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马嵬驿之变,参与逼杀杨玉环的陈玄礼后来遭到秋后算账没
- 陈玄礼逼死了唐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为何事后没有被贬反而得到重用
- 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 马嵬坡兵变,陈玄礼除掉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为何不生气
-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
-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马嵬驿之变,参与逼杀杨玉环的陈玄礼后来遭到秋后算账没
在马嵬驿兵变中,陈玄礼确实是对不起唐玄宗的。说陈玄礼对不起唐玄宗,是因为他连续做了几件事情,导致了唐玄宗不但丢了江山,还丢了美人。到头来两手空空。为什么这么说呢?
(马嵬驿兵变)
马嵬驿兵变,应该说最早是由陈玄礼发动起来的。当然了,陈玄礼也没有想过要让唐玄宗既丢江山又丢美人。最早的时候,他只是想扳倒他的政敌杨国忠,扳倒杨国忠,既是出于公心,也是出于私心。说出于公心,是因为杨国忠确实应该被扳倒,他是一个大奸臣,是造成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之一,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不过陈玄礼也是出于私心,因为杨国忠和他是政敌关系,把杨国忠扳倒了,陈玄礼就可能做大,甚至可以取代杨国忠担任宰相。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陈玄礼才积极联系太子李亨的身边人太监李辅国和太子妃张良娣。希望太子能够出面诛杀杨国忠。不过最终,太子李亨却没有胆量干这件事情。
太子确实没有胆量干这件事情,如果他干了,唐玄宗肯定不会饶过他。并不是说唐玄宗认为杨国忠不该被杀,而是这意味着太子出面干预朝政了。太子提早干预朝政,这是唐玄宗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陈玄礼政治智慧是不够的。
太子不敢出面,但是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这就使得太子发现了他的处境非常危险。如果唐玄宗知道他曾经参与过这样的讨论,唐玄宗绝对不会饶过他。
出于恐惧,太子才带着李辅国和张良娣,往北边逃,一直逃到了灵武。总之,太子之所以逃走,并最终在灵武称帝,从而使唐玄宗失掉江山,应该说,陈玄礼是要负责任的。
(唐玄宗)
陈玄礼没能搬出太子杀掉杨国忠,他自己当然也是害怕的。毕竟这就意味着,唐玄宗和杨国忠有可能知道这件事。所以,无论如何,陈玄礼必须杀掉杨国忠。因此就发生了六军不发,士兵哗变,杀掉杨国忠的事情。
历史上并没有记载,这件事是陈玄礼组织策划的。但是我们知道,任何事件都是有来龙去脉的,谁最想杀掉唐国忠?谁肯定就与士兵哗变有关。作为六军首领的陈玄礼,当然是脱不了干系的。也就是说,陈玄礼组织这场哗变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陈玄礼组织哗变,杀掉了杨国忠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杨贵妃还在唐玄宗的身边。只要杨贵妃还在唐玄宗的身边,陈玄礼依然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杀掉杨贵妃,就成了陈玄礼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士兵继续哗变,要求唐玄宗杀掉杨贵妃,否则他们就不走了。
最终,唐玄宗不得不杀掉杨贵妃。
大家看一看,整个过程,是不是陈玄礼以及他的军队让唐玄宗失去江山,又失去美人呢?
唐玄宗让陈玄礼一无所得,唐玄宗自然恨透了陈玄礼。可是后来,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却并没有杀掉陈玄礼,陈玄礼最终得以善终。
(陈玄礼)
尽管那时候,唐玄宗已经失势,已经不是皇帝,但好歹是太上皇,如果他要求儿子唐肃宗杀掉陈玄礼,唐肃宗肯定不会不同意。可是为什么,唐玄宗却没有这样做呢?
唐玄宗之所以没有杀掉陈玄礼,是因为陈玄礼回到长安的时候,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这件事情,就是他并没有加入唐肃宗的集团,而是一直留在唐玄宗的身边。可以说,就是这件事情,救了陈玄礼一命。
为什么这么说呢?
