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蜀国要想在夷陵之战中获胜须由谁领军带队
- 刘备伐吴到底损失多少员猛将,若他们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 关羽死后,刘备派谁打江东好呢
-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各带1万骑兵决战,谁能获胜
- 刘备也算久经沙场,为何会犯“七百里连营”的低级错误
- 为什么刘备不听群臣建议,兵发东吴打孙权
-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蜀国要想在夷陵之战中获胜须由谁领军带队
夷陵之战只是一个笑话,就是诸葛亮去了也打不蠃,除非闪电战能一举成功,否则全部饿死它乡!
219年关羽在樊城虽拿下于禁,却被吕蒙袭杀,丢掉荆州的同时荆州军损失殆尽,三国局面最终版由此形成。蜀汉自此开始成为三国中最弱的一国。接连的大战使得蜀汉国力空虚,人才凋零。此时发动夷陵之战从天时、地利、人和都对蜀汉不利。举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也只有4万人左右,对比吴国,总兵力约6万人,况且夷陵易守难攻,换谁来,都打不进去。
除非是与曹魏联合出兵,曹丕率三十万大军南下,出合肥,直取金陵。于是,抗击曹丕成为东吴方面的主要战场,而抗击刘备则成为次要战场。因此,孙权必然收缩战线,命陆逊回援金陵,则刘备大军可以长驱直入,夺取荆州,横扫江南。孙权之地,除金陵及附近地区外,尽归蜀汉。刘备又奇袭金陵,命令水师封锁长江,则可全据长江,与曹丕隔着长江,南北对峙。
次年,刘备将都城迁至武昌。
刘备伐吴到底损失多少员猛将,若他们不死诸葛亮北伐会成功吗
三国中,有一场战役直接改变了整个天下的走势,这就是刘备伐吴,夷陵之战。此战之前,蜀汉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而此战过后,蜀军精锐尽丧,损兵折将,开始走向了下坡路。那么刘备伐吴,到底损失了多少猛将呢?假如这些猛将不死,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刘备伐吴
原本汉中之战后,刘备集团的实力达到了巅峰,拥有益州、荆州、汉中之地,兵强马壮,已经有一争天下的实力了。只要刘备继续养精蓄锐,等待天下生变,他说不定真有席卷天下的能力。然而在此关键的时候,刘备却犯下了致命错误。他急切称王,遭到了曹操和孙权的报复,双方联合攻打关羽,最终夺下荆州,关羽身死。
而荆州一丢,刘备集团就相当于丢掉了臂膀,实力大伤。刘备登基称帝后,率军南下伐吴,想要重夺荆州,为关羽报仇。本来刚开始都是势如破竹,结果却在后面遭到了陆逊的致命打击,损兵折将。而他损失的这些猛将,个个都是国之栋梁啊!
张飞
刘备伐吴,首先损失的就是猛将张飞了。张飞和关羽亲如兄弟,当得知刘备想要伐吴之后,心情激动,命令手下三天内打造白衣白甲。结果属下提出异议,时间太短,不足以完成,遭到了张飞的鞭笞。最终,张飞手下选择了暗下杀手,于睡梦中将张飞击杀,一世猛将的张飞就这样陨落了。
黄忠
黄忠也是刘备手下骁将,虽然年老,但是却老当益壮,战力不减。在汉中之战时,他还多次立下大功,击败张郃,阵斩夏侯渊,直接为刘备夺取汉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在伐吴之战中,黄忠却最终战死,遗憾离世。自此,五虎上将中,已经有三人去世。
黄权
黄权是刘备手下有勇有谋的将领,实力超强。原本他还向刘备建议,由他打头阵,顶在最前面,刘备身为主帅,在后面指挥就行了。不过刘备没有听从黄权的建议,而是把黄权放在江北防御魏军。夷陵之战失败后,黄权被切断退路,只能无奈投奔了曹魏。
而除了张飞、黄忠、黄权,像傅彤,沙摩柯,赵融,张南,冯习,程畿这些猛将,也在伐吴之战中陨落。除此之外,还有更多的年轻小将,蜀汉新一代的接班人也于夷陵之战中尽没,此战对于蜀汉打击颇大,怪不得诸葛亮说他接手的蜀汉,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此言绝非吹嘘,当时的蜀汉真的是内外交困,稍微处理不好,就会直接一蹶不振,直接灭亡!
