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家里来客
- 演了六十多年戏的老演员是谁求分享
- 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究竟是哪三样菜
- 在你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农村家中招待来客,一般都吃些啥呢
- 《隋朝来客》主题曲
- 农村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有什么含义呢
- 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演员后来怎么样了
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反感家里来客
我觉得这个主要和现在的生活快节奏有关系。
以前的交通没那么发达,大家基本都是在本地生活。特别是有的农村人,可能一辈子最远去过的就是县城。
所以遇到的都是附近的人,亲戚朋友也大多是在身边,见面的机会多,大家就比较亲近。
生活节奏比较慢,愿意花时间做一桌子菜招呼客人,慢慢地一边吃一边聊,有的留宿也很正常。
现在快节奏了,大家很多都往外走。心有多大,脚步就迈得有多远。很多亲戚一辈子都见不上几面。偶尔来做客,大家也不熟,彼此尴尬。
大家会计算做饭的时间成本,在家吃还是买点熟食凑上或者上外边吃,选择上是多了,但是人情味淡了。
别说亲戚朋友上家做客,就是女儿回娘家都不怎么留宿,车来车回的。看着交通更方便,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那么浓厚了。
你看现在年轻人聚会是不少,但是都是目的性比较强的聚会。老一辈那种就是地里不忙,有时间慢慢的唠家常式的聊天,在年轻人身上很难看到了。
现在的年轻人又是独生子女的那一代,本来就是恃宠而骄人情淡薄,根本都不怎么搭理客人,有的还会觉得人家上门做客是个大麻烦。
这代年轻人的正义感,善良,友好更多时候都是放在网络上。网上要是有个人示弱求助,大家正义感还强烈些。要是出现在人家跟前,躲都躲不赢。
所以不要奇怪年轻人反感家里来客人,他们自己都没有多爱在家,更何况别人去他们的家。
演了六十多年戏的老演员是谁求分享
演了六十多年戏的老演员是谁?
张勇手是一位演了六十多年戏的老演员。 50岁左右的你肯定知道他。
刘晓庆曾说: 他是我的恩人!我取得的所有成绩,是我的努力,但是,我再努力 ,没有他,没有他把我领进门,给我最开始的这个一,后边所有努力都是零。
刘晓庆的领路人就是张勇手。
2018年,张勇手获得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
张勇手 1934年出生,1948年14岁的他参加了革命,参与了解放战争。在第二年,军队文工团的同志发现这个长相英武、眉清目秀的小伙子,很适合当演员,把他招进了文工团,并跟随第18兵团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1950年后朝鲜战争爆发,张勇手作为志愿军的一员,雄纠纠气昂气昂跨过鸭绿江参战抗美援朝。
1957年,他被选中到八一电影制片厂。 参演了他人生第一部电影《黑山阻击战》 ,开始了他的电影生涯。
1958年在严寄洲执导的《虎胆英雄》中饰演侦察参谋耿浩。
1960年由张勇手主演的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片《奇袭》上映 。这是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原型拍摄的影片。
剧中志愿军侦察连长方勇(张勇手饰演) 接到任务要求在短时间内带领侦察连,炸毁敌援军必经之路康平桥。阻断敌人供给。切断敌人退路。 为完成任务他们化装成伤兵,骗吉普车,摸清了敌人桥头的火力布防及大桥结构 ,化装成美军巡逻队 ....... 电影故事精彩刺激,人物的机智勇敢、完成任务过程艰难又危险, 每一个桥段经典且精彩。记忆尤新。
1960年,在《林海雪原》电影中饰演解放军参谋长邵剑波。
1965年拍摄电影《地道战》作为教学片 ,张勇手饰演区长赵平原。
同年他又出演了反映抗美援朝的战争影片《打击侵略者》,在其中饰演游击队长金哲奎。
1974年,在战争电影《南征北战》中饰演某部 一团一营高营长。
60、70年代,电影资源很少,一部电影反复看。 当时就有《地雷战》 、《地道战》、《南征北战》俗称三战。脍炙人口、耳熟能详。
那个时期是张勇手的创作高峰期,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他塑造的银幕形象几乎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雄形象。 机智勇敢、朴素自然,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最可爱的人。
1976年开始,他转型当导演, 一直到2016年,他以83岁高龄一直坚持在创作一线。创作参演了众多的电影作品。1984年他执导的革命电影《祁连山的回声》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二等奖。
2018年,第2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颁给了这位为中国电影作出巨大贡献的老军人 。
如今,他与妻子张家茂 ,一个同样是14岁参军,同样上朝鲜前线,同样是文工团老战士的老伴,相知相守60多年,即是老伴也是战友, 如今88岁的两位老人精神矍铄、积极乐观,在农村的小院里,过起了令人 羡慕田园生活。
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究竟是哪三样菜
要回答好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三样菜”?
