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什么
-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 什么是传统
- 传统武术真的那么不堪吗你怎么看
-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 中华传统文化指多久以前的文化传统该怎么理解
- 传统文化八仙中的吕洞宾谈到的:“说着丑,行着妙,人人憎,个个笑”,指的什么
- 我国十大传统名曲都有哪些
-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哪五个方面
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
该怎么定义传统文化呢?
我认为:现在一般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史。所以传统文化可定义为:
传统文化是古代和近代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精神财富指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指一般知识和文字的运用能力。物质文化指考古学上认定的同一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现代科学文化是在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是什么
朋友瞄了眼,说: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除了次序颠倒了一下,本质没什么不同!
“那什么是传统?什么是文化?”
朋友愣了下,然后看着我:“这么高大上的词儿我可解答不来,不过,我想想,现在我们用的电脑、手机、微信、头条号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现代高科技产物,都是现代文化,等过了几百年,这些就成了传统文化,那时候,如果还有人在用迭代后的电脑、手机、头条号之类的,这些就成了文化传统,是吧?
我伸了个赞的手势。
朋友一副得意的样子,趁机强调:你看,几百年后的落脚点还是在电脑、手机之类的东西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本质上就是一样的,你不觉得吗?
我说:“正因为这点,才模糊了两者的区别,我的看法,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点”和“线”的区别;如果用两个词来解释,就是“突破”和“互化”的区别。
看着朋友不解的样子,我认为有必要解释清楚一些:
首先,从“传统”因素考虑,两者就是“点”和“线”的区别。
什么是传统?世代相传才是传统。传统文化为什么说是“点”?重点从“世代”来看,每一世每一代,都有独特的文化创制,边界分明。譬如,《周易》《尚书》只能是周朝的文献,不能是汉朝的;《史记》《公羊传》只能是汉朝的结晶,不能是唐朝的;唐诗宋词不能说成唐词宋诗,否则,各朝代的文化特点就乱了套。
文化传统为什么说是“线”?重点从“相传”来看,时点转为历史,一定有像基因一样不变的文化传承性。比如我们常讲,中国连续不断的存在应归功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归功于儒家文化串联起中国的世世代代。如果说传统文化是《春秋》《左传》《资治通鉴》这样的一个一个节点,那儒家文化,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生生不息的主线。
其次,从“文化” 因素考虑,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就是“突围”和“互化”的区别。
追溯文化二字,很有意味,“文”的象形是手执棍棒,“化”的象形是人和匕的组合,一句话,文化的本意充斥着残暴和血腥,很反人性,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很知性很温和很高深的样子。文化意味着制约的突破,意味着冲突,就连仓颉造字都有鬼神哭的悲怆,因为那是精神世界和历史解释权的争夺,所以,不是所有的文化创建都有延续的命运,如果遇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一些消减皇威的文化就可能短命而殁。另外,文化的创行,一定会受到统治阶级的严格把控和道德审查,不可能是无限制的自由传播而实现的,我们现在看到的传统文化,像《孟子》《老子》和四大名著等传统文化,无不是在高压政治控制的反复挣扎后,破圈而生“活”下来的。
文化传统是什么?就是绵延在中国人生命里独有的文化血脉,譬如,儒教、科举制和唐诗宋词。就儒教来说,它是汉以下多朝代合力重构,在孔子一方原创,互化多方朝代政治理念后的产物;还有,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一大发明的科举制,实为鲜卑血统的隋文帝一朝所制,后来互化各朝各民族文化精髓,成为文化传统延续的有效载体。孟子曰“所过者化,所存者神”,或可注解文化传统“互化”的本质……
这时,朋友轻轻地说:原来是有区别的啊!
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有哪些
1.元宵节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2.花朝节
蔡云《咏花朝》
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一,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3.春节
王安石《元日》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节,这个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自古以来都是最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王安石这首《元日》可以说是描写春节最经典的一首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会到人类聚集地骚扰人类,之后人们就把间隔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年”。因为怪兽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就用爆竹、春联等来驱魔辟邪,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俗。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爆竹声声、欢饮屠苏酒、更换桃符,都是春节的代表习俗。
4.七夕节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这一天越过银河,于鹊桥相会。由此可见,七夕佳节被寄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早的传统情人节。《迢迢牵牛星》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中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离人相思难聚之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读过诗作之后,这样深情动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
5.端午节
张耒《和端午》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人们会在这一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祭祀龙祖,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入汨罗江自尽身亡,以死明志,人们就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即是在端午节表达对屈原的哀悼。
6.清明节
杜牧《清明》清明节名字来源于节气,在春分后第15日,一般是公历4月5号前后。在古代清明节是重大的春祭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清明》,写清明雨中所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有一种说法,旧俗中寒食节禁火,如果在清明当天下雨,就叫“泼火雨”,杜牧诗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什么是传统
什么是传统?
