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良玉

同是“清君侧”,明初的朱棣成了,为何明末的左良玉却惨败?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06:16:04 浏览8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同是“清君侧”,明初的朱棣成了,为何明末的左良玉却惨败

左良玉是假“清君侧”,他们父子早就预谋投降清军?

1645年,左良玉在武昌起兵“清君侧”,统领兵马80万,兵马的战船在长江之中绵延200多里。清君侧中的君是指福王朱由崧(弘光政权的皇帝),君王之侧的人是马士英、阮大钺等人,他们建立了南明弘光政权。

正至明朝危急存亡之际,东林党人和阉党再起内讧。南明弘光政权的皇帝朱由崧是福王朱常洵的长子,而东林党人在万历皇帝选择帝位继承人时支持的是明光宗,反对福王朱常洵继承帝位。再者,拥立朱由崧建立政权的主要人物是“阉党”的马士英、阮大钺等人,他们和东林党人是死敌。

此时的“阉党”还是以大局为重,不敢轻易和东林党人闹翻,而东林党人眼中已经没有什么明朝的整体利益,只有自己的小团体利益,于是鼓动拥兵80万的左良玉在武昌下长江直达南京,清除马士英、阮大钺把持的弘光政权。左良玉在人生的官宦生涯中得到东林党人侯恂的大力提拔,至此之时,他眼中也没有什么明朝的整体利益,只有个人所谓的“报恩”了。(左良玉画像)

左良玉在征讨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是很快壮大起来,他不敢正面和这两股起义军的主力对战,一味避战保存势力,养寇以自重,俨然是割据一方的军阀,明朝中央政府的命令他基本是不听的。他占据的武昌城也是张献忠弃城而去后占领的,没有多少战功,尤其是崇祯帝自杀之后,他更是割据一方了。

左良玉的八十万大军多为溃散的各地明军组成,战斗力非常低下,但是劫掠却有一套。“清君侧”从武昌离开时,左良玉纵兵劫掠了武昌城,可以将这股部队称之为“匪军”。到达九江城时,他的部下又利用明军的名头,劫掠烧毁了九江城。

1645年4月,左良玉病死。看一看这80万大军都去了哪儿呐,一部分作鸟兽散,左良玉主力20多万大军在其儿子左梦庚的率领下直接投降了清军。

左良玉和其儿子左梦庚恐怕早就和清军勾搭上了,不然不会这么快率领20万大军投降清朝,其实他们父子比吴三桂这个汉奸还要坏。

清朝修编《明史》的一伙人有很多是东林党人投降而做的,着实美化了左良玉一把,愣是变成了一个“英雄”。(英亲王阿济格剧照,左良玉之子左梦庚率20多万人在江西九江投降了他)

左良玉“清君侧”为何不能成功?

左良玉清君侧是为了报恩,也即是东林党人的提拔之恩,所以才起兵“清君侧”,其实他额内心不知道打的什么小九九,动机极度不纯。

一、左良玉是庸将,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说句实在话,左良玉不是明朝的什么名将,而是一个畏战自保的小人而已。不过他有自知之明,尽量避免与李自成、张献忠的主力作战,专门挑弱的农民军作战,取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朱仙镇一战,左良玉被起义军打的大败,从此之后,尽量避战,保存势力,看明朝之后的大局势而动。

