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原生家庭中是父慈子孝,还是子孝父慈父亲的不负责任,要怎样去面对
- 为何父慈子孝,而慈母多败儿
- 俗话说父慈子孝,可为什么感觉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呢
- 如何看待父慈子孝的问题
- 父慈子孝,可为什么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呢
-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不慈,子可以不孝吗
- 父不慈则子不孝,我始终认为爱是相互的,儿女并不天然欠父母的,父慈才会子孝,对吗
- 是先“父慈子孝”还是先“子孝父慈”
原生家庭中是父慈子孝,还是子孝父慈父亲的不负责任,要怎样去面对
按理说,应该是父慈子孝。父不慈,子怎么会孝呢?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父亲生了你,从小就把你给抛弃了,一直对你不管不顾,不闻不问,从没有养过你一天,那么你可养可不养。但如果是父亲生养了你,把你从小抚养长大成人,那么你还是要养父亲的,因为是他吃亏吃苦,把你抚养长大的,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你必须得承任。但你说父亲不负责任,你怎么去面对,我只能这样告诉你,你可以找到父亲,跟他摊开说明,你说:父亲你现在不管不顾,不负责任,可别怪你往后老了,我们不养你,这样吓唬他,他听后可能会有所收敛,多少会改一些,会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的。但如果他执意不改,还是老样子,那没办法,你可管可不管,随你的便。我只是模棱两可的回答你,不知你是属于哪种情况。因为你这个话题问得比较笼统,不知是他对你小时候不负责任,还是你长大以后,他对你不负责任,这个我也不得而知,所以我也不好正面回答你。
为何父慈子孝,而慈母多败儿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这两句话的意思。慈母多败儿这句话是因果关系,是指因为母亲溺爱孩子,最终会害了孩子。
但父慈子孝,这里可不是因果关系,并不是说父慈爱了儿子就孝顺,父不慈爱,儿子就会不孝顺。
父慈子孝出自《礼记·礼运》:“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那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父慈与子孝是并列关系,是两种现象。正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〇一回写到:“主圣臣贤,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家之福也。“就是说,父亲慈爱,儿子孝顺是家之福也。
为什么说父慈是人义?是家之福也?
在古代父亲在家是一家之主,有着绝对的威言,犹如一国之君一般。那如果父亲不疼爱孩子,不关怀妻子,那么家庭肯定会不幸福。而孩子们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也会跟父亲一样,那这样的家庭就没有幸福可言了。
为什慈母多败儿?
我们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母亲是最疼爱孩子的了。但正因为如此,许多母亲爱得过多,成了溺爱。对待孩子往往是要有多爱就有多爱,不管孩子提多么过份的要求,妈妈都会无条件的答应,那这样的孩子多会被惯得十分任任乃至刁蛮。前段时间苹果8出来了,一位35岁的已为人母的女士为了让自己妈妈给自己买手机,竟在手机店拉住自己的母亲哭闹了一个上午。很多人觉得这个35岁的女士太离谱,但其实这背后,不难看出是她母亲从小过于溺爱她而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所以北宋司马光说: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俗话说父慈子孝,可为什么感觉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呢
这么说,慈是天然的,基本上每个父母对子女都是过于慈爱(极少数对子女不闻不问的父母不在我们讨论范围)。而子女对父母不孝顺的相对普遍。特別农村家庭,子女自顾不暇,对父母孝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城市家庭对独生子女过于溺爱,养成骄横,不尊重父母的较多。
在整个社会层面,父母慈爱从古至今历史传承,而子女孝顺,主要存在于教科书中(如有考古发现老人坑,即父母六十岁后送入特制山洞等死)。所以要大力宣传孝道。
如何看待父慈子孝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叫有其父必有其子,意思是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其实这话讲的因果关系是很明显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把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言传身教传给了孩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父母自身的缩影。
我们老家有句顺口溜:凤生风,龙生龙,老鼠生来会打洞。孩子的秉性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培养因素,所以父母一定要教育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要用儒家思想的的标准规范培育儿女,从小引导他们讲仁义,尽孝道,懂礼数,做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这样的父母才不枉为人父人母,才能教育出好的后代。
董青岛供稿。
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
父慈子孝,可为什么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呢
本来是一个正常的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被他们搞成了单向下跪的一个“孝”字,让人们习惯被奴役做奴才,逆来顺受。这些人已经失掉了良心善心,肆意散布其恶意,奴化人民。
父慈子孝,没有父慈哪来子孝?天上掉下来的?有人说,你来自于父母,就得无条件给他们下跪,就低他们一等,他们是你的主人,可任意处置你,都是正确的。还美其名曰“孝“。一副天兵天将的面孔。他们忘了,时代在发展,人民在觉醒,你这强盗逻辑还能骗人吗?
人生小孩,人人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父母把小孩抚养成人,是其必须的义务和责任,否则即是犯罪,亵渎人格。父母老去,如果没有生存能力,子女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根据其一生的表现,给予其底线帮助,或者底线以上的供养。在整个过程中,父母子女处于平等的人格地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子女没有接受父母压迫的义务和责任,反之亦然!
父母子女之间,没有感恩报恩之说,有的只是义务和责任。做好了,是理所当然,没做好,是犯罪行为,是亵渎人格!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父不慈,子可以不孝吗
我想大概对古语会有许多的误会的。
父慈子孝,并不是说父慈是子孝的充分条件。
这个应该说的是,作为父亲,应该慈爱;作为子女应该孝顺。
换句话说,父亲慈不慈,和子孝不孝,没什么关联。
父慈子不孝的,我想应该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了吧。
父不慈子孝的,其实也是有的。
改正父亲行为的缺失和遗憾,将家族的基因和有利于家族的行为发扬光大,是当孩子的责任。
当然了,也可以不孝。怎么样都是一样的活着。
只是想活着很好多了个难度,至少交不到什么像样的朋友吧。
父不慈则子不孝,我始终认为爱是相互的,儿女并不天然欠父母的,父慈才会子孝,对吗
说得太对了!爱是互相的,父慈才能子孝,父亲没有爱儿女,儿女就会学父母,不会孝顺父母。并不是生了养了儿女,儿女就必须孝顺父母,无论父母对错都要顺着父母的意思,遵从执行。爱是情感问题,儿女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怎么会有孝顺的想法呢?儿女是人,不是牲畜,养了就必须由父母完全控制的。人和人之间也是一样的,要相互遵重才会有爱。
是先“父慈子孝”还是先“子孝父慈”
个人认为当然应该是先“父慈子孝”了。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榜样作用是巨大的。有仁慈的父亲,才会带出孝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