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功而返
-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甘肃的祁山还是陕西的祁山
-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没有失误,犯了哪些重大失误
-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是另有原因
- 诸葛亮六出祁山,究竟是对还是错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的吗
公元228年一月,诸葛率诸军攻打祁山,所以,诸葛亮六出祁山当然是真的。
可惜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就己失败,其主要原因是自己用人不当,其实也就是孟达举事不成。
第二次北伐又因,粮尽,而还,虽然在撤退的路上斩了王双,但是也没有尺寸之功,这一次的其实主要是因为粮草不足,而负责后勤的李严筹集粮草不利,造成军中缺粮从而导致北伐失败。
第三次北伐是诸葛亮北伐之中取得土地最多的一次战争,夺得了武都,阴平二郡,但也只能算是小有成就吧。
第四次战争,魏蜀两军在汉中展开了争夺战,因为天降大雨,双方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交战,所以,也就没有取得任何功绩。
第五次伐魏则又是,粮尽退军,而当时国内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诸葛亮便铩羽而归。
第六次北伐,应该是诸葛亮准备的最为充分的一次,从国内运来了大量的粮草,还,分兵屯田,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且兵力也多于魏军,但是,天不假年,司马懿迟迟不出来应战,八月,诸葛亮病逝,北伐无法继续,蜀军撤退。
诸葛亮六出祁山,讨伐曹魏,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本是想兴复汉室,但却没有一次取得成功,六出祁山,尺寸无功!???
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无功而返
大概这是天命吧?大汉王朝已历经四百年,气数已尽,按天道循环,改天换地已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规律。蜀汉继承了汉室的纲常道统,企图振兴汉家天下,违背了历史发展规律,只凭人力扭转乾坤,必然难以成功。这是其一。从当时的情势对比来看,曹魏占据中原富庶之地,也是中华民族发源地,国富民强,人口众多,地域广阔。在人才、兵源、经济实力力上均占优势。蜀汉虽然在诸葛亮的精心治理之下,政通人和,法度严明,但地域有限,西南有些地方尚属不毛之地,人口不多,粮秣供应不济,几次北伐大都因粮草缺乏或交通不便运送不畅而不得已退兵。曹魏当时在防守方便也是可圈可点,加上司马懿老谋深算,深知蜀军粮草不继,采取坚守不战,防守得当,不但耗走了蜀兵,最后也耗死了诸葛亮。这是其三。虽然后期姜维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多次伐魏,但丝毫也没改变战场形势。诸葛亮与姜维都是为完成刘备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宏图大志,呕心沥血,耗尽了毕生心力,一直不改初心,实是可敬可叹。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甘肃的祁山还是陕西的祁山
先把地名的字弄清楚,甘肃的叫祁山,陕西的叫岐山,弄清地名就好办了,去看史书吧,如果史书上说诸葛亮六出的是祁山那就在甘肃,如果是岐山就在陕西。这样说对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没有失误,犯了哪些重大失误
诸葛亮六出祁山,有重大失误,还不是一次,而是两次,分别是第一次和第六次出祁山。
第一次出祁山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后,给后主刘禅上表(出师表),开始第一次北伐。这一次时机,恰到好处,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刚刚去世,小皇帝曹叡登基,解除了司马懿兵权,再加上曹魏多年无战事,边关松弛,重心在比蜀汉更强大的孙吴那边,被诸葛亮蜀军趁虚而入,一路上势如破竹,很快夺取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威震关东,大有一鼓作气夺取长安的气势。
