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国十代 出现

唐后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历史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30 05:33:12 浏览36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后为什么会出现五代十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

唐朝灭亡以后,地方割据势力自立,称王称帝大行其道,遂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从907年朱温篡唐开始,到宋朝统一战争后结束。这段时期属于过渡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发展,壮大了地方的军事力量。唐睿宗景云年间,为应付日益严重的边疆形势,朝廷进行了军制的改革,节度使开始出现了。到了唐玄宗时期,节度使遍地开花,实现了“军镇合一”,募兵制成为了兵员扩充的主要来源。从此,地方节度使军事实力大增,隐隐不受朝廷节制。

朝廷和地方实力的此消彼长,给了节度使更大的权限,奠定了自成“独立王国”的基础。公元710年,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合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集团。两年之后,李隆基接受禅让,登基成为了唐玄宗,年号开元。唐明皇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缔造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史称“盛唐”极隆。但在后期,唐玄宗懈怠政事,贪图享乐,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葬送了“一派盛唐气象”,唐朝由盛转衰。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唐朝中央显得有心无力,不得不仰仗地方实力派的进京勤王,这才保住了大唐江山。也因此,又牺牲了不少中央的权力,坐视地方节度使继续做大了。时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局面不可逆转,唐朝走向灭亡亦成了时间的问题。

总而言之,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和局势发展的不可控,酿成了唐朝政权的分崩离析,最终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势。

五代十国时期,当时的历史发展呈现什么趋势

这是唐宋之交的过渡期,长达七十二年。这七十二年,其实是中华文明经过阵痛与大反思的阶段。宋与唐对比,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传统评书歌颂最多是唐朝,因为疆域比两宋辽阔。中国人喜欢称宋为弱宋,海外华人自称唐人街却不是宋人街,这是有缘故的。但如今唐人街已经衰败不成样子。发达国家称颂中华皆言宋之财富及人民生活稳定的安康水平令人艳羡!唐之勇武昙花一现,建立在人民贫困痛苦基础上终非长久。这也是五代十国长期争斗不休给社会演进趋势带来的反思,宋虽弱好比一群乞丐打得宋赢,却贪图宋大鱼大肉的吃,这些国家攻打宋是为了有大鱼大肉吃。但吃完终归还是饿,又来抢,结果来了个更强乞丐把前面乞丐灭亡。辽、金、夏等命运都是这样,元认为吞并宋就会有大鱼大肉吃,结果错了,空前绝后疆域辽阔的帝国很快把命搭上。宋诞生了现代中国许多的框架,人民民主与富强这是一笔宝贵财富!但没有五代十国的反思就没有宋。所谓英雄主义都是以人命为草芥,唯宋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实现人的福利安康,弱就有什么关系?

五代十国为什么存在感很低

别说我们觉得五代十国存在感低,就连五代十国自己,也觉得自己存在感低。

所以,大家出奇一致地刷存在感。

而刷存在感的方式,只有一个套路,即“模仿从前的伟大王朝”。

朱温接受唐哀帝禅让,建立了后梁王朝。

后梁,还算低调,以汴梁根据地命名了新王朝。因为这一地区属于古梁国,所以,朱温的新王朝叫梁朝。按照惯例,朱温当了皇帝,于是也给自己改了名字,叫朱晃。明晃晃的晃,晃瞎人的眼。

称梁只能模仿从前,却不算“模仿从前的伟大王朝”。然而,从李存勖开始,就一定要照着这个脚本演。

李存勖灭梁建唐。五代承接大唐,所以大唐不算古老,但一定算伟大。后唐是为了区别之前的唐朝,而当时人家李存勖的新王朝就叫唐朝。

李存勖改朝换代了,为什么没有重新命名?

本系沙陀人出身,李存勖无论怎么重新命名,都觉得存在感低。所以,只能玩命攀亲戚。这个亲戚,非大唐莫属。

同时,朱温代唐建梁的时候,人家李存勖根本不承认,一定要尊老东家大唐的国号和正朔。

所以,新王朝命名为唐,也就不奇怪了。

后晋代唐,石敬瑭也是沙陀人。但,这时候怎么也没法叫唐朝了。那怎么办?

李存勖怎么办,石敬瑭就怎么办。

你李存勖叫唐朝,那我石敬瑭就叫晋朝。

但这个晋朝,不是司马氏建立的西晋和东晋,而是春秋时代的晋国。

为什么要命名为晋?

周成王桐叶封弟,“天子无戏言”,于是封其弟叔虞于唐。这就是唐国的由来。

到了唐叔虞的儿子燮父一代,举族迁居到了晋水之畔。于是,“唐叔子燮,是为晋侯”。这就是晋国的由来。

所以,晋代唐,一脉相承而且顺理成章。

契丹人一通老拳,揍没了后晋。

于是,同为沙陀军事集团的刘知远跑步到汴梁,沙陀人又建立了一个新王朝。

后唐的存在感,非常低。因为李存勖是沙陀人。后晋的存在感,比后唐还低。都不止是沙陀人的问题,而是借了契丹的外力。

而刘知远建立的这个新王朝,其存在感比后晋还要低。

人家契丹人本想入主中原,然后不走了,耶律德光开封称帝、定国号为辽。但是,中原套路深、我要回草原。摁不住五代乱世,契丹人不玩了、退出了,这才有了刘知远的新王朝。

所以,刘知远更没底气。也可以说是存在感低,那怎么办?

