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明朝朱棣《永乐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库全书》相提并论么?如果方孝孺不死,是不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重任就轮不到解缙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7 22:47:55 浏览5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明朝朱棣《永乐大典》能和清朝乾隆《四库全书》相提并论么

你应该反过来问,四库全书有资格和永乐大典相比吗?修四库全书的时候毁了多少书,而永乐大典包罗万象,价值之高,世所公认。

如果方孝孺不死,是不是主持编撰《永乐大典》的重任就轮不到解缙

方孝孺是建文帝朱允炆的重臣,当年燕王朱棣历经艰险打败李景隆(朱元璋之外侄李文忠之子,此人都不陪称为将军,一打即溃,见势就逃,给朱允炆造成了五六十万的兵力损失,是朱允炆失败的直接原因)。回到方孝孺,他是大忠臣,建文帝失败后,朱棣逼迫其写诏书。方宁死不写。朱棣威胁说“你就可以不怕被杀九族吗?”方说“杀我十族又如何?”至此,破纪录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诛十族的人出现了,朱棣还创造性的发明了第十族,即朋友,学生,方是忠心,倒是连累了他那些学生。。。

以方孝孺的学识,编永乐大典应该也可以。但谢晋在我看来更加有这个能力。谢晋,连中三元(大概就是省考,国考,皇帝面试均第一,整个明朝连中三元的也仅有三人)的大才子,以后的十几年,谢晋就尽心竭力的编制永乐大典。深受朱棣重视,朱棣曾说,我不能没有朱棣啊(可能求人办事的时候都这种心态吧!),当然谢晋也有点飘飘然了。这也成为完成他最终悲剧的导火索。因为站队接班人的问题,谢晋被关进监狱,以至于永乐大典编制完成的庆功会,都没有他参加。被关了十几年后,有一天朱棣翻看入狱人员,看到了谢晋的名字,意味深长的问了一句“谢晋还活着啊?”于是锦衣卫邀请谢晋喝了最后一顿酒。在寒冬腊月之际,趁其醉酒后将其拖到监狱外面,谢晋被活活冻死,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就凭永乐大典这一条,也永远抹杀不了他对中华民族,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永乐大典副本记录了什么

首先,《永乐大典》的副本,并不是作为正本辅助记载的书籍。副本是嘉靖皇帝因为皇宫失火而担心日后这套奇书会有所闪失而完全安照正本重新抄录的《永乐大典》全书。因此,想知道副本里有什么,只需知道正本记载了什么就可以。

然而,这部三亿七千万字,一万一千多册,几乎包含了大明朝时期中国境内一切人文、历史、社会技能、神话传说、天文记载的奇书,到大清时正本早已不知所踪。

到乾隆准备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已经丢失了一千多本。更不幸的是,《四库全书》大量摘选了《永乐大典》之中重要的部分。而之后乾隆认为《永乐大典》已经没什么用处,因此不在关心。而看守的官员们监守自盗,最后传世的仅有不到四百本,可以说百不足四。而国内现存更是只有可怜的六十四本。

那么《四库全书》中不是还有大量的摘录吗?

还是不幸,《永乐大典》当年不分学派,不管好坏几乎全盘收录。可以说一部永乐大典就能看到当年的整个大明王朝。

而乾隆的《四库全书》只摘录了大量偏好于方便他治国的儒家学说,及少许其他。而更可气的是,当时大兴文字狱的大清对于收录的书籍要先进行大量的修改在收录其中,可以说是面目全非。

因此如今要知道当年的《永乐大典》副本中记载了什么,只能是管中窥豹,能见一斑了。

而现存国内的永乐大典中记载的都是美食、医药、美容和大量的散文诗词了。可以说《永乐大典》的流失真的是损失巨大,让国人痛心疾首。

《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谁的影响更为深远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著而成,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文化领域。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并且还有些日本朝鲜,印度越南以及来自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菩作,是目前中国古代文化保存较完善的文献资料。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朝永乐年间,其内容汇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八千余种古书典籍,包括哲学、文学、历史、地理、诗文、戏曲、僧道、医药、工艺等好多方面。从规模与字数来说,略小于清朝的《四库全书》。尤其是好多的文本在战火中惨遭浩劫,现在保留下来的仅是其中一部分。

从以上分析比较来看《四库全书》应比《永乐大典》的影响更为深远一些。

《永乐大典》可不可以取代二十四史

《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为了安抚天下民心、烘托永乐盛世,以“搜尽天下书”为目的而编写的一部百科全书。由姚广孝亲自操刀总督监修,大才子解缙主编,汇集臣工3000余人,历时6年,成书比《不列颠百科全书》早了363年。

