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院

中国民间知名的书院有哪些?古代书院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吗有哪个书院是现在大学的雏形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3 01:06:45 浏览7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中国民间知名的书院有哪些

书院的名称始于唐代,但是唐代之前的朝代就已出现了一些古代学校或与之相关的事物。譬如,夏代有国家性质的“序“和地方性质的“校“;商代不但王都有教育机构——“大学小学“,地方也有学校;春秋战国时期,儒释道构成后来书院的主流文化内涵;秦代郡县普遍设有地方官学——“学室“;汉代的鸿都门学成为后来专科教育的源头,辞赋取士是隋唐科举制度诗歌选拔的前奏;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教育上“继汉开唐“的新时期,如施行“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隋炀帝下诏要求各地推举具有十个方面才能的人到中央,其中的“文才秀美“科就是后来的进士科。

可以说,唐代之前的朝代是书院的萌芽期。那么,从唐代开始,各朝各代都有哪些著名的书院呢?

一、唐代的书院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有了前代办学的基础、雕版印刷术的熟练利用、经济的繁荣、国家的长久稳定,科举制也就得到发展并完善,书院也随之正式出现。

开元五年,唐玄宗任命马怀素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纂国家藏书,设乾元院。随后,乾元院迁至太子正宫丽正殿,名称改为“丽正书院“。随后东宫、京师、东都三所丽正书院也改名为“集贤书院“。后来又创立了华清宫、兴庆宫集贤书院。然而,清代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如是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可见当时的书院并非讲学的场所,而主要负责图书工作,且具有国家“智囊团“的功能。

由于政府对书院的提倡,民间书院也日渐发展起来,逐渐由聚书活动转向讲学,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拥有藏书、讲学双重功能,最为典型的是龙溪松洲书院,创办于唐中宗景龙二年,是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的讲学场所,教授儒家经典与礼仪。

二、北宋的书院

宋代是古代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官学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书院的产生是必然。彼时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于是,北宋有了著名的四大书院。

四大书院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相传某日范成大游历到了衡山,参观了石鼓书院,为其写了一篇《衡山记》,首次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湖南岳麓书院和石鼓书院称为“宋初四大书院“。稍后,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把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白鹿洞书院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此后,有关四大书院的说法一直没有定论。民国时期,戚朗西撰写了《中国书院制度》,把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睢阳书院、茅山书院称为“北宋六大书院“;陈登原则在六大书院的基础上加上龙门书院和徂徕书院,合称为“八大书院“。1998年4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院邮票1套4枚,所选的书院为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和睢阳书院,这是宋代四大书院在中国最广泛的一次宣传。

除了著名的四大书院外,北宋还有著名的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有两所。第一所东坡书院是后人为纪念苏轼,在他讲学之处建造的,创建于北宋时期。北宋元丰七年九月,苏轼至宜兴,对当地的山水怀有眷恋之情,常游天远堂,曾有“买一园,种橘300棵,以度晚年“之愿。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苏轼讲学处建造东坡书院。东坡书院所处环境十分雅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但被代代乡党募资悉心修葺,至今仍保存完好。

第二所东坡书院位于海南儋州中和镇。宋哲宗绍圣四年,苏轼被贬为“琼州别驾“,与当地人结下深厚感情。儋州州守张中和黎子云兄弟共同集资,在黎子云住宅边建一座房屋,既可做苏轼及其少子苏过的栖身之处,也可作为以文会友的地方,苏轼根据扬雄“载酒问字“的典故为房屋取名“载酒堂“。从此,苏轼便在载酒堂里会见亲朋好友,并给各族学子讲学授业。清代,载酒堂改称“东坡书院“。书院旧址虽已经历了900年的风雨侵蚀,但由于当地人民出于对苏轼的怀念仰慕之情,几番修建、扩建,现已完全恢复了当年风貌,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南宋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发达与兴盛是公认的,其标志有两个:一是它与理学的一体化,二是书院制度的完全确立。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因为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的主持,号为“南宋四大书院“,成为当时全国最有影响的学术中心。

其中,创建于北宋时期的岳麓书院在南宋得到更深远的发展。孝宗乾道元年,张栻主管岳麓书院,苦心经营三年,使书院远近闻名,从学者达数千人。象山书院则是南宋最具特色的书院之一。宋淳熙十四年,陆九渊因政事被贬归乡里,产生了办学念头。陆九渊自号“象山翁“,讲学的地方被称为“象山精舍“。陆九渊在象山精舍讲学赋予了象山书院的繁盛。象山书院没有固定的斋舍,不提供饮食,也没有制定学规,全然凭借精神感化。

