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才无德的著名人物
- 关于“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有很多故事流传,你如何看待“陈平盗嫂”这个故事
-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是怎样对待功臣集团的陈平周勃,有着怎样的结局
- 韩信被杀,萧何张良都很怕,为何陈平却不怕
- 刘邦私通寡妇生的刘肥,为什么还要质问陈平有没有盗嫂呢
- 陈平在汉朝是什么人有什么历史依据
- 盗嫂偷金的陈平如何一步步成为汉初名相
- 了解汉初三位杰出大臣,其中谁最厉害,而陈平为何不在其中
- 陈平爱财,那向刘邦举荐他的人还“敢举荐”吗举荐之人算不算创世之伯乐
- 刘邦在临终前为何不让重用陈平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有才无德的著名人物
姚文元,当年这位享誉全国、一致看好的青年作家,却偏偏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这个“批判修正主义的金棍子”,却沦为万民所指的阶下囚!
姚文元(1931—2005),浙江诸暨人。大学毕业后,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任上海《解放日报》副总,全国发行的文学月刋《萌芽》编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颇具名气的青年文艺评论家。
1965年11月,在江青、张春桥地参与和组织下,于11月10日,在《文汇报》头版发表了《评吳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时年34岁的青年人,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接着,在1966年春,又连续发表了《评<燕山夜话>》、《评三家村》等文章。1966年《五.一六通知》后,成为“中央文革小组”成员。1967年初,伙同张春桥、王洪文制造了“一月风暴”,成立了“上海公社”,在全国刮起夺权狂潮。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又发表了《评陶铸的两本书》等批判性文章。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部长(时年38岁),掌握“文革”宣传與论大权。组织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联合写作班子,借用“两校”二字的谐音“梁效”为专门大批判写作组织,在报刋上发表歪理邪说,散布奇谈怪论……借“批林批孔”,推行“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唯恐天下不乱。
多行不义必自毙,善恶到头终有报!1976年10月6日晚8时,被隔离审查。1977年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开除党籍,撤销一切职务。1981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剝夺政治权力5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2005年12月23日死亡。
姚文元,得势于一时,高顶着“文革秀才”、“文革笔杆子”等桂冠,披挂着“批判修正主义的金棍子”光环,极力疯狂鼓吹“怀疑一切、打倒一切”,到头来被一切所怀疑,被一切所打倒!
关于“汉初三杰”之一的陈平有很多故事流传,你如何看待“陈平盗嫂”这个故事
陈平在修武遇到汉军,于是就投到刘邦麾下。
陈平有个老乡叫魏无知在汉营。当时万石君石奋任汉王中涓,魏无知托石奋帮忙,有机会把陈平介绍给汉王。
机会终于来了。有一天,汉王接见陈平等七人,并与他们共进晚餐。
汉王说,吃完饭,你们就回去吧。
别人都不敢抬头说话。独有陈平说,汉王,我并不是单为吃饭来的,我有重要事情要向汉王汇报,不能过夜。
汉王觉得这个年轻人不简单,于是留下陈平。才交谈几句,汉王就认定陈平是个人才,他问陈平,你在楚军,项羽给你什么官做?
陈平说,封我为都尉。
汉王说,好,我也先让你做个都尉,在我身边给我当参乘,监督众军。用现在话说,相当于参谋长。
任命一公布,全军哗然。
众将道,这个陈平只是从楚军跑过来的一个降卒,汉王对他又不了解,一下子就封他为都尉,让他做参乘,监督我们这些老将,这也太不合理了吧!
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并不为所动,对陈平反倒更加看重。
后来陈平随汉王东征项羽,兵败彭城。汉王收拢败兵回到荥阳,拜陈平为亚将,隶属于韩王信,驻在广武。
绛侯周勃、灌婴这些人看机会来了,就开始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这个人模样长得是不错,可以说是美如冠玉,但是肚子里却没有玩意儿,跟随汉王没见出过好主意,净打败仗,简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听说陈平在家时,曾经和他的嫂子私通,道德极其败坏;政治品格也不行,先是事魏王咎,后来又投靠项羽,项羽不待见他又投奔汉王,三心二意,极不忠诚。现在汉王您对他又是封官,又是让他监督众军, 大家可都反映他刚升官没几天,就大肆索贿受贿,谁给他送得钱多他就给谁好处多,谁送钱送得少他就打击报复人家。如此看来,陈平这个人生活作风不检点,政治上投机钻营,经济上贪污腐败,这种人分明是反覆乱臣,大王重用这样的人,不是坏了我们军队的名声吗?
