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父母不懂事,孩子怎么办
- 为什么有的男人拿刀砍杀人,总有人说没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 你是怎么理解大彻大悟的
-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 朱棣上位后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子女们
- 大家对于这次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中印流血事件怎么看
父母不懂事,孩子怎么办
谢谢邀请:其实父母出生在不同的岁月,生活在不同的年纪,相互理解,在辛勤的岁月里。父母把无私的爱,来养育陪伴保护好每个宝贝儿女。
父母是我们的眼中佛!在和睦的家庭里,都会小让大,大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勤劳善良,有一颗感恩的心!一家人健康幸福快乐每天。家和万事兴!
为什么有的男人拿刀砍杀人,总有人说没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问题是有一点问题的,拿刀砍人不是男人的专利,女人也有,只是很少而已!
什么叫“没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举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吧!
上个世纪初,我们被如今小日子过得不错的国家侵略,我们反不反抗?
事实上,没有我们坚持了14年的反抗,哪来的新中国?哪来的新生活?
我们的先辈为什么砍杀鬼子?因为他们饱受了被侵略所带来的痛苦与折磨。没有经历过的,无法感同身受。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一致对外的战争,现在我们说的砍杀人是内部矛盾,不能同日而语!
那么,我们再说另外一个例子。
记得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好像叫《红蝎子》,还是《红蜘蛛》来着,忘了,懒得查了。
里面的案例都是真实案例改编的。一个个女犯人的故事。有多少女人说因为无法忍受老公的长期家暴,最终举起了“屠刀”?有多少女人是因为忍受不了别人的欺骗或者迫害走向了犯罪?
我们不能为她们所犯的罪行辩解!
事实上,如果,遇不到渣男,她们的命运可以完全不同。
受害者不是女人的专利,举起屠刀,也不是恶徒的专利!凡事,是有两面性的,否则,砍杀案件为什么还要经过“审理”?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兔子咬人了,也还是兔子,不会变成狼!同样,兔子咬了人,也会被追究责任,不会因为他是兔子而免责!
你是怎么理解大彻大悟的
大彻大悟的人,或者通达禅宗,或者通达教下,或者二者皆通。
通达禅宗的人已经明心见性,通达教下的人已经大开圆解。
明心见性的人,必须研读教典后,才敢自称大开圆解。大开圆解的人,不必参禅,自然而然就已经明心见性。
什么是明心见性?
首先,明白自己的心在什么地方,有没有形象。自己的心和外物是什么关系。
其次,明白佛的心在什么地方,自己的心和佛的心,二者是什么关系。
再次,明白一切众生的心在什么地方。
最后,明白心性本来就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正所谓:不生不灭。一切万法的自性,也是不生不灭。
什么是大开圆解?
简单的说,大开圆解的人,通达诸法实相,清楚佛陀设教层次。
佛说的任何经典,大开圆解的人第一次阅读,就能够立即理解其中的道理,所处的设教层次。
大开圆解的人清楚地知道,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权教),最终都会会归在佛乘。
如何才能大彻大悟?
大彻大悟只是一瞬间的事情,然而,要做到在某一瞬间大彻大悟,却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积累知识,积累正确的见地,积累疑问。
修行人一边积累疑问,一边破除疑问,知识和见地自然不断增加,直到某一刹那,内心的疑问顿消,这就是大彻大悟了。
大彻大悟前,对佛法的信心是仰信,仰赖别人建立的信心,就是仰信。
大彻大悟后,对佛法的信心是正信,是自信。明白道理后建立的信心,就是正信。见到自性后建立的信心,就是自信
韦昌辉杀掉杨秀清后,为何还要大开杀戒
韦昌辉之所以要在诛杀杨秀清后扩大屠杀规模,并非仅仅只是韦昌辉个人复仇。这个祸根,早在永安建制时,就已经埋下。
太平天国的诸王都是实授王
永安建制时,洪秀全一口气封了五个王。这五个王,都是实授王。他们都可以开府,都有自己的官僚系统、私人军队。
历史上,唐朝的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天策府的将领们和秦王说,你要么采取行动,要么放我们回家。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秦王被太子击败,他们都很可能被杀。
如果李世民在权利斗争中被谋害,天策府的这些将领会不会考虑被秦王报仇?因为,这些府将、府兵,一旦老大失败,他们都极有可能会遭到牵连。像魏征这种依然被忠用的,都可以成为千古佳话了!
