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董卓三千人马进京挟天子,为何如此成功
- 《三国演义》后宫里,经典的“婆婆和媳妇的战争”是怎样上演的
- 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祸乱宫廷,皇亲国戚外镇诸侯何不兴兵勤王
- 四川美院就在重庆,重庆本土有没有专业的画廊,最好的画廊是哪家
- 在《三国演义》里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的名字如何评价他们
- 刘备曾救过董卓,董卓为何安排刘表去上任荆州,却不安排刘备
董卓三千人马进京挟天子,为何如此成功
董卓能够仅凭三千人马,便进京成功掌权,这里面既有当时时局的巧合,也有董卓个人的能力原因。简单来说,董卓入京之后,先控制了皇帝,然后拉拢士族,打压宦官和外戚,并且收编他们的力量,最后再一脚踢开士族,彻底独自掌权。
这个过程,要想说明白的话,还得从汉灵帝在位那会儿说起。
汉灵帝刘宏,原本只是刘氏的一个旁支。因为之前的汉桓帝无子,而且他们这一脉也找不出合适的人继承皇位。所以当时掌权的外戚窦家,为了能够继续掌权,就打算从刘氏旁支找一个人来继承皇位。如此一来,这个外来户根基不深,就只能继续听命于他们,方便他们掌权。
在经过一番挑选之后,窦家最终就选择了刘宏。
不过,窦家万万没想到,他们看中的这个刘宏,也是一个硬茬子。刘宏当上皇帝之后,很快就联合大臣,发动了政变,击败了窦家。自此之后,刘宏彻底掌权,坐稳了皇位。
刘宏掌权之后,最初的十年里,还算做得不错,逐渐压服了各方势力,平定了边疆的叛乱,让汉朝表面上变得好了许多。如果刘宏能够继续努力的话,说不定还可以成为一位中兴之主,让汉朝再多传几代。但可惜的是,刘宏坐稳皇位后,便自以为海内升平,开始贪图享乐起来,这就为后面东汉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的汉朝,很太平吗?
当然不是。
自刘秀建立东汉以来,到刘宏登基的时候,已经过了将近一百五十年。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之后,此时的东汉王朝,土地兼并情况已经非常严重,土地都跑到了那些世家手里。底层人民手里没有土地,就只能接受那些地主阶层的压榨,没有上升的空间,社会彻底固化。
当一个国家到了这个地步的时候,就算表面上风平浪静,骨子里也已经开始腐烂,撑不了多久了。
果不其然,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之后,很快就席卷全国。那些没有土地、没法生活的底层人民,纷纷加入到抗争的队伍当中,反抗东汉王朝的统治。不过,此时的东汉王朝,军事力量还十分强大,不是那么容易就会灭亡的。黄巾起义爆发之后,东汉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镇压农民起义,一时之间黄巾军倒是有被扑灭的迹象了。
不过,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但是带来的后果,对东汉王朝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镇压黄巾军,各地方势力开始疯狂扩军,地方性军事力量开始越来越强,渐成尾大不掉之势。
在这个过程当中,《三国演义》里面那些有名的人,基本上都开始纷纷登场,趁着这个机会发展自己的力量。而且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几乎清一色都是站在东汉王朝那一边,帮着镇压黄巾军。
