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成自述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英王陈玉成有多少个老婆陈玉成与李秀成关系如何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3 08:23:54 浏览7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陈玉成和李秀成谁比较厉害

李秀成和陈玉成,二人相似之处实在太多了。他们来自同一乡同一村,他们同为太平天国后期的顶梁柱。

那么,他们两位谁比较强一点呢?

先开个玩笑,按照今天“颜值即正义”的说法,陈玉成完胜!因为陈玉成“貌极秀美”,是一个超级美男子,哈哈,人帅则无敌!你服不服?

陈玉成屡次被敌人称为“貌极秀美”,既秀美,又勇猛,也许确实找不到合适的演员来演吧。

好了,言归正传,这两人在军事风格上、能力结构上、处世方法上都极为不同,让我们一个个展开来对比一番,您可能就能得到答案了。

军事风格:“狡悍” VS “狡诈百端”

总的来说,这两位的军事才能都没得说。不过,从清朝官员和后人对二人的评价中,我们能看出其中的不同。

对陈玉成的评价,是“狡悍”。“玉成凶狠亚秀清,而战略尤过之”、“凶狡无比,善摧大敌”。

对李秀成的评价,一般都强调在“狡”字,对他的“悍”则评价不高。曾国藩说他“狡诈百端”;李鸿章甚至说他“不甚耐战,而最多狡谋```狡侩异常、诡谲多谋、谋狡而稳”```

李秀成作战风格“诡谲”,但不擅打硬仗。

可见,相比之下,李秀成擅长谋略,但打硬仗似乎不够狠。

李秀成用兵确实多谋,善于调动敌人,掌握战场主动权。他的经典战役是“围魏救赵”,攻杭州调动江北大营敌军,一举破敌;此战中,面对杭州随时可破的局面,他毫不恋战,见调动敌人的目的已达到,即立刻回师击敌,作战分寸的拿捏可谓炉火纯青。

在太平军早期转战各地、北伐大军转战北方时,常常把握不好攻和走的分寸而吃亏。而李秀成显然拿捏到位,奇谋百出。

可是,相比之下,李秀成打硬仗就差一些了,尤其是安庆解围战中,他千里转战,坐拥数十万大军,却不敢和湘军做直接交战,甚至遇到鲍超几千人马就避而走之,这些行为连对手湘军都大跌眼镜,在秀成被俘后,赵烈文等人还专门就此事跟李秀成掰扯了很久。

相比之下,陈玉成打硬仗的能力就强多了。他一开始名震三军,就靠着“先登”武昌城,活脱脱一个猛将的姿态!

陈玉成出道就是猛将之风。

在东征中,他孤身小舟,进入镇江,联络镇江内外太平军,一举破敌!

在三河镇,他面对李续宾嚣张的突击,沉着应对,稳定部众,终于在李秀成等人的配合下取得“三河镇大捷”。

可以说,太平军中像他这样善于打硬仗的将领,确实凤毛麟角。

同时,陈玉成可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家伙。洪秀全都曾经说“外事不决问成天成天豫”,甚至“凶狠亚杨秀清,而战略尤过之”。

就军事才能而言,我们并不能随便说二人孰优孰劣。

但是,当后期的敌人是“但求立脚之稳定,不论逆氛之增长”的湘军时,调动敌人的难度大大增加,过分依赖打“巧仗”解决不了问题。此时,陈玉成“善摧大敌”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惜,陈玉成出局太早了!李秀成也只能叹息“我无助矣”。

政治治理才干:李秀成表现更卓越

李秀成在这方面的才干似乎要好很多。

他在经营苏浙期间,他能够推行务实的财政、土地政策,使得苏浙地区农业、工商业都得到了恢复。

与石达开在江西、安徽时“天高皇帝远”偷偷推行务实政策不同,李秀成的政策是与洪秀全有良好沟通的情况下推行的。农民“租田自产”,既没有从根本上触犯《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归圣库”,又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使得苏浙一片“丰年景色”;他鼓励工商业,“借钱”给无本者做生意,使得苏州“盛于未乱时”。

李秀成在苏州实行良政,很有成效。可惜,李秀成外出作战期间,留守的太平军破坏劫掠,祸害甚多。

只是,由于太平天国缺乏足够治政经世人才,而李秀成本人战斗任务重,当李秀成外出作战时,留守的陈坤书等人随意破坏、劫掠,使得这种好景快速结束,给当地人民还带来了祸害,殊为可惜。

相比之下,陈玉成在经略安徽等地期间,或许由于安徽长期受到湘军巨大的军事压力,在政治改革、经济治理上的亮点不多。

怀柔VS强硬:风格不同,效果都不佳

太平天国时期,人心浮动,在对待敌军、友军、微妙势力时,李秀成和陈玉成的风格差异极大,甚至发生过严重的分歧和争论。

李秀成,是一个“外柔内刚”的人,他一直主张采取“怀柔”政策。

对待韦俊,就是一例。韦昌辉被打倒后,韦俊的处境十分微妙。但李秀成一直为韦俊说好话,劝阻对韦俊的处罚。


韦俊迟迟没有叛降,也有感激李秀成的因素在。

对待李昭寿也是这样。李昭寿是他的爱将,在献城投敌后。李秀成甚至与李昭寿保持着书信往来,甚至想劝洪秀全采取措施,把李昭寿争取回来!

