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清努尔哈赤谁更狠
- 金国被蒙古轻松消灭,为何后来蒙古却打不过大清呢
- 成吉思汗带着主力西征七年,夏金两国为何不趁机攻打其后方
- 一度强盛的大金帝国为何衰败
- 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么惨
- 为何只有10万兵力的成吉思汗,敢攻打拥兵百万的金国
- 野狐岭之战金国四十五万精锐为何会败给不到十万的蒙古兵呢
- 怎样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金朝晚期的状况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和清努尔哈赤谁更狠
俗话一句“酒太烈了不喝,人太狠了不缠”。凡能成就大业的人,不但要行事果决,也要心襟宽广,慷慨大方!
成吉思汗有一个苦痛的少年时代,努尔哈赤也历经坎坷!这两位人杰,都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创下的大业。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1,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领袖天赋,这不是空话,王者之姿,是不可能靠学习锻炼得来的。
2,他们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不灰心,从不丧气,百折不挠。
3,他们都具有与生俱来的战略判断力,善于把握时机。
4,他们都有伯乐之能,都具备卓越的识人用人的能力。
5,他们都具备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6,他们心襟宽广,对于小节问题不过于计较。对于追随他们的有功之臣,回馈也极为丰厚,所以才能白手起家招纳天下英才。
成吉思汗与努尔哈赤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努尔哈赤文化素质与个人学识,要高于成吉思汗。
虽然成吉思汗取得的业绩要远高于努尔哈赤,但是不可否认成吉思汗面对的是一个混战的草原,一堆被金国压迫得没什么力量的草原诸部落。他要有所作为,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此时的中原也处于一个分裂状况,尤其是金国,国主昏庸丶吏制腐败丶军心散乱。正因为金国的锐气已失,所以才给了成吉思汗以可乘之机,成就了他的伟大功业。
再看努尔哈赤所面对的环境:
1,明朝是个大一统的皇朝,实力极为强大。
2,虽然明朝朝政腐败,但是制度完备。国家内外环境并不太复杂,除了后金方向外,其他边境地区并没有太大的挑战。而且努尔哈赤起家时,明朝并没有爆发太大的农民起义。
3,明朝技术先进,兵多将广,文武兼备的人才不少。可谓人才济济,决无金国元帅胡沙虎那种白痴。
综合来看努尔哈赤崛起所面对的内外环境,比起成吉思汗当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努尔哈赤面对的压力更大,困难更多,取得成就的经历也更为艰难。
虽然努尔哈赤的个人成就远不如成吉思汗,但是个人认为他的个人能力比成吉思汗要稍好一些。
金国被蒙古轻松消灭,为何后来蒙古却打不过大清呢
金国被蒙古消灭,但并不轻松,蒙古被大清消灭,都是历史的必然。下面将逐一进行分析,先从金国被蒙古消灭说起,主要原因有:
一、皇帝昏庸
金国在世宗完颜雍在位(1161-1189年)时,国势达到顶峰。当时的金国的人口有4700多万,兵力一百多万,而蒙古的人口不过一百多万,兵力也只有10万左右。当时金国的俘虏就曾经对蒙古人说: “我国如海,汝国如沙,岂能动摇! ”
由于金世宗太子去世的早,他传位给了孙子完颜璟,也就是后来的金章宗。金章宗在位10多年,虽然国力衰退,但依然完胜蒙古。不过这个金章宗没有儿子,临死前只好传位皇叔,最无能的卫王完颜永济被选中,成为接班人。卫王即位的消息传到蒙古,成吉思汗面对使者拒不行礼,还嘲笑永济为“绣花枕头”。
卫绍王完颜永济
永济昏庸无能,他即位不久,成吉思汗率大批蒙古军对金国进攻。很快,野狐岭之战爆发,成吉思汗10万蒙古军大破40多万金军。从此,金国对蒙古处处防守。
二、权臣迭出
光永济昏庸无能也就算了,偏偏金国内部不稳。遇到蒙古军一路败逃的西京留守胡沙虎,在逃回中都的过程中胡作非为,无法无天。本应该受重罚的,完颜永济却没有惩罚他。只是催他出战蒙古军,让他率5000人马驻守中都城北。没想到,受不了屡次催逼的胡沙虎杀了钦使,发动政变,率军攻入皇宫,逼完颜永济退位,自称监国都元帅。
不久,胡沙虎拥立完颜询即位,是为金宣宗,并杀死了完颜永济。胡沙虎被封为太师、尚书令、都元帅、封泽王,成了权臣。胡沙虎重用亲属、党羽。
一个多月后,右监军术虎高琪与蒙古军作战,屡战不利。于是,害怕受责罚的他,率军攻入中都,包围胡沙虎的住宅,杀死了胡沙虎。术虎高琪拿着胡沙虎的人头去向宣宗请罪。术虎高琪成了新的权臣。
权臣迭出,皇权旁落,金国的国势进一步衰落。金国的中都被攻陷,不得不割地赔款,送公主美女给蒙古,金国迁都汴京。
公元1215年左右,金国江河日下时,接连出现投降或者自立的军阀。1214年10月,金国锦州兵马都提控张鲸杀其节度使,自称临海王,遣使投降蒙古木华黎。后来,张鲸想反叛,成吉思汗命木华黎逮捕他,不久他被诛杀。张鲸之弟张致,据锦州叛,号称汉兴皇帝,改元兴龙。
1215年3月,辽东蒲鲜万奴率军几十万打败野律留哥,割据东北,不去解中都之围,改国号“大真”,自称天王。
三、四年树敌
金国打不过蒙古也就算了,找外援吧,周边还有西夏、南宋啊。但是,金国与这些国家也是互相攻伐,被蒙古攻打时,没有外援。可以说,金国是四面树敌。
尽管成吉思汗在世时,由于西征比较忙,没有彻底灭亡金国,但他临终给窝阔台留下了灭金方略。公元1234年,窝阔台按照方略,联合南宋,彻底灭亡了金国。
成吉思汗
看来,金国也并不是被蒙古轻松消灭,他们的战争也持续了20多年。
再来看看,蒙古灭亡。蒙古人在忽必烈在位时,建立了元朝,国势达到顶峰。但之后开始衰退,也是皇权旁落、权臣迭出。后明朝消灭了元朝之后,蒙古分为三部:瓦剌、鞑靼、兀良哈,他们内斗不已,谁也统一不了蒙古。其间也几起几落。
满洲崛起后,蒙古已经成为他们的绊脚石。为了绕开关宁锦防线,对蒙古用兵。不久,蒙古最后一位大汗林丹汗接受明朝的抚赏,成为后金的绊脚石。皇太极先后三次出兵攻打蒙古,公元1634年,林丹汗败死。他的妻妾后来被皇太极兄弟瓜分。蒙古军战斗力不如八旗军。
清太宗皇太极
总而言之,盛极而衰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还有上面的一些原因也能解释题目。
成吉思汗带着主力西征七年,夏金两国为何不趁机攻打其后方
这个确实难为金国和西夏了,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金国、西夏就已经被蒙古人打的就剩一口气了,试问这种ICU病人如何跳起来打人呢?而且,成吉思汗是率主力西征,蒙古军并没有倾国而出。
蒙古对金国、西夏的暴打
1、西夏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之后,继续开始扩张,第一站就是西夏,在1205、1207、1209年三次攻打西夏。特别是1209年,蒙古军大举入侵,引黄河水淹灌西夏都城中兴府(宁夏银川)。西夏不得已,纳女请和。从此之后西夏就已经废了。
2、金国
打废西夏之后,成吉思汗开始对付金国,在1211—1217年,成吉思汗亲自带兵,将金军所有主力击溃,特别是1211年野狐岭之战,将40万金军击溃,史学界认为金之亡实定于此役。此后蒙古军横扫华北,金国已经奄奄一息。
可以说,蒙古人已经把金国视为无物,在1217年以后,成吉思汗兵锋转向西方,对金国作战的任务交给了木华黎父子。也就是说在成吉思汗西征期间,蒙古人对金依然是作战状态,金人防守尚且不足,试问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北上呢?