除了“南宋四大书院“外,南宋的鹅湖书院也很著名。经由吕祖谦周旋安排的鹅湖之会在中国学术史上是一次颇为重要的朱熹、陆九渊兄弟论辩集会。朱熹认为陆九渊兄弟的教学方式太简单,而陆九渊兄弟则认为朱熹的教学方式不成体系。鹅湖之会对于书院教学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鹅湖书院便是为纪念鹅湖之会而创建的闻名书院。

四、元代的书院

元代是金戈铁马的蒙古贵族的统治时期。元代统治者也积极组织书院,倡导蒙古人、色目人和汉人一起加入到书院建设者的行列,创造了“书院之设,莫盛于元“的历史记录。

元朝统治者于窝阔台十一二年间,在燕京(今北京)创办太极书院,建周敦颐祠,以程颢、程颐、张载、杨时、游酢、朱熹六人配祀,选刻周氏遗书,礼聘江南大儒赵复在那里讲学。而元代著名的书院就是紫金山书院。紫金山书院始建于元代,人才济济,以邢州五杰为代表,在全国极富盛名。其中以郭守敬成就最高。郭守敬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诸多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五、明代的书院

明初,因为汉族恢复统治,提倡科举,重视官学,士人也都热衷于正统学业,书院受到冷落。明中叶后,因为科举越发僵化,官学有名无实,一些理学家为救治时弊,多立书院,授徒讲学,于是,书院兴盛起来。当时书院讲学最为著名的是理学大师湛若水和王阳明。他们的弟子后学继续建立书院,聚徒讲学,于是,书院讲学之风盛行一时。

正德元年,王阳明在兵部主事任上因卷入宦官刘瑾与科道官戴铣等人的政治斗争,而遭贬谪至贵州龙场任驿丞。这为他提供了一个潜心学术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埋头研究《易》,创建龙岗书院。正德四年,王阳明应邀在文明书院讲学,首倡“知行合一“之说,各方弟子纷纷前来求教。

除了龙岗书院、文明书院外,著名的还有东林书院。东林书院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明朝万历三十二年,由东林学者顾宪成等人重新修复并在此聚众讲学。他们倡导“读书、讲学、爱国“的精神,引起全国学者普遍响应。东林书院一时盛况空前,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的地点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

书院的自由讲学与统治者的文化专制制度不相容,双方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所以,从嘉靖、万历以后,朝廷先后四次下令禁毁书院。但是,因书院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很快又得以恢复。

六、清代的书院

清代是由女真族建立起来的封建王朝,它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的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到清代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书院在清代总体上是没落的,但其中富有特色的还是不少。

在康熙七年,甬上证人书院由明清之际杰出的早期启蒙思想家、著名教育家黄宗羲在宁波创办。甬上证人书院没有固定的地址和讲学堂,非常像一个流动的讲学团体。在康熙三十三年,颜元前往漳南书院任教,但是因为漳水地区经常洪水泛滥,最终院舍被冲毁,颜元在漳南书院任教四个月之后就返归故乡。在嘉庆五年,阮元在杭州西湖以前编纂《经籍纂诂》时的50间旧屋里创立新型书院,取名为“诂经精舍“,并大胆进行书院改革。道光元年,阮元又在广州城北粤秀山上开“学海堂“。

除了上述的书院外,与王夫之息息相关的船山书院可谓清末最著名的书院。王夫之是中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是湖南衡阳人。王夫之晚年居衡阳的石船山,被称为“船山先生“。明亡后,王夫之在衡阳举兵抗清,战败退到肇庆。后来回到衡阳潜心治学,在石船山下筑草堂而居,撰写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著作。王夫之学问渊博,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学等均有研究,尤其精于经学、史学、文学。光绪四年,张宪和在回雁峰下的王衙坪王氏宗祠创立船山书院雏形。四年后,湖南提学使朱逌然倡议建立“船山书院“,将王船山出生地衡阳城内王衙坪的“船山祠“创办为“船山书院“。

古代书院跟现在的大学一样吗有哪个书院是现在大学的雏形

感谢邀请。

我对这个问题缺乏了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古代书院是“学而优则仕”,这和现代大学是根本不同的。

宋朝时期书院兴起,历史上的书院,是否相当于今天的大学

古代书院有官办也有民办,教授的内容也都为儒家经典,成为寒门子弟通达仕途的必经之路,而今天的大学更像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政治性明显不如前者。

