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千家诗一共有多少首诗
- 除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还有什么质量比较高的唐宋诗词选集
- 唐诗五律的压卷之作是哪首为什么
- 《唐诗三百首》之外,还有哪些好诗为什么觉得好
- 《千家诗》收录的是
- 为什么说到唐诗,通常会说“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四百首”或者更多
- 《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字好在哪里
- 陆游的诗歌可以在宋代排第几
-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当今在哪里还有满村的杏花吗
千家诗一共有多少首诗
《千家诗》是《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的简称,系南宋诗人刘克庄编。书中收录了368 人的作品,其中绝大部分为唐、宋诗人所作,少数为南北朝和五代诗人的作品。全书共22 卷,录诗1281 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分时令、节候、气候、昼夜、百花、竹林、天文、地理、宫室、器用、音乐、禽兽、昆虫、人品等14 门,133 类。由于这个总集是宋人所选,因此唐人诗不多,而宋人诗却占百分之七八十,其中尤以南宋诗人居多,如刘克庄、戴复古、朱淑真、葛长庚等。该集所选都为唐、宋两朝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不少作品均为人熟知,具有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特点,现有《楝亭藏书十二种》本存世。
除了《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还有什么质量比较高的唐宋诗词选集
谢邀!以个人有限的阅读看,《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的名著,对欣赏古典诗词特别是词,可以说是打开一扇通往境界的门。施蛰存先生的《唐诗百话》,对我个人帮助很大,有专业水准。此外,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鉴赏辞典,收录作品较多,是较好的普及读本。
唐诗五律的压卷之作是哪首为什么
应邀简答:从各方面资料看,也没有确彻的定论。我只简举几首: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李白的《送友人》,王维的《山居秋瞑》,王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唐诗三百首》之外,还有哪些好诗为什么觉得好
除唐诗300首以外,古代有《诗经》、《千家诗》《纳兰词》、《屈原离骚》等都是精品佳作,千古流传。
在此我要重点说现代毛主席的诗词,当属好诗中的好诗。毛主席的诗词,古为今用完成了古典诗词的现代转型,独辟新径化古典为神奇,创出一番诗词的新天地。他的诗气势磅礴、瑰丽多采、风格绝殊,吸引和熏陶了几代中国人并传畅国外。
毛主席的诗是中国革命的一部奋斗史。诗史合一,用诗写史,以史写诗;用其超凡脱俗的文笔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写出了一幅幅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诗篇。下面仅用两首诗举例:
其一《七律.长征》记录了红军在长征中历经千难万险的历史画面,写出了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的全景全貌。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顽强斗志,克难胜险、完胜长征;最后又用“三军过后尽开颜”反映了红军胜利后的喜悦和毛主席革命乐观主义的伟大情怀,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中有魂,短短八句高度概括了历史再现,展现了毛主席高超的艺术功底。
其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主席在这首诗中描写了解放战争的宏大场面,把解放军喻为“百万雄狮”突破长江天险,以摧古拉朽之势直捣南京古都;用“虎踞龙盘”形容胜利,用“天翻地覆”刻化历史巨变;令人慷慨激昂。欢欣之余又用“不可沽名学霸王”的历史典故,痛追穷寇不留遗患,将革命进行到底。笔锋一转“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揭示了深刻的自然法则,只有不断前进才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全诗展现了毛主席的博大胸怀和雄伟气魄;同时又把典故运用的生动贴切,把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现实斗争结合的恰到好处,这是毛主席诗词的又一大手笔。
毛主席一生有诗词132首,篇篇都令读者荡气回肠光彩照人。所以说毛主席的诗是好诗中的好诗。
《千家诗》收录的是
中华文学千年悠久,古典文学璀璨夺目。
《千家诗》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书籍,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作选本。也是旧时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儿童基础文化知识普及读物(本)。
由于它所选录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作和名篇,不但易学好懂,而且题材多样,主要题材是:山水田园、四季风光、赠友送别、思乡怀人、酬宾答谢、吊古伤今、咏物题画、行脚客愁、侍宴应制等方面,较为广泛、形象逼真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因此在民间广为流传、经久不衰。
书籍虽然号称千家,而实际《千家诗》只收录了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1家,明代2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2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2首七绝。
从格律上分:五言绝句32首,五言律诗24首,七言绝句60首,七言律诗32首。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现在社会上使用的通行版《千家诗》是由宋代谢枋得《重订千家诗》和清代王相所选《五言千家诗》合并而成的。
下面我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几首收录在《千家诗》书籍之中经典传颂、脍炙人口的五言、七言绝句诗篇。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此诗活灵活现地把一副春睡图像画卷一样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可谓生动传神、感人至深、令人叫绝。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此诗把一名文雅隐士在山中竹林弹琴啸吟情致刻画的入木三分,表现的淋漓尽致。
春日
南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此诗写活了一次在泗水河边春游踏青时人们目力所及美景的所见所感。无不令人赏心悦目、陶醉其间!