此时,曹魏上下惊慌失措,魏明帝曹叡紧急启用司马懿,令其带领大军驰援前线。司马懿和先锋张郃带领大军计划占据咽喉要道街亭,围歼蜀军于陇右。当他们到达街亭的时候,早已有蜀兵在街亭了,这令司马懿顿足捶胸,认为大势已去。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去前线查看后,大笑不已,打听到是街亭是“无名小卒”马谡守卫后,对街亭更是志在必得。
虽然蜀军在街亭驻扎,但是马谡却将大部队放到了山上,美其名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事实上,街亭山上缺水,如果被大军围困,断了水源,不出三天蜀军就会崩溃。
结果也是如此,先锋张郃将马谡军队包围,蜀兵不战自乱,只有王平的五千士兵保持完整,但是敌众我寡,无奈撤退,街亭宣告丢失。
诸葛亮不顾众将反对,将守卫军事重地街亭的任务交给参谋马谡,就是他的第一个巨大的失误。我们知道,一个军队中的主将和参谋是两个不同的职业,参谋是为主将出谋划策,提供上中下策,而一军主将是当家人,要权衡利弊,最后拍板决定作战方案。例如,刘备是三军主将,而庞统是军中参谋,庞统却偏偏要带领一支军队攻打蜀地,结果中了川中名将张任的埋伏,连人带马都被射成刺猬。反观刘备,虽屡战屡败,却总能逢凶化吉,没有性命之忧。
马谡多年参赞军事,只是一个出色的参谋,不是独立带兵打战的主将,诸葛亮“违众拔谡”,导致了街亭惨败,从根本上影响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无奈退兵,失去了统一三国的最佳时机。
第六次出祁山,没算到上方谷天降暴雨
诸葛亮的第二次失误是在他第六次出祁山(也是最后一次出祁山)的时候,他吸取前几次失败教训,筹备了三年粮草,用木牛流马运输,加强军队训练,与司马懿魏军的作战中,屡战屡胜,吓得司马懿不敢出战。
司马懿再次采用“乌龟战术”,坚守不出,等诸葛亮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出击,收割战功。诸葛亮为破解困局,在上方谷埋伏重兵,再把司马懿引入,一举围歼。这个地方形似葫芦,是天然的囚笼,后面的山谷只有一条小道出谷,只能容一人一骑。诸葛亮将其伪装成蜀军的粮草存储基地,司马懿引入,再采用火攻之计,一举围歼。
然而,诸葛亮是这样分兵派将的,令魏延率领五百人马负责诱敌,引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再派马岱率领五百人马守在谷口,待司马懿入谷后,封锁谷口,火烧司马懿。此时,司马懿和两个儿子抱头痛哭,认命等死的时候,天降大雨,熄灭了大火。司马懿欣喜若狂,认为老天眷顾,大喊一声,带领两个儿子冲出谷口,逃回了大营。
人算不如天算,似乎诸葛亮精心设计的火烧上方谷计谋失败只是天意,谁能想到会天降暴雨,老天爷不灭司马懿。实际上,诸葛亮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暴雨,他失策了,他的计谋有破绽。这个破绽就是,诸葛亮为何只在上方谷外安排马岱五百人,为何没有司马懿冲出上方谷的预案。试想,如果诸葛亮在上方谷外安排足够的军队,如三万、五万军队,即使天降暴雨,浇灭大火,司马懿狼狈不堪,也不是谷外严阵以待的蜀军对手。
结语
诸葛亮六出祁山,至少有两次重大失误,分别是第一次出祁山错用马谡和第六次出祁山算错上方谷。如果诸葛亮听从刘备意见,不重用马谡,也就不会丢失街亭,第一次北伐就能取得更大的战果。第六次北伐,如果诸葛亮算出天降暴雨,或者有司马懿冲出上方谷的预案,很容易消灭司马懿,彻底击溃群龙无首的魏军,实现北伐目标。
(本文参考《三国演义》)
诸葛亮六出祁山,到底是为了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还是另有原因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后,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为刘备出谋划策,不辞辛劳,建立蜀汉政权,呈三足鼎立之势,劳苦功高,忠诚于蜀汉二代君主,为保蜀汉安危,以攻为守,积极北伐,以期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然而事不遂愿,即使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不能力挽狂澜,诸葛亮一生为蜀汉忠勇担当,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21年,刘备病重托付后事于诸葛亮:“卿之才能远胜曹丕,必能安邦定国,完成你我的大业。若我刘家子弟是位可辅佐之人,便辅佐他,如确实无才无德,昏庸无能你可取而代之。”诸葛亮感其诚和嘱托,怎忍心取而代之,他道:“臣必竭尽毕生所学,为汉室鞠躬尽瘁,到死不休。”