继续“模仿从前的伟大王朝”。刘知远选择的这个模仿标的,堪称“数典忘祖”之举,他选择叫汉朝。

问题是你刘知远是沙陀人,而且你的核心力量也是沙陀军事集团。这个套路,玩过了吧?
没关系,西晋末年的匈奴人刘渊就已经建立过汉朝了,我刘知远也姓刘,凭啥不可以?

后汉满打满算也就三年国祚。然后,郭威黄旗裹身,又建立了一个新王朝。

郭威是汉人,但也出自沙陀军事集团,给李存勖当过亲兵、给刘知远当过部下。五代十国,除了后梁王朝,其余全都出自沙陀军事集团。

原因就是强者定章程。在当时,就这伙人最能打。

这时候,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都是沙陀人,郭威是汉人。所以,汉人郭威更要务虚名,一定要把存在感刷到极限。

于是,郭威命名自己的新王朝为周朝。然后,回顾从前各代,郭威自可大言不惭了:你后梁、后唐、后晋、后汉,有谁比我的大周更古老、更伟大?把大唐也算进去,你们都算我家大周朝的诸侯。

后周两个皇帝,郭威和柴荣,都是不世出的明君雄主。但,英雄也得认命,既逆不了天也改不了命。

五代十国的乱世逻辑是:皇帝听将军的、将军听士兵;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

于是,郭威代汉建周的脚本,被赵匡胤认真复制了一遍。而且,老赵抄作业抄得相当认真,你郭威黄旗裹身,我直接黄袍加身,连龙袍都要提前准备好。

按理说,宋朝应该不会再模仿、再刷存在感了。人家都到周朝了,周公、孔子的朝代,你还怎么模仿、怎么超越?

赵匡胤发迹于宋州,所以新王朝就命名为宋朝,跟朱温的后梁大体不差。别人太浮躁,还是老赵最朴实。

但是,朴实之下,却是高深莫测的套路。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宋国。赵匡胤的新王朝命名为宋朝,实际就是宋国。宋国不算王朝,甚至都不算出名的强国。战国七雄,就没有宋国这一号。

但是,人家宋国够古老啊。

人家可是商朝后裔。所以,赵匡胤的宋朝,是披着宋国的外衣,透着商朝的奢华。你周朝的确伟大,但你是从哪来的?最初,也就是商朝的一个方国。

于是,这个套路的逻辑就是:因为商朝比周朝古老、比周朝伟大,所以宋朝就比后周更伟大、更有存在感。

而且,你都不能说赵匡胤这个逻辑不讲理。因为人家有佐证。佐证就是老赵的父亲,人家叫赵弘殷。“弘殷”,就是弘扬殷商王朝啊。

到了宋朝,五代乱世才算终结。

这个模仿从前伟大王朝的套路,才没有继续模仿到夏朝及以前。但,这伙人刷存在感刷竟刷到殷商,也算登峰造极、无与伦比了。

那么,为什么五代王朝一直要刷存在感呢?

合法性太弱,而且历史上都从来没这么弱过。

乱世无义战、强者定章程。但是,没有更高的超越性加持,这个强者总是无法自信。

今天你是强者,然后你当天子、你定章程。那明天我是强者,然后就应该是我当天子、我定章程。如果一直是这个逻辑,那就只能不停地打仗、不停地改朝换代。

所以,五代十国的每一代,都在想法设法地寻找超越性,以增强自己的统治合法性。因此,大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地玩起了国名竞争。

那十国呢?

十国不重要。

一个南唐、一个后蜀,这两个属于闷声发财的。你们打你们的大天下,我们玩我们的小确幸。所以,五代乱世已经乱得千里无鸡鸣了,而四川的后蜀和江南的南唐,居然繁华一片。

一个北汉,出自刘知远的后汉王朝,算是沙陀武装集团的余孽。但,沙陀武装集团明显不行了,北汉还能咋地?只能呆在山西,然后各种不服找事、各种欠抽挑事,最后等着被一棍子揍死。

南吴,为南唐所代,武将篡了皇帝的大权。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这是五代乱世的标准脚本,江南也不例外。

前蜀,被沙陀军事集团给端了。随后,后唐的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连个国号都不改,直接在四川当了土皇帝。

其他诸如南楚、南汉、吴越就不多说了。以前都是大唐的地方节度使,然后拥兵自重了。

山中无老虎,中原王朝一直改朝换代、杀皇帝,自然一直没工夫搭理十国。所以,这伙人也就猴子称大王,胆子大的直接叫皇帝、胆子小的也得叫王。

五代频频刷存在感,那十国怎么刷呢?