。。这里有多种概念:传统,传承,传代。从广义来讲: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我们都是远古传下来的炎皇子孙。
。。但是这漫长的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观念随着時代发展,而产生新的观念。在新的观念产生的同時。对传统观念要尊重,珍惜,借鉴。这是我们祖先的发明创造(如神农氏尝百草,有巢氏伐木构巢,煫人氏钻木取火),現在当然不需要了。这体現了我们祖先的伟大,我们要学习传承他们的精神从現代科技上努力,发扬传统精神。
。。从夹义上讲,传代对人民來说要根据血统世世代代传下去不宜断代,祖先有警告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说传代的重要性。我们国家拥有十四亿同胞,我们忎到很自豪,世界上是没有的,这充分证明国家倡顺发达,十四亿人口,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外。谁养得起,这彰显了大中华的伟大。
。。再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和人民都豪不动摇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信仰马列主义。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传承的理想。世世代代传承和发展。
学问有限,浅见,欢迎接受批评。
传统武术真的那么不堪吗你怎么看
我说个我本人的真人真事,我18/19岁之前根本不信中国神功什么,因为根本没机会体验,上学也就是有个别几个练习散打和拳击的同学,觉得挺厉害,剩下也明白电视里功夫都是骗人的,现实中公园老头也都是哄小孩的……但高考完的那个假期,我改变了看法…
05年我高考完,放假在我姥姥家待着没事,由于我考上的是军校,我姥爷觉得应该让我提前练练,就让我去找我一个姨夫练练功夫,这个姨夫是我姥爷哥哥的女婿岁数也不小了当年都60岁了,长得有点像吴孟达,就是个矮点165/166左右,没头发,是湖北人老家就是武当山脚下的当兵留在我们这了,之前印象中就是挺逗的,讲话湖北口音特别重,曲了拐弯的,但都能听懂,我一寻思就是吴孟达电影里演的抓奶龙招手,蟹形拳什么的,都是扯淡的…但我姥爷说去了一天给我20元,当年不少了,上一白天网,晚上上海边游个泳买几个串是够了,我就去了…
他当时退休了没事干给一个私人厂子看大门,就让我在厂子下班以后来找他,我俩见面就是吹了半天牛B,后来天都快黑了,他意思让我试试,我也不明白怎么试,他就说让我抓他,当时他那个厂子一进门就是个小院,后面就是厂房,小院不大,我说行,我就开始抓他……开始挺不好意思,毕竟我岁数年轻,他都60了,还挺胖我就没好意思抓,但试了半天就是抓不住,我俩就半米的距离怎么抓抓不住,后来有次看电视李立群说他老师迷踪步,像蝴蝶那种跳跃,我这个姨夫就是这样,根本抓不住,当时我就有点火,那阵子天天踢球,我就没惯病,一个飞铲铲他腿也没铲着,然后一瞬间被他举起来了……我当时140斤左右,1米78,长这么大记事起就没有被人举起来过!!头发点地,脚朝天,真的,停了两三秒钟,又给我放下来了……然后我就服了,因为正常根本看不出来他有那么大劲,关键这个劲还能控制好,我又仔细看了看他小臂,就跟当时打CS那种手臂一样,但是肱二头肌是软的,也没腹肌,他又让我打他肚子几下,根本没反应……后来我俩就开始交流他也说了很多,他爷爷就是个道士后来下山了一身的功夫,但他父亲不让他们学,等他们大了点,没学上,当时农村也挺乱的,他和他弟弟就跟他爷爷学,开始他也不信这个,学了能有三年多,一次跟他弟弟两个人打了17个人都是岁数差不多的,后来家里也怕这样出事,正好赶上能当兵他就出来了…后来也跟我讲了很多内功外功的练法,后来我就跟他学了能有一个多月,由于军校开学早我就没在跟着练了,后来放寒假我去看他,当时快过年了天也挺冷当时也得零下10°左右(大连旅顺),他那个屋子就烧了个炉子也没暖气,我穿了个羽绒服都直打嘚瑟,他问了问我近况,又问了功夫坚持没,我上军校吗都是有人管,所以也就委婉的说了确实没时间没精力啊,他可能觉得我又开始不信他,然后特意的把衣服脱了(也是个羽绒服)里面就穿了个背心,跟我说,我这两天有点感冒,不舒服先练一会功你别打扰我,我就没讲话呆着了,他就开始两个手向上一台,眼一闭,就跟站桩一样,站了两三分钟,肯定不到五分钟,然后浑身出汗……当时屋子里温度绝对不超过10度,还是在炉子边,那个汗就跟正常人三伏天跑个五公里一样……然后我就又服了……后来上学时候我也偷摸练了一阵但确实不好坚持,比如当时练一个内功,要一百天不失精,当时年轻啊哪有那个定力啊,包括一些外功,砍树,打千层纸,什么的,确实没发坚持住,就是当时交给我一套拳法我是打了挺长时间到现在也能把所有招式连起来,但跟着是一套棍法,没场地也没时间也就没坚持住也没练成………但从那以后我确定了,功夫是有的,中华五千年觉得不是白给的,但现在确实是缺少当时的环境,人文,包括人的欲望,但我只想说传统武术不白给,不是那么不堪,希望能给你帮助!!!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第二,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思想统摄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