他的80万大军都是乌合之众,最擅长的是劫掠老百姓,真正打硬仗就会避战,战斗力非常弱。

二、左良玉并不真正听东林党人的指挥,早就有投降清军的盘算

左良玉清君侧时,武昌本应该是他的大本营,为何他连自己的大本营都劫掠一空了呐?左良玉及其主要将领看来早有其他打算,并不听东林党人一伙的调遣。

为何这样说的主要原因还有一条,左良玉病死之后,按照道理应该继续“清君侧”,稍有挫折就退回九江。这说明左良玉的80万大军内部早就意见丛生了,都不愿意打仗了。

他的儿子左梦庚在他死后被推为统帅,此时的80万大军只剩下20多万在左梦庚手下了。而左梦庚和其他将领立马选择了投降清军,连东林党人也抛开了(存疑)。

三,弘光政权早就有所防备

其实弘光政权建立之后,早就对拥兵自重的左良玉有防范,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割据军阀已经没有什么道义了。弘光政权将左良玉封为侯,他的儿子左梦庚封锦衣卫正千户,手下将领都有封赏,后加封他为太子太傅,负责长江武昌等地的防线。可是一般的安抚左良玉看不在眼中了,弘光政权几次试探之后,坚定的认为左良玉必反。

于是乎,早就在防备左良玉的反叛了。左良玉起兵之时,弘光政权紧急抽调兵力抵御他的部队进攻。左良玉的部队被弘光政权的军队击退,退守九江。(马士英像,看穿了左良玉,早就防备他的进攻,后随南明弘光政权殉国)

四、带来的恶果——弘光政权迅速败亡

由于左良玉兵力达到80万,弘光政权逼不得已将防守都城南京的主力调走去防备进攻。这一战略措施得以让清军可以长驱直入,直达防备空虚的南京城,导致南京城很快被攻破,弘光政权被消灭。

被东林党人称之为阉党的马士英、阮大钺战死殉国,而东林党人纷纷投降了清朝。(左良玉集团进攻弘光政权,弘光政权迫不得与将江北防守南京的黄得功集团调走抵御,导致南京防守极度空虚)

左良玉后人如何了?

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占据九江,英亲王阿济格(努尔哈赤第十二子,多尔衮同母大哥)到达九江,根本没有交战,他率领20多万人马立马就投降了阿济格。

1648年,因左梦庚投降有功,被清政府授予一等精奇尼哈番,汉语就是一等子爵。1746年,乾陵皇帝将左梦庚定封为一等子。

左良玉兄弟的儿子(左梦庚堂兄弟)的孙子孙元荫承袭爵位,这一爵位一直承袭了10代,直至清朝灭亡。

估计,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绝后了,这才让其他家族支系承袭爵位

史学家和文人对左良玉的评价如何?

看一看一些历史名人对左良玉的评价:

1、亡明之天下者,左良玉也。论者咎其玛瑙山之养寇、朱仙镇之丧师。(清朝史学家徐鼒,南京六合人,官至清朝咸丰时期的福建福宁知府)

2、左良玉以骁勇之材,频歼剧寇,遂拥强兵,骄亢自恣,缓则养寇以贻忧,急则弃甲以致溃。(张廷玉评价,张廷玉最高做到雍正时期的首席军机大臣)

3、当时实际情况来看,左良玉早已成为一个拥兵割据的军阀,勇于虐民,怯于大战。.......心目中既无朝廷,也无百姓。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弘光朝廷加速瓦解。(现代著名明史专家顾诚,著有《南明史》、《明末农民起义史》)

左良玉心中无明朝、无百姓,心中只有自己的小九九,直接导致南明弘光政权迅速灭亡!

为什么有人说亡明朝天下的是左良玉

南明王朝灭亡这口黑锅太大了,左良玉在崇祯十八年不过是一个不算大的宁南伯,手底下有三万左右的战兵(然后加上老弱病残、吃空饷、随军杂役等等水多加面愣是吹到了二十万大军),这么大的一个历史命题,怎么可能是他一个小小的左良玉能背得起的?