其他问题
1、金国、西夏倘若要攻打蒙古,他们打哪里呢?蒙古各部是一个联合政权,他们并没有绝对的后方可言。
2、要孤军深入千里之外,金国、西夏一没有这个实力,二没有任何后勤可言。在经历了蒙古军队的多次攻击后,二国能饿不死就不错,哪有余粮余兵北伐。
3、在中原日久,二国(特别是金)的战斗力早已不是崛起的状态了,在经历了蒙古军队的恐怖之后,他们早就已经胆寒,谁还敢出塞。
4、金人眼中心腹之患还是汉人,不仅是南方的宋,金国境内的汉人成为了帮助蒙古人灭亡金国的主要力量。
此后,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总之,任何决策都需要有实力支撑,小打小闹意义不大。
欢迎关注、点赞、唠嗑,我是孝陵卫小校(二分明月故臣心),动手动脚找东西,正儿八经答问题,期待与诸君交流!
一度强盛的大金帝国为何衰败
金强盛到衰败还是因为完颜永济治理金国无能而衰败。完颜永济懦弱,平庸无能,心无卓见,识人、理政能力皆弱。
总之一个强盛的国度离不开好的制度和文化,制度决定着国运的走势是强盛还是弱。
内政如:金世宗他就朴素,采取中庸稳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学,查问细微以激励官吏,严禁贪污,对经济采取务实的态度,并且免除不合理的赋税,诺有天灾发生,立即救济赈灾。当时各族人民纷纷起义,他为了维持统治,利用科举、学校等制度,争取汉民族贵族支持,又加强猛安谋克权力,扩大女真族占有的土地。这些都使金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政治体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强盛走向衰败如:完颜永济,完颜永济登基为帝先是内斗为保住自己位置毒杀贾妃,令范妃堕胎,并将她削发为尼。蒙古出兵进攻臣属金国的西夏,西夏向金求援,而完颜永济坐视不救,这就是无能的表现,金不衰败谁衰败。
对于金朝没有过多说的,一国强盛首先是稳定内政,民族团结,杜绝朝廷官员贪污、腐化、腐败,国泰民安,以民为本是国家强盛的基石。
野狐岭大战蒙古10万大军对阵金朝45万大军,最后为什么金朝败的那么惨
野狐岭之战,7万蒙古铁骑屠杀了30万女真士兵。
历史上能类比的,只有秦赵长平之战。但,长平之战的前提是秦赵实力相当,兵力差距没有那么悬殊。而且,长平之战,白起先是用计包围、再是困饿赵军、最后坑杀降卒。所以,这一场大屠杀,主要是因为秦军杀降。
而野狐岭之战呢?
蒙古人就是简单粗暴地屠杀,而且是以七万人屠杀三十万人。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兵,一出场就正面刚、刚赢了就玩命追、追上了就大屠杀,远的弓箭射、近的长枪挑、贴身弯刀砍。于是,刚刚还是虎虎生威的三十万金朝战士,转眼之间就成了“僵尸百里”。所以,野狐岭之战的残酷程度,要比长平之战,上升好几个指数。
但是,因为史书上记载分散,所以各种演义版本太乱。一个原因是时间跨度长,从1211一直持续到1212年;另一个原因是战役太多、战场分散,长城内外、河北山西一通乱战。还有,就是金朝方面屡屡换将,导致分不清谁在什么时候退出了。因此,明明有些将军早被撤职了,结果很多资料还是把他们当成了战场主角。
01.野狐岭之战的背景起因
背景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起因是蒙金关系与宋金关系一样,金朝是两家世仇。所以,无论谁崛起了,肯定要收拾女真人。大背景很简单,小背景则要复杂一点儿。
公元1208年,金章宗完颜璟驾崩。因为完颜璟没有子嗣,所以其叔父卫绍王完颜永济继位。但,完颜永济的才能,基本就是白痴水准,朝堂上的女真大人们全都知道。关键是,草原雄主成吉思汗也知道。所以,完颜永济继位,在金朝还只是不负众望;而在草原就要搞出大乱子了。
当得知金朝皇帝变成了完颜永济,成吉思汗甚至感觉受到了侮辱,彻底失去了对中原的敬畏之心。
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此等庸懦亦为之耶。何以拜为!
中原但凡有秦汉隋唐类的超级帝国,成吉思汗也别想闹事、蒙古草原更难以崛起。不用中央帝国战甲百万,光帝国威慑就够了。“我谓中原皇帝是天上人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统一草原之后,尚且此种心态,就别提其他草原诸侯了。
然而,此时中原无帝国。而女真这个半成品,更是要多不争气有多不争气。换个皇帝,中原是人心不服、草原则是野心澎湃。于是,蒙金交恶。以前蒙古是金朝的附属国,现在这个附属国要对宗主国开战了。
02.成吉思汗的诡诈攻略
金朝是个什么体量?