传统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现代经济之树成长的土壤,蕴含着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因素与动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指多久以前的文化传统该怎么理解
书法是中国的重要传统文化之一。从下面书法中的这些诗与佳句中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奥。
传统文化八仙中的吕洞宾谈到的:“说着丑,行着妙,人人憎,个个笑”,指的什么
吕洞宾是八仙之一。在民间人们的心目中,他也是个最有人情味的性情神仙。
因此,奉祀吕洞宾的“吕祖庙”、“吕祖阁”,遍布各地。
前几日,“源易缘”看到吕洞宾说所言的一句“三字诀”:说着丑,行着妙,人人僧,个个笑。
这句话指的是什么呢?
网友“嘉月”在问答平台上“给源易缘”留言说:这句话是修真悟道之人的深刻体验,大关键,在颠倒……
吕洞宾为道教老祖,悟道修仙有更深刻的体会,这四句话妙就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了就不严肃了。
一句看着吕祖在讲修真之诀,“嘉月”网友又为何会说:“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了就不严肃。”
这引起了,“源易缘”兴趣和关注。
(二)
太极生两仪。
最能反应“道”的一张图,莫过于“太极图”。
两仪中的阴仪和阳仪,相互“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阴阳合一“是道家最著名的符号特征。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万物的生长规律,无不包含阴阳交替之中。
“茫茫天数自有玄机”,无极图和有极图的依阳交合的无穷变化之道,被老子归纳总结为“玄”。
于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中国的《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人认为,天地有“元亨利贞”四德,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天地共同生养万物。
(三)
《易经》的第11卦,”泰卦“是《周易》中的上上卦。
坤地在上,乾天在下,阴阳交感,万物化生。
彖辞因此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 ”。
“交”,是从阴阳(自然)之交,推及到男女、君臣和天下同人之交。“
南宗五祖之首,紫阳真人也说:“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
只有张三丰说得最穿,并反复的强调说:“打开门,说与君,无酒无花道不成。”天地交时万物生,日月交时寒暑顺,男女交时孕始成。
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夫妇人伦之大经“”男女人伦之大本“,
丹道修炼,阴阳合一,是人的性根命蒂,极其重要。甚分明,说与君,犹恐相逢认不真。
语言隐讳,使学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自然难以理解。
其实,如果明白了《易经》”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易理,就会明白”寂然不动,以获至感而遂通“,就会明白吕祖说的话,也没啥不好意思了。
(原创声明:未经许可,禁止进行刊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如需刊载,请通过本平台留言获得授权。)
我国十大传统名曲都有哪些
您好朋友!我是小小曲儿,很高兴跟您分享讨论!