古代的书院到底是做什么的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独特的学术教育机构,对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中国传统书院的发展历程。

据文献记载,书院兴起于唐代时期。这一名称最早指的是一种收藏、整理、校对书籍的官方机构,在唐玄宗时期,属于编制内的官府组成部门。清朝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写道:“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作为官方机构,书院一开始就更多承担了政府机关的管理职能。

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朝廷在首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建立了丽正书院、集贤书院。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在此讲学、宴饮、赋诗。

丽正书院的设置源于一次大规模修书的行动中。当时,唐玄宗采纳大臣的建议,命令整理古旧藏书。据《旧唐书》记载:“于东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大加搜写,广采天下异本”。这次书籍整理工作进展非常顺利,李隆基很是高兴。因为在乾元殿里撰写整理了经、史、集,在开元六年冬,唐玄宗把乾元殿更名丽正修书院,设置了院使及检校官,并把修书官改为丽正殿直学士。至此,丽正书院宣告成立。它作为政府直属机构,书院就正式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作为政府机构的书院,其职能不断拓展,教育职能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士人愿意接受书院教育。同时,这一机构也逐渐在民间发展壮大起来。“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经写过一首《题玉真观李泌书院》的诗文:“白云斜日影深松,玉宇瑶坛知几重。把酒题诗人散后,华阳洞里有疏钟。”李泌和韩翃是同时期的人,他曾经历仕四朝,是唐朝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唐玄宗天宝年间到唐代宗即位期间,两度隐居衡山。诗文中的“李泌书院”就是一个私人书院。

唐末五代时期,战争烽烟不断,社会日益动荡,虽然一大批读书人抱有鸿鹄之志,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在无可奈何之中,他们一头扎进古字堆里,潜心读书,游走讲学。这时候,书院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离不开的地方。

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私人书院,这些书院往往以地名、自己的名字或官职来命名。

朝廷设立的书院门槛高、难度大,一大批想读书的儒生被拒之门外。私人建立的书院越来越多,这为更多的读书人打开了学习通道。加上私人书院环境清幽、膳食便利、教学认真,大批学子蜂拥而至。他们在书院里读书修学,继而入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就这样,书院也由唐代时期中央官府的藏书机构,转变成为民间学子的读书之地。时间往前走着,书院又扩展成为古代学者聚会交流的一个场所。他们在其中举行修书、校书、读书、著书、教学、祭祀、歌赋、吟诗等系列教学实践活动。

北宋时期,书院不但数量剧增,而且规模逐步扩大,书院制度也走向完善。北宋初期,社会百废待兴,教育事业的发展相较于之前得以恢复,但仍旧处于朝廷无暇顾及的局面。于是,想要实现自己抱负的士子们,选择在民间书院学习。与此同时,朝廷也对私人书院进行了资助和扶持。因此,从北宋初年开始,书院便迅速蓬勃起来。据史料记载,在北宋时,得以考证的书院就达37所。

比如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北宋张载就在陕西关中创办了绿野书院。在书院中,他竭力传承自己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念。

到了南宋,理学逐步发展,全国的书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书院与理学的结合,让书院的实际职能变得更加饱满起来。南宋时期,理学家不仅仅是重视宣传理学思想,他们之间相互交流,学术思想不断更新,书院便成为他们交流学术的最佳场所。许多理学家创办书院进行讲学,宣传自己的思想理念。因此,书院在南宋时期极为繁盛,同时也打破了传统官学一家独大的局面,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教育机构。

宋代以后,书院作为古代教育的重要阵地,不仅教化人才,传承学术,更弘扬文化,促进思想的自由发展。

中国四大书院是那些

书院,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种独具特色的学校教育制度,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

书院最早现于唐朝。

书院最初为读书的书楼。贞观九年(公元635年)设于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偶尔也为皇帝讲经的场所,性质为官署。开元六年(公元718年),玄宗下诏改东都洛阳“乾元殿”之名为“丽正殿”(又名丽正修书院、丽正书院)。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再下诏改“丽正殿”为“集贤殿”(又名集贤殿书院、集贤书院)。

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分裂时期,官学遭受破坏、庠序失教,中国开始出现一批私人创办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国古人讲求诗礼传家,无论哪朝哪代,都把读书看作一等一的大事,于是在千百年的历史流转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火花的“四大书院”也应运而生。

我国“四大书院”为“应天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嵩阳书院(今河南郑州登封嵩山)”。

