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怎样正确评价圈地运动
- 历史上英国圈地运动的政治影响如何
- 请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圈地运动
- 满清政府入关后为什么发生了圈地活动圈地是什么意思
- 圈地运动的兴起背景
- 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 英国圈地运动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影响与后果表现何在
- 圈地运动是如何改变英国的
-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羊吃人”的
怎样正确评价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拓展:
1.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2.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
3.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
5.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
6.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过去的贵族变成了新贵族,农民则变成了农业工人,从而使农村得以资本主义化。
7. 圈地运动对农民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在圈地运动中,无数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而政府又颁布血腥法令,不允许这些失去土地的人流浪。从这个角度说,圈地运动是一场明显的“羊吃人”的运动。
历史上英国圈地运动的政治影响如何
谢谢邀请!圈地运动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农业革命的一部分,从中世纪至18世纪以来整个欧洲的农业体系十分相似。土地所有权集中于国王或者教会以及取得罗马教廷承认的皇帝,只有极少数的自由民拥有私有土地。按照当时的封建体系,皇室土地的所有权及财产,以纳税和提供兵役为条件分封于领主,而后又按照各级契约依次分配于总佃户,然后在分包给佃户,圈地运动农户并非失去土地,而是失去租种土地的契约,也就是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属于皇室和领主,这和中国大众的认识有差别。
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时,获利更高的羊毛业取代传统的小麦种植,土地用于牧羊的收益高于种植小麦等农作物,大的土地所有者,皇室和领主开始废止与农户的契约,将大片土地圈围牧羊,这就是圈地运动的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是中世纪的欧洲,大体都是敞地制,单独小块土地无法改变耕作方式,比如农户在自己的土地不打算休耕,在种其他经济作物,但无法避免旁边土地休耕后家畜对其土地的践踏,圈地运动后土地集中后进行农业技术改良,使得粮食生产更高效,产量更高。
圈地运动后分流出大量的人口,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使得大量的非农业人口投入到工商业,造就了强大的日不落帝国,并为以后北美洲及大洋洲殖民地输送巨量的人口,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于18、19世纪展开,结果和英国一样,为欧洲裔人口开拓殖民地,造就了今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请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解释:
“圈地运动”是因为新航路的开辟,商业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传统工业制昵业的发展.由于制昵业有利可图,导致贵族们大肆圈占农民的土地来养羊,使许多农民失去了土地.这就是圈地运动.作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资本;农民失去土地,成为自由劳动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
满清政府入关后为什么发生了圈地活动圈地是什么意思
这是两个问题,我们逐一来回答。先来说说什么是“圈地”,然后再说为什么会发生“圈地”活动。
何为圈地?
圈地就是满清入关后,清朝政府纵容满洲贵族对土地进行圈占的行为,这是一种收敛财富最直接有效的土地政策。
(圈地)
圈地也叫跑马圈地,就是就是满洲贵族们用一根绳子,栓着两匹马,然后在上面插一面旗,后面的人疯狂抽打马匹,马儿能跑多大的圈子,那他们就可以占领多大的地。这便是圈地。
有些霸道的满洲贵族还会把圈内的百姓赶走,或者只给百姓一些贫瘠的土地给他们耕种。甚至还有直接抢占圈内百姓财物的,最可怜的还是那些良家妇女,长的丑的被“开恩”跟着家人走,长得漂亮的就被迫留下服侍他们。
为什么会发生圈地活动呢?