金朝降将石抹明安说“金有天下十七道”,后世统计金朝人口,多达五千万。面对这个体量,成吉思汗竟然发起了主动进攻。而进攻金朝,成吉思汗准备了多少军队?十万,就十万。再多,成吉思汗也压榨不出来,因为草原还有残余需要扫除。
那么,接下来就看成吉思汗怎么进攻了。
成吉思汗的攻略堪称诡诈,先是派遣三个儿子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各率一万人,扫荡河北、山西等沿边州府。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打乱金朝人的兵力部署,让你根本就不知道在哪里设防。然后,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这三万人就移动到山西方向,猛攻山西北部州府,用以牵制金朝在山西方面的兵力。
在完成上述部署后,成吉思汗率领余下的7万军队,直接在河北方向发动了主攻。蒙古人的作战特点是机动迂回和多路主攻。但此次作战,却没不能这么打。因为金朝跟北宋不一样,北宋北边无屏障,而金朝北部有长城,而且长城南北皆有州府。所以,蒙古人必须突破长城。而要突破长城,成吉思汗就不可能把十万大军分散开来,然后大家一起既爬山又爬墙,于是只能搞重点突破。而成吉思汗选择的突破重点,就是金朝的河北方向。
03.乌沙堡,突破长城之战
乌沙堡,是长城以外一个前沿据点,位于今天河北省张北县以北、长城通道北口。这个据点不仅是扼守咽喉要道的重要堡垒,而且还是金朝用兵草原的出发阵地。所以,围绕乌沙堡的争夺战,就一直没停过。但总体态势,是蒙古人压着金朝人打。
蒙古人出兵夺取乌沙堡,但不在这里驻防,只是毁掉堡垒。蒙古人刚走、金朝人马上就来,然后重修堡垒、派兵驻防。为了形成立体防御,金朝人还在乌沙堡后方修了一座乌沙营,用于辎重转运和战场支援。
公元1211年2月,蒙古人对长城一线发动了扫荡式进攻。这种漫天花雨式的进攻,声势很大,却突破不了长城,因为兵力过于分散。但这只是蒙古人的扫荡战。
所以,蒙古人打完就撤,作战的主要目的是试探金军轻重、打乱部署。即便如此,蒙古军队还是攻克了重镇乌沙堡。
因为进攻太猛,所以打草惊蛇了。卫绍王完颜永济,立即向山西与河北的长城沿线调兵遣将。平章政事独吉思忠、参知政事完颜承裕,一起负责抚州(今河北张北)防务;西京留守胡沙虎、行枢密院事,负责西京(山西大同)防务。
但这帮人打南宋,一个个生龙活虎,而遇到蒙古人,就完全不会打仗了。
独吉思忠主持的抚州防务,完全在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这家伙硬是发动了七十万人,把沿线300里界壕长城给修了一遍。山西的胡沙虎呢?也一个德性,就是修墙挖沟。女真人已经跟南宋打习惯了,所以一打仗就学人家修城墙、筑堡垒。
公元1211年8月,术赤三子在山西完成牵制。成吉思汗立即对抚州方向发动重点突击,派大将哲别率军猛攻乌沙堡和乌月营。正在搞工程的独吉思忠,看到蒙古人来了,马上调头就跑。曾经的女真将领,能把中原和草原捆在一起打。而现在的女真将领,除了土木作业,就是临阵逃跑。
咽喉要地的乌沙堡守不住了,300里界壕修了等于白修。成吉思汗一下就突破了长城防线。而山西方向也是一个德性,虽然蒙古人只是派出了牵制力量,但还是攻克了白登城(今山西阳高),迅速向西京方向运动。
04.会河堡,蒙古骑兵穷追猛打
你跑我就追,成吉思汗这时候已经完全不讲什么兵法战术了。蒙古军队的唯一任务,就是玩命追上金朝主力,然后展开屠杀。“以精骑三千驰之,金兵大败”,一直追杀到翠屏山(今河北万全北)。
这时候轮到完颜承裕直面成吉思汗了。
根本没等完颜承裕做战前发动,河北土豪立即出人出钱支援金军。土豪们知道蒙古人肯定要搞抢劫,所以这时候帮助完颜承裕就是在挽救自己。但蒙古人都已经突破长城了,抚州防线还能守住吗?当然没问题。因为成吉思汗只有7万军队,完全没有金朝人多。而且,桓、昌、抚三州都是坚城,城高池深,而且府库皆满,要钱有钱、要粮有粮、要兵有兵。
然而,无奈主将无能。完颜承裕比独吉思忠还怂,直接选择跑路,一口气撤到了宣平(今河北怀安)。因为跑得太仓促,导致桓、昌、抚三州府库都没有清空,全留给了成吉思汗。
但成吉思汗攻略三州,还是费了牛劲。因为蒙古人就不会攻城,索性连梯子都没带。你这还怎么玩?但,蒙古大兵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三不怕费事的战斗精神,直接用骑兵运土、倒土上城。
当然不会放弃逃跑的完颜承裕,攻城也不能耽误追击。因为野战才是蒙古人的强项,蒙古骑兵非要跟金朝的野战部队掰掰腕子。完颜承裕打仗不行,但逃跑在行。这时候,他也看出来了,宣平肯定保不住,于是连夜往南继续跑。蒙古人只能一直追,追到会河堡(今河北怀安东)才把完颜承裕给撵上。既然碰到了,那就啥也别说,立即刀兵相向。至于结果就不用想了,金军惨败,完颜承裕被杀成了光杆司令。
05.卫绍王,堪称神奇的操作
突破长城之后,成吉思汗也不搞什么重点突击了,蒙古大军直接面状扫荡。
九月,大将哲别兵临居庸关下。而居庸关守将完颜福寿立即弃关逃跑。两百年后,瓦剌抓了大明皇帝,然后两路包抄北京城,于谦组织北京保卫战。等北京保卫战打完了,瓦剌人也没能突破居庸关防线。依山而建的这座雄关,你根本就没法攻下来。但,金朝的女真将军呢?直接弃关逃跑,金朝中都门户洞开。
这是河北方向,蒙古人已经不是打仗了,而是在放牧。山西方向,也差不多。西京留守胡沙虎,丢了西京就往河北跑。逃跑还不算完,顺带手把河北蔚县给抢了,府库的白银、百姓的车马,能抢全抢。抢到紫金关的时候,还把涞水县令还给杀了,然后一口气跑到了金中都。
这时候,蒙古人正在四处搞抢劫,根本没空惦记中都。但卫绍王完颜永济这家伙却开始筹谋迁都了。这不是将怂怂一窝,而是从皇帝到将军集体认怂,而且已经怂得没了底线。金朝就这种战斗力,都让人怀疑南宋为什么还不北伐。皇帝要逃跑,但中都士兵实在看不下去了。你这是什么操作?成吉思汗多少人,我们多少人?于是,士兵们“誓死应战”,而且也搞什么守城了,直接杀出去跟蒙古人干了一仗。