说左良玉要为南明王朝的灭亡负责(而且还是为南京弘光政权的灭亡负责,之后南明还有隆武与永历两个政权与鲁王朱以海的舟山小朝廷),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左良玉在一个错误的时间掺合进了极其敏感而让南明政权撕成一团的立储之争——左良玉并非如江北四镇一样属定策元勋,同朝中大佬马士英等人本来就尿不到一个壶里。现在有部分研究倾向左良玉同部分在朝清流有沆瀣一气之嫌,清流们想倚重左良玉的这三万战兵在南明朝廷重建影响力,抵消江北四镇与马士英的势力,左良玉也想玩一把富贵险中求,没准老爷我干成了也能过一把定策元勋的瘾呢?于是就出现了多铎大军从河南过皖北动地而来、刘良佐刘泽清部纷纷南逃的时候那头左良玉却扯着“清君侧”的旗号打上门来的奇葩事件,分散了南明王朝的兵力。

讲真,就算左良玉不来这么一下子,实际上从军事角度来看,南明弘光政权也完全抵挡不住满洲军事贵族的南进兵团——江北四镇那个烂样子,完全不可靠也不可用,而传统的守江必守淮的格局在大运河开通及长江中下游成为鱼米之乡后实际上也失去了意义。指望筑垒防御卡住传统的濠河、涡河河口来增加南进兵团后勤困难的传统战法,在拥有强大攻坚能力的满洲军事贵族面前也是完全无效的。就算左良玉在多铎部队南下的时候不公然搞事,就算江北四镇这群作战无方扰民有术的军阀能尽到最后的责任,最好的结果也无非就是把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从1提升到2,没有本质区别。

实际上,你要说南明政权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个人觉得从军事角度来看何腾蛟与孙可望的责任反而更大一些。在守江必先守淮的传统战法破产后,南明政权真正的机会应该是以武夷山/仙霞岭、南岭、巫山/大巴山/川东高原为基础,重新构筑起关河防御体系,同时,着力经营湖南、江西、湖北三省,依托这三省的复杂丘陵与水网地形以及每年5-9月的溽暑炎夏提升满洲军事贵族的作战难度,同北方的南进兵团在这一线长期缠斗,等待时机。结果,何腾蛟把湖南经营得一泡污,还把真正有战斗力的大顺军余部忠贞营直接气走(大顺军余部在湖北西部一直打到1664年)。至于南明政权最大的叛徒孙可望,真的是……这口黑锅还是他娘的让他来背一下吧。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崇祯在煤山上吊之前是否下过勤王令手握明朝重兵的左良玉为何没有去救驾

看小辫儿说历史,听听不一样的故事。


一般来说皇帝有难,忠于他的大臣都会发兵前来援救,这个过程还有一个专业的词汇,叫做“勤王”。 《晋书.谢安传》中“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宋史.文天祥》中“德佑初,江上急报,诏天下勤王”

这两句古文中“勤王”都是这个意思。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死之前他杀掉所有的嫔妃女人,绝望至极。按理说,皇帝遇到此等危及时刻,一定会下勤王令的,但为什么还是没人来前来救驾呢?

当时的大将左良玉,号称有八十万的重兵,皇帝和朝廷都在生死存亡之刻,他应该首当其冲想方设法前去勤王,但最后的结果是,直到朱由检绝望自尽后,他都没有出现,也就是人们口中的“见死不救”,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左良玉传说中的80万重兵,原兵力其实已经所剩无力,后来补充进去的都是一群乌合之众,基本不堪一击

朱仙镇一战,让左良玉原来的八十万兵力元气大伤,精兵强将已经所剩无几,虽然后来收编了一些兵力,但那些兵力都是没有受过严格的训练,没有严明的军纪,每天只是找舞女花天酒地、寻欢作乐,根本无暇估计操练,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与势如破竹的李自成抗衡?

二、左良玉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并且他本来也不是一个能够很好驾驭如此多兵力的优秀者

崇祯十七年(1644年),左良玉具体的年龄无处可查,但崇祯死后的第二年(1645年),他就病死于九江舟中,可见崇祯发勤王令的时候,即使他接到命令,以他当时的年龄和身体,也不足以统领那帮乌合之众前去救驾,这一点左良玉也心知肚明。

三、崇祯以往对重臣的态度,让左良玉寒心,他怕自己重蹈袁崇焕、孙传庭的覆辙。

本来已经因为得不到魏忠贤的赏识而辞官回家的袁崇焕,在朱由检继位后又被重新启用,他为了报答皇恩浩荡,信心满满,一腔热血,曾在崇祯二年击退了前来侵犯的皇太极,但由于崇祯听信谗言,最后将一代重臣名将凌迟处死。

