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志超 是否

将北洋水师交给左宗棠来管理,是否能避免甲午海战的失败?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2 15:07:54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将北洋水师交给左宗棠来管理,是否能避免甲午海战的失败

如果是左宗棠管理北洋舰队和指挥甲午战争。北洋海军绝不会炮弹打不响,军舰躲港内,管带未战挂白旗先逃。淮军叶志超绝不会狂奔500里,从平壤直奔鸭绿江北岸,辽东清军绝不敢遇日本就跑,日军攻旅顺,旅顺守军决不会只孤军奋战。甲午战争最多是象中法战争的结局,绝不会割辽东半岛和台湾岛,还赔2亿两白银。

看中法战争就知道了,前期左宗棠在西北,东南中法战争一败涂地,等左宗棠万里奔到东南指挥中法战争,就杀得法军损兵折将,不得不议和。

平壤之战清政府准备的如此充足,为何最终仍会大败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最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最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

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非常的不充足,最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最后清军放弃平壤的主要原因所在。

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最像样的这一场陆战,从中很容易看到败因:

清军:四大军入朝

1894年7月末,日本海陆军先后在朝鲜动手,挑起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负责对日战守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认为日军已经在朝鲜汉城和南部地区集结大量兵力,清军无力在此地区增兵争夺,于是决定抢守朝鲜北方的重镇平壤,依托大同江实施防御,保住北部朝鲜。

(甲午战争时日本报纸上刊登的平壤全景图。画面右侧最高处是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由奉军驻守。画面近处大同江上的舟桥一带,由盛军、毅军驻守,也是日军正面佯攻的方向)

由此,在李鸿章的调度下,甲午战争中清军首个大规模的陆军兵团编成,4支清军从各自的驻地向平壤地区急行军,历史上称为“四大军入朝”。分别是驻防天津小站一带的淮军精锐部队盛军(统领卫汝贵)、驻防旅顺口的毅军一部(统领马玉崑)、驻防奉天以及辽东沿海地区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和靖边军(分统聂桂林)、还有驻防中朝边境地区的奉天练军盛字营(统领丰升阿)。除此外,原本驻扎在朝鲜南方牙山的叶志超部直隶练军、武毅军在牙山兵败后,绕道朝鲜东海岸,也集结到平壤。总计5支军队中,以直隶提督叶志超的职务最高,成为诸军总统,也就是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清军的防御方略

集结于平壤的5支清军,总兵力实际上仅有不到2万人,因为还分出数千人负责转运粮草和守卫平壤后方的安州、博州地区,驻防平壤的清军规模略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多一点。

对于防御策略,叶志超采取的是以平壤城墙为依托,分区防御。即4支清军部队各守一块,分区负责,另以直隶练军一部为总预备队,。其中平壤的南城方向是日军由南方北上的必经之路,被作为重点防守区域,由盛军和毅军一部防守,为防日军北上渡过大同江来攻,清军还主动前出到大同江的对岸设立桥头阵地防御。

(清军在平壤的营盘工事截面图。夯土墙的外侧是壕沟,顶部有胸墙,士兵可以依托进行射击。在夯土墙的内侧后方,地面之下挖掘了猫耳洞,是清军的兵舍)

比较有趣的是,盛军等部显然军事知识较为丰富,在平壤的城南一带还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营盘阵地,整个阵地用夯土围成城墙,城墙内地表没有太多建筑,主要的兵舍等全部挖掘在地下,形成了类似猫耳洞一般的可以防敌方炮火的工事。而要作战时,士兵就从“猫耳洞”里钻出,爬到城墙上依托胸墙居高临下俯射。

(平壤朱雀门外的清军营盘工事。可以看到营盘内地表几乎没有建筑,清军的兵舍主要都在地下。这也使得日军火炮射击时,未能造成清军大量伤亡)

清军的致命问题

平壤战前,清军致命的问题由两个,兵力不足;后勤不支。

1.因为可用的总兵力仅有1万多人,而且担负了坚守平壤的使命,清军不敢于不顾平壤主动前出进行机动作战,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被动挨打的防御战。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无法防御过于广阔的地域,所以集中力量在平壤一点,而平壤以外的地域则处在没有防御的真空状态,极容易遭敌包抄合围。