而在对待敌军俘虏上,李秀成甚至显得有些“骑士精神”。他厚葬王有龄,不杀赵景贤;任用愿意投降的旧清朝官员和知识分子。

对此,清朝方对他的评价是“假仁假义,慈爱军民”。

相比之下,陈玉成的态度就强硬得多。

清方对他的评价是“嗜杀”。被他俘虏的清朝官员,一般都被直接处死。而对于有可能投降的动摇分子,玉成也都采取坚决手段予以镇压。

陈玉成对李秀成的怀柔不以为然,曾经评价:“李秀成的那些做法,都是太平时的做法,现在无日不争战,人心未定,还指望行这种仁义之事吗?”

尽管两人的举措风格都完全不同。不过,二人的似乎在这里没有分出胜负。

尽管李秀成爱惜军民,但到了后期:那些对他本人充满尊敬的大将一样自行其事,不听调遣;那些动摇分子,虽然不忍加害他,但该投降的照样投降,该互相攻击的照样互相攻击。甚至,倒了最后,尽管他受到百姓爱戴,但该出卖他的,照样出卖了他。

也许,确如陈玉成所说,乱世之时,人心险恶,不足为恃吧!

但是,陈玉成的强硬政策效果也不好!

尽管陈玉成的强硬政策使得自己的队伍保持了相对团结。但是,当安庆失守,当洪秀全滥封王以求招兵方便后,各部也都不听调遣,吴孝如不坚持到他抵达就撤退,使陈玉成最终无法,只得寄希望于苗沛霖,最终被出卖而死。

气节:疑点太多,不做评价

在被俘后,陈玉成痛斥对方,拒绝招降,最终被害,让人唏嘘不已。

陈玉成最后的气节,值得尊敬!

而对于李秀成最后时刻的气节,则历来争论颇多。他似乎“阱虎乞怜”,有求生之愿。但由于他的最后时刻被曾国藩篡改太多,不便评价。而他试图请曾国藩饶恕广西老兄弟的举动,也是最后的责任使然。他最后被杀时所做的绝命诗,也是慷慨激昂,被杀时的表现,看起来实在不像是贪生怕死之辈。

总而言之,二人都有常人不及的本事,也都有成就大事的缺点,如果遇到刘邦、朱元璋这样的明主,因才而用,或能成为徐达、常遇春。

可是,他们遇到了洪秀全这样的主子。

李秀成的谋略过人、善于治政,洪秀全却只愿意用他四处作战,既不用他的谋略改善大局(如让城别走),也不帮他打理好根据地;使得李秀成东奔西走,失去基本,一度顿于雨花台与擅长“结硬寨”的湘军打硬仗。

陈玉成“善摧大敌”。可是,自从三河镇大捷后,洪秀全再也没有有效督促各军统一指挥,使得陈玉成、李秀成配合失去协调,整个安庆保卫战配合极其混乱,陈玉成最终无力支撑局面,丢失安庆,兵败身死。

如果非要对二人比出各高低来,我认为:

如果把他们看成战将,陈玉成更为全面;如果把他们看成支撑太平天国的顶梁柱,李秀成表现出的综合能力更全面。

这是我的看法,不知您怎么看呢?我很接受反驳!

英王陈玉成有多少个老婆陈玉成与李秀成关系如何

1862年6月4日,英王陈玉成被投降清军的奏王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西校场关帝庙被清军凌迟处死,年仅二十五岁。他在生前有三位妻子,即蒋桂娘、王氏和吕氏,其中蒋桂娘一直活到上世纪二十年代。

陈玉成,广西藤县人,与忠王李秀成在同一个村。天京事变后,首义六人只剩天王洪秀全,陈玉成与李秀成迅速成为天国后期的重要将领。他俩的关系经历从同乡死党到貌合神离,直到走向决裂,陈玉成的死与李有很大关系。

英王陈玉成的三位妻子

第一位妻子蒋桂娘:蒋氏是湖北麻城人,是英王陈玉成结发之妻。蒋桂娘从小练得一手飞刀绝技,跟随父亲加入太平军。1860年,十六岁的蒋桂娘陈玉成成婚。第二年,儿子陈天宝出生,两年后陈玉成被杀。

在天京沦陷前夕,蒋桂娘带着年仅三岁的儿子,化装成难民逃出天京。一路乞讨着来到湖南衡阳,当时清军正在广西搜捕太平天国余党。她只好从耒阳辗转来到永兴,停留在了一个叫兴宁的小县城。

(中为蒋桂娘)

为了抚养儿子陈天宝,她给大户人家当佣人来维持生计。天宝十岁时,蒋桂娘将其送去学医。成年后的陈天宝迎妻生子,长子叫陈富初,次子叫陈慎初(早夭)。陈天宝在四十五岁时因痨病去世。

蒋桂娘再次将孙子陈富初抚养成人,并为其娶妻和置办家业。到了1926年,蒋桂娘病重卧床不起,她才决定将自己的英王陈玉成夫人的身份公诸于世。八十一岁的蒋桂娘召回了孙子陈富初和重孙子陈荣贵,并拍了张全家福。

她临终时告诉陈富初,他的祖父就是英王陈玉成,老家在广西藤县,回到藤县,英王才算后继有人。蒋桂娘去世五十三年后,陈富初次子陈久年将那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交给了历史搏物馆珍藏。1980年,陈氏一家回到藤县定居。