陈玄礼本来是唐玄宗的贴身侍卫,无论如何,唐玄宗丢掉江山,并丢掉美人,他都是要负责任的。就算马嵬驿兵变不是他组织策划的,但是他作为六军将领,他也应该负责。回到长安后,唐肃宗对陈玄礼很重视,封他为蔡国公,并让他在朝廷中当官。
如果陈玄礼继续在朝中当官,唐玄宗肯定会要求唐肃宗杀掉陈玄礼。但是,陈玄礼立刻就辞官不做,并且到唐玄宗身边,照顾唐玄宗。对于那时候的唐玄宗来说,身边本来就没什么人了,他虽然对陈玄礼有气,但陈玄礼来跟随他,他也是很高兴的。所以就接受了这个事实,陈玄礼也因此得以善终。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陈玄礼逼死了唐玄宗心爱的杨贵妃,为何事后没有被贬反而得到重用
其实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陈玄礼就已经叛变了。他过去是唐玄宗的首席保镖,统领一帮护卫保护唐玄宗的安危,可是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已经投靠了太子李亨。
唐朝父子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常有太子造反的事情发生。
唐朝是一个比较神奇的朝代,因为从李世民开了一个不好的头以后,几乎每一代都存在太子造反的事情。
- 李世民杀了自己的两个兄弟,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这才得到了皇位。
- 所以他的儿子李承乾也想依样画葫芦,在唐太宗还活着的时候,便联络了侯君集杜正伦等人,发动了政变,结果兵败被杀。
- 李治死的早,所以儿子没能泛起大浪。可是到了武则天时期,唐睿宗李旦在张柬之的拥护下,架空了武则天,成功升任皇帝。
- 唐睿宗屁股还没坐热,他儿子李隆基就想早点做皇帝了,所以一脚将他老爸踢上了太上皇的位置,自己做了皇帝,这就是唐玄宗。
所以唐玄宗自己知道皇位的吸引力,即使是父子也会反目成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这三个人只不过有一点谋反的嫌疑,尚未查证之下,就被唐玄宗全部杀掉。可见唐朝皇族父子之间的芥蒂有多深。
为了压制太子李亨的权势,唐玄宗故意提拔安禄山。
很多人是想不通这个问题的,但是这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事情。很多人认为,哪有提拔别人,来防备自己所立的太子的呢?唐玄宗就是这样的人,他认为太子李亨的势力现在越来越大,有可能会影响到皇权。
而唐玄宗当时岁数还不算太老,所以唐玄宗便开始扶植安禄山的力量,不断给安禄山加官进爵,以此来抵抗太子李亨。唐玄宗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李亨放老实一点,这种权谋之术,本来就是帝王必备手段,可是唐玄宗玩砸了。
他没想到反倒是安禄山强大到威胁到了皇权。事情办砸了他只能依靠太子李亨来保护自己,这个时候的太子对唐玄宗早就心灰意冷。唐玄宗身边的杨贵妃过去还是他弟弟寿王李瑁的妻子,所以李亨知道,在帝王之家是不存在什么亲情的。
李亨早就想要推翻唐玄宗,陈玄礼只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唐玄宗投靠李亨,这本身就是不靠谱的一件事。人家本来对你就有意见,你不仅杀了自己三个儿子,还将儿子的妻子抢来给自己做了贵妃,这是个人干的事儿吗?所以李亨对唐玄宗过去是又恨又怕,现在除了恨已经没有怕了。
所以李亨自然要推翻唐玄宗,而唐玄宗身边的陈玄礼是最需要拉拢的对象。陈玄礼作为唐玄宗的护卫,多年来兢兢业业,是很难攻克的对象。我们现在不知道李亨和陈玄礼达成了怎样的条件,反正陈玄礼是投靠了李亨这一边。
在陈玄礼的策动之下,士兵们强行杀掉了宰相杨国忠和杨家的几个姐妹,还逼着唐玄宗杀掉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否则的话,这些士兵就不会再听从唐玄宗的命令。整件事其实都是李亨在策划,陈玄礼在实施,唐玄宗已经成为了丧家之犬。
李亨成为唐肃宗,陈玄礼是其安插在晚年唐玄宗身边的间谍。