那么假如这些猛将都活着,诸葛亮北伐能成功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天下大势。原本刘备集团占据了荆州、益州,符合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只需要积蓄力量,等待着天下生变即可。到时候蜀汉可以从汉中出兵北伐,同时荆州也可以出兵,两路出击,使得曹魏不能集中抵挡,颇有胜算。
原文: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在荆州未失之前,隆中对的战略基本已经成型了,眼看大事可望。然而随着荆州的丢失,隆中对的战略就彻底失败了,要想再从荆州出兵北伐已经是不可能了。蜀汉唯一北伐的路径就是走汉中方向,而曹魏只要堵死这条路,蜀汉将只能做困兽之斗。
因为当时曹魏占据广大州郡,实力最强,以他的国力来看,足以和蜀汉对耗,蜀汉完全没有办法,这也是诸葛亮后续北伐失利的原因之一。所以从大势上来看,失去了荆州的蜀汉,还是不能和曹魏对抗。
不过如果这些精兵猛将还在,诸葛亮也不会那么拮据,他将有更多的大将可以使用,将会给曹魏造成更大的麻烦。在局部战场上,蜀汉的优势将会更加明显,曹操在前期会败得很惨,诸葛亮说不定也能拿下陇右。但是能不能守住这些地方,就很难说了。
蜀道艰难,这是无法避免的,在诸葛亮北伐期间,其实往往都处于胜势,但最终都因为粮草原因,不得不退兵,所以即便这么猛将仍然在世,能够打赢魏军,也不足以留守下来,因为蜀汉的补给完全跟不上。最终的结果将会和原本一样,徒劳无果!可惜可叹!
总结
刘备伐吴损失惨重,有名猛将损失了十数位,另外还损失了许多军中年轻一代的精锐,使得蜀军内部青黄不接,到后期竟然连大将都没有多少了。不过,就算这些猛将仍然在世,也改变不了大局,诸葛亮的北伐最终也成功不了,天下大势变了,自荆州丢失,蜀汉就彻底失去了一争天下的能力了,只能做困兽之斗。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黄权是蜀汉最大的叛将,为何他的家属却受到刘备照顾,他的儿子为蜀汉壮烈殉国
蜀汉政权是三国中出叛将最少的政权,刘备在前半生的创业生涯中,只有过三个人背叛了他,分别是:糜芳、黄权、孟达。
糜芳是刘备最大金主和幕后投资人糜竺的弟弟,因为与关羽不和,在孙权偷袭荆州的战役中,投靠了东吴的吕蒙。
黄权是随刘备参加夷陵之战的镇北大将军,率军在长江以北防备曹操的势力突袭,因为后路被东吴军队所断,率领了一万蜀军投靠了曹魏。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孟达是在关羽兵败被杀后,因为担心刘备责备自己不救关羽而处罚自己,并且在上庸三郡受到刘备养子刘封欺负,所以率领手下部曲四千多家投靠了曹魏。
在这三大背叛投敌事件中,看看刘备是如何处罚的?