第二位妻子王氏:王氏是江南富豪王信照之女。天京沦陷时,王氏趁着混乱带着四岁的儿子陈三元和英王册封的文件逃出天京。在途中被清军鲍超部的徐月捐截获。徐月捐王氏纳为妾,将陈三元改名为徐山元。

王氏后来为徐月捐还生了二儿三女,生活过的还不错。徐山元在四十二岁因为恐惧选择了出家,晚年的王氏陪伴儿子徐山元,整天吃斋礼佛,死后被葬在会龙山旁。到了民国后,徐山元将自己身世和英王册封文书公诸于世。

第三位妻子吕氏:据说吕氏容貌极其美艳,她是作为随军家属跟着陈玉成到寿州。后来陈玉成被害后,吕氏被清军大将胜保纳为小妾。胜保落难后,吕氏又被另一个叫德楞额的将军掳走。从此之后,再无吕氏任何记载。

英王陈玉成与忠王李秀成的关系

太平天国后期,陈玉成和李秀成艰难的支撑着危局。这两人不但是同县老乡,还是同乡同村的发小。李秀成在自述中曾说:“至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可见二人感情之深。

这种感情也体现在屡次的征战中,二人互相帮助,齐心合力,一起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在攻占江南大营时,两人密切协作成就大功。此后陈玉成又解救李秀成于被围的桐城,之后二人又合并攻下霍丘。

接着二人一举打垮了湘军的江北大营,天京第三次被围后,李秀成难以支撑,陈玉成率军解六合之围。随后再次打败清军江南大营,二人结成了血与火的情谊。然而,再深厚的情谊也摆不脱“不可同富贵”的魔咒。

太平天国的管理制度比较特殊,各王都有自己的管辖地盘,形成单独的封闭体系,别的将领是无法染指的。扩张势力成了各王明争暗斗的主角,陈玉成的崛起比李秀成快,占领的地盘也比李秀成大的多。

1859年,陈玉成被封为英王,而李秀成也有了江北地盘,与陈玉成很快形成了分庭抗礼之势,两人的关系也悄然变化。李秀成暗助韦俊攻打陈玉成,再加上李秀成每战都有所保留,致使二人关系彻底破裂。

1861年,陈玉成战事吃紧,多次向李秀成求援。李都答应,但以各种理由拒不发兵。同年底,陈玉成自庐江向李秀成求援,当时李兵马已在江西,但却敷衍了事。使得曾国藩断言:李秀成不救北岸,将来必有仇杀之日。

第二年,庐州已成孤城,陈玉成已对李秀成彻底死心,只能求援于张乐行等人。而李秀成也是置若罔闻,任其自生自灭。无奈之下,陈玉成只能向奏王苗沛霖靠拢,岂不知苗已投靠清军,最终陈玉成被凌迟处死并枭首示众。

综上,英王陈玉成和忠王李秀成,因争权夺利和小农意识使得二人反目成仇,其关系的突变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客观地说,陈玉成在军事上要远胜于李秀成,但在政治上却是远远不及李秀成,最终导致了兵败身死的结局。

曾国藩在把修改后的李秀成自述上报朝廷后,为什么没有把未修改的烧掉

感谢信任与邀请。

李秀成被捕后湘勇方面提供纸墨本意是要李秀成写认罪状的,结果李秀成正好对太平天国运动从起事到失败的悲壮过程感慨万千,正好以笔代口认真的做了翻回顾和总结。

在他的自述中,当然是从太平天国的角度来回顾和分析、总结经验得失了。在李秀成心中根本不认为太平天国反清有什么不对,有的只是对太平天国失误之处的遗憾。

因为李秀成补被捕时虽然太平天国仍有余部,但李秀成心中清楚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失败了,他心中所想建立的理想王国的梦想终成泡影。而事实上在太平天国晚期,李秀成在苏州无锡地区所进行施政尝试就与洪秀全和洪仁轩的都有区别。

在他的自述中对清庭言语自然不会有什么尊重,对太平天国的方方面论述的也非常详细,其中当然涉及到了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详情,还有就是主要战役的描述。

这样的长篇大论,曾国藩当然不可能原封不动的呈报上去了。“大不敬”的言辞不能上呈吧?李秀成所述的与湘勇所报的战报不同之处也不能上逞呈吧?南京城破后湘勇把财富抢劫一空,那么曾国藩又不敢从麾下部队中强行收缴,那么关于太平天国的圣库情况也不能上呈吧?

所以,曾国藩对李秀成的自述亲自做了大规模的删改。就我所知,删掉的部分是让曾国藩烧了。而不是没有销毁。

为什么太平天国的宝藏一直找不到是不是早就被人找到了而私吞了

关于太平天国的宝藏,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有各种各样的传说和版本,只是,到目前为止,还是没有一个最终的定论。今天,我说的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故事,是一段野史,至于真假,众位看客不要太较真,只当博君一笑……

故事发生在1986年的南京,即将离开人世的阿六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

在南京郊外一所阴暗、低矮的老房子里,瘦弱的阿六在弥留之际,忽然睁开混浊的眼睛,眼睛里似乎散发着太阳一般的光芒。他接着说出了一个惊天秘密……

在1866年的三月初,阿六的爷爷水生刚刚只有二十几岁。水生是一个年轻后生,从小在江边长大,有着一身好水性,可以在水里憋气6分钟。“靠水吃水”,水生靠打鱼为生!

