”,即是准借不准偷,准打不准骂,准充不准赖,除此之外,还有“三露三不露”,即是遇急,遇难、遇盘,则查露,外人,熟人、亲人均不露,最后是“三谈三不谈”,即同道能谈,香堂能谈、告帮能谈;茶馆不谈、酒肆不谈、澡堂不谈。
青帮产生晚于洪门和白莲教,因此,关于青帮的历史传说常与后两者搅在一起,实际上,青帮是自有其源流的。据青帮史集中记述,青帮甚至将其宗教渊源追溯到佛教中一苇渡江、嵩山面壁九年的禅宗始祖高僧达摩。后来经过禅宗五祖、六祖神光、僧璨、道信、弘忍、惠能承接,至被青帮奉为前三祖元首的金祖——金碧峰。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各党各派,以及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都与青帮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由此可见青帮的规矩之森严,可以借东西,但不准偷盗,可以打但不准谩骂,可以充数但不准赖账,对外对内,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的帮众,则会受到残酷的家法,而所谓“双面人生”。
青帮的正面,即是关心最底层劳苦大众的利益,经常帮助穷人,好施恩德,如果受灾受难,也会帮着发米发面,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维持民间秩序,尤其是协调各租界与穷苦大众之间的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反面,既然是帮派,所以财路方面,肯定有许多见不得人的地方,如青帮旗下的三鑫公司,控制着上海滩多达数万家的烟馆,以及零售土行,俨然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商业帝国,其中贩卖人口,占据地盘,私卖大烟等成为青帮主要的敛财手段,由于这方面的作恶的确无法忽视,也让青帮从古到今备受争议。
杜月笙晚年为何囚禁沈月英
对于叱咤风云的上海滩三大亨,一直有这样的说法: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杜月笙从一个卖水果的爬到三大亨之首,自然有着他八面玲珑的一面。可以说,他是左右逢源,不管黑道白道,商界,政界,都是混得如鱼得水了。
杜月笙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是他还和其他的青帮头目不同,他总是一身长衫,斯文儒雅的模样,有着很浓的书生气派,但是并不意味着,他就没有狠毒的一面,不狠毒怎么在旧上海滩立足扬名做教父了。
杜月笙对很多人其实都算是有情有义的,他有五房太太,特别是五太太孟小冬是对梅兰芳彻底绝望之后才走进杜家大门的,杜月笙不仅给了她想要的名分,在临终前还嘱咐自己的孩子要善待孟小冬,不能再让她出去唱戏了。
但是他对自己的原配夫人却让很多人跌破眼镜,这个女人在他刚刚发迹的时候嫁给他,在杜月笙混得风生云起的时候,却囚禁了她十年,让她在穷困潦倒中逝去。
杜月笙一直说,事不要做绝,要留有余地,却为何对原配夫人这么狠了,一起去看看吧。
(图为黄金荣)
一,杜月笙刚刚发迹的时候娶沈月英为妻,两个人的感情很好。
杜月笙原本是一个卖水果的小贩,却为人精明,拜了青帮小头目陈世昌后,走进了黄金荣的黄公馆做事,得到了黄金荣特别是夫人林桂生的认可。
黄金荣,林桂生夫妇不仅把“公兴俱乐部”赌场交给他打理,更是亲自做主,把黄公馆的丫头沈月英许配给了杜月笙为妻子,解决了他的终身大事。
黄金荣的出发点也不仅仅是善待自己的下属,也有着安插眼线的意思,只是后来杜月笙混得比他还好,这一局就失控了。
沈月英一直没有生育,就领养了一个儿子杜维潘,而越来越发达的杜月笙觉得是这个孩子给自己带来了好运,也一直对他们母子很好。
沈玉英回娘家苏州冶长泾不方便,杜月笙大手一挥,就给她修建了一座石拱桥。沈母去世后,杜月笙也是亲自操办葬礼,为岳母修建了大坟,可以说,杜月笙前期对沈月英是很好的。
(图为影视中的沈月英)
二,不甘被冷落的沈月英出轨表哥,杜月笙撞瘫情敌,囚禁妻子十年。
两个人的感情初期很好,但是随着杜月笙越来越发达,就慢慢有了微妙的变化了。杜月笙举办选美大赛,出入风月场所,还娶了几房太太进门,沈月英就受不了了。
说实话,杜月笙一直是一个不忘旧情的人,这个时候的沈月英要是大度点,她还是能坐稳原配的位置的。但是她不甘心被冷落,不仅抽大烟,还干脆和自己的表哥,时任杜家的账房先生傅方林眉来眼去,有了私情。
结局可想可知了,杜月笙可以三妻四妾,但是绝对不会容忍妻子给自己戴绿帽子的。
(图为真实的沈月英)
在他们又一次幽会的时候,一辆无牌车驶过来,撞瘫了傅方林,沈月英也从此被打进了冷宫,过上了暗无天日的囚禁的生活,在落魄中去世。
有人说,沈月英出轨的事情是无稽之谈,我倒是觉得是真的。因为杜月笙其实还是很讲情义的,林桂生和黄金荣闹翻出走黄公馆的时候,他都不忘旧情在租借给林桂生找房子救济她,要不是原配做得很过分,他不会这么绝情的。
只是这种事情也不好大肆宣扬,说句是因为抽大烟了被囚禁,自己脸上也有点光彩吧。
本人原创,已签维权,抄袭必究。
我是木鱼,小女子一枚,却痴迷于近现代史的风起云涌,每日更新,喜欢就关注我吧,感谢有你。
民国时期上海滩的青帮是怎样的存在,都有哪些帮规
青帮是晚清时代,反清复明的一支队伍,在上海滩为主,天津,东北一带活动,是国民政府支援。这些人干的坏事不可少,解放后青帮也随着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