您所提到的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一般指的是《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和《十面埋伏》。
《高山流水》成就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难觅的故事。
《梅花三弄》歌颂的是具有高尚情操的君子。
《夕阳箫鼓》描写的是美丽的江南美景,蕴含着古人天人合一的崇高理念。
《汉宫秋月》描写了哀怨悲愁的情绪和无可奈何的生命意境。
《阳春白雪》表现的是大地复苏,万物生长初春美景。
《渔樵问答》通过描写渔夫与樵夫的对话,表现了故人对哲学的思考。
《胡笳十八拍》描写的是文姬归汉的经过,歌颂了古人对爱国情操的赞美。
《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以籍康刑前弹奏为绝唱,歌颂的是愤慨不屈的浩然正气。
《平沙落雁》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
《十面埋伏》描写了项羽被大军包围,走投无路的场景。是中国琵琶大曲的杰作。
粗浅之见请指正!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哪五个方面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是哪五个方面?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
一、整体思维 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 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孟子·尽心上》)道家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我们把“上下与天地同流”跟“万物与我为一”联系起来看子可以知道无论是先秦的儒家还是道家,都是把人与天地万物看做是一个整体系统的。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先秦典籍中大量出现的“一”的含义。例如《易·系辞传下》说:“天下之物,贞乎一者也。”老子说“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从根本上看,“一”都是讲整体、系统及其贯通的。 华夏民族在《易经》时代形成了由“天——地——人”组成和谐整体的宇宙观念。《易经》以阳爻和阴爻构成的六十四卦,象征天地万物及其变化,表明天地和同,万物化生,人与天地分而相合。 在整体思维上,汉代使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得以完善,对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相互调节维持整体平衡的功能,都作了充分的说明。到宋代,理学的开创者周敦颐著《太极图说》,上篇讲天地,下篇论人,认为天地系统的秩序结构,就是人的行为道德的规范,人的思想、行为与天地秩序相合,才能真正实现“天——地——人”宇宙大系统的和谐统一。宋代把古代中国整体系统的思维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探索宇宙的本体和深层的内在联系;注重从直观体验、心性、精神去接近天理。 二、直观思维 所谓直观思维,是指在已往经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突发地把握事物本质,以及基于这种能力而产生的思维方式。古代整体思维认为,对于宇宙本体,对于“天——地——人”的系统,仅仅依靠语言、概念、逻辑推理去认知是无法穷尽其奥义的,必须凭借对于“象”的直觉、顿悟去把握。《周易.系辞传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显然,“立象”包括了对于“观象”、“体悟”的过程与结果的表述。 儒家、道家都主张以直观为基础去领悟、把握宇宙、人生。庄子的“乘物以游心”“游心于物之初” 都是讲直观、体悟一切存在的根源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宋代张载的“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朱熹的“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陆九渊的“吾心”与“宇宙”相冥契,则是强调用身心体验宇宙终极的实在。 直觉思维方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是非逻辑性。在现代科学研究中,逻辑证明和实验的方法都表现了一定的局限。许多科学家认为,唯一的道路就是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而中国传统的直觉思维,经过科学改造后也能适合现代科学的需要。如在量子力学中有不确定原理、引进了概率的概念,西方人很难掌握,而东方人极易接受,这不能不说与东方思维方式有关。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中国传统直觉思维的合理性。 三、类比思维 类比思维是从“天、地、人”系统整体思维衍生出来的,是指由两个对象内部属性关系的某些方面相似,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可能相似的推理方法。 古代汉民族很早就发现天地万物、人事习俗存在着类别,当两类事物之间的不同性和相似性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擅长的一个领域,表现类比的最古形式就是比喻,常常用以发现说明世界的真理。例如庄子主要依靠比喻和类比来论证哲学问题。如《齐物论》通过狙公赋芧、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比喻,来论证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本无确定不变的是非标准,一切是非之争,都是对道的全面性的歪曲和割裂,反对认识的片面性。《逍遥游》借用大鹏和小鸠,大椿和朝菌的比喻,说明任何事物都不能超越自己本性和客观环境,主张各任其性,逍遥自在。《秋水》篇借河伯与海若的对话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 四、辩证思维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曾经对中国古代光辉的辩证思维加以总结,他说:“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宇宙的哲学。” 李约瑟所说的这种“辩证逻辑”就是中国传统思维模式的一个突出内容——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较早,老子讲“正言若反”,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老子又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万物负阴而抱阳”“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老子指出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孔子讲“叩其两端”,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中国的太极图就表示着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可是东西方讲的重点不一样,西方特别强调斗争,而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