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太子李亨提前上位,成为唐肃宗。而唐玄宗李隆基在做了45年皇帝以后,退位成为太上皇。这已经不是唐朝第一个太上皇了,所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唐肃宗对这位父亲可是防备森严,我们知道了陈玄礼在经历了马嵬坡事件之后,依旧跟随在唐玄宗身边。
众呼曰:“杨国忠连蕃人谋逆!“兵士围驿四合。及诛杨国忠、魏方进一族,兵犹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玄礼等见上请罪,命释之。---《旧唐书》按照道理唐玄宗应该对他弃而不用,因为是他主导杀死了杨贵妃。可是唐玄宗依旧让陈玄礼留在自己身边,这只能说明一件事,陈玄礼是唐肃宗派来的间谍。马嵬坡事件发生的时候,陈玄礼本人就已经成为了唐肃宗的人,如果他真的是唐玄宗的人,那在唐肃宗登基以后,是绝对不会将他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物留在唐玄宗身边的。
陈玄礼并未受到什么重用,晚年或因为内疚忧郁而死。
陈玄礼跟着唐玄宗回到长安以后,其实并未受到什么重用,他依旧还是唐玄宗身边的保镖头子,只不过是加封了一个蔡国公。
他的任务很简单,那就是按照唐肃宗的要求,看住唐玄宗。谁都知道唐玄宗已经不得人心,所以现在真正的大靠山应该是唐肃宗。
而唐肃宗一直在防备唐玄宗复辟,所以陈玄礼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陈玄礼真的跟唐玄宗一条心的话,或许唐玄宗还真的能够夺回权力,毕竟陈玄礼手里是有军权的。
三载二月,肃宗与群臣奉上皇尊号曰太上至道圣皇帝。乾元三年七月丁未,移幸西内之甘露殿。时阉宦李辅国离间肃宗,故移居西内。高力士、陈玄礼等迁谪,上皇浸不自怿。---《旧唐书》到了晚年的陈玄礼,看到唐玄宗犹如被囚禁的状态,内心非常不好受。他不是帝王之家的人,所以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儿子可以对父亲如此残忍。
眼看着唐玄宗日渐苍老,一次次受到内心的谴责以后,陈玄礼决定退休不干了。退休没多久,他就去世了。
总结:陈玄礼只是唐肃宗的一颗棋子而已。
在陈玄礼看来,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彻底失去了人心,士兵们一个个离家出走,家人全都陷落长安,沦为安禄山反贼的刀下亡魂。这一切都是唐玄宗造成的,所以士兵们自然是对唐玄宗心灰意冷。这个时候的唐肃宗可以把这些人带回家,自然会得到人心。
所以唐肃宗利用了这一点,成功策反了陈玄礼,利用他杀掉了杨国忠和杨贵妃,使得唐玄宗成为孤家寡人。
在此之后,陈玄礼如果愿意归顺唐肃宗,那么就留在唐玄宗身边监视他,如果不愿意的话,那势必要被唐肃宗给撤职。所以我们会发现,陈玄礼的职位并没有什么变化,其实这就表明他是向唐肃宗屈服了。
陈玄礼马嵬坡兵变,唐玄宗回宫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马嵬坡之变很多人都听说过,因为唐朝最美的女子杨贵妃在这里被迫处死。逼死杨贵妃的人是跟随唐玄宗一起出逃的禁军统领陈玄礼。让唐玄宗如此丢脸的行为,回朝后为什么没有以犯上之罪问罪陈玄礼?
Δ陈玄礼
实际上的陈玄礼回朝后不仅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受到了重赏。最后陈玄礼因为重病而死!陈玄礼除了参加马嵬坡之变,一生中总共经历了两场政变。
第一次是唐隆政变: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复辟之后,对与自己共患难的韦后非常的放纵。韦后不但干预朝政,而且还想做皇帝。于是李隆基联合陈玄礼、长平公主等人发动政变,推选李隆基的父亲做了皇帝。成功之后,陈玄礼的地位得到很大提升。
第二次是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带领着太子,在①陈玄礼为首的禁卫军保护之下,偷偷的逃出了长安城。当军队逃亡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联合太子逼死了杨国忠。而作为杨国忠堂妹的杨贵妃,在陈玄礼的极力要求之下也被处死。但是在唐玄宗回朝之后,陈玄礼非但没有受到处罚,反而给他加官进爵!