对于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任何人,当时糜芳的哥哥糜竺双手反绑主动向刘备请罪,但刘备没有任何处罚糜竺的意思,反而安慰糜竺,因为这事刘备分得很清楚,糜竺是刘备政政幕后的最大金主,为刘备政权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没有糜竺,刘备是不可能成功建立政权的,任何一个政权没有钱是无法独立的,刘备记得糜竺的功劳。
糜芳投敌刘备没有处罚糜竺
同时投降的是糜芳,并不是糜竺,他们虽然是亲兄弟,但是蜀汉政权没有连坐的法律,谁犯法谁受罚,糜芳犯罪与糜竺无关,所以刘备宽恕了糜竺。
对于孟达投敌,刘备没有丝毫反应,因为孟达投敌带走了所有家人与部曲,刘备就算是想处罚也处罚不了,另外,孟达是法正的好友兼同乡,刘备也没有为难法正的后人,只是感到惋惜。
对于黄权投降,刘备也没有追究任何责任,原本蜀汉官员想追究黄权投降敌人的责任,想按照法律关押黄权的家人,但是刘备制止,刘备认为黄权投敌的原因,不在于黄权,而在于自己,所以没有处罚黄权的家人,反而和以前一样善待黄权的家人。
刘备没有处罚黄权家人的原因就是因为黄权投敌的原因,那么黄权投敌的原因是什么?
黄权
黄权是益州巴西郡阆中县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阆中县人,最早是刘璋的部下,刘璋投降之后,黄权才投靠刘备,成为刘备的手下,黄权历任偏将军、治中从事等官职。
夷陵之战中,黄权跟随刘备参战,黄权还向刘备建议由他先率领部队前去打探,因为进攻东吴用水军是易进难退的,刘备当时是蜀汉皇帝,不能把自己置身危险之中,所以黄权的建议应该是合理的,但是刘备没有听从。
刘备之后任命黄权为镇北大将军,率领一万人驻扎在长江以北,以防备曹魏军队趁虚而入,刘备本人及蜀军主力则在长江以南与陆逊对峙,由于刘备犯下一系列错误,导致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东吴陆逊率军包围了刘备,刘备拼命突围,狼狈逃回永安宫,几乎全军覆没,而驻扎在长江以北的黄权军反而没有遭到东吴军队的进攻,但是,由于东吴军队把刘备作为主要目标,一直追击刘备,打到了与永安宫隔江相望的秭归县,所以也在客观上切断了黄权逃回益州的归路。
夷陵之战
所以,黄权无路可走,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投降东吴,二是投降曹魏,因为是与东吴发生战争,所以黄权顾忌到刘备的感情,没有投降东吴,而是选择投降了曹魏,从整个事件来看,黄权的投降的确不是他本人造成的,而是刘备的责任,所以刘备没有理由处罚黄权。
但是,有一件事,很容易被忽视,刘备不处罚黄权家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不责众。
要知道随黄权一起投降曹魏的蜀军可有一万多人,这一万多人都在益州是有家属和亲人的,如果刘备处罚黄权家人的话,是不是连这些人也要处罚呢?如果连这些士兵的家属也要处罚的话,那将是一个巨大的灾难,因为一万人士兵可能会牵连到四五万家属,蜀汉政权总共才有多少人?按照263年的数字只有94万人,占到蜀汉总人口的5.3%之多。
刘备兵败
刘备敢处理吗?不敢处理,这么多人一旦处理起来,轻则会引发蜀汉人口大量外流,重则会导致蜀汉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会发生的事,刘备虽然兵败,虽然情绪低落,但不傻,他不会做这种危险的事,唯一的办法就是赦免黄权的家属,以及这一万士卒的家属,这也是刘备的无奈之举,同时刘备一直以仁义著称,糜芳都投敌了,导致荆州三郡丢失,关羽被杀,数万荆州军投敌,这么大的损失,刘备一点也没有处罚糜竺,又怎么会处罚黄权的家人呢?