显然,成为千古佳话的概率是很低的。
韦昌辉后来敢带3000部队攻打天王府,而这3000人也居然听令而行,可见,这些府兵,忠诚的是北王这样的主子,而不是天王。
因此,在杀害杨秀清之后,继续除掉一些东王死党,并非仅仅“因为私人恩怨”。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京事变”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即使这些王格局大一些,也会在形势更好的时候进入内讧模式。
相比之下,在同时代清朝发生的辛酉政变中,慈禧等人夺权过程中,仅仅只诛杀了3人,其他人或流放,或不追究。这就是因为,大清的王爷,都是虚职,他们手下的人,都是大清的臣子,而非某王府的臣子。因此,在雷霆手段完成夺权后,可以“余皆不问”。
但对手是“实授王”时,胜利方恐怕就很难这么从容了。即使英明大气如秦王李世民,也长时间受到“太子余党”的困扰。
只要翻开历史书,我们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实授王”都会酿成祸害。
汉朝的韩信、英布;清朝的三藩,这些拥有实际权利(或较高威望)的王,无一有好下场。即使是同姓王,也都常常是动乱的源点,如汉“七国之乱”、晋“八王之乱”、明“靖难之役”等等。
古往今来,拥有实权的异姓王,多没有善终。他们几乎不可能与天子长期保持互信。从这个角度看,即使天王、东王、北王等人拥有更大的格局、更高的素养,太平天国诸王的内讧,也几乎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东王府的规模巨大
由于天王长期不理朝政,东王府几乎成了事实上的权力中心。
《贼情汇纂》详细记载了东王府的人员规模。其中,有几个关键信息:东王府,自己就设立了六部。(吏、户、礼、兵、刑、工),掌管事务。这些人员中,职同检点的141人;职同指挥2人;职同将军3414人!
换而言之,如果韦昌辉本着“斩草除根”的心态来杀人,东王府下面光将军以上就有3557人!牵连下去的下级军官、士兵,难以估算。
被血腥屠杀的,几乎是当时太平天国的中枢系统,此后太平天国纵然依然有名将,但再无当初的“规整”了。当时韦昌辉总共带入天京的也就3000人,人数还不如东王府的将军多!东王余党要是为东王报仇,韦昌辉被杀个100次都有可能!
这,大约就是韦昌辉心急火燎大屠杀的原因。
本应可控的局面,演变成血腥屠杀
可是,即便如此,这场大屠杀也本应可以避免。或者说,本应规模小很多!
在杀害东王府两天后,天王下诏(也有说是伪诏)5000名最精锐的东王余党前往礼堂观北王、燕王受刑。这5000多人都依照规定放下武器而去。
可见,此时天王是完全有能力,有威望控制局面,从容处置“东王余党”的。
所谓“树倒猕猴散”,在这些“东王余党”中,真正愿意死心塌地为东王复仇的绝对是少数。
即使是杨辅清,后来在得到妥善对待后,也能忠心耿耿,为太平天国拼到底。何况他人呢?
而韦昌辉,当时总共带来3000多人,洪秀全如果有心制止,是绝对有能力制止的!
而洪秀全在整个过程中几乎毫无作为,任由韦昌辉扩大屠杀范围,如果不是昏庸至极,就是有意为之了!