十国不刷,认命了、躺平了。要刷存在感,就得逐鹿中原、问鼎中原。但,中原全是生猛狠角色。十国这些地方军阀,避之唯恐不及,根本不敢冲进来找死。

本系安史叛军出身的河朔三镇,在大唐的时候,那叫独立王国。而在五代呢?朱温生气了,去揍一顿;李存勖生气了,去揍一顿。最后,生生给揍没了。就这架势,十国还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

唯一例外的,就是北汉。既有后汉的招牌,又有沙陀的底子,关键是曾经当过大哥,是五代中的一代。所以,北汉不折腾一下,内心没法自洽。但,这纯属心态问题,无关大势。北汉刷存在感,除了恶心人,啥用没有。

说了半天,那啥叫存在感?这个定义怎么也要解释一下。

但,教科书的定义云山雾罩。所以,还是我给定义一下吧,那就是:感觉到的影响力。

往往这是一种自我定性,即自我感觉到自己的影响力。

我感觉你们真心把我当大哥了,这就是有存在感强;我感觉你们完全没把我当棵葱,这就是存在感弱。存在感强,那就内心自洽,自带一种贵族气质;存在感弱,那就内心不自洽,一定要刷存在感。

至于我的这种感觉,是不是与客观实际相符,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感觉到了什么。最后追求的,都是一个结果,即:内心自洽而获得确定性。

从别人层面来说,就是别人感觉到了你的影响力。

宋朝感觉没感觉到五代的影响力?元朝感觉到没有、明朝感觉到没有、清朝感觉到没有?

这个问题,完全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那就是没有。

存在感,主要看你输出的影响力是不是被别人感觉到了。

首先是思想。同属乱世,我们能说春秋的存在感弱吗?春秋输出了思想、输出了价值观,而且一直薪火相传,成为民族的源代码。

其次是制度。秦虽二世而亡,而我们却不能说秦朝的存在感低。百代皆行秦政制,秦朝人是怎么说,后人就得怎么做。

第三是故事。强汉的故事、盛唐的故事,这是足够后世王朝终其一生也难以超越的故事。

然后,我们再问五代输出了什么?五代输出了制度,如中央禁军、如枢密院掌兵制度。但渊源在大唐、大成在北宋,五代就算一个过度。至于思想和故事,那就想也不想了。

所以,不用别人感觉,面对历史,五代十国的诸位君主们,自己都感觉自己存在感太低。

夜郎自大,是一种存在感爆棚。

“汉孰与我大”,汉朝到底有多大,我不知道,反正我觉得自己够大了。然后,这就够了。什么开疆拓土、什么诸侯争霸、什么问鼎中原,那都是超出我认知范围的事情。

啥叫小确幸,夜郎自大就是小确幸。所以,人家夜郎国,根本不用刷存在感:我都这么大、这么自信了,还用刷吗?

而五代就不行了。这些家伙是存在感太低。

曾经的大唐荣耀、曾经的大汉威武、曾经的大周郁郁乎文哉,而五代呢?守着一个河南省和一个半独立的山西省,然后也敢称一代,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

所以,夜郎自大而五代自卑。

自卑怎么办?

去折腾、去刷啊。于是,李存勖搞起了国名竞争,咱们有理想,你的理想是大唐、我的理想是大汉、他的理想是大周。

而且,这种刷存在感的游戏,一直刷到宋朝。因为跟五代比,宋朝存在感爆棚;但跟秦汉隋唐比,宋朝还是存在感太低。

五代这些不要脸的,把伟大王朝全给挑没了,那宋朝咋办?

只能比古老了,所以赵匡胤把殷商搬了出来。如果当时发现甲骨文,那大宋王朝一定提前搞夏商周断代工程。因为这是关乎国本的大事情。

但问题是你得名实相副啊,搞国名竞争有意思吗?

屋子太热,那就开空调,这样才能温度降下来。但是,你不开空调,非要改温度计,这算什么逻辑?

名字,可以人为;实际,则是大势。

这个大势,真心改不了,大家只能跟着走。这不是屋子热的问题,而是普天之下已经热得开锅。

那么,这个天下大势是怎么开始的,有该如何结束?

安史之乱后,大唐朝廷捏着神策军,与河朔三镇的安史叛军,平分秋色。整个天下,就这两伙人最能打。

所以,河北三镇成了大唐的独立王国。

河朔三镇做个独立王国,算是拥抱小确幸。所以,这伙人很满意。但大唐不行。自己曾经是荣耀欧亚大陆的顶级帝国。所以,大唐朝廷一定要刷存感,必须让河朔三镇感觉到自己的影响力。

大唐有力量,所以刷存在感的方式就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战争折腾。

折腾到最后,大唐朝廷撑不住场面了。于是,藩镇割据、军阀混战,是个节度使都能调戏一下大唐皇帝。

接下来,就是黄巢起义军吊打整个大唐,从山东杀到广东,又从广东杀到陕西,还从陕西杀回山东。黄巢起义军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彪悍的起义军,从南杀到北、又从北杀到南。

大唐被杀废了,藩镇也被杀废了。

代唐而立的这个后梁王朝,其基干人马就是黄巢的起义军。只不过换了掌门人,原来叫黄巢,后来叫朱温。

在对付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沙陀军事集团崛起了。

这伙人本是大唐的胡人雇佣兵。战火淬炼之后,一跃升级为帝国的最强军事集团。后唐灭前蜀,相当于中原王朝统一四川之战。沙陀人的后唐,用了多长时间?一个月,一个月就把四川统一。这个速度,已经创了纪录。北宋死命追,也还是用了66天才打下四川。