董卓,就是趁着剿灭黄巾军的机会崛起的。
董卓原本是个东汉中层官员,出身一般,老爹是个市级干部,勉强能够让董卓入朝做官的家世。董卓年轻时性情任侠,喜欢交朋友。据说有一次,当地的羌人到他家做客,董卓很豪气,把自家唯一的耕牛杀了,用来招待客人。羌人首领为之感动,回去以后,送了上千头耕牛过来,报答董卓的招待情谊。
从这个故事,我们也不难看出,董卓其实是个很有投资眼光,而且很会豪赌的人。他看准了羌人重义气的性格之后,舍得下血本,直接杀了自家的耕牛招待客人,自然赢得了羌人的友谊。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董卓入仕之后,左右逢源,很快就得到了上司的青睐,青云直上。再加上董卓确实为人勇武,又生活在边境,所以很快在边境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但同时,这种性格也很容易惹事。董卓后来就曾因事被免官,到底是什么事情,史书上也没记载,想来应该是和他的这种性格有关。不过,犯事之后,董卓凭借钻营的本事,巴结上了朝里的司徒袁隗,很快就重新崛起,而且更进一步,被任命为并州刺史。
这个袁隗,就是后来那个统辖河北四州之地的袁绍他们家人,是袁绍的叔叔。袁绍后来总吹他们家‘四世三公’,意思就是说他们家连续四代都有人位列三公之位。这里面的第四代袁家三公,说的就是袁隗。
搭上袁隗这条线,对董卓来说,是个极其重要的事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朝的命运。
当上并州刺史之后,董卓已经算是步入国家高级干部的行列了。刺史这个官职,大概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就在此时,黄巾起义爆发了。
黄巾起义爆发后,已是一方大佬的董卓,自然要负责辖区内镇压黄巾军的任务。这个过程说起来相当的复杂,反正就是经过一场场大战之后,董卓逐渐成为一方霸主,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嫡系军队。虽然期间也曾有过战败,甚至还曾差点因为战败被处死。但最后结果还算不差,董卓因功封侯,雄踞一方。
就在董卓逐渐崛起期间,东汉首都洛阳那边,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
之前说过,汉灵帝上位之后,首先面对的是强大的外戚窦家,自身只是一个傀儡。而且刘宏刚刚进京当皇帝的时候,其实才仅仅只有十一岁而已。
十一岁的孩子,是怎么除掉强大的窦家呢?
其实,刘宏什么都没做,只是借势而已。
因为当时的朝中,除了外戚之外,还有一股很强大的政治力量,那就是宦官。刘宏登基之后,宦官集团担心外戚集团彻底掌权后,对自己不利,所以抢先发动了政变,除掉了窦家,所以刘宏才能顺利即位。
对于这些扶保自己上位的宦官,刘宏也是十分的感激,对其委以重任。所以,刘宏在位期间,这些宦官的权力,也进一步膨胀。当时有一批宦官,深受刘宏信赖。因为几个领头的都担任过常侍之职,所以被称之为十常侍。
宦官集团,便以十常侍为首。
除了宦官集团之外,刘宏后来还大肆任用自己皇后何氏家族的人,组成了强大的外戚集团。随着后期汉灵帝越来越贪图享乐,越来越不管事,这两党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逐渐把持朝政。
到了公元189年,因为长时间的享乐,刘宏不但玩垮了东汉的江山,也玩垮了自己的身体,即将命不久矣。此时的黄巾起义,已经被逐渐镇压,但是各地方势力尾大不掉之势,已经凸显了出来。所以,刘宏临死之前,倒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想要收回地方兵权。