原来,在满清入关前,八旗兵打仗的军械和马匹都是自给自足,要保证足够的战斗力就筹备军资马匹和财富,这些都是需要占有足够的土地才能完成。
由于清军入关,再加上闯王入京,前明朝的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非死即逃,这些大片的荒地顿时没有了主人,多尔衮于是下令让八旗兵自行圈地,把这些土地资源分发给诸王、贝勒和功勋大臣等。
(多尔衮)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朝颁发了第一道圈地令,在顺治四年和八年又分别颁发了两次圈地令。
圈地活动让满清贵族们富得流油,但长此以往给汉族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圈地让百姓流离失所)
百姓背井离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有人先把儿女投河致死,然后父母、夫妻双双自缢。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田园荒芜,哀鸿遍野,饿殍满道,有人不堪压迫铤而走险去做“强盗”,甚至纷纷武装起来反抗清朝。
顺治四年,清政府意识到圈地的危害,他们开始停止圈地行为,但一些小规模的圈地依然屡禁不止。直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圈地行为才真正的停止。
总之,圈地是满清政府给八旗贵族们的一种特权,旨在提升战力和财富的一种政策,也是一种损人利己的自私无良行为。圈地活动让黎民百姓苦不堪言,满清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圈地运动的兴起背景
背景:
1. 毛纺制呢业的迅猛发展。15世纪后,英国毛纺制呢业迅猛发展,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使养羊变得有利可图,但需要大片的土地。于是贵族们把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发展养羊业。
2. 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后,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的中心线上,对外贸易急剧扩大,从而进一步刺激了英国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
3. 英国大量公有土地的存在。在英国,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将其变为牧场。
4. 利润的刺激。英国的封建的习惯地租与资本主义地租之间的差别极大,使地主看到把土地租给农业资本家比对农民进行封建剥削更为有利可图,从而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
5. 政府支持的结果。政府总的来说是支持圈地运动的。如1593年,国会废除反圈地法令,引起了圈地狂潮。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不再反对圈地,从1688年起,政府公开支持圈地。
影响: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圈地运动实现了农民与土地的分离,使农民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者。
2.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被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3. 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对农业进行了资本主义改造。首先是土地所有制变化:圈地运动摧毁了小农经济,建立起资本主义的大农业,使农村由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4.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土地的集中,大部分领主更愿意投资新的农作物,追加好的肥料,使用更好的工具,改革排水系统,采用先进的耕作方式,提高产量。
5. 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如圈地运动开始后居住在1万人以上的城镇居民占英国人口的比例从3.1%上升到8.8%。
6. 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阶级条件。靠圈地发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在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资产阶级革命打下了良好的阶级基础。
7. 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出现。圈地运动造就了大批的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扩大了市场,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总之,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15~17世纪的圈地运动是一个独特的土地改革运动,这项运动对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渐渐地这场运动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变革。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产生。
一、圈地运动对经济的影响
(1)圈地运动对农业的影响:
圈地运动之前的中世纪,英国土地被掌握在贵族教会和国王的手中,国王将土地划分给大地主贵族,因为土地关系,贵族要臣属于国王,并且承担各种义务,国王有权利允许或者禁止贵族之间的土地流转,一旦贵族死亡,国王还有权指定土地继承人。
在这种权力关系下,很多贵族都产生了不满,于是便掀起了圈地狂潮,这场运动的实质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贵族强制占领土地的情况下,农民消除了对贵族和土地的依附,传统的封建农业被动摇,商品经济渐渐发展起来。
此时,农业由过去的小农经济转变为新兴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土地的集中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过去人们的土地较为分散,在进行生产时需要辗转多块土地,这种生产行为,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效率,并且小农生产的条件,几乎没有人有足够的实力去引进新作物,更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土地兼并之后这些情况得到了好转,土地关系经营方式和工作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圈地运动对手工业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中手工业受影响最大,手工业中的羊毛制造业发展受影响最大。并且,羊毛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圈地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很早就建造了羊毛制造工厂,羊毛和羊毛产品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到了17世纪初,很多城市和乡村都有加工羊毛的尼绒手工工厂。羊毛产品的种类也很多,有几十种。