冬景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残菊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桔绿时。
此诗用笔细腻、有形有色、灵动传神。活脱脱把冬日里残菊败荷和黄橙绿桔的景象表现的一目了然、栩栩如生。
更多好诗、名篇和佳作无力也无须在此逐一分享,留着让大家自行品评赏读,诚望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和学有所长!~
为什么说到唐诗,通常会说“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四百首”或者更多
谢悟空(小秘书)邀答!
为什么说到唐诗,通常会说“唐诗三百首”而不是“四百首”或者更多?
唐诗三百首的“三”,并不是指的一个具体数字,而是一个表示多数的概念。这个代表概数的概念源于《道德经》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因此说“唐诗三百首”并不是定数就是三百,而是“三”包括更多,是对唐诗的整体概括。
那么为什么不说“四百”或更多呢。这是因为古人用来代表概数的除了“三、九”外,其它数字通常一般都不会用来代表概数,只能是具体数字。“唐诗三百首”不是固定的具体数,而“唐诗四百首”就是固定的具体数了。
“三”代表概数,“九”代表极数,人们通常表示概数时习惯用“三”代指,而表示极数时才会用“九”代指。
同时从读的韵律角度上来说,用“三”代表概数读起来更加流畅,用其它数字就比较有些佶屈聱牙了。所以说到唐诗,通常会说“唐诗三百首”,而不会说“唐诗四百首”或者更多。
《村晚》这首诗中的横字好在哪里
诚邀,一缕英雄为您解答
《村晚》这首诗的作者是雷震,生卒年不详。清代学者厉鹗的《宋诗纪事》一书,书中收录了宋代的诗歌并记载了与诗歌有关的事迹和人物。据《宋诗纪事》记载,雷震是宋代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人。
《宋诗纪事》收录雷震的诗作仅有一首,就是这首《村晚》,原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诗歌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晚景的诗。诗作描绘的是这样一幅乡村晚景: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诗人雷震看到这样的美丽画面,即景而写,就好像是绘画时候的速写一样,寥寥几笔就画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诗人对农村美景的描写
《村晚》一、二两句是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正是乡村晚景。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巧妙地融进诗句里,描绘了一幅非常美丽的图画,渲染烘托出一幅诗意的画卷,为后两句牧童形象的出现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和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诗人连用两个动词“满”字,写出了水草丰美,池塘水满的景物特点,从诗句的描述来看,这应该是盛夏时节特有的景物特点,这是一派生机勃勃的农村美景。
“山衔落日浸寒漪”,诗人用一个“衔”,就好像电影镜头的特写一样,准确地展现出了日落西山时分的场景,并且带有浓浓的拟人化色彩;一个“浸”字,又写远山和落日倒映在池塘水中的形象,这是一幅极美的农村晚景画面。
“牧童归去横牛背”,这首诗的一大特点就是动词的使用,这一句中,牧童出现了,诗句里的牧童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一个“横”字刻画出了牧童的形象,也就像楼主问题中所说的那样,这个“横”字好在哪里呢?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端端正正地骑在牛背上,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这一个“横”字将牧童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的惟妙惟肖。这个“横”字也表现出了乡村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淳朴。
诗人的描绘让我们的脑海里情不自禁的形成了这样的一幅画面:小牧童出去放牛,牛儿悠闲的吃着草,等牛吃饱了,水喝足了,也正好是夕阳下的时候,这个时候牧童和牛儿都该回家了。牛背上驮载着牧童,而小牧童优哉游哉地骑在牛背上,牛儿也优哉游哉的回家,可以想到牛儿的前行是闲庭信步般的,所以小牧童在牛背上一点儿也感觉不到颠簸,他还索性拿出自己的短笛,吹奏起那些不成腔调的曲子。