所以,黄权投敌事件,在蜀汉被冷处理,不愿意提起,也不会处罚任何人,因为责任是刘备自己的,他也得自己承担这个后果。
黄权其实在蜀汉有一个儿子叫黄崇,在投靠魏国后又娶妻生子,所以黄权在魏国也有一个儿子,叫黄邕,黄崇在蜀汉的官职是尚书郎,也就是尚书的副手,在公元263年,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取江油,兵临绵竹时,黄崇随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一起率军阻击邓艾大军,黄崇劝诸葛瞻抢占有利险要地形,不要跟魏军在平原交战,但是诸葛瞻犹犹豫豫,以至于错失了先机。
诸葛瞻父子与黄崇战死沙场
最终,诸葛瞻率军与邓艾在绵竹大战,诸葛瞻是先胜后败,然后战死沙场,包括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黄崇等人都是战死沙场,蜀军在此战中,最后的军团全军覆没,然后就是邓艾开到成都城下,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黄崇战死沙场的事,应该与黄权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履行了自己作为蜀臣的职责,尽职尽忠,但与刘备当年没有处罚黄权家人有关系,黄崇也不傻,知道刘备没有处罚自己是有原因的,也没有因为父亲的投降而影响到自己,黄崇仍然尽心为蜀汉服务,以至于最终以死报答。
黄崇的死,有点像魏军庞德的死一样,庞德也是因为魏军中部分将领的怀疑,因为庞德的大哥在蜀汉,他却在曹操效力,像一家人效忠于不同的政权其实在三国很普遍,但是仍然会受到有些人的不信任,所以庞德被关羽俘虏后,以死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黄崇同样是以死来证明,自己没有受到父亲投降的影响,仍然是忠于蜀汉的,所以黄崇也是个尽职尽责的蜀官。
关羽死后,刘备派谁打江东好呢
出兵东吴,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非要出兵,一个人必须在出征之列,这个人就是诸葛亮。出兵东吴,这不是拨营夺寨,而是国与国之间的生死之役,是要撼动政权的。必须倾全国之力,才能有所做为。
出兵东吴,并不比后来的伐魏容易,甚至更加艰难,因为与东吴作战主要得用水军,在水军方面蜀军不如吴国。让蜀国忌惮的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北方邻国魏国。魏国是不是趁时与吴国联手灭掉蜀国哪?这也是诸葛亮反对攻打吴国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实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是过于谨慎了,如果吴蜀交兵,魏国坐山观虎斗,让双方消耗实力,最后再一一击破,对魏国来说是最有利的策略。
但是也不能大意,也要惕防,防备魏国有一人可用,这个人就是魏延,魏延是一位将才,有勇有谋,对魏兵也熟悉,诸葛亮应委与魏延重任,让魏延总管后方军务,自已脱身出来。出征吴国,惑有希望破吴。其它人遇到吴国陆逊恐怕都是白给。《走麦城》就能说明一切,关羽熟读春秋,水淹七军打败魏军,久经战阵,手中握有重兵,长期经营荆州,对吴国了如指掌,遭遇陆逊也被生擒,其它人强过关羽的能有几人。但是历史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诸葛亮对魏延是有看法的,所以才造成如此的结果。
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各带1万骑兵决战,谁能获胜
浑河之战时,努尔哈赤的优势骑兵以数倍兵力对战不足万人的浙兵和白杆兵联军,在浙兵和白杆兵内斗、盔甲不全、且白杆兵已经先行损失惨重的情况下居然冲不破联军军阵,最后启用明军投降的炮兵,用火炮才轰开联军军阵,战后努尔哈赤伤亡的兵力居然近万。
如果努尔哈赤遇上成吉思汗,同等兵力下只会打败而逃。
刘备也算久经沙场,为何会犯“七百里连营”的低级错误