这其中,就包括董卓。
汉灵帝先是拜董卓为并州牧,也就是从省长升为省委书记,然后让董卓交出手里的军队给皇甫嵩。皇甫嵩是东汉末年的名将,相对来说更可靠一些,刘宏此举也有收兵权的意思。但是吃进嘴里的肉,哪是那么容易吐出来的?董卓这个时候,就开始耍无赖了,以士兵和他关系太好,离不开他为由,拒不交兵权。
这要是换做其他朝代,董卓这个举动,已经近乎等同于谋反了。可是汉灵帝这会儿已经病重,需要解决的拥兵自重的将领不止他一个,而且刘宏还需要解决立储问题,根本没太多精力搭理董卓,这才让董卓钻了空子。最后,汉灵帝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暂时同意董卓带兵前往并州边陲。
但是,董卓接下来并没有带兵前往并州边陲,到了河东郡就不走了。因为董卓看得出来,此时的朝廷,已经到了一个十分关键的时刻。他的这些兵马,要是去了边陲的话,也就是一个守边的命。但如果留下来,说不定能够在接下来的朝堂动荡当中,占据一席之地。
果不其然,董卓赌赢了。
公元189年,四月,汉灵帝驾崩。
汉灵帝驾崩之后,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的矛盾,瞬间变得不可调和。外戚集团想要拥立何皇后所生的刘辩为帝,而宦官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想要拥立汉灵帝的庶子刘协为帝。宦官集团的领袖,就是那几位常侍;而外戚集团,则是以何太后的弟弟,大将军何进为首。
灵帝一死,双方瞬间开打。
第一回合,宦官集团想要趁着灵帝驾崩,何进入宫参拜的时候,除掉何进。只要何进死了,外戚集团没了兵权,自然就没什么威胁了。但是何进事先得到了消息,没有入宫,所以宦官们自然也就没有了刺杀的机会。
因为何进没死,宦官们不敢贸然下手,所以何太后所生的刘辩顺利即位,何太后称制。
这个回合,宦官集团输了。
第二回合,何进知道宦官集团已经想要刺杀自己后,干脆彻底撕破脸,打算直接诛杀宦官集团。但是京城禁军,掌握在宦官手里,何进手上没有嫡系军队。而且最关键的是,当何进提出要诛杀宦官集团的时候,何太后竟然坚决表示反对。何太后反对的原因,大概也是怕何进从此一家独大,彻底无法约束。
在这种情况下,何进只能下令,从外边调兵进京。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何进调集的军队极多。包括河东郡那边的董卓,河内郡的丁原,并且派派幕僚王匡、鲍信去山东募兵,让这些人以演习的名义来京城,先给这些宦官制造一些压力。
已经在河东郡那边等了好几个月的董卓,终于等来了自己的机会,董卓当即率三千精锐前往洛阳,准备参加这场夺权大战。但是,就在董卓刚刚率兵赶到洛阳附近的显阳苑,就发现事情好像和自己之前预料的不太一样了。
就在董卓率兵赶赴京城的这几天里,京城洛阳这边,又出现了变故。宦官集团将何进已经彻底决心诛杀自己,便索性拼死一搏,趁着何进入宫面见何太后的时候,刺杀了何进。
何进死了!
不过,何进死了以后,这些刺杀何进的宦官,也没有能够掌权。因为就在何进刚刚被杀之后,其麾下的吴匡、张璋、袁术等人,得知何进被杀,直接带兵入宫,打算将这些宦官全部诛杀。宦官们因为身在宫内,谎称这些人是进宫刺杀皇帝,所以把皇帝刘辩与何太后带走,逃出了洛阳。但是在这途中,刘辩又和何太后走失。
就这样,当董卓到来的时候,刚刚即位的小皇帝刘辩,正被宦官们挟持,逃到了洛阳附近的北邙山上。整个洛阳附近,乱成了一锅粥。
但是,在如此乱局之内,董卓却看到了机会。
这是天赐良机啊!
董卓本来只是想着,能够带兵站队,回头分蛋糕的时候,能分到更大的一块权力蛋糕。但是眼下,皇帝已经近在眼前,有什么是比皇帝更重要的?