其实联系上下文,“三样菜”的说法是不对的,“三盘菜”的说法才是准确的。
“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是句流传很广的俗语,极可能收录在《新增广贤文》里。它其实省略了后半句:“六人不坐乌龟席”。细细探究起来,确实很有意思。
自古以来,我国都有这样的传统,祭拜先人一般要摆三盘菜。为什么呢,因为死者为大,而“三”也为大啊,取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含义。
当然,祭奠先人,一般都是用奇数。比如“倒头饭”是一碗饭,比如点香是三根香,比如“烧七”是“七七”,守孝是三年。而“三”与“七”,又都有“轮回”之意。包括“九”,也有“九九归一”的意思。
所以,客人来了,或主人请客吃饭,主人一般是不点三个菜的,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有敬畏思想的人。如果主人无意或执意点了三个菜,忌讳的客人极可能第一不会吃,第二会生气。因为他们会觉得主人在诅咒他们为“死人”,不吉利。而起哄的人更会嘲笑主人不懂规矩,用请先人的礼节招待自己。
“六人不坐乌龟席”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的四方桌,一般是坐八人,不像圆桌是坐十人。
假若八人的桌子只坐六个人,古人又有讲究了。有人讲,上席和下席不能安排只坐一个人,而是要各坐两人(不然就像乌龟席的头尾了),左右两边可以各坐一人(当然还是有人要当乌龟),表示对主客位重要来宾的尊重(其实有点儿无法自圆其说)。
细思,这个说法其实怎样都有点儿牵强。如果上下各坐一人、左右各坐两人是对主宾不尊重,那么对其它客人就尊重了吗?
再说,更远古的时候似乎是长条桌,主宾分列上下(要短些)各坐一人,左右(要长些)一般确实也是坐两人,这有什么不妥吗?
所以,我们发现上面的分析或许有可能是错的。分主、宾列坐的长条桌,压根上下就是坐两人,以示主人对贵宾的尊重。要说乌龟,主人是乌龟头,客人就是乌龟尾了,也没什么不妥啊!所以仔细分析这句话,或许只是告诫我们要分清主次,不要乱坐位置,第一坐了主人的位置不对,第二坐了贵宾的位置也不对!
这些繁文缛节,古人以懂为荣,今天不懂其实也没什么重要了!凡事讲究则要很讲究,不讲究则无须讲究!
在你记忆中,六七十年代农村家中招待来客,一般都吃些啥呢
你以为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真是像有的人说的那样差,那样穷?连个客人就待不起吗?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把亲情看得非常重要,亲切感非常浓郁,如果有了一段时间不相往来了,就像丢了魂一样,哪怕是提几斤米、几斤面条、几斤麦子,或者是一二十个鸡蛋也要去看看,去走走。如果是有一家要办大情小事,如起屋架梁,红白喜事,要给他帮几天几夜的忙,相互帮忙无报酬无怨言,即使没有大事也会上门来看看长辈聊聊天。正如人们常说的亲戚是越走越亲。不像现在这个社会,为了一己之私,连父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不相让,在感情上时时都可能产生裂缝,何况是亲戚。
那时候的逢年过节,绝不像现在一样,人们什么地方都不愿意去,主要是在家里打麻将。即使是非要走亲窜友也是往麻将桌上坐,上午出门,下午日落前也要匆匆往回赶,不会留下过夜的。过去亲戚来了至少留宿一个夜晚,我在小的时候经常看见父母亲在油灯下与亲戚聊天谈家常,早上天还没亮又在和亲戚在床上聊天好像有说不完的话,然后起床给亲戚做早点并送到他们的。吃早饭后亲戚们要走还十分挽留,往往拉住亲戚的手,扣下他们的包不让他们离去,走时还要相送很远。
至于招待亲戚的饭菜,都显得大方诚意,把家里舍不得的鸡鱼鸭、腊肉及香肠都用上,在桌上生怕亲戚没有吃好吃饱,给他们奉菜、添饭,劝酒,有的把肉偷偷埋在他们的饭下面(白米干饭)等等。
那时候,尽管人们家庭没有现在这样富有,人穷志不穷,即使人皮难披也要披,而且还要披好,总是把亲情看得非常重要。现在就没有那一种的品味喽,见了亲戚不管他们是富还是穷都不像过去那样有亲切感,甚至见了还躲躲闪闪,更不愿相互窜门。不知现在人们是怎么啦,有谁愿意告诉我问题出在哪吗?