看来要毁掉一个人,都是从个人道德、生活作风、经济问题下手,古今概莫能外。
这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儿,义正辞严的,把汉王也给说得将信将疑起来,于是把魏无知叫来,骂道,你这是给我介绍了个什么人呀?
魏无知说,我给陛下推荐人才看中的是陈平的才能,陛下责问我的是陈平的品质。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我也愿意给您推荐像尾生、孝己这样的品德高尚的“中国好人”,但他们能帮您打败项羽吗?您和项羽正在生死决战关头,项羽给您留出时间让您慢慢寻访德才兼备的干部了吗?楚汉相争,选拔人才考虑的第一标准是他能不能打胜仗。他就是真地盗嫂受金,又有何妨呢?
汉王说不过魏无知,又亲自把陈平叫来,责问他说,先生开始侍奉魏王咎,一看不行,又投奔项羽,项羽不用你又来投靠我,这是不是叫反复无常、事主不忠呀?我还怎么信任你呀?
陈平说,我事魏王咎,魏王不善纳谏,所以我才投奔项羽;项羽只是重用他亲近的干部,不是姓项的不重用,不是妻妾的亲戚不重用,有才能的人被孤立、被打击。听说汉王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所以我才弃项而投汉。我一路逃亡,孤身一人来到汉营,身上分文没有,您又不批给我经费,我不接受贿赂,怎么开展工作呢? 如果我谋划的东西有用,希望大王能够采纳;如果没有可用的,那些金银珠玉都存在我办公室呢,您可以派人查封充公。您既然觉得我没有用处,我也别在这儿呆了,明天我就卷铺盖滚蛋。
陈平一番话,说得汉王半晌无言以对。想想陈平说得句句在理,刘邦也真是有心胸,知道自己错了,立即起身向陈平主动道歉,命人捧出黄金重赏陈平,官职又加了一级,拜其为护军中尉,有权监督全军所有将领。
这下,诸将再不敢多嘴了。
汉文帝刘恒即位后是怎样对待功臣集团的陈平周勃,有着怎样的结局
刘邦还在病床上的时候,吕雉问他今后的人事安排,刘邦就说了陈平和周勃两个人,两人对朝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吕太后当朝的几年时间里,两人为了避祸,没有什么作为。诛杀诸吕之后,两人对汉文帝有拥立之功。
汉文帝对两人的赏赐也是非常丰厚的,周勃为右丞相,功劳第一,陈平为左丞相,功劳第二。陈平比起周勃还是稍稍聪明一些的,他认为周勃的功劳最大,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了他。
汉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权利地位都不稳固,两人功高盖主,尤其是周勃太过骄纵,经常不把新帝放在眼里,而汉文帝反倒对他非常礼让。有大臣认为皇帝贵为天子,对周勃如此礼让会有失身份。文帝也就越来越严肃,周勃也就开始惧怕文帝了。
汉文帝对两人还是很忌惮的,周勃自知危险,就主动辞职罢官了,陈平自己做了一年多的丞相就去世了,而周勃又被重新启用。汉文帝还是不能完全信任他,在不久之后又让他回封国去了。
而周勃却整日提心吊胆的,怕自己被杀掉在家里也经常全副武装,却被人举发有造反的嫌疑,汉文帝得知此事之后,立即派人调查,最后查出没有嫌疑就把周勃放了。周勃又回到封国,几年之后去世了。
周勃自以为功高而无礼,却是很不聪明的表现,遇到汉文帝这样的明主,遭到弃用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所有皇帝都会忌讳臣子的权力过大,周勃没有被杀已经是汉文帝的仁慈了。
韩信被杀,萧何张良都很怕,为何陈平却不怕
陈平说,我只是二流功臣,等一流功臣被杀光了,才可能轮得到自己。事实也是如此,陈平虽然是大汉开国功臣,后期诛灭吕后的时候立功不小,可是在大汉开国的时候,陈平的功劳还是没办法跟韩信、萧何以及张良相提并论的。
汉初三杰才是刘邦最忌讳的三个人。
大汉朝开国以后,刘邦酒后吐真言,告诉大家,建立大汉王朝,他本人没什么功劳。要说有一点功劳,主要就是聚拢了一帮人才。