此后,这四个书院被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几大书院虽然相距甚远,除了应天书院处于闹市,其它三个书院都是依山而建、绿树环绕,一簇楼阁庭园尽在参天古木的掩映之中。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lù)书院

岳麓山上,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这就是北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的岳麓书院。

这块令湖南人骄傲了几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外人未免会觉得太过洋洋自得,可如果查看史料,你会默然承认,这座静静的庭院实在是有这样的资本。

单就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那一个不是一等一的杰出人物?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

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

此鹿通人性,常跟随左右,且能跋涉数十里到星子县城将主人要买的书、纸、笔、墨等如数购回,故时人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所居为白鹿洞。

后李渤任江州刺史,便在读书台旧址创建台榭。到南唐升元中,在此办起学校,称“庐山国学”,也就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白鹿洞书院最盛时,有360余间建筑,屡经兴废,今尚存礼圣殿、御书阁、朱子祠等。

书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

这充分体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嵩(sōng)阳书院

嵩阳书院,原名嵩阳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区北2.5公里嵩山南麓,背靠峻极峰,面对双溪河,因坐落在嵩山之阳而得名。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高等学府,在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北宋儒教洛派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在此聚众讲学,使书院名声大振。

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

嵩阳书院在古代并不是单纯的指一个院落而言,而是由一个主体院落和周围多个单体建筑群组合而成,其地域分布比较广阔。

大至而言,除今天我们看到的嵩阳书院建筑外,属于书院的建筑物,比较有名的还有许多地方。

例如,位于嵩阳书院东北逍遥谷叠石溪中的天光云影亭、观澜亭、川上亭;和位于太室山虎头峰西麓的嵩阳书院别墅——君子亭;书院西北玉柱峰下七星岭三公石南的仁智亭等建筑。

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yīng)天书院

应天书院的前身是后晋时杨悫(què)所办的私学,北宋政权开科取士,应天书院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在科举中及第的竟多达五六十人。

公元1009年,宋真宗正式将该书院赐额为“应天府书院”。宋仁宗时,又于公元1043年将应天书院这一府学改为南京国子监,使之成为北宋的最高学府之一。

后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朱熹、张栻并称南宋“东南三贤”的理学家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中提出,河南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当属“天下四大书院”。南宋另一位著名学者王应麟撰《玉海》附和吕祖谦的说法。宋末著名学者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职官考》中,也采用了吕祖谦的说法。

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学校考》中,作了改动,列石鼓书院而去嵩阳书院。以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为“天下四书院”。

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在其《骖鸾录·衡山记》一书中,把山东徂徕书院、江苏金山书院(又称茅山书院)、湖南石鼓书院和岳麓书院并称为“天下四书院”。 徂徕和金山创办时间较晚,地位以及影响力也不如上述其它书院。徂徕书院的创办人石介求学毕业于应天书院,《骖鸾录·衡山记》中却没有应天书院。此说法仅为一家之言。

在历史教学中,最为出名的便是南宋著名的学者朱熹在这里广教学子,传义授业,除此之外,白鹿洞书院还藏有唐宋时期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等人的手书碑拓,还有唐伯虎和八大山人的经世画作。

现如今的白鹿洞书院不仅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处国家二级自然保护区,可以说白鹿洞书院是一座集自然风光、文化文物传承于一体的历史名书院,因此,它享有“海内书院第一”的盛赞。

文化领域创作者云龙

西安书院门附近有何景点游玩的次序是什么

【随便说38.书院门、南院门及北院门】 我最爱转西安的街道。有事没事,都喜欢漫步在这四方四正的街道上,享受着古城文化的厚重。

从古到今,西安是规划比较齐整的城市。以钟楼为中心,以四门为座标,便产生了一些以“东西”、“南北”为名称的街名或地名。因为靠近钟楼,最喜欢逛的还是书院门、北院门和南院门。

书院门靠近南门,因关中书院旧址而得名。明代长安人冯从吾创建了关中书院,书院的中间建筑是六间讲堂,环境优雅,成为西安城里十分著名的一处求学的地方,与无锡的东林书院遥相呼应,成为西北的一个讲学议政和培养士人的中心。现在,书院门成为卖各类书法、美术作品及古玩之所在。与北院门相比,这里明显人少多了。从店名来看,与北院门“老孙家、老王家、老李家、老米家”等通俗不同,这里到处都是以某某斋、某某堂、某某画院命名,均显得古老而典雅。也有沿街摆在摊位上的书画,我们也看不懂。因靠近新年,有几处卖对联的倒围了不少人。还有卖学生字帖的,也有人关注。也有一些店面,打出高价收售名人字画的广告或者“求书画,免开尊口”的字条。朋友说,别看这里冷清,生意大多不在店面做的,有的靠名气、关系,里面的道道多着呢。