Δ马嵬坡之乱
陈玄礼不是主谋
其实马嵬坡之乱的主谋是太子李亨,说起太子就不得不提起杨国忠。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在杨贵妃得宠之后,以及原来的宰相李林甫死后,于是拜杨国忠为宰相。做了宰相的杨国忠,平时飞扬跋扈,任人唯亲。更重要的是威胁到了太子李亨的地位,所以李亨为了尽快除掉杨国忠,发动马嵬坡之变。
为了让自己无后顾之忧,同时还处死了与杨国忠有关的所有人。而作为禁军统领的陈玄礼,考虑到唐玄宗沉迷女色,也赞同了太子李亨的建议。然而陈玄礼被太子李亨一直埋在鼓里。马嵬坡之变后,太子李亨也与唐玄宗兵分两路。所以在整个过程之中陈玄礼都是棋子,回朝之后的唐玄宗也知道了其中的缘由,并没有处罚陈玄礼。
相信陈玄礼
陈玄礼在很早的时候就是唐玄宗心腹,在陈玄礼第一次参加政变的时候,陈玄礼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那个时候开始,陈玄礼一直被唐玄宗重用。可以说自从发动了唐隆政变,陈玄礼已经追随李隆基四五十年的时间。
Δ杨贵妃
而且在马嵬坡之变后,陈玄礼曾经卸甲来请罪。早已经知道事情缘由的唐玄宗,就没有处罚他。除此之外,在太子李亨试图谋反的时候,本来一直与太子保持同一阵营的陈玄礼,突然反过来宣称效忠唐玄宗,此举也解决了唐玄宗的安全问题。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玄宗偷偷的逃离了长安。第二天大臣在上早朝的时候,才得知此事。之后长安陷入一片混乱,烧杀抢夺无人过问。
逃到咸阳的唐玄宗,自己身边没有人保护。自己的儿子李亨又带领走绝大部分的精兵猛将,已经在灵武城登基称帝。作为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太上皇。如果这个时候还把陈玄礼杀掉,自己身边除了高力士之外将无人可用。这最后一点才是唐玄宗不杀陈玄礼的最重要原因!
Δ杨贵妃
一、如果在马嵬坡之变中,陈玄礼成功逼死杨贵妃之后,没有立刻向唐玄宗宣誓效忠,那么陈玄礼在回朝之后也会被立刻杀死。可见陈玄礼内心还是非常尊重唐玄宗!
二、唐玄宗暂时之间还离不开陈玄礼,否则将性命不保。
这两个主要原因才能够让陈玄礼活下来!
马嵬坡兵变,陈玄礼除掉杨国忠和杨贵妃,唐玄宗为何不生气
陈玄礼不过是受唐玄宗之命,忠一介臣子之事。陈玄礼在马嵬坡斩杀贵妃杨玉环并不是他的本意,世人只将刽子手陈玄礼当作罪魁祸首来指责,殊不知当时决定杨玉环生死的人乃是唐玄宗里李隆基!因此唐玄宗自然不会记恨于他!