这些人才当中,有三个人堪称汉初三杰,第一个也是功劳最大的,刘邦认为是萧何。因为萧何是刘邦的后勤总指挥,除了打仗的事情他不管,其他事情他什么都要管理。
其次就是带领百万大军击败项羽的韩信,这个人可了不起,手里有兵马就能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就连久经战阵的刘邦,都自愧不如。
还有一个张良,那是刘邦的总参谋。不管是私事还是国事,张良都能够在第一时间,给刘邦最合理的建议,所以刘邦把他当成珍宝一样看待。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美色。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史记》
可正是刘邦所认定的汉初三杰,却也是刘邦最忌讳的三个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三个人的才能实在是太出众了。
可以说大汉朝的天下其实就是这三个人拼凑在一起打下来的。如果哪一天,这三个人合起伙来要另起炉灶了,那刘邦该怎么办呢?
所以刘邦对这三个人是又爱又恨,尤其是在建立大汉朝以后,刘邦对他们仨的恨意比爱要深重得多。于是就出现了一个比较凄凉的状况,张良早早就前往江湖归隐,萧何只能靠假装贪污从而获得刘邦的信任。
最惨的那就是韩信了,因为韩信手里有军权,而且军事指挥能力是最强的,也是造反最可能成功的一个人。所以韩信最终被刘邦杀害,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陈平作为二流功臣,要死还轮不到他。
于是就有人问了,陈平咋就不担心刘邦找他清算呢?难道说刘邦对他有格外的信任?其实很尴尬的是,陈平之所以没有得到刘邦的清算,主要还是因为他不够格。
刘邦忌讳的三个人里面,压根就没有陈平这个人。刘邦好歹是一国之君,每天要忙的事情有很多,同时还要担心手底下人会不会造反。
这一切本身就够烦了,所以刘邦只能紧紧盯着几个可能造成大范围波动的人才,可怜的陈平并不在这些人才当中。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史记》
当时的陈平只能算是刘邦的二流谋士,帮着刘邦做一些比较隐晦的事情。比如说花重金离间项羽和范增,这就是陈平的主意。
由此可见,陈平只是在阴谋诡计方面比较出众,而这一点对刘邦的千秋基业是没有多大撼动的。所以刘邦杀不杀陈平,大汉王朝也都会延续下去,这是不会更改的。
可那三个家伙就不同了,韩信带兵百战百胜,当时又是齐王,威望和地位都相当高。萧何作为大汉朝的丞相,对天下的事务了如指掌,甚至比刘邦还要懂大汉王朝。张良的智慧举世无双,运筹帷幄的能力,更是无人可及。
所以这三个人才是韩信最忌惮的人,陈平这个耍阴谋诡计的人,只能往后排了。如果哪天刘邦除掉了这三个人,或许陈平才有幸被列为刘邦忌惮的对象。
不过可惜的是,刘邦只杀掉了韩信一个人。萧何和张良都算是善终,所以陈平也就无法被列入忌惮名单之中了。
刘邦本就没有杀功臣的习惯,只是后世夸张了。
提起刘邦,很多人第一个印象,那就是流氓。这是司马迁给刘邦贴上的标签,几乎影响了两千多年来大家对他的认知。
其实我们还能想起一个词语,叫做飞鸟尽良弓藏。这个词也是司马迁留给刘邦的,意思就是刘邦把人才的才能给使用完了以后,就开始收拾人才了。
这帮功臣在帮助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基本上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了。这个时候刘邦便开始清算这些功臣。
而事实上刘邦果真是这样的人吗?当然不是。跟后世那些清算功臣的皇帝比起来,其实刘邦还是好了若干倍的。
