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正三品的按察使,实际的权力非常大,为何隶属于封疆大吏
- 为什么明朝七品巡按御史会比正三品提刑按察使权力大吗
- 古代的按察使是什么官职,有哪些权限
- 正三品的绿营军参将,和省按察使平级,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 四川盐茶道售价15万两,一个四品官职,为何比按察使还贵
- 清朝人为什么把按察使称为“臬台”
- 明清时期的按察使是向本省督抚还是向刑部汇报工作
- 巡抚能随意处置按察使吗
古代正三品的按察使,实际的权力非常大,为何隶属于封疆大吏
首先,我们需要看一下明朝时期的“三驾马车。”明朝取代了元朝的统治以后,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进行了重新的改革。明朝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三套完全不同的系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形成了完美的模式。但是到了明朝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很多比较严重的问题,各个机关之间开始相互推诿,耽误了很多事。因此,总督和巡抚先后出现。 请注意,明朝的总督和巡抚都是临时性的官职,并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员。清朝入关以后,继承了明显的官员制度。
鉴于各个省份的实际情况,总督和巡抚成为了地方高级官员。此外,还出现了提督这一官职,类似于明朝的都指挥使。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和提督,都属于封疆大吏。 其实,总督的地位最高,属于从一品或者正二品的文官,一般挂兵部尚书或者都察院右都御史的头衔。因此,被称为制台大人或者部堂大人。总督负责管理两三个省的军务,同时兼管河道、粮道等方面的工作。在一个省中,巡抚属于当之无愧的一把手。巡抚属于正二品或者从二品的文官,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军务。一般挂礼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右都副御史的头衔,被称为抚台大人或者中丞大人。
布政使的地位仅次于巡抚,属于从二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经济建设、民政推广、赋税征收、人事任免等各项工作,属于常务副省级。提督属于从一品的武官,请注意是武官,由于文贵武贱的老传统。虽然提督是从一品,但是需要接受总督和巡抚的节制。提督见到巡抚,一般都是毕恭毕敬的。在围剿太平天国的过程中,四川总督骆秉章坐在大帐里,提督和总兵们只能站在周围。 至于按察使,则是正三品的文官。按察使负责全省的治安、司法和刑狱工作。按照现在的标准,属于公检法一肩挑。因此,按察使被称为臬台大人,布政使被称为蕃台大人。在巡抚大人面前,左右会有两个座位,就是留给按察使和布政使的。
巡抚仅仅是布政使、按察使的半个上级,后两位也拥有直接上奏折的权力。由于需要管理全省的治安,按察使需要管理部分绿营军。 此外,全省的官差、衙役等人员,也在按察使的管理范围之一。言而总之,按察使也属于高官,算每个省的封疆大吏之一。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直接硬扛江苏巡抚,并且说了一句:“我是朝廷正三品大员,谁敢动我?”当时,堂下的衙役们明显犹豫了一下,因为按察使有管理衙役的权限。