陈玄礼是唐玄宗最忠诚的部下,为何关键时刻在马嵬背叛唐玄宗
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被陈玄礼所率领的禁军逼死,但直到唐玄宗生命的最后,他依旧对陈玄礼极为信任,由此可见,其中大有隐情。陈玄礼对唐玄宗的忠诚并没有变,只是马嵬坡事件背后的黑幕或者说阴谋太深沉。
一、马嵬坡兵变前后的故事简说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短短一个多月,就已经攻下了洛阳城。安禄山坐镇洛阳,其军队与哥舒翰的唐军在潼关相持。据说,宰相杨国忠害怕哥舒翰谋害他,因此向唐玄宗进谗言,强迫哥舒翰出兵平乱。哥舒翰在河南灵宝附近大败于安禄山叛军,潼关失守。
得到这个消息,玄宗仓皇出逃(偷偷打开延秋门出逃),身边只有几个大臣、高力士、皇子、皇孙以及陈玄礼和他统领的禁军,其他人一概被丢在了长安。第二天,得知玄宗逃跑后,唐朝西京留守主动向安禄山献降。
玄宗逃到马嵬坡(陕西兴平附近),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坡兵变。据说禁军统领陈玄礼等人面对士兵不可控制的情绪,向太子李亨请命,要杀掉杨国忠及杨家的人(贵妃的姐妹)来负责,太子却犹豫不决。
正巧,一伙吐蕃使者拦住杨国忠的马,向他述说没有饭吃。于是禁军哗变,都说杨国忠和吐蕃人合谋反叛,于是宰掉了杨国忠,还几乎将玄宗身边的大臣杀尽(只有宰相韦见素父子勉强活了下来)。贵妃的姐妹、外甥们也都被杀掉。
高力士向玄宗报告了兵变的消息,而陈玄礼率领禁军,逼迫玄宗要杀掉贵妃。玄宗不得已,下令赐贵妃自尽。
贵妃死后,乱军的情绪才稍微安定,大家都不想跟随玄宗逃往蜀地,但玄宗坚持要去。这时候,发生了当地老百姓遮留太子李亨的事件,太子在他儿子的拥护下,背离了玄宗,独自北上,后来在灵武自立为帝,是为唐肃宗。玄宗不得已,只能自己去蜀地。
二、在马嵬坡兵变中,这些人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其实很不清楚
说起来,资治通鉴把马嵬坡描写得很细,但原始资料呢,其实应该都是唐肃宗李亨即位后的说辞。李亨实际干了件危机时候背弃他老爹的事件,却被描述为受万民群臣所请。然后,有了他在灵武自立为帝的事件。
李亨和他老爹唐玄宗的关系其实很微妙,首先,唐玄宗应该算是个有作为的明君(安史之乱前),但却不是个好老爹。玄宗曾经因为猜忌,干过一日杀三子的事情(前太子李瑛等三人)。玄宗立李亨为太子,不是因为他多喜欢这个儿子,恰恰是因为这个儿子看起来老实,而且年龄居大。但玄宗却放纵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对太子的攻击,搞得李亨战战兢兢,甚至因为牵扯他的两件大案而两次离婚。
这样的李亨,难道仅仅只是在马嵬坡兵变中,扮演着陈玄礼阴谋的知情者的角色吗?何况,这件事还牵扯到后来被认为是极坏的大宦官李辅国(他此时可是李亨的亲信)。很多人怀疑,兵变的幕后主使,实际上是太子李亨。
这确实是很有可能的。从激发士兵的怨气,到李亨的政敌杨国忠及杨家成为靶子、再到二十个吐蕃使者莫名其妙的出现(玄宗出逃连亲人都带不完,这些吐蕃人是从哪儿来的,怎么突然出现去拦唐朝宰相?)、再到士兵哗变、玄宗身边亲信大臣被杀、再到百姓遮留太子、太子和玄宗分道扬镳,这一切若说完全没有预谋,倒真是太巧。
三、马嵬坡背后的无间道,陈玄礼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先说一句,陈玄礼和高力士二人一生都忠于唐玄宗,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唐玄宗靠政变,灭了韦后而夺权,陈玄礼就是主要参与者。玄宗的从龙旧臣,能够活到最后,始终得到玄宗信任的,就是陈玄礼。后来,玄宗在长安被收复后回到京城,依旧让陈玄礼负责他的警卫(此时,玄宗已经是太上皇了)。但唐肃宗和李辅国等人显然对玄宗还不放心,于是发生了李辅国强迫玄宗从兴庆宫迁到西内的移宫事件,李辅国极为凶横,差点没把玄宗给吓死。与此同时,唐肃宗把他老爹最信任的两个人,高力士和陈玄礼,一个调走、一个强迫退休。唐肃宗为什么这么忌惮这两个人?因为这两个人绝对忠臣于玄宗。
那陈玄礼为什么又要在马嵬坡逼迫玄宗,还要杀掉贵妃呢?
