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angjun

jiangjun(三国分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赵云如此优秀,为何被人称为杂号将军)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9 05:43:58 浏览15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三国分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赵云如此优秀,为何被人称为杂号将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重号将军,什么是杂号将军。

在汉代将军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的职位,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几个,也叫重号将军。常设的将军不仅领兵,而且可以自己建立专属的办公机构,任命属官,权力很大。比如像刘备就是左将军,后来他设立了左将军府,许靖就当过左将军长史。

汉武帝以后,由于对外征战较多,因此会设置一些临时的将军称号,比如荡寇将军、伏波将军、贰师将军等等,打仗结束以后取消,这种也叫杂号将军。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这将军名号也是急剧增加,除了原有的重号将军之外,还增加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常设将军。

不过这些将军名号并非所有势力都认可为常设将军,比如刘备就不认。在定军山之战以后,黄忠被升为征西将军,但是排名还在杂号将军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之后,可见在蜀汉这里征西将军也只是杂号将军。

下面我们看一下赵云的官职到底如何:

根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以后,因为救阿斗和甘夫人之功被封为牙门将军。汉代并无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应该属于刘备自设的杂号将军。

而在益州之战以后,赵云因为战功被升为翊军将军,这里还是杂号将军。在刘备去世时,赵云升为征南将军。刘禅继位时,赵云升为镇东将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赵云也跟着降职为镇军将军。

在蜀汉四征不属于常设将军,但是四镇是否属于常设将军则没有明确说明。所以赵云是否成为过重号将军确实是一个疑问。但是这主要是因为刘备开始对将军名号控制比较严格,常设将军很少的原因。

像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当了很长时间的军师将军,直到刘备称帝以后才被提升上去。而到赵云去世时为止,除了刘琰这种吉祥物一般的存在,军中真的做到过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几个重号将军的人,只有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四人。

所以如果把重号将军的范围扩大的四镇,那么赵云也做过重号将军,只是比较晚一些,如果不算,那么赵云活跃时期的重号将军数量极少,赵云没能被封也是正常的情况。

听说荣成近代出过140多个将军,你知道有哪些名人吗

荣成是革命老区,素有忠贞爱国、从军习武,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有约170位荣成人成长为将军和副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市。下面就介绍几位荣成将军给大家认识认识。

李耀文:上将,1918年5月出生,荣成市成山镇一村人。1937 年参加革命。曾任国防科工委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委。
刘其人:少将,1916年2月出生,原荣成市泊于镇蒲湾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张怀中:少将,1917年7月出生,荣成市斥山街道吴家村人。1937年入伍。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院长,第七、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张序登:中将,1925年7月出生,荣成市虎山镇邱家村人。1942年入伍。曾任某军军长,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其他就不一一介绍了

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何大多数士兵都会听将军的,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古代士兵效忠天子?乍一听,仿佛理所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看《雍正王朝》电视剧当中,就有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当时,年羹尧带着一群亲卫回京,大热天,皇帝让这群人卸甲凉快凉快,结果所有人非但没有听从,反而齐刷刷地看着年羹尧请示可否。

这座大厅里早就为皇上摆上了冰盆。可是雍正向下边一看,进来的军将们却仍是穿着牛皮铠甲,一个个热得大汗淋漓。他笑了笑说:“今年天热得早了些,想不到你们还穿得这样厚重,真是辛苦了。都宽宽衣,解了甲吧。”

“谢万岁!”话虽然说了,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敢解甲宽衣。

雍正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自顾自地继续说:“毕力塔,还有冰没有?你拿些来赏给他们。哎?朕不是已经说过了,让你们都卸甲休息的,你们难道没有听明白吗?宽宽衣凉快一下嘛!”