全书计22877卷,3.7亿字,汇集各类书藉八千余种,卷帙浩繁,色罗万象。

《永乐大典》的一个副产品就是书法史上鼎鼎大名的“馆阁体”。

《廿四史》是指由各朝史官以纪传体方式著录的历史实录,一般被称为“正史”。

新朝甫立,新皇帝一般会召人修史,一来昭示天下已定,二来表明自己中正严明,有道有德。

鉴于汉武帝和司马迁的故事,后世当朝史官一般只修前朝的正史。如《隋书》是唐魏征修的;《新唐书》是宋欧阳修著录的;宋、辽、金三朝史是由元脱脱修的;明宋濂修《元史》;清张庭钰修了《明史》。

中国从两周时期就设立了史官一职,这是个逼格很高的职业,上至天子下至群臣都不得干预史官的工作,否则会为天下人涶骂。所以历代臣工,都以能参于修史为荣。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修史过程中会尽量秉承客观、公正的原则,仔细考证,谨慎落笔。这也维护了正史的严肃性。

百科全书和正史册是两个领域的事体,无法互相替代。

朱棣的《永乐大典》你们了解多少

公元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对翰林院侍读学士解缙等说:天下古今的事物分散记载在各种书中,很不容易查看。希望立即组织儒士,编成一部一查就知的大类书。捜集范围包括历代的经史子集、天文、地理、占卜、医学、僧道、技艺等等。前后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多达3000有余。到了永乐五年(公元1407平)十一月,全书编成,朱棣将书名定为《永乐大典》。《大典》共收录中今图书七八千种,辑成22877卷,凡例、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其中包括经史子集,以及释藏、道经、医药、戏剧、平话、工技、农艺等著作,约3•7亿字。《永乐大典》这部百科全书对于保存我国古代文献的功绩是巨大的。

永乐大典内容是什么

《永乐大典》是解缙、姚广孝等人的作品,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先后命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永乐帝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这是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修书,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发现此书多为儒学一家之言,甚为不满,于是钦点精通儒、释、道等各家之学的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终于在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大悦,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

典籍概述

《永乐大典》编纂于永乐年间,先后由内阁首辅解缙和太子少师姚广孝主持修纂,历时五年(1403-1407年)编修完成,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它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有万书之书之称,为后世留下许多丰富的故事和难解之谜。编纂于明朝永乐年间,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111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

它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献,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据粗略统计,《永乐大典》采择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书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意义

《永乐大典》由于卷帙浩繁,参加纂修人员众多,因此前后体例不一,前后错互舛误之处,亦在所难免,但这并不影响它的巨大价值。《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在这方面,清代一些学者对《永乐大典》所作辑佚工作是有一定成绩的。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先后参加者共三十九人,其中有著名学者戴震、邵晋涵、周永年等。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共辑出书籍:经部六十六种,史部四十一种,子部一百零三种,集部一百七十五种,总计三百八十五种,四千九百四十六卷。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的只有百分之一、二,其他因为自然或人为的破坏,最终在历史长河中湮灭了。古代典籍是承载古代文明和文化的“郑和宝船”,它的形态、语言和内容是一个时代历史的真实写照,能激起人们探秘寻宝的强烈冲动。

《永乐大典》就是这样的一个“宝船”,它曾经如此庞大和华丽,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它的仓中。道教在元朝经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元朝的统治者几乎烧毁了所有关于道教的书。到了明代,流传于世的道家经典不足宋元时候的三分之一。而《永乐大典》则最大限度的记载了明朝以前所有的道家经典。可如今,人们只能通过露在水面上的一小段桅杆来猜测这艘沉没宝船的一切了。历史上的《永乐大典》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赞叹,它的毁灭也带来了同样强烈的悲伤和遗憾,留给后世许多有待探寻的谜。当代许多人不知道《永乐大典》是一部什么书,还有许多对《永乐大典》耳熟能详的人恐怕一生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的原貌。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永乐大典》还有可能出土完整版本吗

明代文化的一件璀璨瑰宝,亦是多少国人近代记忆里的痛苦心结,当属《永乐大典》。

这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百科全书,自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登基起,就集倾国之力开工:明初大才子解缙“领军”,召集各地文士学者两千一百九十六人,以《洪武正韵》的韵目分列单类,辑录从经史子集到“农艺”“工技”等门类的图书八千多种。历经数年艰苦编纂,终于在永乐六年(1408)冬天,完成了空前成果:全书目录六十卷,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总字数三点七亿。好似一个巨大宝箱,把中国历代文化牢牢护好。

而以图书内容说,《永乐大典》更是价值连城,它不仅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末的各类儒家正统典籍,在图书内容的选择上,更尽显广阔的胸怀。包括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甚至戏曲等“杂学”,《永乐大典》也照单全收,从来不作一丝一毫删改,认认真真誊抄进去。清代学问家纪晓岚就曾感叹:就连许多本以为失传数百年的冷门医术,竟都能从《永乐大典》里找到原版——多少濒临失散的中华文明成果,全靠这部典籍保存下来。