卫绍王终于见到了什么叫胜利,中都城下,蒙古人伤亡惨重。卫绍王这时候也缓过神来了,赶紧处置自己派出去的几个无能将军,独吉思忠除名、完颜承裕降级。你这就真心过分了,这两个人即便不杀头,也得抓起来。但没有最过分,只有更过分。从山西大同跑到河北中都的西京留守胡沙虎,不仅没被处罚,反而升官了,被任命为右副元帅。卫绍王的神奇操作,彻底浇灭了金朝大兵最有一丝士气。
到这时候,金朝这仗已经没法打了。但是,有一个人却不这么认为。这个人当然是胡沙虎。这家伙自升官之后,就为名将附体了,非要出去跟成吉思汗干一仗。于是,带了三千人跑到宣平驻防。
但蒙古人根本就没空搭理他,因为要退出长城过冬:咱们等来年开春再战。成吉思汗为什么要撤?乌沙堡拿下了、长城突破了、河北扫荡了,而且兵临大金中都,这时候还不穷追猛打吗?没办法,抢得东西太多,得赶紧运回去。还有就是蒙古军队还在初创阶段,所以后勤问题没法解决。
06.獾儿嘴,决战的血腥屠戮
1212年正月,那个亢奋的胡沙虎又开始怂了,上书要退兵屯守南口。而且,还言之凿凿地说:自己不怕死,就是担忧所部三千将士以及中都安危。你这就有点儿过分了,自己怂就认怂,说这话有啥用。卫绍王就是再白痴也不能忍了,直接把胡沙虎撤职。
但是,成吉思汗可管不了你们的宫廷政治,又一次从山西、河北两个方向杀了进来。这时候,长城早已成为摆设。蒙古骑兵想过就过,跟自己家的门槛没啥区别。到这个时候,金朝只能组织重兵应战了。再这么怂下去,蒙古人肯定得把中都端了。
于是,卫绍王以纥石烈九斤为元帅、完颜万奴为监军,率主力兵团驰援河北方向,组织抚州防线。这时候,有人建议纥石烈九斤立即对大肆抢掠的蒙古军队展开突然袭击,所谓“马牧于野,宜乘其不备掩击之”。但是纥石烈九斤这家伙也怂了,死活不同意,非要坚持稳扎稳打。这时候的金朝根本派不出敢战的猛将。但纥石烈九斤比之前几位强一点儿,因为自己带的兵多,兵是将的胆,所以还敢跟成吉思汗硬刚。
开战之前,纥石烈九斤还不忘先礼后兵,派契丹人石抹明安出使蒙古军营,要把成吉思汗痛斥一番。这个石抹明安也是相当有意思,把主帅纥石烈九斤原样复读一遍,然后立即表示自己愿意投降。从头到尾,金朝这边儿就没出过一个正常人。
但纥石烈九斤的重兵到来,还是让成吉思汗措手不及了。因为自己已经在战略上陷于被动了。
蒙古大军在山西、河北两个方向同步扫荡,根本没考虑金朝会组织重兵应战。关键是山西方向分走的三万人一直没回来,也在山西搞扫荡。而这时候驻防野狐岭的金朝大军有多少?“时金兵三十万,号四十万”。成吉思汗就是再嚣张,这时候也不敢嚣张了。于是,赶紧命令蒙古大军停止抢劫,急行军到野狐岭北口的獾儿嘴列阵待敌。大将木华黎观察战场形势之后,建议先下手为强,主动出击、打速决战。因为金朝军队太多,根本没法在野狐岭一波一波地绞肉消耗。
于是,成吉思汗组织敢死队,立即对金朝军队展开猛攻。一直挨揍的金朝军队,在决战之时,也确实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一个没落的草原帝国和一个崛起的草原帝国,根本就没法打。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完全是一种野战无敌的水准。虽然人数不多,但战斗力是恐怖级的存在,梯次进攻、全面掩杀,直接把金朝士兵杀到恐惧。
前锋受挫,主将胆寒,接下来就是全线崩溃。成吉思汗这时候根本就不再费心琢磨什么兵法战术了,立即指挥各路大军全线追击。“麾诸军并进,大败金兵,追至浍河,僵尸百里”。
07.总结原因
此战,三十万金朝主力被全部歼灭,野狐岭的旷野中充满了大屠杀后的血腥。可以说,这是成吉思汗的封神之战,蒙古军队自此以后无敌于中原天下。但女真人为什么败得这么惨?
根本原因是打不过。
此时的女真对蒙古,与当初的北宋对女真,完全是一种水平。战场作战,要么战败、要么逃跑,根本无法展开对等较量。此时的女真战士已经落寞,再也不是“满万不可敌”的水准。
类比长平之战,秦军的确彪悍,但赵军也不弱,堪称六国第一劲旅。所以,面对面硬刚,大秦锐士占不了便宜,而赵军甲士更不会怂得逃跑。
主要原因是太无能。这个无能只要是指庙堂决策和前线统帅。女真人自己给自己换个皇帝,硬是把整个草原给刺激到了。你就说这个卫绍王的人设到底有多差吧。而这位皇帝任命的一众将军,也没有一个能达到赵括的水准。基本上都是把军队打没了,然后自己啥事没有,等着回来挨处分。
类比长平之战,赵括的确纸上谈兵了,但赵括不乏勇气。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名将白起,赵括直到战死也没认怂。而此时的女真将军们呢?大家就一直在比赛逃跑。蒙古突破居庸关之后,连皇帝都怂了。这时候没怂的,反倒是中都守军。
直接原因是跑不了。野狐岭之战的战场极为分散,但主要集中于今天河北省的张北县、怀安县和万全县。在这么大的战场上,数十万规模的兵团决战,可以形成击溃战,但很难形成歼灭战。因为人都不是傻子,打不过都知道赶紧逃跑。但金朝的三十万大军,却没跑了,基本被蒙古人全歼了。
还是类别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也惨烈,主要是因为白起杀降,否则不会死那么多人。而野狐岭之战,金朝的三十万大军却活生生被蒙古人给屠杀了。这些人为什么不逃跑呢?因为跑不了。在机动性上,金朝军队根本跑不过蒙古骑兵。金军可以击溃蒙古人,蒙古人逃跑了,但金朝人追不上。然而,一旦自己战败,那就等着被蒙古骑兵逐个杀戮。
为何只有10万兵力的成吉思汗,敢攻打拥兵百万的金国
蒙古灭金,靠的是策略,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从来就不是简单硬碰硬。
其实早在1205年,也就是铁木真统一草原六部之前,他就产生了灭金的想法。
不过当时的金国,兵力近百万人,人口约五千万左右。(参考《金史·卷四十六》)
而蒙古方面,虽然没有确切数字记载。但根据历代草原民族概况,以及后来蒙古军历次出兵规模来看。
同时期的蒙古草原,人口撑死百来万,兵力至多不过20万。
数字很直观的体现了蒙古和金国的差距。
所以铁木真想要蛇吞象,灭掉金国。他就必须要动脑子,靠策略取胜。
那么,铁木真的策略是什么呢?
