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国际联盟为什么会解散
- 世界大战后同样是国际组织,为何国际联盟的影响力没有联合国高
- 怎么看伊拉克宣布已与国际联盟达成协议,外国作战人员将全部撤离
- 随着美军从叙利亚撤离,未来“国际联盟”的下场将是如何
- 作为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是如何关门的
国际联盟为什么会解散
国际联盟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第一个世界性组织,它的宗旨是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是集体安全,希望能改变以往只维护个别国家安全的老路,开创国联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来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模式。这个被许多人寄予希望的组织,虽然解决了一系列国际争端,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下没能发挥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作用,接二连三被打脸。例如,1935年10月,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后,国联先是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并对其实行不包括石油和煤炭在内的经济制 裁,由于美、德、日、巴西(这四国为非成员国)拒绝参与,国联不得不收回成命。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向国联提出申诉。但国联拿日本没办法,只是号召所有成员国不要采取任何将会削弱中国抵抗能力的行动。
当初创建国联,就是想用它促进各国政府都必须遵守国际法、履行条约义务,用和平手段而不是用战争手段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结果真的有事了,大家发现它却指望不上。因此,一些成员国便以各种理由退群,最后只能解散了。
国联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国联始终没有获得大国的真正认同,没能有效地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
首先,美国不参加国际联盟。1912-1920年担任美国总统的伍德罗·威尔逊,是国联的倡导者。他在任期间,美国正在实力上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开始了走向多元化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威尔逊认为美国应是世界的领袖,并为美国选择了以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加入角逐世界霸主的行列的外交战略。在此之前,美国基本上没有参与世界事务的经历和固定明确的政策,在向霸主地位挑战时,威尔逊希望利用美国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强大的经济实力,推行以集体安全为旗帜的政策,以一种貌似中间立场而实为超越欧洲列强之上的政策,来达到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目标。促成建立的国际联盟是威尔逊外交活动中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作为美国探索对世界领导权的初次尝试, 成立国际联盟的方案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后,在巴黎和会上同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达成妥协,最后在英美联合方案的基础上形成盟约并获得通过。
但是有点搞笑的是,威尔逊在国际谈判中搞定了列强,却搞不定本国的国会。当他把国际联盟盟约带回国会批准时,却面临一个共和党占优势,决不妥协派、强硬保留派和温和保留派意见分流的参议院。为了让美国参与塑造战后国际秩序,除了决不妥协派,各派都在寻求方法,如通过保留案的形式限制美国履行在国际联盟中的义务,但最终却未能找到共同妥协的基础。威尔逊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加入由他自己发起的国际联盟,美国却不能加入其中。