众兵将还是不作声地站在那里,一向说一不二的雍正皇上惊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受到这样的冷遇,他的脸色“唰”地就黑下来了。

雍正皇上今天真是开了眼界。有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朕的话从来是只说一遍的!可是,他让兵士们解甲休息,竟然连说了两遍都没人听从。他当时就想发火,可还是忍住了,只是向年大将军投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 

年羹尧开言了:“哦,既是万岁有旨,你们可以去掉甲胄,凉快一下了。”

大将军一声令下,众军将这才“扎”地答应一声,三下五去二地把甲胄卸掉。一个个只穿单衣,露出了胸前健壮的肌肉,还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

雍正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阴寒的凶光,但稍瞬即逝。

这可就让雍正给伤着了,吃的朕的军粮,拿着朕的军饷,可在这群我大清的士兵们眼里,朕竟还比不上你年大将军。

至此,年大将军便注定了,自己的未来,将会极其惨淡。

虽然这个桥段里,雍正面子上挺不好看,但现实就是现实,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士兵,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能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军营当中,时刻保持着忠于天子的坚定觉悟。

在古代的军制当中,甭管是府兵、募兵还是抓壮丁,这些士兵们进入军营最初的目的都不是被忠君爱国的思想所感召,要么是为了混口饭吃,要么是为了功名利禄,要么就是倒了血霉,被强绑过来了。

猛地被塞到一个陌生的军营当中,旁边的伙计们都不认识,大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被强行整合在一起作战,在这种条件之下,你还能有啥指望呢?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凑到你旁边跟你谈理想,讲忠君爱国之道,你肯定会忍不住爆粗口。

要谈就谈点儿实惠的,盛饭时候能不能给多来一勺饭;

下次再来批新盔甲,能不能优先考虑给自己换换新的;

打仗时候,能不能给我排到后面点儿,别让每次都给炮灰级待遇;

论功行赏之时,能不能别抢得那么猥琐,好歹给我留一份。

这些实惠谁能给你,靠的还不是上级直属领导?

当你被老兵欺负得有苦难言之时,脏活累活都是你的,有好吃的没你份儿之时,领导突然站出来,都别闹了,这小子跟我混的。

这一句话,就改变了你的命运。军营里再没人欺负你了;大伙有吃的,自己也能吃顿饱;战场之上,对面有骑兵队伍,也不让你优先赶过去吸收动能了。

这个时候,士兵便自觉地跟自己的领导结成了天然的同盟。打仗时,替领导挡刀、冲锋时替领导卖命,因为这个时候的士兵,已经知道了,领导就是自己的天,他完蛋了,自己也得完蛋。

就这样你的领导越升越高,最终当上了将军,而先前在他身旁的人们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你也随着升了一级,而后不久,身边也有了自己的小弟,一如昨日的你。

这样一个利益群体便形成了,如果某一天,皇帝突然看将军不爽了,想要办他。

将军如果求生欲挺强的话,那只有造反这一个途径了。

当然,前提是有兵权,没有牙的老虎,只能坐以待毙。

而且,历史上但凡真想造反的主儿,没有一个大张旗鼓地说要杀皇帝的,都得多少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里面的理由五花八门,当然,主要是以谣言为主:

要么是皇帝驾崩,皇位被篡;要么是皇帝被囚禁,自己领兵入宫迎驾;要么是皇帝被蛊惑,自己本着义务的原则,入宫清君侧。

反正就是,我要扛着你的牌子,理直气壮地去砸你的饭碗。

古代可不比现代,消息闭塞,人云亦云,将军当着众人的面说什么,人们很难提出有力的质疑和证据来推翻对方的瞎扯。

作为底下的士兵,怎么办?肯定会征询一下自己老大的意见,老大上面还有老大,就这样,一层层传递到将军的核心大佬圈子里面。这里面的人,谁还不知道将军想干啥,但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均沾体。

将军被搞掉,自己这帮嫡系们也都得倒霉,而自己若是跟着将军拼一把大的,那说不定还能再向前好几步。

跟着领导走,这个信号便被一级级反馈下去,至于底下的人知不知道是造反,已经无所谓了,炮灰就要有炮灰的觉悟和素质,跟谁都是战,管那么多干嘛?