也不是什么很高深的玩法,就是蒙古人平时在草原上放牧的那套搞法:驯养、驱使牧羊犬控制羊群。
一个牧民可能很难控制几百头牛羊。
但一个牧民带领几只听话的牧羊犬,完全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牛羊群。
只要找到一定数量的牧羊犬,慢慢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蒙古的第一只牧羊犬是谁呢?
看地图。很显然,就是夹在金国和蒙古缝隙中间,实力相对较弱的西夏人了。
1205年,铁木真命四子拖雷率三万人试探性侵入西夏北部地区。
战前,拖雷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对西夏军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大致有了解。不能说他对西夏知根知底,但至少也可以说,他针对西夏军队的弱点,布置了相对应的战术。
而反观西夏,对蒙古却不怎么了解。尤其是对蒙古军队不怎么了解。
双方的情报明显就不对等。
所以这一战的结果没有任何意外。三万蒙古军吊打十万西夏军。蒙古军把西夏北部地区席卷一空后,扬长而去。
挟此大胜,蒙古军又回头攻灭乃蛮部。铁木真一统蒙古草原。
1206年,铁木真于斡难河畔称汗建国。从此他有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成吉思汗。
1207年,西夏国内发生内讧,成吉思汗趁机发动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军吸取两年前的教训,也针对对手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死活就是不野战。所以此战,最终以蒙古军粮草吃尽而退兵。
事后,成吉思汗做了反思,他意识到西夏毕竟也是小强,想要一战吞夏并不现实。
于是他便转变思路,先解决西夏西面的畏兀儿人,铲断西夏与西域诸部落的联系,把西夏孤立起来,再围而歼之。
1208年底,金章宗去世。著名的废材皇帝完颜永济继位。
次年,成吉思汗笃定金国大丧,完颜永济肯定不敢对自己用兵,遂起倾国之力,先向西征服了畏兀儿人,再回头打西夏,挑起第三次征夏战争。
这一战,蒙古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河西地区入侵西夏,迂回攻击西夏腹地。另一路则从北面南下。
西夏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数万精锐被歼,国都中兴府被蒙古军包围。
西夏襄宗亲自登城,与士兵同吃同住,激励将士坚守,但无济于事。
这一年秋天,蒙古军引黄河水灌中兴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派出使者,向金国求援,希望金国出兵,内外夹击蒙古。但完颜永济却对夏使说,蒙古和你们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我为啥要发兵救你们?
夏襄宗听说后,气的要死,愤恨之余,向成吉思汗投子认输。
成吉思汗没想到西夏会输的这么快,再加上他也碰到一点问题(黄河水灌中兴城,也倒灌进了蒙军大营,导致蒙军也被淹了)。暂时无力攻城。于是他就接受了西夏的请降。
按照谈判结果。蒙古军退兵,退回所占的西夏领土。西夏则称臣纳贡,并答应日后出兵与蒙古一起攻打金国。就这样,成吉思汗找到了第一批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1210年,西夏率先向金国发难。夏襄宗以完颜永济不救自己为借口,断绝了西夏与金国的宗藩关系,并发兵十万进犯金土。
1211年,成吉思汗也对金国开战。
开战前,成吉思汗吸取前番攻打西夏失利的教训,做出战略部署——不要妄图一战灭金,不要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全军应尽量歼灭金军有生力量,通过屠戮,对金国百姓造成恐慌心理即可。
而反观金国方面,完颜永济完全搞不清楚对方的战略意图。甚至连对手有多少兵力,突击方向在哪里,也搞不清楚。几十万金军在他的指挥下,如同无头苍蝇一般。
一边战略清晰,一边是无头苍蝇。所以这一战下来,金军主力被蒙古军的游击战术耍得团团转,在野狐岭被蒙古军重创。
各地的驻守金军听闻蒙古军屠城,很多金将胆寒,直接开城投降,被成吉思汗编为的“伪军”。
就这样,第二批“牧羊犬”也找到了。
1213年,成吉思汗趁热打铁,指挥蒙古主力围攻金中都。
这本是一场试探性攻击。但不想,金国发生内讧,完颜永济被一个叫胡沙虎的金将发动政变杀掉。另一个奇葩昏君金宣宗完颜珣被胡沙虎抬上了皇位。
金宣宗继位后,派人与成吉思汗谈判,愿献出公主、一千童男童女和大量财宝求和。
而之后,金宣宗更是直接跑路。表示中都城不要了,东北老家也不要了。他要撤退到黄河以南,试图以黄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故而,成吉思汗得到意料之外的战果——开战仅四年便拿下了金国都城。将金国的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的陆上通道切断。
同时还得到了第三批“牧羊犬”,也就是被女真人欺压的契丹人。
还有大量的汉人技术性人才。
当时的金中都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宣宗主动跑路后,这些工匠便效力于蒙古。后来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军在短短几年时间之内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游击部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部队的混编军团。
此时的蒙古和金国,实力发生倒转。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成吉思汗灭金,可以说是指日可待。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事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事件。
1217年,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成吉思汗借口了)。成吉思汗率蒙古主力西征(顺路灭了西辽),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伪军留守大本营。
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西夏神宗拒绝协助自己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成吉思汗不信任西夏,担心自己西征,西夏反水,又和金国联合对付自己),对西夏发动了第四次征讨。
这一次伐夏,蒙古军不费吹灰之力,再次包围中兴府。
夏神宗怕死,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
李德旺也怕死,便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就卖了面子,撤军回师。
夏神宗见蒙军走了,返回国都。回朝后,他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大胆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求和。
这本是西夏与金国的一次断臂求生机遇。此时不联合,就再也没机会了。
然而金宣宗这个奇葩却认为西夏竟然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居然赶走了夏使。
并且,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他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
结果西夏与金国彻底闹掰。这一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机遇,就这么被金宣宗白白错失了。
所以说。蒙古灭夏,靠的既是策略,也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金国虽然体量大,但昏君连出,这在无形之中缩小了蒙金差距。
但凡金国有个圣君,成吉思汗也不可能在短短数年时间,就逆转双方实力差距。
1225年,成吉思汗西征得胜而归。
当年,他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人质为由(借口,主要夏神宗与金国勾结的事情败露了),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战铲平西夏。把党项人灭族。
当时的西夏国主是前面提到的李德旺。
金国方面也换皇帝了,变成了金哀宗。
这俩都比他们的父亲靠谱。所以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大军,金夏顺势结盟。
然而前面说了。七年前,成吉思汗西征,金夏不结盟。错失了最后一次反杀机会。现在再结盟,为时晚矣。
故而金夏结盟,并没有改变什么。
金军被蒙古军拖住,西夏只能孤军奋战。
李德旺很清楚,成吉思汗不会再接受自己的投降。因为他不信任自己了。
所以他决定做困兽之斗,集中所有兵力,与蒙古军决战。
这一战,蒙古军10余万,西夏军30万。双方士气都很高。
但结果依然是蒙古军大胜,西夏军惨败。
蒙古军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呢?