其次,作为国联三大核心国的英、法、苏也各有各的打算,他们之间还存在严重分歧。英、法虽然自始至终是国联骨干,但它们拒绝执行自己的义务。而且相互掣肘,助长了法西斯势力的 复兴和扩张。法国一直想通过国联来制裁德国,1919年时建议国联建立一支“国际军队”或者成立一个国际参谋部来制裁德 国,维护战后秩序。而英美怕法国控制该国际武装力量未能同意。 1932年法国又提议建立一个国际警察机构,仍遭美英反对。结果国联始终没能建立一支国际部队。这导致了在欧洲不能有效制止德国军事力量的复兴,对欧洲 和平造成了严重危害。在对德索赔问题上,法国想通过国联 对德提出最大额度赔款,达到在经济上摧跨德国的目的。英国不但不同意,而且还利用鲁尔危机,和美国一起从法国大法国手中夺得了赔款问题的领导权,并促使通过了在经 济上扶植德国的《道威士计划》。而到30年代中期处理意 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问题时,法国由于 刚与意签订了《 罗马协定》,就极力反对英国提出的对意制裁方案。这种分歧使削弱国联对法西斯国家制约力度,使德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给国际和平与安全造成了无穷的隐患。
再次,缺乏必要的“群众基础”。国联在 1 9 2 0 年1 月1 0日 正 式 成 立 时,只有23个成员国,到1 9 3 7年埃及最后一个加入时,先后有63 个国家成员国,这只是 占当时世界国家总数的30 %。
还有一点,国联的财政窘境是国联受到多重制约以致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联从建立之始到最后失败一直都经历着一种难堪的财政困难。在国联存在的整个期间,国联一直陷于一种愚蠢和不必要的拮据状态。秘书长有一大部分时间是花费在设法削减当前费用或减少来年预算的问题上。 因为财政困难,国联的种种行动都受到制约,财大气才粗,没有钱的国联要想维护世界和平也是只能说说而已了。
世界大战后同样是国际组织,为何国际联盟的影响力没有联合国高
国际联盟归根到底是国际局势的体现,当世界处于一个不稳定期时,任何的国际组织都缺乏影响力。
类似国际联盟的组织有很多,比如阿拉伯联盟,非洲联盟及东南亚联盟,其影响力都偏低,其本质原因是成员国没缺乏一个稳定的秩序。在阿盟中,伊拉克和埃及曾经长期争夺联盟内的主导权,沙特等产油国和美国眉来眼去,很难形成一股合力,阿盟影响力自然偏低。
而成立于1920年的国际联盟,也是同样的问题。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国际组织,所面临的国际形式是极其不稳定的。
在欧洲,由于英国人一贯的大陆制衡政策,反对法国提议的对战败国进行彻底肢解,导致德国虽然背负巨额战争赔款,军队被严格限制。但是德国的军事潜力并未得到彻底清算,德国的军官团依旧保持了高超的军事水平,只需要一个契机,即可恢复德意志帝国的实力,给欧洲大陆带来不稳定性。法国元帅福煕认为一战后对德国的惩罚不过是20年的停战。
在亚洲,效仿英国的日本,对中国各派军阀分化瓦解,支持一派打击另一派。在石原莞尔等少壮派军官得势后,又开始执行大陆政策,提出满蒙特殊论,意图分裂中国。而此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已有北伐统一中国的意向,和日本的战略发生极大的冲突,双方一战在所难免。
日本对中国大陆的染指,影响到美国对华战略。美国的门户开放策略,其本质诉求是将中国变为列强的公共殖民地,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独吞。故在对华战略上,日美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国际联盟建立之初就先天不足,在国际形势矛盾重重的时代,每个成员国都有核心诉求,在当时整体偏向战争解决问题的年代,仅靠一个国际联盟是无法解决和平问题的。
在1929年全球性的大危机后,德日意纷纷用对外扩张来缓解国内矛盾。1933年,德国和日本退出国联,1937年意大利退出。1939年,苏联被开除国联。加上美国因为国内孤立主义外交未加入,国联的常任理事国只剩下英法两国,国际联盟成为二人转,已经不能称之为国联了。
美国未加入,使国联影响力剧减。当时的美国已经是世界头号强国,其海军力量已经冠绝全球,贸易往来遍布世界各国。在九一八事件后,国联通过李顿调查报告,判定日本的行为是侵略,裁定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和贸易封锁。
但是当时日本的主要贸易国是美国,不受国联限制,日本仍可以从美国进口大量的钢材石油等战略物资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可以说77事变后,日本很大程度是拿着美国的钢材制造侵华武器。