这个就只能是猜测了,但星火辰的猜测一定是符合逻辑的。
估计吧,李亨的原本想法,不但要通过乱兵杀掉政敌、以及玄宗身边重臣,而且还要让乱兵逼迫玄宗退位,但玄宗身边毕竟有禁军,这些人是受陈玄礼统领的。陈玄礼虽然在禁军中有威望,但这些禁军是跟着玄宗仓促出逃的,连家人的生死他们都管不着(要知道安禄山的叛军快入长安),禁军的怨气绝不是陈玄礼一人能压住的。李亨大概通过李辅国等人激发禁军的怨气,撒播谣言,让陈玄礼也觉得禁军要造反了。于是,陈玄礼不得不考虑禁军们的想法,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免激发反叛,于是有了陈玄礼向太子请求诛杀杨国忠的事情(此事也可以没有,不影响李亨的计划)。本来吧,陈玄礼已经逐渐控制住士兵们的情绪,可被李亨安排的一伙吐蕃使者堂而皇之的出现,一下子激发了乱兵的情绪(乱兵中多半有李亨安插的人),于是叛乱发生了,陈玄礼也无法控制。杨国忠等人被杀不说,乱兵要求一定要处死杨贵妃。陈玄礼只得向玄宗请愿,杀死了贵妃。本来吧,李亨想通过禁军的哗变,逼迫一意要逃亡蜀地的玄宗向他禅位(因为禁军不想逃往蜀地,想回去找他们的家人,但玄宗不敢回去面对安禄山叛军,李亨正好可以利用人心,塑造他愿意光复天下的形象,迫玄宗退位)。哪里知道呢,陈玄礼似乎看出了太子的野心,于是在杀死贵妃后带头向玄宗表示效忠,而且还暂时安抚了禁军,让他们跟随玄宗入蜀。这样,李亨大失所望,于是再出一计,脱离玄宗而自行北上,后来自立。
在这个事件中,陈玄礼不但无过,其实有功,因此玄宗对他的信任始终不改。
但唐肃宗登基后,玄宗已经失势,很多真相恐怕再难曝露出来。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一生跟随唐玄宗45年的大将陈玄礼为何在马嵬对玄宗落井下石呢
唐玄宗李隆基这一生经历的政变、兵变太多,先是看着神龙政变发生,后来主导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为帝时期猜忌多疑往死里打压太子,一日之内处死了三个儿子。他始终是高高在上的,掌握生杀予夺的大权,却不曾想在他安逸享乐的晚年,安禄山跑出来弄了个安史之乱,生生逼着李隆基抛下江山和子民逃跑,而在逃跑的路上,他又经历了一场背叛式的士兵哗变。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嵬兵变和神龙政变是有相似之处的。神龙政变是以宰相张柬之等五位大臣联合李唐王室发动的一场以诛杀二张兄弟为目的的宫廷政变,而太子李显是他们拉来充作保护神的,以确保政变的合法性。当然结局是出人意料的,在二张兄弟被杀之后,他们又逼着武则天让位于太子李显。
马嵬兵变则是龙武大将军联合太子李亨发动的一场以诛杀杨国忠兄妹为目的的兵变,其结果就是杨氏兄妹被杀,而李亨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谁是主导的问题。神龙政变中张柬之是谋划已久的,太子李显是被动的参与,而马嵬兵变则是太子李亨主导的,说动了陈玄礼来领导兵变,但他们的目的并不尽相同,陈玄礼只想诛杀杨氏兄妹,而李亨则还想要逼宫。
我们先来看看马嵬兵变的背景。唐玄宗时期,“内重外轻”的府兵制已经遭到重创,不要说对外的征战,即便是宿卫京城,能调动的府兵也已经是达不到唐初的水平。723年,宰相张说建议实行募兵制,招募兵士护卫京师,这就是彍骑的由来,最开始彍骑还有十二万人,但到了天宝年间则数量上已经达不到十万,不过七八万人的样子。而相对的,这一时期方镇的设置却使的使得边镇兵力变大。全国设十大节度使,总领495000兵士,这已经是相当严重的“内轻外重”。
节度使制度的设立最终导致节度使拥兵自动,逐渐与中央政府相抗衡,尤其是宰辅与节度使之间矛盾重重。节度使与方镇中的士兵黏度很大,他们几乎成了节度使的私家军团,他们服从的是节度使而不是皇帝,这让皇帝对节度使的把控空前变弱。而节度使们一面拥兵自重一面还要提防朝中重臣的暗算,说起来也是很幸苦的。