黄巢起义军一直折腾,的确把大唐折腾废了,却给自己折腾出了一个新对手。这个对手就是沙陀军事集团。

同理,沙陀军事集团一直折腾,把后梁、后唐、后晋折腾没了,同时也给自己折腾出了一个对手。这个对手就是侍卫亲军以及后周、北宋的中央禁军。

所以,郭威代汉、赵匡胤代周,用的人马不是沙陀军事集团而是侍卫亲军。简单说,这两个人用了皇帝的御林军,最多也就是首都卫戍区的兵。

因为皇帝一直被杀,所以每一个新王朝以及王朝的每一个新皇帝都要强化自己的皇家御林军。到了后周时代,御林军队伍终于成气候了。

所以,改朝换代可以用天来计算,而不是大打内战或勾结草原。在首都拉着御林军造反、杀皇帝,与从山西冲到河南造反、杀皇帝相比,这个效率相当于指数级跃升。

等后周和北宋完成中央禁军的构建,那山西沙陀军事集团也就只能守着太原城自怨自艾了。而十国的好日子也就到头了,新王朝一定会开展统一战争。

到这个时候,名实相副的中央帝国才会出现,五代乱世的这个大势也才会结束。而中央帝国一旦形成,自然不需要再刷存在感了。

但是,北宋还得刷。

因为自己没法跟秦汉隋唐比。所以,幽云十六州, 与其说是兵家必争之地,不如说是北宋心结。

不把幽云十六州弄回来,赵家官人怎么在阴曹地府跟秦始皇、汉武帝一起吹牛打牌?但是,真心收不回来,那怎么办?

还得刷存在感。

宋真宗甚至低三下四地贿赂当朝宰相王旦:不求你干别的事儿,就求你的王旦政府支持我封禅泰山。只有封禅泰山了,我们赵家官人才能内心自洽、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北宋皇帝们普遍关心“宗教事业”。北宋富甲历代却财政紧张,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钱都拿去“关心宗教事业”了。这就是一个无底洞,花多少钱都不嫌多。

如果还不行,那就士大夫们一起努力,皇帝的事就是大家的事。所以,唐朝韩愈未竞的事业,却被宋朝大儒们给干成了,引领了儒学的再次复兴。

二程搞了洛学、二苏搞了蜀学。后来二程一系被南宋朱熹发扬广大,也就是理学。而与之竞争的蜀学,自然凋零了。除此之外,还有司马光和王安石这两个大佬级人物。司马光推崇西汉扬雄一系,跟什么洛学、蜀学都不一样。王安石玩得是更生猛,朴实无华却超前创新,搞起了理财,算是融合儒法了。

所以,存在感真心很重要,刷存在感也很重要。成功的帝国,是这么刷出来的,而宗教事业、文化事业也是这么刷出来的。

存在感强,才能闲庭信步,比如汉唐,气度大开大合;存在感弱,往往各种折腾,比如两宋,国策动荡不定。

五代十国的概况如何

五代十国五十多年的故事其实是精彩纷呈的,本题既然是问概况,花点篇幅大概说说。

五代和十国其实都是唐朝的藩镇和中央的平衡被黄巢起义打破,藩镇彻底尾大不掉,撇开中央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产物。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差不多统一中原,把大唐皇帝强制迁到洛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干脆于907年废唐自立,建立梁朝,此为五代的开始。

可此时,其他地方势力很多承认朱温的梁朝(907~923),还在尊崇唐朝年号,这中间河东的李克用(唐封其为晋王)与朱温有不共戴天之仇,西川的王建直接建立蜀国,自己称帝了。其他势力凤翔的李茂贞(唐封岐王),幽州的刘仁恭,刘守光(自立为燕国皇帝)淮南的杨行密,吴越的钱鏐,福建的王审知,等等南方割据势力相对影响较小,也有部分承认梁的正统地位。

朱温称帝后没两年被儿子朱友珪弑杀,朱友珪称帝一年不到被朱温的另一个儿子朱友贞干掉,总之梁朝内部一团乱麻。这时候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继任晋王,带着手下沙坨骑兵经过潞州之战,柏乡之战,胡柳坡之战等战役,最后长驱直入梁都开封,朱友贞自杀。

李存勖仍以唐为国号(923~936),定都洛阳,并且发兵攻灭蜀国,后唐国势达到最大。然而此后不久后唐内部就发生变乱,

叛军杀死李存勖,李存勖义兄李嗣源上位,在稳定十几年之后。李存勖死后诸子互相攻杀,后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引契丹为助,灭亡后唐,建立后晋(936~947)石敬瑭就是有名的儿皇帝。在后唐灭亡时南方吴国权臣徐知皓改名李昪建立南唐,自称承继唐朝正朔。南方的

石敬瑭死后,继位的石重贵不愿继续屈膝契丹。被契丹发兵攻灭。此时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坐看契丹攻入开封,等契丹难耐高温退兵之后自立为帝建立后汉(947~951)没多久,刘知远去世。继任皇帝刘承佑大杀群臣,结果被领兵在外的节度使郭威带兵反杀。郭威导影了第一次的黄袍加身,建立后周(951~960)