在写字被键盘取代、绘画被手机或相机淘汰,在这里还能看到一些人还能提起笔,坚持把写字当作艺术、把绘画当作事业,是值得尊敬的。当然把作品当作商品,只要少些潜规则,开辟有利于文化的发展的市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游完书院门,可以去南院门和北院门。南北这种格局,早在清代就已形成。清兵攻入关中,逼走大顺王李自成后,驻防西安城,在城东北原明秦王府旧址要地建了满城,作为控制陕西及西北的重要据点。在钟楼以西的半个城区,主要由绿营兵防守。顺治初年,陕甘总督由固原移驻西安,总督部院署就在钟楼西南的南院门。光绪十四年,巡抚院署从北院移到这里,便称之为南院。所谓北院、南院,系由“军辕”的“辕”安转音而来。由此知之,南北院门均是成片的行政和军事机构驻地。

如今,北院门最有名的就是回坊了。我感觉到,在西安,人最多的除了火车站,就是北院门了。走在回坊街上,到处都是叫卖声,小小的店子大多都是百年老店,什么老孙家羊肉泡漠、贾三包子等,门外排的队都很长,也有什么泼妇鱼、土匪烟等,游人驻足、老外留影,是值得一去的地方。而南院门则安静多了,以前常到市委宣传部领中心组学习资料,市委附近有家biangbiang面,很正宗,墙上都是影视明星来店的照片,每次领来资料,中午不回去就在那里吃面。我经常想,这里能把饮食做出了品牌,做出了品位,便就是做出了文化。

游完北院门,顺便看看钟鼓楼,也可以逛逛西大街,在西门登上城墙,领略一下明代古城墙古韵,租一自行车到南门,感受夜西安的美。

儒家大师朱熹是安徽人还是江西人

这是行政区划变更带来的争论,朱熹不止是安徽和江西在争,还有福建参与,是三个省份在争这个名人。朱熹的祖籍是徽州府婺源县,出生在南剑州尤溪(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婺源又在1934年划给江西,这样造成的三省争一人。

我来梳理一下这个行政区划变更的往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徽州府,这个地名在中国出现,始于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1934年由于当时“剿共”的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延续至今。婺源县隶属于徽州府的时间为815年,隶属于江西省时间为70年。

值得注意的是,安徽、江西建省都比婺源隶属于徽州的时间短。省,这个行政区划元朝才有。江西省出现在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期间还与福建省有过重叠和交叉,那时候的江西省管辖地区比现在大,包括江西、一部分湖南、一大部分广东;安徽省在康熙六年(1667)年才有,此前安徽地区先后分属江浙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江淮行省、南直隶、江南省。

中国历史上,一个县先后划归不同的省,不止婺源这一例。但是,像婺源这样因为江西、安徽不同省份的认同问题,而出现强烈民众呼声的却绝无仅有。

1934年,婺源划归江西省所辖的消息传出后,在徽州尤其是婺源县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很多徽州人尤其是婺源人似乎很难接受这种文化传统上的分割,婺源当地的民众与乡绅、民间社团,在外的婺源籍人士纷纷以上书、游行、散发传单、抗议等各种形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长达十数年的“婺人返皖”运动,也由此拉开大幕。要求回皖的理由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习俗悬殊”,二是“经济差异”,三是“文化偏离”。

划归后不久,正好是中秋节,一些婺源人气急之下,竟在地方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字样,以表示自己的不满。抗战爆发之后,婺源的“回皖运动”势头减弱,当时全民抗战,对这一件“小事”,国民政府无暇顾及;当地的民众也以大局为重,不再提及。

抗战胜利之后,“婺人返皖”的呼者再度高涨,很多当地人纷纷上书请愿,同时以游行示威等方式,要求回归安徽徽州。徽州各县市对于婺源的行动,也有大规模的声援。1946年1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婺人返皖”呼声再度高涨。“男要回皖,女要回皖,男男女女都要回皖;生不隶赣,死不隶赣,生生死死决不隶赣。”其中有极端者, 以“头可断,血可流,不回安徽誓不休”的口号来表明决心。婺源当地人在推出的“婺人返皖”宣言中,甚至模仿孙中山《国父遗嘱》,口气十分强硬:“我安徽省徽州婺源县,向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程朱之阙里,中华之奥区。今日沦入赣人之手,实我皖人之第一大省耻。为今之计,必当唤起民众,联合一切平等待我之外省人,驱逐老表,恢复河山。 ”等等。