《隋朝来客》主题曲
《隋朝来客》主题曲:
歌曲:滚滚红尘 歌手:许景淳 专辑:纯.景淳
曲:罗大佑词:江孝文编:罗大佑
起初不经意的你
和年少不经世的我
红尘中的情缘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想是人世间的错
或前世流传的因果
终生的所有
也不惜换取刹那阴阳的交流
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本应属于你的心
它依然护紧我胸口
为只为那尘世转变的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来易来
去难去
数十载的人世游
分易分
聚难聚
爱与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别已不见的我
至今世间仍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们的传说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
跟随我们的传说
农村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有什么含义呢
农村俗语:“来客不摆三盘菜,可叹十人九不知”有什么含义呢?其实这句俗语说的是待客之道,端菜上桌招待客人的礼仪,不能摆三盘菜(素菜、荤菜),要是搞错了,可能会引来尴尬甚至误会,所以还是要了解下的。
至于这三盘菜的说法,从古代就流传下来了,祭拜已过世的人所用的祭品都是以数字三为基准的,摆三盘菜、三副筷子、三碗饭、三个酒杯、插三根香、三根红蜡烛的。
小时候不懂这些,看到妈妈过节在家祭拜的时候摆这些东西,还要数数量,连要烧的纸钱也要数数,我就说,那么麻烦干嘛,多放碗肉、几碗饭,先人会吃得更饱的,妈妈说不行,大家都是要摆那个数的;而清明祭祖的时候在墓地前放的祭品也都是以三为基准的,后面长大些才知道,原来祭拜过世的人是要那么做的,那是对他们的一种敬重。
以前家里比较穷,家里有客人来,爸妈也会简单的招待,一般也就买猪肉煮菜了,而妈妈就做两样菜,一部分的肉炒些菜梗、一部分肉煮肉汤加点嫩菜叶,两大盘摆上桌子就吃了;要是人比较多的话,还是舍得杀只鸭的,而一只鸭又可以做成两样菜(鸭血、鸭肉),再弄份豆腐或者青菜、炒花生,总共就五六盘菜,够吃了。
而若是节日,家里做些什么油馍、粽子等美食的,妈妈也会装袋给客人带回去,一般是给两个、五六个这样,没有三、四这两个数字。
后面长大懂点了,觉得妈妈做的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以前人们对一些数字、谐音比较敏感,而“好事成双”,数字2、6等比较受人欢迎,而数字三(谐音散)、四(谐音死)谐音不好,待客上人们是不用的。
所以,家里来客人,当然不能摆三盘菜了,给人的感觉不友好,因为三盘菜是祭拜过世的人才用的,加上数字三谐音散,就有点咒人s的意思,客人当然不乐意了;所以要么就做两大盘菜或者五六盘,稍小盘的。
其实,像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般家里来客人了都会做五个菜以上的,荤素各几样,满满一桌,只怕吃不完呢,所以“来客摆三盘菜”的现象应该是没有的,而了解有这样的礼仪说法还是好的。
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演员后来怎么样了
说起《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可能很多小年轻那是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是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的影片,上映至今已经有55年了。在那个年代,电影的内容无非也就是那几种,主要讲述了战士阿米尔与青梅竹马古兰丹姆的爱情,以及他们在追逐爱情的同时,与特务斗智斗勇的故事。
该影片的演员较多,但主演只有几个,分别是阿米尔、古兰丹姆、杨排长、一班长、二班长、三班长、假古兰丹姆(古里巴儿)、阿曼巴依等人(排名不分先后),我们来看看他们这些演员的现状如何。