于是,董卓当即带兵,前往北邙山,救下了小皇帝刘辩,并带着刘辩返回了洛阳。自此之后,董卓就彻底掌控了皇帝,成了皇帝的代言人。
这个身份,可实在是太重要了。
董卓入京之后,首先以皇帝的名义,拿到了禁军的指挥权,将原本由宦官掌控的禁军,彻底收入麾下。同时董卓还积极联系士族,士族集团,本就是游离于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之外的第三方。当年提拔董卓的袁隗,就是士族的代表人物。在士族的支持下,董卓又很快掌控了何进留下的部曲。
当然,这时候对于董卓而言,还有一个麻烦,那就是之前何进调来的外地军队。这些军队当中,以河内郡来的丁原最强。为了解决丁原,董卓联系丁原麾下的大将吕布,以高官厚禄诱惑吕布,刺杀了丁原。
如此,董卓终于掌握了洛阳周围的全部军队,彻底一家独大。
之前互相死磕的何进和宦官集团,估计打死都想不到,他们兜来兜去,最后只落得一个两败俱伤,全都便宜了董卓。
进京勤王这件事,算是董卓一生当中,最大的一次豪赌。很幸运的是,董卓最后赌赢了。但同时,这也是董卓最大的不幸。因为以董卓的能力,当一个权臣或许可以,但绝对没有能力去管理整个东汉王朝。
蛇吞象的结果,往往都是最后被撑死。
董卓掌权以后,开始倒行逆施。先是废掉了刘辩,改立年龄更小的刘协为帝。同时向之前帮助他的士族下手,彻底掌握了所有大权。但董卓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所有人的反对。很快,各地方势力就组成了联军,联合进攻董卓。虽然最后被董卓击败,但董卓也彻底丧失了对关中以外所有地区的控制权。
再之后,就是著名的‘美人计’环节了。司徒王允以貂蝉为诱饵,诱使董卓和麾下大将吕布反目,最终,董卓被吕布刺杀,连尸体都被点了天灯。董卓虽然死了,但他的这番折腾,也彻底打掉了东汉王朝最后一口气。至此之后,各地军阀开始乱战,纷纷割地自立。就算董卓麾下的几个将军,也开始打来打去。
东汉,终于彻底崩了。
董卓之所以能够以三千人马,成功进京,并且顺利掌控朝局,主要是因为当时京城的时局实在太乱,让他给钻了空子。宦官集团和外戚集团两败俱伤,董卓又恰好在北邙山救下了皇帝,自然可以顺利掌控京城了。
《三国演义》后宫里,经典的“婆婆和媳妇的战争”是怎样上演的
这个问题问的有点太大了,我梳理了一下思路,觉得提问者应该说的是太皇太后董太后和皇太后何皇后,政权之争的这一段。
这件事还得从汉灵帝刘宏说起,在刘宏继位以后,在宦官的帮助下,铲除了当时掌权的大将军窦武,然后从河间把母亲接过来,同时,将大舅董宠,表弟董重,也都带到了皇宫。同年就宣布董氏为孝仁皇后,大家注意这时候董氏还不是太后,真正的太后是被刘宏干掉那个窦武的大姨妈窦太后。可惜啊,失去了窦武这个助力,窦太后也在刘宏上位4年后去世,死的有点突然和莫名其妙。
窦太后死后,这个董太后正式上位,也开始摇甩起来了。开始干涉朝政,并怂恿汉灵帝卖官索财,一时间自己是金玉满堂啊。这时候,汉灵帝最宠爱的一个妃子王荣,生下了刘协,也就是以后的汉献帝。这时候何皇后嫉妒心大发,居然仗着哥哥何进是大将军,竟然毒杀了王荣,汉灵帝大怒,就要问斩何皇后,身边的宦官为了大局,还是劝汉灵帝隐忍下来了。
由此可以看出,这纸面辈分上的婆媳俩,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都是为了权财利益熏心的主。后来没想到这汉灵帝还是个重情的主,王荣的去世,对他打击非常大,几年以后就撒手人寰了。汉灵帝这一走,婆媳俩争权的斗争正式上演,何皇后想立自己的儿子刘辩为帝,董太后为了打压,则主张立王荣之子刘协为帝。当时支持董太后的是当年从老家带到皇宫的大侄子董重,现在官拜骠骑大将军。支持何皇后的则是亲哥哥大将军何进。当时另一派重要势力宦官们则依靠董重做为党援。但是最后汉灵帝死后,还是何氏所生皇子刘辩即位,尊祖母董氏为太皇太后,母亲何氏为皇太后,并由何氏临朝摄政。何氏临朝摄政后,董氏每次想要干预国家政事,何氏都加以阻止。董氏忿恨地责骂道:“你现在气焰嚣张,是依仗你的哥哥何进!我如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人头,只是举手之劳!”