1947年8月16日,国民政府作出决定,将婺源重新划归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消息公布之时,婺源乃至徽州人奔走相告,击掌相庆。 《休宁县志》记载了当时徽州人内心深处的喜悦,海阳、屯溪街头鞭炮齐鸣,人头攒动,万人空巷。

而1949年,婺源又划给了江西。至今人们在习惯上,仍称之为徽州婺源。

像朱熹这样,去世之后籍贯发生变更的古人,近人甚至今人非常多。有的已经不是中国境内不同省份的问题了,是中国和外国、不同的外国的问题了。比如

1.释迦牟尼佛诞生在蓝毗尼,举世闻名。人们都知道佛教是古代印度的文化,但是现在蓝毗尼属于尼泊尔,没听说“佛祖是尼泊尔人还是印度人”这样的争论。

2.清代的外蒙古扎萨克亲王那彦图,是怡亲王载垣的外孙,庆亲王奕劻的女婿,历任清廷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上驷院大臣等。其王府在北京东城区,家族墓地在北京北三环,进入民国后还在政府担任过职务。那彦图是北京人还是蒙古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

在遇到这类的问题的时候,我认为应该是“从古”的原则。朱熹,徽州婺源人,这样说是没有问题的,或者婺源后加个括号注明:今属江西。至于出生地,不能与籍贯完全等同,只能说与这个地方有联系,诗仙李白出生在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他仍然是中国人。如果出生在哪里就算哪里的人,那在公海的轮船上生孩子怎么办?所以,对于朱熹这个名人,福建不要参与了,出局吧!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在哪个省

江西省。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庐山五老峰南麓,与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河南登封的嵩阳书院,合称为“中国四大书院”。 新中国成立后,白鹿洞书院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各级政府先后拨巨款进行三次大的维修,再度兴盛。1959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截至2012年,白鹿洞书院已形成集文物管理、教学、学术研究、旅游接待、林园建设五位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

白鹿书院跟白鹿原有什么关系

白鹿原

上办白鹿书院,名至实归。提起白鹿书院,很多关中人都会不自觉地想到著名的小说《白鹿原》,那“白鹿书院”与小说《白鹿原》究竟有没有内在的联系?陈忠实先生在小说《白鹿原》里写到一个白鹿书院,《白鹿原》中其他人物都是虚构的,唯有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蓝田县清末举人

牛兆濂

,其中提到的白鹿书院也是有原型的,其原型就是牛兆濂当时主持的蓝田县的芸阁学舍。而芸阁学舍则是在为宋代“关学”代表人物吕大忠、吕大防、吕大钧、吕大临所修“四献祠”的基础上拓修而成。

那书院缘何要以白鹿来命名,陈忠实曾说:“在我们传统文化乃至民族心理意识里,白鹿是吉祥、和谐、纯洁、美好和超凡的一种象征性图腾。上至王宫下至庙堂乃至民居宅院都有鹿的各种生动壁画和雕刻。以白鹿来命名书院,就是想创造一种和谐而纯净的学术探讨和文化研究氛围,这种和谐与探究的精神与我们所要创造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是一致的”。那书院缘何要以白鹿来命名,陈忠实曾说:“在我们传统文化乃至民族心理意识里,白鹿是吉祥、和谐、纯洁、美好和超凡的一种象征性图腾。上至王宫下至庙堂乃至民居宅院都有鹿的各种生动壁画和雕刻。以白鹿来命名书院,就是想创造一种和谐而纯净的学术探讨和文化研究氛围,这种和谐与探究的精神与我们所要创造的和谐社会的精神是一致的。同中国传统书院一样,白鹿书院主要是一个关于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机构,不同于现在社会上那种研习书法的书院。书院本来是一个文人聚集的地方,是文人雅士读书论学、讲经传道的地方。古代文人仿学佛家和道家,在名山胜水间觅一块宝地,佛道建寺设观,文人起建书院。白鹿书院由西安思源学院支持创办,力争办成一个既秉持传统书院精神,又适应现代社会的现代形态的书院”,常务副院长邢小利介绍说。白鹿书院自成立之日起就以“传承传统文化之风神秀骨,传播时代新声”为宗旨。以文学为其特色,藏书、编书、教书,研讨、交流、设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