一、阿米尔——阿木都力力提
阿木都力力提当时能演戏还是偶然,据说《冰山上的来客》导演赵心水正在新疆找演员,走到球场的时候,一眼就看中了正在球场打球的阿木都力力提,那时候他才23岁,是新疆排球队的“二传手”,拍完这部电影后,阿木都力力提还收到了上百封当地姑娘们的情书。
阿木都力力提之后担任新疆排球队青年队的教练,偶尔也会出席一些新疆影视界的活动,2008年与古兰丹姆的扮演者阿依夏木共同拍摄了《冰山上的来客》的续集《红》。阿木都力力提出生于1939年,2013年5月7日因病去世,享年74岁。
二、古兰丹姆——阿依夏木
阿依夏木出生于1947年,当年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才15岁(1962年开拍),说起来赵心水导演选角还真是随缘,1962年7月,赵心水已经在大街上转了十来天了,一直没找到适合古兰丹姆的演员,直到有一天他在医院门口碰到了看望同学的阿依夏木,就这样才敲定了古兰丹姆的演员。
拍完电影后因为父母极力反对,阿依夏木错过了当专业演员的机会,回学校继续读书,之后过着平凡的人生。直到2008年,阿依夏木才重新踏入影视界,再度与阿木都力力提合作,拍摄《红》。现在阿依夏木已经71岁了,还活跃在影视圈。
三、杨排长——梁音
梁音出生于1926年9月26日,于2015年1月26日去世,享年89岁。梁音是我国影视界绝对的老戏骨了,从1949年开始拍电影,塑造了非常多的经典角色,直到2002年还参演过电视剧。晚年的生活里更是客串了不少影视作品。
梁音的前妻杜凤霞于2000年12月因脑溢血突然去世。2003年,在女儿的撮合下,梁音和俞湖结婚,并且在北京举行了婚礼,关于俞湖于梁音的爱情故事,也非常的感人,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查阅一下。
四、一班长——张冲霄
张冲霄几十年的从影生涯中,一般都是饰演大个子兵,他身高一米八七,在一群硬汉中显得非常的突出。张冲霄演的都是配角,但其演技精湛,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早期一般都是饰演战士,后期大部分饰演的是将军司令,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担任影片的制片主任。近况不详。
五、二班长——张辉
张辉出生于1932年,今年已经是86岁的高龄了,他13岁的时候进入乐亭县抗日中学学习,15岁参加解放军,曾任宣传队员、文工团演员,19岁任志愿军文工团戏剧队演员,赴朝鲜战争的前线为战士们表演。
1953年张辉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1955年又进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参演过很多电影,也执导过好几部影片。近况不详,应该是在家里安度晚年。
六、三班长——白德彰
白德彰出生于1931年,今年已经87岁了,是影视界著名的演员、导演,1949年后历任齐齐哈尔文艺工作团、东北青年文工团、东北电影制片厂演员,参演过《暴风中的雄鹰》、《画中人》、《昆仑铁骑》、《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等影片。
白德彰从1975年开始执导,他的妻子徐迅行也是导演。白德彰现居北京,虽然早已经离休,但他只要一有适合的角色,他都会去参演,近些年年纪大了,就在家里安度晚年。
七、假古兰丹姆——谷毓英
谷毓英又名约拉,是中俄混血儿,长相酷似新疆人,不过她是汉族人,她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但因为在多部影片中饰演女特务,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不少磨难,后来移居澳大利亚,近况不详。
八、阿曼巴依——马陋夫
马陋夫是我国著名的配音、话剧、影视演员,他曾经给两百多部翻译过来的影视剧配音。马陋夫出生于1922年,近况不详,没有噩耗传来,应该还在世,得有96岁高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