后唐宗室在太原继续后汉国号,因为地处北方,史称北汉。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趁郭荣病逝,孤儿寡母再来一次黄袍加身结束了五代,建立宋,慢慢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五代十国对后世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五代十国的历史意义绝不在三国之下,甚至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影响更大。武夫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之后,一惩五代时期军阀混战的蔽病,加强了对权力的控制,抑制武人,开中国“重文轻武”之先河,对后世中国产生了极大影响。同时,在五代后晋时,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帮助南下消灭后唐,割让燕云十六州,将中国的北部屏障拱手让给游牧民族,以致中原政权在冷兵器时代处处受到善于野战的游牧民族的压制,导致游牧民族渐渐强大,并最终现两次消灭中原政权,对近世中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五代十国这段历史也相当精彩,而且,五代十国的历史时期相对较短,政权又多,要论起过程之曲折、斗争之激烈、命运之无常,五代十国绝不次于三国。历史总是这样,惊心动魄之后,是无限的感慨……

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在中原地区存在的五个政权,朱温建立的梁、李存勖建立的唐、石敬瑭建立的晋、刘知远建立的汉、郭威建立的周。在历史,这五个短命小朝廷都被视为“正统”。

十国指的在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杨行密建立的吴、李昇建立的南唐、钱镠建立的吴越、王建建立的前蜀、孟知祥建立的后蜀、马殷建立的楚、高季兴建立的荆南、刘隐建立的南汉、王审知建立的闽以及刘崇在今山西一带建立的北汉。这还没有包括刘守光建立的燕政权、李茂贞建立的岐政权、周行逢建立的湖南政权、陈洪进建立的清源军,当然,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在云贵一带的大理政权也应该包括在内。

十国当中最有名的大家应该都听过他的绝句,是谁呢?就是那位写下饱含屈辱和血泪的千古绝唱《虞美人》的南唐后主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后没多长时间,李煜便被宋太宗赵光义下牵机药毒死,只留下一阙阙带着历史血腥味的词章,无言的在向历史陈说李煜的悲剧。

算来算去,可能只有五代十国这一相对比较生辟的历史却只能呆在历史的故纸堆里默默无语,这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是历史总会惊心动魄的,五代十国也不例外。

五代十国和南北朝时期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五胡十六国、南北朝和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三个时代。如果把他们的混乱程度划分一下,十六国最混乱,五代十国此之,最后是南北朝时期。那么这里重点说一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的纷乱史。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589年),由北魏灭北凉之战作为开端,直到隋文帝灭南陈后为结束,历时170余年。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开端由朱温篡唐起,到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作为结束,共历时53年。

那么这两个时隔几百年的混乱与血腥的时代究竟有什么异同呢?

相似点:政权割据,军阀之间相互攻伐。

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五胡之一的鲜卑族统一中原,建立北魏。南方最先则是刘裕篡晋建国为宋。

注意这个时期,南北朝实力对比相差无几,甚至南方宋朝在某些方面还要胜于北魏朝。

但是在刘裕死后,宋朝随着多次北伐的失利,国力有所程度的下跌。而此时国内门阀势力又过于强大,所以宋朝宗室为了压制门阀势力,派遣皇子前往镇守重要的军镇。随着宋文帝死去,刘宋宗室陷入了内斗之中,最后被权臣萧道成篡位建齐。此后南朝政权更迭频繁,出现梁、陈等政权,南朝因此也是在不断分裂和统一的过程中内耗严重,渐渐武力北伐。

而北魏随着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国力日益强大,北方王朝势力对比开始失衡。但那时得益于北方的柔然,以至于北魏不能全力南征。一直到孝文帝死后,北魏统治者逐渐放弃民族和解政策,北魏开始走向衰败。最终爆发了六镇起义之乱(北周、隋、唐三朝皇帝都是六镇之一武川镇的军事贵族),此次战乱以后,皇室大权旁落,国内高欢、宇文泰把持权柄,多久便分裂为东、西魏。

之后,他们子嗣分别篡位,建立起北周、北齐。而北周延续民族和解政策最终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在北周连续两位短命皇帝后,杨坚篡位建隋,经过八年的谋划,攻下南方,一统中原。

相比于南北朝,五代十国就明显要混乱的多。五代十国继承的是唐朝的藩镇体系,实行军事统治。有兵就是爹,一旦军事衰微就将面临着灭亡的结果。

而且这个时期的藩镇割据南北势力相差较大,北方藩镇势力强大,但地处中原腹地,政权却也是更迭频繁。南方则是小国林立,势力大多较弱,谁都没有足够的实力能够消灭谁,所以基本在北方的政权稳固后,南方就纷纷请降归附。

这两个时期相同点都是割据,分裂的时代,但是为什么南北朝可以持续一百多年,而五代十国就只持续了五十多年呢?

不同点:

一、 南北朝时期处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民族矛盾激烈,导致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权的对抗。而五代十国因为承袭了唐朝的家底,所以此次内乱几乎就是汉族政权的内斗。

二、 南北朝时期之所以能够持续这么长达时期,主要还是门阀制度根深蒂固,豪门大族势力强劲,而外族统治者要想稳定,就必然要借助这些世家大族来统治社会底层人民。而五代十国进过了隋唐时期近百年的科举影响,门阀持续削弱,军人集团开始上台。

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补给。北魏时期有豪门大族稳定地方,百姓相对来说还是能够从事生产。五代十国,门阀不存,军人不善治理,所以纵使兵威强劲,也终有落败的时候。

南北朝时异族入侵中原时各组融合形成的分裂局面,而五代十国就完全是汉族内部的争斗的结果。

分裂之后必有统一,南北朝统一后,隋唐开启了汉族政权武力的极致的局面,五代十国后,宋朝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科技大爆发的时候。