由于羊毛手工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羊毛原材料的需求急增,导致了羊毛价格的上涨。地主们便利用手中占领的荒地,建立大型牧羊场,有些地主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甚至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把土地上的农民给赶走了,还有一些地主,为了建立大型牧羊场,多倍提高地租,迫使农民放弃续租,这种做法赶走了大部分农民。
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国内外商业贸易,由于市场中对羊毛的高额需求量,极高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同时圈地运动提高了羊毛原材料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15~17世纪英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圈地运动对社会阶级的影响:
(1)改变了社会关系:
圈地运动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圈地运动中传统旧贵族衰落,新贵族崛起,其中农场主和租地农场主是新贵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一部分是过去的乡绅,还有一部分是市民和从自耕农中分化出来的成员,圈地运动改变了过去的社会关系,瓦解了传统社会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两极化”社会结构,形成了土地贵族到租地农场主再到农业工人的新型社会结构。
(2)瓦解了农奴制:
在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已经开始瓦解,到了15世纪,随着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农奴制度已经完全被瓦解,过去的农奴已经转变成了自耕农,雇佣工人等。
当时人口流向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留在劳动力圈地区的人民,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社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加上耕地面积的扩大,集约化农作物的引进,土地所需的劳动力大大增加,圈地运动后农业采取的是高水平的雇佣劳动,因此土地劳动者数量大大增加。
第二种,农民从被圈地流出到达了无主荒地的农村,在这里他们肆无忌惮地占有庄园和荒地,很多农民就留在了这些农村,进行务农或者半农半公的生产方式。
第三种,农民失去了土地后,沦为了资本主义工厂的雇佣工人,工业革命的开展摧毁了农村家庭手工业,很多农民除了工资之外别无收入,变成了纯粹的农业工人。同时这些流向工厂的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之后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四种是海外移民,18世纪英国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那些被占领土地被排挤的农民纷纷背井离乡到达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3)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贫民迁移法》,使很多贫民不用被遣返原籍,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联盟负担法》。
这则法律扩大了救济平民的范围,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居住地,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到城市促进了城市发展,使英国城镇数量大大增加,规模大大扩大,圈地运动后,英国城镇居民比例从过去的3.1%上升到8.8%,但农村人口依然占80%以上,到了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就下降到了25%左右。
三、圈地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圈地运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获得大量土地之后,将原本的农民赶了出来,开始大量饲养牛羊,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的贸易出口更加快捷方便,这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而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圈地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另外,圈地运动所提供的大量劳动力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圈地运动的消息影响
(1)爆发农民起义:
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远走他乡到处流浪,陷入极端悲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必然会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圈地运动后曾爆发过多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1549年,爆发了凯德起义。
这场起义之后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曾采取过“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曾下令禁止圈占21亩以上的农庄,之后还下令过复原耕地,但是这些法令形同虚设,并没有被遵守。
(2)农民受到压迫:
圈地运动的进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也牺牲了很多无辜的农民,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了消失的阶级,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不适应的因素,都被毫不吝惜的一扫而光,成为过去。
总结:
圈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之后英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场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这场运动牺牲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可又有几场社会变革不带着血肉呢?
英国圈地运动产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其影响与后果表现何在
英国圈地运动,首先,大航海时代,英国迟到,最有价值的资源都被占领,英国本身就是小店主国家,商业发达,因此,就确立了私有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通俗讲就是,告诉国民,我支持你们去圈地,会派海军保护你们的土地,你们放心去吧,圈了多少都是你的,只要给我交点管理费就行!
其次,那时候,在欧洲,不适宜种植棉花,而羊毛等又很贵,因此,面对欧洲大量的棉麻需求,英国抓住了印度美洲两块重要产棉地方,你们种,我们的工业革命开启了,天天加工,用机器做衣服,带动的原料需求那是天文数字,所以,政府那是大力支持啊!借此,英国更是成为了世界海洋霸主。
圈地运动是如何改变英国的
感谢悟空邀请,大家新年快乐!