那天晚上,天上没有一颗星星,水生的船就停在河边一棵柳树下,准备休息的水生听见朋友阿荣在喊他,不一会儿阿荣来到了船上。

原来阿荣家的船被人雇佣,需要送人和货物去湖南。阿荣让水生一起,让他也可以挣一笔钱。

水生就问起雇主是谁啊?这金陵到湖南将近几千里路程,又是走水路,这一来一回需要一个月都不止。

可是阿荣只是神秘兮兮的告诉水生:“我也不清楚,只是听阿爹告诉我,这个雇主一共用二百多只船运东西呢!”两个年轻人都有些兴奋和激动,就这么说定了!

两天以后,水生才知道,原来这是曾国藩大人的家眷回湖南老家 ,这些船只负责护送,一行浩浩荡荡从金陵出发……

水生因为年轻,充满了好奇心。

水生发现阿荣家的船上装的都是一只一只贴了封条的木箱子,他曾经乘人不备偷偷用手想抬起箱子,可是,实在太沉了,纵然他一身牛力,双手也根本抬不起箱子。

“这箱子里到底是什么呀?怎么会这么重?”水生偷偷问阿荣。

“我听阿爹说,箱子里就是衣物、家里物什……”阿荣如实回答。

水生也没有多说什么,就是让阿荣自己去抬木箱,阿荣也是一样,根本抬不起箱子,因为真的太沉了。

两个年轻人都太好奇了,而且有官员打扮的人警告船上所有闲杂人员,一律不可以靠近船上的木箱。

越是这样,水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越是“蠢蠢欲动”,他和阿荣偷偷商量好,准备在一个月黑之夜,他要打开木箱子查看一番,以解心中疑惑!

在一个大家都睡着的深夜,只有值班的人在船上巡逻守护,但是也是困得不行!就靠在船舱打起了盹。

水生一看机会来了,他让阿荣放风,自己偷偷用小刀揭开封条,然后用一截铜丝开锁(每个木箱子上都上了一把大锁),对于聪明的水生来说,开这种锁就是小菜一碟。

当水生打开木箱子,用手摸箱子里的东西,手冰冰凉,他试着拿起其中一块,很沉,他用随身携带的火折子一照,顿时眼前金光闪闪。

水生看见船上的木箱子里竟然都是金银珠宝。

水生当时就惊呆了,他赶紧重新把木箱子锁好,然后再把封条原样贴好,轻手轻脚示意阿荣离开。

水生对阿荣没有隐瞒,两个年轻人此刻都沉默不语,陷入沉思……

在1864年的7月,太平天国都府天京(就是现在的南京)被曾国荃率领的湘君攻克,整个天京城被洗劫一空。当时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几乎把河流都要染成红色,整个城里的百姓人人自危,逃过一劫者也差不多送了半条命了。

水生和阿荣虽然是在乡下,当时也知道这些人伦惨剧。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当时民间传言,太平天国那么多宝藏,竟然没有被人找到。

曾国藩也上告朝廷政府:翻遍了整个南京城都,也没有找到宝藏的下落。

而这个夜晚,水生和阿荣却在这批船上发现了木箱子里的财宝,这些会不会就是曾经太平天国的宝藏呢?水生的脑子里不断在思索!

后来几天,水生一直默默无言的做事,只是在只有他一个人的时候,他却在酝酿着一个大胆的计划。

水生告诉阿荣自己的计划,让阿荣和他一起干,可是胆小的阿荣拒绝了。

水生准备偷些木箱子里的宝贝,然后跳水逃跑,可是阿荣不愿意这样干,因为如果他也跑了,这船是自家的,他的家人都会倒霉的。不过,他答应帮助水生,并且把这个秘密永远留在心里。

又是在一个月黑之夜,水生按照计划,用一个布袋装了大半袋珠宝,然后把木箱子的封条依样贴好,任谁也看不出问题。

然后他跳入水里,而船上的阿荣则是大声呼唤:“有人落水了,有人落水了”……

那个夜晚整整折腾了一晚上,还好,船上的木箱子一个也不少,封条也都是原封不动。至于有人落水,死了一个人算什么,没人在乎。

只有阿荣知道,水性极好的水生,此刻也许早已经上岸了,他在船头为好朋友水生祈求好运!

水生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胆子太大了,他竟然敢做出这种大事。

话说水生原本无父无母,他重新找了一个偏僻的地方生活,至于那些偷的珠宝他也根本不敢拿出来用,因为当时对于这批宝藏,各路人马都在觊觎,一点点风吹草动都会引的“刀光血影”!水生也害怕!

后来水生结婚生子,他也没有说出这个秘密,只是把偷得的珠宝秘密藏在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

水生去世前告诉了自己儿子这个秘密,也就是阿六的父亲。

水生把曾经偷的珠宝埋藏在一座破庙下,阿六的父亲知道以后,也不敢挖出来用,只是心里总是非常窃喜,都是宝贝呀!

可是有人在拆破庙时,被人挖出了这些珠宝,于是上交给政府了,当时这件事轰动一时,大家都认为是哪个地主藏的宝贝。只有阿六的父亲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他有些懊恼,也有些释然,好了,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现在彻底没了,人倒也落得个清净!