同样是重臣的孙传庭,因为在崇祯十二年,想见皇帝被人阻挠见不上,愤怒的他就说自己病了,要休假,结果崇祯就以为他以病为理由,估计推迟抗命,将其打入大牢3年。后来带病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时,战死在潼关。死后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厚葬,只是用马革裹尸,草草掩埋。

这两件事深深地烙在左良玉脑海中,他也怕如果自己去救驾,最后崇祯再听信小人的煽风点火,自己同样没有好下场,所以索性根本就不去勤王。

正是以上三个原因,让手握八十万重兵的“大佬”左良玉没有前去营救崇祯,导致崇祯上吊,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结束,左良玉的态度因此也饱受争议。


小辫儿说历史,坚持原创,欢迎关注,本文为悟空问答首发,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删。

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号令,崇祯却姑息纵容,左良玉是忠还是奸呢

大臣与皇帝之间并不是完全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君强臣弱、君弱臣强。明末皇帝已经不能通过君权完全控制臣子了,所以崇祯不是想姑息纵容、而是无力控制。

但这并非说左良玉就是奸臣,因为人天生就有自保的本能,能做臣子谁会去做奴隶呢,能控制自己的命运谁会将生死完全取决于君主的良心呢。

你怎么评价明朝末期的左良玉

感谢邀请。

左良玉是明末的一个将领,出身贫寒,父母早亡,目不知书,但多智谋,骁勇善射,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军阀作风。

左良玉(1599年-1645年),字昆山,明末山东临清人,明朝末年将领。出生在战乱的年代,从小丧父又丧母。许州兵变时,连抚养他的叔父一家也全部被杀害了,族人也只剩下自己和唯一的儿子左梦庚。

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期间,曾受侯恂提拔。后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升为大帅,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南明弘光帝(朱由崧)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此时,弘光政权中马士英、阮大铖用事,排斥东林党人。他袒护东林党人,且怀有个人野心,于弘光元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不久,病死于九江舟中。子梦庚率所部降清。

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吗

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将领,手握重兵,屡立战功,深为崇祯皇帝倚重。

在崇祯皇帝自杀以后,左良玉听闻了南明朝廷的太子案,愤而兴兵,以图谋立崇祯皇帝的太子,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不料,左良玉却在进攻南京的途中因病而死。

左良玉早年从军,在辽东与后金作战。他骁勇善战,颇多智谋;擅于抚恤士卒,很得军心,因此,左良玉屡次立下战功。

1628年,左良玉被调往关内,去镇压农民起义军。从此,左良玉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死敌。

在镇压农民军约战争中,左良玉很是卖力,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给农民军造成极大的杀伤。

左良玉曾经在战场上亲自与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搏杀,用刀砍在张献忠的脸上,致使张献忠血流满面,差点儿丧命在左良玉的刀下。

左良玉虽然战功累累,但是,明朝末期武将地位不高,常受文臣及监军太监的节制、掣肘。而文臣与太监之流,往往并不知兵,经常错失战机。

所以左良玉对这种情况很为不满,可是朝廷却信任文臣及监军太监,对武将极为打压;因此,左良玉逐渐变得圆滑起来,他缓追养寇,与农民军作战时,遇强则逃,遇弱则战。并且左良玉喜欢招降纳叛,扩充军力,以利于自己拥兵自重。

虽然朝廷重臣杨嗣昌等人一直都想收拾左良玉,但是左良玉在玛瑙山之役大败张献忠,几乎全歼张献忠所部农民军,使得崇祯皇帝对左良玉非常器重,以致左良玉后来跋扈自雄,不听檄调,崇祯皇帝对他也很是纵容包庇。

