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化作先锋 蜀中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诸葛亮造成的吗?“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1 21:17:09 浏览5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是诸葛亮造成的吗

诸葛亮表示这个锅不背,蜀汉后期缺少人才不是他压制,而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蜀汉后期人才凋零,甚至还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谚语,来形容蜀汉没有人才。当然,廖化肯定表示不服,他好歹也击败过郭淮,也可以算名将了。但是廖化到七十多岁了还冲杀在一线,可见蜀汉后期人才确实很匮乏。

不过这和诸葛亮真的关系不大,确实,很多事情他都是亲力亲为,很多人吐槽他这是妨碍了人才培养。可是我们必须看到诸葛亮在用人上一向公正严明,被他贬斥的人像李严等,都是心服口服,并没有刻意压制其他人。

而且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提拔了很多人了,像蒋琬、费祎、董允、姜维、王平等人都是在他手里培养出来的,这些人在蜀汉后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还能延续那么多年,和诸葛亮为蜀汉发掘了大量人才是分不开的。

蜀汉后期人才不足,首先还是因为在三国时期益州相比北方的来说开发的还不够彻底,文化底蕴也要差的多,因此人才本身就比较匮乏。曹操在颍川可以找到一堆人才,换他来益州,一样要抓瞎。

其次,东汉时期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刘备并非益州本地出身,他作为一个外来势力,不可能过于倚重本地豪强士族。所以他一直重用原来跟从他的元老和荆州人士这些外来户。但是随着荆州被东吴夺取,外来势力失去补充来源,这也导致了人才选拨范围被缩小。诸葛亮主政以后,他也只能延续刘备的用人策略,偏重荆州等外来人口,这就进一步限制了人才的来源。但是这涉及蜀汉政权的稳定,诸葛亮也只能这么做。

因此蜀汉后期缺少人才,主因并非诸葛亮,而是客观条件所限,诸葛亮也没有办法去改变,他只能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多挖掘一些人才。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廖化在关羽手下任主薄,关羽被东吴打败丢了荆州后,廖化等人被迫归顺东吴。过了一段时间后,廖化用计骗过孙权等君臣,带着老母亲回规蜀国。在半路上遇到了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刘备非常的感动重赏了他,就让廖化随军。

刘备被陆逊用火烧连营打败后,蜀军是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刘备跑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被陆逊的东吴大军是四面包围。蜀国的大将张苞、关兴等把刘备圈在中间保护起来,拼命杀了出去!可是在最后截击东吴大军的蜀国年轻将领张南、冯刁等十多人都战死了,才使得刘备逃出了东吴大军的包围。

最后到诸葛亮北伐时,年轻的将领所剩无几。廖化是多次参加对东吴的战争,非常有战斗经验而且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北伐让廖化做先锋。年轻的将军就像现在的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得有多年的培养和实习经验!蜀国以前的很多年轻将领,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为保护刘备突围战死很多。所以说,不能全怪诸葛亮,刘备的责任更大。

廖化成为先锋是因为“蜀中无大将”吗你怎么看

廖化表示挺冤的,啥时候做过先锋了,而且虽然蜀汉后期人才匮乏,不过廖化也是一个人才,和名将张翼并列,多次击败过魏军。

廖化是襄阳人,开始不过是关羽手下一个主簿,关羽兵败以后他也被吴军俘获,不过他挺忠心,为了逃回蜀汉于是诈死,“时人谓为信然”,然后他找了个机会带着自己母亲逃回了益州。应该说廖化还是有勇有谋,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自己跑回来,还能带上老母,可以说不简单了。

对于这么忠心的人,刘备自然也是委以重任,廖化一回来就被封为宜都太守,从主簿到太守,也是一次大的飞跃。此后在蜀汉廖化一路高升,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

廖化的一路高升和他是荆州出身有一定关系,但是他自身能力也很出色,虽然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不过在有限的记载里可以发现连魏国名将郭淮都在他手下吃亏。