不过这个秘密 ,阿六的父亲还是告诉了阿六。人啊,有些秘密藏了一辈子,临了也总是想忍不住倾诉一下……

阿六也和谁都没有说过这个秘密,对于他来说,这件往事更像是故事,亦真亦假。不过,他倒是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太平天国的宝藏,曾氏兄弟一定得到了一部分。

现在阿六也要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也不想带着这个秘密离开,管它是真是假,自己说出来也就没有遗憾了……

说到这里,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故事也要结束了。这是一段道听途说的野史,不可当真,就是一个故事而已!

最后,关于太平天国宝藏的下落有很多说法,在此我就不一一细说了。传说中的宝藏不管是落入曾氏兄弟也好,被石达开所藏也好,或者是落入南京城里的暴富百姓也好,又或者所谓“太平天国宝藏”根本不存在。只是从古至今,寻宝人的脚步从未停息,只要这个传说一直存在,那就会有永无止尽的寻宝人。因为,对于“宝藏的诱惑”,谁都无法抗拒!

看文的朋友们,你们觉得太平天国的宝藏到底有没有被人找到?希望分享一些关于这方面的故事!

“忠王”李秀成忠于太平天国吗

前期是算忠于太平天国吧,因为参与了太平天国的对外战争,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后期太平天国,也是李秀成在苦苦支撑。不过这里面当然也有李秀成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肯给太平天国干到底。后面太平天国覆灭,李秀成带着幼王逃离南京,这时候李秀成还是尽职尽责,牢记了洪秀全的遗嘱。当然有可能,我猜测啊,幼王在李秀成手中,就是一个筹码。没被抓,可以以幼王的名义再召集聚拢太平天国游兵散将,也还能算撑一会。实在不行,被抓住,也有幼王当筹码可以和清政府谈判一下。所以李秀成被抓后,极度请求清政府能接受他的投降,并表示可以为清政府效力。在此期间,李秀成还把太平天国整个运动他所了解的事编成了书,给了清政府。也算是给太平天国立了传。

可是清政府终究是清政府,对外怕洋人,对内也怕了这些起义者,所以最后还是把李秀成处死了。所以,终究李秀成一生,赚是赚了,毕竟青史留名了!但是要说他忠没忠于太平天国,后面投降一招已经证明他没有!至于前期,还是有点私心吧,但还算忠诚。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为什么李秀成在安庆之战中表现消极?

安庆为天京上游门户、最后屏障。

安庆在,即屏障在,天京无虞;安庆失,即门户失,天京险矣。

李秀成作为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不可能不会认识这一点。但他在安庆解围过程中表现消极,主要有两点:

一、小农意识浓厚,缺乏大局观;二、过高估量了陈玉成的能力,认为有陈玉成在,安庆就不可能丢。

先说第一点。

李秀成和陈玉成同为广西藤县大黎乡新旺村人,虽说两人年龄相差十四岁,可以划为两代人,但毕竟是邻里乡亲,知根知底,感情自然比寻常同僚、战友要好。

两人同从小兵做起,屡历战阵,一点点累积战功,最终成为了太平天国后期相互辉映的双子星座。

李秀成在《李秀成自述》中深情回忆:“至陈玉成在家,与其至好,上下屋之不远,旧日深交,来在天朝,格宜深友”。

虽说后期李秀成得堂弟侍王李世贤相协,风头一度盖过陈玉成。但陈玉成早期有堂叔佐天侯陈承镕助力,在封王拜侯的道路上还是领先了李秀成好几个身位。

这里插一句,《李秀成自述》里说,太平天国的领导核心共有七人,即一是天王洪秀全、二是东王杨秀清、三是西王萧朝贵、四是南王冯云山、五是北王韦昌辉、六是翼王石达开、七是燕王秦日纲,这七人为“起首共事之人”。爱尔兰人肯能即在他的口述记录中,分别管这七个人称为NO.1、NO.2、NO.3……一直标识到NO.7,而陈承镕,在肯能的口中,赫然为NO.8!

由此可见陈承镕的地位。

朝中有人,升迁自然快速。

但话又说回来,陈玉成也的确是人中龙凤,能打、善打,天生名将,上战场不怕死,一马当先,骁勇悍猛。

打武昌城,尚为童子军中牌尾兵的陈玉成捷足先登,最早攀上武昌城头。

洪秀全得知,大赞“英雄出少年”。

陈玉成最出彩的战斗是天京事变前夕诸军合击天京城下的江南大营。战斗中,陈玉成撑一叶孤舟,冒死闯出一条血路,沟通了援军与镇江守军的联络。两军内外发力,终于拔掉敌营,解开了长达三年的天京之围。

