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碑体 思想

晚清书法家突然提出崇尚魏碑的书法美学思想,为什么会影响到今天?魏碑有多少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01 12:25:38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晚清书法家突然提出崇尚魏碑的书法美学思想,为什么会影响到今天

清代书道中兴,乃经历了北碑盛行帖学渐废的历史转折,出现了一批崇碑的书法家,比如,邓石如,赵之谦等,魏碑根据用笔不同,可分三类。一是方笔走势,用笔方整折截,给人一种既严整又变化的感觉,如:《吊比干碑》,《张猛龙碑》,《杨大眼造像》,《高贞碑》等,这类碑方笔呈棱角,结体紧密,字呈方形,被称为魏碑的正宗。二是圆笔为主。象《郑文公碑》《石门铭》,《张玄墓志》,这类碑笔势飞动,逸气略显,结构形态规整,左右顾盼有情,外观形态较丰富。三是运笔方侧并见,笔势曲直并用,如《张墨女墓志》,笔画密丽,虚实得神,结构紧凑,字形扁方,外形质朴而气韵清秀。因魏碑具有以上优点,所以现代人受其影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学习魏碑,即隶书和篆书。

魏碑有多少种

魏碑又名北碑,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刻书法,时间大致在公元386-589年的区间。

这是个什么概念,在时间上来说,我们熟悉的书圣王羲之所处的年代是公元303-361年。也就是说魏碑时间上处于后王羲之时代,

在空间上说,王羲之当时地处我国江南一代的南方,而魏碑所处地带是北方一代,如匈奴,鲜卑族等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以北碑是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文化融合碰撞过程中,展现出的一种充满阳刚壮伟之气的书法体势。

尽管碑刻拓本种类繁多,但魏碑总的来说分为四个大类。

一是造像类的,最著名的要数我们熟悉的《龙门造像二十品》,如沉着厚重的《杨大眼造像》《始平公造像》,《孙秋生造像》《魏灵藏造像》等。

二是碑碣类,如《张猛龙碑》《吊比干碑》《敬使君碑》

三是墓志类的书法,这类书法碑刻特点与前两类有所不同,前面的用笔刚劲粗壮,浑厚,而墓志铭书法则章法灵活多样,笔法娟秀端庄流美为主。因为能够有实力书丹镌刻碑铭的,大都是北魏王室的达官显贵。所以用笔考究,字体匀美,刻工也非等闲之辈,刻写精致,

比如我们熟悉的《张黑女墓志》《董美人墓志》《李壁墓志》《元略墓志》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当代大多书法家,还有书法国展上,临写北碑墓志铭风格的作品,成为一种主流的风尚和追求。

值得一提的是,北魏这类墓志铭,已经逐步展现出后来楷书的雏形。为后来唐宋楷书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比如唐代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甚至颜真卿书法,都是在继承北魏书法基础上,延续发展而来的。

四就是摩崖石刻,顾名思义摩崖就是在高山崖壁上书刻的碑刻,多以大字为主,所以气势磅礴,笔画恣肆开张,这也是北魏书法又一特色,著名碑刻有《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文殊般若石经》《石门铭》等,据说颜真卿颜体就汲取了北魏摩崖石刻的笔法特点。

有人说魏碑不是用毛笔书丹而是直接刀刻的书法,真的是这样吗有什么依据

魏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指北魏、东魏、西魏时期的碑碣、墓志、摩崖、造像等。由于工匠们釆取直刀切入的方法刻凿文字,所以魏碑的字形放纵天真,线条方直,起笔收笔都呈三角形,因此具有雄强泼辣、拙朴豪放的艺术特色。

据考证,魏碑的镌刻方式有两种,一是“书丹“后镌刻。“书丹“就是由书写者先用朱笔把字写在磨平的碑面上,然后再由工匠去镌刻。在镌刻的过程中,往往因工匠刀法的原因使“书丹“中字的笔画形态略有改变,因此,也出现了与“书丹“不一样的艺术风格。

二是,碑刻未经“书丹“,直接镌刻。这种直接刻出的字融入了刻工的艺术情趣,因此更有金石之气。

魏碑上承隶书传统,下开唐楷新风,为汉字由隶变楷的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刚健峻利的风格一直为历代书家所喜爱。流传至今著名的魏碑碑刻有《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郑文公碑》等。

楷书真的不包括魏碑吗

不包括,魏碑在南北朝后断传。魏碑圭角、体式与楷书截然不同。魏碑是隶向楷进化的变体。

为什么,一旦恋上魏碑就不愿意写唐楷了

提倡魏碑的人,没有一个能够在唐楷方面有所成绩!

既然魏碑代表高水平,为什么连低水平的唐楷都写不明白呢?

学习书法是先接触唐楷?还是先接触魏碑?有谁会在第一选择上选择魏碑去学习?有吗?多吗?即使是有,也不多!那么。为什么最终选择魏碑呢?

我的主观认为是,这些人学习唐楷,而且唐楷写的不甚突出,也觉得穷其一生也不会有太大的造诣了。所以,有些人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混淆视听,而后世的不思刻苦还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成绩的人,对于这种取巧的方式更是趋之如骛,甚至达到诋毁二王的正统书法的地步。

我坚持那句话,说魏碑高明的人,你来写一写唐楷,敢吗?