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太后及吕嬃谗怒,乃驰传先去。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於荥阳。平受诏,立复驰至宫,哭甚哀,因奏事丧前。吕太后哀之,曰:“君劳,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曰:“傅教孝惠。”是後吕嬃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则赦复爵邑。---《史记》
除了韩信、臧荼和彭越以外,刘邦基本上没有杀过什么功臣。之所以杀这些人,主要因为他们是异姓王。
刘邦要实行一个制度,那就是非刘姓不得封王的制度。所以在开国的时候,所封的所有异姓王,全都没有什么好下场。
可是除了这几个异姓王以外,并没有几个功臣是受到刘邦诛杀的,这就是刘邦最大的特点。他的目的不是诛杀功臣,而是废除异姓王,仅此而已。
所以在杀了韩信这些人以后,陈平完全不用担心,因为他压根就不是什么异姓王,他的功劳也远不能被封王。
总结:陈平对大汉朝的功劳,是在诛灭诸吕之上。
大汉朝建国的时候,陈平跟韩信萧何这些人是没法比的,可以说是不入流的水平。他之所以如此出名,其实是因为他在后期的表现非常优秀。
当刘邦死了以后,陈平逐渐崭露头角,因为他投靠了吕后这个大靠山。吕后这个人虽然有些残忍,可是在治国方面,或许比刘邦还要有能力。
而且吕后好歹也是大汉朝开国皇后,所以陈平投靠吕后,这本身是没有必要去非议的,因为这是比较合理的事情。
而多年以后,吕后也去世了。这个时候陈平就不一样了。刘邦和吕后对他都有提拔之恩,他效忠他们是应该的。可这个时候诸吕们却想要夺取大汉的政权,这是陈平这位老臣万万不能答应的事情。
作为大汉朝的元老,陈平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挺身而出,挽救了大汉王朝。大汉朝可以是刘邦的天下,也可以是吕后的天下,可绝对不能是诸吕们的天下。
本着天子只能姓刘的基本方针,陈平和周勃灭了诸吕,将刘邦的儿子刘恒接了过来继承皇位,开创了文景之治。
所以说陈平是在这个时候,彻彻底底成为了大汉的股肱大臣。要说忌惮他,那也是汉文帝刘恒忌惮他,远不可能是大汉的开国皇帝刘邦。
参考资料:
《史记》
刘邦私通寡妇生的刘肥,为什么还要质问陈平有没有盗嫂呢
早在刘邦吕雉成婚之前,曹氏便与刘邦生活在一起,并为刘邦生下了长子刘肥。西汉开国后,刘肥获封为齐王。
陈平,刘邦的重要谋士,汉开国功臣。早年曾效命于项羽,后投身刘邦。有刘邦的部属向其举报陈平“受金盗嫂”。
刘邦质问陈平,一是私通寡妇与盗嫂在性质上是不同的,盗嫂是“欺兄”犯上。再者,话语权永远是在掌权者手中。
陈平盗嫂之事,据《史记.陈平世家》记: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由此可见不实。
陈平进行解释说明,刘邦爱其才,信任重用陈平。陈平在攻灭项羽、解白登之围、平定诸吕之乱中,屡立大功。
陈平在汉朝是什么人有什么历史依据
谢邀。题主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子渊以前也专门查阅过相关史料。简单的说,陈平不是一个普通人,这句话并非废话,要知道那么多开国功臣都被刘邦诛杀,吕后专权时又处死了一批功臣,陈平却总能安然无恙,最后还寿终正寝,这不得不令人叹服。那么原因到底是什么?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汉高祖刘邦剧照
汉初之时,汉高祖刘邦为稳定各地局势、收买天下人心,分封七位异姓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信、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赵王张耳。然而到最后,除长沙王吴芮与赵王张耳为病逝之外,其余异姓王无一善终,就连开国最大功臣萧何也被刘邦数次下狱。刘邦病危时,他为保证太子刘盈的统治稳定,甚至要将最忠诚的樊哙下狱处死。如果不是陈平出面劝阻,樊哙估计性命不保。那么很多人会产生疑问,为何陈平就不会受到刘邦的猜疑?