这时候何太后和董太后的争斗,何太后从心里边还是有点怵董太后这个中年妇女的,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和中年妇女斗嘴,必败无疑。所以何太后听到后愤愤不平,转眼就告诉了何进。话说这何进什么人啊,有人拿他和董卓比,你想想这老哥的为人吧。中平六年(189年)五月,何进终于出手了。何进与三公以及其弟车骑将军何苗等上奏说:“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恽、永乐太仆封谞等与州、郡官府相互勾结,垄断各地的珍宝财货,全部送进永乐宫。按照过去的惯例,藩国的王后不能留住在京城,请把她迁回河间国。”何氏于是批准这一奏章。五月初六日,何进派兵包围董重的府第,逮捕董重,免除他的职务,董重于是自杀而死。也是189年,没过多久,董太后也不知道让何进怎么给吓的,据说因忧虑恐惧,突然发病而死 ,当时的民间百姓都认为董太后是被何皇后杀害。
何皇后本想,除掉董太后以后就一切太平,可是利欲熏心的何进,竟然想要杀光所有宦官,并且引董卓入关,当时的宦官团体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及其团结,和何进进行了殊死搏杀。历史上掌权的那些宦官,可不像电视里演的都是那么娘娘腔。据说三宝太监就是身高八尺的壮硕之身,霸气十足。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两方拼了半天,董卓捡了个便宜。何进这个罪人,亲手把大魔王董卓放了出来,也间接造成了自己亲外甥刘辩在15岁的时候,就被董卓害死了。真是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啊。
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祸乱宫廷,皇亲国戚外镇诸侯何不兴兵勤王
题主所说的事情发生在东汉末年,400年大汉王朝已经是摇摇欲坠。桓灵二帝开始,宦官当政,奸臣当道,诬陷贤良,忠贞之士报国无门,及至献帝登基,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接连把持朝政,为所欲为,可怜皇帝年幼,竟然完全成为朝中的摆设,成为奸臣用以号令天下的工具。
皇帝尚且如此,那些皇亲国戚们还能如何呢?三国演义里重要的人物刘备刘玄德,是景帝的玄孙,他爷爷时就开始失去世袭地位,到刘备长大时只能靠织席贩履为生。因此,当时的皇帝确实无以为靠,国舅董承受衣带诏秘密联络准备清君侧失败并被满门抄斩之后,皇帝就基本上没有一点儿指望了。
当时是皇室宗亲的外镇诸侯实力不一,却未见有谁兴兵勤王,到是平民出身的刘皇叔自起兵之日就旗帜鲜明地“扶汉兴刘”。比如荆州刺史刘表,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幽州刺史刘虞,扬州刺史刘繇等人。分别简介如下:
幽州刺史刘虞。东海恭王刘强之后,丹阳太守刘舒之子。累授东海郡吏,累迁幽州刺史,政绩卓著,镇压黄巾起义有功。中平五年(188年),再次出任幽州牧。为政宽仁,为官廉洁,安抚百姓,深得人心,累授大司马,封襄贲侯。因宗室的身份被袁绍看中欲立其为新皇帝并与董卓控制的朝廷对抗,被刘虞坚决拒绝。后在与豪强搭档公孙瓒的长期斗争中失败被杀。刘虞仁德著于四海,却因为过于迂腐而走向灭亡,也就没有兴兵勤王的机会了。