就这样,这群士兵们便跟着“头羊”,踏上了那个,失败后很严重,胜利了,也跟自己其实没多大关系的造反之路。

历史上的名将,一般分几种,他们打仗都有什么特点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名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兵家。

1,《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将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阴阳、技巧两家,后世已经消失。

兵阴阳家,与天时有关,也涉及迷信。兵技巧家,是作战技巧,最切实用。不过古今不同,所以也没有传世。

兵形势家,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也就是说,兵形势家就是战术大师,项羽是代表人物。

兵权谋家,以正守国,以奇用兵,先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者也。也就是说,兵权谋家是战略家,兵包括了上述三家,韩信便是代表人物。

所以,名将按兵家分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战略家和战术家两类。

2,《淮南子》中将将领分为上、中、下3种类型:

“上将”,能够得天道、得地利、得人心,且用兵坚定而有气势,是常胜将军;

“中将”,不知天道、不知地利,但得人心,有气势,是胜多而败少的将领;

“下将”,无坚定主张,性自多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动辄败北。

当然,名将肯定首先要是这里面的“上将”。

明朝将名将分为三类:

夫将有儒将,有武将,有大将。儒将者,决胜庙堂者也。武将者,折冲千里者也。大将者,深明天地、兼资文武者也。

3,明末清初还将名将分为五类:

儒将、勇将、敢将、巧将、艺将。

其中,儒将足智多谋,勇将能征善战,敢将胆略过人,巧将长于制造,艺将身兼数技。

综上,名将之中有诸葛亮这样决胜于庙堂之上的儒将,也有赵云、张飞这样能征善战的猛将,有韩信这样用兵多多益善的战略家,也有项羽这样胆略过人的战术大师。

此外,还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纵奇才,他们并非兵家出身,但却能所向披靡。

只不过对于古之名将来说,往往一人兼具多种特点,不能只用一种类型来完全概括。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高吗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一个字,高。有但是,高不等于管用,是爵位。一家人吃喝玩乐没问题,有这个爵位的人,在清朝有三种人,即宗室,功臣和被赐此爵的蒙古人,爵位制度不是清朝首创,古已有之。先看看爵字是什么意思。

一,爵字

音念“决”。古代表示喝酒的东西,器皿。是象形文字。最早用青铜制成,有流柱和足,能温酒,用于礼事。后有银的,玉的,金的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形成差别,用于不同场面。由此形成代表职场等级代遇。爵字,引申为等级差别,跟不同的字联系起来,表示级别代遇之差。

二,爵位

在中国,爵位都是封建王朝的事,有男女爵位区分,新中国无此说。在国外有爵位制度,跟中国封建王朝大同小异,也有王,公,候,伯,子,男之分。爵位,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用于给谁分钱分物分多少的尺度。

三,清朝的镇国将军爵位

先看看清朝宗室爵位大概全貌,

是第十一个爵位,镇国将军本身还分一二三等。俸银一年400两左右,禄米一年380斛左右,古代一小盆为一升,十升为1斗,十斗是1斛。镇国将军一年38000小盆米。400两银子也不赖,约12万人民币。清朝一品文官1年公资180两银子,禄米180斛。看看镇国将军与一品大员的区别,很明显,清朝镇国将军的级别高(与普通官员比),代遇好。可以说差别大。后来,清延给各级普通官员发养廉银子,现在叫补助,一二品大员一年发15000两补助银子,几百万人民币,可以了。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还是一个字,贪。

现在看来,清朝的爵位,得着一个,生活就妥妥地了。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

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

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

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

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

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

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

  • 特殊职位

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

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

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

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

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

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

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

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

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宰相与丞相又有什么区别

一,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

南北朝之前,没有元帅这个称号,将军实际上就是三军统帅。

之后,才逐渐出现了元帅这个职务。

在象棋中,将和帅的职责看似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元帅统领三军,除了管理一线部队外,还管理后勤部队,甚至能干涉地方事务。