初学魏碑,请问魏碑有没有一些共性的笔法

魏碑有共性的笔法。魏碑是指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碑版,尤其是指当北魏的文字刻石。北魏迁都洛阳的几十年间,出现了大量水平较高的刻石碑版,后人把以北魏为代表的刻石碑版统称为北碑或魏碑。

清代以来,由于受到康有为等人的极力弘扬,魏碑备受推崇,形成碑学。魏碑对篆书、隶书的笔法进行了继承和发扬,笔画当中不光有方,也有圆,更有方圆结合。魏碑种类繁多,数以千计,其中公认的精品中《张猛龙碑》以方笔为主,《郑文公碑》以圆笔为主,还有方圆笔交替使用的《刁遵墓志》,此三碑最有代表性。魏碑主要有四种基本的笔法:

1、一是方笔。方笔是指笔画见棱见角的用笔,以《张猛龙碑》最明显。

2、二是圆笔。圆笔是指笔画头尾出现圆形笔迹,这种笔法以《郑文公碑》为典型。

3、三是方圆结合型。即笔画方圆笔交替使用。这类碑刻以《刁遵墓志》为代表。

4、第四种尖笔。指一部分碑刻,尤其是在墓志书法中,常见以尖笔做起收笔。

魏碑的“碑味”实际上就是指其鲜明的艺术特色。魏碑是汉代隶书向楷书转变时期的书体,其艺术特色是意态奇逸,结构天成,既有汉隶之余韵,又开唐楷之先河,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清代崇碑大师康有为对魏碑的碑味总结最为到位:一曰魄力雄强; 二曰气象浑穆; 三曰笔法跳越; 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 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魏碑方笔墨迹与刀工。纸上的墨迹,与《龙门二十品》(石刻)、与高昌砖志(写在砖上的墨迹),有一个共同的用笔特点:许多字笔画的起笔和收笔多呈方棱和锐角,转折处用斜方角顿折。这是纯粹的魏碑方笔。说明写出见棱见角的字是毛笔本身的功能,是书家通过一定的技法比较自如地写出犹如刀刻的书法效果。刀工源于原作。书法有优劣,刻工水准参差不齐,这是不言而喻,不辨自明的道理。刻碑以来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为什么魏碑体这种书风,只在那个历史阶段流传?华人德云:“随北魏消亡而消失……前后流行了四十年,随即沉寂湮没了一千年”。方笔笔法至今失传。 汉末字体演变,隶书、隶楷、楷书流传有序,隶楷相参。进入到北魏,魏碑楷书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形成独特的风格。康有为称赞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异,精神飞动,兴趣酣足,古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魏碑无论方与圆,都是以中锋用笔为上,重笔势,节奏明快,宝墨浓光,尽显民族特色。

魏碑有什么特点在书法史上有什么意义

魏碑,又称魏碑楷书,主要产生于北朝,其受社会政治文化风气习俗影响。

当时社会风气质朴,崇尚彪悍,粗犷豪放,魏碑脱胎于汉隶,有隶书的结体严谨,沉稳大方,又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内部方圆,外出多折转,笔画硬朗,点画犀利,多斩钉截铁。

历代书家都比较注重对魏碑的学习,从魏碑中汲取营养。魏碑上成汉隶,下启唐楷,对唐楷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几位楷书大家,都从魏碑中汲取营养。如,欧阳询横画起、收笔多以方笔,含有魏碑笔意。

《元顼墓志》

魏碑宽博宏大,笔画圆浑有力,颜真卿就颇受其影响,从《元顼墓志》魏碑看,我们可以猜测颜真卿很多字体,用笔就是从此碑中来。

到了清代,盛行金石篆刻,北魏楷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清人重视碑学,抑制帖学。清代大书法家几乎都或多或少从魏碑取法,丰富自己的面貌。

楷书在唐代已至极限后世再无法逾越,清代后期近现代的书法家,为了丰富自己个性,不遗余力的发展研究魏碑,特别是清代沈增值,包世臣,康有为等书法家,用最大的努力整理,发掘民间魏碑,去研究,去评论,为客户开辟理论指导。

近现代学习魏碑者众多,书法家尉天池草书就是就是从魏碑中得到营养,形成了自己宽博老辣的风格。

魏碑作为一种过渡性书体,对后世书法影响至深,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原料。

魏碑进入近代书法视野,是书法衰落,还是二王书风审美疲劳

魏碑体,又称为龙门体、伊阙宗等,因为魏碑书法的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北魏孝文帝提倡汉化,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间的独特风格的新书体-魏碑体产生了。 北魏诸多形式的魏碑、铭石、书迹出于洛阳的诸多造像记、墓志铭,该造像记具有十分典型的北魏碑刻风格,雄豪意气,傲岸风骨,铿锵有声,粗细有致,姿态矫健,厚重沉稳。魏碑字体适合于墓志、匾额、楹联等,并不是适合所有文体,更代替不了王羲之的书体,倘若用魏碑体写“兰亭序”,是写不出文章的意境和俊美的,所以王体并没有衰落也没有审美疲劳。

梁武帝和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精湛造诣和妙趣天成曾先后给予高度评价,梁武帝赞之为“龙跃天门,虎卧凤阙”,唐太宗赞之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所以魏碑体再怎么盛行也动摇不了王羲之书圣地位的。这是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对之处请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