一般来说,如果巡抚和正三品的武官参将发生了矛盾。巡抚请出王命旗牌,能够直接斩杀参将,甚至斩杀正二品总兵或者从二品副将,都不是没有可能。但如果对方是文官,巡抚连知府都不敢杀,因为知府好歹也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的文官。至于布政使和按察使,巡抚没有处理的权力,因为大家属于同僚,巡抚仅仅在职务上高了半级。 毕竟每个省的高级官员,都是军机处和吏部商议决定的,每个封疆大吏的背后,肯定都有靠山,有可能是亲王贝勒或者军机大臣,这个脸不能轻易打。言而总之,按察使的品级虽然低于布政使和巡抚,但也属于封疆大吏,在省内的实际地位明显在提督之上。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为什么明朝七品巡按御史会比正三品提刑按察使权力大吗
他叫代天巡视,即代表皇明察暗访,遇奸而诛,遇贪而杀,顺民怨,集民和。所以他仅小于皇帝。
古代的按察使是什么官职,有哪些权限
在古代官制中,按察使属于文官司法系统。《雍正王朝》里面,胤礽第一次被废,直接原因就是因为他执掌的司法衙门掉了链子,底下的按察使以及刑部堂官都被打通,才会出刘八女、任季安那样的惊天大案。按察使竟能帮助囚犯“移花接木”,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按察使的设置于与沿革
早在唐宋年间,朝廷就已经设置按察使,均主巡查。唐睿宗改巡察使为按察使,宋仁宗以转运使为按察使。自从辽圣宗命令分路按察刑狱,按察开始主张刑名。
因按察使主刑名,因此被称为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简称“臬司”。忽必烈时将按察使改为廉访司,故后来又称按察使为“廉访”。
到雍正二年,大清各地共设置按察使十八人,分别是:山西、山东、直隶、安徽、江苏、河南、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各一人,唯新疆不设。
1884年,新疆建省,朝廷以新疆镇迪道兼按察使;台湾建省后,朝廷任命台湾道兼按察使。
按察使的待遇与职责
按察使为正三品官员,地位在各省布政使之后,合称为“两司”。在清代,按察使是个“肥缺”,一旦坐上此职位,可谓待遇优渥:
每年的正俸130两白银,这个只能当零花钱;
- 每年的养廉银约8000两,还有各种报销、补贴;
- 下面府、道官吏的孝敬银子也很可观,当然,按察使每年也要准备一笔预算“孝顺”督抚;
重点案件当事人的钻刺打点可谓多如牛毛;
在官服的穿着上,按察使可以头顶蓝宝石,朝带镂花金圆版,朝服补子为孔雀;
在身份封赠上,按察使的阶称为通议大夫,夫人的命妇称号为淑人,可传承两代,极大地满足了清代读书人光宗耀祖的心理。
按照清代官制,按察使由各省道员、运使升任,遇缺出开列具题。按察使如果升迁,就是各省布政使(本省除外)、大理寺少卿、通政使司副使。关于按察使的职责,《大清会典》有记载:
“掌一省刑名按核之事,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具体职责有四:
一、每三年的乡试,由按察使充当监考官;
二、管理全省的邮驿传递事务,保证大清公文传递的顺畅性;
三、每五年一次的“大计”考察外官,按察使需要任考察管。被考察之人如果想拿好评,你懂的;
四、办理全省的刑名案件,勘核词状,管理犯人;凡是重大案件,需要与布政使共同办理,并上报部院;每年的秋后会审,任主稿官。这是按察使最主要的职责,也是其最大的职权,如同比赛中的裁判。
《雍正王朝》中,江夏镇几位大佬就是先买通本省的按察使,利用他们“裁判”的身份,将人犯与供词进行调包,然后结案上报刑部核查,再打通核查“秋决”的堂官。
按察使名义上虽然以刑名和驿传位主要职责,但实际上,省内的一切政务,仍与布政使共同负责,同时参加督抚、两司、学政的政务会议。
提刑按察使司为按察使的衙署,衙门内的机构主要有:经历司、司狱司,照磨所。
在古代,按察使如同一杆秤,如果秉公办案,就会成为当地的“包青天”,但毕竟现实中只是凤毛麟角,更多的都会受到各种利益的左右而做出主观判断。
正三品的绿营军参将,和省按察使平级,到底谁的权力更大