大英帝的辉煌离不开圈地运动,更离不开勤劳朴实的农民。
英国的圈地运动起源应该追溯到十五世纪,虽然那时候圈地运动没有成大气候,但是一直没有放弃过,直到十七世纪未才达到效益的高潮。圈地运动主要是种植业和养殖业,当时英国王室把土地实现承包制,就像我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把土地分田到户,每人一亩三分地。分田到户后人们用心经营自己的土地,如何每年增产增收,主要种植土豆和小麦。后来由于田亩不集中不方便管理,通过每家每户协商把田亩相互更换或者买卖,这样的方式方法让英国传统农业保持了几百年繁荣昌盛。
由于英国的气候条件和种植业的成功,王室又想了一个办法,每年收割土豆和小麦后,把每家每户的栅栏拆除出来,变为公共放羊地加上原本的广阔荒地,每家每户放养上千只甚至上万只羊。由于欧洲需要大量的羊毛市场,出口量增加,价格“翻倍“成交,因此英国王室收入羊毛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之所以英国的:“圈地”运动流传自今。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如何“羊吃人”的
“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在《乌托邦》一书中,著名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用“羊吃人”一语将圈地运动牢固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精辟的断语令人印象深刻,能将宏大事件简单定性,但往往遮蔽了背后的历史复杂性。“羊吃人”之于圈地运动就是如此。
《乌托邦》出版于1516年,批判对象是英国早期圈地运动,与之对应的是18世纪之后的议会圈地运动。英国圈地现象始于13世纪初,13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批关于圈地的法令,典型者如1235年的默顿法令和1285年的威斯敏斯特法令。有人称这些法令为“圈地法令”,也有人称为“反圈地法令”,因为这些法令规定,领主在圈地时,必须给农民留出足够的牧场。在此后200多年间,圈地运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到16世纪,圈地才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众所周知,重要原因是羊毛需求的刺激。16世纪20年代到17世纪20年代,英国羊毛价格在一个世纪里平均上涨319%,生产谷物不如生产羊毛有利可图,所以圈地养羊动力十足。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人口增加对土地造成压力,促使人们设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圈地运动之前,英国主要存在的是敞田,土地由无数条田构成,每块条田的面积都不大,一家一户的土地分散到几个地方,彼此混杂地交错在一起,没有邻人的帮助就无法从事耕作。这是一种原始的土地耕作和占有方式,亟需变革。所以16世纪存在两种圈地:一是圈占大片土地做牧场;二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合并小块土地。
在一般人的想象中,领主把佃农从土地上赶走似乎轻而易举,因为土地本来就归领主所有,而且圈地既然这么有利可图,那么这场运动应该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才对。即使有佃农反抗,也应阻挡不住历史前进方向,毕竟总要有人为进步付出代价。耕地荒废、农民被逐、流民四起,这些现象的确都出现在16世纪的英国农村,但规模到底有多大?
用数据说话:据统计,1455年至1607年,英格兰被圈占的土地大约有50万英亩,不到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在两个多世纪里,庄园制下的荒地或公用地仍是英国乡村的通常特征。”1517年敕命委员会的调查表明,1485年至1517年,在调查的任何地区中,农民被驱逐的情况都为数极少,在诺福克所调查的一大片地区中,只有76所房屋和一个小村庄曾被拆毁。
一百五十多年,圈了全国3%的土地,这也能叫“运动”?而且这些地也不都是领主圈的。坎贝尔说,在那个“渴求土地”的年代,“在对土地的渴求中没有人比自耕农更贪婪”。自耕农热衷于圈占少量的、但价值很高的荒地和沼泽地。
在圈地中,领主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克制?