因为兵力不足,清军在平壤城的防御也是捉襟见肘,1万多部队平均分撒在平壤城各地,造成了处处有兵,但处处兵力都不足,处处都是薄弱点的问题。

2.后勤不支的问题在当时极为严重。平壤距离中朝边境尚远,沿途没有优良道路,而且朝鲜境内缺乏骡马车辆,仅有的是牛车,清军从中国国内向平壤运输弹药、粮草极为困难。至平壤大战爆发,驻守平壤的清军所拥有的弹药和粮草,都只是四大军出征时随行的补给物资,在到达平壤之后,几乎没有再获得过新的补给。

而大量运送给平壤清军的物资,事实上直到大战爆发,还积压在中朝边境的安东、义州一带,无从运输。

由此造成了平壤守军粮食、弹药储存极为有限的严重问题,一旦被敌围城,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从这两点看,清军丝毫谈不上准备充足。

日军:四面包围

日军于1894年8月末做出进攻平壤的战役决心,由第五师团(广岛师团)长野津道贯统一指挥。根据平壤的形势,以及所获取的平壤清军的情报,日军攻打平壤的总体策略为:正面佯攻牵制,侧翼包抄合围。

(日军对平壤形成四面合围的态势)

具体部署是由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作为正面佯攻兵力(3600人),沿大路向平壤城内方向开进,实施正面强攻。

第五师团第十旅团(2400人)从平壤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而后秘密运动向平壤城东北,称为朔宁支队。

第三师团一部(4700人),从元山登陆,而后运动向平壤城北,截断清军退往国境的通道,称为元山支队。

第五师团主力(5400人),从平壤南方的大同江江段涉渡,秘密运动向平壤城西。

总体上,日军投入兵力近2万人,略多于清军。其战略,则是利用清军株守平壤的机会,在没有清军防御的平壤城外地区预先将大兵团渡过大同江,对平壤形成合围态势。

战事:

平壤之战于1894年9月15日打响。

在平壤城南方向,盛军、毅军对正面强攻的日军大岛义昌旅团实施了坚决防御,甚至清军发起反冲锋,接连夺取了大岛旅团的三道前沿阵地。

(照片中右侧为平壤的制高点牡丹峰。左侧依稀可见的城门,是牡丹峰之内的平壤外城玄武门。驻守此地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在战役前一天突发中风,战斗中毅然由部下抬上玄武门督战,最后阵亡)

在平壤城北方向。平壤城北有全城的制高点牡丹峰,驻防清军为左宝贵部2000余人。平壤之战打响后,日军第十旅团一部,和第三师团一部,即7000余人强攻这一方向,最终失守。

在平壤城西方向。日军第五师团主力与卫汝贵部盛军激烈交战,日军始终未能得手。

撤退;

9月15日白天,清军在平壤城西、南、东方向均抵御住甚至反击了日军的进攻,唯独驻防兵力单薄的平壤城北外线阵地被日军攻破,而且制高点牡丹峰被占,日军得以俯击全城。

当天傍晚因为下雨,双方暂停作战。中方统领叶志超鉴于平壤制高点失守,加之经历了一天的恶战后,所余弹药已经不足以再支持一天的作战,城中粮食又即将耗尽,于是和各将会议,共同决定放弃平壤。

1894年9月15日下午4时40分左右,平壤城的各处城墙上先后出现了白旗,朝鲜平安道观察使、平壤监司闵丙奭作为清军代表,从玄武门方向找到日军元山支队前哨,递送了关于清军休战的书信,日方因言语不通没有立即回复,关于清军请求让城一事甚至没有在第一时间报送到第五师团司令部。而清军方面则误以为递送了弃城的书信后便平安无事,未等确切回复便于当天夜间9时左右打开北侧的静海门、七星门,全军冒雨蜂涌而出,沿义州大道向北方撤退,结果在接近日军元山支队警戒线时遭日军攻击,清军队伍大乱,左奔右突,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枕藉。

(平壤撤退中被俘的清军)

(平壤溃逃遇伏后,在绝望中自杀的清军)

此战日军战死180人,受伤506人,失踪12人,清军战死2000余人,被俘总兵谭清远以下683人,其中清军伤亡和被俘主要出现在9月15日晚的撤逃中。

甲午中日战争,清朝的军队中出现了哪些逃兵将军又有哪些奋战到死的铁血英雄

甲午战争中清军中逃兵不少,铁血英雄也有,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典型的吧:

战死疆场的英雄将军

一、广东高州镇总兵左宝贵

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第一个战死的清军高级将领。左宝贵统领奉军多年,甲午战争前夕,奉命率军和马玉昆等人一起进驻平壤。日军兵进平壤城下以后,叶志超主张撤退,左宝贵则坚持一战。9月15日平壤之战爆发,在战斗前一天左宝贵突发右偏中风,但是他下令手下军士抬着上了牡丹台,指挥作战,最终战死疆场。