首先,我们聊一下古代官职的特点。从我国宋朝开始,官场上出现了严重的文贵武贱情况。历经历朝历代都没有办法,在明朝统治时期,正四品的武官遇到正五品的文官,甚至要主动下跪请安。清朝虽然是东北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但是也充分继承了文贵武贱的传统。在地方上,文官有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各个地区的道台、各个地区的知府、知州、知县等等。其实,总督虽然主要负责军务,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文官。 总督属于从一品高官,负责两三个省的军务。总督一般挂都察院右都御使或者兵部尚书头衔,因此,各级官员一般称呼总督为“部堂大人”或者“制台大人。”至于巡抚,则是正二品的文官,负责一个省各方面的工作,属于全省的一把手。虽然提督是从一品,但按照朝廷的规定,提督必须接受巡抚的管理。 布政使是从二品官,在全省的地位仅次于巡抚,属于二把手。布政使负责全省的人事安排、经济建设、民政调查等工作,类似于常务副省级。至于按察使,则是正三品的文官,负责全省的司法和治安工作。在清朝历史上,一般称布政使为蕃台大人,称按察使为臬台大人。这是文官体系的情况,我们接下来看看武官体系。地方上的武官分为提督、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等。
提督是从一品高官,总兵为正二品,副将为从二品,参将为正三品,游击为从三品。这些将领的品级都很高,但是尴尬的情况出现了,这些官职都出现了位高权低的情况。总兵和巡抚都是正二品,但连顶头上司提督大人,见到巡抚都必须点头哈腰,总兵根本不敢与巡抚称兄道弟。所以说,总兵的正二品官职水分很大,论权力甚至还不如各地的道台。 我们看一下参将的情况,参将是正三品武官,与按察使大人平级。但是在清朝历史中,参将遇到布政使,作揖都是最轻的,下跪请安都不过分。我们看一下参将属于什么职务,提督负责管理全省的绿营军,每个省有几万军队。每个省下辖好几个镇,每个镇的长官为总兵,负责管理七八千官兵。
镇分为两三个标,标的长官为副将。每个标下辖两三个营,每个营的长官就是参将。从兵力来说,一位参将最多只会1000多绿营军,类似于团级干部。虽然品级和按察使一样,但是实际权力相差甚远。按照清朝的规定,巡抚都有自己的直属部队,直属部队的长官就是副将。巡抚出门可以喊一声:“中军何在?”由此可见,副将在巡抚面前基本上被呼来喝去。至于副将的下属游击,巡抚大人估计都不认识。作为全省的三把手,按察使的权力自然远远高于参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非常霸气的说:“我是朝廷三品大员,谁敢动我?”而且是面对巡抚大人,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换成参将,虽然也是正三品,参将绝对不敢这么说话。
其实,与参将有同样命运的官职还有守备。按照规定,每个府都会有守备,守备是正五品的武官。按照道理来说,守备几乎能够与知府平起平坐。 但真实情况非常惨,进入知府衙门,守备连座位都没有。各地知县来府城开会,守备大人甚至要一一请安。请注意,知县是七品官。五品的武官还不如七品的文官,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在清朝后期的战争中,遇到紧急情况,文官可以斩杀武官。但如果武官斩杀文官,基本上自己的政治前途就此终结了。例如兵部的正五品武选司郎中,各省的提督都不敢轻易得罪。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雍正王朝》中:李卫身为江苏巡抚,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能够与李卫正面对抗
下图是一张清代地方行政组织系统图: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按察使黄伦,也就是江苏所谓的臬台大人实际上位在巡抚之下,巡抚李卫是他的顶头上司。按察使在清代掌管刑狱,大概就像现在的公检法司,正三品,而巡抚则相当于省长,正二品。
所以,从级别上讲,按察使怎么能与巡抚对抗呢?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下级跟上级顶牛,不想活了?