一是国王和议会对圈地的反对、限制。圈地产生的恶劣后果很早就反映到议会中来,一份请愿书写道:“羊和牛马在赶着上帝勤劳的子民。”《农夫的对话》写道:“自绅士成为畜牧业者后,贫穷的工匠从未快乐过。”1489年议会通过圈地条例,反对推倒房屋,把用于农耕的土地改为牧场。1514和1515年议会再次通过法令,要求被摧毁的房屋要立即重建,圈占的土地要立即恢复为耕地。
最主要的抵制来自农民自身。一种是起义,如1607年的农民反圈地骚动。大批群众在北安普顿郡、沃里克郡和莱斯特郡聚集,他们“尽其力量去弄平和打开圈围的土地,但他们不触犯任何人身、物品,也不采取暴力行动。”起义最后虽然被国王派来的军队镇压,但促使当局再次派出圈地调查委员会。
但暴力对抗不是主流,原因很简单,因为暴力圈地不是主流。在这个时期圈地过程中,最流行的是协议圈地。比如1608年,利瑟姆庄园的领主与他的32个佃户达成协议,领主同意他的佃户持有同等面积的公有荒地,另外再加100英亩,换取他们支持圈地。1613年10月5日,霍汉庄园的21名农夫集体签署了一封信交给领主,陈述由于土地分散在公地中,无法很好地利用这些土地,他们宁愿取得4英亩被圈占的土地,也不愿意占有分散在公地的1牛路(指一头牛在一天内所耕面积)地。结果庄园领主按1牛路折算5.5英亩土地的比例予以折算,完成了庄园的圈地。
协议圈地是在平静、协商的气氛中进行的,可以尽量照顾到多方的利益,但代价是圈地速度很慢。英国领主为什么不能更有“魄力”一点,为什么要跟佃户签协议?因为仁慈吗?不,因为法律。
诚如历史学家侯建新所言,统治者的恣意和贪婪是本能而普遍的,英国领主不比中国或其他地方的统治者更善良,英国佃农的幸运在于,他们不仅有抵抗领主的意识和勇气,而且很早就有了与对方博弈的凭借和手段。对抗方式不乏暴力斗争,但更常见也更有力的斗争舞台是法庭。具体到16世纪圈地时期,英国佃农自身利益最有效的屏障是法律对公簿持有地产权的确立。
在16世纪,庄园佃农中最多的是公簿持有农,他们持有庄园法庭证明他们持有土地的资格证书的副本。从15世纪中叶起,公簿持有人在土地被侵占后,可以向大法官法庭请求司法救济。1468年,普通法首次允许公簿持有人以侵害之诉程序起诉侵占其份地的领主。到伊丽莎白一世时期,普通法已经建立了一套明确的公簿持有地权益保护规则。
虽然身份仍有区别,但佃农和领主已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法律契约关系。
爱德华·科克这样形容:“如今,公簿持有人有着稳定的地位了,他们不必在乎领主的不满,他们对每一突如其来的暴怒不再战栗不安了,他们可以安全放心地吃喝入睡;他们唯一当心的重要事项,就是小心翼翼地履行对公簿持有地所规定的而为习惯所要求的那些责任和劳役。除此以外,就让领主皱眉蹙额吧,公簿持有人全不在乎,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不会有任何的危险。假如领主发怒将他们驱逐,法律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保护措施。”
公簿持有农的土地所有权得到保护,领主圈地就失去了合法性,即使羊毛的诱惑再大,也不能随意而为。英国法律对佃农的保护并非无中生有,其实早在中世纪,农奴就经常凭借习惯法在法庭上与领主据理力争。比如,农奴对土地的保有是世袭的,如果领主违背,农奴可以向法庭申诉。
举一事为证:1300年,埃尔顿庄园的法庭审理了一起涉及19个茅舍农的诉案,他们被指控没有给领主的马车装草,但这些茅舍农认为自己没有装草的义务。法院查阅了有关佃户劳役的惯例,然后确认:这些茅舍农有义务在草地里或领主庭院中将草垛起来,但是没有义务将草装上马车。因此19个茅舍农获胜。
在英国,从国王到贵族再到庄园领主和普通村民,都有遵循法律的传统,处理事务以法律为最高权威。抵抗的权利是社会共识,抵抗斗争表现在社会不同层面,《大宪章》是贵族抵抗王权的著名例证,甚至农民起义纲领都格外有英国特色。1381年,英格兰爆发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英国农民领袖没想改朝换代,而是向国王提出五项条件:废除农奴制;废除劳役制;地租降到每英亩4 便士;除非出于自己的善良愿望并按照正规的契约规定,任何人不再服役于任何人;实行自由买卖。这在其他社会是无法想象的。
重法律、重契约,为英国社会中的任何一员都提供了基本的权利起点。即使起点很低,经过长年累月的争取和积累,也足以保障自己的权益。
17、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风起云涌,是因为人们认识到规模化耕种能提高土地生产效益,于是呼吁议会废除了反圈地法。18世纪的圈地主要以议会通过法令的形式进行,申请在一个地方圈地,需要拥有圈占土地面积4/5以上的人士同意。
自始至终,英国圈地运动基本上是在法律框架下进行的,并不是一场少数人单方面控制策划、疾风暴雨式的、为达目标不择手段的运动。
也只有这样才能解释,英国社会为何经历了所谓“吃人”的圈地运动,却没有发生大规模动荡,更没有崩溃,而是相对平稳地进入了新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