五代十国是哪些国家

这是属于历史题。

五代是指.后梁(907一923) 后唐(923一936) 后晋(936一946) 后汉(947一950) 后周(951一960)

十国则分别是指:前蜀 后蜀 南吴 南唐 吴越 闽 楚 南汉 南平(荆南) 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

五代十国的根源是什么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公元907年,朱温灭掉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后,唐朝灭亡,于是五代十国正是开启。而五代十国的根源就是唐朝的节度使制度。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因为他和他的部属也善于骑兵作战,而当时的唐朝拥有一支比游牧民族更为精锐的骑兵部队,所以采用的军事战略方针是“主动出击、外线作战”。唐太宗去世后,周边游牧民族的骑兵开始不断袭扰唐边境地区。面对周边这种新的军事态势,唐统治集团军事战略方针改为主动防御。

游牧民族的骑兵部队往往是急风暴雨而来,风驰电掣而去,飘忽不定。要想搞定他们,就需要有庞大而且指挥灵活、快速反应的边防军队。于是,唐政府开始建设驻有庞大集团军的藩镇。

藩镇集团军的兵员是由各地的府兵(平时耕田,战时打仗)和临时征集的新兵组成,统帅也是临时任命。组成这样的集团军,短期内是难以做到的。因为动员、训练、向前线运兵,军队的供应和装备等都需要花费时间。待这些工作安排就绪之,敌人早已抢掠后跑得无影无踪。所以,这样的集团军还不能完全满足战争的需要,还必须在边境驻守常备军,时时处处防范来犯之敌。于是长期服役的健儿开始取代定期轮番防边的府兵。

但是,各军事重镇需要多少兵力,中央政府搞不清楚,当政府分配的兵额不足时,各节度使自行就地募兵就成为必然。因为藩镇节度使掌握着募兵的生杀、赏罚、升降等权利,士兵们对藩镇节度使的依赖性也极强,他们“唯知其将之恩威,而不知有天子。”于是,藩镇节度使们便逐渐培养起只忠于自己的亲兵部队,拥有了军权。

刚开始,唐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主要依靠政府,但如此众多的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政府保障不了,后勤供应制度就必须进行改革,具体方法就是屯田。随着常备军数量的不断增加,屯田制度在各军驻地全面展开。节度使的军粮供应通过屯田大部分得到了解决。起初,屯田生产的粮食由中央政府支配,这种制度让常备军将领不能及时解决自己防区内军队的后勤供应,影响了他们调动、指挥军队的权威,削弱了唐军的战斗力。比如,这个A地方的将领到B地方去打仗,如果B地方的将领不合作的话那A地方的军队不是要饿着肚子打仗。那些A地方当兵的不就怨恨其领导无能嘛。在这种情况下,唐政府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常备军将领。这样,藩镇节度使拥有了更多的财政权。

藩镇节度使虽然有了兵权和财权,但还没有行政权,对他们完成军事任务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唐政府原来都是临时委派监察使,这种监察使权仅有“监察”权,没有“处置”权,往往贻误战机。后来唐朝设置了采访使,采访使监察和处置的大权。就这样,节度使和采访使一个管军事财政,一个管行政。在这一制度下,唐王朝不停的开疆拓土。

二使归一(采访使和节度使归为一人)。随着边疆形式的发展,唐政府的目的变成了守住开拓的疆土,我们知道,开疆需要打仗,守土则不仅要打仗还需要行政管理。此时的节度使的权力变得更大,采访使的权力也受其制约(战争时期嘛,肯定是有枪杆子的权力大些)。于是到后来,在某些藩镇中的节度使一人掌握了军权、行政权、财权、民权。这样的藩镇跟独立王国其实没有区别了。

而此时的唐王朝外重内轻,终于爆发了安史之乱。更是进一步的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随着唐朝灭亡,各个藩镇互相攻伐,割据建国。如五代中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前身皆为藩镇节度使。

五代十国时期谁为正统

正统,说白了就是各个政权给自己的统治合法性找各种各样的说法罢了。很多家都能找到自己的理由,都会号称自己是正统。我把五代十国各自所谓的“正统”列一下,看看就好,我们作为现代人,何必要去承认究竟哪家算是真正的正统呢?

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杨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闽国、北汉。并不是所有人都号称自己是正统。其中有十一家称帝,四家最终只是称王。所以,四家称王的也就谈不上正统理由了。十一家称帝的“正统”理由如下:

后梁:唐朝“禅让”。

唐朝末年,经历黄巢之乱,军阀割据进一步加剧。朱温与李克用是最大两大军阀,互相攻击。最后朱温利用宰相崔胤与宦官韩全诲争权,受崔胤之托入朝支援,借机把持朝政,劫走唐昭宗迁都洛阳,毒杀唐昭宗,另立唐哀帝,逼迫其禅让(不久后也将其杀死),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所以后梁的所谓“正统”就是得到了唐朝的“合法”禅让。当然了,古来多少乱臣贼子都是用这招夺天下。所谓的“合法”正统,其实就是他谋朝篡位的证据。