这还得从剧情来分析。
李卫到江苏任巡抚,主要是雍正要用他来推行“摊丁入亩”的新政。谁人不知李卫、年羹尧和田文镜是雍正的心腹爱将么?对于这三个人,只怕一般人或官都要敬他们三分,雍正初年的科场舞弊案,李卫已经用他的实力表演过一回了,连主考官张廷璐都拿他没办法。
可是这三人的出身和风格又有天壤之别。年羹尧将帅之才,骄横跋扈,尤其是平定青海之乱后,更是目中无人。田文镜落魄书生出身,为人耿直刻薄,只知办事,不会拐弯。李卫忠诚可嘉,鬼点子奇多。
“摊丁入亩”的新政对于那些田多人少的地主大户非常不利,因为要缴纳更多的赋税而备受他们的抵制,而要贯彻落实雍正“摊丁入亩”的政策,又必须依靠官僚体制内的官员来执行。于是,地主们必然与官僚联合起来,对雍正的新政加以抵制。雍正的统治基础本来就是建立在大地主大官僚基础之上的,这会儿又来革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束手就擒。
要让江苏的这些官僚们听话,规规矩矩落实“摊丁入亩”政策,那只怕太阳从西边起来了。所以,江苏的官老爷们就和李卫唱起了对台戏,先是从发衙门通告开始捣乱,让衙门的师爷们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语句糊弄李卫,欺负他是一个叫花子出身的官员没读过书,大字不识一箩筐。
这倒是没有难住李卫,这一回合李卫到大街上招来十个卖字的先生,自己表述,硬是把“摊丁入亩”的政策给整到通告中,让百姓能懂。
另外,他还招来四五个会打快板儿的叫花子,将“摊丁入亩”的政策整到快板儿中去,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快板儿形式宣传新政。
这些,都给李卫推行“摊丁入亩”打下了较好的宣传基础。但是,最终的执行者还是那些官员们啊。李卫要是摆不平他们,最终都会以失败告终。
有人说,江苏按察使黄伦是年羹尧举荐的人,他以年羹尧为靠山抵抗李卫,其实这是片面的观点。年羹尧的确也抵制新政,在西北,他还杀了雍正派去的孙嘉诚。但是,年羹尧并不是抵制新政的第一人,雍正的新政因为伤及的是整个地主阶级集团的利益,受到来自于大地主大官僚集团的抵抗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黄伦作为代表人物之一,自然也会抡起大旗反对新政。
这与官职大小没有多大关系,利益受损才是关键因素,就算是再小的官,只不过是不敢言语,心存嫉恨是肯定的了。
不过李卫终究不是田文镜,他不直接与黄伦发生冲突,而是绕到黄伦的背后。既然你黄伦主管刑狱,就查你的审案,找你的小辫子。果然,因为刘王氏一案冤判,李卫揪住了黄伦,迫使黄伦不得不在官帽和新政之间作选择。
黄伦只是一只出头鸟,鞭打出头鸟,其他的鸟儿因为屁股上都不干不净,所以他们也只有屁颠屁颠的去推行行政,李卫就这样成功的将“摊丁入亩”新政落到实处。
所以,还是那句话,并不是按察使黄伦拥有多大的权力与巡抚李卫抗衡,相反,按察使还是巡抚的下属,只不过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在自己的利益受损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与李卫对抗,实际上是对雍正“摊丁入亩”新政的反对。
四川盐茶道售价15万两,一个四品官职,为何比按察使还贵
一看有标价,我就想到肯定是出自于某部电视剧或者小说。因为,在历史上,像盐和茶相关的职位,不可能允许明码标价的买卖的。这可是垄断行业,朝廷才不傻呢!古代的那些“捐监”(花钱捐个官的人)出来的人,也只是挂名虚职罢了,不可能放你到实权职位的!尤其是,像盐茶相关的官职,朝廷肯定不会拿出来卖!
这个“卖价”出自于电视剧《雍正王朝》。
因为我最近在写《雍正王朝》专栏,所以,一看题目就想到应该出自于这部电视剧。返回去一看,果然是!我来大概介绍下剧情。
老四胤禛奉旨追缴国库欠款时,太子自己也以手下人(黄体仁和肖国兴)的名义也借了50万两银子。本来,太子跟老四打过招呼了,先不催他的手下还钱。可是,这件事被魏东亭给点了出来。正在太子着急的时候,太子手下想出了“卖官鬻爵”的招数:四川盐茶道价格15万,河南布政使价格15万,再加上几个不大不小的官职,共计50万!
而这几个“买官”的人再放任之前,是要“面圣”听宣的。本来,太子想等康熙不在的时候,自己代康熙见了他们就行了。结果,八爷他们使坏,让人将这几位买官官吏带去见大阿哥。大阿哥一看,这么肥的缺竟然一次全放了,马上明白是“走了谁的门路”!于是,大阿哥故意让康熙见了这几个人,让康熙明白太子在“卖官”!