《魏书》:(延熙元年)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

郭淮派人王赟、游奕两人夹击廖化,结果被廖化抓住机会各个击破,游奕大败,王赟中箭而死,郭淮吃了一个大亏。直到嘉平二年,郭淮才击败廖化,终于找回一次场子。

在魏国后期,郭淮也是有数的名将,能和他互有胜败,再考虑魏军国力占优,廖化也算是很不错的表现了。

所以从能力上来说,廖化的表现可圈可点,在《华阳国志》里将他和王平、句扶、张翼等人并列,用“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形容缺乏人才,对于廖化来说未免有些不公平。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究竟是嘲笑蜀国的将才,还是廖化本人

“蜀中无大将,寥华作先锋“通常是一种比喻,也是对蜀汉政权后期人才匮乏的一种评语。更是对诸葛亮立志北伐中原六出祁山复兴汉室精神的一种感叹和褒扬。即使人才凋零缺兵少将,诸葛亮仍没有动摇他的初心。这里的潜台词大概以寥华来比较刘备兴盛时期人才济济,名将荟萃,以至于后期无可用之大将。这句话的来源应该是出于小说《三国演义》的背景,出于对诸葛亮的同情和遗憾,并没有对寥华本人进行嘲笑和疯刺的意图。其实蜀汉后期也是魏、吴的后期,各自的出类拔萃的将领大都也相对凋谢了,只不过魏、吴尚有张郃、丁奉一类的人物。蜀汉也就剩下了张翼、寥华相对较的人物。尽管寥华算不上名将之类,但自始至终忠心不坠,效力于蜀汉,最后也作到了车骑大将军,仍然是一位可褒可佳的忠义之士。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谁的责任

三国后期,蜀国确实没有多少出色的大将了,但廖化却并不是平庸之辈。

廖化曾当过关羽的主薄,关羽败亡后,廖化万般无奈之下,投靠了东吴。

“身在东吴心在蜀“的廖化思念蜀国,他用诈死之计骗过了所有人,趁夜深人静无人注意,带上老母,西归蜀汉。

刘备去世后,廖化做过丞相参军,之后又升任广武都督,一直做到右车骑将军,持符节,后来还担任过并州刺史,因功被封为中乡侯。

陈寿给廖化的评语是″以果烈称“。看到廖化的那些重量级的头衔和大史学家陈寿的评语,就不会再有人对廖化的个人能力提出质疑。

蜀后主延熙元年(公元238年)九月,廖化率一支人马去讨伐魏国,魏国的广魏郡太守王赟和南安郡太守游奕,兵分两路夹攻廖化。

廖化在此战中显示了他过人的军事才能,一举击溃了这两路人马,斩杀了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跑得快,侥幸得以活命。

廖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为人稳重,总是能够很好的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是支撑蜀汉大厦不可或缺的栋梁之才。

蜀汉政权后期之所以出现“蜀中无大将“的不利局面,刘备是最应该对此负责的人。

正是他轻率的做出了讨伐吴国的决定,导致大批优秀的将领在此次军事行动中凋零。

“冯习忠无二,张南义无双″,这是罗贯中写的诗句,被罗贯中高度赞扬的这两员虎将,还有大呼“何有汉将军降者?″的傅肜,都是在此次战役中力战而死。

将军杜路和刘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无奈降吴,能力出众的镇北将军黄权,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

侍中马良等优秀人才死伤无数,伐吴的五六万精兵也损失殆尽。同时也造成巨量的物资损失。

在三国中,蜀国本来就是综合实力最弱的一个,蜀国总人口只有九十几万人。而吴国则有二百三十万人,魏国的总人口更是多达四百四十多万人。

魏国拥有五十万人的兵力,吴国也有二十三万大军,而蜀国则只有十万名军兵可供调遣。蜀国在财力方面也远不如魏、吴两国。

此战过后,蜀国有经验的军官和士兵大多被损失掉了,导致人才奇缺。军事实力严重下降。

诸葛亮在此后的几次伐魏行动中,因缺兵少将,物资匮乏,屡屡无功而返。

但蜀汉拖着遭受重创的伤残之躯,仍然能以强者的姿态,多次对曹魏政权大打出手。靠的还是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魏延、王平、廖化这些忠勇将士的出色军事才能。