总结起来,就是常规三板斧。
首先,蒙古军利用西夏军分兵(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十万人,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人)的情况,制定了先集中兵力包围西平府,做出假意要攻城的策略,刺激西夏军与自己决战。
第二步,当西夏军行动,增援西平后,蒙古军从西平撤军,在半道设伏,利用弓箭射杀西夏步兵和重骑兵。
第三步,最很辣的绝招来了。
蒙古军并不阻止西夏军前进,而是故意让开大路,放夏军抵达西平府,并进入城内。
当西夏军的伤兵和一部分士兵进城后,蒙古军突然杀出,截断了西夏军队列,并利用箭雨和火攻,阻止城内西夏军杀出。
此时城外的西夏援军兵力不足,不是蒙古军对手,只能退兵。城内守军被堵在城里,又冲不出去。只能眼睁睁看着再次被围。
当西平府的西夏军被围了一段时间后,猛然发现,自己上套了!
城内的粮草本来就不足。现在又涌入了大量援军和伤员。这些人进城后,不仅起不到增援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负担。
所以一段时间后,西平府的十几万夏军就陷入了惴惴不安当中。
负责守城的西夏太子李德任见情况不妙,担心士兵哗变,下令突围。
然而,士气高涨时,西夏军尚且敌不过蒙古军。此时一帮哀兵,又能有什么作为?
最终,奇迹并没有发生。十几万西夏军开城突围后,先是被蒙古军的箭雨射杀大半,剩下的残兵又被围歼。整场战斗下来,蒙古军的伤亡还不到一万人。
通过这一战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当年的蒙古,习惯于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很少会与对手在战场上死拼。
整个蒙古草原才多少人口?就算一打十,也不够与金国和西夏拼的。
攻克西平府后,成吉思汗认为中兴府的夏军残军肯定不敢出战,便调转方向,亲自率军突袭金国,把关中地区横扫一空,彻底打消了西夏等待金国援军救援的念头。
五个月后,成吉思汗回师中兴府,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被西夏拒绝。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城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濒临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夏末主认为天意如此,便遣使投降。
1227年七月,成吉思汗病死。临死前,他留下遗嘱,要求尽灭党项族。
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
西夏灭亡后,金国独木难支,灭亡正式进入倒计时。只是由于窝阔台、察合台、拖雷三兄弟要争汗位,蒙古主力撤回草原。所以蒙古没有立即攻金。
1228~1230年,金军几次挫败蒙古军,且还有二十多万精锐,占有河南和关中。
但是,金国终究已是大势已去。
因为此时的蒙古帝国,蒙古军加上色目人和其他民族组成的仆从军,高达几十万,且占据着从中国东北到中亚的广大地盘。
论战略,蒙古一直吊打金国。
论战术,蒙古军也优于金军。至少,从来就不弱于金军。
论实力,双方肉眼可见的悬殊差距。
金国唯一还能拿出手的资本,就是经金哀宗重新整肃后,金军的士气还不错。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与蒙古人决一死战的勇气。
然而,蒙古军从来就不在乎对手有没有决战的勇气。
因为蒙古军有的是办法消磨对手锐气。
自此,蒙古灭金,可以说是泰山压顶。没有悬念了。
1231年,蒙古攻入四川,逼南宋站队。
南宋惹不起蒙古,遂与金国划清界限。
1232年,蒙军在三峰山大破金军主力。
这又是一场神仙仗。15万金军精锐以不胜便成仁的勇气寻找蒙古军决战。
可蒙古军根本就不与金军决战,最后靠着运动战,活活拖垮了15万金军。
金军主力在三峰山全军覆没后,南宋也派兵攻金。
1234年,金哀宗传位于末帝完颜承麟。之后金哀宗在宋蒙联军破城前自缢,完颜承麟冲出城外厮杀,战死。
自此,金国灭亡。
纵观蒙古灭金,蒙古军的厉害之处,不在于骑射本领。要论骑射,党项人和女真人的骑射功夫也不差。
蒙古军真正吊打对手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大战略。
战术上,蒙古军擅长诱敌深入,以骑兵突袭加包抄侧翼的手段,切断对手退路,反复袭扰对手,绝不与对手近战。通过磨耗,慢慢拖垮对手。
战略上,蒙古人心狠手辣,擅长以屠杀方式瓦解对手心理,迫使对手投降。同时他们还善于利用降兵,让伪军打先锋,减少蒙古兵的无谓损失。
另外,蒙古军在面对强敌时,从不计较一城一地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再逐个击破。
这便是蒙古敢于挑起战端的主观因素。
一言以概之,就是对自己非常有信心。
客观上讲,金国连出昏君,自毁长城,主动放弃基本盘。成吉思汗对金国开战,其实属于顺势而为。
成吉思汗不瞎,完颜永济是个什么尿性,他看得清清楚楚。如果是金世宗在位,他可能还不敢有歪心思。但完颜永济这种废材,他要是都不敢挑战。怕是他自己也会心有不甘。
野狐岭之战金国四十五万精锐为何会败给不到十万的蒙古兵呢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惊世之战。金军之败,不足为怪。
恐蒙症,人心涣散。
蒙金决裂后,金模仿汉人王朝,以长城以依托,防御蒙古。
金充分发挥了基建狂魔的优良传统,“用工七十五万”,开始加固300公里界壕防线。
成吉思汗何等人?哪里会受制于你这个防线呢?他一边派三个儿子发起牵制性进攻,一边选定乌沙堡,和金军玩了起来。
牵制性进攻中,蒙古军横扫晋冀与内蒙古交界的各地区。既打击了金军在相关区域的战争潜力,也牵制了金军大部。
来去如风的蒙军,制造了强烈的恐怖情绪。与此同时,成吉思汗与金军在乌沙堡玩了一阵(攻破、退去、再攻破、再退去,连续试探性进攻)后突然发力,发起猛攻。
这次猛攻,雷霆万钧,与1940年德军在法国战役中的表现一样,金军虽有防御,却来不及对迅猛的攻击做出恰当反应,一时间,金军的防御体系完全失效。蒙古军攻破了居庸关,一度杀到中都,因金军“奋勇死战”,又因“凛冬将至”,蒙古军才退军。
此次爆击,对决战的影响有:
1、破西京,金军原本建立的防御体系被打破!