安史之乱的导火索就是宰相杨国忠和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杨国忠不断向李隆基进言安禄山会谋反的事实,安禄山能证明一次却不愿意二次、三次甚至无数次的证明自己,所以本就有反心的安禄山就起兵造反了,造反的名义就是诛杨国忠以清君侧。
当时安禄山号称有大军20万,浩浩荡荡南下,势不可挡,很快就攻下了洛阳,直逼潼关。李隆基一错再错,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又用上了哥舒翰,只是在哥舒翰坚壁不出的时候,杨国忠又撺掇李隆基逼哥舒翰迎战。20万大军毁于一旦,长安也陷落在即。
72岁的李隆基拄着拐杖踏上了逃亡之路。一路南下,陈玄礼带着几千禁卫军护送。天气炎热,饥渴难耐,士兵们心里有一万只草泥飞奔而过,陈玄礼看着还围在李隆基身边的杨国忠就气不打一处来,正是此人让他那曾经英明神武的上司变得昏聩不堪。如果能除掉杨国忠的话,可能这一切的灾难就过去了。
真是想什么来什么,很快,太子李亨就让心腹太监李辅国找到了陈玄礼,想要合作除掉杨国忠。李亨在找陈玄礼之前实际上已经策反了不少士兵,但仅仅是士兵还不够的,陈玄礼才是最关键的人物。
陈玄礼跟了李隆基至少已经45年,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果毅都尉陈玄礼就跟随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成为李隆基信任的武将,然后在李隆基登基后,宿卫宫中,成为龙武大将军,只向李隆基尽忠。所以在这次逃亡中,李隆基让陈玄礼统领禁军负责护卫工作。
李亨只要将陈玄礼拉拢过来,自然事半功倍。当然,陈玄礼也的确选择和李亨合作,在到达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哗变了。他们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以及御史大夫魏方进,韦见素也差点被杀。听到动静的李隆基出门询问发生了什么事,众人异口同声说杨国忠谋反。已经狼狈至极的李隆基无心细问,只是让众将士退下,但是大家整整齐齐站在那里,谁也不曾退去。
李隆基只好派高力士来问话,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意思很明显,杨国忠已经被杀了,杨贵妃不能留,她,也要死。虽然李隆基认为杨贵妃并没有什么罪,想要保下她来,但是众怒难犯,将士们并不愿意留下杨贵妃。
最终,杨贵妃还是被高力士带去佛堂,然后被勒死了。陈玄礼亲自看过杨贵妃的尸体之后,第一时间带领将士们下跪,叩头谢罪,以示忠诚。李亨见是这个局面,知道逼宫之事已经不可能进行下去了。之后,唐玄宗由陈玄礼护卫着继续南下入蜀,而李亨则选择留下来平叛,然后北上灵武。
当唐玄宗还在入蜀的路上的时候,李亨已经在灵武僭越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无法,只得承认唐肃宗李亨继位的合法性。这是陈玄礼万万没有想到的,他之所以愿意发动兵变只是为了除掉杨国忠这个祸害,却自始至终对李隆基尽忠,所以并不存在落井下石一说,但是,不得不说,李隆基能成为太上皇确实有他的功劳。
成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最后几年里过的相当憋屈,尤其是被迎回长安之后,被软禁了起来,起初还有高力士和陈玄礼的陪伴。最后,李辅国在唐肃宗的默许下将李隆基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在孤独中死去。更有意思的是,过了还不到半个月,唐肃宗也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