1642年,李自成包围开封。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前去解围。

在朱仙镇之战中,左良玉陷入了李自成农民军的包围圈。依赖身边亲兵的拼死力战,左良玉才冲出了农民军的包围,逃出生天。可是,他多年训练出来的精锐起家部队几乎全军覆没了。

开封之战以后,左良玉再也没有力量同农民军作战了。他只能在湖广一带搜罗散兵游勇,接受农民军中的叛徒,坐镇武昌,重新组建一支立身安命的军队。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进军北京。崇祯皇帝下令左良玉进京勤王。左良玉却左右为难,他自己一向不听督抚命令,而他手下多是农民军叛降过来的将领,也大多不服从他的制约。

就在左良玉整顿内部、并出兵骚扰李自成后方的襄阳、德安、荆州、承天四府之时,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缢而死。

消息传来,感念于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左良玉日夜痛哭,伤心欲绝。

此时,左良玉手下那些骄兵悍将纷纷请求他趁势拥兵东下,占领江南。但是左良玉不愿作叛乱之举,他把自己多年搜刮积攒的金银财宝都拿出来,分给诸将,才算稳住了军心,没有造成叛乱。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颁诏武昌,并册封左良玉为宁南侯。左良玉仍然伤感于崇祯之死,拒不接诏。

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地位。

1645年2月,南明发生了著名的“北来太子案”。此案对弘光朝廷冲击很大,很多人都认为太子是真的。

左良玉此时正面临李自成大顺军对武昌的军事进攻,但是他一听说崇祯皇帝的太子竟然还活着,不觉大喜过望。

左良玉立即集结全部军队,进军南京。他要去拥立崇祯皇帝的太子,以报答崇祯皇帝对他的大恩大德。

可惜,此时此刻的左良玉体弱多病,不幸病死于行军途中。

结语:左良玉虽然是一个拥兵自重的军阀,但是他对崇祯皇帝是忠心的。应该说,左良玉是明朝的忠臣。

至于左良玉死后,他儿子率部投降了满清,这就与左良玉扯不上关系了。

号称拥兵百万的左良玉,为何在明朝灭亡时选择躲猫猫

左良玉是明朝末年显赫一时的著名将领。由于明朝覆灭之时,左良玉没有出兵勤王,一直被后世诟病;后来,南明弘光朝廷发生“北来太子案”,左良玉率部进军南京,意欲拥戴太子即位。此举又使后人对左良玉议论纷纷,认为左良玉是为了避战,躲开李自成大顺军与清军的进攻,才寻找借口进军南京,以便避开李自成大顺军的兵锋。

其实,左良玉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他早期在辽东与满清八旗兵作战;后来被调往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军。

左良玉作战勇猛,极富谋略;又擅于笼络部下士卒之心,因此,左良玉所部很快成为明朝的一支主力部队。左良玉也因战功卓著,而倍受崇祯皇帝的厚爱。

左良玉在率军作战时,对于朝廷派遣宦官监军非常反感;并且左良玉在讨论作战方略时,经常与当地督抚意见不和;因此,左良玉开始消极作战,一味招降纳叛,扩充自己的势力,逐渐变得骄横跋扈起来。

由于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对他也无可奈何。崇祯皇帝对左良玉也很纵容,不像对待其他将领那样,说杀就杀。

1642年,崇祯皇帝派左良玉去援救开封。在朱仙镇一战中,左良玉被李自成打得很惨,多年培养的精锐劲卒大多战死;左良玉自己也是依赖亲兵的拼命死战,才得以脱身。

从此,左良玉所部的实力大损。虽然左良玉大肆搜罗散兵游勇,收容农民军的叛徒,迅速扩充了30多万人马,号称“百万大军”。实际上能够用于作战的精锐很少,大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战。

因此,在1644年李自成进军北京的时候,崇祯皇帝调遣左良玉所部进京勤王。左良玉非常清楚自己军队的战斗力,他只是向朝廷递交了一份出兵计划,一味拖延;不久,北京失陷,崇祯皇帝自杀,明朝灭亡了。