2、完颜承济为蒙古军强大的机动力震撼,为了防止蒙古军绕过金军主力袭击中都,收拢部队,放弃了桓州、抚州等地。使得蒙古军消除了决战时的后路之忧。
3、失去了地方豪帅的支持。如果一定战力的豪帅能配合金军作战,至少可以牵制蒙古军军力,支持决战战场。而许多豪帅本是支持金朝的。豪帅们曾与金军商讨联合作战。但金军统帅只顾询问后退小路,使得各豪帅失望透顶,纷纷投蒙古。
4、此战后,金朝高层赏罚不公。表现拙劣的将领没有得到应有的处置,依然领导了随后的决战。这些金军指挥官有普遍的畏敌情绪,而金军上下对他们也缺乏信心,一旦陷入苦战,很可能失去信心!这极大影响了此后的决战!
宋襄公式的将领
因历史原因,金朝防务一直重南轻北,精锐多在对南宋方向。因此,初与蒙古军交手时陷入被动也属正常。
鉴于此,金军下定决心,调拨大军,“三十万,号四十万”,决意与蒙古军一战,或讨伐蒙古,或稳定北线,决意与蒙古军一战。
当时,有人提出:蒙古军正在攻略抚州等地,“马牧于野,宜趁其不备掩击之。”但金军统帅拒绝,他决心以堂堂之阵与蒙古军决战。
这种人一般都有个优点,讲礼貌。于是,派人去质问成吉思汗,你为啥来打我?
派去的人大约也是被雷到了,在履行完职责,把该说的话说完后,表示本人愿意投奔蒙古!
作茧自缚的部署
金军部署野狐岭时,将军队部署于各险要关隘。
历史一再表明,分兵把守的消极防御体系从来都是作茧自缚,金军在长城防线如此,到了野狐岭又是如此。
在主力会战中,山地对进攻方有利-《战争论》金人或许忘记了,当年他们在陕西与吴玠激战时,无论是仙人关,还是和尚原,宋军都以防线迟滞敌军,以机动兵力把握时机,主动出击的。
可是,金军坐拥绝对优势兵力,却分散部署于各关隘,彼此调度、支援困难极大,无异于作茧自缚。
拔都鲁,我们是骑兵,没有马,也比步兵能打!
也许,金军这样的部署,是认为,这种地形,可以限制蒙古骑兵的发挥吧。
以山地制约对手骑兵,是常见套路。果然,金军主力战力确实不一般,蒙古军攻打竟日,毫无所得。
木华黎看出了问题,指出:金军人多势众,不死战,搞不定!上敢死队!此地不利于骑兵,那就不骑马,没有马,我们依然是敢死队!
于是,他“率敢死士,策马横戈,大呼陷阵。”成吉思汗率领中军继进,大败金兵。
狭路相逢勇者胜!金军放弃兵力优势,消极部署于各狭路,为蒙古勇者提供了理想舞台!
一阵冲杀后,金军中的阵势溃散。由于指挥、调度不便,此时金军虽多,但却只能各自为战,汉军、契丹军、女真军,相继溃散。
金军的精兵良将大半尽于此役!
根本原因:金统治力量的没落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这是当年对女真人超强战力的描述。可是,此时的女真军队,无论基层还是高层,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了。
先说基层。
女真军队的基础,是猛安谋克制。猛安谋克统之,将勇而志一,兵精而力齐。猛安谋克,只有女真人才可以担任。在无日不战的年代里,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承平日久,就会选材严重不足了。
而且,金章宗即位后规定:各执掌兵权的猛安谋克都必须要科举进士!这种理想化的政策使兵将难以满员,以致于后来要改25人为一谋克,100人为一猛安了。而一谋克25人中,除去旗鼓手各一人,火头军5人,其他的战斗人员不过18人!
再说高层。诸位可能对此战中金军众将帅的素质有了一定了解了。一些在此战中这些拙劣的将领(如胡沙虎),此后虽然依然不敢对蒙古作战,但他们内斗却依然神勇无比!大敌当前的金朝高层长期保持着剧烈的动荡!
金人的时刻,即将过去了!
怎样用几个字来概括一下金朝晚期的状况
晚金政局,可概括为八个字:无君无相无将无兵。
一、为什么说无君呢?
章宗无子,卫绍王以叔继侄位,系统不正。章宗为什么要立叔?据《金史・卫绍王纪》说利他“柔弱鲜智能”,说明章宗人太糊涂。卫绍王在位止短短五年,在“身杀国盛、记注已失”的情况下,全纪不过几页,而灾异、北兵、失守、罪己、败绩……等等字样倒占了一大半,这是王鹗等人随手掇拾搞出的,简陋极了。
胡沙虎很有点像东汉末年的军阀董卓,但董卓是陇西豪族出身,胡沙虎还不能和他相比,但同为败军之将,败军应该伏罪,卫王既加以谴责而又起而重用,启其歹心。卫王显非明君,但平生无大失德,不当死于胡沙虎之手。胡沙虎拥立了宣宗,致举朝不敢暴其罪。贾益谦、卫王朝的参知政事,自言“知卫王莫如我”,又说“卫王为人勤俭,慎惜名器。”而完颜素兰之言更为切至,他说“昔东海在位,信用谗谄,疏斥忠直,以致小人日进,君子日退,朝纲素乱,法度益隳…言者劝其恐惧以答天变,东海不从。”
卫王昵近小人,所以不为当时舆论共谅,但不知“谗谄小人”都是谁呢?
宣宗即位不能正胡沙虎杀逆之罪,已违“有贼必讨”之义,反而尊之为太师、尚书令兼都元帅、泽王,同时又临哭卫王,而又追降为东海郡侯,政刑颠倒如此,还成什么政治气候?
宣宗不能杀胡沙虎,而胡沙虎被杀于术虎高琪,是去一害复来一害。贞祐迁汴以后,疆土日蹙于外,庶政日紊于内,虽有一二敢于谏诤之臣,奈宣宗善善而不能用。
高琪以杀胡沙虎有功,当了丞相多年,妨贤害能,专权固宠,《金史》说他“与高汝砺相唱和,高琪主机务,汝砺掌利权”。一旦宠衰,也不免于死,看来宣宗不是无权处分高琪溺职,而是因循养奸,后来悔悟已晚了。
《金史》论赞说:
“宣宗道谋是用,煦煦以为慈,皦皦以为明,孑孑以为强。”又说,“读《金史》至张行信论粤屯忠孝事,曰:嗟乎,宣宗之不足与有为也如此,夫进退宰执,岂无其道也哉,语其亲知,讽之求去,岂礼耶?是故粵屯忠孝,蒲察思忠之党比,纥石烈胡失门之疲从,完颜寓之轻信误国,干答合打之话讼上官,于是曾不之罪,失政刑矣,岂小惩大诫之道哉!”