扬州刺史刘繇。扬州虽然只有六个郡,可是每个郡的形势局面都很复杂。 刘繇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虽然有朝廷任命的正式身份,却无法实际控制六郡。当时的袁术自称扬州牧,实际控制着寿春等地,并正在阴谋自立,江东孙策正在依附袁术。刘繇只能在扬州地区的曲阿落脚。 而且在与袁术孙策的争斗中失去了太史慈这个有力帮手,最后失败。后来因病死于荆州地区的豫章。虽然是东汉末年的地方诸侯之一,又是皇室宗亲,但自身实力始终没有巩固壮大,兴兵勤王确实是有心无力。
益州牧刘焉刘璋父子。刘焉在灵帝年间任益州牧,刘璋与两兄长留在京城,相继为官。刘璋后来受朝廷派遣诏谕刘焉,刘焉就把他留下不再返回朝中。后来两个哥哥在长安参与谋杀权臣李傕行动泄露一起被杀。刘焉因为逝子之痛,又逢绵竹城中大火,背疽发作逝世。
刘璋继任益州牧,性情柔弱宽容,缺乏威信谋略,民心渐失,屡生叛乱。原本依附刘焉的汉中张鲁骄纵,不听刘璋号令,于是刘璋杀张鲁母弟,双方成为仇敌,刘璋派军队攻击张鲁,但多次被张鲁所破。后来曹操谋划攻击汉中引起刘璋担心,在谋士的劝说下请刘豫州(刘备)入川协防,引狼入室丢了地盘。
父子二人是老牌军阀,也有足够的实力,特别是刘焉一直未见其参与讨伐权臣的记载,两个儿子英勇牺牲后自己也抑郁死了。刘璋人称“最仁厚的军阀”,父亲原来的手下不能驾驭养虎成患,引狼入室丢掉基业,自保尚且不能,别说兴兵勤王了。
荆州刺史刘表。刘表年轻时俊美多才,入仕后得董卓保荐为荆州刺史,到任后任贤使能,很快完成平乱并打开工作局面。李傕等入长安,刘表遣使奉贡,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在荆州,刘表恩威并著,招诱有方,使得万里肃清、群民悦服。又开经立学,爱民养士,从容自保。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然而刘表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谈,立意自守,而无四方之志,后更宠溺后妻蔡氏,导致二子反目,废长立幼,已有基业尽落曹操之手。刘表是宗室诸侯中最强盛者,然其发展强大多借权臣给予的机会,事实上成为了董卓、李傕郭汜把持朝政的外援。即使他没有猜疑、寡断、目光短浅这些毛病,也不会为朝廷为皇帝而兴兵讨贼。
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不乏忠君爱国之士,但在皇亲国戚的外镇诸侯中,只有平民出身的刘皇叔始终高举忠君兴汉的大旗!
四川美院就在重庆,重庆本土有没有专业的画廊,最好的画廊是哪家
锦瑟画廊,创建于1998年,位于重庆市渝北区新南路11号人和天地4幢1-3。16年来砥砺当代绘画,专注川美艺术,并兼容时代创新艺术形态,面向全球绘画与收藏界,致力于中青年画家的推广和本土艺术潜力的推动。画廊秉承艺术在生活中传递,大师在人群中寻找的传统,培养新人,沟通市场,迄今已成为领军重庆艺术经纪,具有海内外声誉的专业画廊。
锦瑟画廊先后策划举办了近80余次艺术展,代理经营近百位艺术家的作品,出版画册40余本,并每年定期参加国内外举办的大型艺术博览会,先后推出耿德法、邓诗俊、惠唯、刘巍巍、董重、夏炎、石罴、李剑锋、王荣植及英国旅华人士OLIVER等一批优秀的艺术家。锦瑟画廊的老板也是川美毕业的,代理了国内外很多知名艺术家,她也收藏了好多知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
锦瑟画廊藏品丰富,包括许多艺术前辈的作品,也收藏了吴冠中、罗中立、庞茂琨、李强、陈树中、郭晋等知名艺术家的画作。在当代艺术市场,我们始终坚持与画家、收藏家共同成长的道路,打造专业品质,谨守诚信原则,感恩新老朋友的支持,为当代艺术在中国的繁荣贡献微薄力量。