在剧中,除了四川茶盐道是个肥缺外,任伯安的江南巡盐道,曹寅的江宁织造,也都是肥缺!因为,他们掌管了年产值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垄断行业”!所以,油水特别大。
但是,剧中任伯安给九爷送的100万两银子肯定不全是送盐道上弄得。因为,当时清朝全国一年的盐税也就不到四百万两!任伯安弄得银子里面,也包括织造和漕运的钱!
在历史上,“盐道”确实也是肥缺。但是,肯定没有明码标价买卖这回事。
在乾隆时期,曾发生“两淮盐引案”,此案号称清朝三大污案之一。乾隆三十三年六月,尤拔世担任两淮盐政,向盐商索要贿赂。盐商总商江春等人觉得自己很受乾隆信任,不想按照惯例给他贿赂。于是,尤拔世就将盐政账目上的虚报数目报给了乾隆。乾隆派人一查,发现少交了上千万两的税!
历任盐政吉庆、普福、高恒家产被查抄,纪晓岚的亲家(曾任两淮盐运使)卢见曾也因收过2万两的古董,被下旨抄家。纪晓岚提前用“茶封”的信件,给自己亲家通风报信,帮他转移了财产。纪晓岚被外放戍边去了。注意:卢见增只拿了2万两,还是其中最清廉的官员!
后来,陶澍在出任两江总督的时候,曾兼管两淮盐政。盐政每年按照惯例,给他送“红包”2万两!不过,陶澍奉行廉洁奉公,将这笔钱退给了盐政,让盐政充公了。可见,盐道收礼这件事,是一个惯例。
四川盐茶道负责的地区虽然不如两淮地区那么富裕,但是,也是盐茶的重要交易地区。(比一般盐道还多了茶叶一项)真要是贪起来,一年弄个几万两银子还是小意思的。但是,这个职位绝对是“朝中有人”才能做,不可能是花15万就能买到的!电视剧为了剧情需要,进行了夸大,看了一乐就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清朝人为什么把按察使称为“臬台”
提刑按察使的别称。
宋慈《洗冤录》序“四权臬司”
臬:
1.射箭的目标;靶子。
2.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3.法度;标准。
台
“台”有两种理解。①指古代中央的官属,即由中央直接委任的官员。制台、藩台、府台等,指的就是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去管理制、藩、府的官员,“台”突出了与地方官的区别。②用于尊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行为。
臬台,就是按察使,为正三品官阶,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相当于现代的省级公、检、法机关。由宋代提点刑狱演变而来。
经常在影视剧提到的
布政使(藩台),文职外官,从二品,掌管一省的财政、民政。
提刑按察使(臬台),文职外官,正三品,主管一个省范围的刑法之事。
都指挥使,正三品, 武职外官,负责指挥军事,很少参与地方政治 。
明清时期的按察使是向本省督抚还是向刑部汇报工作
在不同的时期,按察使所处的环境和地位是不一样的。
明朝初期布政史、按察使、都指挥使是各省的最高长官,后来朝廷为了管理便利,,而后设立了巡抚、总督以此来统一事权。但明朝的总督巡抚是在一些重要地区临时设立的职务,是属于朝廷的临时差遣,总督巡抚完成了朝廷交给的任务之后,就会回到中央复命。
明朝按察使是正三品,掌全省刑名、按劾及驿传事务。按察使作为一个省负责刑狱司法的最高长官,是要直接向刑部汇报工作的
到了清朝,总督巡抚成为封疆大吏,按察使变成了督抚的属员。按察使在开展工作时,都要向总督巡抚请示汇报。特别是在左宗棠李鸿章这些挂有大学士头衔的牛逼总督面前,按察使只有老老实实,否则就只有打包走人的份了。
所以清朝按察使虽说也是主管一省刑罚,但是和明朝不一样,清朝的按察使有两个领导,即督抚和刑部。
由于督抚直接关系到按察使的前程,所以按察使多是向督抚请示汇报工作。
巡抚能随意处置按察使吗
从电视和历史资料来看巡抚做为一省官员之首,相当于现在省委书记,而按察吏是政府部门首脑,约等于省长。如果不是特殊情况应该没有权力处置,处置权在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