崇祯皇帝一死,左良玉表现得非常痛苦。他日夜痛哭,感念崇祯皇帝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南明弘光朝廷建立后,因为不是崇祯皇帝的直系后裔,左良玉一开始并不愿承认弘光帝;后来,在多方人士的劝说下,左良玉才勉强承认了弘光朝廷的合法性。

后来,南明发生了太子案。左良玉认为太子是真的,就打算拥戴太子即位,来报答崇祯皇帝对自己的恩情。再加上当时李自成在清军的追击下,想要夺取左良玉的老巢武昌。左良玉被李自成打怕了,不敢与李自成打仗。因此,进军南京,拥戴太子,也可以说是左良玉逃避李自成兵锋的最佳借口。

可惜的是,左良玉没有到达南京。他在行军途中病死了。

因此,左良玉这个人,我们无法断定他到底是忠还是奸,只能说,左良玉是明末一个飞扬跋扈、自私自利的封建军阀。

在历史上,南明的覆亡和左良玉有没有关系,有什么依据

有一定的关系吧。左良玉身为南明初期(弘光时期)实力最强的军事将领,不去抵抗清军或者李自成,反而发动内战,想要争夺朝廷的控制权,最终导致与江北四镇的内战,而清军则越过南明的北方防线南下,造成了弘光政权的倒台,从这一点来说,左良玉要负很大的责任。

但是往大了说,南明持续十八年时间,左良玉要负责的只是弘光政权的倒台,而之后还有隆武、永历政权,他们的倒台还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如果只怪左良玉一个人,那么也有失偏颇。

1644年满清入关之后,一段时期内形成了清、顺、明的三国演义,1644年的主旋律是清、顺之间的战争,南明在观望,在南明看来,明和清之间是敌是友还不分明;而到了1645年3月份,李自成的大顺基本被消灭了,战争已经变成了明清之间的二人转,明和清之间已经成了真正的敌手了。

1644年,清、顺、明三国演义

但是,似乎还有人不这么认为,而且这个人还是南明弘光朝的首辅——马士英。

1645年3月,清军阿济格部在消灭了李自成之后,从西安南下进攻南明,而东路则在多铎的率领之下进攻南明,但是此时南明并非完全没有抵抗力,至少他们手上还有几张王牌——驻守在武昌的宁南侯左良玉,左部有数十万大军,还有驻扎在淮、泗、扬一带的江北四镇。

江北四镇

眼看一场势均力敌的大战即将爆发,但是关键时刻南明的最强战斗部队却出了乱子,左良玉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从武昌顺流而下向南明首都南京进发,左良玉东下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被清军追赶的李自成大军正往左良玉驻防的武昌进发,左良玉为逃避李自成部而东下;二、左良玉东下南京是为“崇祯太子”争夺皇位,剪灭弘光帝身边的奸臣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三、左良玉被缺饷的部队胁迫,东下就食。

明军

反正不管左良玉为何擅立自己的驻地东下南京,这在南京的弘光帝和朝廷首辅马士英眼中,都是叛变,但是此时北方的清军又大举逼近,南明政府可以指挥的只剩下江北三镇(高杰与1645年正月被汉奸许定国所杀)了,是让三镇保持原来的态势继续在江北布防?还是调动三镇军队到南京上游去抵挡左良玉部?这是南明朝廷面对的一道艰难的选择题。

在很多人看来,这个问题应该不难,清军是入侵者,当务之急肯定是要抵御外侮,将清军抵挡在江北,否则社稷不保,生灵涂炭。而左良玉毕竟是自己人,只不过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已,完全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但是,弘光朝的首辅马士英却有不同的意见。

马士英

弘光帝召集了一次朝会,商量如何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大臣们都赞成保持现状以抵御威胁最大、正在南下的清军,连弘光皇帝也觉得不应该过多的调动北方的兵马去抵御左良玉。但是马士英却有不同的意见,在会上他发表了如下一段“高论”:

尔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过江南矣。宁死北,无死逆。

这段话的表面意思是,如果北兵(清军)到了,还可以谈判,割地赔款,然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做高官,而左良玉的叛军到了南京,则弘光帝和马士英君臣都将被处死,你们这些东林党人借口江防,其实是想害死我们君臣啊。

听起来冠冕堂皇,但是实际上这段话却毫无保留的暴露出了马士英的私心,清兵来了,如果和谈成功,马士英自然还是首辅,如果和谈不成,那么死的肯定是弘光帝,而他马士英只要投降清军则可免死;而左良玉到南京则不一样,左良玉身为明臣,必然不会也不敢加害弘光皇帝,那么马士英则会成为替罪羔羊,不杀他左良玉则师出无名。所以,从这个角度理解,马士英肯定选择调集兵力抵御左良玉,而不会去抵抗清军。

清军

当时,马士英在弘光朝很有权势,不但在大臣中一言九鼎,甚至连弘光帝也不敢与其对抗,最终,江北三镇中的刘良佐和黄得功被调离驻地去抵御左良玉部,最终江北防守空虚,扬州门户大开,很快失守,江北丢则长江不可守,南明弘光小朝廷所依赖的长江天险失守也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国破家亡之际,坐拥八十万大军的左良玉为何坐视不理

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军事将领,因能征善战,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初期曾率部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势力日渐扩大,野心日益勃勃。

随着李自成起义军进入北京后,崇祯皇帝被逼无奈最后吊死在煤山的大树下,明朝随即宣布灭亡。

然而,历史上却留下了不少疑问,当李自成攻打北京时,明朝仍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除了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以外,还有拥有80万重兵的左良玉,那为何在崇祯屡下诏书要求诸路明将进京勤王,而他们却按兵不动,尤其是左良玉见死不救,因此,当时和后来的人都大骂左良玉是反贼。

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尽管左良玉手中虽握有80万的大军,但与李自成进行的多次战斗中,他的军队已损失不少,后来尽管进行了扩充,但与连战连克势如破竹的李闯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与此同时,明朝末年,崇祯对待身边的武将确实不怎么滴,稍有不快就拿屡建奇功的大将来开刀,不少人被诛,家人和部下被流放,将士们对崇祯缺少拥戴之心。因此,除了感觉打不过李自成外,更重要的是,在连年的对敌作战中,左良玉发现明王朝早已是日薄西山,苟延残喘。这时候,左良玉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小九九:凭着自己在屡次战斗中树立的威望,如果崇祯死了,无论是自己建国亲自披龙袍还是扶持朱家宗亲,拥有80万大军的左良玉都是当时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赢家。

可见,左良玉当时除了考虑打不过对手外,他也确确实实不想去救人,因此,当时和后人骂他也在情理之中,并无过错!

只是,一代明王朝的皇帝老儿崇祯,心中肯定有千种悲哀、万种愤懑,更与何人说?最后,之后用一条绳子,结果了自己尊贵而又悲哀的生命!令人哀叹不已!

卢象升和左良玉的区别在那里

谢邀。

卢象升和左良玉同为明末将领,但两个人却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出身不同。

卢象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为知县,父为秀才,他幼时潜心经史,少年时爱读兵书,喜习骑射。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

左良玉出身贫寒,幼年父母双亡,目不知书,骁勇善射,一介武夫。

二、死因不同。

卢象升因与清军作战时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被称为“民族英雄“。

左良玉因拥兵造反,在讨伐马士英的途中病死,被称之为″叛军“。

三、品德不同。

卢象升为人忠诚,为官清廉,虽为文官,但武艺超人,能和士兵同甘共苦,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在大名府,他平抑了多起冤狱,严惩了恶霸、贪官,吏治为之一新。死后追赠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

左良玉为人骄横跋扈,拥兵自重,军阀作风。在造反中病死后,秘不发丧,他的儿子左梦庚接替他为军主,后被明朝副总兵黄得功打败,左梦庚率余部投降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