左宝贵战死的牡丹台

二、北洋水师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如果说左宝贵是清军陆军中的典型人物的话,那么邓世昌就是海军中的代表人物了。邓世昌在北洋水师中以治军严格、勤于练军闻名。黄海海战中,致远舰始终坚守在战场上。当定远中弹起火,暂时无法作战时,致远和镇远主动前出,一左一右掩护定远。而在致远重伤以后,邓世昌面对优势敌军毫不畏惧,发起决死冲锋,做最后一搏,最终战死疆场。

邓世昌和致远官兵合影

除了左宝贵和邓世昌之外,其他战死疆场的陆军将领有杨建春、徐玉生、杨寿山等人,海军将领则有林永升、沈寿昌等人,因为数量比较多,不作一一表述。此外自杀殉国而不是战死的丁汝昌、刘步蟾、林履中等人也未算在内。

逃跑将军

一、平壤清军统帅直隶提督叶志超

叶志超早年也是淮军勇将,不过长期的安逸生活让他不复当年之勇,在牙山、平壤两战都率先逃跑,成为了有名的长腿将军。叶志超最后被革职插板,定斩监候。后来运气好被免去死罪,回乡病死。

叶志超和武备学堂学生合影

二、北洋水师济远舰管带方伯谦

和叶志超一样,方伯谦也在丰岛、黄海两战中跑了两次,一次把自己护航的运输船扔给了日本人,一次则是把还在战斗的战友们扔在了战场上。不过他的运气没叶志超那么好,被判了一个军前正法,于9月24日在旅顺被处斩。

除了叶志超、方伯谦外,其他清军将领还有姜桂题、程允和、张光前、黄仕林、卫汝成、赵怀业等人在战斗中逃跑,北洋水师的鱼雷艇队也从刘公岛逃跑,其管带王平、蔡廷干等人也难辞其咎。

能镇压太平天国的悍将叶志超为什么成了逃跑将军

我是向日葵,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首先,叶志超并不是什么悍将,他在国内面对的太平军即战力有限,而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步入了工业国家的行列,军事装备也趋于现代化,这不是清军可以比拟的,在加上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丛生,主战派和主和派相互之间摇摆不定,造成了这次叶志超战不能战,只能逃跑的窘境。

笔者将通过还原历史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叶志超和他的败军


第一,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使的军事装备强于中国。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后,享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工业,有了新式的铁甲战船,洋枪和洋炮,它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帝国主义,加紧制定了侵略中国和称霸亚洲的大陆政策。日本明治维新举措如下:

  • ——政治上: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政策,将日本划分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且天皇一切权力集于一身。

  • ——军事上:参考西方军队建制,日本的青年孩子必须服兵役,装备西方的军事装备。
  • ——经济上:率先实施日本版的改革开放,与西方国家建业商业来往。并且在经济上施行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政策。

因此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军事装备已经领先于中国,中国还是冷兵器时期,所以说作为主将的叶志超见到了日本的西方军事装备,能不跑吗。

日本明治维新的场景


第二,清朝内部的矛盾重重,主和和主战派之间的对抗造成了指挥不利的局面。

清廷政府内以皇帝为首的主战派和以慈禧太后的主和派二者之间因为对日问题上矛盾重重,而作为军机大臣的李鸿章,则是站在慈禧的一边,主张妥协,已经不对日本作战,

所以就导致了叶志超到底听谁的,使他自己也摇摆不定,最重延误战机,使的自己处于不利的局面。

清廷内部的矛盾也是叶志超兵败的原因,指挥的失误,使他只能忙于求自保。

李鸿章,是清廷的主和派


第三,叶志超自身的问题。

叶志超自身就是个不能打硬仗的将领,清末能打硬战的将领,只有曾国藩兄弟和左宗棠他们几个人物,剩下的皆是庸才之辈。

叶志超在面对日军的闪电战,不知道占险要地势,而是和日军短兵相接,致使清军一度溃败,他一路的逃跑,也使得守卫中国东北的清军士气低落,造成极大的负面效应。

《清史稿》叶志超写道:“迳定州,亦弃不守,趋五百馀里,渡鸭绿江,入边始止焉。

因此说,从叶志超自身出发,不是一个能占且战的将领,只是庸才一枚。

逃跑将军叶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