国际联盟的组织架构也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国联行政院的决议,除非是特别规定外,需要成员国一致决定通过。虽然体现了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原则,但是在当时弱肉强食的国际社会,强国很难通过国联来维护自己利益,会倾向于抛开国联单干。
而联合国的成立时机,是赶上世界局势稳定的时代。二战结束后,德国遭到严格的战争清算,整个国家被分割成东西两部分,在美苏的严格控制下,丧失了再度发动战争的能力。加之两次大战出现的惨重伤亡,德国人也不再轻言战争。
同时由于冷战,欧洲分为华约和北约两大阵营,双方都有庞大的核武库,可以确保摧毁对方,在这恐怖的平衡之下,双方都不敢轻言战争,保证了欧洲的和平。
在亚洲,日本被美国严密控制,在和平宪法的制约下,日本也丧失了大部分的军事实力。同时统一的中国在地缘实力上在东亚有碾压般的优势,日本人就算有心也不一定有胆再次介入东亚大陆事务,总体上保证了东亚的和平。
所以导致国联失去影响力的两大战争源地,欧洲和东亚在二战后都失去了战争爆发的根源,进入了相对和平状态,各方势力都不会以战争形式来改变局势,只能通过谈判来对各国利益进行划分和确认,才使联合国的影响力显现出来。
但是联合国的影响力,归根到底是二战后美苏争霸的世界格局所致。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没有超级大国的制约,在国际上多次出现抛开联合国的事件,典型的如2003年爆发的美国攻打伊拉克之战。随着目前国际局势的变化,美国的频频退群行动,联合国的影响力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会导致全球格局进入洗牌阶段。
当然联合国比国联影响力大的另一个原因在于大国一致原则,即联合国重大决议必须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通过才成立,任何一个常任国反对就无效。这种决策方式最大程度保证了大国权益,也使联合国的决议不会遭到强力反对。大国也就乐于保留联合国的席位,小国自然也会加入联合国,从而使联合国成为最广泛的国际组织。
我是夕惕若,欢迎关注。
怎么看伊拉克宣布已与国际联盟达成协议,外国作战人员将全部撤离
美国也真够悲催的,在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伊拉克政府就一直要求美国从自己的土地上全部撤军。
现在伊拉克政府终于宣布,已经与“国际联盟”(美国)达成协议,外国作战人员将全部撤离,这也标志着美国在伊拉克的作战人员和军队将会彻底的从伊拉克撤离。
其实,明眼人都知道,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就标志着美国放弃了亚欧非大陆的中心地区,而美国又将从伊拉克撤军,说明美国又放弃了这块风水宝地。而美国花了那么多的钞票和精力,将自己已经吞到嘴里的东西又给吐了出来,难道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不是美国的失败吗?
虽然从表面上看,美国正在将自己的战略中心转移到亚太地区。而实际上,美国已经放弃了自己称霸全球的野心,而将自己称全球战略野心,放在了在局部地区称霸的小格局上面了。
究其原因,当然是美国的实力不济了。所以,美国只能够忍痛割爱,同意从伊拉克的地上撤军,以换取更多的力量,将自己的战略中心点转移出中东地区,以图后效。
个人观点,切勿上心,谢谢阅读,欢迎评论。
随着美军从叙利亚撤离,未来“国际联盟”的下场将是如何
“国际联盟”本是联合国的前身,当年因为没有美国的参与和德意日的退群,最终瓦解被联合国取缔。如今在叙利亚战场,又组建起一个“国际联盟”,确实挺够讽刺的,联合国组织还好端端的在那里,怎么就又出来一个“国际联盟”呢?难道也是效仿当年“德意日”那样,组建的“小团队”?
确实这些天只要打开各大媒体
平台,就会被美国主导的“国际联盟”再次使用违禁白磷弹空袭叙利亚,造成90多名平民伤亡的消息刷屏。这导致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从成立以来已经致使平民意外身亡数量上升到1139名。
虽然叙利亚人民还没有能力让投白磷弹
的“刽子手”们,也尝一尝白磷弹的滋味。但是天道酬勤,最终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像这种每天靠消耗国际声誉,来满足那点不可告人的利益的行为,不管是谁,最终都将遭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抛弃。
可怜的叙利亚人民,可悲的是自己给别人送内部矛盾
爆发点,让整个国家沦为世界各大国较量的主战场,也不知道现在被打的究竟有多疼?好在如今美国已经宣布撤兵,那曾经华而不实的“国际联盟”,也该树倒猢狲散做鸟兽散啦!叙利亚人民,你们再挺一挺、熬一熬吧,等待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冬天都已经来了,证明春天也不会太远啦!