我们似乎隔着诗句听到了这个牧童吹奏出的笛声,那悠扬的笛声飘荡在回家的路上。乡村晚景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悠哉、其乐融融的了。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是一曲悠扬动听的牧童短笛曲
(二)诗歌创造出的优美意境
诗人是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的,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所以他描写的牧童是让他“横”在牛背上,吹起短笛。这是令人感到惬意舒畅的场景,诗人在诗歌中创造出的意境是优美的,也是诗人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这首诗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无论是色彩的搭配,还是背景与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协调,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牧童的形象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牧童是经常出现在诗歌作品的形象。
(一)《巴女谣》中的牧童形象
如唐代诗人于鹄的诗歌《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诗人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闲雅的巴女牧牛图。
诗人描写的也是在一个夏天的乡村晚景图,夕阳西下,乡村烟霭四起,江上菱叶铺展,随波轻漾,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骑在牛背上面,亢声唱着山歌,沿着江边弯弯曲曲的小路慢慢悠悠地回转家去。诗人笔下的乡村晚景是清新动人的,诗人笔下的牧童形象是欢快的。
(二)《牧童词》中的牧童形象
唐代诗人李涉笔下的牧童则又有了浪漫的色彩,他在《牧童词》中写到:“朝牧牛,牧牛下江曲。夜牧牛,牧牛度村谷。荷蓑出林春雨细,芦管卧吹莎草绿。乱插蓬蒿箭满腰,不怕猛虎欺黄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总是在野外度过他的时光。在春天的漾漾细雨中,牧童披着蓑衣走过小树林;在牧童的芦笛声中,莎草一天天地绿起来。牧童充分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大自然是他最相熟相知的朋友。顽皮活泼的牧童还把蓬蒿插在腰间当作箭,想象着自己成了一位威风凛凛的武士,连猛虎也不敢再来欺负小牛犊。
李涉笔下的牧童,他的生活是游荡不定的,也是浪漫的。牧童不仅要经历风雨,跋涉艰险,又总是从大自然中得到乐趣和慈爱。
(三)《所见》中的牧童形象
比如清代诗人袁枚的《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诗作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
一个“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再加一个“振”字则间接表明了牧童的心情。诗人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
袁枚笔下的牧童形象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牧童是欢快的,所以她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发出“振林樾”的歌声。
不管是雷震《村晚》中横骑在牛背上牧童形象,还是其他诗作的牧童形象,我们看到的都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充满童趣、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从牧童形象进行延伸,看孩子们快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
古诗中的牧童形象都是充满欢乐气息、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也许是他们的生活本来就很简朴的原因吧,在诗歌中出现的牧童大多都是无忧无虑的童年美好时光。
我们从雷震笔下的牧童形象为起点,将视角放大,纵观一下出现在诗歌中的儿童形象就会发现,他们是快乐的,是无忧无虑的。
唐代白居易《池上》诗中的儿童形象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些孩子可以独自去荡舟,在水中欢快的游玩嬉戏,荡舟进入藕花深处,偷采白莲,真的是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