▲项羽剧照
这其实与陈平的经历有很大关系。陈平在楚汉争霸前背弃项羽,投靠汉王刘邦,刚进入汉营就获得了刘邦的高度信任。楚汉大战时,陈平屡屡为汉军出谋划策,军中许多机密要事都是刘邦与陈平私下决定的,就连张良和韩信都不知道。《汉书》曾载“(陈平)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按理说,陈平知道这么多秘闻,更可能遭到皇帝清洗,为何却能躲过一劫呢?很大程度上要感谢他在刘邦心目中的人设地位。
▲高后吕雉剧照
高祖刘邦临终之时,吕后问:“萧何死后,谁可为相?”刘邦说曹参,又问曹参之后谁来接替,刘邦说可用王陵,并特意指出王陵太过刚直,需要陈平协助,不过陈平又不能独自为相,因为“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可见,在刘邦眼中,陈平只是个善于出谋划策的谋士,如果要他独当一面、承担重任,还有些不够格。正因如此,刘邦才没有对陈平下手,因为他知道陈平并不具备造反的能力,论智谋,他不如张良;论民心,他不如萧何;论打仗,他不如韩信;论势力,他更是因为性格阴诈而不受待见,孤身一人;论拉拢人才,他更是无论如何都比不上刘邦。
▲曲逆献侯陈平剧照
当然,陈平本人也深知明哲保身的道理。身为刘邦心腹谋士,他自然清楚自己的职责,所以他只需做好分内之事,尽心为汉室谋划就行,拉帮结派之事实在不屑为之。当然,他也无人可以拉拢——相较于其他汉初名臣,陈平资历较浅,除好友魏无知外,其余汉臣皆因陈平盗嫂受金的丑事而加以疏远。假如陈平拉拢朝臣,不但会遭受他们的白眼,还会被刘邦猜忌。当初刘邦命其监军,看重的正是其背景简单,与统兵将领并无太多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不会因情徇私,才会对其倍加信任并委以重任。
▲汉代宫殿数字复原
作为一个顶级谋士,陈平不仅要懂得分析军事,为主帅提供建议,还要明白事理,懂得自己的定位。即便明知刘邦的某些战略决策错误,陈平也绝不据理力争,而是采取委婉方式加以劝谏,“白登之围”就是典型。陈平知道自己若是据理力争,除导致矛盾激化外,不能为刘邦带来任何帮助。可以看到,在陈平的政治生涯中,他始终与当权者保持统一战线。刘邦活着,他与刘邦保持一致;刘邦驾崩后,惠帝年少、吕后专权,他便与吕后保持统一战线。惠帝早亡,吕后欲立诸吕为王,右丞相王陵当场表示反对,不久便被吕后尊为太傅,实际上却是明升暗降。吕后问及陈平时,陈平则对诸吕为王表示赞同,因而得以在吕后统治时期继续受到重用。
▲代王刘恒剧照
吕后病逝,陈平又与太尉周勃合谋,在刘姓诸王的帮助下铲除吕氏势力,并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大汉这才重归平静。事实上,陈平之前同意加封诸吕为王不过是权宜之计,在其心中,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汉朝大臣而非吕氏臣子,他效忠的对象永远都是刘氏,如果他像王陵那样率领众臣表示反对,吕后或许会立即篡汉自立。刘恒即位后,论功行赏,封周勃为右丞相、陈平则为左丞相(汉朝以右为尊,左次之)。周勃深感自身能力不如陈平,心中十分愧疚,于是主动辞去丞相一职,陈平遂得以独任丞相。第二年,大汉功臣陈平病逝,寿终正寝。
参考文献:
《史记·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汉书·卷四十·张陈王周传第十》
盗嫂偷金的陈平如何一步步成为汉初名相
简单说一句吧,盗嫂是假的,是周勃等人的谗言,偷金应该是说的受贿,他受贿的目的是搞好人际关系,能在刘邦这个集团混下去,他毕竟是从项羽哪里投奔来的!最重要的一点,刘邦要的是陈平的才,而不是德!而刘邦也喜欢他图财,因为图财的人没有什么政治野心!萧何晚年刘是采用了这一招,让刘邦收起了对他的怀疑与杀心,秦始皇时期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王翦带了秦国60万家底出去打仗,为了消除秦始皇对他的戒心,他就拼命的问秦要钱要地,最后连他手下的人都说,将军是不是有点过了!所以贪婪也是一种伪装!陈平能当上相,除了他的才能以外,还有就是他知道趋炎附势,他懂得什么时候该抱谁的大腿!刘邦在世抱刘邦,刘邦死后为了迎合吕后支持吕后大封诸吕,把刘邦的白马盟誓非刘不王的旨意抛在脑后,吕后死后,和周勃等人诛灭吕后全族!总结起来,陈平有计谋善权术,懂得趋炎附势