后唐:唐朝“宗亲”身份和灭梁为唐朝报仇。

朱温建立后梁后,晋王李克用为朱温死敌,拒不承认其地位。后来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接位,大败梁军,自立为帝,国号唐,最终灭亡后梁。李存勖以唐为国号,因为他是唐朝“宗亲”,其实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家族本是沙陀族,只是其祖父朱邪赤心帮助唐朝作战有功,被赐姓李,改名李国昌,入了唐朝宗谱(之后因抗旨被剥夺),其父李克用又以平黄巢的战功恢复宗亲身份,并被封晋王。所以,李存勖就用这个所谓的宗亲身份给自己的政权加上了唐国号。当然,他倒也确实灭后梁,为唐朝报了仇,不过他家跟唐朝实际上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以继承唐朝名义称帝还不是找个借口罢了。而之后李存勖还被李嗣源策动伶人杀死夺了皇位,李嗣源是李克用养子,跟他们家也没血缘关系,跟唐朝就更没关系了。

后晋:契丹的承认。

如果说后梁至少“合法”,后唐至少名义上有宗亲关系,后晋则是真正的卑鄙无耻了。创始人石敬瑭也是沙陀族,本是后唐大将,也是李嗣源的女婿。与后唐末帝不和,起兵造反,被困后向契丹求救,割让燕云十六州,进而自立为帝,尊契丹王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也就是说他的“正统”要靠契丹的保护。同时,国号中的晋是李克用最早的封号,也是唐朝和后唐发源地。用这个国号显然是表达他自己才是正宗继承人,不承认后唐地位。但是,其割地卖国,自降身价的无耻行径,为千古唾骂。

后汉、北汉、南汉:跟汉朝强行扯关系。

五代的第四代后汉,还有十国中的南汉、北汉。他们国号都是汉,君主都姓刘(后汉创始人刘知远、南汉创始人刘陟、北汉创始人刘崇)。显然他们是想跟汉朝扯上关系,希望从汉朝那里找到自己的“正统”说辞。实际上呢,他们跟完全没关系。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他们是兄弟)都是沙陀族人,压根没有的事都不是汉人。冒姓刘,就是想让别人以为他们跟汉朝宗室有关系。刘知远是后晋重臣,在后晋靠着契丹人夺取中原自立为帝后,渐渐失去人心。他找准机会,积聚实力,最后后晋作茧自缚,反被契丹所灭,刘知远乘势而起,以光复中原的姿态自立为帝,国号汉,史称后汉。而刘崇是在后汉被后周所灭后继承哥哥衣钵,又以汉为国号称帝。而南汉,本是唐朝藩镇节度使,后来投靠朱温,获后梁册封为南海王,后自立为帝,最初国号大越,后来为了加强自己的所谓“正统性”,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后周:自称为周朝虢叔后裔。

后周创始人郭威,本是后汉重臣,手握兵权,在后汉后期不得人心时乘机扩展势力,最终灭北汉自立。他为了宣扬自己的“正统”,比后汉还绝,居然找到了周朝的关系,说自己是周朝虢叔后裔,几千年前的事张口就来,反正死无对证。

南唐:杨吴“禅让”及号称自己是唐朝宗亲。

和后唐一样,南唐也是扯唐朝的关系。后唐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至少还确实被唐朝赐姓,有据可查,南唐就真靠一张嘴了。创始人李昪是个孤儿,本姓李,他父亲失踪于战乱,被十国之一杨吴奠基人杨行密收养,结果跟人家亲生儿子处不好关系,又被杨的重臣徐温收养,改名徐知诰。就用这个名字在杨吴做官,逐渐掌权,拥立杨溥称帝,独揽朝政,最终又逼迫杨溥“禅让”,自立为帝,初国号大齐,后为了进一步强调“正统”,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实际上,唐朝已灭,他自己又是个孤儿,谁能证明他真是唐朝宗室?

前蜀:因为不承认后梁正统。

前蜀创始人王建本是唐朝西川节度使。朱温代唐称帝后,他不承认后梁正统地位,割据四川自立为帝。所以他的正统来源于否定后梁的正统,说白了,因为你不是正统可以做皇帝,所以我不承认你我就也可以做皇帝。

杨吴、后蜀:没什么理由,就是想称帝了。

杨吴、后蜀也都是割据政权,他们一开始只是称王,后来野心大了,也就称帝了。但是无论地域位置、皇位来历,都算不上正统,所以只能说就是那种“老子也想过过做皇帝的瘾”。

吴越、南楚、南平、闽国,只是割据一方,未称帝,谈不上正统。

五代十国中的十国,分别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

学生时代,历史课有一个极难啃的硬骨头-五代十国。

好家伙,那可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怎一个乱字了得,如果要考的话,只能死记硬背,若想真的把它们顺下来,简直能死掉一车子的脑细胞。

本以为是小孩子对乱世纷争不感冒,结果成年后回顾历史,基本也会很有默契地把五代十国跳过去。

喜欢开明强盛的,会看五代十国之前的盛唐,对文雅秀气更着迷的,也会跳过五代十国看把它们一统之后的宋朝,五代十国终究落了个《红楼梦》中“邢夫人”的下场-尴尬人。

但迎难而上才是真汉子,五代十国具体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呢?