而且,哪怕抛开《永乐大典》的内容,单看《永乐大典》的图书外观,精美的既视感也是扑面而来:全书三点七亿个字,每个字都是以端正的楷书,抄写在印有朱丝栏的上等白宣纸上。每一幅书中的图画,也采用精细的白描绘制手法,图案无比精确。书面更以粗黄布包裹。可以说,这每一卷书本身,都堪称无比精美的藏品。

这样精美且包罗万象的瑰宝,就好似一片浩瀚的海洋,只要翻开书页,就如同遨游其中,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历程尽收眼底。《永乐大典》完工一个半世纪后,嘉靖皇帝朱厚熜也在其中“遨游”得心旷神怡,更因嘉靖三十六年(1557)皇宫火灾的惊魂,生怕《永乐大典》被毁的嘉靖帝,也就做出了重录《永乐大典》的决定。然后又是历经六年,几乎是一丝一毫的完整复刻,重录版《永乐大典》也终于落成。

也正是在重录版《永乐大典》完成后,原版的《永乐大典》,也就从此下落不明。不过在当时,这事儿除了被当做谈资外,也没怎么被关注:一个重录版,就足以让多少人仰望了。

可是,随着明清易代,重录版的《永乐大典》,竟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厄运。先是在清代“康乾盛世”时,这被保存在翰林院,理论上应无比完整的《永乐大典》,就已经散失了两千四百二十二卷。随着清王朝的越发腐败,鸦片战争爆发前,珍贵的《永乐大典》,更被各级官员夹带私货,偷偷带回家收藏。甚至市面上,都出现了高价售卖的《永乐大典》散卷。

随即而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更成了《永乐大典》的浩劫。肆虐北京城的英法联军,当然也没放过翰林院。大批的《永乐大典》就此被劫走。十九世纪下半叶,大清朝的翰林院,好似成了自由市场,珍贵典籍流落民间都不是奇事。光绪元年时,清王朝翰林院保存的《永乐大典》,就只剩了不到五千册。到了甲午战争前夜时,更只剩了八百册。“缩水”速度,瞠目结舌。

而痛彻心扉的庚子国难,成了这八百册《永乐大典》的再一次噩梦。存放《永乐大典》的敬一亭被毁,精美的《永乐大典》图书,竟被八国联军士兵拿来堆砌工事,甚至还用来给炮车垫道。八国联军的随军官员们,也纷纷趁火打劫,玩命搜罗《永乐大典》。这些拿人国宝不脸红的强盗们,临走还得意炫耀:“将来中国遗失之文字,或在欧洲出现”——你们的《永乐大典》,归我们了。

如此几番浩劫下来,待到清朝灭亡前夜,清政府手里的《永乐大典》,只剩下了可怜的六十四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各方面努力,前苏联日本东德相继归还了《永乐大典》散卷,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永乐大典》总数有221册,加上上海图书馆的收藏,以及世界各国收藏的《永乐大典》散卷,这部曾经三点七亿字规模的宝典,如今仅剩三百七十册,仅有的残本,浮萍般飘零世界各地。

《永乐大典》“副本”散失的过程,何尝不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缩影。仅存的图书,精美的扉页,却无比刺痛人心。

当然,这部令人痛惜的宝典,也到底留给了后人一个念想:“副本”散失了,永乐时代编纂的“正本”,还有可能重见天日吗?

以相关史料记载,当嘉靖帝“重录”《永乐大典》时,昔日的“正本”显然还在。却随着嘉靖帝的去世和下葬,悄无声息的失踪。明朝学者方履中认为,这部“正本”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国榷》的作者谈迁认为,它毁于明末枭雄李自成之手。但对照相关史料,这类说法却都是孤证,缺少过硬证据。

而在近代以来,钱钟书等学者们,也提出了惊人观点:《永乐大典》的“正本”,很可能随着嘉靖帝的去世一道下葬,保存在埋葬嘉靖帝的定陵之中。可这个说法,也仅仅是后世学者的推测。何况以定陵的自然条件,这部《永乐大典》纵是真在里面,又是否能熬过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然留存?显然,这是一个极不乐观的事情。

但无论它是否还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永乐大典》的悲情命运,永远都是一个心痛的教训:一个不能自强的国家,纵是历史再悠久,又怎能守住文明的传承?

参考资料:张忱石《永乐大典史话》 、赵午鸿《〈永乐大典〉:精世珍品的旷世磨难》、胡玉梅《永乐大典下落成谜》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除了《四库全书》和《永乐大典》《群书治要》,还有哪些重要的百科全书

悟空问答好,

说句实话,个人对上述问题知道的很少很少,上网查查了,有名的是(大英百科全书),可世界上最大的是中国历史上的(永乐大典),成书于(1403一1408)年间。

看网上记载,百科全书分五种类,综合性书,专业性书,地区性书,少儿全书,百科词典。

个人就说到这里吧,上述的是网上知识,欢迎懂这种问题的老师们和网友们来回答回答吧,我虚心学习,谢谢。