了解汉初三位杰出大臣,其中谁最厉害,而陈平为何不在其中
或许陈平没有跻身于“汉初三杰”的原因并不在于陈平的能力,也不在于陈平的出身,而在于陈平的某些行为不符合“人杰”的标准。
“汉初三杰”的出处源于汉高祖刘邦的一段话: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我们一般关注的点,都是张良、萧何、韩信三人的能力。如果单以能力论,陈平丝毫不逊于三人,三人各有短板,张良擅长谋略不擅长治国和打仗,萧何擅长治国和谋略却不擅长打仗,韩信擅长打仗和谋略却未必擅长治国。
而陈平在治国、打仗和谋略上都有实绩。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萧何、曹参、陈平三位丞相是孝惠、高后时最重要的三位丞相,在他们三人的辅佐之下,才达到了“天下宴然”的景象。
陈平不但有治国的实绩,并且对丞相职责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秦楚汉之际,名将辈出。张良、陈平二人也捞到过亲自上战场的机会,但张良的军事实绩不过是无头苍蝇一般的“往来为游兵颍川”,陈平却是“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
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王攻下殷(王)。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项羽给陈平的兵马不过是“魏王咎客在楚者”,人数当不多,战斗力也会比较一般,但陈平依旧出色地击降殷王司马卬,这其实是很了不得的军事成就,所以一向眼高于顶吝于封赏的项羽才拜陈平为都尉,都尉是西楚中级武官。
陈平初投刘邦时,做的也是武官。
(刘邦)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属于韩王信,军广武。
至于谋略,则没必要细说了,一个“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凡六益封。奇计或颇秘,世莫能闻也”足以证明陈平的谋略乃世所罕见。
陈平虽然在治国、打仗和谋略三方面都有实绩,但其身上有着比较大的污点。
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
陈平初归汉营,便遭到周勃、灌婴等人的举报,陈平被打上“盗嫂受金”的标签,上边这段记载便是陈平对于“受金”的回应,毫无疑问,陈平是承认了受贿的。虽然“盗嫂”一事大概率为假,但“受金”则是真实存在的。
吕嬃常以前陈平为高帝谋执樊哙,数谗曰:“陈平为相非治事,日饮醇酒,戏妇女。”陈平闻,日益甚。
从上边这段记载可以看出,陈平做丞相时,虽然肯定不会像吕媭说的那样“不处理政事”,但“日饮醇酒戏妇女”肯定是真的,虽然陈平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保,但我们也不能排除陈平跟刘邦一样有着“好酒及色”的一面,而“好酒及色”是从来都不曾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身上出现过的。
另外,陈平也没有遵守汉高祖刘邦留下的白马之盟。
高后欲立诸吕为王,问王陵,王陵曰:“不可。”问陈平,陈平曰:“可。”
在吕后的传记中,有着陈平没遵守白马之盟的更详细记载: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重臣,陈平是没有遵守“白马之盟”的约定的。
为什么我要强调陈平身上有污点呢?因为在刘邦提出“汉初三杰”的概念时候,刘邦使用了“人杰”的说法,而“人杰”并非刘邦原创的词汇,而是由文子在《文子·上礼》中提出的,文子是孔子同时代的道家思想家,其思想或许影响过包括刘邦在内的秦末汉初的人。
智过万人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杰,十人者谓之豪。明於天地之道,通于人情之理,大足以容众,惠足以怀远,智足以知权,人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信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人俊也。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人杰也。守职不废,处义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人豪也。