而诸葛亮也为蜀国培养出了姜维这样的帅才,使得在诸葛亮故去后,蜀国仍然能对魏、吴两国保持主动进攻的态势。

刘备英明一世,糊涂一时,错误的发动对吴战争,导致了惊人的人才和物资损失。

如果再给刘备一次机会,让他重新选择的话,他肯定不会去打这一仗。

但历史没有假如,情感只有服从于理智,人们方能对事情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

如何看待“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呢

谢头条!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再清楚不过的告诉人们,蜀汉后期已到了将才青黄不接的地步。

想当初,刘备定都成都之时,文有诸葛、法正辅佐,武有关张赵马黄五虎上将,连英勇善战的魏延也都成了无名小辈,更不用说廖化了。

那时候,廖化只是个给关公扛刀的伙计,可一转眼,当年名不经传的无名小卒却做了蜀国的先锋大将,怎能不让人感叹,此一时,彼一时也!

按理,战争拼的是人才,蜀国有诸葛亮这样的大贤和关张赵马黄这样的五虎,名师出高徒,怎么能到了后来能出现人才捉肘见禁的情况?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月明才星稀。想蜀国当初,都是五虎将独挡一面,其他人等便难有出头之日,再加上诸葛亮,凡事必躬亲,把属下该思考的问题,应该干的事情都干了,怎么能够在战争中锻炼培养人才?当我们都在为诸葛亮锦囊妙计拍手叫绝的时候,忘记了正是这一个个锦囊妙计却在一天天毁灭了蜀国。

蜀国后期,要么诸葛亮亲率大军,要么是姜维领军北伐,再没有其他人独统大军与他们相互呼应,给魏军造成更大的压力,此所以诸葛亮六伐和姜维九伐无功而返的主要原因。再看魏国,人才济济,正面有钟会和姜维对峙,邓爱父子却俏俏绕过姜维大军直取成都,最终灭亡了蜀国。

蜀国灭亡,亡在了人才匮乏上。在大胆用人问题上,诸葛亮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在战争中注意发现和培养人才,应该是诸葛亮当年完成的必修课,毕竟人才培养问题是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情。

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难道廖化真的很差吗

廖化不差劲,70多还能当先锋,是有能力的体现。也说明蜀汉人才青黄不接,只不过这话传来传去传偏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真的是平庸之辈吗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语出自《扫迷帚》第二十四回:“不期一日正挥毫缮写间,突来一不知姓名、宽衣博袖、满脸腐气的老儒。那人跨进书室,并不向主人致礼,便坐在那靠东椅子上,嗤的一笑道:“好,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你这少年,公然充起著述名家来,怪极,怪极。”一面说著,一面伸手向衣襟上又旧又污的布袋内摸出一京料鼻烟壶,且倾且嗅,旁若无人”。

现如今大家对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解释是用来比喻办事缺乏好手,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因此,致使现如今大多数的人都误认为廖化是一位平庸之辈,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首先我们要知道在《扫迷帚》中,对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解释却并非是我们现在熟知的这种解释,而原意其实是蜀中大将都不在了,只能让年老的廖化当先锋,也就是说其意是说廖化过于老迈,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去担任先锋这样的重任,而并不是指廖化能力平庸。再者只要稍微知晓正史中的廖化的,都不会觉得廖化是个平庸之人。

在正史中,廖化可以说是蜀国后期为数不多的能拿得出手的文武双全的将领。《华阳国志》曾载:“时人语曰:前有王(王平)、句(句扶),后有张(张翼)、廖”,当时他可是与王平、句扶、张翼这三位蜀汉后期将领齐名的角色,而这三人在蜀汉后期都是公认的能力强
悍的大将,如此廖化能与他们三人并列,这就足以说明廖化绝非是平庸之辈。

而从廖化自投靠蜀汉就有多次升迁记录,直至最后官至右车骑将军(位仅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位次上卿,或比三公),并获赐假节(外出作战,或镇守一方时,有了假节就可无需上报,直接斩杀违反军令的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领并州刺史(遥领,无实权),封中乡侯。从这点来看,廖化也并非是平庸之辈,试想若是平庸之辈,能获得如此高位吗?