史臣早对宣宗下了定论。今又从《金史》中得其行事之谬两则,如:
“陕西元帅完颜赛不遣使来献晋安、平阳之捷,方议其赏,御史乌古论胡鲁劾其纵将士卤掠,不副主上除乱救民之意,乞正其罪。上以赛不有功,诏勿问,赏议亦寝。……唐州守将讹论元帅赛不犹子,与宋人战唐州境上,为宋人所败,死者七万余人,匿之而以捷闻。御史纳兰发其事。上以赛不故亦不之罪,而以是谕之,乃称纳兰敢言,录其功付有司,秩满考最。”
没有想到,掌握刑赏大权的皇帝,凡事不论曲直功罪,专门效和事佬和稀泥,把国事弄得一团槽,其优柔寡断处,和卫王可说是天生一对。
二、为什么说无相呢?
金世宗当了二十九年皇帝,勤政爱民,极力想模仿唐太宗,虽然手下有几个出色的宰相,但终以没能得像魏征那样的一面镜子引为憾事,世宗是深知宰相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
卫王的左右相仆散端和徒单镒,仆散端是所谓“斗筲之人”,徒单镒颇有建树,但依违于胡沙虎,君子不能无讥。术虎高琪当了宰相十几年,《金史》说他“专固权宠,擅作成福……附己者用,不附者斥,凡言事忤意及负材力或与己相颉顽者,对宗称其才,使干当于河北,置之死地。”
高琪就是这样一个无才无能的废物,在宣宗眼里却成了宝贝。后来高琪使其奴赛不杀死自己的老婆,而又杀赛不以灭口,他这种蹩脚做法,只能砸了自己的脚,宣总对他万分容忍,也不得不下狱论死,高琪以一人偿了一妻一奴的命算够本,而宣宗却赢得一次英勇的奋断。
另一个是抹燃尽忠,尽忠和完颜承晖同守中都,私诓承晖谋弃中都出奔,及承晖仰药死,又诓诸妃独与其爱妾先出而弃诸妃不顾。宣宗不治其罪仍加委任,已为失刑。后来因他阴谋杀害高琪,才并其前罪杀了他。又一个是尚书右丞徒单思忠,元光元年,他以病马输官,冒取高价,被御史参奏,论死,宣宗赦免,降授陈州防御使。堂堂执政干此龌龊事。孔子讥子产“惠而不知为政”,宣宗为人,《金史·论赞》说“迹其勤政优民,中兴之业盖可期也,然而卒无成功者何哉?良由性本猜忌,奖用吏胥,苛刻成风,举措失当故也。”
其实这说对了一半。其实宣宗天性仁儒,能宽以待下,而不能济之以刚断,平日孜孜庶务,很像是勤政忧民,而不能综揽宏纲。张行信、完颜素兰、陈规、许古、刘炳等人,敢于直言规谏,但宣宗不能尽用,或用之不久,或置之闲放,甚至令其惶惧待罪。然则宣宗纵得贤相,能用之勿贰乎?相不得人,那么高琪等人便猖狂得志了。张行信说得好,“无事之时,犹不容一相非才,况今多故。” ,宣宗可以说无相了,不是无相,有而不能用,所用又都非相才。
至于金末仕途谄谀成风,于四方灾异及民间疾苦不敢上闻,恐“圣心困”,而宰相临事不问是非,习惯于低言缓语,互相推让,号为“养相体”,见于刘祁的《归潜志》,这和辽末宰相惟“打嗑睡”有什么不同。这种风气,我认为是当时臣下揣摩宣宗的好尚养成的。
三、为什么说无将呢?
女真族灭辽取宋直如摧枯拉朽,全仗武力。后来由于时间和形势的推移转变,渐渐“北不如南”,这出于兀术、韩常之口。但中期还是名将辈出,如仆散忠义和仆散揆、完颜宗浩、夹谷清臣等,御敌固围,先后奏绩。
降到卫王、宣宗仍不能说无将,不过,以卫王、宣宗那样人为君,而当日整个政局又那样混乱一团。赵翼《廿二史札记・金中叶以后宰相不与兵事条》已指出金尚书、枢密分权的问题,尚书既为高琪所独揽,枢密又能有谁呢?加以行省、宣差、从宣普遍设置,权力滥分,真同遍地开花。陈规在受诏审理冤滞时说过,“今河南一路便宜、行院、帅府、从宜凡二十处,陕西行尚书省二、帅府五,皆得以便宜杀人,冤狱在此,不在州县。”权力一分,人可以各行其是,而中枢又无人合理主持,自然利一而弊百,这晚金弊政之一,况且强敌在郊,疆土日削。
无将的结果如此。一个蒙古敌人已应付不了,宣宗还要横挑西南两敌(宋、夏),真同自掘坟墓。将帅每战失利,反而掩为胜,欺上瞒下。当日将帅中性一完颜合达能知敌情、骁勇战,与士卒同甘苦。张行信称为“今之良将”。当合达败走钓州,城破,藏窟室中,为蒙兵发现而被杀,蒙将扬言:
“金所恃惟黄河与合达耳,今合达为我杀,黄河为我有,不降何待。”
四、为什么说无兵呢?
金初的战斗主力是剽悍的女真人,猛安谋克是金军民合一的组织,金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期封建渐深之后,猛安谋克分布各地,除本土外,已深入到今天的北、河南、山东一带和汉族杂处,他们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平日醉饱酣嬉,汉族人几被视同封建制度下的佃户和奴隶,备受凌辱和蹂躏。
及蒙古兵事起,女真人上代的剽悍劲头已销蚀殆尽,打起仗还不如汉人。初期的谋克编制是三百户一谋克,十谋克一猛安,国家无事时屯种,有事则出征。到宣宗时,编制缩减到三十人一谋克,五谋克一猛安,哀宗时又递减到二十五人一谋克四谋克一猛安,还能打什么仗?到必要时只好组织民兵去应了。这时官兵不能保民,人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乡,便自相团结起来,成为地方武装,同时又是一股地方割据势力,国家即授以经略、安抚使、从宣之职,进而封爵为公,这又成为晚金弊政之ー。于是产生了“九公和十郡王”,现《金史》中八公有传,十郡王无传。到最后九公也都摧败而归并于大元了。
参考文献:
《金史・卫绍王纪》
《金史·论赞》
《奥屯忠孝传》
《廿二史札记・金中叶以后宰相不与兵事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