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朝政上的大小之事都交给相父诸葛亮办理,诸葛亮知刘禅平庸,但仍悉心教导,希望他将来学有所成,可完成父亲遗愿。
蜀汉经过诸葛亮数年的精心治理,休养生息,已一扫夷陵之战的颓势,逐渐恢复过来,兵强马壮,诸葛亮见北伐时机巳成熟,遂向后主刘禅献上《出师表》,以表光复汉室,一统天下的决心,刘禅准奏,蜀汉大军在丞相诸葛亮的统率下,向祁山进发,北伐战争开始。
公元228年,诸葛亮令大军出斜谷道攻取郿城,另派大将军赵云、邓芝领兵向魏军行疑兵之计,驻扎在箕谷,自己亲率大军攻祁山。曹魏果然中计,面对从天而降的蜀军,毫无防备,天水、南安、安定诸郡都被蜀汉大军拿下。
魏明帝雷霆大怒,命令曹真、张郃为大将领兵五万迎战。诸葛亮用参军马谡为先锋,领军驻守街亭。马谡不听诸葛亮嘱付,远离水源在山上扎营,又拒绝部将王平的劝阻。张郃断其粮水通道,把蜀军围困在山上,只等蜀军饥渴难耐之时发动进攻,结果大败蜀军。诸葛亮失去战略要塞街亭,即损兵折将,只好退回益州,结束第一次大规模伐魏。
公元228年冬,诸葛亮趁魏兵东下,关中虚弱,趁机北伐,出兵散关围陈仓,被魏将郝昭挡住不能前进,诸葛亮劝降又不成,而蜀汉的后勤保障又困难,粮草难以为继,不得已退回汉中。
公元229年,诸葛亮命令大将陈戒攻曹魏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军来救。
诸葛亮率军到建威打击魏军,郭淮不敌蜀军率军败退而走。武都、阴平二郡被蜀军占领,诸葛亮撤军归回益州。
公元230年,曹真和司马懿统领魏军兵分四路由斜谷、子午谷、武威、西城伐蜀而来。
诸葛亮率军在城固赤坂迎战。大战期间接连大雨不断,双方战守僵持了一个多月,各有伤亡且胜负难分,魏大臣都劝明帝停战,准奏遂下诏曹真和司马懿班师回朝。
公元231年,诸葛亮率军再次北伐曹魏。鉴于此前四次攻魏战役均因军粮缺乏准备不充分而被迫退兵,诸葛亮独创木牛流马运粮。曹魏令司马懿为大将军,分路固守。诸葛亮击败魏将郭淮、费耀,收割其地中麦子等粮食作物,以补充军粮。
司马懿率军跟踪尾随而来,但又不迎战。魏军诸将不解都愿请战,司马懿于是令魏军进攻蜀军,不料中了诸葛亮之计,被蜀军击败而逃。
四个月后蜀军粮草不济退兵,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在木门与蜀军遭遇,中诸葛亮伏兵,被箭射击而死。蜀汉大军尽数撤回。
纵观诸葛亮一生,都在践行报刘备知遇之恩,包括最后病逝征战途中,做到了为人臣的典范。
诸葛亮六出祁山,究竟是对还是错
对和错是小孩子的讲法,我们不妨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诸葛亮要六出祁山。
其实三国里各国都面对一个无比蛋碎的问题,内忧和外患,到底解决哪个?
对吴国来说,以前是想通过外患来搞定内忧的。结果孙权一直打不下来合肥。
最夸张的一次,孙权带水军打合肥,结果张辽在岸边修了一个土城,孙权想了想,也就回家吃鸡去了。吃鸡之后的孙权脑子里就填满了浆糊,东吴内乱无比。
对魏国来说也差不多,诸葛亮死在五丈原以后,魏国曹叡开开心心的修宫殿,没多久,魏国也就没了。
站在这个维度,我们就发现,诸葛亮打魏国,从根本上并不见得是为了打复兴汉室,否则什么子午谷奇谋啊,从武功出兵给司马懿正面压力啊……这些套路就都用得上了。
但是,诸葛亮出兵选择的路数一直就是:稳,换句话说,尽量不死兵,保证粮草供应。
说个不吉利的,巴蜀地区出的政权,打历史上就没有统一全国的能力。因为打下来不迁都,管不了全国,迁都夜长梦多,各方面因素综合起来,就不如西安、洛阳、北京这样的城市了。
既然每次出祁山即便失败了都没死几个兵,那打呗。
但这一打,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首先是武将有军功了,不至于内乱;
其次是文臣在朝野上也不敢瞎BB了,再BB把你扔到战场上。
全国备战打魏国啊!
复兴汉室啊!
这么一来,蜀国谁敢怼诸葛亮?
至于外患,打得下来就打,打不下来就算了。真的打下来魏国,麻烦事才更多呢。
好在诸葛亮也不认真打。再加上打魏国后果也不严重,蜀国防御力很好。但魏国真认真起来,邓艾一波就把蜀国带走了。
于是巴蜀政权在四川呆了四十多年,没事~
刘禅开开心心的当个傻X,大家岁月静好,不比内乱要好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