宋代叶绍翁《夜书所见》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这些孩子们为了捉蟋蟀可以无忧无虑到深夜不睡,挑着灯在深夜捉蟋蟀。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中的儿童形象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些孩子们还没有力气去耕地,也没有学会织布,但是他们一刻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充满天真情趣的儿童生活场景。
清代高鼎《村居》诗中儿童形象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些孩子们一放学,来不及回家,就拿出风筝去放飞,他们在奔跑中,放飞快乐,放飞心灵。
总结
从《村晚》诗开始说起,说到了牧童“横牛背”的生活情趣、又说了一下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牧童形象,又延伸到充满情趣的、欢乐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总之,从牧童的形象上我们看到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赞美。
好了,我的回答完毕,欢迎交流指正
陆游的诗歌可以在宋代排第几
宋代文学的排序,余秋雨是这样排的。
第一名是苏东坡,第二名是辛弃疾,第三名是陆游,第四名是李清照。
在宋代之前的唐朝政文俱旺,但并不代表唐朝文学的辉煌离不开大唐经济的顶盛。因为屈原生活的年代,政局动荡,屈原的才学也没有被历史忘记。所以中国的文脉与政脉并不是紧密相联的。宋代的文学呈现出的是政文贴近。
宋代重视文官当政,防范武将。通过科举制度有效的吸引了大批来自全国的文人,实质上一批真正的的文化大师也确实位居要职。比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这样的局面使得文化与政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高端联姻,政文混在一起,事实证明,这并不是一个好的现象。
文人当政的宋代,面对蒙古铁骑,在军事上屡战屡败,从而使朝廷陷入重重危机,中原告急。一批心怀爱国之情的文学家也随之产生,比如陆游和辛弃疾,还有文天祥。
但是文学文化的高度与厚度,与政史相比,它要宽泛许多。所以宋代的排位,余秋雨还是把文学性放在了首位。
第一名苏东坡
他是个全才,诗、词、文、书法、音乐、佛理等都很精通。尤其在词作、散文和书法三项上成就突出。苏东坡也从过政,最后在互相伤害中互相放弃了彼此。从此他有了李白的情志,使他的文学高度拔高了几个层次,把宋代的其他人远远甩在了身后。他只寄情于渔夫椎农的时刻,成为了一个快乐而可爱的人。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美好的诚实,使读到的人都会受到感染,成了人人心中的兄长和老友。他超越了自己所处的时代,所以他排在了第一位。
第二位 辛弃疾
在他的身上,除了英雄主义气概外,还有一种品德高尚、怀才不遇、热爱生活的完整生命,有一种国难当头大丈夫的气概。
他是宋代几位一流文学家中,最后一个压阵的人。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把一腔爱国热情和对民族的关切,融入到诗中,又善引经用典,诗词艺术风格多样化。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他与主和派政见不合,被排挤,最终隐退,郁郁而终。
第三名是陆游
陆游与辛弃疾很像,命运多舛。不仅政途不顺利,家庭也不幸福。一生精力致力于北上复国,寄志到诗词中,一生笔耕不缀,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诗李白与杜甫的特点,散文、书法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最后也是退隐,抱憾而终。
第四名是李清照
李清照的光芒在中国文脉中独具一格,无人能敌。她把东方女性的高雅与憔悴,在晚风细中写到了极致。因为她,中国文学蒙上了一层贵族女性的气息。这种气息不是让人动容的女性的呼号,而是一种普遍性的价值气息。使中国女性在文学面前扬眉吐气,在民族灾难面前,表现出了坚如磐石的硬度。余秋雨评价,她与屈原离得并不远。
以上排名仅供参考。
“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杏花村当今在哪里还有满村的杏花吗
谢谢邀签,杏花村:泛指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天在安徽贵池县城西及山西汾阳县等地都有以"杏花村"命名的村镇,恐怕都是这首诗出名后才命名的,并非在当时真有一个叫杏花村的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