洪秀全本应有能力早早制止,妥善处理,而不是事前不制止,事后甩锅。不管是昏庸至极还是有意为之,洪秀全的事业,也在这场不断扩大的屠杀中走向了没落。
杨韦之间的私人恩怨,应不是大屠杀的关键
至于杨秀清过去对韦昌辉的侮辱、责罚,我认为应不是大屠杀的关键。
杨秀清给韦昌辉的私人恩怨,韦昌辉所恨者,应该也就是杨秀清,再扩大一点,事变第一天的“血洗东王府”应该就已经完成“雪耻”了。
而后来扩大的大屠杀,我认为主要是源自韦昌辉对“复仇”的恐惧。
正因为天王的无所作为(或有意为之),韦昌辉才在恐惧的驱使下不断扩大屠杀范围。
因此,我认为,韦昌辉在杀害杨秀清后的大屠杀,源自太平天国天生的制度缺陷,而天王在这次事件中的态度,则是推动这场大屠杀的关键。
朱棣上位后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子女们
朱标有五个儿子。
嫡长子朱雄英八岁夭折。无嗣。
次子朱允炆就是建文帝。
靖难之役期间,朱允炆失踪。至今为止,关于他的下落都是迷。
按明朝官方的说法,朱允炆是自焚而死。因为朱允炆死了,才最符合朱棣的利益,如果朱允炆不死,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
但明朝官方的说辞,历来备受质疑。很多人认为朱允炆没有死于战火,认为是朱棣故意篡改了历史。
这些人对朱允炆的下落有三种猜测。
一是说南京城破前夕,朱允炆在一个叫做王钺的太监的帮助下,化妆成和尚,走水路逃出了南京。后来流亡到海外。朱棣因为要寻找朱允炆,所以才有了郑和下西洋。
二是说朱允炆躲在民间隐居了,善终。死在了朱棣之前。胡濙通过多番查访(朱棣派到民间寻找朱允炆的官员),得到消息,连夜向朱棣报告。两人为此事密谈至深夜。史料记载,朱棣“至是疑始释”。大概就是听完胡濙的汇报后,得知朱允炆死了,朱棣露出欣慰笑容的意思。
三是说朱允炆化妆成和尚出逃后,对夺回帝位失去信心,找了座庙(道馆)出家了。具体是哪座庙(道观),说法不一,有浙江余杭东明寺、江苏吴县普洛寺、江西上饶三清宫等几种说法。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说法。也有很多人声称自己就是建文帝。比如明宪宗时期就有一个老头声称是建文帝,结果被朝廷咔嚓了。
由于这些推测都缺乏有力证据。所以朱允炆到底是怎么死的,还是个迷。
朱允炆有两个儿子,长子叫朱文奎。朱棣攻入南京后,朱文奎失踪。明朝官方的说法是朱文奎与父亲朱允炆一起自焚而死。
官方之所以给出这套说辞,动机很简单。朱允炆是皇帝,朱文奎是太子。这爷俩,一个都不能留。不然朱棣无法顺利继位。
朱文奎到底下落如何,史料记载不详。被人杀了,伪装成自焚,也是有可能的。毕竟朱文奎当时只有六岁。
南明时,弘光帝追复朱文奎太子身份。
皇次子叫朱文圭,朱棣攻入南京时,朱文圭只有一岁多。由于年幼,且不是皇储,对朱棣够不成威胁。所以他也就没有“被失踪”。
不过虽然朱文圭侥幸活了下来,但他的一生也是非常可怜的。在他两岁时,朱棣就下旨将他禁锢于凤阳的广安宫。这一禁锢,就是五十多年。直到1457年,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他才被释放。(英宗也被囚禁了八年,对同样被禁锢的朱文圭动了恻隐之心,所以才有此之举)
据说朱文圭被释放后,见识只有几岁小孩子水平,连牛马都不认识,如同白痴。为了帮他传嗣,英宗赐了婢妾十余人,并派专人照顾他的生活起居。就这样,他才有了子嗣。
明英宗复辟后的第三年,有官员上奏,请英宗下旨,将“建庶人”、“吴庶人”重新押到有军队的城中看守,明英宗不许。这时候,朱文圭已经死了,所以此处所指的“建庶人”,肯定不是朱文圭,很可能是他的子孙。
明孝宗时期,又有一个叫缪恭的老百姓上书孝宗皇帝,请求给“建庶人”封王,以奉祀懿文太子朱标。
另外根据近年专家的研究,早在明宣宗在位时期,朱文圭就结婚了。
史籍中提到的被明英宗赐婚的人,可能不是朱文圭,而是明代宗的遗腹子“见庶人”。
英宗复位后,故意把“见庶人”过继到“建庶人”名下。然后又修改史书,把朱文圭在明宣宗时期的婚配纪录划掉。
史料记载很乱,研究结果更乱。这里就不深究了。总之,朱文圭应该是有子嗣的。而朱文圭有子嗣,那说明朱允炆也有子嗣。只是这些皇室后裔不被明朝官方承认。
(建庶人传后谱)
南明时,朱文圭被追复王爵。
朱文奎和朱文圭是亲兄弟,母亲是光禄少卿马全之女马氏。南京城破后,马皇后据说也自焚而死。
朱标的第三子叫朱允熥,他和朱雄英是同母亲兄弟。与朱允炆只是异母兄弟关系。按照继承顺位,朱标死后,大明的储君原本应该是朱允熥。但朱元璋考虑到朱允熥年幼,可能会被外戚控制(外公是常遇春),于是朱元璋也就选了朱允炆。