难得的是,陈玉成少年英雄,浑身充满了侠士风采和气息,能急人所急,仗义解困。

1856年9月,李秀成兵困桐城,挣扎着作困兽斗。

生死关头,陈玉成千里来援,以电击之势,击溃了清军。

当此之时,李秀成对陈玉成感激不已。

而在陈玉成兵困二郎河时,李秀成也因此以桃报李,引军接应,帮陈玉成溃围而出,全军退还太湖。

战斗中结下的情谊,血浓于水,他们彼此信任,合力攻略皖北,共救镇江,先后在1858年11月破湘军江北大营、1860午5月破清军江南大营。

……

但是,随着两人战功的累积、势力的坐大,开始陷入了明争暗斗的激烈竞争中去。

洪秀全此人,装神作鬼有一套,但要论治国平天下,并非那块料。

所以,他只能当一个甩手掌柜,“虚君”,做精神领袖的角色。

则洪秀全以下各路实力派,就一个个割据自雄,争地盘、争财富,构建自己的小王国。

前面已经说了,在封王割据的路上,陈玉成领先了李秀成几个身位,而且,天京事变后,石达开远征,其打下的以安庆为核心的偌大地盘就落到了陈玉成手里。陈玉成遂以安庆及其附近淮南、皖西之地为资本,不断向外扩张,势力范围一度扩充到鄂东黄随州、州等地。

清军由此把石达开、陈玉成并列为两大劲敌,称:“其能为夷者,无过石达开、陈玉成两逆。”

反观李秀成,所据地盘仅局限于桐城周围一带,难成气候。

李秀成在《自述》中悻悻地说:“那时英王名显,我名未成,日日勤劳,帮为远算,凡事不离”。

但就因为“日日勤劳”、“凡事不离”,到了1859年,李秀成拥有了江北一角(天浦省)地盘,渐渐拉近了与陈玉成之间的差距。

为了完成超越陈玉成,小农意识、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李秀成,就有意无意地对陈玉成进行分化、打压。

1859年5月,陈玉成得封英王。原北王韦昌辉之弟韦俊成了陈玉成的部属。韦俊表示严重不服,闹分裂,搞独立,率本部兵马从盱眙南下,霸占池州自立。陈玉成性情火爆,不服就打,派军前去教训韦俊。两军在和州附近开打。和州属李秀成的势力范围,李秀成不从大局出发,从中调停,反而幸灾乐祸,并在暗中煽风点火,派和州守军助力韦俊合攻陈玉成。

还有,李昭寿是那个乱世中的一个水性杨花的男人,他先从清军阵营投降了李秀成;后来又在李秀成阵营投降了清军,是个典型的墙头草。

陈玉成进军河南时,李昭寿是李秀成部属,陈玉成本以为他会发兵协同自己的作战,哪料,李昭寿不但没发起任何配合行动,并而掳掠陈玉成军的饷源地叶集一带。陈玉成要求李秀成严办李昭寿。李秀成却对李昭寿百般维护。

1860年,干王洪仁玕召集各路实力派,提出合力攻打清军江南大营。

陈玉成只留下少量兵马驻守自己的后方安庆、庐州,其余兵马倾巢而出,攻破江南大营,乘胜追击,一口气取下了常州、苏州、无锡、芜湖、江阴、常熟、青浦等地。

李秀成却在攻江南大营中耍起了滑头,跟在陈玉成后面,招收败兵溃勇,掠夺财物。等陈玉成的战斗力已成强弩之末,他才开始大显神威,分取上海和嘉兴,准备构建自己的江浙基地。

苏南地方富庶,是一个香荸荸,陈玉成早想将这一地区划归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在常州、苏州大造英王府,分兵驻守各州府城镇。而当他进歼浙江清军,李秀成便派兵在苏常各城镇设卡,致使一地出现了两个不同政权

该年8月下旬,陈玉成要求李秀成按照天王御前会议的指示精神,合兵攻打上海,然后回救安庆。

安庆是陈玉成的老巢,小农意识浓厚的李秀成认为,拯救安庆,根本是为人作嫁衣,吃力不讨好,断然拒绝。

没奈何,1860年10月,陈玉成只好孤军北上解救安庆。

说完了李秀成不救安庆的第一层原因,再来说第二层。

在李秀成的心目中,他一直把陈玉成看成自己人生最大的竞争对手,过高估量了陈玉成的能力,而没有想到,为破清军江南大营,陈玉成已经是倾巢出动,致使安庆、庐州在清军的猛攻之下,势力日蹙、度日维艰;且陈玉成虽然打下苏常等地,却连月征战不息,根本没来得及经营,根基尚浅,已陷入了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

实际上,陈玉成一走,李秀成就巧取豪夺,把苏南全部地区据为己有。

所以,陈玉成孤军回皖,性命堪忧。

高估了陈玉成的李秀成并未觉察其中的危险气息,沉浸在经营苏州的快乐之中。

甚至,陈玉成战事吃紧,数次向李秀成求援呼救。

李秀成的回答却是:“苏省地方费了多少年苦,现在百姓未伏,万不能来救。”

陈玉成只好通过天京方面敦促李秀成入援安庆。

李秀成阳奉阴违,答应是答应了,却拖拖拉拉,表现消极。

好不容易到了江西,又一头扎在南岸,树旗招兵买马,置北岸战事于罔闻。

陈玉成急得不行,连连发书向李秀成求援。

李秀成装聋作哑,不作反应。

对太平天国战事中,曾国藩曾狂笑过两次。其一是天京事变爆发,另一即为此。

曾国藩仰天狂笑,说:“若北岸办得好,能得安庆之贼屠戮殆尽,则四眼狗(指陈玉成)必深恨李秀成不救北岸,将来必有自相仇杀之日。”