这段出自《文子》的引文显示,人杰乃是百里挑一者,并且有着具体的标准,即“行可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守约,廉可以使分财,作事可法,出言可道”。
很显然,陈平的“受金”和“日饮醇酒戏妇女”使陈平达不到“行可以为仪表”的标准,陈平的破坏白马之盟使陈平达不到“信可以守约”、“做事可法”的标准。
从陈平辅佐刘邦开始到刘邦提出“汉初三杰”的概念,陈平足足辅佐了刘邦四年时间,四年的君臣相处,定使特会用人的刘邦清楚地意识到陈平身上的不足,而这些不足没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身上出现,所以刘邦提出汉初三杰时才没有把陈平算在内。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吕太后本纪》、《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留侯世家》、《史记·陈丞相世家》、《史记·淮阴侯列传》、《文子·上礼》
陈平爱财,那向刘邦举荐他的人还“敢举荐”吗举荐之人算不算创世之伯乐
陈平自幼发奋。心有大志,在项羽军中当过谋士跳槽扶助刘邦争夺天下,受刘邦重用,刘邦的良丞,谋略过人,曾边巡擒韩信,刘邦病危押樊哙都委以重任,在军中威望很高,助刘邦排出异己,安天下成就卓越,刘邦很赏识陈平才干。他为举荐人才刘邦信得过,应属好伯乐。
刘邦在临终前为何不让重用陈平
刘邦临终前没有不让重用陈平,是认为在萧何死后,可由曹参接任相国之位。曹参死后,可由王凌接任。但王凌性格淳朴,可由陈平辅佐。陈平智谋有余,难以独自担当大任。周勃为人厚重少文,但对刘氏相当忠诚,可以担任三公之一的太尉,平衡众臣权力。吕雉再问刘邦之后的人选,刘邦终于烦了,说没有了。
刘邦的西汉政权开国重臣多以军功身居高位,陈平久任护军中尉随刘邦征战,即为刘邦监督诸军,亦统领刘邦部分禁军,并不是一位常人理解的文官。在刘邦死前,陈平还为刘邦执行生擒樊哙的任务,跟陈平一同执行这个任务的还有周勃。但周勃为人莽撞,只知道按刘邦的命令行事,陈平给周勃分析形势,认为樊哙是刘邦宿将,劳苦功高,又是吕后的妹夫,位高爵显。现下刘邦正在气头,万一刘邦后悔了,杀死樊哙还要落下罪名。陈平为周勃定计,将樊哙押解到长安,由刘邦亲自发落。结果,途中刘邦已经驾崩,庆幸陈平、周勃没有伤害樊哙,不然杀了吕后的妹夫,这两人将来绝没好日子过。陈平跑到刘邦灵位前痛哭,引起吕后伤感,却是没有罪责陈平。
陈小春饰演的樊哙,其实陈小春是反对吃狗肉的。
说刘邦不让重用陈平是相当不合理,事实上陈平是刘邦留下一招高明的棋子。刘邦死后由吕后执政多年,汉王朝政权几乎落入吕氏之手。周勃是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不得进入军营之门。陈平是最高行政长官丞相,不能够处理政务。直至吕雉死后,陈平和周勃谋划铲除诸吕,将吕氏势力一句铲除。其中凭借的是周勃在军中的威望和执行能力,陈平则负责做事前的计划,两人联手才完成这次政变。
事后周勃、陈平并为丞相,汉文帝刘恒问周勃行政事务,周勃一句也答不出来。陈平却能迅速回答如何处理一切行政事务,并讲述丞相之道不必每样事务亲自管理,最主要责任就是辅佐皇帝,使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周勃很是惭愧,就称病辞去丞相之位,由陈平独任丞相。
陈平和周勃是相互弥补的人物,周勃执行能力强,在军中有强大号召力,只是缺乏谋略,不知如何计划行动,但只要定下了方案由周勃前去执行最为妥当。陈平为人智谋超群,可是拉不动军队,他的执政风格不是亲力亲为,而是谋划好一些让别人去处理,如果没有强有力的人才为他推进策略,他的想法再好也是没用的。刘邦的用人手段直到死后年多都依然发挥作用,刘邦早期让陈平辅佐敦厚的王凌,后期让周勃辅佐陈平,不同的人才相辅相成才能够用到最好,这是刘邦的宿敌项羽所缺乏的才能,刘邦以此帝王之术开启了西汉帝国统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