结果就因为朱元璋的一念之差,朱允熥的人生彻底改变。
朱允炆继位后,朱允熥开始走霉运。他虽被封为吴王,但不能就藩。因为他才是正牌的嫡长子,对朱允炆的威胁比朱棣大,所以他一直处在朱允炆的监视中。他与周王、齐王等藩王一样,被朱允炆视为眼中钉。
靖难之役后,周王等人重获自由。朱允熥则没份,朱标儿子的身份导致他继续被朱棣视为眼中钉,继续被囚禁。
1417年,谷王朱橞诈称崇阳王朱悦燇(蜀王朱椿的儿子)为“建文君”,意在谋反。后被朱棣镇压。
不久后,朱允熥就暴毙而亡了。
明朝官方说是暴毙,其实真实原因不过就是朱允熥威胁到了朱棣的皇位。朱棣不得不把他抹除,一劳永逸解决后患。
“不幸生在帝王家”这句话,用在朱允熥身上非常贴切。
他原本是储君,而且本该是第一顺位,本该继承皇位。但就因为爷爷一念之差,他的命运就被改变了。落了个惨死下场。
朱允熥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字不知道,详细生平也无记载。
次子叫朱文坤,据民国二十四年版的《莱阳县志》记载,朱允熥暴毙而亡时,身边的心腹抱着尚在襁褓的朱文坤逃到莱阳隐居。后经百年繁衍,有百余户后裔。
另外,明英宗复辟,释放“建庶人”时,也一并释放了“吴庶人”。而当时朱允熥已经死了快四十年了,“吴庶人”不可能是朱允熥。所以朱允熥也应该是有子嗣的。只是这些后裔不被明朝官方认可。
插一句。所谓建庶人,吴庶人,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特指一个群体。朱文圭是建文帝的儿子,但被踢出了皇族,沦为庶民。所以他的他的子嗣,就统称为建庶人。朱允熥的爵位是吴王,但被踢出皇族,沦为庶民。所以他的他的子嗣,就统称为吴庶人。
有明一朝,不止有建庶人,吴庶人,还有齐庶人等群体。
朱元璋的第七子齐王朱榑谋反,全家被踢出皇族,贬为庶民。后来朱榑的三个儿子被明宣宗处死(史书记载为暴毙),只留下一个小儿子朱贤爀没杀。朱贤爀以及其后人,在明朝就被统称为齐庶人。这个群体直到嘉靖时期才获得自由。
朱允熥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分别是四子朱允熞和五子朱允熙。两人均是建文帝的胞弟,均为吕皇后所生。
朱棣继位后,废了大哥朱标的帝号,吕皇后的后位自然也被废除,改称为“皇嫂懿文太子妃”。
也就是说,朱棣只承认大哥大嫂的太子和太子妃身份。
吕皇后晚年的生平记载不详,有自焚而死的说法,也有善终的说法。
朱允熞和朱允熙的记载就很明确了。
朱允炆在位期间,两人封亲王。朱棣废除朱标的帝号后,两人不再是皇子,便降封为郡王,并被软禁。
朱允熞死于1417年(或之前),死因和朱允熥一样。
朱允熙死于1407年,因住所失火被烧死。死的比较蹊跷。朱允熙当时16岁,已经快成年了。而且他虽然被软禁,但毕竟还是郡王,身边是有下人服侍的。一个大活人被火烧死,实在让人不得不怀疑是朱棣下的黑手。
朱允熞和朱允熙都没留下孩子。绝嗣。
另外,朱标还有四个女儿。
大女儿的封号是江都公主,嫁给了长兴侯耿炳文子耿璿。靖难之役期间,耿璿曾经劝父亲耿炳文直捣北平,结果因此得罪朱棣。靖难之役后,朱棣清算耿璿,将其处死。江都公主也被降为郡主。自己夫君被杀,自己也被降爵。打击来的太大,江都公主一时接受不了,便忧虑而逝了。
二女儿的封号是宜伦郡主,生平记载不详。
三女和四女记载也不详。只知道四女没出嫁就病死了,死后追封南平郡主。
总的来说。朱棣夺得皇位后,对大哥朱标一家人不怎么样。从老的到幼的都没放过。女儿还好,儿子全部沦为阶下囚。可见“最是无情帝王家”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可能朱棣起兵之初,也没想到事情会弄到这幅田地。但既然选择了造反,又无法回头,他也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
不过,朱棣也没把事做绝。朱允炆和朱允熥都有子嗣传承。只是记载不详,很难列出详细的传承了。
大家对于这次发生在加勒万河谷的中印流血事件怎么看
很多人以前不知道加勒万河谷,这次冲突之后,知道了加勒万河谷。
很多人以前也不知道阿克赛钦,这次冲突之后,知道阿克赛钦是个高原盆地。
很多人以前不知道,中印之间曾经有协议,在实控线两公里内不得开枪,现在终于知道,为啥要在边境拿着石块木头打群架。
不管如何,2020年6月15日,中印边境发生了流血冲突,印度当场死了3人,救治不力又死了17人,后来据说又死亡了18人。
这次的流血冲突,到底说明了什么呢?