因此,元帅做的是综合性工作,相当于一种文官职务,负责联系沟通朝廷和手底下的将军们。

因为能力更加突出,元帅的职责主要是监督手下各将军们的练兵,以及战争时期的运筹帷幄工作。

将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军衔,是武官才能有的,有资格亲自带领一支部队。

将军的职责是沟通联系元帅和一线士兵,平时监督监视士兵训练,战时要亲自指挥战斗,甚至是亲自冲锋陷阵。

总之,元帅的职责主要是战略层次,而将军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战术方面。

二,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帮助皇上打理政务、管理国家大事、掌握出皇帝外国家最高权力的一种官员。

在不同的朝代,宰相有很多称呼,然而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官名。

丞相,这是一种具体的官名。

自打三国时期出现起,这个具体职务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长达1600年之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去掉这个职务,并用六部制度代替。

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各种政事。

在一些朝代,皇帝为防止丞相权力太大从而谋反,就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并引导他们互相制衡、互相监督。

甚至,秦二世时期,还拜导致秦朝灭亡的最大元凶赵高为中丞相。

总之,宰相的级别更高,丞相稍逊一筹。

将军这个称呼由何而来

我国古代原本并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级),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等级制度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为“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将军一词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按照周礼,天子统六军,诸侯可领一军。晋文公时期,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扩建三军,为“上、中、下“三军,其他诸侯纷纷效法。 三军之统帅,由三卿任之,出将边营,人掌机密。

春秋时尚没有“将军“的官职,至于三卿,据《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孔颖达疏:“崔氏云: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可见,三卿指的是司空、司徒、司马3个官职,大诸侯国的三卿如果严格按照周礼规定还需要周天子的任命。

“三军“产生后,由三卿各掌一军,卿代行将军之职。“将军“的初始含义就是“将领一军“的意思。战国时期,开始设立“将军“的官职。后来由于军队的数量一再扩充,将军也越来越多,需要一人来加以统帅,所以又有了“大将军“或“上将军“的称呼。

汉代以后,由于兵种的增多,一个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 所以又有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从一名士兵到一名将军需要多少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为一名将军,这是每一个军人的最大愿望!

记得我从入伍踏入军营的那一天起,我的顶头上司就是班长,班长上面是排长,排长上面是副连,副连上面是正连,新兵连三个月,连长就是我见过最大的官,我们习惯称为连首长,新兵训练结束时,我们到团部训练场上搞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在几千人的训练场上,见到了团长和政委,他们站在阅兵台上,我们全副武装列队站在训练场,隔了有几百米的距离,几千人的队伍,只听团长一声令下,队伍整齐划一,口号声,喊杀声不绝入耳,我那时想,当个团长真好啊,这么大的权力,几千个指战员都听从团长的命令,真牛!

下到老兵连后,我有幸借调到政治部干部处工作,才知道提拔职务时从排长往上提都是有任职年限规定的,如果想成为一名将军,从排职干起,依次是副连、正连、副营、正营、副团、正团、副师、正师,副军职就是将军了,如果每个职位干三年,从排职干到副军职就是三十年时间,这期间,得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顺利干到正师职,到提拔将军时,不知又还有多种内在的、外在的因素在里面,也许,你是个幸运的干部,能有佩戴少将军衔的机会!

当兵第三年,我在机关工作时接触到一名正师职首长,由于我经常去给首长送文件,我知道这位师首长已达到在部队最高服役年限,有一天,我去师首长办公室送文件时,师首长指着身上的军装,感慨地和我说,还有几天我就要退休离开部队了,我一辈子在部队当兵,部队就是我的家,多么想留在部队啊,但我的职务上边就是少将了,谁不想当将军?这对多少个军人来说,就是个梦啊……

各位朋友,各位战友,写到这里,你们就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将军是多么的不易了…

成为一名将军,是所有军人的梦想,如果你有梦想,依我之见,还是先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干起吧,因为,每一个将军的成长,都是从基层干起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更多关于参军入伍、考军校、考选士官等在部队后续发展话题,我将尽我所能为您咨询解答,欢迎战友们朋友们关注我,愿与你一起分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