首先从唐末的黄巢起义说起,落第的黄巢不服气,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座右铭,搅乱了整个大唐,此时有一个在家行三的年轻人名叫朱温,因以英雄豪杰自诩不喜种地生产,恰逢饥荒就投入了黄巢起义军。

朱温能力出众还为人圆滑,在黄巢军中的升迁速度犹如踩了风火轮,用极快的时间就从小兵-队长直到黄巢的心腹大将,此人有一个别名是朱全忠。

可一点都不忠,或者说只忠心于自己的选择,先是被唐收买跟老东家黄巢军对上,再翻过头篡了唐的位子建立梁。

五代十国的节奏,因朱温的篡权正式拉开了序幕。

先来捋一下五代十国由哪些国组成,五代是:梁、唐、晋、汉、周,创始人建立时不觉得自己是跟了前朝的风,大家为了区分才加上一个“后”字,如称呼梁就是后梁。

十国则是“吴唐吴越前后蜀,南北两汉闽平楚”,五代跟十国之间的关系是相对共生且独立,共生是都处于同一块土地上,独立则是五代主要围绕北方-洛阳附近展开角逐。

以梁灭唐-后唐灭后梁的关系蚕食、迭代进行,十国的战场大多都在南方。

他们秉持着“远交近攻”的策略,几乎都会跟五代不同时期的各国保持友好乃至臣服的良好交情,然后与附近各国开始攻防吞并战。

所以“梁唐晋汉周”各国看待南方十国的态度,颇有些正统王朝瞧蛮夷的高姿态,既然今天主要讲十国的事,就来分别分析一下十国存在的前后关系,以及相当于现在的哪个省。

十国之中南吴是率先崛起的一个,于当时的地位有点类似春秋战国时的齐国,建国者为杨行密,本是唐昭宗景福元年任命的淮南节度使,主要办公地点是现在的扬州

唐天祐年间获封吴王,就已是割据独立的状态了,此人个性强势,既跟建立后梁的朱温不对付,也看不惯邻居浙江成立吴越国的钱镠。

揣测一下原因的话,跟朱温卯上或许是对他篡唐感到不满,而与钱镠的较量,则是离得比较近,深入了解钱镠是一个地道的墙头草,就拉开了架势互不相让。

结果南吴既不是让后梁搞死,也不是被吴越吞并,而是灭于权臣养子徐知诰的手里。

徐家父子在杨行密死后就把持朝政,数年过去羽翼丰满直接灭了南吴,建立了南唐。

徐知诰成为南唐的开国君主后,头一件事就是找回原来的姓氏-李,那么定国号为唐就有匡复大唐的意思,情景颇似三国时期的刘备,姓一样就沾亲带故以大唐后人自居,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煜正是徐知诰的子孙。

南唐所占的地盘除了南吴的扬州以外,现在安徽也基本纳入麾下。

也多亏自徐知诰儿子李璟开始就不喜政治上的攻城略地,偏爱搞一些艺术文化上的爱好,南唐在南方反而成为国祚相对稳定的一个政权,享时足有38年。

杨行密的冤家对头钱镠所建立的吴越国,地盘主要是现在的浙江跟上海,此人另有一种身处乱世的智慧,就是墙头草。

唐朝的风力强盛时,他安心做大唐的吴王,管辖江浙一带,朱温的后梁来了,钱镠就拜在后梁的身后,被其封了吴越王。

接着就一直跟着五代更迭的步调走,国祚一度比对手杨行密和徐知诰的南吴和南唐加起来还长,万金油的做到了86年,是十国中最为长寿的王朝。

南汉跟闽国,前者的势力主要在现在的广东,后者则是福建,算起来也是近邻,可两国之间却相安无事,主要原因在于他们都爱搁国内关起门折腾。

南汉的建国有几分传承制,刘谦是唐末的封州刺史,儿子刘隐先为青海节度使,再当南海王,成立了南汉。

国祚54年中,刘家的皇帝喜欢跟太监玩,朝野上满地都是宦官,高峰期一度多达1.3万人。

闽国则内乱不暇,亲兄弟之间互相残杀争夺皇位,血腥程度让别国人都瞠目结舌,恻隐心上来都不想进攻闽国了,毕竟他们自己都快内部杀光了,原因估计跟建国者就是王潮和王申兄弟俩有关,皇位本就模糊不清。

前蜀的地盘都在现在的四川一带,前蜀是由王建成立,本是唐昭宗拨了兵力让其讨伐陈敬瑄,结果王建顺势自立了。

不过前蜀二代而亡,被李存勖灭掉更新为后唐。

后蜀则是兵变后唐之后建立的朝代,李存勖做派有点李隆基的风格。

前期极其英明神武,朝政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后期不知是不是当倦了,迷上了戏曲艺术,结果被手下郭从谦兵变,由孟知祥恢复了蜀的国号。

最后就是北汉跟南楚,之所以把它们放在后面说,是因为其地盘都不算在南方,北汉是现在的山西一带,南平则为湖北,离错综复杂的江南有一段距离。

北汉是五代后汉被后周灭掉后,其残余势力逃亡到山西成立的延续政权,实力微弱的就跟狂风吹过的蜡烛一样,于十国中存在感极低。

南楚的建国者为武安军节度使马殷,他们不仅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建国在湖北的,也创造出一种极为罕见的“坐庄”制皇位,由一堆儿子轮番当皇帝。

那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头都快打烂了,轻松就让南唐摘了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