在《三国演义》里你能说出多少个人的名字如何评价他们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人名可以报出很多,比如开始的董卓,王允,吕布,刘备,孙权,孙策,以及孔融,曹操,鲍信,公孙瓒,张辽,陈宫,夏侯敦,夏侯渊,庞统,关羽,张飞,庞德公,太史慈,周瑜,周仓,关兴,张昭,袁绍,袁术,赵云,黄忠,魏延,蒋干,甘宁,凌统,纪灵,
水镜先生,刘表,蔡瑁,蒋干,曹植,曹丕,曹璋,曹仁等。一部三国演义,
时间大概86年左右,名人有几百上千,人物性格也皆不相同。三国时代时间跨度虽然不大,但是人物纷繁,讲述不尽。
数不胜数。这里只能略举例了,因为也写不完。
(曹操雕像)
(孙权雕像)
这里也写不完,道不尽。分为前期,分为中期,分为末期三个阶段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是很难的,也不大好评论,只能用一句话来说吧~各归其主,各保其君而已。
其实,有些事情是很难说得清的,如果董卓不乱政,也不会有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军阀四起的状态。
其实,还是黄巾起义把东汉王朝的统治打废了,不然中央集权军队力量强大,各地军阀反而不容易起事成功。
其实,刘表的两个儿子一则软弱,二则内斗,不然荆州也不是那么容易归刘备的。
不过历史不容假设,历史就是历史,这里只是略评论而已。
这里还要补充一点~三国演义是小说,是作者根据历史而写的,有自我发挥的地方。
如果要参考三国当时历史的话,还是看三国志比较靠谱一点。
(刘备关羽张飞塑像)
(图来自网络,侵删)
刘备曾救过董卓,董卓为何安排刘表去上任荆州,却不安排刘备
刘备没救董卓、刘表投靠董卓;面对荆州乱局,董卓并没有考虑派嫡系过去掌管,而是选用士人刘表,主要精力防御关东联军。
洛阳乱局前
三国时期,何进被杀,部将攻杀宦官的事情在《演义》里是重头戏,大家都熟悉。但历史与《演义》有区别,这件事情发生前,刘表、刘备又在哪做些什么?
说之前,先了解一个官职——北军中候。在东汉时期,北军中候掌管监察北军五营,分别是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个校尉统属的禁军,兵力总数四千多,属于洛阳禁军的外出作战主力,兵力占洛阳禁军总兵力的40%左右,北军中候的上级是大将军。
何进184年当上大将军后,开始广泛征集士人来扩充势力。这里面就有刘表,在何进手下当办事员,此外还有个人叫孔融,孔融一开始的职务是侍御史,可是他与上司御史中丞赵舍合不来,就托病回家,过一段时间被重新授予北军中候一职。
仅在位3天,就转岗担任虎贲中郎将,虽说官秩提升,但实权小了不少,统属不过一千五左右。北军中候职位空缺后,应该是刘表接任,时间上无法确定,只能确定是董卓入京之前,直到190年去荆州刘表始终在洛阳,随后两人见面。
刘备呢?压根就没见过董卓,救董卓是《演义》编的故事。实际上刘备鞭打督邮弃官后,碰上了前往丹阳征兵的毌丘毅,两人同行到下邳时,刘备讨贼立功当了县丞,随后再次弃官,辗转一番投奔了同学公孙瓒,可以说董卓刘备之前并未见过。
所以在地域上,刘表更接近董卓、较为熟悉,刘备在董卓眼里是陌生人。
乱局中的转变
汉少帝刘辩登基后,何进剿灭了西园军首领蹇硕、骠骑将军董重,当初汉灵帝为了制约何进布置的军力全部被何进吞并,至此洛阳军权归何进和何苗所有。
士人集团开始建议何进诛杀宦官,袁绍提了个馊主意,征调外地军队来洛阳,确保万无一失。何进采纳,做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
调动董卓、桥瑁、丁原三路人马进京,再派五路人马外出征兵:
一路:王匡到徐州征调五百强弩来洛阳。