刘备善于识人用人,不善长领兵作战,对战略战术不太懂,安营扎寨地理位置错误,加上关公走麦城兵败被杀,怒气冲天,丧失理志,加上不听马良议见,固执已见。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
为什么刘备不听群臣建议,兵发东吴打孙权
班上有三个比较优秀的同学,分别是小曹、小孙、小刘。这三个人当中,小曹有一罐糖,小刘和小孙各有一颗糖。这三个同学,各有各的小算盘。小曹身体最强壮,想把另外两颗糖给抢过来,经常欺负另外两个。小刘和小孙比较弱小,为了保护自己的糖果,避免被小曹欺负,只好联手。
小曹单挑没问题,可要一个打两个还真没办法。于是,小曹干脆抱着自己的一罐糖,待在家里自娱自乐,顺便看小刘和小孙玩耍。过了一段时间,小刘同学变强壮了,还捡到一颗四川冰橘糖。小孙就着急了,眼红了,抢了小刘原来的那颗糖。小刘就不干了,为了一颗糖,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通过这个故事,就明白刘备为什么要攻打孙权了。
孙权、刘备和曹操的关系,就如同故事中的三个小同学。当曹操南下的时候,孙刘联盟能够抗曹;当曹操在北方休养生息的时候,孙刘之间就会出现裂痕。
第一,关于荆州的归属问题,孙刘双方一直都不可调和,这也是矛盾的焦点。
自从吕蒙白衣渡江之后,荆州被孙权占据。刘备的志向是兴复汉室,统一天下。要完成这个目标,刘备必须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横跨荆州和益州。要延续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就必须夺回荆州。
战场上得不到的,就不可能在谈判桌上取回。要夺回荆州,通过和平方式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武力。
第二,为关羽报仇。
关羽是刘备的结义兄弟,也是刘备的左膀右臂,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不在诸葛亮之下。孙权在夺取荆州时,连关羽也一并斩杀,让刘备身负国仇家恨。
第三,刘备刚刚称帝,内部矛盾需要转移,同时也需要证明自己。
刘备入蜀后,蜀汉内部就分为三个派别(荆州派、益州派、东洲派),彼此矛盾重重,并且其中有一些人不服刘备。内部的不和谐,只能向外转移。通过讨伐东吴,掩盖内部矛盾,加强蜀汉内部的凝聚力。
新官上任都会有三把火,新天子登基肯定会一展拳脚为自己立威。刘备当皇帝后,也想有一番作为。
形势的变化,让刘备不得不调整与吴国的关系;曹操的按兵不动,让刘备错误地判断主次矛盾;荆州的丢失,让刘备义愤填膺;关羽的牺牲,让刘备的理性被仇恨蒙蔽。
黄权投降曹魏后,刘备为何还会善待黄权的家眷
很少有人知道曹魏政权第一个开府的人是一名降将,这个人就是夷陵之战后刘备手下的黄权,因为夷陵之战刘备大败,身在江北防备曹魏的黄权被东吴断了后路,无法退回蜀汉,因此黄权率领手下一万名蜀军投降了曹魏,受到曹丕的重用。
对于刘备来说,黄权是一名降将,按照《蜀科》的规定,前线作战的将领投降敌军后,他的家属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当有蜀汉有关部门准备按法律逮捕黄权留在益州的家属并治罪的时候,刘备却阻止了,同时,刘备说道:
刘备
黄权没有对不起我,是我对不起黄权,所以他的家眷就不必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投降曹魏的黄权,刘备居然没有任何惩罚,而且还善待了黄权的家人,根据史书的记载,黄权留在益州有一个儿子叫黄崇,成年后就被封为尚书郎,这是蜀汉对黄崇的善待,同时黄崇本人也在蜀汉灭亡的前夕,随诸葛瞻在绵竹抵御邓艾而战死,黄崇为蜀汉以身殉国,这是黄崇对蜀汉政权的报答。
为什么刘备会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
孙权、曹操、刘备三足鼎立
三国时期有一条不成文的法律,将士们在前线作战时,他们的家属会留在后方统一居住,名为安顿,实为人质,这是防止前线将士在作战时,轻易投降敌人,如果控制了他们的家属,前线将士在作战时就会投鼠忌器,不会轻易投降。