最后再奉劝叙利亚人民一句,如果再不搞好国家内部民族团结问题,继续给别国制造插手本国事务的机会,叙利亚将会永远不得安宁之日。切记,切记!谢谢大家。
作为联合国的前身,国际联盟是如何关门的
谢邀。关于国际联盟的成立和解散,子渊之前曾经专门撰文介绍过。国联从一成立之初,其实就为解散埋下伏笔,因为其制度存在先天缺陷,比如任何决议需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美苏两个大国均未加入国联、没有武装部队导致国联决议不具有强制性、缺乏常驻机构因而对国际事务反应极为迟缓等。到最后,各成员国全都侧重于保护自身利益,令国际联盟的运行举步维艰。关于国际联盟的成立和解体过程,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1946年4月18日,日内瓦万国宫会议大厅内稀稀拉拉的坐着几十名外交代表。在秘书长尚·列斯特满怀悲情的演讲之后,出席此次会议的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即日起国际联盟宣告解散。
▲日内瓦万国宫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根据《凡尔赛条约》所组建的国际组织,巅峰时期曾拥有58个会员国,日常事务涉及领域众多,主要致力于平息各国纠纷、减少武器数量、保障民众权利、促进国际贸易等,其核心理念为“和平国际社会”。
虽然国际联盟诞生于20世纪初期,但这一构想早在公元1795年就被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提出。在《永久和平论》一书中,康德率先提出世界联邦与议会制政府的概念,而“欧洲协调”也在拿破仑战争后逐渐发展,以避免欧洲大陆发生战争。
▲伊曼纽尔·康德画像
在此过程中,以《日内瓦公约》和《海牙公约》为代表的国际法律体系逐渐深入人心,确立了日后国际法中广泛承认的人道主义标准。公元1889年,英国人威廉·克里默与法国人弗雷德里克·帕西成立了最早的“国际联盟”——各国议会联盟。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近三十个国家的国会/议会都派出代表参加这一组织,力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其组织架构中包含了一个常任议会,这正是“国联”的前身。
▲一战法军旧照
20世纪初,在军备竞赛、秘密外交、新帝国主义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奥匈帝国与德国结为同盟,与英、法、俄、意、日等国开战,工业化时代的第一次战争就此爆发,对整个欧洲乃至全世界的政治、经济都造成了巨大冲击,此外还有难以估量的人员伤亡。痛定思痛之后,许多人纷纷主张建立新的国际组织,真正确保战火重燃。
其实在“一战”后期,英国外交大臣格雷就提出了旨在改变国际关系的计划——建立国联。时任美国总统威尔逊和总统顾问豪斯都对这一建议产生了强烈兴趣,认为这能使世界各国保持和平。对此,威尔逊总统提出“十四点和平原则”,其中就包括人尽皆知的最后一点:“成立国际联合组织,各国互相保证彼此的政治独立、领土完整。”
▲巴黎和会上的威尔逊(居中看报者)
战争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1月28日组织召开了巴黎和会,在英法两国的操纵下,与会代表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决定成立以威尔逊总统为首的起草委员会负责《国际联盟盟约》。同年6月28日,44个国家签订盟约,各自完成了相关法律程序。
次年1月10日,随着《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国际联盟也宣告成立,所有在“一战”中对同盟国宣战和战后新成立的国家均为创始会员国。有意思的是,虽然威尔逊在国联建立的过程中贡献卓著,但由于与英法两国争夺领导权失败,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条约》及《国际联盟盟约》,并拒绝加入国联。
▲威尔逊总统旧照
1920年11月,国联总部从巴黎迁至瑞士日内瓦的万国宫,并于11月15日举行第一次全体大会,41国派代表出席会议。在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数次协调解决某些国际争端,并向无国籍难民颁发“内森护照”,获得了许多国家承认,并陆续解决了一些小纷争。然而对于30年代发生的较大冲突及“二战”,国联却明显变得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是国联的制度设计上存在先天不足——任何决议需所有会员国一致同意;美苏两个大国均未加入国联,权威性大打折扣,丧失了最重要的支持力量;由于没有武装部队,国联决议不具有强制性,严重依赖于大国协调;缺乏常驻机构,因而对国际事务反应极为迟缓;英法两国采取绥靖政策,重要的成员国基本都侧重于自身利益的维护。
▲埃塞俄比亚地图
更加讽刺的是,意大利和日本作为国联创始会员国,却公然侵略埃塞俄比亚和东北地区,甚至为进一步扩张而悍然退出国联,后者的权威性之低由此可见一斑。所以在多篇杂文中,鲁迅都表达了对“国联”的极度失望与不屑。此外,由于几个核心大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各执己见,压根不愿协商解决,这无疑为“二战”爆发埋下了伏笔。
▲如今的联合国欧洲总部
1945年,经过长期酝酿和反复磋商,联合国在反法西斯的烽火中、在二战的废墟之上建立,其完善的制度体系为维护世界安全稳定提供了有力保证,彻底取代了已事实停摆的国际联盟。次年4月,国际联盟解散,相关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万国宫也成为日后的联合国欧洲总部。
参考文献:
《二战史》《国际关系史》《欧洲国际体系中的霸权与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