二路:毌丘毅到扬州丹阳征兵,刘备途中碰见加入。
三路:张杨到并州征兵,征募了千人。
四路:鲍信到兖州泰山郡征兵,征募了千人。
五路:张辽到冀州征兵,征募了千人。
本来何进不想杀宦官,想逼张让等人告老还乡,可士人集团不同意,私下授意董卓进京,宦官狗急跳墙之下设计诛杀何进。何进部将吴匡带兵诛杀宦官为何进报仇,顺道攻杀了何苗,因为何苗与宦官走得过近,拿了钱财为宦官说话。两边火并,董卓趁着刘辩刘协逃出洛阳,闵贡找回护驾回京的契机,带兵一同入京。
189年8月28日至8月30日,短短三日,何进、何苗的军队无人统属,都投靠了董卓,这里面绝对包含了刘表,因为刘表的北军中候掌控的五营,是何进原先手下的主力部队。接着,董卓大概率靠着司空一职利诱吕布,许诺给予吕布高官厚禄来诛杀丁原,掌控了丁原当先担任执金吾时手下的禁军。可以说董卓此时掌控了洛阳的大部分禁军。
至于刘表是不是真心投靠无从得知,但以刘表后面一人定荆州的作为看,也是个人精。当时的形势下,董卓带兵入京,禁军无人统属,可能上司都带头投靠了董卓,而朝廷内掌权的太傅袁隗又是董卓的老上司,默许了董卓的做法。他一个人即使不是真心投靠,也无能为力,不如随大流求个安稳,这样刘表就成了董卓的手下。
而刘备还在外面流浪,什么下密县丞、高唐尉、高唐令,高唐被盗贼攻破后,又跑到幽州。所以两人的地位在董卓处有明显的差别。
任用士人
董卓不是士人,是武人。入京之后,为了便于掌控政权,不得不任用士人。周毖、伍琼、何颙、郑泰四人成为了董卓的核心幕僚团队。
周毖是董卓一起征讨凉州时同事周慎的儿子,伍琼不知道,但这两人不同于何颙、郑泰,应该是董卓自己提拔的,比较信任。在对待士人的态度上,董卓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宽待任用。比如袁绍逃离洛阳,还封他渤海太守;逃跑的鲍信又封为济北相。
还选用一些诸如蔡邕、荀爽等等的名士,说明董卓在最初是被迫同意任用士人,主要为了拉拢。刘表作为东汉末年的知名士人,远高于刘备的底层织席贩履之辈地位,就算刘备在洛阳投靠了董卓,如果有职位空缺,选刘表还是刘备一目了然。
189年,荆州刺史王睿被孙坚所杀,荆州的南阳郡又被袁术占领,不少豪强各据民兵称霸当地,荆州的形势可谓一团糟。
190年,董卓在这个荆州刺史的人选上选择刘表而没有选用嫡系,小王推测三点原因:
一是刘表在原先入京时,已经投靠到自己麾下,才能方面也算声名远播,是后备人选。同时,推测以刘表的口才和能力,董卓应该看重此人,但多忠心拿不准,毕竟时间太短。
二是自己的嫡系部队有重要的布防任务,190年1月,刘辩被毒死后,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郡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郡太守张超、鲍信、鲍韬、曹操、卫兹、臧洪等人在酸枣会盟,组成反董联军。河东郡的白波黄巾也跟着凑热闹,董卓急的提出了迁都长安的想法。
自己老家眼看不保,董卓的嫡系都派去布防了,一个暂且无关痛痒的荆州,还不至于让董卓上心。
三是关东联军杀红眼,除了迁都的想法外,董卓还派出了一个五人组成的议和团,劝袁绍等人罢兵,里面胡母班、韩融、阴修都是名士,结果袁绍等人无视,执意要开战,于是除了韩融声名太大外,其他四人全杀。
名士都不放过,别说董卓等人了,而当时的荆州南阳在袁术手中,如果派嫡系过去,人多了分兵,人少了被截杀,不如上奏派一个士人过去,关东联军可能不会太过逼迫,毕竟反的是董卓,而不是反汉室。
所以,刘表作为士人,又是入京时投靠自己的人,才学声名都不错,可以派出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