印度的挑衅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流血死亡,是意料之外的
印度这一波的挑衅,是有政治目的的,从四月份就开始了,先是在我方实控线内构建工事。
后来我边防战士前来保卫领土,于是,你来我往各种小摩擦,双方不断增加边防人员,然后进行了军长级别的谈判。
如果到这里就结束了,这一切,看起来就像一次完美的政治手段,挑起边境冲突,激发双方矛盾,转移印度国内的民众对“抗击疫情不利”的情绪。
只是,到了6月15日夜的偷袭活动,有了意外。这不像是印度军方高层的安排,倒像是印度军人们临时跑过去偷袭泄愤。
只是,谁能想到,一向温柔的中国边防战士,怎么就使出了“中国功夫”,然后大开“杀戒”了呢?如果知道中国边防战士们如此勇猛,想毕,印度人会三思而后行。
可以这样说,这段时间大部分的挑衅,绝对是上层的有意安排。而6月15日偷袭造成的流血死亡,则像是一场意外,完全出乎了印度高层的预料。
一句话,大部分挑衅是真,而流血死亡则是意外。
印度人看错了形势,总是把中国的隐忍和善良,当成了软弱
印度人自我感觉总是良好,从建国后起,就为了边境问题,屡屡骚扰我边防战士,终于,爆发了著名的1962年的大冲突。印度人被直接打回了原形。
从此,1962成了印度人痛苦的回忆。
1967年,在中锡边界再一次发生流血冲突,印度人丢下了一百多具尸体,我方也牺牲了三十多人。
从此之后,双方消停了很多。
1987年,印度人再次越境搞事,后来,看形势太紧,拉吉夫甘地撤回了军队。2017年印度再次骚扰我国,在洞朗越界达两个多月,最后,闹够了返回。
2020年四五月份,印度人又是越境数次,虽然有推搡,印度人有挑衅,但流血冲突是没有的。
所有的事情告诉印度人,中国人比较软弱,从来不敢先下手,从来不敢主动制造流血冲突。于是,6月15日的偷袭开始了。当中国军人拿出了自制“武器”,使出了“中国功夫”后,没有交火的流血冲突发生了。
印度人是惨痛的,中国人是硬朗的。
直到此刻,印度人终于明白,有一种不动手叫“隐忍”,而不是软弱。有一种武器,没有子弹,但可以致人于死地。有一种功夫,打架很有用,叫“中国功夫”。
印度政府和军方,应该为此次事件负责任
其实,看着那些死去的印度士兵,我想很多印度人会觉得挺亏,如果死在战场上还好说,可这算什么呢?现实版的偷鸡不成蚀把米,赔了夫人又折兵。
这事谁来负责任?当然不是我们。越境挑衅,全部统统打死,都是可以的,何况只是死了一部分?
要负责任的,应该是莫迪政府和印度军方。
几十年间,谁给那些印度大兵的权利?动不动就敢越境挑衅?如果不是政府下令,如果不是军方下令,大兵们脑子坏了不成?
正是因为,印度政府和印度军方,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常常指使大兵们越境挑衅,导致了印度边防士兵对于进入别国边境毫不在意,仿佛就是自家门前的小路。
印度军方和印度政府忽略了团队建设,忽略了边防战士的组织纪律性,导致出现这次的悲惨事件。这个责任,就应该有莫迪政府和印度军方来负。
整体而言,加勒万河谷的流血冲突事件,在破晓君看来,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挑衅是真,冲突流血是意外。二是,印度人把中国的隐忍和善良,当成了软弱。三是,印度莫迪政府和印度军方,该为此事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