当然如果只是仅仅靠着这些来说明廖化的能力不俗,可能会有人不信,所以这里再挑出一些记载在正史中的关于廖化的战绩来进行阐述。

  1. 《魏书》载:“九月,蜀阴平太守廖惇反,攻守善羌侯宕蕈营。雍州刺史郭淮遣广魏太守王赟、南安太守游奕将兵讨惇。淮上书:“赟、奕等分兵夹山东西,围落贼表,破在旦夕。“帝曰:“兵势恶离。“促诏淮敕奕诸别营非要处者,还令据便地。诏敕未到,奕军为惇所破;赟为流矢所中死”。延熙元年(238年)九月,廖化率兵攻打魏国营寨,魏雍州刺史郭淮派广魏郡太守王赟、南安郡太守游奕率兵救援,此后王赟、游奕欲沿东西两面分兵合进,以此来夹击廖化军。正当这危急关头,廖化临危不乱,他在危急关头抓住了魏军所暴露出来的破绽,率军突然出击,从而击溃了击败游奕大军,王赟亦在交战中箭身亡。
  2. 《三国志.满田牵郭传》:“九年,遮塞等屯河关、白土故城,据河拒军。淮见形上流,密于下渡兵据白土城,击,大破之。治无戴围武威,家属留在西海。淮进军趋西海,欲掩取其累重,会无戴折还,与战于龙夷之北,破走之。姜维出石亭,从疆川,乃西迎治无戴,留阴平太守廖化于成重山筑城,敛破羌保质”。延熙十一年(248年),凉州羌胡叛魏来降,廖化随姜维率军西迎,此后姜维让廖化在于重山筑城,而在这里廖化成功抵挡住了郭淮进攻,为姜维迎回胡王治无戴等部落赢得了时间。
  3. 《汉晋春秋》载:“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景耀五年(262年)秋,姜维再次率军北伐曹魏,廖化得知此事后沉痛的说道:“用兵如果不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这说的就是姜维,他智谋并未超过敌人,力量更是比敌人弱,可他却还是在肆无忌惮的用兵,这样的话蜀汉岂能够生存下去呢?《诗经》言:“我生得不早不晚,偏偏赶上这个时候”讲的就是现在的事啊。要知道此时蜀汉朝中上下多数臣子对于姜维伐魏一事都是持赞同的态度,而廖化此时就能清晰的认识到姜维的征讨对于蜀汉只有弊而无利,只会给蜀汉带来无尽的灾难,从这点来看,廖化的头脑绝对是不差的。

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廖化实乃是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在蜀汉后期的将领中能力虽算不上最为顶尖的,但也绝对是属于前列的,能力绝对不俗,而远非是现在大部分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位平庸之辈。

三国人才一半都跟了刘备,却为何说“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

三国人才有一半跟了刘备,为何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呢?

这种说法并不科学,要说人才曹操才是谋士成群,战将如云,像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等哪一个不是上等谋臣,在军事上不见得输于诸葛亮,除五子良将外,夏候家族,曹氏家族是人才辈出。

就说说东吴,从孙坚,孙策,孙权,到鲁肃,周瑜,吕蒙,陆逊,太史慈,甘兴霸,程普,黄盖,凌统,潘璋,朱然,陆抗等哪一个不利害角色。

说白了蜀国自法正,庞统死后真只剩下诸葛亮,蒋琬,费祎等,知名谋臣不多,五虎上将关羽,张飞,马超,黄忠死后仅剩下赵云,魏延,王平,马垡廖化等,后面收了姜维,人才凋零,真正人才少的应该是蜀国,刘封,魏延被杀,后来的蜀国人才奇缺这是事实,在演义中罗贯中先生也没有编出人来凑数还是符合实情的,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