比如庞德,庞德在襄樊之战被关羽俘虏,关羽劝降庞德,但庞德誓死不降,英勇就义,庞德不愿意投降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想保住留在后方的家人,所以庞德英勇就义,庞德死后,曹操不仅没有责备庞德的家人,反而给庞德的儿子加官晋爵,因为这就是曹操这样的开创之君所要达到的威慑效果,同时这也是曹操在无数次战争经历中得出的经验。
曹操
比如,曹操征宛城张绣,张绣不战而降,然后曹操看上了张绣的婶娘邹氏,但收编了邹氏,张绣知道后,羞愧难当,于是立即反叛了曹操,突然杀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此战导致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事后,曹操在总结这件事情时,认为自己犯了一个天大错误就是:没有扣压张绣的家属作为人质,所以张绣可以肆无忌惮地造反。从此之后,曹操每征服一个势力,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收编人质,控制各方势力,这是曹操的政治的手段。
但是,刘备并不是这样,刘备曾经说过一段有名的话,是这么说的:
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现在与我势成水火的人就是曹操,曹操急燥,我就宽厚,曹操暴力,我就仁慈,曹操诡诈,我就忠厚,每每与曹操相反,大事就能办到。这也就反映了刘备在打天下过程中,采取了曹操完全不一样的策略,甚至是相反的策略,比如笼络人心,曹操是以胡萝卜+大棒,外加控制家属为人质来控制手下人才的,但是刘备不是这样,刘备至死至终都是以仁义来招揽人心的。
刘备
比如陶谦让徐州给刘备,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刘备仁义,得民心,连刺客都不忍心下手杀刘备,这不正说明刘备得民心吗?要知道当时是乱世,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本来就是正常现象,如果出现一个仁义之君,那简单就是上天派来拯救黎民的,必定会人人爱戴。
此外,还有一件事说明刘备仁义得民心,就是曹操在公元208年南下荆州,刘琮投降时,刘备率领襄阳军民南下,当时有十多万百姓自愿跟着刘备一起南下,为什么会自愿跟随刘备,原因就是刘备仁义,得民心,当时刘备手下只有几千兵力,百姓却有十几万人,如果不是自愿,百姓早就逃光了,何必跟着刘备。
那么,说了这么多,跟刘备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其家人,有啥关系?
当然有关系,因为仁义是刘备的做人之本和立国之根。
黄权
刘备从小到大,从无到有,没有什么硬实力,也就是出身、财富、宗族这样的硬实力,刘备只有仁义、谦和、宽厚这样的软实力,这也是为什么像张飞、关羽这样的万人敌宁愿誓死跟随刘备的原因,因为用威胁、恐吓、强迫手段是无法让这些英雄人物跟随刘备的。
所以,刘备才会说出与曹操相反就能成就大事的话来,事实上,刘备也是这样做的,刘备对待政权内部的人非常仁义,比如糜芳在襄樊之战投降了东吴,但是刘备却丝毫没有责备糜芳的大哥糜竺,而是像从前一样对待糜竺,糜竺因为糜芳投降一事专门向刘备负荆请罪,刘备都没有怪糜竺的意思,这就是宽厚和仁义。
再回到黄权身上来,黄权虽然投降曹魏,但那是迫不得已的,黄权在夷陵之战的作用就是在长江以北防备曹魏政权偷袭,当刘备在夷陵被陆逊杀得大败时,全军覆没时,刘备一路狼狈逃回永安,而东吴军队一直紧紧追赶,一直追到与永安隔江相望的巫山和秭归一带,这样在江北的黄权已经完全被东吴军队切断了后路,黄权手上虽然还有一万士兵,但是黄权已经是一支孤军,没有补给,没有支援,没有后路,除了投降之外,就只有战死沙场了。
黄权
但黄权没有选择战死,选择投降了曹魏,而不是投降东吴,这是黄权有选择地投降,毕竟当时战场上的双方是蜀汉与东吴,站在黄权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已经是他最尽了最大的努力了,况且夷陵战败的主要原因又不在黄权,而在于刘备,刘备没有责备黄权的理由。
所以,刘备才不追究黄权家人罪过,反而善待其家人的原因就是两个:
1、刘备生来仁义、宽厚,不会轻易责备手下。
2、黄权投降的原因是刘备自己造成的,没有责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