曾国藩认为,只要攻陷安庆,将来必然会发生与天京事变类似的大型内讧。

但事后证明,曾国藩的预计还是太保守了。

陈玉成根本没有向李秀成兴师问罪的机会。

1861年9月,安庆失守,陈玉成英雄末路,被迫铤而走险,远蹈苗沛霖的危地,中了苗沛霖的奸计,落了个凌迟千刀的惨烈下场。

陈玉成覆灭,李秀成尚未惊觉这是一鸟双翼已折一翼、一车两轮已毁一轮,反倒沾沾自喜,认为陈玉成一死,自己从此成为了太平天国国内头号实力派。

哪知,安庆失,天京门户已失,清军不但完成了对天京的第二次合围,还把军队嵌进了太平天国防线腹心雨花台,天京岌岌可危。

偏偏,甩手掌柜洪秀全又坚定地拒绝了李秀全“让城别走”的走为上计,最终,李秀成沦落为了天国的陪葬品,在天京沦陷后为清军所俘。

1864年7月,李秀成在囚笼中写下了让后人争议无限的《李自成自述》后,怀着无比复杂的心情走向了刑场……

太平天国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是什么

导语:太平天国损失最惨重的一战,无疑是湘潭之战啦!

太平军在湖南湘潭

太平天国最后的顶梁柱——忠王李秀成在自述之中痛心地指出了太平天国十误;其中的第四误就是东王杨秀清不该派林绍璋领兵去湘潭,导致数万太平军精兵损失殆尽。

林绍璋是金田起义时期就加入太平军的老资格,在太平军中也算是个技术性人才。但是,林绍璋却不是大将之才。

而在太平军西征的时候,东王杨秀清为了不让翼王石达开专权,就错误地任命林绍璋为统兵大将,职位凌驾于勇猛善战的老将曾天养之上。

林绍璋率领太平军主力两万人,绕道间行,直趋湘潭,意欲与友军合围长沙,一举占领湖南。

太平军进军湖南地区

1854年5月,林绍璋顺利占领湘潭,沿途还招纳了许多新兵,军势大振。

林绍璋进入湘潭仅仅一天,湘军将领塔齐布率部来到湘潭。林绍璋贸然出击,塔齐布率湘军拼力死战。

太平军自从杀出广西以来,遇到的清军都是一战即溃,抱头鼠窜,从来不敢拼死搏杀。这一次突然遇到了敢于拼命抵抗的悍将塔齐布和湘军,太平军上下都大出意外。因此,太平军心理失衡,作战失利。

随后,林绍璋督率太平军连连出战,都没有取胜。太平军的士气顿时低落下来。加上太平军中广西老兵与沿途招收的新兵之间互相埋怨,军心更加不稳。

太平军在湘潭失利

林绍璋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帅之才。他缺乏统兵驭下的能力,无法约束部下。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林绍璋心慌意乱,应对失措,只知道一味蛮战;同时他又缺乏沉着指挥、拼死一战的决心,最终招致太平军大败,林绍璋仅带着四人四骑逃回靖港。

由于林绍璋的无能,太平军损失了两万广西老兵。这些士兵都是杨秀清、萧朝贵精心训练出来的精锐,堪与林凤祥、李开芳的两万北伐军相提并论。如此巨大的损失,使太平军在湖南战场的兵力严重不足,不得不逐步撤出湖南,退守武昌。

从此以后,太平军再也无力攻取湖南了。

靖港惨败,曾国藩羞愤至极,意欲投水自杀

当时,刚刚组建湘军的曾国藩,在靖港战败、投水自杀未遂之后,遭到湖南整个官场的嘲笑。此时的曾国藩,垂头丧气,举步维艰,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

但是,湘军取得湘潭大捷的消息传来,曾国藩顿时欣喜若狂,精神大振。从此,曾国藩在湖南官场上站稳了脚跟,湘军的大名也一举威震天下,得到了清廷的高度重视。

湘军一战成名,威震天下

结语:太平军在湘潭遭到惨败,与北伐军的覆灭相比,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不仅损失了两万名精锐老兵,失去了染指湖南的本钱,还间接地促使了曾国藩湘军的快速崛起,凭空为自己培养出了一个战力强劲的掘墓人。

曾国藩为何没让李秀成受凌迟之刑

都说曾国藩有权处置李秀成,那是抬举他了,也低估他了。

曾国藩何许人也,政治家中的战斗机,权谋家里的佼佼者,考虑事情深谋远虑,滴水不漏,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为千古第一完人。也就是说,中国几千年的阴谋家,没有一个人能跟曾国藩相比。

梁启超先生曾这样曾国藩:

“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

曾国藩心里明白,在慈禧眼里自己是一条狗,太平天国是兔子,兔死狗烹这个道理娃娃都懂。

所以曾国藩并没有像岳飞那样忘乎所以,而是保持清醒头脑,如履薄冰。

洪秀全死后,李秀成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一号人物,曾国藩如果为李秀成向慈禧求情,或者先宰后奏私自处理李秀成,不但之前所有功劳一笔抹杀,而且还会给慈禧抓住把柄,削职为民,最后砍掉脑袋。

这就等于慈禧瞌睡了,曾国藩送了个枕头。

不信的话,看看曾国藩心思缜密、脑袋清醒到了什么地步。

消灭太平军,进驻南京之后,曾国藩顾不上休息,立马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建造南京八旗兵营房,奏请八旗兵速速来这里驻防;二是上奏裁撤数万湘军。

他给皇帝的奏折上言辞恳切地说,湘军征战太久将士思乡,且“无昔日之生气“,奏请裁汰遣散。

而且曾国藩在奏折中对他个人去留也极力回避,因为他明白,无论怎么说,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

但是,他却力劝弟弟回家养病。

他对弟弟说:

“古来成大功大名者,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谈何容易?愿与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深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曾文正公家书·致沅弟季弟》。

1864年(同治三年)六月,湘军克南京。曾国藩拥兵三十万,士气高昂,而且中国半壁江山尽入囊中,江南各地行政官员都是出自曾国藩门下。

而且这支军队是子弟兵,对曾国藩的忠心甚于清廷。

曾国藩的部属幕僚,如曾国荃、彭玉麟、赵烈文等人,以及研究“帝王之学“的星相学家王闿运等出于各种目的,竭力劝进。

30余名高级将领更是深夜请见,联名要曾国藩“速作决断“,颇有黄袍加身,克隆陈桥兵变的架势。

但是曾国藩心静如水,漠然置之。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男人都是傻男人。

多少英雄为了皇帝之位竞折腰,而曾国藩离皇帝宝座,从来没有这么近。曾国藩不想吗,白痴才不想。

但是曾国藩非常清醒,他对曾国荃说:虽然五个现任巡抚全是湘军之人,但是,人共患难的时候能同心协力,但关键的同富贵时刻就会离心离德。

他认为左宗棠是一代枭雄,早在做师爷时就不甘居人下,如今已经是平起平坐,他不可能俯首称臣,一旦我们起事,左宗棠肯定是第一个起兵讨伐的人。

同样,李鸿章看起来是我的学生,那是我们一帆风顺之时,我们但有不顺,李必然会毫不容情,反戈一击。战斗多年,如今我们的湘军已呈老态,尽失精锐。

就看看李秀成吧,他当初不投降,或许还能振臂一呼,仍有号召力,他一旦投降,就是一只走狗,你看谁还再听他的?

曾国藩还说了一段更精辟的话:养兵就如同养狗,谁有骨头跟谁走,别人扔一块更大的骨头,它就可能反咬你。

所以说让曾国藩冒着被政敌攻击的危险,去擅自处理李秀成,或者去向慈禧求情,万分之一的可能都没有。凡是有谋逆大罪的人,都是凌迟处死,慈禧对太平军将领恨得牙根痒痒,没有一个将领不是被凌迟,曾国藩吃了豹子胆,敢胡作非为?

而且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就是在1858年的三河镇之战中,死于李秀成和陈玉成之手,曾国藩恨不得将李秀成碎尸万段,怎么会对他额外开恩?

所以说,曾国藩让李秀成免于凌迟就是个伪命题。

可是事实上,李秀成就是免于凌迟,这只有一个可能,那就是慈禧的意思。

慈禧为什么要对李秀成网开一面,那就是她想利用李秀成,让他供出太平军的所有秘密。

太平军虽然被剿灭,但还要总结经验、教训,洪秀全是如何造反的,组织纲领军事制度如何,这些只有李秀成知道,要是杀了他,一切就会成为永远的秘密。

其次招降李秀成,让他写悔过书,可以教育天下百姓。

看看,反贼的大头目都受清廷感召投降,可见大清多么伟大。

但是另一方面,慈禧内心深处又不愿意接受李秀成投降,因为她要告诉天下人,造反是死路一条。而且天京已经被攻破,太平天国已经灭亡,李秀成缺乏利用价值。

李秀成是1864年7月19日被俘,8月7日被处死,期间有18天时间。

清朝的驿站有多快?康熙帝安定三藩的时分,手札信息从大西南传到了京师只用了8天,要晓得这两头隔着2500多公里,且山高路险,可见清代快马送信系统已很完好了。

南京到北京只有1000公里,且路途平坦,6天就能跑个来回。18天时间慈禧跟曾国藩能书信往来至少3次。

退一万步讲,就是能来往两次,君臣也能把这事搞定了,慈禧完全可以把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曾国藩。

李秀成不管是否真心,在自述中已经认罪,慈禧目的已经达到。

“我见老中堂大义恩深,实大鸿才,心悔未及,中丞大人情厚难酬,是以我心自愿将国中一切供呈。今天国已亡,实大清皇上之福德,万幸之至。“

“愿收齐人众,尽义对大清皇上,以酧旧日有罪愚民。“——《李秀成自述》

慈禧虽然向天下人说明,造反必死,但也要对天下人说,李秀成认罪了,我网开一面,没有凌迟。

这对任何人来说,已经是额外开恩了,因为凌迟太恐怖了,挨千刀万剐,怎么有一刀毙命好呢?这就是李秀成没有被凌迟的真相。

《李秀成自述》是伪造的吗

曾国藩伪造《李秀成自述》值得探讨。

有人提出观点说曾家后人有《李秀成自述》原稿为证,那只是拓本,或许是抄本,原件是要上报的,老妖婆不然不会高兴。

疑点

为什么要斩了李秀成送往京?南京到北京水陆很方便,有人提出来的观点防止逃跑,防余党抢,不是很充分的理由。其中值得推理。没有私心也有欺上的感觉。好在老妖婆亊已至此,少了一个心病,再没有人赶着她到处跑了。其它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